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應急資源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魚類;資源保護;利用現狀;嘉陵江
中圖分類號:S932.4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2.014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Fish Resources in Jialing River
ZENG Yu 1, 2, 3, CHEN Yong-bo1, LI Zhong-jie2
(1.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38,China; 2.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2,China; 3.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China)
Abstract: The Jialing River is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erms of its catchment area. There are rich in aquatic resources, especially fishery resource.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16 cascade hydropower projects have been built in the Jialing River, which have more adverse effects on fishery resource. In our study, the status of fish resour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years of investigation results and related records. Related strategies for fish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ere also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development of fish resources in the Jialing River.
Key words: fish;resources protection;utilization status;Jialing River
嘉陵江,地處北緯29°40′~34°30′,東經102°30′~109°00′,古稱閬水、渝水,系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積約有16萬km2。嘉陵江發源于陜西省秦嶺南麓,由北向南流經陜西、甘肅、四川和重慶3省1市,其干流分東西兩源,東源起自陜西省鳳縣以北的秦嶺鎮,西源起自甘肅省天水平南川,習慣上稱東源為正源,稱西源為西漢水。東源向南流經甘肅省徽縣境,于陜西略陽與西源西漢水匯合,經陽平關入川,然后向南流經廣元、昭化、蒼溪、閬中、南部、蓬安、南充、武勝等2市6縣,在合川入渝,在重慶匯入長江,全長1 119 km。依據流域內不同河段的地形、地勢等因素,嘉陵江干流在昭化以上為上游,昭化至合川段為中游,合川至重慶為下游。嘉陵江干流大小支流眾多,共同組成廣大而復雜的樹形水系,其中較大的支流有白龍江、東河、西河、渠江、涪江等[1]。
嘉陵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復雜,流域內氣候差異大,上游屬大巴山區,海拔高程為1.8~4.8 km,河谷深切,多呈“V”形,比降陡峻、谷穿峽深、灘多流急,植被較好,水面寬約為50~200 m;中游河道迂回,淺灘與深槽交錯,水流較平緩,水面寬度一般在200~500 m之間;下游為峽谷江段,灣沱交錯,河床開闊,漫灘多,水流分散,河床質多為砂卵石,水面寬一般在300~800 m。從上游到下游,形成了河谷地貌、河床、底質、水文等極不相同的江段水域環境,為多種水生生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復雜環境。嘉陵江水生生物資源豐富,特別是魚類資源,有156種,隸屬于7目18科85屬,以鯉形目魚類最多,有116種,占全流域物種數的74.36%[2-5]。其中屬于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有40種,更有少數種類為嘉陵江特有種(如嘉陵裸裂尻魚Schizopygopsis kialingensis),因此,嘉陵江流域是長江上游魚類重要的種質資源庫,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2, 6-9]。
嘉陵江漁業歷史悠久,漁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淡水漁業生產基地之一。嘉陵江流域專業漁民人數多,每年漁獲物數量大,以南充市為例,現有捕撈人數2 155人,漁船總數為1 809艘,其中機動漁船965艘,非機動漁船844艘,全市漁業總產量115 918 t。目前嘉陵江流域主要捕撈對象按重量計依次為鯉(Cyprinus carpio)、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鯽(Carassius auratus)、大鰭鳠(Mystus macropterus)、方氏鲴(Xenocypris fangi)、鲇(Silurus asot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翹嘴鲌(Culter alburnu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這10種魚類占漁獲物重量百分比的85.78%[10]。與20世紀70年代的調查結果比較,魚類群落無論從區系組成上,還是物種數量上均有較大變化[1-2, 10]。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和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類對水能能源需求日益增長,航電工程也得到了較大發展,特別是西部地區,已進入充分利用其豐富水能資源的階段。根據四川省1999年批復的《嘉陵江渠化開發規劃報告》,嘉陵江渠化段起于四川省廣元市,止于重慶,全長682.20 km,目前已開建和建成的航電工程多達16級。項目建成后,1 000 t級船隊可以從廣元直達重慶,改善1 000 km航道,電站裝機近300萬kW,年發電150億kW·h,同時具有防洪、旅游、生態、水產、灌溉等綜合效益,對流域經濟發展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嘉陵江水能資源開發,是國家“十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重點,是交通部西部開發內河航道發展規劃的重點流域,也是四川省水陸銜接、通江達海的水陸交通運輸網絡的重要支點。
生物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重要的戰略資源。水生生物資源是生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和穩定受水利工程建設影響較大。嘉陵江梯級航電工程開發雖然對流域經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工程的建設和運營必然也會給當地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特別是魚類資源帶來較大的影響[8, 11]。
1 梯級航電工程對魚類種類組成的影響
