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護理服務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調查對象453人,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0.24±9,大專學歷占5%,中專學歷占95%,其中主管護師占3%,護師占34%,護士占63%。
1.2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內容分四個方面,職業、學歷、個人家庭,對管理者的要求共20個問題,其中三分之一為多選題,其余均為單選題。
2、結果
調查共發問卷470張。收回453張,問卷回收率96%,問卷有效率100%。
2.1對工作性質認知調查(表1)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2013年9月我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病區住院病人5500例次。其中肝病內科1282例次,肝膽外科928例次,肝病產科904例次,感染病科1506例次,腫瘤科880例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改良的RMT-PCS量表。根據優質護理服務需求及我院目前護理工作實際情況,量表分為直接護理項目、間接護理項目兩大部分,其中直接護理項目又分為護理評估、護理措施、醫療配合及護理指導4部分共106項。該量表的內容效度(CVI)為0.86,結構效度因子負荷值>0.40,Cronbach’sα系數為0.73。護理活動起止時間以秒表測量。直接護理操作以《三基護理操作指南》及《專科護理操作》為標準。
1.2.2研究方法由各病區護士長提供本病區護理工作項目,課題組人員根據各病區提供的護理工作項目進行量表設計。內容包括兩部分:調查說明,包括本研究的目的、任務、詳細的填表說明;調查表主體,改良的RMT-PCS量表,涵蓋病人直接護理項目、間接護理項目種類與時數。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對各護理項目的實際工時進行測定,從護士進入病房與病人開始交流時開始計時,以秒表測量,到完成直接護理操作離開病人時終止計時,每項操作測定20次,計算其平均值;如一個項目需多名護士同時操作,時間為測得值除以護士人數,取均值為該項目的一次工時;間接護理時間是指間接為病人提供護理所需的時間,不涉及具體病人及病情,取7d時間的平均值。用單盲法對病人每日的護理需求項目在量表中予以勾選,以計算病人每日所需的護理量和護理時數。
1《社區與老年護理》的重要性
《社區與老年護理》是一門復雜的課程,它涉及環境、營養、醫療、護理等多門學科,需要社區相關人員互相配合才能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理想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正三角形結構。寬大的底部顯示立足于社區,被社區居民廣泛利用,提供基本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保健服務能充分利用衛生資源,以家庭為服務單位,以社區人群為服務對象,以增進健康為目標,將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融為一體,真正做到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使人們享受到綜合性、連續性的醫療保健服務,最終達到保護人群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最貼近和適合老百姓,深受老百姓歡迎。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社區老百姓服務,能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社區的關懷,加強了黨和政府與社區居民的密切聯系,在構建和諧社區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2《社區與老年護理》授課時的技巧
《社區與老年護理》是社區健康服務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模式、健康觀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的改變,醫療費用的增長,《社區與老年護理》已經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但是此門課程內容涉及面廣,條條框框較多,學起來比較枯燥無味,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了以下幾種技巧。
2.1提高教師的素質及授課的吸引力
興趣是影響學生注意力集中和注意力穩定的重要因素,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他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知識的原動力,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感到獲得知識是一種美好而有興趣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講每一節課時都應該認真備課,同時注意儀表,授課時口齒清晰、充滿情感,幽默生動,課后隨時聽取學生的反應,與學生保持良好關系。
【摘要】目的探討服務性學習引入內科護理學教學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校三年制護理專業學生48名,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4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試驗組(24名)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每周末組織一次服務性學習教學項目。學期末比較兩組學生理論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并采用問卷調查。結果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且在溝通能力、服務意識等護理軟技能的提升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對于教學模式的認同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服務性學習理念引入內科護理學教學不僅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且可進一步提高護理技能。
【關鍵詞】服務性學習;內科護理學;護理教學;護理軟技能
服務性學習是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能力和人格魅力,通過參與精心組織的志愿服務或社會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既服務他人又獲得自身素質發展的學習過程[1]?!胺招詫W習”于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并在最近的十年間得到迅速發展,其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育人方法[2-3]。我校內科護理學教研室不斷學習引進國內外服務性學習的最新教學理念和有效手段,期望進一步提高內科護理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及各種護理軟技能。現將初步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我校護理專業的48名內科護理學課程在學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各24名。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試驗組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服務性學習理念。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構成和平時成績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摘要:
目的探討績效管理對護理科研的促進作用。方法改進護理科研績效管理機制,加強對全院護理人員科研培訓,比較管理措施改進前(2013年)后(2016年)護理科研質量變化。結果經過連續3年持續改進,護理論文由2013年的269篇升至2016年的386篇,專利由14項升至127項,新技術由4項升至88項,學術交流由3人次升至94人次,學術任職由22人次升至77人次;專著及科研成果由2013年的3部及1項升到2015年的4部及2項,但2016年無。結論實施科研績效管理及持續改進對護理科研有較強的提升作用;科研成果及專著是護理人員科研中的短板,需全體護理科研人員攻艱克難來彌補。
關鍵詞:
護理人員;科學研究;護理科研;績效管理;管理機制
隨著護理事業的飛速發展,護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已與醫學同屬一級學科,護理實踐和護理研究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1]。精準醫學的發展,也對護理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但是,由于歷史原因,與醫學相比,護理科研還比較薄弱,這主要體現在護理科研起步晚、水平低、發展慢,護理人員科研意識不強、科研能力不夠[3-4]。護理科研和臨床護理相長,護理事業要保持快速發展,必須要以臨床護理為基礎,以護理科研作支撐,采取多維的研究策略[5],并在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相關護理理論。為提高醫院護理科研水平,我院從2014年開始實行護理科研績效管理,取得一定的效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