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范文第1篇

關鍵詞:湘版小學科學教科書;內容組織與呈現;特點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1)06―0020―05

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和湖南少兒出版社共同組織出版的湘版小學《科學》教科書是依據國家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編寫,共分8冊,從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每個年級有上下兩冊2005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這套由石鷗教授主編的科學教科書,兩次送審都是以較高的質量一次性通過,是送審的多套教科書中惟一的不需復核或重新送審、只需要按審查意見修改后即可直接出版發行的教科書。它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求,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反映了當今素質教育思想,體現了課改精神。

一、教科書的內容、組織與呈現

湘版小學科學教科書主要在內容的選擇、內容的組織、內容的呈現等三個方面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1.全面覆蓋課標的內容

湘版小學科學教科書的內容是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進行精心選擇的,全面覆蓋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內容,并有一定擴充。這些內容幫助學生達到課程標準規定應達到的水平,內容強調基礎、綜合、實用和兼顧傳統與時代。

(1)精選基礎這套教科書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所選取的知識是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科學基礎知識,且這些知識貼近生活,便于體驗,利于理解,是積累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生活習慣的基礎。如在生命世界領域,這套教科書就選取了動植物的種類及身體的特征和結構、動植物一生的過程及遺傳與變異、人類的身體特征與成長及營養與健康、生物與環境及其進化、對微生物的認識等科學基礎知識。這些知識都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如“植物生活的秘密”單元要求學生觀察身邊植物如狗尾草、水杉、絲瓜等的身體特征、觀察生活中很常見的白菜和蔥的根、用常見植物如芹菜來做關于植物怎樣運輸水的實驗等等。在其他領域,也選取的是各領域內的貼近小學生生活的便于體驗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的選擇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

(2)強調綜合這套教科書內容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科學探究和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兩個板塊融合在三大科學領域的知識中,以及教科書內容淡化了學科知識的界限,引導學生“以整體的眼光看世界”。教科書各單元都是圍繞某個主題來選擇和組織相關的知識,科學探究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科學領域知識融合在一起,并且淡化了學科的界限,將涉及到的物理、化學、生物及自然地理等學科的相關知識適當地交融。以三年級上冊的“土壤”單元為例。“土壤”單元的第一課題是“本地的土壤”,主要內容是一個采集并觀察土壤的活動,這個活動就綜合了認識了解土壤的成分的科學知識和怎樣進行觀察的科學技能知識。第二個課題是“土壤的種類”,設置了各種實驗與活動,如“研究不同的植物適合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這一活動要求學生通過做實驗這一科學技能的實施來驗證不同的土壤適合種不同植物這一科學知識,同時蘊含了尊重證據、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第三課題是“土壤的保護”,內容是了解土壤被破壞后的危害的科--學知識,也蘊含了愛護土壤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這一單元中還綜合了各個科學學科的知識,如本地的土壤類型足地理知識,不同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植物是生物知識,無土栽培即用一些含化學營養成分的營養液來栽培作物涉及到生物和一些化學知識。

(3)注重實用這套教科書內容的選擇還注重實用性。教科書內容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從兒童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和疑問人手,強調從生活中的科學做起,選取的都是學生生活中有用的知識,并強調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實踐能力。如五年級上冊的第4單元“電與我們的生活”從生活中的電池講起,進而提供怎樣控制和設計電路的知識,介紹導體和絕緣體,最后將學到的電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使學生懂得如何安全用電。此外,教科書內容的選取還強調科學――技術――社會(sTS)之間的聯系,注重STS教育。教科書中有的課題內容是專門進行STS教育的,經統計,這樣的課題整套書中有4個,分別是:三年級上冊的“材料的應用”課題;五年級上冊的“電與我們的生活”課題及“安全用電”課題;五年級下冊的“生活中的電磁鐵”課題。

