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本文認為,由于存在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短期內通信運營商在價格競爭博弈中可能選擇相互壓價的非合作策略,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有實現合作的可能性;選擇互聯互通對于通信運營商各方來說都是有利的。文章提 出,在電信產業的發展 中,政府應 當發揮積極作用 ,制定市場規則,并公正地 執行 規則從宏觀 的角度對通信運營商進行積極的 引導。促成通信運營商走 向良性競爭.實現共贏:要最終解決我國通信運營商之 間存在 的惡性價格戰、互聯互通障礙等 問題,需要對國有通信運營商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改革,使通信運營商成為真正以贏利為 目的的市場主體。

一、引言

1994年聯通公司成立以來,伴隨著電信業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進程,中國電信產業迅速發展。同時通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由于通信運營商們所提供的產品具有很強的替代性,價格便成為他們爭奪消費者的最主要手段。為了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各運營商紛紛降價,由此陷入了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中。而在互聯互通方面,各通信運營商有意無意地給其他運營商設置障礙。這使互聯互通受到阻礙,而互聯互通的障礙會影響到運營商自身的發展。本文旨在通過對我國通信運營商之間價格競爭和互聯互通的博弈分析。論證各通信運營商在價格競爭和互聯互通問題上有選擇合作的必要性,也有選擇合作的可能性,從而為通信運營商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為我國電信業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二、研究背景

1.我國通信市場的整體環境

1994年中國聯通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電信獨家壟斷時代的結束 ,從此我 國通信行業發生了重大變化通信市場 由壟斷逐步走 向競爭1999年 2月,原中國電信被拆分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衛通,尋呼業務并入中國聯通。隨后,為了進一步加強競爭,政府又給網通公司鐵通公司和吉通公司頒發了運營牌照。2001年底,中國電信被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南部保留原“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名稱,北方與中國網通、中國吉通重組為“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至此。在基礎電信領域。包括國際、長途、本地、移動等在內的各類主要業務都已同時有兩家以上運營商展開競爭,我國的通信運營市場形成 了多家企業 共同競爭的局面,通信市場的競爭態勢初步形成。

2.主要通信運營商的基本情況

中 國電信 2004年經營收入1612.12億元人民幣,實現純利潤28 0.23億元人民幣:從業務發展指標來看,截至2004年底。中國電信本地電話用戶為 1.86億戶,寬帶用戶為 1384萬戶 。中國移動 2004年營業收入為 1923.81億元。純利潤達420億元,市場占有率為 64.3%:從業務發展狀況來看,中國移動 2004年用戶總數達 2.04億戶。中國聯通公司 2004年 營業收入達到 793.3億元人民幣;從業務發展指標來看,2004年 移 動 電話 用戶 總數 達 到11208.1萬戶,累計用戶市場占有率保持在 35.6%。中國網通 2004年全年營業收入 649億元,純利潤 92.48億元。

從業務收入角度來看。中國移動名列前茅,中國電信緊隨其后,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收入水平相當,實力較弱。

3.細分通信市場的競爭狀況

(1)固定電話領域。隨著中國聯通和鐵通公司先后獲得固定電話經營牌照及中國電信的南北拆分。原來獨家壟斷的固定電話領域形成了競爭的局面。目前,就通信網絡資源而言,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在南北各自擁有自己的接入網資源,并且擁有全國范圍的長途骨干網資源:鐵通公司也擁有全國范 圍的通信網,主營固定電話業務,但相對而言規模較小:中國聯通 目前只在幾個城市開展了固定電話的運營,規模有限。可以說,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從用戶規模的角度可以開展平等的競爭,雖然兩家運營商現有接入網絡的覆蓋重點分別在南方和北方,在地域上不重疊,但兩 公司在業務層面 已經 開始相互滲透并展開競爭,如網通的無線桌面移動電話對電信的固定電話發起了有力挑戰。

(2)移動通信領域。1999年中國移動從中國電信分離后,與 1994年成立的中國聯通形成了雙寡頭的移動市場競爭結構。近年來,我國移動通信市場呈現持續快速增長 的態勢 ,從 2000年至 2003年,我 國移動電話用 戶分別 新增 4197萬 戶、5955萬戶、6139萬戶和 6269萬戶。特別是 2004年 ,我 國新增移動用 戶達 到6400萬戶,成 為近 年來新增移動用戶數量最多的一年,用戶總數達到3.34億戶,占中國人口的四分之一。隨后 ,中 國電信 的 “小靈通 ”和 中國網通 “大靈通 ”加入移動通信市場,在特定的區域中,“小靈通”和“大靈通’,對移動手機在功能上(如移動通話、發短信、彩鈴等)有較強的替代性,而資費水平相對比較低廉,所以,目前我國移動通信市場實際上已由雙寡頭變成多寡頭競爭結構。

4,小結

從上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通信市場結構已經由原來的獨家壟斷逐步向競爭性結構演進。在通信服務領域,包括同定、移動、增值業務等 各類主要通信 服務都 已經有兩家以上運營商展開競爭,我國的通信運營市場已形成了多家企業共同競爭的局面。可以看出,電信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通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在上述背景下,國內外學者對我國的通信市場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各通信運營商已經陷入了價格競爭的 “囚徒困境”,這一困境使得運營商們把降價作為其競爭的主要手段,雖然降價擴大了通信行業的整體市場,但由于 ARPU的降低,運營商的總收入并沒有上升,甚至處于虧損狀態;同時,在互聯互通方面,運營商為網絡間的互聯互通有意無意地設置障礙,以遏制對方。這種做法,在限制對方的同時 ,對 自己也造成了損害。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第一,在“囚徒困境 ”的博弈中,價格競爭并非一定會以非合作而告終,在一定的條件下,合作也是可能的。合作的結果顯然優于不合作的結果,運營商之間應該合作。第二,各運營商有共同的利益,并且合作會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增進,那么他們在互聯 互通的博弈上可 以建立起穩定 的均 衡,從而在互聯互通 領域建立合作關系,實現共同發展。

三、通信運營商競爭與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

1.通信運營商價格競爭問題的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經典例子,反映了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下面我們將以“囚徒困境’,型分析我國通信運營商的價格競爭。我們取移動通信市場上最具代表性的兩家企業——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作為博弈的局中人,給出價格競爭的博弈模型(見圖 1)。

