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自我劫持談判法律思考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中國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每年的自殺未遂人數應該在100~120萬左右。與此同時,自我劫持的發生率也在不斷攀升。本文主要論述了有關自我劫持與反自我劫持談判的含義,自我劫持者的心理,以及在進行反自我劫持談判時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忌語。
【關鍵詞】:自我劫持者心理反自我劫持談判的忌語
一、反自我劫持談判的含義
中國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自殺率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據北京心理危機與干預中心近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自殺已經成為中國全部人口第5位、15至34歲人口第一位的死因。另外,WHO(世界衛生組織)預計自殺未遂者是既遂者人數的10~20倍。近幾年中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一直都保持在二十五萬左右,那么按照這樣的推算中國每年的自殺未遂人數應該在100~120萬左右。
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統計,也是一個警告:對自殺問題的救援刻不容緩。全國各地成立了許多自殺危機干預中心,在對自殺這個社會問題的控制上做出了很多成績,但是這些干預中心往往只能在當事人自殺之前或者自殺未遂之后才能進行干預,而在當事人自殺過程中,這些干預中心往往是愛莫能助。
在自殺問題日益嚴重的同時,有一個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自我劫持。自我劫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就是等同于自殺,但是它與真正的自殺有明顯的區別。
自我劫持分為純粹的自我劫持和自殺轉化的自我劫持。純粹的自我劫持是指行為人并沒有真正的自殺意圖,而是將自殺作為一種手段來達到自己想要到達到的目的。自殺轉化而來的自我劫持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自殺這個行為之時被動的被他人發現,他人在阻止行為人自殺的時候,自殺就在這個時候轉化為自我劫持。
反自我劫持談判,是反劫持談判中的一類。是指談判者對實施了自殺行為但暫時沒有成功的人進行的心理輔導,其目的是勸說當事人放棄自殺的念頭。
二、自我劫持者的心理
美國著名的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和心理學家卡爾•門林格爾(KarlAugustusMenninger)認為:人性中固有破壞沖動總是要竭力尋求宣泄,如果這種破壞沖動不能施之于外界,其必然結果就是轉而施之于自己。這就是各種形式自殺的根源。
當前流行的自殺觀念可以總結為以下公式:“自殺是對不可忍受的生活境遇的一種逃避。如果這種境遇是外在的,看得見的則自殺是勇敢的;如果沖突是內在的,看不見的,則自殺是瘋狂的。”這是把自殺歸結為一種逃避行為的公式,但在逃避行為和自殺行為之間卻有一個根本的不同:所有這些逃避行為都是暫時的替換品,而自殺卻不是在暫時的。
在現今中國乃至世界,引起自殺的原因大同小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以前曾經企圖自殺、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生活處境困難、長期承受壓力、和親友之間的矛盾激烈,這些因素都給自殺者帶來緊張和壓力,涉及這些因素越多,自殺的可能性就越大。
想自殺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獨,認為誰也不理解自己,誰也幫不了自己。但是事實上,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堅持自殺的想法。所有自殺患者到了最后關頭都會在“一死了之”和“結束痛苦,重新生活”兩種情感之間激烈地搖擺不定。
自殺高危人群都有以下共同的心理:
(1)已經達到絕望程度的孤獨感
這種孤獨感也許只是由于最近患上了抑郁癥而產生的。但也有很多人從小到老都被這種強烈的孤立感所困擾。
(2)無價值感
“我的人生沒有任何價值”、“所有的一切都不讓我活下去”、“我死掉了隊別人也是一種幸運”、“沒有我的容身之地”等等這樣的感情,