(4)兼顧傳統與時代教科書在內容上除了覆蓋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內容外,還增加了許多的拓展知識,即增加了科學史的知識及科學發展中的新技術、新成果,兼顧傳統與現代的資料,既讓學生了解人類過去的科學知識成就,又讓他們認識今天,憧憬未來,體現了兼顧傳統與時代特點。利學史的知識在每本教科書中有9~20處,包括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著作、科學技術成果等分布于各冊教科書之中。另外在六年級下冊還專門有個單元“科學的歷程”,這個單元回顧了科學發展的歷程。除了傳統的科技史知識,教科書還選擇了反映當今科技成果的時代性知識,如:納米技術、磁懸浮列車等高科技知識。這些有時代性的知識使學生在掌握科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去了解科學發展的前沿,增強對社會的適應性。

2.追求整體效益的內容組織

這套教科書為追求體現結構的整體效益,在確定每一階段學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構建了全套教科書的整體框架。

(1)縱向與橫向結合從縱向上看內容安排由淺入深,各冊之間的知識呈螺旋上升的趨勢,即按一定的層次或線索將有關內容組織起來,隨著內容縱向的展開,各方面的知識也相應地不斷加深拓寬。三個科學知識領域的知識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學生熟悉到陌生的原則分散到各冊中,探究技能水平也逐冊得到提高。

從橫向上看,各冊教科書采用“主題單元一課題一欄目(以活動為主)一評價”的組織形式。每冊教科書均由6―7個主題單元構成,每個主題之下衍生出若干個課題,課題又是由若干個以活動為主的欄目構成的,在主題單元之后是單元評價。主題單元的設計思路是從學生身邊常見的事物與現象出發,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開展相關的活動,學習有關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最后將所學內容與社會、環境相聯系并加以運用,同時讓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提升,且在這一過程中給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充分的空間。

(2)探究、整合、邏輯相結合首先,教科書以科學探究為組織的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從縱向上看,科學探究與學科內容恰當地穿插或融合,科學技能結合知識內容在

各分冊中都有所側重。從橫向上看,每個主題單元的基本單位是探究活動,教科書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并且每冊都設置了一個綜合探究單元,引導學生梳理、總結、提升全冊的科學技能訓練重點。其次,在教科書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由上面的主體單元的設計思路分析可以看出,教科書通過活動來整合落實三維目標,即從學生生活中產生的實際問題出發,圍繞某一科學主題來選擇與設計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來感知、體驗、觀察、調查、研究身邊的環境和事物,在手腦并用中去獲取科學知識與技能,加深對科學的認識,培養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增進對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解,形成科學的價值觀。第三,教科書從學生原有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從學生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人手,按兒童對事物的接觸、熟悉程度,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熟悉到不熟悉、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地安排知識的順序和內容。冊與冊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以及課與課之間存在很強的邏輯性,這種邏輯性與學生的認知發展順序相關聯。冊與冊之間的知識總體上呈螺旋上升的趨勢,知識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不斷拓展加深。單元與單元之間的內容根據三個科學知識領域進行了適當的搭配,使學生交替學習各領域的知識。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要是物質世界領域,第二單元主要是地球與宇宙領域,第三、四、五單元主要是生命世界領域,第六單元是科學探究單元。這樣交替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在單元內,課與課之間也注重了邏輯性,課題之問知識由淺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由學習知識到運用知識。

總之,這套教科書的組織與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具有合理的邏輯結構,體現了小學生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過程,有機地整合了科學課程的三大日標,給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了充分的空間。

3.方式靈活的呈現

教科書的呈現方式是教科書內容特征的重要方面,也是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在教科書編寫中的具體體現,更是教科書編寫者獨具匠心的結晶。一般地,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可以具體體現在教科書內容呈現方式、概念呈現方式、版面呈現方式、語言呈現方式等等諸多方面。它們相互配合,組成了多樣、趣味、啟發、開放的呈現方式。

