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院人才培養醫療保險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醫療保險專業特點與醫療保險人才需求特征
醫療保險專業特點和人才需求特征是構建醫療保險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依據。醫療保險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反映專業特點,符合政府、社會、市場對醫療保險人才的需求特征,滿足醫療保障改革事業對醫療保險人才培養規格要求。
1.醫療保險專業特點
(1)醫療保險專業是一門跨學科性和交叉性學科特點突出的專業目前醫學院校的醫療保險專業大多設置在管理學門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并以專業方向來說明辦學方向,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醫療保險)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醫療保險)。醫療保險專業雖然歸類于管理學門類,但是從醫療保險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該專業具有明顯的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特點。如江蘇大學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醫療保險方向)的主干課程包括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西方經濟學、公共事業管理學、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經濟學、人身與健康保險、醫療保險學、保險核保與理賠、醫療保險精算、醫療保險統計學等課程,其課程設置涵蓋醫學、經濟學、管理學、理學等多門學科,而公共事業管理學、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經濟學、醫療保險學、醫療保險精算、醫療保險統計學課程具有交叉學科特點。因此,醫療保險專業既不同于臨床醫學專業,又有別于純社會科學專業,它是集醫學專業、金融保險專業、管理專業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學科于一體的跨學科專業[1]。(2)醫療保險專業注重多學科知識的融合與多專門技能的綜合集成醫療保險專業的跨學科性實質上要求學生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與專門技能,而其學科交叉性則要求學生能夠能夠將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理學等學科知識相融合,把多種專門技能綜合集成,成為“懂醫學、會保險、能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此外,醫療保險業務涉及醫療衛生政策法規、疾病分類與病案管理、藥品目錄與處方管理、健康風險管理、醫療保險的核保與理賠、醫療保險基金管理、醫療衛生財務會計、健康保險市場營銷等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業務項目和內容。開展醫療保障業務對從業人員有著較高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要求。雖然有不少金融保險類、管理類、醫學類等專業人才涉入醫療保險行業,但是這些專業人才知識結構不完整、專業技能單一、綜合素質不高等原因難以勝任醫療保障工作。不難看出,醫療保險專業注重多學科知識的融合與多專門技能的集成,既是專業的內在要求也是醫療保險專業畢業生勝任醫療保障業務活動的外在要求。
2.醫療保險人才內涵及其需求特征
(1)醫療保險人才分類及其內涵醫療保險人才服務于醫療保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過程,醫療保障制度特征與發展趨勢將對醫療保險人才類別及其內涵產生重要的影響。總體來說,醫療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從理念、制度構思到制度設計再到制度實施的過程,是發現醫療保障規律、創新醫療保障知識、轉化為醫療保障實踐的過程。通常按照醫療保險人才在醫療保障制度產生與實施的過程中所發揮作用的性質不同可以劃分為理論型和應用型兩大類。理論型人才富有創新能力和研究興趣,主要承擔發現醫療保障規律、創新醫療保障知識的重任;應用型人才主要承擔醫療保障制度設計、制度運營管理與操作的任務。此外,依據應用型人才運用的知識和能力所包含的創新程度、所解決問題的復雜程度,還可以將應用型人才進一步細分為專家型、管理型和實務型等不同人才層次。專家型醫療保險人才主要依靠所學專業基本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將醫療保障原理及知識轉化為制度設計方案;管理型人才主要從事醫療保障產品開發、運營決策與管理等活動,使醫療保障制度轉化為具有某種保障功能的產品并制訂相應的運行規則;實務型人才則熟悉醫療保障運行規則與業務流程,依靠熟練實務技能來實現醫療保障產品的各項具體功能。(2)醫療保險人才需求狀況及其特征近年,我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不斷取得進展,據2012年中國衛生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參保人數由2005年的3.17億增加到2011年的13.05億,增加了3.12倍,參保率為97.46%。龐大的參保人口急需大量的醫療保險專業人員提供醫療保障服務和管理工作。按照國際上通常采用的醫療保險經辦管理人員數與參保人數的比例為1:5000計算,我國需要醫療保險經辦管理人員數為260余萬人,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醫療保險專業每年畢業生人數為1800左右。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醫療保險人才培養規模難以滿足實際人才需求量。醫療保障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業務多樣化、分工精細化必然體現對醫療保險人才需求的多類型與多層次特征。目前我國醫療保障事業涉及三方參與主體。一是政府方面,包括高等院校、社會保障部門、保險監管部門、醫療衛生部門等。主要承擔醫療保障政策研究與構思、醫療保障制度設計與政策制定、醫療保障體系運行監管、醫療服務供給與保障等職責。主要需求研究型和包括專家型、管理型和實務型三個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二是市場方面,包括商業性保險機構、第三方管理機構等。市場方面的職責主要是通過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手段,提供更高層次的商業醫療保障,為政府及社會醫療保障項目提供專業管理服務等。主要需求管理型和實務型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三是社會方面,包括行業組織、慈善組織等非盈利組織。按照國家政策和行業規范要求,提供非盈利的醫療保障服務。主要需求實務型層次的應用型人才。隨著我國醫療保障改革的不斷深化,實現醫療保障制度的規范化運營與精細化管理將逐步成為核心工作和重點任務,未來將更多地需求各類型各層次的醫療保險專業應用型人才。
