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教學方法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作者:吳正輝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
課堂和課外實踐操作訓練的組織
由于《陶藝基礎》課程是以實踐性操作為主的課程,單靠理論性知識的傳授是不夠的,主要還是為了培養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課堂和課外對實踐性訓練的組織也是給學生一個可以提高自己實踐操作能力的平臺。通過實踐的訓練可以使學生通過不同的構思理念,采取泥板、泥條、拉坯及手捏等的幾種陶藝基本成型技法制作陶藝,凸顯出獨特的創新設計意識,并且可以開拓學生運用更多的材料來進行藝術創作。《陶藝基礎》課程中制作陶藝的過程是我們陶藝啟蒙的基礎,也是學習成型技巧最為重要的時期,單靠課堂的教學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課堂上老師可以以示范和分析解答為主,除正常的上課時間外,任課老師應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合理安排學生進行陶藝制作。學生在課堂上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課外加以練習和鞏固,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主動學習,反復的強化自己的薄弱操作環節,達到真正實踐訓練的目的。通過課外的實踐訓練,教師教學的指導更具有針對性,教師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任課老師每節課的教學目的就要明確,循序漸進,勤于實際操作,在實踐中找到問題,加以分析,同樣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并及時給予學生制作的陶藝作品一個科學的評價。這樣,學生不斷的在制作過程中消化理論的知識點,也解決了實際操作中的難點,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巧,就可以綜合、全面的進行陶藝創作。
根據不同專業調整教學的側重點
《陶藝基礎》課程是借助陶藝這種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動手能力,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教學對象不是單一的,它面對的是美術院校所有的專業,所以就不能像對待陶瓷藝術設計和陶藝專業的教學方式那樣安排。它的授課對象包括美術學和藝術設計等專業的學生,任課老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專業特點,在與專業課程相符合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以必要、適度為宜,以掌握概念,突出培養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實踐操作技能為教學重點,做到教學內容的靈活處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專業課的學習興趣也得以激發。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實踐操作課程可以側重于泥板成型的制作技法,通過對泥板的組合了解建筑構件的組成和分解;裝潢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于平面裝飾方面的基礎訓練,以刻坯、上釉等技法來對器物造型進行裝飾;美術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于陶藝裝飾技法的訓練,以陶瓷釉料為主進行圖案的繪制。這樣不僅使基礎美術教學的內容得到拓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陶藝基礎》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作為美術專業基礎課的一部分,更為學生動手能力和創作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陶藝基礎》課程的教學是一種以理論為基礎,實踐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課程,任課老師應結合講授、示范、學生實踐、教師輔導、點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專業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發展為本,在陶藝制作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培養學生運用陶瓷作為材料媒介進行藝術創作,以拓展對藝術創作材料的認識,增強學生在今后運用綜合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的創新意識。
本文作者:趙天寶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
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之難
毋庸諱言,中國法制史隸屬法學專業中的冷門學科,多數學生只是為了掙夠學分被動學習而已。甚至與許多法律史專業的研究生或者是從部門法各專業調劑過來的,或者是認為法律史專業報考人數少易走捷徑讀研。法制史教師對此也心知肚明,市國法制史教學就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
首先,中國法制史課程內容多、難度大,但課時卻不斷減少。眾所周知,中國法制史的教學內容橫跨上下五千年,縱向跨越20幾個朝代,內容龐雜。加之當前大部分高校適用的教材幾乎均是“條塊分割”組合而成,即按照中國歷史朝代的發展順序分章,每章中又以立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司法制度分節,鴉片戰爭后的近代又增加憲法一節,直到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法制結束。這種教材的編寫體例優點是以時間發展為縱軸,以部門法的發展為橫軸而建立的體系,讓人一目了然;不足之處是由于人為分割,許多內容要重復講授,無法對某一制度的發展脈絡一并展現。因為教學改革的要求,中國法制史的課時數不斷減少,從上世紀末的80課時,先降至本世紀初的68課時,直落到現在的51課時。在這短短的51課時中,有時由于法定假日等原因,還要沖掉幾課時,加上學生文理科學習背景的差別而接受程度不同,要讓老師系統的講授中國法制史課程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
其次,中國法制史課程學習難度大,學生無興趣。基于中國法治史的歷史性特征,時間跨度大,知識點密集,古文典籍資料多,字難認,句難解,學生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有的甚至干脆放棄,只等期末考試前教師復習劃重點再臨陣突擊。在法律史年會上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中,“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令吾輩“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究其原因,無非是學生大都認為這門課程遠離現實,司法考試所占分數又幾乎可以忽略,干嘛自討苦吃呢?所以,中國法制史在與刑法、民法等部門法的考量中,被學生權衡之后棄之于一隅也就在意料之中了。鑒此實際,難免著名刑法史專家蔡樞衡先生發出這樣的感嘆:“大學法律系中的中國法制史課目,常常不易找到一個主觀上興味濃厚,客觀上勝任愉快的教授”④。星光斗移至21世紀的今日,此種情況似無多大改變,著實令法制史同仁深思!