(1)內容、版面、語言和概念呈現相配合首先,教科書的內容從整體上來看是通過卡通人“指南車”的引領下呈現的。整套教科書的前言就是指南車卡通人對小朋友說的幾段話,引領學生學習整套教科書。在教科書中,指南車用親切、生動的話語和小朋友們對話,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引領(引導、要求、提醒、提問、激勵、提供知識、提供秘訣)學生去追尋科學探究的足跡,探索無窮的科學奧秘,縮短了學生與教科書的心理距離,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表1是對教科書中指南車卡通人與小朋友對話的統計。從表中可以看出,指南車卡通人主要通過

從表2可以看出,活動占據欄目的大多數比例,教科書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學習的機會。

其次,這套教科書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封面、開本、目錄、圖標、頁眉、單元頁、欄目進行了精心的設計,配合文字說明使用了大量圖片,版面呈現的主要特點是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每冊的封面都展現了一張圖片,占到整個封面的三分之二左右,圖片呈現的是自然景物和卡通人指南車。教科書中的圖片主要有4類:一是實物圖片;二是卡通;三是示意圖,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現象、理解概念和原理;四是活動過程圖解。這些風格多樣的圖片呈現以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或生活經驗為基礎,減少了比較抽象的文字敘述且緊密結合文字表述,形成了完整的圖片體系,幫助學生較快理解教學內容。

第三,這套教科書語言文字表達流暢、清晰,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符合學生的認識習慣,有利于學生理解教科書內容、參與科學探究、學習科學知識。教科書的語言主要使用第一人稱,如:“到校園中去,開始我們的尋‘寶’游戲。只要細心觀察,我們將會發現很多很多”,很多話中都使用“我們”作為主語,且用兒童化的語言來表述,很親切,在心理上容易讓兒童接受。教科書中還使用了一些非常人性化的語言,如“如果遠離學校或住地開展調查活動,要在大人的陪同下進行”等,很好地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添了不少人文氣息。在相對于小學生來講比較難的字后都標注了拼音,方便學生的學習。另外,在字體上除了有印刷體外,還有手寫體,手寫體主要用于從學生的角度寫的一些小組調查計劃、調查結果等,比印刷體更顯親切,使學生們易于接受。

第四,這套教科書沒有出現很抽象的概念,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活動和圖片來呈現。如“溶解”這一概念是這樣呈現的:首先要學生進行一個活動,將鹽、沙子、高錳酸鉀分別放人水中,觀察其在水中的變化,學生可觀察到鹽和高錳酸鉀消失在水中,然后給出概念“像鹽粒、高錳酸鉀顆粒‘藏’到水中的現象,我們說它們溶解在水里。

(2)呈現方式多樣、趣味、啟發、開放相結合這套教科書形式多樣,印刷精美,圖文并茂,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和開放性。

多樣性主要體現為教科書設置了多樣化的欄目(活動、閱讀、指南車信箱、拓展、制作)來呈現科學知識,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其中,科學史知識在教科書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呈現方式是多樣的,統計見表3。

在其他科學內容的呈現上,還采用了科學史中的故事、詩歌、科學美文、謎語、諺語等來表達,形式多樣。

趣味性體現在教科書采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呈現內容,利用卡通、游戲、故事、謎語還有科學美文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的熱情。如在每個單元的單元頁上,都有一段科學美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活動“猜動物”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來學習知識;在“雨下的有多大”課題中有謎語:“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在三年上冊的閱讀欄目“達爾文的尋‘寶’活動”以卡通連環畫的形式介紹達爾文的科學故事;在課題“月有陰晴圓缺”的開始,呈現了一個謎語:“圓似白玉盤,彎如銀鐮刀;借太陽之光,與星星爭輝。”這些呈現方式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同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和價值觀。

全套教科書的知識總的來說是在指南車卡通人的引領下呈現的,學生在指南車卡通人的引領啟發下進行學習的。教科書知識的呈現很多是先用問句提出問題,然后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伴著大量的圖片和引導性的語言以及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通過活動過程來自己得出結論,體現出啟發性。

教科書還給教師、學生留有充分的創造、拓展的空間。在進行研究時,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方法進行研究,不必拘泥于課本,如在“觀察土壤”活動中,教科書只給出了一種方法來分離土壤里的物體,明確提出學生可以用自己設計的其他方法來