二、醫學院校醫療保險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辦學理念指導下,通過明確培養目標,設置課程體系,采取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使學生具備某種程度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一種教育教學范式。當前,一些醫學院校的醫療保險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落后的辦學理念與功利性辦學動機,導致“粗放式”人才培養模式
辦學理念是關系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的方向性問題。受傳統辦學理念的影響,我國部分醫學院校存在片面重視醫學學科,忽視管理與人文學科的發展;重視知識傳授和技能的培訓,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強調科學研究,忽視教育教學質量,這些落后人才培養理念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醫療保險專業培養目標設置與培養方案的制訂。此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一些醫學院校的辦學理念呈現商業化功利性特征,辦學目標嚴重走樣。比如有些院校追求學科專業的大而全,開設醫療保險專業純粹為增加管理類學科門類,或以此作為“更名”或為“升格”成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要件;還有些院校把醫療保險專業看成“低辦學成本、低投入、高產出”的文科專業,當成擴大招生規模、獲取辦學預算經費的途徑和工具。這種功利性辦學理念使學校難以理性思考醫療保險專業的辦學定位與發展方向,疏于教學資源投入,忽視人才培養質量,最終形成“粗放式”人才培養模式。
2.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缺乏差異性,人才培養嚴重“同質化”
人才培養目標是對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要求與規格的集中體現,是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實施路徑和采用培養方法的基本依據。培養目標的設置是在辦學理念的指導下,根據辦學主體自身的資源稟賦,結合人才需求特征和具體要求,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層次明確培養要求。現實中,有些醫學院校缺乏對醫療保險人才需求做全面的調查和分析,缺乏對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的理性思考。梳理不同醫學院校的培養目標就可以發現一個基本的現象,不同的醫學院校其醫療保險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內容卻大同小異,反映部分高校在設置培養目標時缺乏周密的調研和審慎的思考,顯得比較盲目和草率。在這種情形下設置的培養目標容易忽視學校類別、辦學定位、辦學資源、辦學能力上存在的差異性,致使人才培養方案雷同、培養方法相似,缺乏培養特色,造成較為嚴重的人才培養“同質化”現象。
3.醫學課程缺乏設置標準與依據,難以體現醫學學科優勢
醫學院校培養醫療保險專業人才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開設醫學課程,培養學生具備一定醫科知識、醫技能力和醫學素質,是非醫學院校難以具備的核心競爭力[2]。然而,目前醫療保險專業的醫學課程由醫學教學部門設置,容易從主觀經驗出發將醫學課程簡單化、邊緣化處理,如采用通識性的醫學教材,并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化的“刪減”與“壓縮”,采取“快餐式教學”,不符合醫療保險職業對醫學知識、能力和素質相對較高的培養要求。據安徽醫科大學對醫療保險專業畢業生醫學課程掌握程度進行調查,發現應屆畢業生的醫學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未達到一些醫療保險從業人員認為的必要掌握程度[3]。此外,不同醫學院校的醫學課程數目與類別、教學課時與學分設置差異性大(表1),缺乏科學依據與標準。總之,目前醫學院校的醫學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與學分設置比例與醫療保險業務要求不協調、不匹配[4]。醫學課程設置缺乏設置標準與依據,使醫學院校難以將醫學學科優勢轉化為醫療保險人才培養優勢,醫療保險專業學生未能掌握必要的醫學知識與技能,將導致其在未來的就業和職業活動中缺乏足夠的核心競爭力。
4.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缺陷,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
實踐教學是驗證理論知識,培養學習興趣,訓練專業能力,養成職業素養的教學過程[5]。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鞏固和發展,是拓展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對醫療保險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視度不夠,資源投入不足。有些高校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實踐教學課時嚴重不足,如江西中醫藥大學醫學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實驗課時僅占總課時的2.67%(表2);有些院校形式上重視,實際上既缺乏總體的實踐教學方案與具體的制度建設,也缺乏專門負責醫療保險實踐教學的組織機構和保障足夠的人員、經費安排。有些院校醫療保險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缺乏系統性,教學項目和教學環節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實踐教學在形式、內容和教學安排上缺乏關聯性和銜接性,如保險學課程實踐教學中缺乏有關醫學知識、技能在疾病風險管理以及醫療人傷核保理賠的等保險業務活動中具體運用的內容。校內課程實踐與校外社會實踐在內容上脫節,在安排進度上存在時間差,使學生獲取的知識、技能缺乏相互印證與檢驗的機會。總之,醫療保險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種種缺陷是導致學生綜合素質總體不高的根本原因。
