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跨國投資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評“FDI與經濟發展:菲律賓案例”
MyrnaAustria博士的論文“FDI與經濟發展:菲律賓案例”,主要從菲律賓FDI的總量與結構、菲律賓FDI的影響因素、FDI對菲律賓經濟發展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以菲律賓為案例研究外資流入的影響因素是很有意義的,對同樣處于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濟也具有重要價值。
論文首先介紹了菲律賓FDI的總量與結構。從時間序列的角度來看,加世紀90年代,菲律賓的FDI流入量開始逐漸增加。到2000年,其FDI的存量幾乎是1990年的四倍。20世紀80年代,由于日元的升值以及菲律賓國內政治局勢的動蕩,菲律賓只吸引了很少的FDI,隨著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工資的增長,菲律賓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可選擇的投資場所。但是,相對于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菲律賓占東亞FDI總流入量的份額一直較小。在東亞金融危機之后,大量外國資本通過兼并和重組(M&A)進入菲律賓。
從FDI流入的部門結構來看,1990—2001年,制造業部門占FDI流入量的45.3%,但是,這一份額已有明顯下降趨勢。由于金融機構的自由化改革,流入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FDI逐漸增加,到2001年該部門占FDI總量的比重己經超過了50%。另外,公共設施尤其是通信方面的公共設施和礦業的FDI流入也在逐漸增加。
從FDI的來源國結構看,美國一直是菲律賓FDI最主要的來源國,不過其份額已從80年代的年均54%顯著地下降到了1990~2001期間的年均16%。同期,日本的份額則從18%顯著增加到25%。在歐洲國家中,荷蘭、英國、瑞士和德國占了菲律賓FDI的最大份額。
MyrnaAustria博士在論文中還介紹了影響菲律賓FDI的因素。首先分析了推動因素。進入菲律賓的FDI受到多種因素的推動,包括FDI政策、投資激勵、貿易自由化、匯率管制放松、其它領域管制的放松、貨幣政策和勞動力等。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國際避稅概念的界定;國際避稅的主要方式;我國在反國際避稅方面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我國反國際避稅的法律措施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利用轉讓定價避稅、濫用稅收優惠政策避稅、利用資本弱化避稅、利用避稅地避稅、濫用國際稅收協定避稅、我國相關反避稅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無法及時掌握國際市場價格、成本、行業利潤率、貸款利率等信息、我國稅務人員的業務素質與反避稅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修改完善所得稅法、針對利用資本弱化、避稅地進行國際避稅,制定、完善相應的特別涉外稅收法、在稅收征管法中強化納稅人負有延伸提供稅收情報的義務、完善其他法律,強化社會中介機構的義務、制定、完善與稅法相配套的相關法律法規等,具體材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稅收國際避稅反避稅轉移定價資本弱化
[論文摘要]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新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下,避稅行為日益成為跨國納稅人的首選手段。我國在反國際避稅方面出現了很多新問題,應進一步加強反國際避稅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稅收法律制度的建設。
二戰后,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加之許多國家的稅率和實際稅負呈現上升趨勢,國際稅收領域內的避稅和逃稅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和逃稅不同,國際避稅行為雖不違法,但它引起了國際上資本的不正常流動,侵害了有關國家的稅收利益,并且對納稅人心理狀態產生了不良影響。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對外經濟交流的擴大,尤其是我國現在已經是WTO的正式成員,國際經濟交往日益頻繁。國際避稅問題,在中國也開始出現并且呈現日益嚴重的趨勢。致使中國每年實際損失遠遠超過300億元。因此國際避稅也正成為值得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一、國際避稅概念的界定
摘要
本文通過對企業進行合理避稅的界定和方式選擇的分析,旨在使企業選擇策略,以便使廣大經營者及會計人受到理解與重視。在稅法規定許可的范圍內或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企業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進行籌劃和安排,可取得節約稅收成本(savingtax)的稅收收益,以達到整體稅后利潤最大化。依法納稅是納稅人應盡的義務,而依法進行稅收籌劃已取得更大的稅收收益也是納稅人應有的權利。
[關鍵詞]企業避稅避稅策略稅收收益
ABSTRAC
Inthispaper,areasonabletaxforenterprisestochoosethedefinitionandanalysis,designedtoenablebusinessestochoosethestrategyinordertomakethemajorityofoperatorsandaccountingpeoplehavebeenunderstandingandimportance.Provisionsinthetaxlawsortheextentpermittedbythetaxlawdoesnotviolatethepremise,business-to-business,investment,financialactivities,planningandarrangementscanbemadecost-savingstax(savingtax)incometaxinordertoachievetheoverallafter-taxprofitmaximization.Law,payingtaxesistheobligationoftaxpayers,andtaxplanninginaccordancewiththelawhasbeenmadegreatergainstaxistherightofthetaxpayer.
