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物描寫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人說,最好的時光在路上,最美的風景在遠方,旅行,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早,我們便乘車迎著清晨濕潤的空氣,向牛頭山進發。一路上原本灰蒙蒙的天邊也害羞地吐出了鮮紅的“舌頭’。
到了山口,一眼望去,那綠色猶如一股綠流,涌進我心里。啊,那綠,融合了天邊的云霧和鮮嫩的草地,就是頂級的世界畫家,也很難在調色板上調出來。
山口邊那清清的湖水里,湖底那一塊塊大大小小,有著歲月痕跡的青石,清晰可見,一條條碩大無比的“金魚”在水中緩緩游動著。
找到上山的路,我一路前行,看見有好多人紛紛往下走。原來,他們都是認為自己爬不上去,而半途而廢的。
可我一直堅持向上走。越爬向上爬,海拔越高,樹也越來越綠,水也越來越清。上山不用帶一瓶水,累時只要用手接一點山泉,便會讓水在你心里回味,在唇齒間留香,永不消失。
一路上,我還聽到了這樣美麗的傳說。這里以前住的是無惡不作的牛魔,百姓都不得安寧,最后,如來派一個大將,下凡去除了這個怪物,他和牛魔大戰了300回合才消滅了這個怪物。從此,這里的百姓才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座山,也叫做了牛頭山。
半山腰有一座吊橋,猶如一條長龍橫臥在兩座山中間,下面的山谷深不見底。我探頭望著,想想要是掉下下去,那可是不得了啊。這牛頭山的氣勢可正是讓人感到害怕呢。
要過吊橋了。想不到有的人,走到一半就嚇得腿都軟了。就比如我爸爸,別看他是個大男人,可到了這,膽子可比芥菜子還要小。3歲的弟弟都蹬蹬蹬跑過去了,他還粘在橋中央嚇得哆哆嗦嗦。
爬到山頂啦,一眼望下去,真高啊,令我想起“一覽眾山小”這句詩。站在山峰上,周圍青青的樹,嘩嘩的流水,都在我眼里輪回,在我耳邊回蕩。
我沉醉在這美麗的畫中。仿佛忘記了一切,也忘記了,爬山時的勞累。
在高一上學期執教記敘文寫作時筆者堅持雙管齊下,既注重引導學生多觀察、多體驗生活,也努力做到以讀促寫,通過名作學習提高寫作能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將通過解析名作引導學生掌握景物描寫的一些經驗整理出來,供各位方家批評指正。
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掌握記敘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和技巧。考慮到同學們平時的觀察訓練與日常寫作,筆者將課堂重點確立為:通過閱讀名作,分析和概括出名作的景物描寫技巧,并借鑒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進而將教學目標分解為兩項:一是如何寫景,即引導學生從名作中分析出景物描寫的方法與技巧。二是如何景中傳情,即教會學生把握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
一、向名作學習景物刻畫的方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眼目。”如何將眼前景化作筆底文字,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上課伊始,筆者用PPT演示了一幅荷塘圖,讓學生作口頭描寫,字數不作要求。同學們完成得比較輕松,但大多數都很概括和空泛,談不上生動和具體。接著筆者向同學們展示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一段關于月下荷塘的景物描寫: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雖然滬教版教材將該文放在高三學習,但課外閱讀廣泛的學生已經早有涉獵。即使有學生沒看過,單就這一段文字而言,在理解上也不會存在太多障礙。學生齊讀之后,對比自己的口頭作文,都感覺大相徑庭,一致認為朱自清描寫的荷葉、荷花比自己描寫的美。于是筆者啟發同學們思考:這段文字美在哪里?學生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有的說這段描寫形象生動;有的說描寫細膩傳神;還有的說感覺意境很美,有一種靜謐的美。筆者對他們的回答都給予充分肯定,緊接著引出下一個問題:這段文字描寫得這么美,作者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嗎?之后筆者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盡可能地去發現作者寫景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充分討論后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筆者對他們進行了必要的啟發,比如我問:“該段文字中,作者描寫的對象是什么呢?”學生答:“荷葉、荷花”。又問“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寫荷葉荷花的呢?”學生根據筆者的啟發,經過討論,發現了朱自清在這段文字中的描寫技巧:有的說寫荷葉主要是描繪形狀,寫荷花主要是描寫顏色;有的說描寫的角度多,如視覺和味覺;有的說用了比喻和擬人修辭;還有的看到了動態、靜態描寫等。筆者很為學生們的發現而高興,并及時地把他們的發現書寫在黑板上:
1.繪形、著色
2.視覺、味覺
3.比喻、擬人
4.動態、靜態
在互動的過程中,筆者又給學生補充講解了“通感”這種在景物描寫中具有特殊作用的修辭格,并引導學生大膽聯想,對該段文字進行續寫。比如寫完動態、靜態的荷葉荷花之后,還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繼續往下補充,增加別的角度和環境條件。比如“下了一陣小雨,雨滴打在荷葉、荷花上,……”再如“一陣秋風吹來,萬木蕭條,……”可見,只要用心,描寫的角度是可以多方位展開的。學生都感覺老師說得有理,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情。
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再做進一步分析研究,逐句地,從朱自清繪形、繪色,描寫視覺、味道,描寫動、靜態中再發現一些具體的東西。眼光犀利的學生經過老師提醒,馬上發現了朱自清寫景的一些非常細小的規律,即寫景順序問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先交代環境或位置;“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接著交代描寫對象“荷葉”,且前有修飾語;接下來“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是用比喻修辭對荷葉作形象、細致的刻畫。接下來也是如此,“層層的葉子中間”是交代位置;“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引出描寫對象“白花”,前面也安排有修飾語;然后用擬人“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再用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三個比喻連用叫博喻)等作精細的描寫。同理,作者在寫“清香”的時候也是使用了這樣的方法。于是筆者在黑板上板書了朱自清寫景的一個規律:先交代位置或環境,接著引出描寫對象,再用各種修辭多方位展開描寫。