三、完善醫學院校醫療保險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1.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端正醫療保險專業辦學動機
2010年7月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要求高校樹立“人才培養在高等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推動教育觀念轉變,突出高尚品格追求和創新能力培養。”醫學院校要端正辦學思想,祛除功利化辦學動機,扭轉“粗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由傳統的知識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向全面素質型人才培養模式邁進,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工作。開辦醫療保險專業的醫學院校需要理性思考醫療保險專業的辦學定位,深刻理解醫療保險專業跨學科、交叉性學科特點,掌握醫療保險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體系安排的系統性,立足醫學學科優勢,加大教學資源投入,走培養醫療保險特色人才之路。
2.明確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規格
設置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能“閉門造車”,需要走出校門周期性地對政府、市場、社會三方面的用人主體的人才需求進行調研,收集各類型各層次人才需求信息。同時,通過跟蹤調查醫療保險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行業、崗位分布以及學生的發展狀況,反饋職業活動對醫療保險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掌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新趨勢。在此基礎上,醫學院校通過優化重組學校現有的辦學資源,積極挖掘校內外潛在的辦學資源,廣泛征詢醫療保險領域、教育界和實務界專家,采取多輪論證方式確保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可行性。依據我國醫療保障改革事業對人才的需求特征和高等教育分類辦學要求,教學型醫學院校應著力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而研究型的醫學院校承擔研究型人才培養任務。這樣既可以讓不同類型的醫學院校錯位發展,也可以提升辦學效益,體現不同瘄辦學特色與人才培養特色,使之更加符合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特征。
3.科學合理地設置醫學課程,著力提升醫療保險專業的核心競爭力
無論是將醫學課程邊緣化還是“壓縮餅干”式的處理都不能反映醫學院校自身特有的醫學學科與醫學資源優勢,未能體現醫學院校開辦醫療保險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從根本上來說,如何設置醫學課程,設置多少門課程,各門課程的課時、學分各為多少,需要以醫療保險職業對醫學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作為依據,而不能將醫療保險專業單純的視為管理學專業,忽視醫學課程設置的重要性。此外,醫學課程設置應依循職業———課程的設置思路,從醫療保險的業務崗位、業務環節和活動內容出發,梳理出對醫學知識、技能和基本素質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征詢醫院管理部門¨醫政科)與業務部門(如醫保科)、保險機構、醫療衛生與保險等行政監管部門及有關專家的意見和看法,整理出醫療保險專業的醫學學科培養要求與培養規格并將其作為醫學課程設置的依據和標準,并編寫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適應于醫療保險專業的醫學教材以及與醫療保險相關崗位相適應的醫學技能培訓手冊。總之,基于職業特征的醫學課程設置能夠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醫療保險業務的實際需要,才能將醫學學科優勢轉化為醫療保險專業核心競爭力。
4.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醫療保險專業人才
實踐教學是消化、鞏固理論知識,促進各種能力形成并內化為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高度重視實踐教學,構建系統性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醫療保險人才多類型多層次特點以及醫療保險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構建分類設計、分層施教、分步實施,采取必修與選修、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二是圍繞醫療保險專業注重多學科知識融合和多專技能綜合集成的特點,將實踐教學內容整合為三大系列:基礎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系列、專業課程實踐系列、職業技能綜合實踐系列。同時,需要注意三個系列教學內容的關聯性以及教學時段上的銜接性。三是實踐教學內容既要注重基礎性,也要兼顧個性化。基礎理論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可以設置為必修內容,個性化的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為自主選修內容,為學生未來從事個性化的職業活動做準備。而綜合實踐教學則是對基礎理論課程、個性化的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的全面鞏固和發展,通過采取專題式的社會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為主要形式充分反映學生對醫療保險專業知識、各種專業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團隊合作精神、提升溝通協調能力,使之成為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醫療保險人才。
作者:曾理斌劉海蘭單位:廣東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