(3)極度憤怒
自殺的人除了絕望感還常常伴隨著憤怒感。這種憤怒有時是針對給自己造成麻煩的那些人,也有些時候卻是行為人因為發覺了自己這種抱怨反而生自己的氣。
(4)相信困境會永遠繼續下去
行為人永遠不會忘記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如今自己遇到了一些絕望的事情卻想不出任何解決之策,無論怎么努力也不會有回報,確信目前的困境將會永遠繼續下去。
(5)心理上的視野狹窄
有些精神醫療專家作過這樣的比喻,說被自殺所威脅的人的思考方法就像置于深深的隧道之中,周圍凈是黑暗。遠處有一道光線射了進來,那是從這片黑暗中走出去的唯一方法。可行為人卻會把自殺當作這束光,完全不考慮其他的解決方法。從而陷進了一種獨特的心理視野狹窄的狀態之中。
(6)放棄
自殺危險系數高的人會被各種各樣的感情所壓垮。逐個與每種消極感情拼死搏斗之后,最后卻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放棄”。這種情感說是心平氣和的放棄,倒不如說更像暴風雨來臨之前的那段寧靜。
(7)萬能的幻象
不論是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也不論擁有怎樣的能力,如果想自己立刻就改變所處的環境都是不可能的。想要改變困境除了時間、努力,還需要別人的幫助。可是,自殺危險性高的人會不顧這些客觀因素,認為憑借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很快走出困境。
另外,企圖自殺的人往往對死亡的概念比較模糊,部分甚至認為死亡是可逆的,暫時的,因此對自殺的后果沒有充分的估計。并且,死亡對自殺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現實生活中許多有形無形的困難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決和滿足。
無論自殺是因何而起的,但所有行為自殺之前都會被這些復雜的感情所左右。而后,當內心的壓抑到達忍耐的極點而無法向外界宣泄的時候,就會轉而對自我進行毀滅。
三、反自我劫持談判中的忌語
但是,我們在看到自殺者的死亡本能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看到同時存在的生存意愿。在進行談判之時,其實就等同于在對當事人做一次突擊性的心理治療,以期達到讓當事人放棄馬上自殺的念頭,和平解決問題的效果。這和在自殺者未遂之后,許多危機干預機構會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是一個道理。
所謂反自我劫持談判中的忌語,是指會使談判現場情況惡化甚至是使談判失敗的一類語言。
在談判開始之前,都會有一些準備工作,在這些準備工作當中,就會去了解自殺者自殺的原因,不同的原因會導致自殺者的心理狀態各不相同。
自我劫持分為純粹的自我劫持與自殺轉化的自我劫持。在第一種情況中,當事人往往并不想自殺,而只是以自殺為要挾而實現自己的某個目的。相比之下,第二種情況要更加危險一些。
在第一種自我劫持中,行為人常常由于爆發性的情緒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內疚、羞慚、激憤、煩躁或賭氣等情緒狀態所引起的自殺,比如農民工在討要工資的過程中常常以自殺為由去要挾其老板,另外一些因失戀、下崗、離婚等原因受到刺激的人也往往會實施這樣的行為。
在第二種情況中,行為人大多是真的產生了死的想法,他們的本意是并不想讓人發現他們的行為,而使他們實施這個行為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自身經過長期的評價和體驗,進行了充分的判斷和推理以后,逐漸地萌發自殺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自殺措施。
一般談判根據行為人的心理變化都會有三個階段:
1.激動敏感階段
2.清醒理智階段
3.尋找解決問題方法階段
在談判開始之前,無論當事人是否真的要自殺,都要尊重當事人,做好一切措施保護其生命安全。并且由談判手的搭檔進行周邊的資料搜集,主要搜集工作包括對當事人姓名等個人信息,以及當事人工作、家庭的情況進行搜集。對個人信息的搜集有利于談判手在談判過程中與當事人心理距離的拉近,工作家庭信息的搜集有利于談判手對當事人自殺起因的了解,以便談判手對癥下藥。并且要根據當事人的實際情況預先設計出與其交談所應采用的心態和口吻。
談判者的最初任務是控制和穩定局勢。這最初的幾分鐘對當事人是最關鍵的,談判者做的將決定自我劫持事件是否能得到安全解決。談判者的第一個目標是使當事人平靜下來,建立與他(她)的信任。
開始談判的時候,當事人的心理十分敏感,必然會有很多忌語會引起當事人情緒的惡化,在這個情況下,談判的話題首先圍繞安撫當事人的情緒進行。不能說一些讓當事人情緒更加激動的話語,比如說:
