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經濟建設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今年,是同志誕辰110周年。前不久,同志指出:我們要教育全黨全國人民學習和發揚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矢志奮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堅定不移地把他們開創的、幾代共產黨人為之持續奮斗的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回首往事,在創建新中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奠基的歷程中,為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貴的思想遺產呢?
一、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中國革命不能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只能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這是已經為實踐所證實了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該怎么走?這個問題并不是從建國之日起就搞明白的。當時有一句十分著名的話:“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然而,經過幾年的實踐,等人終于認識到,中國搞建設,同樣要走自己的道路。這一探索,是從1956年4月發表《論十大關系》開始的。這一歷史功績,使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我們常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于毛,成于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做出了一些重要決策。
第一,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建國以后,我們提出的是工業化目標,以后逐漸改稱現代化。1957年3月,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里提出:“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P268)現代化目標的提出,表明黨對工業化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有了更加明確的奮斗目標。1959年底至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里,初步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設想:“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2](P116)按照原來的估計,把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國家,大概需要五十年時間。
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又做出一個新的估計: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2](P302)從五十年推遲到一百年,這不僅是時間上的調整,也是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調整。這一調整,使現代化建設變得比較穩妥,變得比較切合中國的實際。根據的提議,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代表中共中央鄭重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和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在審閱的政府工作報告時,加寫了一段話,比較系統地概括了關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行趕超戰略的基本思路:“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2](P341)在這里,把盡量采用先進技術作為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是很有眼光的。1963年12月,他在聽取聶榮臻關于十年科學技術規劃的匯報時,還提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2](P351)實際上,大規模現代化建設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起就已經開始了。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又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經過近十年的曲折探索和曲折反復,中共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才終于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和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這是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最高成果,也是建國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部經驗的總結。
第二,確定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中國工業化道路。1956年4月,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就指出:“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么發展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1](P24)1957年2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里,又從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角度,再次提出這個問題,要求引起全黨的關注。經過“”的嚴重挫折之后,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前期提出:“過去安排是重、輕、農,這個次序要反一下,現在是否提農、輕、重?”“過去是重、輕、農、商、交,現在強調把農業搞好,次序改為農、輕、重、交、商。這樣提還是優先發展生產資料,并不違反馬克思主義”。問題的核心是“要把衣、食、住、用、行五個字安排好,這是六億五千萬人民安定不安定的問題”。[2](P78)從以重工業為中心、農輕重并舉到以農輕重為序,這是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所得出的一條寶貴經驗,至今仍然在起作用。
本文作者:張文亮作者單位:天津市海洋局渤海海洋監測監視管理基地籌備處
天津市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1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是順應全球海洋大開發潮流的需要
隨著全球陸地資源的大量消耗,海洋在21世紀全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海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主體將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然而,縱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海洋經濟的發展歷程,海洋資源粗放開發、肆意揮霍浪費現象嚴重,沿海生態環境遭到污染和破壞,海洋經濟發展基本處于被動狀態,即使發達的西方國家,對海洋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做得也仍然不夠[19]。因此,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倡導低碳經濟,是一個引領新時期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有關研究顯示,海洋不僅具有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廣闊空間,而且是未來發展低碳經濟的資源寶庫。因此,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已成為實現保護海洋資源與環境的必然選擇,它既是對傳統海洋經濟發展模式的科學矯正,又代表著新興海洋產業低碳化發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超大型沿海直轄市的天津,要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必須站在戰略高度認識海洋,發揮沿海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協調好海洋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持續快速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力爭盡快使天津進入海洋低碳經濟強市行列。
2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是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戰略的需要
當前,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濱海新區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大項目的落戶投產,使能源消費正處在快速增長階段,導致在GDP快速增長的同時,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20]。在濱海新區的經濟結構中,海洋經濟占到了濱海新區國民經濟的50%以上,越來越多的大項目好項目進入海洋產業范疇,濱海新區建設速度的加快也意味著海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預示著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必然成為濱海新區進一步開發開放的戰略選擇。如果不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海洋低碳經濟,濱海新區經濟總量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的正相關性將長期存在,必然會使濱海新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因此,推動海洋經濟發展走入低碳時代,對于濱海新區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大力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引導沿海產業區進行低碳化改造,才能增強濱海新區綜合競爭實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比較優勢,變海洋優勢為經濟優勢,確保環渤海區域經濟增長極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1公路工程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1.1缺乏優質的工程設計方案
一些承包商在還沒有完全了解建設項目的情況下,所設計出的工程方案必然是粗糙的,而使用粗糙的工程設計方案盲目地開展工作,就會造成重大的工程失誤。工程設計是一個比較繁雜的、系統的過程,是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目的性的腦力勞動。所以,在缺乏約束和監督的條件下所完成的工程設計是不達標的。工程設計的優劣關乎工程項目的成功與否,我國目前的公路工程設計人員所掌握的專業知識不夠健全,經驗也不足,這樣就很難產生出優質的工程設計方案,脫離了實際,造成了施工困難。
1.2缺乏對公路工程施工過程的管理
注重對公路施工過程的管理也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環節。目前,在公路施工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如下:施工方的施工進度緩慢,施工效率不高;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材料和設備的采購、分配以及使用不合理;對施工現場的管理不規范,缺乏一些緊急的防護措施;沒有處理好與施工現場周圍居民的矛盾等。還有,對于施工過程中的突發狀況缺乏應變能力,從而延誤工期。
1.3缺乏公路工程建設所需的材料和設備
1我國新農村經濟建設中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基層政府職能不夠清晰
建設新農村始終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一項十分重大的歷史任務。它不能只是依靠農民群眾自身進行孤軍奮戰,而是必須要有黨的正確領導、政府部門的積極扶持。然而,部分地區基層政府在職能劃分與轉變上依然具有大量問題。村可以說是我國農村行政的最基層單位,但是如今還是有相當多的村干部對于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農村公共管理不夠了解。與此同時,政府對農村基層村干部下達了過多強制性的任務,比如,計劃生育、收定購糧和別的當地中心工作,以至于讓農村公共事業管理進入到惡性循環之中。鄉鎮政府是最基層的政府,其職能的定位與管理上尚無法適應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之要求,而政府部門公務員所具有的官本位意識較強,在政府管理中通常使用行政命令卻而不注重于使用法律、經濟等方式來管理公共社會事務,以至于影響到了我國農村社會事業的良性協調運轉。
(二)農村公共事業投入呈現出城市化的傾向
公共事業管理的顯著特點之一即為扶貧性,而最為貧窮,生活水平最低的還是農民群眾。但是,因為國家對于農業和農村的公共事業投入比例始終偏小,遠遠無法滿足當前農村公共事業發展之所需。與此同時,農村地區的生產性、生活性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也不夠健全。近年來國家對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所進行的投資主要被用在了農村電網、水利、道路以及退耕還林等生產、生態建設上和農民群眾生活緊密結合的公共設施投入還不夠多,大量農民群眾的生活條件、生存環境尚未得到顯著改進,比如,一些地方飲用水和污水處理等公共生活設施建設滯后,從而極大地影響到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
(二)我國涉農公共管理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完善
為了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科學實踐,努力撰寫學術論文,促進科技人才成長,促進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以繁榮科學技術事業,并使科學技術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特制定本辦法。
一、評選范圍
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或學術會議、學會論文集上發表的論文(不含專著、教材)。
二、等級標準
科技論文的等級評定分一等、二等、三等。
㈠在理論上、技術上在國內同學科、同專業屬先進水平,對科學技術發展或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評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