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教學對策
摘要: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應讓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把教學和生活緊密相連,使孩子有學習漢字的熱情,感受到漢字無窮的魅力,讓課堂充滿生活,那將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學。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后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新課程倡導的識字教學新理念是“多認少寫,及早閱讀”,即把“認寫同步、全面要求”調整為“認寫分開、多認寫、加強寫字、降低難度”。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識字提速”,有利于小學生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認字,及早進入利用漢字閱讀的階段。要達到“多識字”的目標,還須構建開放的識字教學體系,將識字與閱讀、生活巧妙地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幾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得出的: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
1激發興趣——樂意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
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地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
[論文關鍵詞]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方法手段
[論文摘要]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目的使大學生提升審美期待、提高審美趣味、提高審美能力、激發審美感情、強化人文素質,實現目的最優化教學方法有課堂講授、現場觀摩、實驗實踐、考試檢驗,以及問題式教學法、作業式教學法、話題教學法、綜合方法論教學法、學術研究法。最有效教學手段有影視欣賞室、影視欣賞課件。
影視藝術教育是以電影、電視藝術品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觀眾和受教者,以區別于影視的制作教育而納入素質教育的一種教學定位。影視藝術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兩種方式,學校教育又分為大學影視藝術教育、中小學影視教育兩個層次和培養影視藝術制作者(專業教育)、影視藝術欣賞者(普及教育)兩個目標。
我國影視藝術教育歷史發展形態和我國影視藝術發展形態基本吻合,目前的現狀是:影視藝術教育的社會教育弱于學校影視藝術教育,而學校影視藝術教育中的大學影視藝術教育又弱于中、小學影視藝術教育。大學影視藝術教育中的普及教育又弱于專業教育。針對這些急需解決的難題。重中之重是要構建好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課程體系的前提下.對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研究,以期實現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的課程目標。
一、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課程的主要特點和教學目標
對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研究,首先要分析、明確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
摘要:在教學中注重教學方法的研究對教學效果的提高至關重要,構建科學的研究型學習模式,同時運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最終實現對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管理心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管理心理學這門課程為學生提供一種心理學的研究視野,使學生們系統、科學地學習和掌握管理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基本研究方法,并從中探尋、研究管理領域中個體、群體、組織、領導人的具體心理活動的形式和規律。
1研究型學習模式的提出
目前管理心理學這門課常用的教學方法其實質仍是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培養出的學生勢必會成為脫離社會并且缺乏實際工作能力的人,這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人力資源開發來說都是一種不利的狀況,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因此,針對目前這種教學狀況,在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要重視課堂上的學生參與,構建研究型學習模式,通過師生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加深課堂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這對培養學生們理論聯系實際,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所謂研究型學習,就是在教學中注重研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針對性,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徹底擺脫過去那種被動式,灌輸式的學習方式。研究型學習吸取了“問題法”、“發現法”的優點,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討論和解決問題,自主獲得知識,發展認知能力,培養研究、探索、創造的態度和方法。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提出“教是為了達到不教”的至理名言,他主張素質教育應該以教材為載體,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走出教材,致力于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提高研究能力。
2研究型學習模式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