圖 1支付矩陣中的數據是根據兩公司的實際市場 占有比例虛擬的。在這里,我們采用劃線法,可以得出,(降價,降價)是一個占優均衡,也就是說,對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來說,無論對方選擇何種策略,降價始終都是其最優選擇。這樣,雙方將陷入價格競爭的囚徒困境。

但是從支付矩陣可 以看出,如果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能夠很好地合作,采用(不降價.不降價)策略,兩個運營商的收益都比惡性的價格戰為優。其中,移動得到 7000,聯通得到3000,這樣的結果應該是兩個運營商更好的選擇。合作的結果明顯要優于不合作的結果,理性 的企 業應當選擇合作。在現實生活中,運營商之間的惡性價格戰時有發生,惡性價格競爭不但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稅收減少,損害國家利益,同時也阻礙了行業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認為,我國通信運營商應當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認識到實現合作是必要的。但是,實現合作是否有可能呢?下面我們將討論通信運營商實現合作的可能性。

從理論上講,滿足了以下三個條件,“囚徒困境”的博弈便可能出現合作解:第一,博弈為無限次重復博弈。在無窮多次博弈中,選擇背叛者即使從第一次的機會主義行為中獲得利益,它將會在以后的博弈中受到來自對方的報復,最終得不償失。第二,參與博弈的人數少而穩定,各博弈參與者所感知到的風險會減少,并在以后不斷的合作中趨于穩定。第三,有嚴格的外部約束機制,懲罰博弈中的背叛者,如在“囚徒博弈 ”中,兩個犯罪嫌疑人均受到威脅,如果選擇了坦白,他們將會性命不保,而其家人也會有生命危險,那么兩個囚徒就有可能達成合作協議。我們用一個假 想的無 限次重復博弈模型說明局中人合作的條件。

假設 A與 B是通信運營商中的實力相當的兩家,社會的貼現系數為 6=1,(1+ ), 是某一時期的市場利率,它們所面臨的一次博弈支付矩陣如圖2所示。支付矩陣表明,如果 A、B都選擇合作,將各得 5個單位的收益,都選擇不合作各得 3個單位的收益:如果一方選擇合作而另一方選擇不合作,那么不合作者可得 6個單位收益,而合作者則只能得到 1個單位收益。由劃線法可得,(不合作,不合作)是一個納什均衡。但是,如果將這一博弈演變成無限重復博弈,結果會有所不同。

我們假設企業 A首先選擇合作,一旦發現企業 B在此次選擇了不合作,則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同樣會選擇不合作,雙方都采用觸發策略。因此,博弈方可供選擇的總策略有兩個:一是合作;二是報復。下面分析兩個企業選擇合作的條件。

(1)合作的收益分析

設企業 A與企業 B的總收益分別為 Ra.,Rb.,由于雙方均選擇合作,各得 5單位收益,因此長期合作下去,各自的收益現值為:

(2)報復的收益分析

設企業 A與企業 B的總收益分別為Ra2,Rb2,企業 A先試圖選擇合作策略,當發現對方不合作,則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選擇不合作進行報復,并將永遠報復下去。此時,企業A、B各 自的收益總現值為:

對以上數據進行比較,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 ,對于任何,都有Ra->R啦,因此,對于企業 A來說合作策略收益最高。

第二 ,若可推出,也就是說,當時,合作是企業 B的最優策略。這 樣,當B>I/3時,兩企業從一開始就 會選擇(合作,合作)。

通過 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社會貼現系數滿足一定條件時,參與博弈的各通信運營商選擇合作能夠從中獲得好處,并且由于背叛將會招致報復,它們誰也沒有積極性脫離這種良好的合作關系,因此,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下,合作是有可能實現的。而這對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意義就是,兩者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在可預見的時期中,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競爭關系,要一直持續下去,對雙方來講,這種競爭可以等同于一種無限次重復博弈。既然是無限次重復博弈,從理論上講實現合作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因此從長遠利益考慮,它們更愿意在博弈中選擇合作。第二,從前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到,通信服務市場上的運營商少而穩定,相互之間容易達成合作協議。第三,政府可以限制和干預運營商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

從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價格競爭分析中所得的結論,可以適用于在固話、數據、增值業務領域展開競爭的其他通信運營商。

2.通信運營商互聯互通的博弈分析

互聯互通是通信業這種具有網絡型特征的產業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如果網絡之間不能互聯互通,或是網絡內部的不同節點之間不能互聯互通,網絡的價值就要打折扣。互聯互通是通信市場形成有效競爭的前提和基礎,是競爭性通信運營商開展業務時不可回避的問題。

原來在電信壟斷經營時代,互聯互通不存在問題。但是,電信拆分后,不同的運營商控制著不同餉網絡資源,互聯互通出現了較多問題。目前,互聯互通問題表現在“聯而不通,通而不暢”,或者是對網間通信采用與網內通信差別定價的價格歧視措施。由于涉及到自身的多重利益,通信運營商常把互聯互通作為競爭的武器。

從理論上講,對于擁有獨立通信網的通信運營商來講,只要有自己的主體利益,實現互聯互通應該是理性的選擇。下面用一個假想的博弈模型說明這一思想(見圖 3)。

假設通信市場中有兩家企業,其中企業 A占據了主導地位,其市場占有率大體是企業B的兩倍。如果兩家企業的網間完全不能互通,則兩企業的收入只是來 自網內的客戶(2,1);如果兩家企業的網間完全互聯互通,則兩企業的收入不僅來自網內用戶,還會因網絡效應產生整體的提升(6,4);如果企業 A選“通”,即為企業 B提供接入便利,但企業 B選“不通 ”,不給企業 A提供接 入便利 ,則 兩運 營 商收 入 為(5,2);相反,企業 A選 “不通”,企業B選 “通”,兩者收入為(4,2)。

根據劃線法,可以得到均衡解為(通,通),兩個通信運營商的收入為(6,4)。毫無疑問,運營商的理性選擇應該是相互提供聯通便利,因為這樣,兩者的收入都會有所提升。

3.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信市場中的運營商,對待價格問題,既有實現合作的必要性,又有實現合作的可能性;對待互聯互通問題,運營商理性的選擇應該是相互提供互聯互通的便利,因此,從理論上講,合作應該是競爭各方的理性選擇實際上,運營商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時有發生,運營商之間聯而不通,通而不暢的情況也經常出現。