1.讓當事人想起讓自己痛苦的事情的消極語言。不要用屈服和認同開安撫那些被絕望感折磨得當事人,不要以為以這樣的話語能夠引起當事人的心理共鳴。
談判者:從你說的這些情況來看,死亡可以說是你最好的選擇,生活好像真的沒有什么意思了。這個世界就是這么不公平,總是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有的人都是這樣……其實我和你一樣,我也對這個社會感到很失望。
2.讓當事人產生一種放棄的心理的語言,當事人選擇自殺,往往已經是對生活失去了興趣,這個時候,更加不能讓他(她)進一步去考慮自己離世的念頭。談判者說這些話,是出于使當事人放開自殺念頭的考慮,但是這些話的分量很不好把握,稍有不慎便會適得其反。
談判者:其實你有沒有想過?生活就是那么回事,沒什么大不了的,人死如燈滅,所以不要那么在乎自己在世上的事情,到最后,誰不是只剩下黃土一堆啊?不要想那么多,看得開一點。
3.當事人有可能是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所以不要說使他感覺得不到周圍人承認的話。談判的目的是使當事人放棄自殺的念頭,而不是讓他們感到自己更加失敗。
談判者:你知不知道你這么做很傻啊?!你以為你這樣做就是不再給別人添麻煩了嗎?你看看你自己,現在就給別人添了多少麻煩?招來了一大幫警察在這里為你忙里忙外,也讓你家人在那兒擔驚受怕的,你還好意思說你自己不再給他們添麻煩了嗎?!
4.試圖強行闖入當事人的心理世界,讓當事人解釋自殺動機產生的動力原因可能使其產生敵意和增加自殺的企圖。
談判者:你是不是覺得你的前女友拋棄你的原因就是因為嫌你窮啊?我知道你一直都因為自己的家庭原因而覺得很自卑,所以你一直覺得你在你家境富裕的前女友面前一直都抬不起頭來對吧?其實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
在這一階段,談判者的任務是控制和穩定局勢。緩慢而有目的性是談判的關鍵,而且對當局有利。
當當事人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后,談判者的首要目的便是使當事人放棄自殺的念頭。這個時候,可以與當事人談一些比較深入的話題了,但是這并不代表說話便可以和平時一樣毫無忌憚之處了。
這個時候,談判者便可以說一些具體有關當事人自殺原因的問題,但是尤其注意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答應當事人會見家人、朋友的要求,如果當事人是因為感情問題或者是工作問題自殺而要見自己的女友或者老板,則更應該盡量拖延時間,但是也不能斷然拒絕,更不要說一些讓當事人會重新開始激動的話。
談判者:你還想著你前女友做什么呢?你既然都為了她走到了這一步,她到現在都還沒有聯系你,你覺得你再找她,她就會來見你么?長點兒志氣,你這樣只會讓她看不起你啊!
談判者:你老板開除了你,自然有他的理由,他不可能在你還能夠為他的公司服務的時候開除你,現在你就算是找到了他也沒有用阿,也改變不了你被開除的事實嘛。
在這一階段,談判者不可避免的要和當事人進行一些談判,但是要注意一點,不要許下不能兌現的諾言。
談判者:你先不要這么做,你放心,我跟你保證,你的老板一定會加倍補償你的工資,一定能夠讓你過上好日子的。
種種談判技巧都是有用的,這些技巧在大部分的自殺干預中普遍使用,從最典型的積極傾聽和反應技巧到一些很精妙的語匯的方法。所有這些技巧的最終的一點就是慢慢拖住當事人知道他們愿意放棄自殺的念頭,在所有的劫持事件(包括自我劫持)中,時間顯然在談判者一邊。因此,談判者緩慢前進和有耐心是必須的。
一言以蔽之,談判專家的工作就是在正在自殺過程中的自殺者面前放一面鏡子,并且告訴他:“鏡子里面的就是真正的你!”談判專家負責慢慢調整鏡子的角度,最好找到一些自殺者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地方,給與自殺者最大的幫助,讓他們放棄自殺的念頭。
【參考文獻】
⒈[日]高橋祥友著,《走出自殺陰影》,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⒉[美]卡爾•門林格爾著,《人對抗自己——自殺心理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KarlMenninger,《ManAgainstHimself》。
⒊[英]布萊克本RonaldBlackburn著,《犯罪行為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⒋[美]B.E.Gilliland,R.K.James著,肖水源等譯,《危機干預策略》(上下),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