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會計誠信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金融企業會計誠信的涵義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人為地將物質內容賦予給誠信。對于金融會計行為者來說,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誠信,需要誠懇待人,信守承諾,對于自己會計責任和義務需要勇于承擔,同時對現實的經濟活動要進行客觀真實的反映,進而將真實的會計信息提供給金融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誠信對于金融企業來說,通常情況下主要包括:①良好的操守行為和職業道德。②強烈的敬業意識。③真實的金融會計信息。④精湛的會計技能。⑤全方位的金融會計服務。⑥強烈的守法意識。
2金融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2.1信息不對稱。通常情況下,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雙方掌握的信息數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組織開展市場經濟活動時,如果會計信息對稱,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信息的提供者與使用者由于掌握相同的信息,對于虛假的會計信息都能容易地識破,那么就不會存在所謂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但是,由于制造會計信息的人能夠參與公司的管理,可以控制經濟活動的全部過程,進而更加全面地掌握企業的內部信息,在信息質量方面,占有絕對的優勢。然而,對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由于不能直接參與企業的管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完全依靠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來實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制造信息的過程中,會計信息制造者就會不履行誠信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使得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損害。
2.2利益驅動。從根本上說,巨大的經濟利益才是導致會計造假的根源所在。對于企業來說,通過向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國家管理機關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可以獲得其信任,進而在投資、政策傾斜、核銷貸款等方面,通常情況下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負責人可以獲得職務、薪金等方面的利益;而會計人員通過作假往往可以獲得相應的薪資,甚至占有升遷的機會等。
2.3會計制度的局限性。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制訂實施的會計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為:一是現有的會計原則為金融會計造假創造了操作空間。當前,權責發生制是確認財務會計的依據,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相應的應計、預提,以及待攤等項目,通過操縱相應項目的確認時間,在收入、推遲確認費用等方面,會計信息制造者就可以提前確認;在會計實務中,會計人員在職業判斷的基礎上建立穩健性原則,進而使得其主觀隨意性比較強,通過高估費用和損失、低估收入和利潤,會計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對利潤進行操縱。二是會計準則的滯后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出新的經濟事項不斷涌現,原有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等難以適應當前的社會需要。此時,新的會計政策沒有制定和頒布,進而出現“合規”的造假期。
[摘要]保險業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更應注重會計誠信。目前,保險會計誠信缺失已成為保險業所面臨的現實難題。會計誠信缺失并不是一個抽象的道德問題,而有其復雜的原因,比如保險行業信息的預計性、保險會計制度固有的局限性、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差異、外部監管不力等,其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不嚴和“一個法人”的管理體制不到位。為了抑制保險會計誠信缺失,應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判斷力,完善保險會計制度和精算制度,加強外部監管,特別是要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內部約束機制。
會計誠信是會計與生俱來的品質,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會計誠信是帳房先生對主人應盡的義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誠信是指會計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現實經濟活動反映出來,并忠實地為會計信息者服務。會計誠信是起碼的職業操守和立業之本,是現代信用經濟的核心和基礎。作為保險業,它不同于一般的行業,它經營的是風險,銷售的是對投保人未來可能的損失予以賠償或給付的信用承諾,涉及大多數公眾的利益,具有顯著的公眾性和社會性。從一定意義上講,保險是信用的象征,保險會計作為核算和反映保險經營活動的工具,它所產生的信息必須真實、完整、準確、及時,這不僅關系到投資者、債權人的利益,而且直接關系到廣大投保人的利益,是保險公司的社會責任。因此,會計誠信是保險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保險業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更應該注重會計誠信。