為什么實際情況會與理論相背離?對此,我們以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得到通信運營商可以實現合作這一結論的前提是,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中國通信運營商雖然經過了股份制改造,而且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都已經在海外上市(中國聯通參股的主體最多),但是,其主體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相比其經營 目標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市場中的行為就會表現出與私營企業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本文暗含的建議是,要解決我國通信運營商之間存在的惡性價格戰問題和互聯互通的障礙問題,對國有通信運營商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看來不可避免。

四、結論

通過全文的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1.由于存在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短期內,通信運營商在價格競爭博弈中可能選擇相互壓價的非合作策略。但是從長遠來看,只要企業持續性存在,每個參與方可以用隱含的報復來威脅對方。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看重未來利益的企業,便有實現合作的可能性。

2.通過對互聯互通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選擇互聯互通對于運營商各方來說都是有利的。因此,在競爭性市場中,互聯互通應該表現為一種企業間的合作關系。

3.在電信產業的發展中,政府應當發揮積極作用,制定市場規則,并公正地執行規則,從宏觀的角度對通信運營商進行積極的引導,促成通信運營商走向良性競爭,實現共贏。

4.要最終解決我國通信運營商之間存在的惡性價格戰、互聯互通障礙等問題,需要對國有通信運營商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改革,使通信運營商成為真正以贏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

參考文獻

[l]劉紅梅.以博弈論看待電信企業問競爭.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l0-l3.

[2]曾劍秋,趙龍.我國電信運營企業競爭與合作的博弈分析.通信世界,2002,(14):4 -4l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I]上海:上海三聯書店,l996.15一l7.

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范文第2篇

關鍵詞:能人 創新精神 組織績效

一、研究假設

能人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具有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少學者通過研究能人對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表明:能人能夠有效地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帶動村民創業,能人在村里從事經營活動,通過提供就業機會、納稅履行了社會責任(符鋼戰、韋振煜,2007),但從創新精神的角度來研究能人與合作組織的績效關系的成果較少。本文試根據創新理論,結合成都合作組織的發展實踐,探尋能人的創新精神與組織績效之間的關系,力圖為成都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通過文獻梳理,假設能人的創新精神對合作經濟組織的績效有正向的影響。其理論模型如圖一所示。

其中M1、M2、M3、M4、M5依次表示能人:有創新想法、尋求創新機會、支持創新活動、帶動創新活動、敢于承擔創新風險;N1、N2、N3、N4依次代表:客戶滿意創新產品、創新產品提高了企業效益、客戶滿意創新服務、創新服務提高了企業效益。

二、研究設計

按隨機抽樣的原則,在成都市一、二、三圈層抽取了共64個專業合作組織,各合作組織隨機抽取6戶農戶,共抽取了384戶農戶,收回有效問卷335份,有效率約為87%。借助SPSS17.0計算了各計量指標的描述性統計量,并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得出專業合作組織中能人創新精神5個測量指標的均值都較小,說明成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能人不是很具備創新精神,成都農民合作組織的績效不是很高。從相關系數矩陣的數據可得出9個指標兩兩相關。對數據進行可靠性分析,得到因子1為0.84.因子2為 0.93。Cronbach a 值大于0.7,說明數據有一定的可靠性。因子l(0.84)和因子2(0.93) Cronbach a的值均大于0.7,說明數據的可靠性較高。做因子分析適合性檢驗時,得KMO的值為0.89,且巴特萊特球體檢驗結果(P=0.000)小于0.001,說明因子分析是適合的。表一是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共得到了2個特征值 大于1的因子。經正交旋轉后,這2個因子共解釋了87.397%的方差,這2個因子分別表示能人創新精神和合作組織的績效。(表一)

采用測量能人創新精神的5個指標的平均值作為自變量,采用測量合作組織績效的4個指標的平均值作為應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顯著度在0.01水平上,可知能人創新精神對合作組織績效有顯著正相關,分析結果證明本文提出的假設是正確的。

三、結論建議

通過對成都市合作組織調查數據的分析,證實了能人的創新精神對合作組織的績效有顯著的正相關,能人越具有創新精神就越能為合作組織創造更多的利潤和價值,說明能人應該具備這種創新素養。實證表明成都市專業合作組織中能人創新精神相對不足,造成成都專業合作組織的績效較低,建議成都專業合作組織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備創新精神的能人,另一方面要廣泛引入具備創新精神的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符鋼戰,韋振煜,黃榮貴.農村能人與農村發展[J]. 中國農村經濟,2007(3)

[2] 衛,郝喜玲.創業團隊企業家精神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 管理科學,2008(2)

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體育教學 培養 競爭與合作意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社會,每個人都應該以積極的姿態主動迎接各類挑戰,參與各類競爭,以適應時展的需要。同時,在競爭中善于與他人合作,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習慣了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常以放大鏡看別人的缺點和自己的優點,這是他們走向社會、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礙之一。作為一名體育教育工作者,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是放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1 何謂競爭與合作?競爭是互動的雙方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在社會同一領域與對方展開爭取勝利的比賽。競爭是促進人發展的一種動力。能激發人的積極性,培養人的進取心、堅韌性和大膽創新的精神。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或群體為達到某一共同的目的而聯合,為相互利益而協調一致的活動。中國古語說:“人心齊,泰山移”:“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都說明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2 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競爭與合作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在對待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問題上,應堅持競爭是在合作的前提下開展的競爭,合作是為了更好地開展競爭而進行的合作的原則。兩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在競爭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競爭。堅持競爭與合作的統一,還應處理好個人與集體、主角與配角、成功與失敗之間的關系。

3 體育鍛煉對培養學生競爭與合作意識的作用。

3.1 激烈的競爭性是現代體育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學校體育可為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它可以營造一種緊張的競爭氛圍,激發學生對競爭的熱忱,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潛力,對學生個體或群體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對學生競爭意識起到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

3.2 學校體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思維方式,以及不畏強手、敢于競爭、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是競爭者非常重要的素質。

3.3 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加強個體合作意識,培育個體團隊精神。

3.4 通過體育比賽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即比賽中做到尊重對方。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不感情用事,用寬容諒解的態度泰然處之。

