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機電貿易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中印雙邊貿易關系回顧及現狀;中印制成品貿易結構的比較優勢分析、中印制成品貿易政策探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中印兩國制成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分析、中印兩國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比較優勢分析、繼續增強中印關系、優化中印制成品貿易結構,擴大互補性貿易、中國在擴大化學成品出口的同時、在反傾銷問題上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中印兩國貿易源遠流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印兩國關系的改善,中印高層互訪頻繁,簽訂一系列經貿協定,推動了雙邊經貿發展。在短短15年的時間里,中印貿易額從1990年的2.64億美元發展到2008年的200多億美元。中印兩國貿易計劃到2010年,將達到300億美元。兩國貿易中,制成品的貿易增長速度之快出乎人的意料,遠遠超過了傳統的農副產品貿易增長速度。中印兩國的生產要素相似,本應是競爭性大于互補性,不可能出現持續穩步的貿易增長,然而近年來兩國制成品貿易發展迅速,且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原因何在?本文試圖運用國際貿易相關理論對近幾年的中印制成品貿易的發展進行淺表的分析,以期能解釋這一現象。
關鍵詞:比較優勢;競爭性;貿易
以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要素稟賦論為代表的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可以解釋為什么上世紀90年代末以前的中印貿易難以開展起來,這是因為它們兩國有著相似的生產要素,都是典型的勞動力富余的國家,造成了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出口產業相似,都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缺乏互補性。然而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印兩國制成品之間的貿易每年都以超過40%的速率在增長。這樣迅猛增長的勢頭,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
克魯格曼(Grubel)于1975提出運用產業內貿易指數(intra—industrytrade,IIT)來測算兩國進出口商品在產業貿易中所占比重,進一步表述兩國之間的產業貿易情況。1989年,巴拉薩(Balassa)提出“顯性比較優勢”(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指數來測算兩國貿易商品的進出口額及其在世界所有商品貿易中所占份額的比率,闡述兩國之間商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和劣勢。上述指數的運用對深入分析兩國貿易的比較優勢和產業貿易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可為兩國的貿易政策調整和產業結構提供理論依據。
盡管中印關系及經貿發展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尚待解決,但是從長遠看,中印兩國在貿易領域正顯示出越來越大的互補性,兩國貿易的發展符合共同利益。研究兩國貿易的比較優勢,可為進一步發展兩國貿易關系做出選擇和判斷提供政府理論和政策思路,因而具有現實意義。
[摘要]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然而,在肯定加工貿易促進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工貿易增值率低,對國內產業的帶動作用未充分發揮,加工貿易的主體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國盡快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
我國的加工貿易是與改革開放同步啟動的。由于我國注意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8319億美元,增長333倍。2006年,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國GDP的19%,其順差增量拉動我國GDP增長近1.5個百分點。2007年上半年,加工貿易進出口4409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比重達45%。不用置疑,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近年來一個重要的增長極,為國內企業融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渠道,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實現了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制成品為主的出口結構的轉變,使我國形成了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制造業平臺。然而,在肯定加工貿易促進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問題越來越突出,有待解決,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一、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
首先,加工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而2007年1~7月,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已達5238.3億美元,增長18.5%,其中,出口3267.3億美元,進口1971億美元,加工貿易項下的貿易順差為1296.3億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354億美元。其次,加工貿易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商品結構的優化主要表現在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過去十年,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動態優化趨勢十分明顯。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企業來華從事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高。而高新技術產業對外貿易更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加工貿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我國加工貿易的總體發展情況;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變化;我國加工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加工貿易方式、加工貿易區域結構、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基本處于國際產業增值鏈條低端環節、我國加工貿易中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比重大、我國加工貿易中外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容易引起國際間的貿易摩擦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加工貿易進料加工外資企業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工貿易得到很大發展。加工貿易方式從來料加工到進料加工再到外商投資為主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其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但在加工貿易迅速發展的進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總體發展情況
1978年8月,廣東省簽訂了第一份毛紡織品來料加工協議,在珠海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加工貿易企業——珠海海鮮憲州毛紡廠,從此加工貿易在我國開始發展起來了。到2008年的30年間,加工貿易取得了很大發展,其中:加工貿易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11.31億美元擴展到2007年的6177億美元,增長546倍,從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躍升到50%以上;加工貿易進口總額從1981年的15.04億美元擴展到2007年的3684億美元,增長245倍,從占我國進口總額的6.8%躍升到38.5%以上;2008年1-10月,加工貿易出口累計5709.1億美元,占同期出口總額47.5%,加工貿易進口累計3283.4億美元,占同期進口總額的33.3%。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一種主要方式,它對擴大出口、促進就業和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加工貿易的方式和內容都有了許多新的變化。