一、保險會計誠信缺失的成因剖析
當前,保險會計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是某些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上假保費、做假賠款、手續費支付混亂、費用超支、成本不實、潛虧掛帳、濫用會計估計、關聯方交易調整利潤、信息披露時存在虛假、誤導、掩飾等不良現象。保險會計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1.公司領導法制觀念淡薄和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喪失是保險會計誠信缺失的直接原因。新修訂的《會計法》把單位負責人作為會計法律責任的主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但會計人員仍未納入法律責任之中,無形之中筑起了會計與單位領導人的統一戰線,容易使其串通作弊。某些公司領導法制觀念淡薄,片面認為只要能做回業務,帳無非是做出來的,對假帳、假報表沒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視。部分領導為完成任務,要求或暗示會計人員做假帳,甚至把做假帳水平作為衡量會計人員稱職與否的重要標志。有些會計人員缺乏會計人員應具備的最起碼的職業道德,為謀求一定的利益,主動迎合領導作假行為;有的是在單位領導的授意下,受理假憑證,作假帳;還有的處于“道德兩難”,屈從于領導的意愿,被迫違反制度,弄虛作假。
2.保險行業信息的預計性給保險會計誠信缺失提供了空間。與一般企業正好相反,保險行業收取保費在前,成本支出在后,這期間需要專門的方法與大量的職業判斷進行確認和計量,因此,預計性在保險行業利潤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使保險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別的行業會計相比稍有遜色,特別是長期險業務很多都是期限達10年、20年甚至30年以上的長期性負債,在收入補償與發生成本之間存在較長的時間差,利潤實現有較強的滯后性。原則上,在一份保單終止效力以前,保險公司是無法計算這份保單所帶來的真實利潤,我們只能估計這些保單的未來變化。可見確認保險業務的真實利潤有其固有的困難,必須依賴于估計,會計人員為了滿足管理者、所有者和政府有關部門的要求,必須在財務中報告每一年的利潤,這就需要一個獨特的方法來逐年地確認利潤,那就是通過責任準備金的調整使各會計期間損益得到合理的分配,責任準備金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著保險行業利潤的實現過程,這也是保險行業的一大特色。因此,保險行業利潤對保險公司來說盡管還是一個會計概念,在利潤表上表現為收入與費用、支出的差額。但是,保險行業利潤同時又是一個精算概念,收入與費用、支出的后面還要扣除責任準備金提轉差,而責任準備金的計量需要運用大量的假設、經驗數據和貼現率,由于估計方法的局限性與保險監管當局謹慎性要求的影響,無論是財產保險還是人壽保險,責任準備金的估計值與實際值常有較大偏差。因此,保險會計中確認利潤時,人為色彩更加濃厚,精算師的客觀獨立性與職業道德倍受考驗,如何保證保險公司精算結果的準確性和損益不受任意操縱,是一個重要課題。
一、會計審計工作的現狀
我國政府每年都在逐步的實現民主化與公開化,政府審計部門將會外聘和委托來自會計、審計等介中專家參與各級政府的會計審計工作。這一措施是為了防范審計風險和提高審計質量,提高審計工作的開放水平。在當前市場經濟下的發展,政府部門對于新興的經濟項目還不是十分的熟悉和精通,這給我國政府部門的工作帶來了很多的挑戰,所以將外聘一批經濟學家參與到政府工作中來,這樣有助于彌補政府工作領域的不足,同時也有助于審計機關完善審計政府監督的工作。但是在來自于社會各個領域的審計專家,這些人的執業誠信價值有待于關注。尤其是在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發展時期,由于行政因素導致注冊會計師行業缺乏完整的獨立性,并且市場自身的不足之處,使得注冊會計師出現誠信價值危機,所以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會計審計中的誠信價值
尤其是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期,有不少的會計師為了攬取業務,迎合被審計人和評估方的要求,故意作出虛假的驗資證明和報告,這種謀取個人利益而損失國家和社會利益的行為有失于會計師的誠信價值,長此以往必然會擾亂整個行業,形成公信危機。但是由于集體和社會有不同的受益群體,并且這些利益群體與企業和社會之間都有著相關的聯系與矛盾,而會計審計的信息失真,實質上是由于各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而在整個的經濟領域中,誠信價值是社會發展需要的產物,一方面是誠信源于交易雙方共同利益,可以獲得更大的成本投入與產出,利益相同其誠信收獲的效益也就越大;另一方面,誠信的一方更容易接受到經濟交往的機會,其自身和所在的團體其財富會隨著誠信而提高,所呈現的社會效益將是共同的,在交易中也將省去很多環節,這將為交易雙方創造更多的效益。這樣在整個的合作中既能保證雙方利益的一致性與投入產出的雙贏的局面,所以提升注冊會計師的誠信價值是當務之急。
三、會計審計中的博弈分析