4 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競爭與合作意識的方法。

4.1 利用真人真事鼓勵學生。在室內理論課上,將奧運冠軍的事跡通過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評價、討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正確樹立競爭和合作的意識。如:女子跳水項目,郭晶晶與吳敏霞在單人項目上是競爭對手,而在雙人項目上是合作伙伴等典型事例進行說明。

4.2 教學方法設計方面。多采用游戲法、競賽法進行練習。組織好各種各樣的競賽活動,制定合理的規則,使學生明白競爭是在公平的基礎上進行的,成功與失敗、機會與風險對所有人是公平的。公平競爭不僅是體育競爭的宗旨,也是一種道德教育。要使學生通過體育活動樹立公平競爭的意識和敢打敢拼的決心和信心。同時要讓學生認識到集體項目中,人與人之間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相處得更融洽、親和,取得成功的機會也更大。

具體教學方法:

①在不同的學習單元,指導學生確立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讓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不斷挑戰自己。比如學習正面雙手墊排球,短期目標:掌握技術――熟練掌握、并能控制好球;中期目標:自墊時能達到規定高度且達到一定數量;最終目標:規定時間和區域內,在規定高度上達到規定的數量,即滿分的標準。通過制定目標,學生就會不斷挑戰自己達到制定的每一個目標,從而培養學生自我競爭的意識。

②樹立榜樣,讓學生有學習、比較、趕超的對象。比如學習某一個動作技術時,讓一些體育骨干進行示范展示。然后定一個趕超對象,通過相互的學習、觀察、評價來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動作技術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相互競爭和合作的意識。

③多采用小組間的游戲、比賽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團體的凝聚力,培養學生的競爭和合作意識。比如開展短程接力跑比賽,增加一些器材(如接力棒),讓學生認識到不僅個人的速度要快,還要注意隊友之間接力棒的交接是否成功,只有熟練掌握技術、相互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小組最后的勝利。北京奧運會上美國隊4x100米接力的失敗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再如三至四人的合作跑,用繩子把相鄰兩人的腿綁住,變成三人四腿走、四人五腿走,讓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充分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還有籃球教學比賽、排球墊球時不僅計個人數,還要計小組總數等等。通過這些練習使得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在既緊張又快樂的氛圍中得到了培養。

5 注意問題。

5.1 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競賽法、游戲法等教學。在賽前做好動員鼓勵工作,使學生樹立敢拼的決心和信心,賽后進行認真講評,使勝者不驕敗者不餒。避免因競爭應用不當而帶來負面的影響。譬如;引起過度緊張和焦慮,產生敵對、相互抱怨、報復、虛偽、嫉妒等消極心理。

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戰略管理;企業合作;企業合作力

[中圖分類號] F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1-0067-04

[作者簡介] 潘成彪,紹興文理學院法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公共管理。(浙江 紹興 312000)

在市場經濟一浪逐一浪的推進和發展進程中,一個世紀以來,始于西方進而行于全球的企業并購事件層出不窮,企業戰略聯盟也一經提出就迅速推行。隨著新經濟浪潮的掀起,“基于合作的戰略”的研究很快走向前沿。洛朗(1999年)與斯蒂芬?卡德爾(2004年)分別明確提出了“合作是確保企業成功所必須具備的三項基本條件之一”和“合作的四種模式,即供應鏈合作、實力型合作、主題型合作、競爭性合作”;彼得?德魯克(2006年)則在分析了當今組織內外及國際經濟環境的新特點、新趨勢后,進一步強調指出在企業變革過程中越來越需要通過有效地組織,將企業內外的關系發展成為長期的合作關系。而秉承著東方文化,“和氣生財,合作致勝”更干脆地被奉為企業成功經營的真諦(如黃如金2005年)。然而,目前不論是學界的研究還是企業界的實踐,似乎都沒有及時地將基于合作的戰略作為一種主導的、獨立的企業戰略學分支來加以研究及實施。這在市場全球化、經營一體化的“新經濟”環境下,合作事實上占主導并越來越成為統率有效競爭的內在靈魂,競爭漸退其次并越來越成為更好合作的手段的今天,是一定需要跟進和彌補的。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對基于合作的戰略從理論、工具、模式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以拋磚引玉。

一、基于合作的戰略理論假設:“合作人”與“合作企業”

對管理的研究最根本的是對人性的認識,對人的本性的認識構成了管理理論的哲學基礎。一切管理理論都以人性假設為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設在實踐中就體現為不同的管理理論、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因此,一定意義上來說,對于人性或人的本質的認識是管理活動的起點。

1.“合作人”假設。人是合作人,人生命本身就是父母合作的結晶,人的成長發展則是與周邊環境合作的過程。合作是人所必須的,這基于人的需要,也與欲望相聯系。成君憶(2005年)認為,適宜的需要是人的天性,而過度的欲望是人的劣性,天性是合理的,劣性是不合理的,過度的欲望是人的痛苦之源。由于“適宜的需要”,人會合作;由于“過度的欲望”,人要競爭,而過度的欲望是無窮的,過分的競爭是一條不歸路。因此,邏輯上講,合作是人所必然的。

總之,現實的人性是“合作人”,人天生具備合作的能力,合作是后天人必然的選擇。由此,“合作人”假設基于以下理論前提:

第一,承認人的需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又注意到“過度需求”的負面影響,因此,應把人的“需求”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并鼓勵切合實際的需求和有益的需求。

第二,承認“競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又注意到“競爭”的負面影響和破壞作用,因此,應把“競爭”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程度之內。

第三,強調“合作”與“合謀”的本質區別,即合作具有公益性,合作不以獲取壟斷利潤為目的,相反合作也把提高客戶價值作為其初衷和歸宿之一。

“合作人”假設的基本觀點包括:

第一,“合作人”具有適宜的需求。“合作人”具有衣、食、住、行等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傾向于改善其物質生活質量;在此基礎上,即“生存”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合作人”又要享受精神生活,他們需要與相關人融洽相處,他們希望交際廣泛,致力于拓寬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們的需求是漸進式的,并認為滿足自己適宜的需求的最佳途徑是與人合作。

第二,“合作人”具有“適度競爭”意識。“合作人”承認“適度競爭”能夠促進共同的進步與改善,通過“適度競爭”可以促使各方合作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合作在更高層面上展開,也能更有效地實現合作的初衷;同時,“合作人”深諳合作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得不償失,特別是隨著信用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合作中一方實施機會主義行為的成本將越來越高,因而“合作人”一般不會采取機會主義的短視行為。