[Keywords]corporatetaxavoidancestrategiestaxavoidancetaxbenefits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GE中國的發展歷程;GE對華直接投資特征及動因分析;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啟示等進行講述,包括了GE公司具有特定的壟斷優勢、GE公司的產品生命周期進入直接投資階段、GE公司對華投資是一種邊際產業的擴張、GE公司對華投資尋求內部市場、GE公司對華直接投資看重區位優勢等,具體資料請見:
通用電氣(以下簡稱GE)公司是美國的一家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大型跨國公司,業務涉及制造業、服務業、高技術產業等眾多領域,擁有全球員工30萬人,遍布一百多個國家。近一個世紀以來,GE公司的對華直接投資一直是其國際化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其中的動因研究,不論對于解讀各種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還是對于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選擇,都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GE中國的發展歷程
GE公司的對華投資始于1910年的電廠投資。1925年,GE公司買下丹麥人于19世紀初在中國創辦的慎昌洋行,創辦了中國電氣工業的第一家制造廠。1929年,GE公司投資創辦了上海電力公司,該公司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外資企業。1979年,GE公司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從此大規模進軍中國市場。后來又在上海和廣州設立辦事處,逐步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經營網絡。
迄今為止,GE的所有工業產品集團均已在中國開展業務,總投資超過15億美元。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后各要素市場的逐步開放,GE的金融業務也正積極尋求在中國發展的機會。
截至2008年底,GE公司在華銷售額為46.4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近80%。盡管受金融危機沖擊而業績下滑,GE公司并沒有放慢在華投資的步伐。2008年,GE旗下的通用汽車(GM)在前三季度虧損數百億美元的狀況下,仍堅持每年在華投入10億美元不變,于當年年底在上海投資2.5億美元建立中國園區,用作亞太中國總部,并設立通用汽車前瞻性科研中心。GE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羅瑞立于2009年年初表示,在GE的亞太區幾個市場中,韓國和泰國市場狀況都比較弱,而印度的發展也在減緩,GE在一些地區的發展確會暫緩,但絕不是在中國。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國際競爭力因素措施
論文摘要:入世以后,隨著國內市場向外國企業的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將成為國際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內企業是否能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立住腳跟,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要不斷的
不良信息監控攔截系統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內容中或訪問的內容中含有不允許的關鍵詞,本次操作無效,系統已記錄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數據。請注意,不要提交任何違反國家規定的內容!如網站管理員看到本攔截,說明您網站內有一條或多條違法信息,請立即聯系我公司技術員協助您徹底檢查并清楚所有違法信息,本次攔截的相關信息為:果敢地
二、應對國際競爭的有效措施
1、開展合資與合作就會有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先,開展合資合作,有利于改善投資質量。根據我國1995年第三次工業普查資料,全國工業每1元資產所能產出的工業總產值為0.65元,國有企業為0.54元,外商投資企業則為0.80元。在一些外商投資比較密集的行業,外商投資企業的投入產出指標的優勢更加明顯。其次,合資合作可促進技術進步。與外商進行合資合作,一方面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另一方面降低了技術引進的風險。從世界的發展趨勢看,世界范圍的技術轉讓愈來愈依靠跨國投資與合作,跨國投資與合作已經成為國際技術轉移的重要技術載體。跨國投資與合作通過引進技術也是比較高的資本貨物與加工工藝,和東道主國共同進行一些基礎技術的開發,以提高東道主國的技術競爭力。除此,與外商進行合資合作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
2.建立公開公平的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