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見習實訓總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精心挑選教材,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現在市場上的教材琳瑯滿目,如何選擇一本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特點的教材十分重要。好的教材既是教師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得力助手。筆者認為教材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
1.1教材內容精簡,突出技能,引導就業。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必須注意新而精的原則,教材內容“必需、夠用”即可。并且教材內容應貼近臨床和實際教學需求,強調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實用性。
1.2教材中有案例引導,鍛煉臨床思維能力。選擇有大量臨床案例的教材,既可輔助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法,增強教學效果,又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大量臨床案例可以形象直觀地顯現臨床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分析病情的興趣,鍛煉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1.3教材中插入知識鏈接,開拓學生視野。知識鏈接是課本內容的補充和拓展,是幫助學生了解新知識、新技術的小窗口。除能提高學生對課本的興趣外,還可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課外學習,拓寬知識面。
2.從崗位能力需求出發,確定課程目標
摘要:實踐教學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家對復合型衛生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強,探索與創新衛生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普遍共識。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分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思路,總結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內容,為高校實踐教學改革提出反思與建議。
關鍵詞: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公共事業管理
1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國家對衛生管理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能適應當前及未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及健康中國建設要求的衛生管理創新人才顯得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效率以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成效,這也成為高校培養衛生管理人才的普遍共識[1]。北京中醫藥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由1990年開設的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發展而來,辦學29年來多次修訂培養方案,最近兩次修訂分別是2015年和2010年。通過逐步修訂方案,積極引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探索構建有特色的衛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本文通過分析北京中醫藥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思路和實踐教學環節的開展情況,總結梳理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新探索與新思路,分析存在的不足,為進一步完善衛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提供建議。
2總體思路
在高校培養人才過程中,除了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也非常重要。實踐教學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目的是將理論教學效果加以強化,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激發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最終為學生立足行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實現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應始終針對加強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綜合競爭能力,科學規劃、提高實際應用價值,全面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2]。我校近年來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為契機,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結合多年辦學經驗,在新一輪修訂培養方案過程中,提出了強化實踐教學的要求,對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設計做了大幅度的調整與改革。改革的目標是按照應用型管理人才的培養思路,以問題和結果為導向,進一步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以適應新時代對衛生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實踐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體現為:①鼓勵課內設置實踐教學學時,保障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②開展目標明確的專業特色集中見習,分階段進行專業能力培養,并拓展包括醫療衛生機構、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醫藥企業等在內的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選擇;③實踐教學改革后,專業整體實踐教學學分達到畢業應修總學分的25%以上。
一、“引進來”和“走出去”
為進一步適應公安教育培訓工作需要,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促進公安教育培訓與業務實踐的良性互動;進一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增強教學隊伍處理公安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推動公安教育培訓工作的體制改革,著力警、學、研一體化和校局聯動模式的形成,學院抓住“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關鍵環節,拓寬教育、培養渠道,加快學生(學員)管理干部隊伍、教學隊伍團隊建設,優化隊伍結構。