第三,“合作人”具有非排他性。“合作人”尋求廣泛合作,廣結友誼,同時也容忍、贊賞其合作對象廣泛合作,廣結友誼,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大大拓展其合作網絡,并從中受益。

2.“合作企業”假設。“合作企業”是一個人格化的概念,以擬人化的手法來設想、研究企業實體、過程、關系和運動。“合作企業”假設是基于“合作人”假設之上的理論假定,基本觀點為:

第一,企業傾向于合作,只要條件合宜,企業都愿意與其他組織合作,并認為合作是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有效路徑。企業是人的集合,企業行為受人的意識、行為,特別是企業高層管理者意識、行為的支配和主導,“合作人”的思想和意識決定了所在企業必然屬于“合作型企業”。

第二,只要條件允許,企業注重自身聲譽,并愿意承擔社會責任。今天的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企業聲譽等無形資產的重要性,企業聲譽是企業的靈魂,自毀聲譽就好比出賣自己的靈魂一樣,被認為是愚昧的,對企業是致命性的,因此,企業都非常呵護自身聲譽;同時,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更加強烈,他們很好地理解了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企業追求適度的利潤,同時兼顧合作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以求三者的平衡,認為這樣才是企業的宗旨和立足與發展之本。

第三,只要條件允許,企業會在獨立性和整體性之間尋求平衡點。企業一方面維持其獨立性,立足本企業從事經營活動,追求個體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又兼顧整體性,傾向于把自己納入一個網絡之中,與網絡內各結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愿意采取共同行動,實現共享多贏,追求群體效率和效益。

二、企業合作力管理理論

1.企業間合作程度及其管理。企業與其他組織間的合作程度可以用合作系數來表示,它是一個由純粹競爭到合作競爭直至合一化(“合一”是一個不同于“合并”的概念,源于古詞“天人合一”,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合并”強調的是形式與表象,“合一”注重的是內容和實質)的連續體(如圖1所示),合作系數在[0,1]之間,純粹競爭的企業間的合作系數為0,合一化的合作系數為1,企業要做的是不斷提高與其他組織的合作系數。而企業與其他組織間的合作系數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企業合作力的強弱,企業可以通過合作力的提升來加強與改進與其他組織的合作程度,以有效實現合作目標。

2.企業合作力的培育與提升。企業合作力是企業基于特定的目的而與其它組織或個人建立、鞏固預期合作關系并實現預期目標的能力。合作關系建立與改善的成敗乃至合作戰略執行的有效與否,關鍵看企業合作力,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培育與提升:

(1)轉變企業經營觀念。主要應實現四個方面的理念轉變:第一,轉變“市場”觀。第二,轉變“產品”觀。第三,轉變“企業目標”觀。第四,轉變“企業核心能力”觀。

(2)加強以“合作”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建設。首先,要把知識經濟時代應有的價值觀融合在企業文化之中,反映出符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求的現代意識:合作與競爭均衡意識、效率與公平均衡意識、雙贏和諧意識;其次,要重視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中外眾多優秀企業的實踐無一不證明,為廣大員工所認同的團隊合作精神,能產生很強的凝聚人、激勵人、激發人的創造性的動力學效應,并轉化為推動群體合作行為的動力;最后,要加強有利于形成“合作”行為的制度建設,企業管理制度要使合作行為受益,過度競爭行為受損,從而在制度層面上促進“合作人”的形成。

(3)增強合作的第一推動力。促成組織間的合作必須有力的作用,力不外乎外力和內力,合作可以由外力推動,也可以由內力牽引。因此,要增強企業合作的第一推動力,一方面,政府部門可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組織間良好合作,在全社會營造有利于企業合作的政策環境和輿論氛圍,社會中介機構可發揮自身特長提供多方面的中介服務,做企業合作的牽線紅娘;另一方面,企業自身應轉變觀念,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合作文化,加強組織修煉,不斷提升合作力。

(4)建立并不斷完善長效合作運行機制。第一推動只能促成合作,要維持良好的合作,需要合作企業建立并不斷完善長效合作運行機制。企業合作的源動力在于通過合作能互惠雙贏,意義也在于互惠雙贏,因此,長效合作運行機制的關鍵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能促成合作各方持續互利互惠的方法、程序,以引導企業行為趨于“正和”博弈,通過資源共享、信息共享、能力共享、知識共長,最終實現資源充裕、信息充分、能力提升、知識增長。

三、基于合作的戰略分析工具

1.企業與其他組織間合作關系類型的分析工具。按利益關注的時期,及利益關注的對象兩個維度把企業(一般意義上)與其它組織間的合作關系分為四種類型(如圖2所示),即自私型(短期利己)、勢利型(長期利己)、友好型(短期利人)、真誠型(長期利人)。

自私型關系中的企業處處為本企業考慮,想方設法樹立假想敵,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時間大打廣告戰、價格戰,一般只注重策略,忽視企業戰略,只著眼于當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一個短視的企業執行著自私型策略。

勢利型關系中的企業短期也會作出有利于其他企業的舉動,但長遠來講還是只顧本企業的利益,他們會舉著雙贏的牌子,給合作企業一點蠅頭小利,但謀取本企業長期利益的最大化,取得未來市場競爭的有利地位才是他們真正的動機和出發點。在波特的競爭戰略教導下的企業往往執行著勢利型戰略。

友好型關系中的企業視其他組織(比如供應商、經銷商、行業內同類企業、科研院校)為友好的伙伴,他們期望其他組織與自己一起成長,但他們又過于現實,合作僅停留在短期和表面,而缺乏一個長期、深度合作的戰略支持和運行機制。

真誠型關系中的企業把其他組織視為人生難覓的知音,他們真誠地為其他組織服務,甚至于到了無私的境地,他們深思遠慮、高瞻遠矚,其結果是通過利人而最終也利己。

在當代,組織間更需要的是友好型乃至真誠型的組織關系。

2.企業合作力的三維結構分析工具。企業合作力強弱可以從三個維度來進行評估(如圖3所示):信譽度、資產質量度(以下簡稱資質度)、稀缺資源擁有度(以下簡稱稀缺度)。用公式表示:H=f(x,z,q),其中,H表示企業合作力,f( )表示函數,x表示信譽度,z表示資質度,q表示稀缺度。

