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理科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沒想到時間過得這么快,期中考試都已經過去好久了。又到了做總結的時候。
按照慣例,先從語文開始。語文這次考的比較不理想,光選擇題就扣了十幾分,這一下就跟別人差了好多。對答案的時候仔細想想,其實如果能在考試的時候多認真些的話就不會錯選那種考察細致的題。默寫這次倒是一個都沒錯,我也希望自己能繼續保持。而且以后背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得及時鞏固復習以前的背誦篇目才可以。閱讀和作文也是扣得比較慘烈的部分。在閱讀方面,我對于答題技巧掌握的不是太牢固,總是所答非所問或者語無倫次。而作文也是,銜接和材料選擇的方面可能就不是太恰當。也是經過老師的試卷講評之后才發覺過來。實在是不該考的這么差。
然后是數學。數學考的也不理想。光選擇填空就扣了小二十分。拿下答題卡仔細看了幾遍才知道自己錯了多么不改錯的題。而且小題分一個就五分,錯幾個和別人的差距就拉大了。后面的大題也是答的不怎么好。最不該錯的幾何證明題又因為過程不完整而扣了幾分。這也反映出我在平時上課的聽講和課下的應用還應該多下功夫才行。
英語算是這次考試中我最滿意的一科了。但是偏偏錯了幾個弱智的題--聽力題和單詞形式。這些都是高考場上最忌諱錯的題,我卻每次考試都錯那么幾個。這樣一來就丟了很多不該丟的分。閱讀也得更注重文章的細節才可以,不能一意孤行。再說說作文,這個該靠平時的語言積累,我這次作文寫的不是特好,為了用英語提分,作文寫的好是必不可少的關鍵。
物理這次只能說算是班級的中不溜,既不特好也不是特差。選擇題這次做的比之前要好些。但是后面的實驗題和計算大題也是扣分中比較多的部分。我覺得實驗題和計算題考的除了是公式的運用和實驗原理、實驗圖之外,也是考細節的--比如作圖的時候就要注意原點是否都是從零開始之類的。這次錯了也是給我敲個警鐘。
化學是考的最差的。身為理科實驗班的一員......考成這樣真的很慚愧。平時課上都覺得自己聽明白了,可是不多做題、不多復習也是沒用的。選擇題錯的那叫一個慘。最簡單的題還錯了一堆,實在是對不起老師和自己。這次的成績也證明了化學是我的弱項,我也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化學的學習中來,不懂就問,多做題,多復習。
生物是新的科目,這次也算是比較正式的生物考試了。選擇題的難題部分錯了一兩個我覺得考的就是關于知識遷移的能力,而前面的題錯的也全是概念題。可能選擇題大家都考的差不了多少,但是后面的50個填空題就是一點一點拉開差距的了。雖然一個一分,但是錯起來也是扣得很慘。比如說錯別字。說明我還得更加重課下復習才行。希望下次生物能考得好些,最少作為一個新的科目來說。
關鍵詞 膽總管結石中西醫結合療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98
資料與方法
老年膽總管結石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齡75~94歲,平均78.2歲;病程1個月~15年,平均3年。均有反復發作性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上腹部飽脹不適等癥狀,病程中伴發熱5例,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13例。17例黃疸指數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所有患者經超聲、CT證實為膽總管結石。結石單發11例(55%),多發9例,直徑2~12mm。全部伴膽囊結石。本組排除合并膽道惡性腫瘤及膽道完全梗阻者。全部患者均有伴發癥,主要有高血壓、腦梗死、肺心病、糖尿病等。
治療方法:羥氨芐青霉素0.175~0.25g,3次/日,口服;甲硝唑0.14g,3次/日,口服。感染明顯時予抗生素靜滴。利膽排石片,6~10片/次,日2次,9天為1個療程。膽維他,成人1片/次,日3次。服藥后進餐。有膽絞痛癥狀者肌肉注射654-2注射液10mg。所有治療均獲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交代注意事項。15例療程中曾留院觀察,余均在家屬照看下回家口服藥物治療。
療效判斷標準:①痊愈:癥狀、體征消失,經B超和或CT檢查無膽總管結石存留;②好轉:癥狀、體征好轉,結石縮小1/3以上或結石位置下移;③無效:癥狀、體征無好轉,或雖好轉,但結石大小、位置不變。
結 果
經積極治療2~3個療程后,本組痊愈13例,好轉7例。7例仍有癥狀者堅持間斷治療,其中2例分別于治療后18個月及33個月后并發膽源性胰腺炎、腹膜炎死亡,余5例經2~3年治療隨訪效果滿意。
討 論
膽石癥屬“脅痛”“黃疸”等范疇。中醫學認為,七情過度、飲食不節、中焦濕熱、瘀血或蟲積等均可導致肝膽氣滯,濕熱熏蒸,日久而成石。石阻則影響肝膽疏泄和膽腑的通降功能,出現脅痛、黃疸等。本研究中利膽排石片由金錢草、茵陳 、黃芩、木香、郁金、大黃、芒硝(精制)、檳榔、枳實(麩炒)、厚樸(姜制)等組成。方中金錢草、茵陳清熱利膽排石;大黃瀉熱逐瘀、利膽排石,枳實、木香、檳榔理氣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金錢草、茵陳、大黃皆可明顯促進膽汁分泌、膽囊疏泄及舒張奧狄括約肌;檳榔可促進膽汁分泌和膽囊疏泄;木香可疏泄膽囊,松弛奧狄括約肌;大黃較好抗菌消炎之功;大黃活血散瘀以松解結石與膽管之粘連。諸藥合用,使熱清膽利,膽管暢通,加之溶石化石,松解粘連,同時配合西藥治療,使1.0cm以下的結石得以從膽管內排出,故能取得顯著療效。
