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抗日救亡運動歷史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何梅協定》和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鞍艘恍浴?。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耙欢ぞ拧边\動的經過及其意義。張學良、楊虎城實行“兵諫”。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其意義。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通過《何梅協定》的簽訂和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日本滅亡中國的野心和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從反面激發學生愛祖國、反侵略的愛國主義感情。
2.通過“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從正面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通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的領導推動作用,特別是從全民族利益出發,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方針,向學生進行熱愛共產黨的教育。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有:
通過思考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培養學生從復雜的歷史現象中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要點
一、華北局勢危急
1.《何梅協定》(1935何應欽、梅津美治郎)
2.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
二、中國共產黨制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八一宣言”(1935.8.1)
2.瓦窯堡會議(1935.12)
三、“一二·九”運動
經過及其意義(1935.12)
四、西安事變
1.張學良、楊虎城實行“兵諫”(1936.12.12)
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其意義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課重點:西安事變。
本課難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二、新課開始前,可先提問有關“九一八”事變的問題,然后教師總結: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不抵抗政策,東北已經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華北的大門也已洞開。接著引導學生閱讀課前提要,從而導入新課。
三、如有條件,可以課余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青春之歌》,并組織討論。還可以看電影《西安事變》或其他有關張學良的電視劇,以配合“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的學習。
四、本課的主題是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教師要掌握好三個子目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一個子目,“華北局勢危急”是救亡運動高漲的歷史背景;第二個子目,“一二·九”運動是救亡運動高潮的掀起;最后一目,在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發生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終于扭轉了時局,基本結束了十年內戰局面。這里要注意共產黨在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中的歷史作用:“一二·九”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的,西安事變也是在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推動下發生、在共產黨正確主張、努力調解下和平解決的。
五、“華北危急”一目包括兩個主要內容。(一)《何梅協定》。何梅協定的內容只要按課文說明,不必補充,但要向學生明確指出其實質,即,把河北拱手送給了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實際控制了河北全省的軍事、政治、經濟。(二)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教師可以利用《華北五省自治示意圖》,使學生邊聽邊看,在中國地圖上,華北五省偌大一片國土,將繼東北三省和熱河而淪喪,加深認識當時華北局勢危急,中華民族已處于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
教師還可以利用插圖,按圖注進行講解,并說明漢奸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和國民政府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實際上冀察兩省已經“自治”。
六、“一二·九”運動一目雖不是本課重點,但也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題。教師要結合圖《“一二·九”運動游行學生與軍警搏斗》(此圖要求掌握)、《北大學生游行隊伍》和參考“資料和注釋”、利用課文上的小字,用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進行描述,以激發學生愛國激情。也可以利用幻燈、錄像、電影等電化教育手段增強效果。
“一二·九”運動是“五·四”運動以來又一次由愛國學生首先行動起來的影響于全國全民范圍的愛國運動。教師要啟發學生學習“一二·九”時期的愛國學生,關心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要繼承發揚“五·四”和“一二·九”時期愛國學生憂國憂民的光榮傳統。
教師還要強調指出:“一二·九”運動以后,青年學生走上了同工農結合,為工農服務的革命道路,造就出了一代愛國愛民的棟梁之才。
“一二·九”運動的意義值得重視:“一二·九”愛國運動,沖破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造成的恐怖氣氛,給全國各階層人民以巨大的震動和鼓舞,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一二·九”運動的背景可歸納為華北局勢危急,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華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七、“西安事變”一目是本課的重點。西安事變故事,通過電影電視的渠道,學生早有所知,求知欲強烈。教師對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和平解決宜作較為詳細的交待。課本上的小字、插圖(張學良、楊虎城兩幅插圖要求學生掌握)都可以充分利用。在課外知識比較豐富的班級里,教師也可以列出問題組織學生搜集資料進行整理。問題為:張學良、楊虎城是什么人?西安事變之前他們和陜北紅軍的關系怎樣?張學良、楊虎城為什么能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和紅軍停戰?張、楊實行兵諫的目的是什么?……
關于怎樣解決西安事變的問題,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抓住以后怎么辦?”啟發學生思考、討論。然后介紹事變后出現的復雜形勢,從具體分析中使學生懂得西安事變只有和平解決才能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革命,才能符合全民族的利益。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政策的英明正確。圖《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回到延安,、等到機場迎接》要求學生掌握。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的轉折點,被迫答應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從此,延續十年之久的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了。對于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這個意義,教師要給以強調。
九、本課小結可以采用歸納內容,整理線索、深化主題的方法:──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步步進逼,《何梅協定》的簽訂,“華北自治運動”的推進,華北局勢危急,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在這樣嚴峻的形勢面前,仍舊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不抵抗外敵,全力打內戰。在共產黨的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推動下,“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十年內戰,迎來了國共兩黨聯合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本課重點
重要年代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重要地名西安
重要人名何應欽張學良楊虎城
重要詞語《何梅協定》華北五省自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