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教學原則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感性化原則
這是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一個基本原則。其含義是: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的讓學生將作品中的審美對象還原,成為最初的感性形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刻感受到審美對象的美。美是具體的,它總是以鮮明生動的感性形式出現,離開了特定的形式,美就無法表現了。因而,人們對美的感受是以對這種特定的感性形式的直接感知為起點,沒有這種直接的感知,就談不上高級審美活動。課文是以語言來表現美的,文章中的形象也就是審美對象,它具有一種虛擬的感性形式,叫做表象,然后才能對這種審美對象進行感知。這種感知是間接的、曲折的。運用這種感知的形式去感知審美對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文學修養不夠深刻、審美經驗不足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將課文中的形象審美對象還原為最初的感性形式,這種感性形式比起文章中的形象來,顯得更直觀、更具體。這樣,學生就更易于更深刻的感受到審美對象的美。譬如,教材中有很多古詩詞和現代散文都是反映大自然之美,大多數學生在閱讀時只能間接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為了讓學生對自然美有更為深刻的感受,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也可以通過媒體將審美對象還原,讓學生以直觀體悟的形式感受大自然之美。同樣,在教學具有社會內涵的課文時,教師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學生參觀、調查、直接感受社會美。對于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可以組織學生演繹,更直接的感受人物形象的美。
二、想象性原則
此原則的含義是:讓學生根據作品的描述,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審美對象,形成一幅生動的想象畫面。感性化原則是實施美育的最基礎、最有效的原則,而想象性原則是對感性化原則的補充。在無法使審美對象感性化的時候,或者是使審美對象感性化的同時,可以運用想象性原則。審美活動不可能只停留在感知階段,它要進一步上升為審美理解和審美判斷;而連續審美感知和審美理解、審美判斷的橋梁就是想象。因此,想象在審美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決定了想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和把握作品中所表現出的美。譬如,我們在進行《幽深秀麗的巫峽》這首作品的教學時,不一定每位同學都游覽過巫峽,而關于巫峽的影像也終究和自然中的巫峽有一段距離。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頭腦中再現出巫峽的美麗景象,從而感受到巫峽的美,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其他與巫峽風光類似的風景的聯想,來加深對巫峽美的感受,深刻體會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美麗意境。
三、感染性原則
在審美心理中,情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貫穿審美活動的全過程,而且對審美中的其他因素具有一種推動性的作用,如審美感知和審美想象等等。學生在感知某一審美對象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某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能增強他們對審美對象的注意力。譬如欣賞自然風光,如果學生對這種風景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這種情感就能強化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更加深入細致的去領略其中的美感。同時,當學生初步感知了某種審美對象后,情感便會推動他們去展開豐富的想象。因此,在審美活動中,只有當情感滲入了審美的過程,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時,對美的感受才會是深刻的、強烈的。只有這樣,美育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才能得以實現。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各種手段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之受到感染。如果學生無動于衷,美育功能的實現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譬如,學習蘇軾的《卜算子》,就必須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當時的苦悶心情;學習屈原的《國殤》就要學習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質。只有當學生沉浸在強烈的、深厚的感情中時,他們對于作品中美的感受和把握才會是深刻的,從而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
一、聲樂教學
聲樂教學是以豐富、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為工具,以科學、系統的歌唱發聲理論為支撐,以訓練歌唱發聲器官進行美好歌唱為目的的一種特殊教學方式,其特殊性就體現在歌唱樂器上,它不能直觀,它是通過大腦進行支配并進行演唱的高級技能活動,聲樂課是技巧性、實踐性、科學性、藝術性都很強的一門課程,擁有獨特的學科教學規律。如何在教學中做到技巧性和實踐性的統一、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有賴于聲樂教師科學教學理念的實施、有效教學方法的運用及教學中教與學密切的配合,只有當這三方面都配合好了,才能達到聲樂教學的最佳效果。
二、聲樂教學的基本原則
1.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原則學習知識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思維、認識和實踐。“認識是主體收集客體知識的主動行為,是認識意識的表現形式。主體是有生命的物體,是行為的主導者和實行者。生物主體具有行為的需要和行為的能力,行為是生物主體的日常生活方式。知識是通過認識獲取的,人類的認識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是人類基本的認識規律,學習聲樂當然也不會例外。切忌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制定一些不切合實際的要求,不但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時反而適得其反,養成很多毛病甚至破壞聲帶的健康,這對聲樂學習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是毀滅性的行為。所以,循序漸進是聲樂學習的一個最為基本和最為重要的原則,不可違背。
