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寫信語文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了解書信的構成部分和寫各部分應注意的事項。掌握氏、款、倫、甥、鵬、瑜、侄等七個字。
2、能力訓練:在學習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學會寫書信。
3、思想情感教育:體驗書信語言講究文明禮貌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書信六個組成部分和六個部分應注意的問題。
2、難點:不同對象如何采用不同用語。
[教學方法]
比較閱讀式、討論式。
第一課時
一、引題
從前二文內容簡單回憶導入新課。這個單元已學過二封信,已經得知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種文體:每個人都要用它交流思想感情、溝通信息,那么,信應該怎么寫,應注意哪些問題?今天要學的課文會給我們一個較全面滿意的回答。
二、請一學生讀全文
注意“款、倫、甥、瑜、祺”幾個字的讀音。思考:書信分怎樣六個部分?各自應注意什么?
三、讀議全文
1、稱謂。問:寫在什么地方?有哪些部分?應注意什么?給長輩寫信和給平輩寫信有什么區別?
比較一下前兩封信的稱謂和本文中“徐老同志”的不同,再具體分析“徐老同志”稱謂的含義,明確“老”字是敬辭。“同志是黨內的親密稱呼。
2、問候:舉例子,看書本,同學找生活中的實全來明確問候語的選擇和位置。
3、正文。(重點部分采用讀、議、練的方式)
(1)緣起語。即寫這封信的原因。同學默讀這節文字。老師指點:緣起語一要簡潔,二要注意跟主體文呼應吻合。
(2)主體文。同學自讀這三節文字。畫出寫主體文的三個注意點。并討論為什么要這樣?在熟悉內容的同時,理解掌握一些重要詞語。
4、請同學快讀《給小學老師的一封信》。先劃出正文部分,再具體劃出緣起語、主體文、總括語。然后讓學生討論。
四、練習寫信的正文片斷
我們從高琳同學這封信中,看到了高琳對小學老師的思念之情,這種感情是真實的,更是高尚的。相信我們在座的同學也有這種高尚之情。離開小學已近半年。母校哪位老師你至今不忘?哪一件事你還感激在心?今天你可寫封信向你的老師傾吐你的感激之情。請同學先想一想,然后把你要寫的內容簡單列個提綱。
下堂課我們相互交流。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上堂課已請同學們去準備寫信的材料,現在請同座同學相互交流一下,注意用口頭交流,講清為什么要寫這封信,寫哪幾件事。
二、繼續讀議課文
完成結束語、具名、日期三部分內容的學習。
同學們交流了寫信內容,是不是除了稱謂、問候、正文之外就沒有其他該注意的地方了?
1、結束語。
請同學對照課文內容比較《給女子的一封信》、《給徐特立同學的信》和《給小學老師的一封信》、《給叔叔的一封信》中的結束語。然后問:為什么說結束語是書信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要另起一行頂格寫?
討論目的是明確禮貌用語在書信中的重要性。另外,通過比較明白謝覺哉寫給子女的信為什么沒有結束語,而其他三封都有的原因。因謝老是長輩,又是給自己的女子,信就寫得隨便了些。
2、具名、日期
提醒學生注意不要把具名和日期的位置顛倒。另外,理解課文中“姓名”和“名字”的區別,強調具名和日期在信中的位置。
三、寫作訓練
再讀《給小學老師的一封信》、《給叔叔的一封信》,細細琢磨信的內容和格式,并對照評語。
看課后練習三:(1)明確寫作要求:(2)簡單講述信封的寫法(順便也講一下豎信封的寫法)。
學生寫作:時間30分鐘。
四、如課內時間允講,老師有目的,有代表性的選擇幾篇講評,先格式后內容逐個與課文比較,然后再修改、定稿。如果來不及就放到第三課時,討論講評。
第三課時講評課
本課為講評課,講評內容略。
練習設計
(一)請你根據不同的對象寫出不同的致敬語。
例:對爸爸:“祝——工作順利。”
對八十歲生日的爺爺:
對過去的同學:
對病中的奶奶:
對出差在外的老師:
(二)擴展閱讀。
獄中給父親的信
父親大人膝下:
前奉一信至今時隔三月未通音訊,深知懸念之至。兒前寄一信與毓秀,想父親亦已知之。兒自正月念六日被捕,至今七十余日,在獄尚無苦楚,身子亦好,惟尋筆墨困難,不能寫信。至于兒被捕原因,毓秀想能知之,此后是否得能釋放,目前尚未知悉,惟有聽之天命而已,望父弗以兒為念,善視小弟之長大成人可耳。兒本想將詳情奉告,又感不便,在正月間已奉一函,想父親亦能略知矣。在現在這種世界,人,生死本來比雞犬還不如,就算安居生存,也不過如牛馬一般勞碌而已,生也何樂,死也何愁,如兒則真不過滄海一粟耳,萬一僥天之幸,得能釋放,當詳為袋子父親言之也,萬望父親弗過憂急,悲哀,致傷尊體,反增兒罪也!
專此敬請
尊安
兒謹叩
四月卅日于獄
(一)解釋詞語
懸念之至函
滄海之粟僥天之幸
(二)下列句中加點詞如果用括號里的字代換,有什么不同?
1、兒本想將詳情奉告,又感不便。(告知)
2、萬望父親弗過憂急,悲哀,致傷尊體。(父親身體)
3、望父弗以兒為念,善視小弟長大成人可耳。(照顧)
(三)朗讀全信,領會體驗烈士信中尊老禮貌的語言和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