據此發現,筆者當堂布置了作業:選取校園一處景物作描寫,如校園垂柳、路旁梧桐等。由于學生掌握了規律,寫起來一點也不困難,不少學生寫得非常出色。
二、從名作學習景中傳情的方法
成功的景物描寫并非簡單地描摹物象,而是深刻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日本人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云:“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道亦無味。昏旦景色,四時氣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說之,為妙。”為了使學生認識景物描寫的深層意義,筆者又進行了如下安排。
筆者先讓學生根據上段的景物描寫大膽猜測一下朱自清在寫這一段景物時的心情。學生大都能感受到作者此時內心的一絲迷茫、一絲困惑或淡淡的喜悅。然后筆者抓住時機告訴學生:如果寫景僅僅是為了寫景,那么寫景本身就失去了意義;高明的作家都會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來確定自己景物描寫的感情基調,景物描寫要為傳達情感服務。為使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一點,筆者提供了一組名作片段,做成PPT展示如下:
而我這里的荷花,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第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看上去當然就與眾不同了。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于荷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季羨林《清塘荷韻》)
那是滿地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轉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出來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宗璞《西湖漫筆》)
每天清晨經過荷塘,總能看見一池荷韻。從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綠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當風低水皺,湖閑雨輕的日子,清荷亭亭,綠裙裾上青玉滾滾,水生秀色;抑或刀風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風荷依舊清色冰姿,氣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從絲毫不見生機的枯萎中復生,而我的師長卻不能了,那一個年輕的身影走進了翩翩的荷葉間,稍不留意便無跡可尋,只余下清香裊裊。(許瑜萍《又是清荷盛開時》)
這些片段雖然描寫的對象都是荷葉、荷花,但每一位作者筆下所呈現的文字卻不一樣。筆者讓學生齊讀,然后比較這幾段文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經過討論,學生認為幾組片段的作者不同、主題不同、情感不同,所以景物描寫就不一樣。筆者贊同他們的看法,并與其一同對這組片段進行細致的分析,發現這三個片段所著力表現的主題不一樣,分別表現荷花的高傲、生命力的頑強和懷念恩師。筆者告訴學生,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寫就有不同的結果,因此我們會看到景物不同的品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切景語皆情語”。進而向同學們強調在作文中進行景物描寫的時候,必須要根據主題確定一個感情基調。描寫色調的明或暗,所著的顏色是亮麗還是深沉,全都由情感基調來決定。感情基調定好后,再用朱自清教給我們的方法對這個描寫對象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地精雕細刻。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強調了作文中的景物描寫要求,即帶著感情觀察,帶著感情取景,帶著感情行文。
作文教學旨在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記敘、說明等基本表達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強調:“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并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經過這樣一堂寫作課,同學們基本掌握了景物描寫的方法,并為進一步深入體驗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提供了借鑒。課后,筆者將學生這次的作文結集為《楊柳集》,許多同學的文章都寫得有情有韻,不僅景物描寫生動具體,而且積極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與修辭手段,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進入中高年級,同學們開始學寫寫景作文。從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從四季更替、雨雪云霧開始,嘗試著用自己的筆去表達,去感受。再放眼望去,大千世界,姿態萬千,無數的景物讓我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景能生情,景能動人!然而景物的文章到底該如何寫?其中又是否有規律可循呢?今天,就讓鄭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去探究景物描寫的幾點方法:
根據鄭老師的總結,要想寫好寫景作文,無非要做到這十二個字:“抓特征,有順序,用修辭,表情感。”
一、抓特征。這是寫好寫景文章的第一要素。譬如你寫的是一棵大樹,它有樹干,有枝葉,這是樹的普遍特點,如果只是寫它高高的,長長的,直直的,那就沒有抓住特點,因為它還有可能是電線桿子。