(1)信譽度。信譽度指企業的踐履歷史、踐履意愿(誠意)和踐履能力的程度,類似于美譽度,高度相關于企業的合作歷史和檔案。一個信譽度高的企業給人以可靠的、值得信賴的美好形象,相反一個信譽度低的企業給人不牢靠的、值得懷疑的丑陋形象。企業信譽度的高低是企業過去、現在及將來點點滴滴思想、行為留給社會的綜合印象,信譽是企業間合作的基石。

(2)資質度。資質度涵蓋有形的資產(人力、財力、物力)及無形的品牌價值、信息和知識等,其中品牌價值、信息和知識可以物化為企業資產,因此資質度指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品牌資源、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的質與量的程度,是企業實力的綜合體現。如果說信譽度是虛的部分,那么,資質度則是實的部分,信譽度往往超越“物”的形態表示和性狀表示的層次,上升到“物”的內涵表示和意義表示的層次,而資質度則可以通過以“物”的實際成分呈現,是一種實在的、計量的、使用的價值體現。“資質”是企業間合作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

(3)稀缺度。稀缺度指本企業擁有的合作對象所缺乏的各種資源的程度,這種稀缺資源可以是稀缺物質、稀缺人力、稀缺信息、稀缺知識或稀缺能力等,稀缺度界定了企業能夠提供給合作者服務的質的水平和量的多少。“稀缺”是企業間合作的關鍵和紐帶。

四、基于合作的戰略模式

從競爭走向合作意味著企業從封閉狀態走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意味著企業將具備吐故納新的新陳代謝能力。最早實踐合作戰略者從中嘗到了甜頭,通過有效的合作關系建立起他們的企業王國;很多別的企業也逐步認識到無需購買就可以獲得其他企業的資源,因為企業擴張的傳統障礙已經在慢慢消失,新的企業不必建設、制造或擁有任何所經營的產品或服務也同樣可以成為商業巨頭。

然而,合作不是無成本的。合作在創造收益的同時也需要支付成本,所以也存在一個效率問題。企業需要制定并執行一個有效的基于合作的戰略來確保合作的卓有成效,而可供選擇的基于合作的戰略模式可從合作組織間的相關性角度分為3種:同質型企業合作戰略、互補型組織合作戰略和不相關型組織合作戰略。

1.同質型企業合作戰略模式。同質指業務內容的同一或地理區域的同一;同質型企業指屬于同一行業、經營同類產品(服務)或位于同一區域的兩個及兩個以上企業;同質型企業合作戰略有強強合作、弱弱合作、強弱合作和區域內經濟合作(集群化)等形式。強強合作指兩個及以上實力強勁的同類企業達成的聯合意志和進行的聯合行動,通過強強合作,合作各方可以避免兩雄爭斗以至兩敗俱傷,緩解、減輕乃至消除不理性的競爭,保留合理的比賽,通過資源、信息、能力、市場等的互租共享,實現成本的節約、技術的突破和市場反應的敏捷,取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如國際汽車行業中,23個最大的競爭對手所形成的國際戰略聯盟。與強強合作相反,弱弱合作指兩個及以上實力弱小的同類企業為謀求生存等目的而結盟,取得“蟻群效應”,如果說強強合作是為了圖發展,則弱弱合作主要為了謀生存,強強合作可以避免兩雄爭斗,弱弱合作可以免遭羊入虎口。強弱合作指行業內實力強勁的企業與實力弱小的企業之間為了達成各自的目的而聯合,強弱合作實質上是合作圈內的有效分工,強者做大事、難事、重要事,而由弱者做小事、易事、次要事,取得“聯動機車效應”,實現資源的節約、效率的提高、創新的提速。集群化是指同一產業及其相關產業、支持產業的企業在空間上的群合并實現產業上的集成。這一現象早在18世紀中后期就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而初現端倪,19世紀末,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Marshall)曾在設菲爾德和蘭開夏郡對當時這兩個地區較為明顯的集群化現象作過研究。目前,集群化現象已是普遍經濟現象。集群化的價值在于使得集群內的企業從以往零散、雜亂狀態走向系統化、有序化,從而實現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美國的硅谷、意大利的薩斯索羅以及國內的中關村、浙江省的工業園區都是集群化的典范。

2.互補型組織合作戰略模式。互補型組織是指在資源、能力、市場等方面互有所長的不同組織;互補型組織合作戰略主要有資源性合作、能力性合作和市場性合作等形式。資源性合作是指任何一方擁有合作對方所需要的經營性資源,通過合作可以實現資源的供應、租用或共享等;一個生產制造企業與位于產業上游的供應商合作,或者與行業內具有資源互補性的同類企業合作都屬于資源性合作。能力性合作是指任何一方擁有合作對方所需要的經營性能力,通過合作所建立的有效互動關系,可以實現能力的相互借鑒、知識的共同積累,從而創造更高的價值,促進更快的發展,如產、學、研一體化。市場性合作是指任何一方擁有合作對方開拓市場所需要的有利條件,通過聯手打拼可以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典型的是企業與位于產業下游的分銷商合作。

3.不相關型組織合作戰略模式。不相關型組織本指分別處于不同產業或類別,不具有直接相關關系及支持關系的不同組織。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組織的間接相關與潛在相關日益明顯。在經濟綜合實力中,各不同產業或類別的相關性也成為一個重要指標。不相關型組織合作戰略模式大致可分為自在性合作和自為性合作。前者主要指有一定法律的、規則的明確規定的合作,如目前正不斷組成的不少由一些不同產業或類別的企業與公司組成的集團公司;后者則沒有一定法律的、規則的明確規定的合作,如一些由產、銷,教、研等不同產業或類別的單位結成的非法人資格的合作組織。執行不相關型合作戰略通常可以使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廣度得到拓展,速度得到提升。

基于合作的戰略,是以合作為主導的戰略,旨在通過引導企業行為走向“正和”博弈,以實現本企業、合作方和社會公眾三方共贏。基于合作的戰略,是包容的戰略,它一方面指引企業將自己納入開放的系統,成為組織關系網絡的一個結點;另一方面,它不排斥組織內外、系統內外適度的競爭,甚至也鼓勵通過適度的競爭來不斷推進合作,使合作更有效率。基于合作的戰略,是雙管齊下解決問題的戰略,企業能以此避免顧此失彼,以實現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Kash,Don E.,and Robert W.Rycoft,2000,“Patterns of Innovating Complex Technologies:A Framework for Adaptive Network Strategies,”Research Policy,Vol.29.