二、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變化
[論文關鍵詞]經濟合作現狀展望
[論文摘要]加強經濟合作,是中韓兩國建立“面向21世紀合作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992年,自中韓兩國建交后,兩國的貿易規模就成都橋上升趨勢。深入分析中韓兩國經濟合作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展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韓經貿發展現狀
(一)從總體情況看,中韓兩國經濟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廣闊。中韓貿易總量增長非常快。1992年貿易額僅為50億美元,2006年達到1343.1億美元,增長近300倍。中韓貿易在2005年時即達到1119.3美元,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個對華貿易超過千億美元的國家。去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向韓國出口最多的國家。兩國貿易目前已年均26.2%的速度增長,今后即使按15%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就可達到2000億美元。目前,韓國是中國的第六大貿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而中國則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國。在韓國,每兩家貿易企業中就有一家和中國進行貿易;而在中國,每三家貿易企業中就有一家同韓國進行貿易。可見,中韓貿易發展分別快于中日、中美貿易的11年和9年時間。有人說美國和日本才是韓國最主要的經貿伙伴,而實際上,中韓貿易額已接近韓國對美日貿易總合。
21世紀以來中韓貿易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兩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年均在10.1%,韓國經濟年均增長也在4.7%的水平。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僅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也為擴大進口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二是隨著兩國領導人的頻繁互訪和人員往來的增加,兩國關系全面發展,韓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兩國正在研究建立FTA關系,為雙方的經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環境。三是韓國商品競爭力強,與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韓國很多技術含量高的商品在價格上較適合中國市場,售后服務也令消費者滿意。四是中國加入WTO后,市場更加開放有利于對外經貿的發展。五是近年來韓國企業對中國實際投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帶動了韓國產品和相關零部件對中國出口的急劇增加,同時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也返銷到韓國市場,增加了對韓國的出口。
(二)兩國的進出口結構進一步從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轉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韓貿易,韓國主要向中國出口工業產品,而進口中60%是工業產品,其它是農產品和原材料。90年代末以后,韓國隊中國的出口中的工業產品占85%,中國對韓國出口中的工業產品約占75%。貿易結構發生了以進出口工業產品為主的變化。這表明兩國貿易由產業間貿易逐漸地轉變為產業內貿易。
一、創新辦學模式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
青島市從1991年開始引進德國“雙元制”(一元是學校,一元是企業)的辦學模式,平度職教中心作為首批實施“雙元制”辦學模式的學校,目前實施“雙元制”辦學的專業已由1991年的3個增加到現在的16個,這些專業年招生能力也由288人增加到2500多人。用于學生實訓的實習基地(企業)和聯誼單位達到了近70家。萊西職業教育中心借鑒雙元制教學模式,建立起了與專業配套的酒店、服裝廠、汽訓中心、實習餐廳、微機培訓中心等12個實習基地,探索出了一條教學生產經營一體化的辦學路子。萊西市的5所職業學校在食品加工、畜牧獸醫、經濟動物飼養、園林花卉、建筑裝飾與水暖安裝、布衣針織等專業加大了與企業、鄉鎮聯合辦學的步伐。原膠南市以加強校企合作、開展半工半讀辦學為突破口,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實訓基地。城陽職業學校與諸多公司如必克箱包公司、變壓器集團公司、安普連接器公司、達德印刷公司簽訂了聯辦協議。膠州職專與青島精煅齒輪廠、東方鐵塔公司、海爾、海信、海潤、澳柯碼、大洋等25個單位聯合辦學。聯合辦學、定向合作培養既有利于學校專業貼近市場,又可以將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充實到教學一線,使學生一出校門就能上崗,企業也得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先遴選人才,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的三贏局面。
二、合理設置專業凸顯職業教育特色
一方面是圍繞市場設專業。近年來,一些職業學校圍繞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如膠南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設高職與就業并舉的電子商務、機電一體化、計算機應用技術、工藝美術、幼兒教育、服裝設計與制作、數控技術、車輛駕駛與維修、焊接工藝船舶)、軍警、女警、商務韓語等專業,就業安置率一直保持100%;萊西市職業中專形成了食品加工、經濟園藝、畜牧獸醫、計算機、工業與民用建筑、經濟貿易、文秘與幼師、機電一體化八大類的18個專業,先后為九聯集團、萬福集團、雀巢公司、海爾集團、大水公司、宏遠房地產公司、萊西市建筑公司等大中型企業培養了大量技術工人。城陽第二職業中專開設計算機、會計電算化、市場營銷、電子電器等專業,形成了計算機和會計電算化2個骨干專業。城陽職業高中開設機電、財會、服裝、汽車運用與維修等專業,汽車駕駛與維修發展成為骨干專業。
黃島區原膠南市、職教中心重點建設數控機械加工、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化工和現代服務業等六大實訓基地,開設數控技術應用、機械加工技術、汽車制造與維修、船舶制造與維修、物流管理、休閑體育與管理、家政與社區服務、文化藝術等20多個專業。由于緊貼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這些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是學校的特色、骨干專業逐漸形成。平度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開設機電、建筑、財會、服裝、信息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農牧技術工程、果樹栽培與果品加工、旅游服務、畜牧獸醫等29個專業。其中,機電技術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果樹栽培與果品加工等7個專業被評為青島市骨干專業;機電技術應用和農牧技術工程專業被確定為山東省教學改革試點專業。生物技術應用專業和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先后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確立為全國重點建設實訓基地。
平度市職業教育中心崔召校區共設置5個涉農專業。該校投入690萬建成的6900多平方米的生物技術實訓基地,包括奶制品、肉制品加工、面點、果品加工等共6個車間,配備了肉制品加工和奶制品加工設備等共120多套。該項目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學校校內實訓的設施和教學條件,滿足了專業實訓需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和教學質量,實現了預期教學目標和辦學效益。平度市職業教育中心崔召校區還建有2080平方米的數控實訓車間,設有編程室、仿真室等共8個實訓教學室和教學區,大型實訓加工設備達64臺套。黃島區原膠南市、職教中心的機電技術、計算機應用、數控技術是山東省教學改革試點專業,車工是山東省重點建設專業,機電技術等4個專業是青島市骨干專業。其他區市的職業學校基本都有自己的特色專業或骨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