分離土壤中的物體。除了研究方法的開放性外,很多的研究結論都是由學生通過活動自己得出,沒有給出標準答案,鼓勵學生想象與思考。教科書還設計了很多的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如在“土壤的保護”這一課題中,提出“破壞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們還能為保護本地的土壤做些什么”等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將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另外,教利書還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學習科學,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如教科書中很多活動都需要課后在家庭中來進行,要到大自然中去調查研究。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呈現方式的開放性。

簡而言之,這套教科書是基于小學生觀察世界的角度來呈現內容的,突出了小學生學習的特點,給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留有充分的空間。

二、湘版小學科學教科書的總體特征

湘版小學科學教科書在總體上表現出以下特點:

1.挖掘科學史實。提高科學素養

這套教科書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充分挖掘了科學史實,在內容的選擇上選取了較多數量的歷史上的科學家故事、科學著作和科學技術成果,在內容的組織上將科學史知識恰當地穿插于主體知識中,在呈現方式上注重了科學史知識呈現的多樣化。用科學史這條線索來促進明線“主題單元和探究能力訓練”與暗線“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結合和完善,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強烈欲望。教科書將科學史從不同的角度,如方法指導、技能學習、過程引領、結果鑒定、情感熏陶、創設情境、提出任務等融入教科書。可見,科學史在教科書中的呈現方式是多樣的。

2.強化科學價值觀,滲透人文精神

這套科學教科書力圖在突出科技史的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強化對學生的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并且滲透人文精神,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重點是培育學生尊重事實、尊重科學、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培養科學探索的熱情,養成與自然界和潴相處的生活態度,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全面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真正的科學素養本身就蘊涵著人文精神,是與人文精神緊密聯系、相互滲透的。這套教科書在科學精神培養中注意滲透人文精神,培育學生的價值取向、進取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同時還注重滲透情感和審美教育。

在全套書的卷首語中,用優美的文字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中的美麗景象:“綠樹紅花小小草、流水、泥沙、枯枝、落葉。”然后引導學生對大自然的神奇和奧秘進行探究,使學生有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樂于探究的意識,進一步培養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在大部分單元的單元頁上,教科書都用富有童趣和感染力的科學美文,對人與大自然相處、尊重證據、不迷信權威等科學價值觀進行了強化。這些詩歌形式的美文充分展示了科學與文學的交融,用較寬的人文視野,表達了科學中的人文之美,體現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另外,教科書還精心設計了“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土壤的保護”、“珍稀動物的保護”等主題單元或課題,使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得到培養與提升。

3.突出科學探究。分冊落實科學技能方法

突出科學探究并且分冊落實科學技能方法是這套教科書的一大特色。從整體框架的構建,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科書的呈現方式都注意有利于學生親歷科學學習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親自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獲得自主體驗,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獲取一定的科學知識,得到多方面的發展。教科書非常注重技能訓練,合理安排探究活動,分冊落實科學技能方法,將探究的過程和技能以螺旋上升式加以編排。

從該套教科書的整體結構上看,教科書對學生訓練的重點主要包括兩部分:獲取科學事實的能力訓練和邏輯思維的訓練。這兩塊內容又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在各個不同年級分解。根據各冊的訓練重點,各種豐富的探究活動組成了這套教科書的主體內容。教科書在各冊設計若干個相應的探究活動,有的活動側重于探究過程中的某一個環節,有的則讓學生經歷探究的全過程。每冊的最后都安排有一個綜合性的探究單元,單元里精心設計了一個綜合性的探究活動,鞏固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總之,整套教科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探究能力培兼體系。

4.注重情景引入。貼近學生生活

這套教科書在內容上選擇了學生生活中所必需的基礎知識,且按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從生活情景出發來組織和呈現內容,體現了注重情景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特色。全套教科書的第一個單元是“走進科學”單元,這一單元引導學生從身邊的校園展開探究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通過自己與真實的周圍生活環境的相互作用,初步感受到科學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另外,教科書各冊的其他單元也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力求從學生常見的科學現象出發,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和發展需要,通過情景引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循序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總之,教科書形成了一個符合認知規律和學生思維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生活的有機整體。