首先,教師改變了傳統的課堂“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師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方式,而現在變成了教師引導點撥,運用調查法、對比法、討論法、探究法、發現法、合作法等多種模式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備課上,改變了過去課前復習、講授新課、布置作業等傳統的傳授知識的教學環節,而是收集相關的教學資料,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精心思考學生的活動,設計啟發學生思考、探究、討論的問題,探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和方法。在課堂上,我再也不是權威的知識傳授者,而是組織、引導、激勵、點撥學生學習的親密朋友。初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五步質疑教學模式”①整體感知 ②問題討論 ③合作探究 ④拓展遷移 ⑤歸納小結。現在的課堂是情感化的課堂,能動的課堂,開放的課堂,充滿質疑挑戰的課堂。學生學的方式變了
其次,學生在課堂上能以主人翁的姿態,由被動的學習變為自主學習,由死讀書,讀死書的已有知識的存儲器變為積極、活潑、會學、創新的探究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問題意識明顯增加,他們積極主動,興致勃勃,課堂變成了他們討論問題,獲取知識,開發智力,探究創新,個性表現的樂園。課外,同學們到圖書館看書學習查閱資料,到微機室上網收集信息,到實驗室進行實踐操作,到校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方收集信息資料解決自己的疑問。學生逐步做到: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會讀書觀察;會討論研究;會提問質疑;會分析總結;會批判創新。
課題雖已進入結題階段,但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提問水平仍然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
2、提問不能切中重點的學生仍然個別存在。
3、教學中篩選問題的能力還急需提升。
一、 關于高中文理科分合的歷史嬗變研究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我國高中文理科分合是一個充滿諸多爭論的現實命題,對這一命題的討論離不開對其歷史演變過程進行考察。從所查閱的文獻資料來看,關于近代高中文理科分合的探討較多,如曲曉明將我國近代文理(實)分科的歷史發展分為清末、民初和民國中后期三個主要階段[2],并對形成近代中學文實(理)分科的原因進行分析。吳根洲和劉希偉重點考察了民國時期高中文理科分合問題的演進脈絡,總結出民國時期的文理科是一種有限度的分科模式。[3]具體細分的話,高岑將高中文理科分合的百年歷史主要分為引進與確立、發展、仿照、廢止、恢復與中國化和改革與多元化等六個階段[4],并對其發展軌跡的特點進行提煉和總結。
透過對文理科分合歷史演進的研究,筆者主要得出如下認識:高中文理科分合問題是一個歷史問題,它是伴隨著清末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和我國近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就文理科分合的原因來看,它主要是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因素的制約,體現出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文理科分合的發展規律是一種以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設置為動力的鐘擺運動,當前的新課程改革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和解決離不開對全球教育主旋律的充分考慮。
二、 關于高中文理科分合的實踐與爭議研究
關于是否應該取消文理分科的問題,自清末以來就有討論。目前對于這一問題的爭議和觀點眾多,依據各自的背景和立場,可將其歸納為三類:一是分科論,二是合科論,三是超越論。[5]
分科論者認為,文理分科有利于觀照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特長,發揮學生的個性;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人才培養效率;有利于高校人才選拔,適應高考招生制度。[6]這一論點反對取消文理分科,認為“存在即合理”。其主要代表群體為高中生、家長和高中學校老師,他們都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實踐者,是新課程改革最廣泛的參與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改革中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任何的教育(包括課程)實踐改革都必須觀照他們的實際利益。
合科論者認為,在文理分科的二元結構中,由于理科學習的難度相對較大,尤其對于大多數女生來說,很多學生是被迫選擇文科,其興趣和特長并不在文科,削弱了文科的整體水平,容易造成文理科發展不平衡;過早的文理分科有悖于知識的完整性,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文理分科還使應試教育變本加厲。[7]這些批判文理分科的聲音主要來自高校學者和教育專家,他們站在理論的高度,表達了對基礎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這種論調從理想的角度闡發教育應該是怎樣的,應該培養怎樣的人,帶有一定的超現實色彩。
與上述兩種觀點不同,超越論者并不單純地討論文理科的分與合,而是力圖透過文理科分合的現象和問題,對其展開理性反思。從相關研究文獻中我們可發現,該論調主要有以下兩種基本觀點:文理科分合是一個涉及諸多因素的問題,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應考慮教育理想與現實的博弈,進而選擇一條應然的現實路徑——穩步前進,逐步改革[8];文理科分合問題是一個偽問題,高考制度的改革才是真問題。[9]
三、 關于高中文理科分合問題的解決策略研究
