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技術研究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作者:李姝汶1郭紅宇2王志平1,3作者單位:1蘭州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2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產科3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泌尿外科
iPS細胞與胚胎干細胞在基因表達、DNA甲基化、胚狀體、活嵌合體方面都完全相同,具有生成所有胚層細胞并繼續分化為多種成體細胞的能力。因此,這項技術最有潛力的應用前景是產生疾病或個體特異的多能干細胞,用于研究組織功能、篩選新藥和移植治療遺傳或退行性疾病。目前疾病特異性iPS細胞的培養也已經在其他十余種基因疾病中實現,包括帕金森病、1型糖尿病、肌營養不良癥、腺苷脫氨酶缺乏有關嚴重聯合免疫缺陷、Gaucher病Ⅲ型、亨廷頓舞蹈癥、唐氏綜合征、自毀容貌癥[31]。這些細胞系不僅可以作為外模型用來研究相應疾病,同時也可以作為細胞替換療法的一種潛在的細胞來源。
血液遺傳病
2009年,Ye等[32]用包含4個轉錄因子基因(Oct4、Sox2、Klf4、cMyc)的反轉錄病毒載體轉染β珠蛋白障礙性貧血患者的皮膚誘導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iPS,發現這些iPS細胞可以分化成造血干細胞并進一步生成血細胞,表明使用iPS技術進行早期細胞治療能夠為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胎兒圍生期治療提供新的方法。
肝臟疾病
研究發現成纖維細胞來源的iPS細胞可以恢復酵素水解酶缺陷型小鼠的肝功能,證明了iPS細胞分化而來的肝細胞不僅能夠重新回到肝臟,且可修復肝功能的損壞[31]。這項研究加深了研究者對體內情況下iPS細胞分化為肝細胞潛力的了解以及用患者肝細胞建立體外疾病模型的應用。
保險畢業論文
險畢業論文
一、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防災減損工作是保險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防災減損工作,對保險企業提高自身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減少自然災害對財產保險造成的損失,國內外不少保險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財產保險防災減損技術研究。
財產保險防災減損技術研究目標為:①根據保險業當前和未來財產保險防災減損的需要,建立管理系統模型,提高保險業在防災減損方面的科學決策能力;②綜合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集成方法,提高災害預測與評估研究的科學性和可靠性;③結合不同地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和自然災害的特點,構建財產保險自然災害損失評估模型和自然災害預測和預報模型;④與其他相關部門或機構合作,逐步建立重點城市災害數據庫。
研究內容為: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將基礎災害信息和空間信息分層表現在圖層上,并可以交互查詢和動態更新;②利用遙感衛星提供的多時相、全天候遙感圖像來獲取不同時期的洪澇災害的專題數據。在遙感圖像解譯系統下,通過對遙感圖像進行圖像增強、濾波、特征提取和分類、網格數據到矢量數據的變換、投影變換、坐標變換、幾何糾正、圖形并貼、比例尺統一等一系列的遙感圖像預處理過程,形成矢量數據庫,它轉換成地理信息系統數據輸出或者直接進入GIS空間和屬性數據庫;③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測量系統可獲取災情發生區域的大地測量的動態數據,經標準化后進入GIS系統;④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功能,對不同時期的數據進行解析,建立監測與評估模型;⑤把遙感影像(遙感時空數據庫)、圖形圖像(地理空間數據和GPS獲取的動態觀測數據)以及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責任信息經過校正和標準化后疊加在一起,并利用這些復合信息進行災情監測與財產損失評估;⑥利用以上獲取的數據建立財產保險防災減損決策支持模型。