(本文系石鷗教授研究項目組的集體成果)

參考文獻:

[1]葛靈頓,教科書文本分析的基本內容與基本方法[EB/OL],http://www.docin.com/p―135746673.html,2010-09-22.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范文第2篇

一、依據說課的基本特點,闡述清楚整體教學的思維流程

1.說理性

說課者在說課時,不僅要說出“怎樣教”,還要說清“為什么這樣教”,要讓聽者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2.科學性

課堂教學要求教師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學問題。教師必須遵循教學原則去設計教學程序,教材的處理、挖掘及傳達程序,應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思想性。

3.完美性

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改經驗和教學方法,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充實說課理論依據。特別是對于教材的處理、教法的選擇、板書的設計、語言的推敲,要比以往備課更為精心,教學結構更趨合理。

4.預見性

說課者要對所教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水平、學習態度、思想狀況、心理特點、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說出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解決的辦法。

對于說課,除了要研究課堂教學中的“教什么”“怎么教”等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技術問題外,還要研究“為什么這樣教”的教學理論問題。說課所寫的課稿,只需對教學方案作綱目式、摘要式、論理性的述說,課堂上對學生展現說明的問題可少說或者不說(如例題的演示等),所述說的內容也不應都在課堂上重現,反對課堂上導演式的說教方式。

二、掌握說課的基本要素,闡述清楚數學教學內容關鍵之處

在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說課應賦予其新的內容和結構,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路。說課一般包括說教材、說教學方法、說教學程序、說練習和板書、說評價分析五個部分。

1.說教材

說教材是說課首先要涉及的要素。因為說教材的過程是說課教師說明自己根據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分析教材某一內容及其設置的依據,以及這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編排依據。

2.說教法學法

教法和學法可以分別敘述,可以合在一起進行說明,還可以穿插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說課。這是改進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方面。

3.說教學程序

這就要從選擇什么教學方法來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訓練學習獲得知識,以及為什么這樣教這幾方面進行說課。

4.說練習和板書

這就是要談談教師是如何安排練習作業的。諸如從內容上圍繞重點、鞏固新知;從層次上逐層深化、拾級而上;從數量上適度、適量、緊湊等。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和集中反映。板書要醒目突出,具有內在合理性,要讓人體察到教學的“序”,這就有必要在說課中予以陳述。

5.說評價分析

這一內容是針對教師教學元認知的能力要求而提出的。它能更好地反映教師認識教學、反思教學能力和提高教師對教學的評價能力 ,是說課本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們在說課時一定要闡述清楚數學的教學內容。以“小數的性質”一課為例,我們可按照上述的說課流程要說清楚如下的內容:(1)教材所處的地位。本節課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為后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小數性質的應用是本節的重點。(3)教學目標。識記并理解小數的性質,根據需要把小數化簡或是把整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我們如果將上述內容闡述清楚,也就抓住了該說課的教學內容。說課旨在強化教師教學的理性思考,督促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它是促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密切聯系教育理論,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一種教研活動。

三、注意說課的語言運用,體現教者的業務素養

說課是教師教學基本功和業務素養的具體展現。教師除了注意上述兩個方面外,還應該注意說課時的語言運用。我們在說課時,在語言方面應注意以下要求:

1.獨白語言

說課時,我們用的大部分是獨白語言。切忌自始至終一個腔調地念稿或背講稿。教師要用足夠高的音量,使在場的每個學生都聽得清清楚楚;語速要適當,語調的輕重緩急要恰如其分,讓學生從你的獨白語言中體會出說課內容的變化。具體地說,要做到:教材分析要簡明;理論根據要充分;教學方法、學習方法要清楚;教學目的要分條款一一敘述;教學重點、難點則用重音來強調。

