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歷史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圖片說明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漢族,生于長安,幼名彘,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后王娡。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謚號“孝武”,后葬于茂陵,廟號世宗。《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連續劇《漢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班固在《漢書·武帝紀》對漢武帝文治的贊揚: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后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漢武帝的評價: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唐朝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此圖繪于敦煌156窟的南壁和與南壁相接的部分東壁之上,性質是供養畫出行圖,高1.08米,長8.88米,面積約9.6平方米,是莫高窟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的出行圖。《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描繪的是唐朝敦煌地區最高統治者張議潮接受唐朝廷敕封為河西節度使后統軍出行的浩大場面。畫面中,前面有騎吹八人,分列兩側,各有兩人擊鼓、兩人吹角。中間有歌舞者八人,男舞者著漢族服裝,女舞者著吐番服裝,載歌載舞行進。后面有十人組成的樂隊,所持樂器有琵琶、篳篥、橫笛、拍板、腰鼓、杖鼓、笙、箜篌。兩邊各有一人背大鼓,另一人執槌擊奏,儀仗隊和護旗衛士騎馬緩行。
元朝行省圖
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明代宋濂之《元史》卷五八《地理志》卷首云:“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為加強對遼闊地區的管轄,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元史·地理志一》載:“(世祖)二十七年……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陜西,曰四川,曰甘肅,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
重點閱讀
西漢王國問題及其解決
形成:在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為了爭取支持,曾封了許多異姓王。西漢建立后,劉邦鏟除異姓王的同時,又封他的子弟為王,受封的諸王權力很大,擁有大量地盤,有官吏任免權、軍權、鑄幣權、還征收賦稅,地方勢力的強大,嚴重威脅著中央的統治。
解決: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建議將王國分成多個小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時開始“削藩”,著手削奪王國的封地。由此引發“七國之亂”。西漢政府平叛,景帝把王國的行政權、官吏的任免權收歸國有。武帝時下“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了。此后武帝又陸續奪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終于解除了,西漢中央集權得到鞏固。
宰相職能的變化
宰相是古代輔佐帝王治國的行政首長的統稱。歷朝歷代其稱謂不同,而且還有虛名與實質的區別。
殷商、西周的尹、師、保、太宰、冢宰即是宰相的幾種稱謂,春秋戰國時又稱相邦、令尹、丞相。秦統一后,稱丞相;秦二世即位后,趙高得勢,因其是太監,故拜為中丞相(秦漢宦官為朝官常加中字)。
西漢以丞相(相國、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副丞相)為三公,共掌國事。漢武帝為了制約三公,把章奏的拆讀與審議權劃歸尚書。尚書本為內廷小吏,秦時初設,時有六尚,即尚書、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漢為宮內少府卿的屬官、十六官令之一。漢武帝的舉措使宰相名實分離,名義上的宰相還是三公,但實質上已為“錄尚書事”。同時由于漢武帝大肆征戰,軍事機構作用加大,所以多以大司馬或大將軍兼“錄尚書事”。此后即使丞相出現過失,也由尚書問狀彈劾。東漢時太傅和三公雖為極品,但實宰朝政者則是“錄尚書事”。此時宮廷內已形成分曹辦事、很具規模的尚書臺,此后這個內廷機構逐步取代了外朝,其職能也由事務性轉為政務性,臺閣登上中國的封建政治頂峰。
曹操把尚書臺從內廷轉到外朝,完成了其歷史變革。曹丕稱帝后為削弱尚書臺,另建了中書省,首官為中書監,掌起草和政令等機要,雖僅為三品,卻行宰相之實。尚書省的首官尚書令雖然更為榮耀,但實權卻被架空。晉改侍中寺為門下省,參議政事。南北朝以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合稱臺省。
隋唐雖有地位崇高的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但都不是宰相。隋的宰相是品級為一至三品的三省長官,即尚書省的尚書令、內史省(即中書省,因避楊堅的父親楊忠名諱,故改此稱)的內史監(即中書監,諱改同),門下省的納言(即侍中,亦因避楊忠諱改)。唐初的宰相是品級為二至三品的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因李世民曾任尚書令,故省此職,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尚書省首官,初亦為宰相,后被排斥。此后,又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簡稱同三品)、參知政事等同為宰相。唐初于門下省設政事堂,為三省長官議事之所,高宗李治時將其遷到中書省。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政事堂成為宰相的固定辦事機關,政事堂會議的“執政事筆”成為了首席宰相。
