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鹵代烴化學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學習目標分析
(一)學習目標確定的依據
《課程標準》
《模塊學習要求》
補充說明
認識鹵代烴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
1.認識鹵代烴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
2.知道鹵代烴的化學性質及其用途。
3.能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不要求講解鹵代烴發生消去、取代反應的機理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說出鹵代烴的官能團名稱,會對鹵代烴進行簡單的分類
(2)能以溴乙烷為例了解其核磁共振氫譜的特點
(3)能以溴乙烷為例認識鹵代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會書寫取代反應、消去反應的化學反應。
(4)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能力。
(5)了解鹵代烴的用途,例如:洗衣店中使用的有機溶劑,鹵代烴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官能團對其化學性質的決定作用,并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基本思想。
(2)通過科學探究等欄目引導學生探究不同溶劑對溴乙烷與NaOH反應產物及反應類型的影響。促使學生認識到有機化學反應的復雜性,以及化學反應條件對化學反應的重大影響。
(3)通過對取代產物乙醇檢驗方法的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物理檢測法在化學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獲得實驗成功的同時感受探究的喜悅。
(2)通過了解鹵代烴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以及鹵代烴對環境的影響,幫助學生學會辯證認識化學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1.鹵代烴使學生學習完烴類物質后遇到的第一類烴的衍生物,如何由理論分析到實驗探究,研究其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將對學生后續學習烴的含氧衍生物起到一個示范作用。因此本節的教學重點為溴乙烷的結構特點和主要化學性質。其中消去反應的概念學生第一次建立,為本節的重中之重。
2.本節教學難點為探究不同溶劑對溴乙烷與NaOH反應產物及反應類型的影響。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第一次遇到比較復雜的有機化學實驗探究,探究的方法和思路比較陌生。另一方面該實驗本身比較復雜,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較多,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高,因此探究難度大。再一方面,在不講解機理的情況下,要學生理解反應條件對反應產物的影響難度很大。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地位
1.烴與其含氧衍生物之間的轉化要通過鹵代烴的取代和消去反應,因此鹵代烴是聯系烴和烴的含氧衍生物的重要橋梁,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通過對溴乙烷結構、性質、用途的學習,強化了分類思想的重要性和“結構決定性質”的有機化合物學習方法,為烴的含氧衍生物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3.通過對鹵代烴反應條件及產物的探究,使學生認識到控制反應條件對化學反應的重要作用。
(二)學時內容安排
第一課時:完成溴乙烷結構和性質的教學,保證探究實驗的順利進行。
第二課時:
1.師生交流有關鹵代烴的應用,以及鹵代烴對環境的影響。
2.通過習題幫助學生認識鹵代烴與烴,一鹵代烴與二鹵代烴之間的轉化關系。加深學生對其代反應、消去反應的理解。
四、教學資源建議
1.利用球棍模型、電腦技術增強學生對溴乙烷結構的直觀認識。
2.充分利用相關網站和圖書資料:
學生查閱資料可以登陸一些有關材料的網頁,也可以登陸人教社的網站查閱相關資料,介紹鹵代烴在干洗行業中的應用、不粘鍋涂層-聚四氟乙烯(PTFE)、有機粘合劑等應用。
五、教學方法與學習指導策略建議
探究不同溶劑對溴乙烷與NaOH反應產物及反應類型的影響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建議采取如下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溴乙烷的分子結構,尤其是化學鍵極性的分析,推測可能發生取
代反應的部位。設計實驗證明推測。例如:溴乙烷中加入硝酸銀溶液的現象說明溴乙烷中C—Br鍵的類型。
2.設計實驗探究溴乙烷在氫氧化鈉水溶液中的反應產物
建議探究活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探究溴乙烷在氫氧化鈉水溶液中的反應產物Br-和乙醇。第二部分:探究NaOH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3.把實驗條件改為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學生觀察有氣體產生認識到反應產物與前者
不同,進而設計實驗探究溴乙烷在氫氧化鈉乙醇溶液中的反應產物。
在該探究中建議教學設計要有層次性,預測氣體的成分→選擇檢驗試劑→考慮干擾因素→完善實驗方案
4.教師上述兩個探究實驗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思考化學反應條件對反應產物的影響,
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溴乙烷在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中產物不是唯一的,有主產物和次要產物之分,體會有機化學反應的復雜性。
六、課堂評價建議
(一)紙筆評價建議
1.通過學生自主完成教科書P42的表格
取代反應
消去反應
反應物
反應條件
生成物
化學方程式
結論
2.通過習題,幫助學生認識鹵代烴與烴、一鹵代烴與二鹵代烴之間的轉化關系。如教科書P13頁第二題。
(二)活動表現評價建議
建議從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三個階段對學生活動表現進行評價。實驗前側重于學生實驗方案設計能力的評價。實驗中側重于學生動手能力、實驗現象記錄是否細致完整、學生間配合是否默契(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實驗后側重于學生能否正確分析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結論、能否對實驗成果進行交流和評價、實驗報告書寫是否認真、完整等方面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