1.“引進來”
加強同兄弟部門的互動,邀請公安實戰部門和其他公安院校的專家、骨干到校開展交流;積極探索在公安實戰部門選聘業務骨干到學院擔任專、兼任教師,在公安實戰部門選聘開拓意識強、管理水平高的業務骨干到學院擔任學生(學員)管理干部,以提高學院實戰實訓和公安業務課的整體質量。如,在2008年,有四名公安實戰部門的同志到學院掛任學生處主任助理。他們分別從基層民警的工作情況、基層所隊的民警管理、公安基層工作對警院畢業生的要求等方面,對學生的實踐培養活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對實踐教學改革起了很好的參謀作用。
2.“走出去”
鼓勵教師在假期和無課期問到相關業務單位、基層一線,也可根據需要到檢察院、法院進行業務調研,以提升其實戰教學技能。在市局領導和政治部的大力關懷支持下,從2008年起,學院與分局聯合建立了一批相對固定的教師業務實踐基地,每年選派一定數量教師到業務單位掛職鍛煉,安排教師在寒暑假或其它無授課任務期間到業務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力爭教師每三年至少參加一次專業實踐。同時提出未參加當年掛職鍛煉或專業實踐的教師,原則上應進行不低于15天的業務調研的要求。2008年暑假,學院開始啟動了教師參加公安業務實踐鍛煉工作。各分局、派出所對警院教師參加公安業務鍛煉工作高度重視,按照“專業對口、深入基層、跟班作業”原則精心安排,制定了菜單式鍛煉流程培養規劃。在實踐鍛煉中,鍛煉教師在學中看,在看中學,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緊密貼近一線,貼近實戰,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探索,逐步縮短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實踐教學能力,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一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方式
1專業認知見習
學生在二年級學完基礎課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時間,由《兒科護理學》專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兒科診所、綜合性醫院的兒科病房、兒童醫院專科病房,在臨床見習中,學生接觸到的是一個個真實的患兒,在每個患兒身上可能會存在很多不同的問題,通過實地觀察和教師講解,了解臨床實踐中患兒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患溝通等內容。通過見習,使學生對兒科常見疾病的護理知識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任課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兒科護理的相關產業鏈條進行參觀,訪問行業內的相關機構,如兒童醫院、三級甲等醫院兒科病房、嬰幼兒早教中心、嬰幼兒撫觸中心、嬰幼兒游泳館、嬰幼兒醫藥專柜等。
2課程實訓實習
在《兒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掌握理解相關的實踐技能。如兒科基礎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小兒體格生長測量技法等內容,具體實踐教學內容有:換尿布法和約束法;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法;小兒常用體格發育指標的測量法;保溫箱使用法;小兒沐浴法;藍光箱使用法;嬰兒撫觸法等。要使學生系統地掌握以上實踐教學技能,建設設施設備齊全的兒科護理綜合實訓室就顯得尤為必要。兒科護理綜合實訓室應設備精良,環境仿真,為學生提高兒科實踐技能提供有力保證。實訓室內應設有模擬嬰兒病房、母嬰同室、嬰兒洗浴室等單元,應引進現在醫院內重要設備,如嬰兒藍光箱、嬰兒保暖箱、新生兒電子秤、普通嬰兒護理模型、小兒重癥監護模型、高級智能小兒模擬人等,以覆蓋兒科護理學所有實踐技能基本操作單元。
3校外實習基地見習
1創立“校企合作”的辦學新模式
1.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我校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思想引領、學術為魂、育人為本、校企雙贏。校企合作是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手段,是以企業對人才數量、崗位以及能力的需求為核心,以高等院校的辦學條件為基礎,以校企合作為切入點,實現企業對人才的最佳需求和高等院校學生的最佳就業,達到高等院校與企業的雙贏。校企共建實踐教學體系是以我校與企業共建的實踐教學基地為教育平臺,以我校的教學實驗中心為載體,以資源整合為指導,雙方共同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設置完善的課程體系承擔教學工作(理論與實踐),共同商討制定課程設置和實踐計劃,定期邀請養老行業專家來校開展專題講座,企業作為專業實踐基地,從而形成校企互動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五位一體即在實踐教學體系中,以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為平臺,開展校企合作項目、教師到企業進修、校企課程共建、學生到企業實習和企業專家進課堂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1.2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1.2.1建立老年護理實踐教學基地我校與鶴童養老集團、天津市養老院、天同醫養院以及學府社區醫院、天津大學社區等堅持互利互惠、多向互動的原則,簽訂合作協議,并于2013年10月13日在鶴童延安醫院成立了“天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附屬護理院”,制定了符合培養目標的實踐基地的建設標準,以此作為一切教學及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基準點。在社區醫院和養老院精選3個單位,建立了校外老年護理教學實訓基地,通過對帶教隊伍的培訓,形成了具有校企共建特色的“雙師型”臨床帶教型模式。
1.2.2“雙師型”老年護理導師隊伍建設我校對老年護理專業方向教師隊伍的建設,也體現校企共建的專業特色。聘請養老機構行業及知名護理專家作為老年護理專業實訓課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共同組成“雙師型”師資隊伍,行業護理專家講授操作技能,校內教師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將“雙師型”師資隊伍引入本科老年護理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校內外資源的互補。在養老機構臨床見習及實習中,構建了“雙師型”導師制,即每位實習護生都有校內、外的兩位教師同時帶教。各基地均有通過嚴格選聘的校外導師,經過進階培訓,校內教師到養老機構進修,不斷進行“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解決了本專業方向自身“雙師型”教師的不足,同時也彌補了目前高等護理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雙師型”導師制可以取長補短,通過校內外教師的密切溝通合作,獲得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和豐富的教學素材,提高老年護理實訓教學環節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通過“學習項目”的完成,使教學更接近真實環境,營造濃郁的職業氛圍,達到知識、能力與專業素質同步提高的目的。
2創新課程體系,開發系列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