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歷史大概念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新一輪深化課程改革對落實核心素養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為例,利用“大概念”為整合依據,明確單元教學核心概念,以“大思路”為整合路徑,突出單元教學理念方法,并結合“大情境”,力求真實情境呈現單元教學的生活價值,從而落實地理核心素養。大概念已成為新一輪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整合的先導:大概念
大概念是指反映專家思維方式的概念、觀念或論題,具有一定的生活價值,它是學科最具價值的核心內容,既是各種邏輯關系的核心,又可以使事實變得更容易理解和利用。單元教學設計則是以學科大概念為引領,圍繞主題構建單元學習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邏輯進行單元整合教學設計。大概念下的單元教學設計既能充分揭示學科內部知識間的縱橫關系,聯結不同學科的知識鏈,又能整合真實情境與抽象概念,利于促進學生提升學科思維品質及分析解決問題的素養水平。以“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為例,這部分內容分散在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必修二第四章、選擇性必修一第四章、選擇性必修三第二章和選修中的海洋地理模塊。內容的碎片化和重合性呼喚單元教學的整合設計。
二、整合的路徑:單元教學
立足于大概念的單元教學,并非將大概念所包含的概念、觀念或論題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基于學科性質或跨學科關聯的基礎上,梳理概念體系,細化概念分級,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預設相應的教學環節,選擇高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情境來組織開展。
(一)以“大概念”為整合依據,引領單元教學內容
海德格爾是20世紀聲名顯赫的哲學家,在中國也倍受青睞。老一輩學者如熊偉先生,今日中堅學者如陳嘉映、王慶節、孫周興、鄧曉芒、倪梁康、張祥龍教授等,都為翻譯海德格爾的著作,介紹和研究海德格爾的思想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貢獻巨大,成績斐然。就連一向很少涉足翻譯領域的靳希平教授,也翻譯了一本洋洋幾十萬言介紹海德格爾生平思想的著作《來自德國的大師——海德格爾和他的時代》(以下簡稱《大師》)。海德格爾的魅力可見一斑。青年學者和學生對待海德格爾就更不用說了。“趨之若鶩”是我10年前做出的評價。今天大概依然如此。
海德格爾的一生毀譽參半,一件主要的事情是他與胡塞爾的關系。尤其是這里涉及他們對納粹的態度以及在納粹時期他們所受的不同待遇等,比如,胡塞爾不允許在大學授課,出版受到審查,而海德格爾卻榮登大學校長寶座,在學術界如日中天;胡塞爾對納粹保持沉默,本人被邊緣化,并受到迫害,而海德格爾卻與納粹打得火熱,如魚得水,因此他與胡塞爾分道揚鑣,他后來對待胡塞爾的態度,包括不出席胡塞爾的葬禮等等,在人們眼中就不僅僅是純粹的學術問題,而是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雖然后來海德格爾多次表白,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做過辯解,似乎也得到了人們的諒解,但是這畢竟是一段歷史,而且是一段與他的老師,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的關系的歷史,一段與納粹——那個時代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的一群人——之間的關系的歷史。歷史無論輕重,總是需要承受的。
海德格爾與阿倫特的關系也是倍受關注的事情。阿倫特是海德格爾的學生,小他17歲,兩人保持情人關系秘密往來兩個學期。阿倫特后來成為國際上的風云人物,著名政治哲學家。時至今日,海德格爾寫給阿倫特的情書還不能完全公開,但是依據阿倫特保留的這些情書,還有她寫給其他人,包括寫給雅斯貝爾斯的信,這一段戀情也已昭示天下。在兩人的交往中,海德格爾一直居主導地位。阿倫特離開海德格爾,固然為了保護自己,主要還是因為海德格爾為了自己的聲譽和前程而要求她離開。雖然幾十年后二人重敘友情,阿倫特似乎也原諒了海德格爾,但是終歸心有不甘。
中國人講究道德文章。以此評判,海德格爾實在是不值得推崇的。《大師》的英譯本加了一個副標題《在善惡之間》,大概多少也反映出一點這樣的傾向。人們也許會覺得遺憾:如果海德格爾沒有那段與納粹的瓜葛,假如阿倫特不是名人,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該有多好啊!我倒是覺得,人們可以評價海德格爾這個人怎樣,但是也可以把學術與學術以外的東西分開。作為哲學家,其實我們可以只看海德格爾留下來的學術著作,這樣,我們也可以只對他的思想做出評價。但是,即使在這種視野下,對海德格爾依然褒貶不一。稱贊他的人說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批評他的人則認為他把哲學搞壞了,對哲學產生很壞的影響。在我看來,好也罷,壞也罷,能夠得到這樣的評價本身就說明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學家。