本文作者:王啟業王義強凡利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實驗室
南方紅豆杉細胞培養及次生代謝研究
紅豆杉資源非常有限且紫杉醇含量極低,遠遠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植物細胞培養具有繁殖速度快,培養條件易于優化,培養過程易于人工控制,不受時間、地域等因素的限制等優點。因此,采用紅豆杉細胞培養生產紫杉醇以及對紫杉醇合成代謝途徑進行調控來提高紫杉醇的產量已成為當今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并已取得了較大進展。對其細胞培養、紫杉醇合成與代謝調控、擴大培養及分離純化[16-19]等方面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研究發現,營養調控[20-23]、物理控制[24-26]、前體飼喂[27]、添加抑制劑[28]、誘導子調控[20-21,29-33]、雙液相培養[34]、兩步法培養[35]等一系列技術均能影響南方紅豆杉的次生代謝。細胞離體培養縮短了培養周期,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條件的優化,也為通過多種誘導途徑來提高細胞中次生代謝產物的含量成為可能,南方紅豆杉組培體系的不斷完善為進一步研究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與代謝奠定了良好基礎。細胞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紫杉醇的產量,因此利用生物反應器替代搖瓶進行紅豆杉細胞規模培養以及工業化生產就成為另一個研究熱點和重點。目前,喜馬拉雅紅豆杉[17]、中國紅豆杉[36-37]、歐洲紅豆杉[17]、曼地亞紅豆杉[38]和云南紅豆杉[39]等均實現了生物反應器的大規模培養,部分并已投產[38]。但南方紅豆杉細胞懸浮培養尚未實現生物反應器的大規模培養,還正處在研究階段。另外,近幾年來,國內外利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產紫杉醇的研究報道也不少,但目前利用內生真菌來產生紫杉醇的產量并不高,尚未能進行工業化。
南方紅豆杉分子標記研究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植物在蛋白質和DNA水平上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并在物種鑒定和瀕危物種保護中得到廣泛的應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分子標記技術被廣泛用于動、植物遺傳育種、基因診斷、居群遺傳學、生物系統學與進化研究上,如RAPD標記技術和ISSR分子標記技術,這2種分子標志均可揭示種間與種內的遺傳多樣性及其進化的親緣關系(但后者比前者穩定性和重復性要好),可進一步為開展植物分子輔助育種、遺傳轉化及其轉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2000年,王艇等[40]采用RAPD技術,在分子水平上對南方紅豆杉的系統發育進行了探討。2003年,張宏意等[41]通過隨機擴增多態性方法對廣東、湖南、江西3省的12個南方紅豆杉自然居群進行了基因組DNA多態性分析,分析表明南方紅豆杉居群間的遺傳距離與這些居群的地理分布相關,相同或相鄰產地的居群間的遺傳距離較小,不同產地個體間的遺傳距離較大。2005年,王貴榮等[42]通過對6個紅豆杉種進行RAPD遺傳多樣性分析和染色體鑒定,得出南方紅豆杉與中國紅豆杉的遺傳距離最小,西藏紅豆杉與曼地亞紅豆杉的親緣關系最遠,6個紅豆杉種染色體數均為2n=24,為進一步保護和利用中國的紅豆杉資源提供進化分子遺傳學方面的依據。2007年,李振宇[43]根據cpDNA基因間隔區對南方紅豆杉的種群遺傳結構和系統地理進行了研究,同年,黃麗潔[44]采用葉綠體SSR技術對南方紅豆杉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距離進行了研究,并認為南方紅豆杉具有中等水平遺傳多樣性,不同地區間遺傳分化小,種群和地區間基因流較大。2008年,茹文明等[45]通過RAPD技術對南方紅豆杉8個自然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分析,得出南方紅豆杉種群瀕危的主要原因不是其遺傳多樣性,而可能是由其本身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及其生存環境破壞所致的。為進一步探討南方紅豆杉瀕危原因和對該物種的保護、進化潛力及種質資源利用等方面提供分子遺傳學數據。