2.教學語言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范文第3篇

近幾年親歷的小學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 強的學科,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樂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的問題。盡管幫助學生逐步明確學 習數學的目的和提高學習數學知識意義的認識,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1.自主探究

讓學生體驗"再創造"。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2.合作交流

讓學生體驗"說數學"。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3.實踐操作

讓學生體驗"做數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4.聯系生活

讓學生體驗"用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簡便運算125-98,可讓學生采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后爸爸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他2元,爸爸最后的錢是25+2=27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以此類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習題。

學習"圓的認識"后設計游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或站成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

5.巧妙設問,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范文第4篇

一、設計全面而具體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來源主要參照四個方面:課程標準、教學參考書、教材、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與教學的思想、方向;教學參考書則將標準進一步細化,讓教師有據可依;教材包含了與目標配套的豐富多樣的學習素材,使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標準的意圖。除了以上三點,教師還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做出適當的調整,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教學目標的設計須是全面的。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將數學課程總目標和分段目標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同時提到,“總目標的這四個方面,不是相互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組織中,應同時兼顧這四個方面的目標”,也就是說,教師在確定課時目標時,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通盤考慮,努力挖掘與上述四個方面目標有關的教育價值,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創造性思考等,制定比較全面的教學目標,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最終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當然,“全面”并不是指一定要涉及課標規定的所有方面,而是根據具體內容有所取舍,合理安排,不然難免會出現形式化的傾向。

教學目標的設計須是清晰具體的。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細化到可以評價的程度,例如“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95%左右的學生能夠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一般說來,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是短期目標,而另外三方面的目標類似三維目標中的過程性、情感性目標,有的可以在一堂課中給出評價,更多的則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性評價。

表1就以浙教版數學五年級教材《小數與整數相乘》為例,展示了基于課程標準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自上而下的目標制定較好地分解并滲透了新課標的精神,從提出問題到猜想驗證,從算理的理解到方法的掌握,從變式訓練到實際運用,層層遞進,符合數學學習的基本規律。

二、基于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也是一堂課是否有效的關鍵。教學目標設計好以后,學生的學習活動便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每一個活動都是有針對性的,都是教師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而精心設計,并不是為活動而活動。學習活動可以有多種類型,講解、示范、問答、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習題演練等等,哪一種方式好就用哪一種,這里實際上是充分發揮教師能動性的地方,教師本人的個性、教育思想、創造性都可以融入到活動設計之中。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需要走出兩個誤區:一是普遍認為學習中有合作探究就是好的,就是遵循了新課標的精神,否則就是不好的,實際上要看能否更好地為目標服務;二是有人認為目標教學限制了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際上它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同時又能使教學有效,最終實現課標的要求。

在數學教學中,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將“雙基”變為“四基”,增加了“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和“基本數學思想”。實際上,“基本數學活動經驗”與“基本數學思想”就是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逐步積累與豐富起來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的時候,需要著重考慮哪些活動能夠積累學生的數學基本經驗、哪些活動能夠滲透基本數學思想,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之中,這樣就讓目標的實現變得更有意義,也為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表2(見下頁)展示了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亦可看作表1的續表。

三、根據目標和學習活動設計評價方案

目標與活動設計好以后就要考慮評價的設計,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學”。但現實中大部分教師并沒有十分在意或者關注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評價的疏忽與缺失會造成教學的盲目,無法做到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評價可以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學生哪里還存在問題,從而起到調整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的功能。同時好的評價也能激勵學生自我監測、自我管理,及時糾正錯誤觀念,不斷向目標邁進。

評價的設計必須是與教學目標匹配的,這樣才能檢測這些目標是否已經達到。這里的“匹配”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有同樣的認知要求,不能隨意拔高或降低要求;二是評價方法與教學目標要配套,有的目標適合表現性評價,有的目標適合通過問答、交流的方式實現,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三是評價與目標的一致不僅表現為結果,也體現在過程之中,因為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學習活動為依托,評價需要鑲嵌在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之中,特別是在評價非知識技能目標的時候。