從20世紀80年代后,嘉陵江上相繼建立多座航電工程,不僅阻隔了魚類的回游通道,同時對嘉陵江原有的水生生態條件造成較大改變。筆者通過近3年的嘉陵江魚類資源調查,共收集到魚類32種,僅占原有魚類總數的24.81%[10]。比較魚類組成變化可知,所減少的主要魚類有3種類型,其一就是產漂流性魚卵的魚類,因大壩阻隔,它們已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完成其生活史,將逐漸消失,如草魚(C. idellus)、中華沙鰍(Botia superciliaris)、寬體沙鰍(B. reevesae)、長薄鰍(Leptobotia elongata)、紅唇薄鰍(L. rubrilabris)等;其二是大部分適應急流生境的魚類,因河流庫區化,它們將退縮至嘉陵江支流和嘉陵江的上游區域,如四川白甲魚(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圓口銅魚(Coreius guichenoti)等種群數量下降嚴重,其中圓口銅魚(C. guichenoti)已經多年未見;其三是一些大型經濟魚類,由于各航電工程樞紐間庫區水面積增加,適合機動船只作業,它們的被捕機率增加,如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巖原鯉(Procypris rabaudi)、鳡(Elopichthys bambusa)、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等。
另外,庫區水面增加,一些適宜靜水、緩流生境生活的魚類將得到發展,如鯉(C. carpio)、鯽(C. auratus),以及鲌亞科的一些魚類將成為優勢群體。
2 梯級航電工程對魚類棲息地的影響
梯級航電工程樞紐建成后,庫區面積增加,水生生態環境將發生重大改變,原來激流河段會變成靜水或緩流環境。一些激流性水域生活的魚類所受影響將會較大,如鰍類、鮡類等,庫區的靜水環境將不再適合它們生存,部分魚類可能會在庫尾或支流生存,但因棲息地面積銳減,其資源量將會顯著下降。另外,一些產漂流性卵的魚類,如圓口銅魚(C. guichenoti)、長鰭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長薄鰍(L. elongata)、犁頭鰍(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金沙鰍類(Jinshaia spp.),因靜水環境難以滿足這些魚類繁殖和完成生活史所需的條件,這些魚類將會逐漸消失[10]。
3 梯級航電工程對魚類洄游和基因交流的影響
梯級航電工程在汛期開閘放水,河道又成為天然流態,其中2010年達60余d,河道并非完全阻斷[10]。同時,嘉陵江流域沒有典型的洄游性、半洄游性魚類,因此對大多數魚類而言,各樞紐工程產生的阻隔影響相對較小。但對于圓口銅魚(C. guichenoti)、長薄鰍(L. elongata)等少數種類完成生活史所需范圍很大的種類還是有相當的影響。另外,各梯級樞紐工程間還生活著大量產粘沉性卵的魚類,如鯉(C. carpio)、鯽(C. auratus)、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鯰(Silurus asotus)、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等,大壩的阻隔作用(妨礙這些魚類群體間的遺傳交流)和原有激流環境的改變,從而導致資源數量和質量的下降,有些種類甚至難以長期維持種群的存在。
4 梯級航電工程對壩下江段魚類生長和繁殖的影響
梯級航電工程建成后,庫區面積變大,流速減緩,大部分灘、沱消失,這樣將會直接減少魚類所適合的“三場”數量。依據歷史資料可知,嘉陵江中游蒼溪至北碚段較大越冬場40余處,鯰(S. asotus)、鯉(C. carpio)、銅魚(C. heterodon)等產卵場50個。梯級航電工程建成后,導致區域內魚類“三場”數目減少較為明顯,據本次初步調查和訪問的結果可知,嘉陵江四川段梯級航電工程影響區域內,總共有產卵場11處,索餌場3處,越冬場13處。此外,下泄流量和水溫的變化也會對魚類的生長和繁殖帶來重大影響[7, 10]。
5 梯級航電工程對庫區漁業的影響
如上所述,梯級航電工程建成后及工程蓄水后庫區魚類組成和資源量均會發生變化。但另一方面,由于梯級航電工程區水體近10倍增加,庫區水面面積增加近4倍,水體初級生產力增加,大大增加了庫區漁業增產的潛力。一些適應靜水生活的魚類,如鲌亞科的魚類、鯉(C. carpio)和鯽(C. auratus)等,因庫區浮游生物量的增加,將有可能成為優勢種。一些庫區江段的漁業總產量將會有較大提高,庫區捕撈值可能會有較大增加。
6 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對策
在嘉陵“全面渠化,梯級開發”綜合水利工程開發背景下,如何有效保護多樣性的基因、物種和水生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水生生物資源潛力,促進嘉陵江流域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務之急[3]。針對目前嘉陵江魚類資源受到威脅的現狀,應積極主動地制定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如加強嘉陵江上游、中游和主要支流的生境保護,建立水生生物保護區和重點保護棲息地;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的監測管理,及時掌握水生生物資源變動特點,建立漁業資源補償機制;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技術的研究,適時適度地開展水生生物資源增殖和養殖;強化漁業管理,加強立法與宣傳教育等[3, 12-13]。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嘉陵江水系魚類資源調查組. 嘉陵江水系魚類資源調查報告[M]. 成都: 四川省嘉陵江水系魚類資源調查組, 1980.
[2] 曾燏, 周小云. 嘉陵江流域魚類區系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31(4): 374-379.
[3] 曾燏. 嘉陵江干流魚類群落生態結構分析[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2, 21(7): 850-857.
[4] 曾燏. 嘉陵江干流魚類物種分類多樣性研究[J].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33(3): 246-250.
[5] 蔣國福, 何學福. 嘉陵江下游魚類資源現狀調查[J]. 淡水漁業, 2008, 38(2): 3-7.
[6] 施白南, 鄧其祥. 嘉陵江魚類名錄及其調查史略[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0(2): 34-44.
[7] 何學福, 鄧其祥. 嘉陵江主要經濟魚類越冬場、產卵場、幼魚索餌場調查及保護利用[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9(2): 27-41.
[8] 鄧其祥, 杜培榮, 陽坤琦. 嘉陵江水工建筑對魚類資源影響的預測及建議[J]. 四川師范學院院報:自然科學版, 1989, 10(4): 337-343.
[9] Park Y S, Chang J B, Lek S, et al.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endemic fish species threatened by the Three Gorges Dam[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3, 17(6): 1 748-1 758.
[10] 西華師范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 嘉陵江沙溪-桐子豪江段梯級航電工程影響水域魚類保護和補救措施專題報告[M]. 南充: 西華師范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 2011.
[11] 馬永紅, 曾燏, 任麗萍, 等. 嘉陵江四川段藻類植物群落結構及水質評價[J]. 應用生態學報, 2012, 23(9): 2 573-2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