我國現階段的誠信環境機制還處于一個探索發展的過程,對于注冊會計師和審計師所承擔的風險和責任是有限的。一名誠信的會計師和審計師在一定程度上將虛弱審計中失真信息給社會帶來的風險,從而將降低交易費用。在這一審計過程中,當誠信價值為正的時候社會所承當的物質將為成本,但是誠信價值無窮大時所承受的誠信變大,所承擔的社會價值也將變大。相反,當會計師的誠信用于欺騙將在社會中產生負面的影響,其社會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將減少。因此,在社會的生產生活中每一個個體與組織都應該提升自身的誠信價值,在重復博弈中得到的帕累托效應就越優,范圍也就越廣,該社會或組織的運行效率也就越高。在會計審計博弈中,誠實守信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它與許多經濟因素緊密相關。在博弈分析中需要審計人與被審計人交易雙方主體不斷進行多重博弈,有利于整個的市場經濟實現有效健康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交易雙方才會達到互信互利的效果。當社會中以誠信為基礎,才會更多的吸納多方面的社會資源,從而達到用誠信接納誠信,使誠信惠顧到各方的效果。如果審計人與被審計人的交易行為非誠信,那么將損害第三方利益這樣將會損失更多的社會公信度減少誠信的交易數量,長此以往將喪失更多的誠信受益,不利于社會及審計雙方的利益。因此,要求雙方要理性的對待誠信,并且做到整體性的優化。在交易雙方達到相信與誠信為準則的前提下,來進行長期的合作達到雙方共贏。總之,會計審計工作中誠信是第一要務,在社會經濟中誠信的重要性不斷的產生效益。在很多的實例中誠信的不斷形成和強大,是依賴與交易雙方的博弈,在長久的博弈中交易雙方誠信合作的關系越牢不可破,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就越大,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時期,誠信建設將是我國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利益雙方的博弈中,誠信將作為基礎,利益雙方將圍繞誠信實現更大的社會利潤。
市場經濟的發展要靠信用支撐。而現實中會計信息失真,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順利發展的障礙。探討金融會計誠信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金融會計誠信的涵義
誠的原意是真實客觀,無妄無欺。宋朝朱熹曰:“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信的原意是人言謂定,誠實無欺。早在《詩經》中記載著:“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由于“誠信”二字在原意上相通,可以互用。故許慎《說文》曰:“誠,信也;信,誠也”。春秋戰國時期,誠信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和廣泛的論述。孔子把信列為四教(文、行、忠、信)和五德(恭、寬、信、敏、惠)的組成要素。西漢的董仲舒將信用作為“三綱五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在古老的中國,誠信就成為人們普遍遵守的倫理道德規范。
進入市場經濟發展階段以后,誠信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物質內容。對于我們廣大的金融會計行為者來講,誠信就是要求誠懇待人,信守諾言,忠實于自己所承擔的會計義務,也就是要客觀公正地反映現實經濟活動,為金融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偏不倚的會計信息。具體來說,金融會計誠信應當包括以下六個方面:1.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操守行為。2.強烈的敬業意識和職業榮譽觀。3.真實準確的金融會計信息質量。4.精湛的會計技術和熟練的會計技能。5.優質高效的金融會計服務。6.有強烈的守法意識、政策水平和制度觀念。以上這些既是金融會計誠信的內涵,也是加強金融會計誠信建設的指導方向和目標。
二、金融會計誠信的現狀及缺失的原因
(一)金融會計誠信的現狀
誠信是現代企業待續發展和持續融資的先決條件,它給了現代市場經濟第一推動力,是市場經濟發展到現在最大的無形資產。那么會計誠信是什么呢?朱?基總理在第十六屆世界會計師大會上說:要求所有會計審計人員必須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屈從和迎合任何壓力與不合理要求,不以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這是對會計誠信作了最好的解釋。
一、會計誠信危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報表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未能反映該會計主體真實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一種經濟現象。它對于經濟和社會的危害是巨大的:
它削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和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損害國家利益;它導致投資者投資失誤,損害投資者利益,同時也導致債權人決策失誤以及國有資產流失。會計信息失真降低了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度,甚至引發整個社會的信用危機。可以說,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困擾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嚴重問題。因會計誠信危機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于經濟利益上的作祟。誠信危機的核心問題是為了一定的不法利益。
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企業和個人失去了理性,出現了誠信問題,走上了唯利是圖的道路,做假賬,編制假報表,虛報利潤,蒙蔽監管者,欺詐社會公眾,掠取不義之財。這也再次驗證了馬克思所說的: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非常膽壯起來。有50%的利潤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與它存在的客觀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與不同的外部單位往來,就會發生不同的經濟關系,因而也就產生不同的經濟利益,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就不盡相同。如有的企業為了獲得榮譽取得銀行貸款,或者為了股票上市等原因,往往會虛夸所有者權益和經營收入,隱瞞營業成本和費用,虛構經濟業務收入。相反,有的企業為了獲得釀家政府性的扶持,或者為偷逃稅賦,往往會隱瞞收入,多列支成本和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