宋初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并為宰相,但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等多為親王和留守使、節度使的兼官,不預政事,所以宰相趙普以同平章事獨攬朝政,權力很大。趙匡胤為了制約趙普,以樞密使分管軍政、以三司使分管財政,同時提高了副相參知政事的權力。此后宋代又曾以左右仆射、左右丞相為宰相,其稱謂廢置不一。
元初以中書省為核心,中書令為宰相,后以右左丞相為宰相。明代朱元璋誅殺左丞相胡惟庸后,遂廢左右丞相。后以官階僅為五品的內閣大學士為宰相,大學士多有其它更高品級的兼職。清初沿襲明制,仍以內閣大學士為宰相,初為五品,至雍正年間升至正一品,但同時宰相實權卻被轉到軍機處,內閣空留虛名。軍機大臣若無大學士之職,則只具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名。軍機處的設置又一次轉移了宰相的位置,體現著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集控權力的欲望。
科舉制的興衰
科舉制度始創于隋,大業元年(605)始設進士科,宣告了舊的以門第為主要依據的選官體制的結束及新的以進士科為代表的科舉制的誕生。唐代的科舉制度在科目設置、類別劃分、科試內容、科場規章等方面更加詳備,趨于制度化。唐代進士及第后要題名大雁塔,因此后世稱考中進士為“雁塔題名”。至宋朝,科舉制在沿襲前朝的基礎上又有所變革。明清兩代科舉制極為興盛,逐步發展成一種極為規范而又嚴密的制度體系,但與此同時,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因為無法順應時代要求,考試內容一成不變、文章形式囿于八股,使得士人學問空疏、八股閉塞民智、科場分清濁流、吏治日益腐敗等科舉制帶來的弊端日益顯露。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頒布了開辦學堂、停止科舉的詔令,科舉制度正式宣告結束。
始自隋朝、止于清代,擁有1300年歷史的中國科舉制度,雖然廢除已近百年,但后人對科舉制度的評價卻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有人將科舉制度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并論,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孫中山先生肯定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也有人形容科舉是“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間煉獄”,將其與纏足、鴉片、納妾一樣視為腐朽落后的東西。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答案提示:說明兩個問題:①北宋從宋真宗開始,相權逐步強化,對皇權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擴大財權的企圖,不僅想維護相權,也是從有利于治國的角度出發的。②中國古代相權與皇權的消長,總體上雖然朝著強化皇權的方向演變,但其間也有相權強化的時候,并非簡單的直線發展。
本課測評
從漢至元,皇權不斷加強,請用宰相職能變化的史實加以說明。
解題關鍵: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論述題,解答此題的關鍵首要的是精心審題:二是題目的時間范圍是“從漢至元”;二是準確把握題目的要求,即運用“宰相職能變化的史實”說明“皇權不斷加強”這一歷史結論。
思路引領:一要依時間順序(分漢、隋唐、宋、元時段)組織答案。二要運用相關史實說明結論的正確,作到史論結合。
答案提示:①漢武帝重用寵信的近臣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政,使決策國家政務的實權逐漸由相府向宮廷轉移,從而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②隋唐創立三省六部制,唐時三省長官相互制衡,集體行使相權。這樣,就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③北宋增設參知政事(副宰相)、樞密使(掌軍權)、三司使(掌財權)分割宰相(中書門下長官)權力,使皇帝得以總攬大權。④元朝設中書省總攬政務,其長官中書令實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實際政務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權大增,有時甚至威脅皇權。
綜上所述,從漢至元,通過削弱相權使皇權不斷加強。
學習延伸
根據以上材料,想一想,這種措施體現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什么特點?它有何利弊?
解題關鍵:解讀材料,逐問作答。
思路引領:分三步,首先解讀歷史材料;再由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措施)概括出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最后,要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對“這種措施”加以評價。
答案提示:①特點:中央集權,即地方服從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據勢力上很成功。弊:過度限制地方權力,層層嚴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國家的整體發展,是北宋后來形成積貧積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問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