能否抓住景物的特點,關鍵在于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在觀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中景物呈現出的顏色、形態、聲響、氣味等方面特有的變化,善手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觀察、體會。這樣,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寫。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節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節的變化會引起景物的變化。每個季節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時間變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征。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氣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的景觀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鄉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二、有順序。我們眼睛觀察事物是有一定順序的,所以我們寫文章也要注意這一順序,景物描寫的順序分為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兩種。
空間順序——一般是取一個固定的觀察點,按照視線移動的順序依次寫出各個位置上的景物。還有一種空間順序,不取固定的觀察點,而隨著觀察者位置的轉移來描寫景物,這叫做游覽順序。例如我們學過的《頤和園》一文就是按照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樣的游覽順序來寫的。
時間順序——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間里,其景物是有變化的,按一定的時段依次寫來,可以表現出景物的豐富多姿,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時段有長短之分,長時段如春、夏、秋、冬,短時段如晨、午、暮、夜。選用哪一種時間順序,應視描寫對象的特點而定。
三、用修辭。修辭方法的準確使用是我們小學階段的一項重要學習內容。寫景作文中尤其要注意修辭方法。沒有使用修辭的文章就仿佛是干癟的輪胎,雖然有骨架撐著,卻難看無力,正確使用修辭之后才能飽滿有力,讓人賞心悅目。初學寫景文章,要試著造幾個比喻句、擬人句,要發揮自己的想象,把景物寫的活靈活現,才能吸引讀者,獲得美感。巧妙靈活地使用各種修辭,不僅能使景物活起來,讓讀者展開想象的翅膀,而且產生一種奇妙的藝術效果,使文章具有優美的意境,充滿著詩情畫意。
四、表情感。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意思就是一切寫景的文章都要表達一定的情感。深奧一些的方法有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簡單一些的則是直抒胸臆,或贊美、或厭惡、或抒發某種情感等等。
沒有感彩的景物只不過是文字的堆砌,毫無意義。因此,在寫景的字里行間,我們要學會自然滲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簡單地說,就是告訴同學們要在寫景之后加上表達自己情感的句子,當然,如果能在字里行間滲透出自己的情感那就更好了。
高一作為初高中的一個銜接點,寫作課該上什么內容?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初中作文是以記敘文寫作為主,高考作文盡管文體不限,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逐漸增強,議論文寫作教學自然成為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但讓高一新生直接學議論文寫作未免有點兒早。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希望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于是我選擇記敘文寫作中的細節描寫這塊內容作為教學內容,希望學生能更加靈活地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讓他們知道寫作不是為了湊字數,而是怎樣有效運用細節描寫刻畫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不僅讓讀者看到他的形,而且要看到他的“神”,一個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人。讓讀者在文中能通過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感知人物的喜怒哀樂,性格脾氣。有了這樣的考慮,我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生成了,我要上的課是“細節,讓你的文章更動人”。
我是這樣設計這堂課的,先明確什么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有哪些具體方法,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然后學以致用,用這種手法寫一則語段。
怎樣的描寫是細節描寫,學生自然是知道的,選一個學生較熟悉又經典的語段作為引子喚醒學生的記憶。《背影》是初中教材內容,我選擇父親蹣跚穿過鐵道買桔子這個動作描寫,并且提供了朱老先生原先對父親動作的描繪“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艱難地穿過鐵道”的一句簡短的話,比較兩個,哪個語段更精彩?設計這個問題的意圖是引出“細節描寫”這個概念。趁機也明確細節描寫的概念,就是把細小的環節或情節,如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等,通過準確、生動、細致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第二步,重溫經典。緊承前面的概念找了兩個關于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的語段,語言描寫是孔乙己給孩子分茴香豆這個情節,心理描寫是弗朗西斯逃課回校時得知從此不能學法語的心情,用這兩個語段是想得出一個方法,對人物的動作、心理、語言的描寫,能使人物更形象。
第三個經典語段是《社戲》中大家伙一起劃船去看戲時看到的鄉村夜晚的景色。這個語段的鑒賞是為了說明添加景物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這樣的方法指導之后,我給學生一句話要求用剛才所學的兩種方法擴寫。