海德格爾的著作很多,我沒有全讀過,只讀過他的主要著作,特別是早期的一些著作。說實話,我不喜歡海德格爾,但是我承認他很重要,因為他提出和思考的問題是在哲學的主線上。我不認為他對他自己提出的問題推進了多少,給出了什么有創建的答案。西方的一些評價也認為,海德格爾最大的貢獻不在他對問題的解答,而主要在于他的提問方式。但是我認為,正由于他的問題是在哲學史的主線上,因此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才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這個問題就是“是”(Sein)的問題,就是亞里士多德提出要研究的那個“是本身”。上至柏拉圖、巴門尼德,下到托馬斯·阿奎那、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人,幾乎各個時代的哲學家們無不討論和重視這個問題,為它貢獻出聰明才智。
海德格爾的著作以難讀難懂著稱,對于中文讀者尤其如此。但是我認為,中譯文中存在的問題,加劇了這種難讀難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概念“Sein”和與之相關概念的翻譯。我們不是把它翻譯為“是”,而是翻譯為“存在”。為了遷就這個翻譯,我們還拋棄了“Existenz”一詞的本來譯法“存在”,將它改譯為“生存”或“實存”。當然,這里主要是理解的問題,不僅是對海德格爾一個人著作的理解,而且是對整個西方哲學的理解,對西方哲學最核心的概念和問題的理解。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理論上說得通的,實踐中未必都行得通;理論家的智慧在于發現并證明現實的合理性,其最高境界是引導人們從必然走向自由;憲政問題大概是理論與實踐、理論家與實踐者之間紛爭最多、矛盾最尖銳的領域;著眼于中國的憲政研究和憲政建設;歷史回顧、概念的基本含義、相關的基本制度、瑞士的相關制度和實踐、前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轉型實踐中的教訓、前瞻性研究等,具體資料請見:
內容提要:理論家的智慧在于發現并證明現實的合理性,其最高境界是引導人們從必然走向自由;政治家的智慧則在于創造并實現代表未來的合理性,其最高境界是把治國安邦的規律轉化為萬世遵循的體制即憲政。憲政是人類近幾百年來探索治國安邦基本規律的結晶,是超越了國界、種族和代溝的最高政治智慧,是容納多樣性的權力結構與蘊含最低人權保障標準的法治的有機結合。
實踐中行得通的,理論上一定說得通;理論上說得通的,實踐中未必都行得通。理論與實踐的張力激發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促進和共同進步,也引起了理論家與實踐者之間永無休止的紛爭。憲政問題大概是理論與實踐、理論家與實踐者之間紛爭最多、矛盾最尖銳的領域。2009年中國方正出版社推出的《憲政概念雙語叢書》,從比較法的角度回答了憲政理論和憲政實踐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讀過這套叢書之后,有關的紛爭或者矛盾也許能夠得到某種程度的化解,至少會更加平和、理性地批評對方。
《憲政概念雙語叢書》是我在瑞士弗里堡大學聯邦制度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期間提出倡議,由該所國際合作與咨詢中心與湖南大學法學院開展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不指望學術著作對政治改革進程發揮理論指導作用,但是,好的學術著作可能對政治改革進程產生潛移默化的乃至深遠的影響;而且,學術成果越是具有普遍的適用性,越有可能在中國得到應用。
這套叢書不是挑選已有的著作,而是基于如下三個理念和宗旨組織瑞士學者撰寫的:一是立足瑞士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憲政基本制度,再現西方國家探索憲政的思想進程,甄別出必要的、過渡性的和附屬的憲政制度,從而增強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憲政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科學性。二是結合瑞士和其他國家的憲政經驗和慣例,系統而準確地闡述憲政基本概念,為有關理論與中國實踐的結合尋找基點。三是著眼于中國的憲政研究和憲政建設,向中國學者和決策者以及所有關心未來憲政改革的人提供有益的參考資料和備選方案。
該叢書的第一批共有六部,即《地方分權———比較的視角》、《司法機關的獨立性》、《法治》、《憲政的理念》、《市場經濟的憲法》和《瑞士的聯邦制》。這六本書涉及的主題都是現代民主國家在憲政建設的進程中最重要和最有爭議的問題。
【內容提要】在紀念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誕辰185周年的今天,國際國內的大背景、大環境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又一次更尖銳地擺在面前。本文提出: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要正確區分根本觀點和具體論斷;二、在具體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要搞清楚善于破壞舊世界與善于建設新世界的關系;三、在社會學學科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要搞清楚社會學的兩種形態,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學的理論創新。
【關鍵詞】根本觀點/具體論斷/破壞舊世界/建設新世界/革命批判型社會學/維護建設型社會學/中國特色社會學
【正文】