2009年,張蕊等[46]利用ISSR分子標記對來自10省區15個南方紅豆杉代表性種源進行了種源遺傳多樣性及地理變化、種源遺傳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與上面相一致的結論。同年,張玲玲[47]通過RAPD和ISSR2種分子標記對福建省的南方紅豆杉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初步研究,并對其RAPD和ISSR2種指紋圖譜進行了比較分析。2010年,李乃偉等[48]采用ISSR標記技術對南方紅豆杉遷地保護小種群及其衍生自然種群小斑塊(小居群)的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南方紅豆杉遷地保護各自然小居群間的遺傳距離與其地理生境有關,而與其地理距離并無顯著的相關性。2011年,李乃偉等[49]又對南方紅豆杉野生種群、遷地保護栽培種群及遷地保護衍生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進行ISSR分析和比較,得出南方紅豆杉遷地保護衍生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與野生種群接近,這為南方紅豆杉的物種遷地保護提供了有力依據。
南方紅豆杉基因工程研究
摘要:鮮食核桃脫青皮的技術要求是快速、無污染、核仁保鮮質量高。凍融法是鮮食核桃綠色環保、無公害的快速脫青皮方法,介紹了其工藝技術要點。基本工藝包括核桃鮮果挑選、低溫凍結、升溫融化、青皮剝離、清洗、晾曬和成品包裝。
關鍵詞:鮮食核桃;脫青皮;凍融法;工藝要點
核桃又名胡桃,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栽培面積大,范圍廣。核桃仁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長期以來,人們食用的主要是干核桃,干核桃在較長時間的干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損失一定的營養成分。為了使核桃的營養成分能夠更好地保存和被人們吸收利用,鮮食核桃已經作為核桃的一種新的消費理念進入人們的生活。鮮核桃要作為商品來銷售和消費,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脫掉硬殼外面的青皮。以往核桃脫青皮后都加工成干核桃,因此對脫青皮技術要求不是很嚴格。而對于鮮食核桃來說,脫青皮后要保證鮮核桃的質量和優良的鮮食品質,同時符合綠色無公害食品要求,因此,研究鮮食核桃脫青皮技術是鮮食核桃研究開發的第一個技術環節。
1核桃脫青皮常用方法及其特點
現有核桃脫青皮的主要方法有3種,一是堆漚法,二是噴施乙烯利漚制法,三是采前噴灑乙烯利催熟法。
堆漚脫青皮法:這是目前產區果農大量采用的傳統方法,即將采摘的鮮核桃堆漚,時間一般為7天左右,待垛內溫度升高,青皮腐爛變質自然脫落。此法簡單可行,但脫青皮后有46.7%的核桃表面呈微黑色,30.6%的核桃表面有局部污染;果核污染面積大,核仁變質率達7%以上。堆漚脫青皮法腐爛嚴重,如果大量生產,污染和核仁變質率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用此法脫青皮后,為了核桃表面干凈,一般都采用漂白的方法消除表面污染,又對核桃造成二次污染,達不到無公害綠色食品要求。
摘要:在丘陵山地栽培日本甜柿。通過早挖定植溝改土、壯苗精栽、增施有機肥、及時追肥灌水、合理整形修剪、加強花果管理、用無公害藥劑防治病蟲害等,定植后第4—8年每666.7m2的產量分別達1102、1789、2524、2996和3151kg。
關鍵詞:甜柿;丘陵山地;早期豐產;栽培技術
1試驗園基本情況及產量
試驗園設在東平鎮井莊村,面積20hm2,屬魯西山丘地,砂壤土,有少量石礫,土層厚度大于80cm,有機質含量0.7%。試驗區年平均氣溫13.4℃,年日照時數2474.2小時,年降水量636mm,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年無霜期201天。2000年3月28—30日栽植,主栽品種為新次朗,授粉品種禪寺丸,比例為8:1,株行距3m×5m,南北行向。定植后第3年開始結果,第4年豐產。為確保第4年后的優質豐產,第3年進行疏花疏果,盡量少留果,以加速擴大樹冠。第4—8年每666.7m2產量分別為1102、1789、2524、2996和3151kg,5年平均產量2312.4kg。試驗結果表明,為生產優質果,每666.7m2產量應控制在2500kg左右。產量過高會導致果實個小,品質下降。
2早期豐產栽培技術
2.1早挖定植溝改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