《小數與整數相乘》是一堂計算課,學生的計算技能十分重要,應該被重點評價。同時,新課標要求繼續減輕學生在執行計算中的負擔,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學生在計算規則上是否存在錯誤,也就是說對算法的理解必須被重視。因此,及時的過程性評價也非常重要,必須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范文第5篇

一、課堂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

學習主動性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由衷喜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學習行為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我會學”的一種學習態度和學習技能的根本性的轉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學生個人自我發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現行教學改革要求改變單純接受式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能力,正因為如此,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學實踐活動課《拿紅、藍鉛筆》一課,這是一堂滲透統計與概率知識的課,在教學中,教師更要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來了解一些統計、概率的基本知識,而不能稍作實驗就推導出結論,應讓學生在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紅藍鉛筆支數相同時;第二層次是紅鉛筆三支藍鉛筆一支時;第三層次是不知道紅藍鉛筆各自的支數,只知道總數,通過拿取來猜測紅藍鉛筆可能各有幾支)的多次實踐操作中,在頭腦中形成概率的表象,這是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比老師的灌輸、強調記得更牢。

二、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托;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學《分類》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已準備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玩具(汽車、火車、坦克、手槍……),圖片(奧特曼、機器人、孫悟空、哪吒……),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桔子……)],提問:“同學們都帶來了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這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美、感受數學的趣,領悟數學的理,從而愛上數學,迷上數學,離不開數學,能靈活運用數學。

三、在解答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以往的教學,我們曾給學生這樣一個誤區:題目中有適量的條件、唯一的答案、相對程式化的數量關系等,我們的學生正是在這樣一種反復訓練中學習數學,并逐步形成思維的定勢,碰到有多余條件或不同種解答時,往往不知道從和入手,因此,作為一個明智的教師,要多設計一些開放題,以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求比兩個數的和多(少)幾或是幾倍的書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例1“果園里有桃樹78棵,梨樹36棵,蘋果樹的棵數比桃樹和梨樹的總棵數少20棵,蘋果樹有多少棵?”時,我先設計了“某水果店有蘋果6箱,橘子18箱,?”通過讓學生補充不同的問題,先明確兩數之和(差),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還設計了一個條件不足的題目,如“商店有紅氣球21個,,黃氣球有多少個?”讓學生通過思考添加條件解答,為學生進一步明確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很重要。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由于身心發展的特點,小學生對處于動態物體的感知反應快、印象深,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正可以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動像和靜像有機結合的優勢。因為多媒體課件具有集文字、動畫、聲音、圖像于一體并可同時進行展現的優點,所以可以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擴大了學生的認識空間,縮短了學生的認識過程,減少了學生想象的困難,為學生實現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飛躍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們應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 自覺改變傳統的“教教材”為“教材教”,讓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也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從中央教育臺和湖北教育網臺上接收的數學課程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讓課本上的教學內容像動畫片一樣“動”起來,豐富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活學、活用,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提高了教學效果。例如:教學《四邊形》時,利用從中央教育臺接收的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讓教材中的主題圖活靈活現的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看到哪些是自己已經認識的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自己不認識的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然后再用幻燈片展示四邊形的物品,提問:你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邊形?啟發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爭先恐后的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1:黑板面、課桌面,學生2:課本面、文具盒面,學生3:電視機面、大門面、伸縮門……,這樣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使本節的知識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注重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整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星| 昌宁县| 崇明县| 民权县| 新民市| 淅川县| 乌鲁木齐县| 平武县| 革吉县| 台北县| 嘉义市| 墨脱县| 隆昌县| 资中县| 鹤壁市| 河池市| 广宁县| 高要市| 松江区| 门源| 衡阳县| 治县。| 恩施市| 上蔡县| 平邑县| 天台县| 齐齐哈尔市| 双峰县| 胶南市| 界首市| 二连浩特市| 新田县| 徐州市| 景洪市| 保康县| 时尚| 米易县| 永春县| 额济纳旗| 运城市|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