一般的認識思維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眾多研究者表達了對文理科分合的觀點和態度,而有一部分敏銳的研究者進行了第三條道路的探索,從可操作層面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問題解決建議。
(一) 提倡文理滲透的理念
高秋香在對文理分科問題進行剖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文理滲透的理念,其內涵可理解為文理學科的內容、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的相互交叉和滲透。實施文理滲透的教育改革可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文化等方面著手。[10]這一理念主要是從中觀的學校層面來思考,力圖在融合中解決文理科分與合由來已久的矛盾。
(二) 改革高考制度,轉變教育觀念
李雪巖和龍耀認為:當前,中國學生出現知識結構缺陷、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缺失等問題,根源不在文理分科,而是高考制度統領下的應試教育體制。要破解應試教育,更為關鍵的環節是改革高考制度。[11]這一觀點使諸多討論者認清文理分科問題的真偽,也給那些一直在討論是否該取消文理分科的專家、學者當頭一棒。另外,馮生堯更為具體地闡述了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專業分化[12],其主要從理論視角和實際成效分析專業分化的必要性,從性向差異理論(心理學)、社會分工理論(社會學)、學科發展歷史(歷史學)以及高中的學段性質(教育學)分析專業分化的可行性,為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也為教育觀念的轉變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三) 合理設計課程結構,精選課程內容
吳根洲認為:當前的高中教育不是錯在文理分科,而是錯在分得太徹底且分得太早,因此相應的改革導向應當是淡化文理分科,在適當的時機分科。[13]這一觀點的關鍵詞是“時機”,主張在適當的時間與條件下對課程結構和內容進行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這是從課程改革最關鍵的課程設置問題入手的一種策略,是對文理科分合問題的一種緩和改革,在實踐層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四、 總結與反思
綜上所述,作為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關鍵階段,高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何去何從?研究者從歷史發展脈絡、實踐與爭議以及可能的解決策略等視角來解讀這一難題,但到目前為止,這一問題尚未獲得規范化的政策支持,其敏感性使之暫時被回避了,可其依然存在并將長期存在,未來的高中教育無法回避對這一基本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回顧已有的研究成果,筆者總結出如下認識:
第一,文理科分合既是一個歷史問題,又是一個現實問題。它在一定歷史背景下產生,又在一定現實背景下發展。考察其歷史嬗變過程,有利于研究者對其來龍去脈進行完整的認識和把握,為進一步分析和解決這一復雜問題提供歷史依據。第二,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需要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的土壤進行滋養,文理科分合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梳理其發展過程中的實踐和爭議,有助于管理者和決策者對這一問題的清醒認識和明智決策,進而促進高中教育的發展和繁榮。第三,人們通常把解決問題看成是一種能力,關于文理科分合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展現了社會各界關注教育問題的熱情和能力,這些解決策略的提出,為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深刻反思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視角和思路,也為實踐界嘗試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指導。
然而,就文理科分合這一論題,已有的研究尚不夠充分。例如,文理科分合可否仿照不同主體對“課程”的理解和規定,實行“一綱多本”,即國家制定總的規劃和綱領,各地方和學校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色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設置不同的課程形式,可以文理分科,可以文理大綜合,也可以另辟蹊徑(如專業分化),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促進基礎教育改革,提高基礎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再者,對于高中文理科分合的理論基礎和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以及對教育共同體的利益觀照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作出回答,進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培養觀,有利于使基礎教育朝著更有利于學生發展、課程發展、學校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 葉波. 鐘擺:我國普通中學文理分合百年[J]. 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2] 曲曉明. 近代我國中學文實(理)分科演變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2010.