[2]Pyka,Andreas,2000,“Informal Networking and Indus-trial Life Cycles,”Technovation,Vol.20.

[3]彼得?德魯克,著.朱雁斌,譯.21世紀的管理挑戰[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4]成君憶.漁夫與管理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5]黃如金.“和合管理”與“藍海戰略”[J].經濟管理,2005,(24).

[6]邁克爾?波特,著.喬曉東,等譯.競爭戰略[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范文第5篇

在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跨文化研究中,他將中國人歸類為崇尚集體主義,且權力距離指數較高的族群。同時,中國企業家和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從本質上來說,又是個人主義的。類似的對立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全球化主義與地方化主義、效率與效果、交易與關系、以及集中化與分權化等),而如何化解這些對立,一直是哲學及組織問題的核心。由于商業互動日趨復雜,戰略學者已經注意到這類情況,并且認為,“最優秀的公司已經學會如何管理這些對立事件”。然而,大多數管理者們還是傾向于用“二選一”的思維方式處理對立事件。

競爭與合作兩大策略是廠商經營策略的主軸,因此,競爭與合作這一對立問題對企業經營決策者和戰略研究學者都是核心命題。內勒巴夫(B. J. Nalebuff)和布蘭登勃格(A. M. Brandenburger)在其1996年的著作中強調“競合(co-opetition,由網威公司創始人雷·努爾達(Ray Noorda)創造)”觀念,而一些大型企業也與競爭對手簽訂協議,爭取合作共贏。我們可以用超越對立(transparadox)的視角去理解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不必只做“二選一”的策略。

理解對立的三種思路

對立源自于希臘文的para(指超越或相反)及doxa(指意見),其涵義已經逐漸引申為暗示超越合理性或邏輯性的狀況或關系。西方文化傾向于將對立解釋為兩個獨立甚至敵對的個體;由于呈現著明顯的相反狀態,競爭與合作便成為顯著的一個對立性組織現象。東方哲學中的中庸思維具有整體性、包容性,與西方分析思維互補,鼓勵超越對立思維。超越對立的觀念并非統一或綜合,而是意味著包容范式的差異性、相似度以及交互關系。

西方思維與研究

西方組織研究已經增加了對對立問題的分析及其在經營領域的應用。劉易斯(Lewis,2000)強調,若想創造管理及組織科學的重大突破,理論家必需尋求一些方法來處理人類及組織固有的一些對立矛盾等問題。莫尼加恩(Murnighan)與康倫(Conlon)的一項實證研究(研究中的組織為管弦四重奏樂團)發現,愈成功的組織,愈不會公開討論對立的問題,他們只會以含蓄的方式來體認這種固有的矛盾現象。其他學者的研究包括,將對立問題進行時間、空間上的分割,發現對立在沖突性之外還有相互關聯性,等等。

盡管如此,管理及組織研究領域大都仍把對立理解為“二選一”的問題,也就是說,對立所包含的兩種事物被認為是相互獨立的,并且在一個特定時間或情況下,兩者僅有一個能夠運作。劉易斯(Lewis,2000)這樣解釋這種現象:當人類嘗試去解釋愈來愈復雜、模糊、不斷改變的世界時,往往會忽視復雜的互動關系,做出“二選一”的極端選擇。根據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牛頓的哲學,正式邏輯需要將現象切割為更小的、截然不同的片段,從而進行語法分析。這種邏輯架構在“二選一”的思維方式中,無法將對立的復雜狀況融會貫通。

東方中庸之道

一項關于各國文化解決矛盾沖突方式的研究(Peng & Nisbett ,1999)發現,美國的參與者在面對兩種顯著對立的論點時,會出現極端的觀點,然而華人則傾向于同時接受兩種論點。作者對此結果的解釋認為,中國人在處理矛盾或沖突的情況時,傾向采取妥協或折衷的辦法;相反的,源自于亞里士多德學派邏輯的西方思想,在面臨選擇時,通常會出現極端的對立論述。紐曼(Newman,1995)認為:“西方文化的長處之一,就是其分析能力;相對而言,中國式思想的優點之一,就是將不同事物予以整合。西方人對于商業活動之研究,整合行動的分析較少,因此,西方世界對于整合議題,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相對于將整體事物拆散成為個體的分析思維,中國人則是采取整合性的思考模式,評估所有事物的關聯性,包括社會、經濟、及生物等層面。中庸之道是強調整體性的一種動態觀念,尋求事物的和解與包容,特別是平衡對立的趨勢;中庸之道的另一面是對立,著名的“陰陽圖形”最能夠貼切描述這一點。一些常用的漢語詞匯也能體現這種“兩者皆可”的觀點,比如內外、矛盾、多少、古今、存亡、危機,等等。

超越對立視角

已有研究把競爭與合作的交互關系分為三類:競合(co-opetition studies,內勒巴夫和布蘭登勃格將競合定義為“無須扼殺對立者的競爭,以及無需忽略自身利益之合作”)、競爭導向的合作(competition-oriented cooperation,如合資企業或戰略聯盟的合作協議)、合作導向的競爭(cooperation-oriented competition studies,合作關系成為競爭水準的測量方式,如利用歷史事件分析競爭如何侵蝕戰略聯盟等)。之前的研究基于不同理論,在不同層面上探討競爭與合作問題,存在兩個問題:一、不同定義之間存在不一致性;二、競爭與合作的邏輯關系不對等。我認為,假設競爭與合作有一定范圍的動態交互影響,才可避免“二選一”的思維。結合東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我們提出超越對立的視角。

在這種超越對立的觀念中,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許在本質上是相互依賴的,并構成一個整體。這種超越對立的架構可以容納三種對立的關系:獨立(independent)、相互關聯(interrelated)、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t)。獨立對立是指兩個共同存在但具有排他性的主題,比如你跟一位陌生人之間的關系;相互關聯對立是指部分受到其他觀點影響的主題,如同星群中兩顆星之間的關系;相互依賴,指兩個息息相關、相伴出現的概念,如黑暗與光明。西方傳統觀念將對立的事物視為“兩個”(也就是分離的事物,盡管它們可能相關,例如雙胞胎),而中國思維認為,對立是由兩個相互依賴的相反事物構成。它們由彼此定義,是構成一個完整整體的、兩個相互作用的組件。