20年前,為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我從英國寄回一篇題為《從倫敦幾處紀念地看馬克思和他的學說》的長文,1983年3月5日,光明日報用整整一版加以發表。18年前,我從英國回來后,撰寫的第一篇社會學方面的學術文章,就是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學的,題為《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兩種形態》,發表在1985年7月29日的光明日報上。在紀念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誕辰185周年的今天,國際國內的大背景、大環境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其中,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如何在實踐中、在本學科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問題,又一次更尖銳地擺在面前,要我們有針對性地加以回答。同時,這么多年過去了,作為學者也有必要對自己過去發表的觀點進行回顧和審視。我想用這種方式紀念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科學巨匠”馬克思。
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正確區分根本觀點與具體論斷
近些年來,我一直論證這樣一個觀點: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分清它的根本觀點與具體論斷。所謂“根本觀點”,就是那種今后的實踐只能進一步證明它而不能推翻它的一般原理。這主要涉及世界觀和方法論層次上的基本原理,如作為辯證唯物論精髓的“實事求是”和唯物辯證法活的靈魂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各個學科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個人與社會、國家與社會、經濟與社會、文化與社會、權利與社會的關系等基本原理。所謂“具體論斷”是對特定時間、地點、條件下,針對特定對象、事物、現象、過程作出的判斷。
【內容提要】在紀念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誕辰185周年的今天,國際國內的大背景、大環境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又一次更尖銳地擺在面前。本文提出: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要正確區分根本觀點和具體論斷;二、在具體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要搞清楚善于破壞舊世界與善于建設新世界的關系;三、在社會學學科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要搞清楚社會學的兩種形態,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學的理論創新。
【關鍵詞】根本觀點/具體論斷/破壞舊世界/建設新世界/革命批判型社會學/維護建設型社會學/中國特色社會學
【正文】
20年前,為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我從英國寄回一篇題為《從倫敦幾處紀念地看馬克思和他的學說》的長文,1983年3月5日,光明日報用整整一版加以發表。18年前,我從英國回來后,撰寫的第一篇社會學方面的學術文章,就是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學的,題為《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兩種形態》,發表在1985年7月29日的光明日報上。在紀念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誕辰185周年的今天,國際國內的大背景、大環境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其中,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如何在實踐中、在本學科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問題,又一次更尖銳地擺在面前,要我們有針對性地加以回答。同時,這么多年過去了,作為學者也有必要對自己過去發表的觀點進行回顧和審視。我想用這種方式紀念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科學巨匠”馬克思。
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正確區分根本觀點與具體論斷
近些年來,我一直論證這樣一個觀點: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分清它的根本觀點與具體論斷。所謂“根本觀點”,就是那種今后的實踐只能進一步證明它而不能推翻它的一般原理。這主要涉及世界觀和方法論層次上的基本原理,如作為辯證唯物論精髓的“實事求是”和唯物辯證法活的靈魂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各個學科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個人與社會、國家與社會、經濟與社會、文化與社會、權利與社會的關系等基本原理。所謂“具體論斷”是對特定時間、地點、條件下,針對特定對象、事物、現象、過程作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