[3] 吳根洲,劉希偉. 民國時期高中文理分科問題研究[J]. 教育評論,2009(06).
[4] 高岑. 高中文理分科問題的研究[D]. 西南大學,2010.
[5] 葉波. 影響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研究[D]. 西南大學,2011.
[6] 陳麗娜. 高中后期文理分科教學合理性與可行性的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2011.
[7] 朱永新. 高考文理分科應取消[J]. 教育與職業,2011(16).
[8] 齊軍. 高中文理分科:理想與現實博弈中的路徑選擇[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1).
[9] 徐水晶,龍光輝. 文理分科問題之偽與高考改革問題之真[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8).
[10] 高秋香. 從“文理分科”看“文理滲透”的內涵及實施[J].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6).
[11] 李雪巖,龍耀. 知識學習·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再談文理分科與高考制度改革問題[J]. 中國青年研究,2009(09).
首先,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所以生物學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 、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
掌握規律有助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就應該抓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例如線粒體:①外有雙層膜,將其與周圍細胞分開,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區域內進行;②內膜向內折成嵴,擴大了面積,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規律地排布,使各步反應有條不紊地進行;③內膜圍成的腔內有基質、酶;④基粒、基質、內膜上的酶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應所需 ,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而葉綠體、細胞核等就可以在線粒體的基礎之上通過對比學習。這樣較易理解并記住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相關知識。
學習生物同其他學科一樣,也要遵循認識規律和大腦活動規律。如人的認識都是由淺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積累,逐步深入的。因此學習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例如學習減數分裂,開始應該復習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數目的變化,而后才引出減數分裂。而不能在一開始就對染色體行為 、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目、與遺傳規律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引導和延伸中中逐步掌握理解,最后總結歸納。
其次、要逐步突破重點難點。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識一目了然。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紡錘體、核仁、核膜的變化,我們若將其總結為“前期兩現兩消,后期兩消兩現”,則其他過程就容易記住了。動物體內三大物質代謝過程復雜,可總結為“ 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轉化“。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如遺傳學解題,可將其化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小題,依次解決。
(2)抽象問題形象化。思維越離開具體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識,與現實聯系少,理解起來困難。這時,要盡量借助某種方式,使之與實際聯系起來,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間結構復雜,老師很難講清楚,但出示一個DNA模型,幾分鐘即可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借助圖形、表格、模型、標本、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
第三、在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后,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歸納總結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
(1)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生物的“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性狀。
(2)抓聯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