按照這樣的教學設計試上之后,發現問題出來了。第一,我自定的標題是“細節讓文章更動人”,但是本堂課是圍繞人物描寫讓文章更動人,太大了點。其次,景物描寫分兩種,即純景物描寫和用來烘托人物的景物描寫,從我本堂課的教學任務來看,需要的是為寫人服務的寫景,這樣看來,《社戲》這個語段不太合適了,魯迅先生寫故鄉寧靜的夜景為了表現對故鄉的懷念。第三,語段鑒賞分析不到位,這樣的描寫對塑造人物的分析作用分析不透徹。
于是我對一稿進行了修改,鑒于整堂課的設計是圍繞“塑造人物形象”,用的方法是“細節描寫”,我把作文課標題改為“細節,讓人物形象更飽滿”,這樣的標題讓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一目了然。
在朱老父親穿過鐵道買桔子的兩段文字比較之后,把問題更加明確“父親穿過鐵道的艱難是通過什么表現出來的?”,這個問題指向性更加明確,不像原來那么大而空,希望通過這個話題直接切入“細節描寫”。圍繞“艱難”二字,分析作用,父親越是艱難,對兒子的體貼疼愛就表現得越明顯。
在第二個環節的方法指導中,保留了前面兩個語段,而把景物描寫的語段換成了《荷塘月色》中荷塘四周的景物描寫,做這樣的調解是考慮到本堂課的人物是塑造人物形象,要選擇一個烘托人物形象的景物描寫。寧靜的荷塘夜景是用來烘托主人公內心的不平靜。
“借景抒情”是記敘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方法。初中語文中有不少運用這一寫法的課文,如《春》、《濟南的冬天》、《羚羊木雕》等,可以為學生們在完成此類作文時有所借鑒。但許多學生對此類作文仍深感頭痛,常存在“狗咬烏龜――無從下手”,或“純寫景”以致犯“情”“景”脫離的通病。那么,怎樣才能寫好這類記敘文呢?怎樣才能更有效地運用“借景抒情”這一寫作方法呢?
一、動筆之前應先弄清這類文章的藝術特點及其寫作方法,以便學以致用
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觸景生情,即由眼前的景物觸發感情產生聯想。如課文《聽潮》就是由對潮水繪聲繪色的描寫,抒發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感情。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這一類文章的題目有“”、“夏至”、“秋思”、“秋天的田野、”“正是好風景”、“正是時”、“鄉間的小路”等。另一類是情景交融,文章處處寫景,卻又句句滲透著無限的感情,景因情美,情由景生。課文《春》、《濟南的冬天》、《海濱仲夏夜》等都屬于這一類文章,借對美好景物的描寫,抒發作者的深情。這一類作文訓練的題目有“校園春色”、“校園的早晨”、“鄉間的黃昏”、“秋天的田野”等。由此可見,“借景抒情”是寫作此類記敘文過程中必定運用的寫法之一,用好“借景抒情”的方法有助于作文獲得成功。
二、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從自己周圍熟悉的景物寫起
生活當中,隨手可取的材料比比皆是,大至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小至一花一草、一蟲一鳥,只有多觀察、細觀察,才能有所感悟。熟悉的景物,如校園景物、田野景色,寫作之前可以先實地觀察后再構思動筆,這樣就會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從熟悉的景物寫起,既能培養觀察習慣,又能樹立寫作的信心。
三、抓住景物特點,多角度進行細致而有重點的描繪
自然景物各有其獨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來描寫,才能真正地表現出景物的與眾不同。寫景又是抒情的基礎,要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寫好景物。抓住要描寫的景物與別的景物不同的獨特之處,帶著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彩去精心描繪,做到景物特點突出,個性鮮明。
要抓住景物特點,可充分利用人體的眼、耳、手等感官,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角度進行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的動、靜、色、味、形等特點來描繪。如《春》一文描繪“春風圖”時,從觸覺、嗅覺、聽覺等幾個角度抓住了春風的“溫暖”、“柔和”、“清新”的特點進行描寫,把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有情有感。
四、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寫得生動、具體、形象,借以抒發內心的真切感受
如《春》一文中描寫花的句子:“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其中就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將競相開放、五彩繽紛的花兒寫活了,栩栩如生,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又如《濟南的冬天》中的第二段:“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睡吧,這兒準保暖和。’”其中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將濟南比作“小搖籃”,將周圍的小山比擬成溫存體貼的“看護者”,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滲透其中,溢于言表。
五、描寫景物要服從文章的主題,要浸潤作者的情感,寄情于景
借景抒情,就是在景物描寫中自然融進自己的感情。作者描繪的景物,不僅是生活中親身經歷的眼中之景,更是經自己心靈體味過的情中之景。如果所寫的景物已帶上了感彩,在描繪景物的同時,也已完成了抒情的任務,這就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的寫景散文,都能做到這一點。
例如《春》一文對小草的描寫:“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朱自清筆下的春草之所以如此逗人喜愛,是因為作者對春草充滿了喜愛之情,這已不僅是大地上的小草了,它成了作者心目中美好的藝術形象;同時,作者已將這種深摯美好的感情巧妙地融入了描繪春草的字里行間,使情與景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六、抒情要真摯自然
借景抒情,總是以抒情為宗旨的。無論是寓情于景的間接抒情,還是在寫景基礎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摯,不能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