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近代建筑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高層結構設計的設計要點
1.高層建筑的結構必須能夠承受豎向荷載、水平荷載和外荷載。其中對結構設計進行控制的主要因素就是水平荷載。高度會與結構內力和位移產生聯系,位移與彎矩大小均與高度成正比,軸向力與高度成正比。高層建筑中的結構材料必須能夠負擔水平負載力。
2.高層建筑中的結構設計必須對軸向變形引起重視,豎向荷載的增大更容易造成軸向變形,減小負彎矩值,增加跨中正彎矩。
3.高層建筑的結構必須具有結構延性。
二、當前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隨著高層建筑的不斷興建,我國很多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中都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對高層建筑的建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摘要:我國近代建筑具有很多特質,它一方面在繼承中國傳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建筑形式的沖擊,但在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條件下,這兩種建筑風格并沒有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下進行融合與發展。本文僅從建筑造型方面在這一歷史時期所體現出的一些特點作一些簡要的分析和思考,以便能夠對我國建筑形式的現代化發展有所啟發。
關鍵詞:近代;建筑形態;建筑文化
Abstract:Chinahasmanycharacteristicsofmodernarchitecture,itinheritedtheonehand,traditionalChinesecharacteristics,whiletheotherhasbeentheimpactofwesternarchitecturalforms,butatthattimeundertheChina''''ssemi-colonial,semi-historicalconditions,thetwoarchitecturalstyleswerenotintegratedanddevelopedintheparticularkindofenvironment.ThispaperformonlygivessomebriefanalysisandreflectionfromthesideofarchitecturalModelinginthishistoricalperiodinwhichtoreflectsomeofthefeaturesforthepurposeofgivingtheinspirationtothedevelopmentsofconstructionmodernization.
Keywords:modern;architecturalform;architecturalculture
中圖分類號:TU-092.1/.7
文獻標識碼:A
摘要:我國近代建筑具有很多特質,它一方面在繼承中國傳統的同時,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建筑形式的沖擊,但在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條件下,這兩種建筑風格并沒有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下進行融合與發展。本文僅從建筑造型方面在這一歷史時期所體現出的一些特點作一些簡要的分析和思考,以便能夠對我國建筑形式的現代化發展有所啟發。
關鍵詞:近代;建筑形態;建筑文化
Abstract:Chinahasmanycharacteristicsofmodernarchitecture,itinheritedtheonehand,traditionalChinesecharacteristics,whiletheotherhasbeentheimpactofwesternarchitecturalforms,butatthattimeundertheChina''''ssemi-colonial,semi-historicalconditions,thetwoarchitecturalstyleswerenotintegratedanddevelopedintheparticularkindofenvironment.ThispaperformonlygivessomebriefanalysisandreflectionfromthesideofarchitecturalModelinginthishistoricalperiodinwhichtoreflectsomeofthefeaturesforthepurposeofgivingtheinspirationtothedevelopmentsofconstructionmodernization.