2.“科學性”與“藝術性”統一的原則藝術性是指人們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所體現的美好表現程度。藝術性的高低常常作為衡量一步藝術作品好壞的標準。聲樂藝術,其藝術性一般表現為:歌唱技巧的完善;歌唱語言的準確;歌唱技巧和歌曲情感的完美結合;音樂表現力的準確、到位等等。科學性是以概念、原理和定義為支撐,以形成具體、系統的理論體系為基礎,從而指導聲樂歌唱活動。歌唱藝術不能脫離科學性,科學性是滲透在歌唱藝術中的,比比皆是,如歌唱聲學原理、歌唱解剖學原理及歌唱心理學原理等等,它們是聲樂藝術的理論基石,沒有這個基石,聲樂藝術走不到今天;科學性要以藝術性為目的,高超的藝術性才是歌唱藝術要追求的最終目的,脫離了藝術性,歌唱就不是藝術了,歌唱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將不復存在,這個藝術種類也就消亡了。只注重科學性,忽視藝術性,那是藝術的匠人,而不是藝術的駕馭者或再創造者,其藝術魅力也會大打折扣或不存在;只注重藝術性,而忽視科學性,藝術創造完全被感性認識所駕馭,無法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藝術之路會失去方向,很難走下去。所以,藝術性和科學性是滲透在聲樂藝術中要高度統一的兩個方面,藝術性要以科學性為依托,科學性要以藝術性為目的,二者缺一不可。
3.“技巧性”與“藝術性”統一的原則聲樂技巧性訓練是聲樂教學中很重要的內容,聲樂技巧是為歌唱服務的,而有藝術性的美好歌唱才是最終目的。技巧性是基礎、手段,藝術性才是歌唱的最終目的。縱觀聲樂發展史,炫技派的歌唱家并不少見,就是如今的歌壇,歌唱只為炫技的現象依然存在。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藝術作品的藝術性是多方面的,只用高超的技巧來代替藝術作品全部的藝術性,這是愚蠢的行為,這樣的歌者只能被稱之為藝術匠人,絕不是藝術家。所以,聲樂教學中,“技巧性”要為“藝術性”服務,它是實現好的藝術性的手段,而絕不是歌唱的目的,否者,本末倒置,聲樂演唱藝術將走入誤區。
教育科研論文的撰寫的概念和類型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論文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它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獲體會”,教育論文應有學術性,所以它是學術論文。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二)為什么要撰寫教育論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總結、記錄、表達
一、問題的提出:隨著教育思想的進步及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在轟轟烈烈地開展。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強調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強調個體、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建構。
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開展了大量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教學理論的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如:項目式教學、問題解決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情境教學等等應運而生。其中,情境教學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情境教學重在一個“情”字,主要是以學生的“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真實的或虛擬的教學情境來進行教學,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知識的構建,還可以促進學生將所構建的知識于真實情境中運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情境教學還有利于學生的興趣、情感、價值觀的生成和體驗精神的成長。
職業教育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其中職業學校教育可以分為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屬于初中后的職業教育。“中職教育”的全稱是“中等職業教育”。實施這一教育的學校有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級中學和技工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一般為二至三年。主要培養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技術管理人員,技術工人和其他從業人員。
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較為引人矚目的成就,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但是近幾年高校擴招導致普高升溫,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形勢嚴峻。特別是2000年以來生源的整體文化素質、綜合素質下降,他們中相當一部分沒有具備初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行為習慣,個體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道德品質的低下令人堪憂。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無論專業實力,還是個人素質都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人文素質嚴重缺失,不能滿足社會要求。迫于形勢,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實用主義”教育觀、人才觀,對人的培養從屬于科技、工業發展的需要。強調準職業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對人本主義的追求,缺乏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情感教學有助于促進人的認知發展,近年來心理科學的研究表明,情緒可以調節認知的加工過程和人的行為。因此,如何通過良好的情感教學對中職學生進行教學就成為了當前中職教師面對的一個問題,而數學對一個學生的思維、情感的開發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結合情感教學的情景體檢,給學生以一種良好的情感教學方式、模式就成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