然而,傳統西方思想中并非完全沒有相互依賴對立的觀念。在希臘神話中,依卡洛斯用羽毛和蠟制的翅膀升空飛行,企圖逃脫克里特島的監禁;然而,當他飛近太陽,蠟開始融化,翅膀突然散落,依卡洛斯因此墜海身亡。翅膀使他可以飛行,也最終使他喪命。在企業經營環境中,成功的企業往往會因為過去的成就而制定魯莽的決策,嚴重破壞公司的經營。英特爾董事長安迪·格魯夫針對這種矛盾曾表示:企業的成功也隱藏了自我毀滅的種子。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中表示,極端理性的品質會轉變為暴力的、恐怖的非理性狂熱;并且,一項行為包含著其對立面的根源。由超越對立架構所引申出的相互依賴對立概念,強調在矛盾之中的極端對比并非僅是糾纏在緊張關系中而已,實際上是構成完整狀態中的重要成分。

競爭、合作的三種關系

用集合方式表達競爭、合作的三種關系,可以得出圖1所示的三種狀態。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可以用多種方式、從多重層面來考慮二者的互動性,從“二選一”到“兩者皆可”。

獨立對立(independent opposites,圖1-1所示)代表競爭與合作相互獨立,甚至相互對立的情況。“將這兩股力量區分開來相當重要。如同水與油一樣,競爭與合作無法融合。相反地,他們必須平行動作,一個接著一個,或者一個覆蓋在另一個之上。”此觀念假設這兩股力量會相互抵銷,是一種典型的“零和博弈”的思維。這種觀念存在于寡頭壟斷市場研究中。在寡頭壟斷市場的廠商關系中,兩股相反的勢力,決定了競爭與合作之間的平衡:第一股力量為兩家公司(或更多)相互合作、追求共同利潤極大化之企業間共同利益,第二是每家企業追求自身利益,這也意謂著這些廠商可能會采取競爭行為來增加他們的利潤。從這個角度講,唯有一家企業降低他們合作的行為時,競爭行動才會升高,反之亦然。

相互關連對立(interconnected opposites,圖1-2所示)強調了二者之間可能存在模棱兩可的關聯。例如,通用汽車提供了1000美元的汽車零件購買折價券,而這種折價券卻可在任何競爭對手的店鋪使用。此時,該公司的競爭者(例如福特)是否應該將通用汽車的這項方案視為是合作的舉動(因為此舉可提升福特的銷售)或是競爭的動作?競爭與合作的力量往往相互牽連,并可能互相影響,形成廠商之間相互競爭(或合作)的特質。交會區域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根源,如同中國的陰陽哲學。

在這種高風險及不確定性的情況之下,關系不對稱(公司對于他們的關系有不同之解讀)將攸關廠商間動態。如果廠商對于這種微妙狀況未能善加管理,則他們所采取的行動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以網絡公司之間的交互影響為例,當某家公司發明了一套標準時,他們需要與其他公司合作去建設此標準,并創造出一個用戶專屬的單一網絡兼容系統(例如傳真機、銀行提款機網絡、高畫質電視、手機網絡等)。因此,發明并建立此標準的行動同時具有合作與競爭的特性。當一套標準建立之后,該網絡內同業競爭者之間的競爭便會升溫(新加入者也會帶來競爭壓力),然而所有的公司都必須共同維持這套標準,以避免造成他們投資的巨額浪費,這種相反事物之間的相互關連性,以及管理這種微妙策略雙重性的壓力,在這種狀況中格外顯著。

全部包含的相互依賴對立(all-inclusive interdependent opposites,如圖1-3所示)包含了廠商間動態的所有可能狀況(競爭、合作、及超越此兩者)。競爭與合作形成了兩個圓圈的組合,某些行動及關系在本質上具有競爭性,某些則具有合作性。重迭的區域包括了那些相互關聯的對立,在本質上具有混合及含糊不清的現象。與此同時,競爭與合作不明朗的狀況也存在,它們可能是潛在的、無形的互動關系。這種研究有兩個極重要的相關主題:競爭與合作關系是廠商間往來的基礎,而組織相互依存的概念對于理解企業組織的生存及績效,極為重要(廠商的決策及行動取決于其他公司的決策及行動)。

在全部包含的概念中,廠商間動態系屬于全方位的,而競爭行動與競爭響應則是廠商間許多錯綜復雜策略往來中的一環。一項競爭行動可能會引起對方希望合作的響應。相同的,兩家公司的合作也往往會招致競爭性的報復措施(此關系也自然可能會吸引其他廠商加入合作的陣營)。因此,競爭-合作隱含著多重的交互影響。依據此論點,圖3-3不僅包含兩家廠商的競爭合作互動與可能行動,同時也納入兩家公司無任何競爭或合作關系的狀況(此狀況超越了我們對于競爭合作思考的范疇)。這一觀念讓我們可考慮到既非競爭亦非合作的公司,以及其他尚未發現的潛在組成要素。或許會有人質疑思考這些狀況是否具有實用性。事實上,這種建構允許我們考慮那些尚未觀察到的可能性,是一種相當保守的思維。這種建構提醒我們:任何行動或關系均可能含有對立的根源,不論這項行動在某一個時點是否顯著,是否具有相互關聯性。某項措施表面上可能并無關聯性,然而從較晚的時點來觀察,卻可能具有某些意義。

競、合存在多種可能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利县| 汝州市| 贡觉县| 张北县| 曲水县| 塘沽区| 梧州市| 石泉县| 达尔| 抚顺县| 鄂州市| 旺苍县| 三亚市| 西昌市| 宜君县| 奇台县| 澜沧| 合江县| 屏山县| 洱源县| 弥渡县| 安岳县| 龙川县| 柘城县| 黎川县| 米易县| 宝丰县| 明水县| 广宗县| 灵寿县| 合阳县| 许昌市| 宝丰县| 平陆县| 伊通| 广水市| 磴口县| 固原市| 玉溪市| 金乡县| 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