Keywords:modern;architecturalform;architecturalculture
1中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簡述
客觀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反映在近代建筑體型方面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中國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隸屬兩個不同的體系,這些差異可以歸結到當地自然條件、人文風俗、思維模式以及技術條件等等多個原因。西方建筑的構成邏輯是一個從原型到細節的過程,西方的哲學傳統認為簡單幾何體是最為完美的形體,也是宇宙構成的根本,這樣形而上學的精神貫徹到建筑當中,就使得西方幾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可以視為簡單幾何體的構成。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西方建筑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體型拼接來做模型,這一發現就從最根本的角度展現出西方建筑的大致風貌與普遍規律。如果說西方建筑有“神”的話,那么這種“神”就是曾被一些古希臘哲學家視為宇宙本源的幾何學。
一、裝飾藝術運動的興起
裝飾藝術運動這一名詞的確定,遠遠晚于這一運動實際出現的年代。第一次使用這一詞語指涉一種特定的藝術風潮的,是1966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一場藝術作品展,當時這個詞被用來專門指稱20世紀第一個二十年間發生在法國的裝飾性的藝術作品和風格,最初形成的標志是1925年在法國舉辦的巴黎國際博覽會。在最核心的涵義上,裝飾藝術運動的表現形式主要涉及藝術、建筑、裝飾等,它吸收了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元素,其內在結構上還受到非洲、東亞、拉美、印度等地區藝術傳統的影響,它反對矯揉造作的新藝術運動,反對古典主義的、自然的(特別是有機形態的)、單純的手工藝的趨向,主張機械的美,注重新材料的使用,熱衷于簡潔的幾何外形。
二、對中國近代建筑外觀的影響
根據建筑學家的研究結論,中國近代建筑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結束,這個觀點在建筑界已有共識。但因為戰爭原因,建筑真正發展快速的時期是1900-1937年,恰逢歐美裝飾藝術運動盛行時期,其建筑形式在審美的追求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中國近代建筑史發展興盛的后期(1927-1937年),“裝飾藝術”運動建筑在中國的主流城市開始興起。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位于上海的沙遜大廈,始建于1929年。地處上海繁華路段外灘路南京路口,主體10層、局部13層、高77米。整體建筑偏向于三段式橫面構圖,從二樓以上設置通長的腰線,腰線以下采用了半圓拱券門洞,不僅豐富了整座建筑的造型,并與頂部相呼應,使整座建筑形式感十足。頂部往下也設置了腰線,再經過女兒墻的裝飾,透出典雅高貴之感。側面的三段設置了尺度適宜的凹槽,雕塑感十足。可以看出,整座建筑融合了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不難看出“折衷”是裝飾主義運動中十分重要的特征。頂部是19米的方錐形銅綠色瓦楞銅皮塔頂,吸收了古埃及建筑文化的特點,但卻用精細的現代工業化手段制造來表現金屬的質感。這正是裝飾主義運動最典型的特征。這種類型的建筑還有天津新華信托儲蓄銀行、天津渤海大樓、廣州愛群大廈等。在這一時期建造的高層建筑基本上是美國同時期高層建筑的克隆版,只是規模要小的多。而裝飾藝術運動帶給了近代中國新的建筑外觀裝飾風格,促進了后期整體的建筑風格向現代主義建筑過度,也為中國建筑師群體探索中國建筑民族形式做下了鋪墊。
三、對中國現代建筑外觀的影響
建筑外觀是整座建筑最具靈魂的地方。且建筑不像某些藝術作品,人們可以有選擇的看或者不看,建筑是擺在那,強制性的影響著人們的視覺審美。從審美的角度講建筑外觀同美術作品或是音樂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上海位于東海之濱,是西方列強在近代中國開辟的租借區之一。正因如此,上海成為對當時城市與建筑影響的主流城市。裝飾藝術運動對其影響也可在其建筑外觀中不明覺厲。1988年竣工的新錦江飯店,主樓為八角形平面,高43層,裙樓高5層,這座高度為153.6米的建筑,充分體現出了裝飾藝術運動的風格。造型上運用了幾何圖形八角形,材料是石材、金屬、玻璃的混合使用,簡單明朗的建筑輪廓,包括頂部的旋轉餐廳、裙樓的造型,都滲透著裝飾藝術風格的氣息。上海金融中心,2008年竣工。樓高492米,地上101層,1995年由日本森大廈株式會社主導興建。從外觀設計的角度,可以看出它是把立方體變形、切割,得到的外形。這點與裝飾藝術運動中提倡幾何形的特點不謀而合。整座建筑整體給人以硬朗的感覺,簡約而不簡單。特別是夜景在燈光上的運用,變化多而不亂,秩序感十足。上海金茂大廈,竣工于1999年,塔樓高420.5米。由美國芝加哥著名的SOM設計事務所設計規劃,整個建筑體現出很強的裝飾藝術運動的風格,雖然在設計上結合了中國佛教寶塔的外形,把佛教文化置入其中。但是,其建筑與裝飾藝術運動時期的美國廣播中心大廈、克萊斯勒大廈等,在裝飾風格上都有幾分相似,包括其幾何的外觀、對稱的結構、富于變化的建筑輪廓、放射性的線條、注重還原材料真實的顏色,這些都在金茂大廈的外觀中體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