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豆營銷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
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
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關稅減讓幅度過大而失去高關稅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能通過和締約國談判上限約束關稅和靠關稅化的“例外條款”應對。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農產品進口的關稅總水平要從2001年的2196削減到2004年的17%,美國關注的農產品削減到14.5%。特別是大豆,因稅率降到3%,且國內外價格差距較大(加上關稅進口大豆價格低于國內市場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沖擊很大,2001年,大豆進口創歷史最高紀錄1440萬噸;2.配額擴大影響。WTO《農業協議》規定關稅化后市場準人機會不低于減讓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減讓期結束擴大到5%,這對我國糧棉油進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進口小麥、玉米、大米合計661.5萬噸,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額多增進口976.9萬噸,2004年多增進口15541萬噸。專家估計,僅小麥至2004要損失60億元,有近300萬麥農要離開麥田生產。棉花生產因最終配額與以往進口量相比增加較多,2004年配額數量相當于1998年國內產量19.8%,因而所受影響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況與棉花類似,國內生產受到影響很大。據中國加入WTO農業專家組利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開發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模擬模型"(CATP)測算,至2005年,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較優勢將分別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這些產品更加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對生豬、大米、烤煙、甘蔗、蘋果的國際競爭力也有一定的沖擊。
二、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1.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按WTO農業國內支持總量AMS的“微量允許標準”(發達國家為5%,發展中國家為10%,中國人世談判為8.5%),我國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農業總產值8.5%,即412億元的農業國內支持總量(農業生產性補貼)。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農業總產值僅有2%左右,即還有約315億元的農業國內正支持空間。這為我國擴大實施“黃箱政策”(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生產投人補貼、牲畜數量補貼、貸款補貼等),減輕糧棉油等比較弱勢農產品的成本壓力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我國傳統的農業國內支持“黃箱政策”主要以農產品價格補貼為主,貸款補貼(貼息貸款)為輔。價格補貼大多用于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支農服務的收費標準,以及農產品購銷環節的補貼。我國對農產品價格支持的另一途徑為糧食的壟斷性保護價收購。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實施農產品出口補貼,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補貼權利。因此,我國通過保護價收購支持農產品價格在加人WTO后將被取消。加人WTO后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的構建應把重點放在加大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等生產投人補貼上,同時擴大黃色補貼范圍,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對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等實行補貼,以此來達到優化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結構,提高補貼效率,并借鑒國際經驗,減少農民收益較少的農產品流通環節的補貼,把支持與補貼的重點轉向農業生產者。
2.建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WTO《農業協議》中有一些條款有利于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保護,如“特殊保障條款”、“特殊和差別待遇”、“特別處理”、“微量允許標準”等。靈活運用這些條款,能夠采取恰當的調整措施減少某些農產品的過度進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的法律措施保護。WTO《農業協議》有許多“靈活”操作空間,如關稅配額管理,WTO各成員就有應用關稅、拍賣、先到先得、按歷史記錄等多種管理辦法。因時因地管理好我國的關稅配額,能減輕進口農產品對同類產品生產的沖擊。并盡快建立起綜合協調、適時高效的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體系。如加強農產品出口信貸支持;提高農產品出口退稅比率,加大對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的出口支持;制訂、完善反傾銷、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立法。這三種手段可作為抵制國外產品進口沖擊的強力“武器”。
3.建立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加強農業投入保護,增加農業保護力度。WTO農業協議“綠箱”政策的12項措施我國還有6項空白。在農業科研、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安全補貼、生產結構調整補貼、地區發展補貼等方面還有著較大的發揮空間,是間接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的有力措施。應從主導、控制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向管理、服務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轉變:
關鍵詞:糧食,物流需求
黑龍江省是中國耕地面積最大的省份,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耕地面積 990.5萬公頃,糧食生產能力已穩定在 2 500 萬噸以上,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07 年糧食產量為 3 135 萬噸。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首位,播種面積 340 萬公頃,產量達 675 萬噸。黑龍江綠色食品監控面積、獲得標識認證的產品數量居全國第一,綠色食品數量至2007年達 787 個,監控面積達 2 380 萬畝,綠色食品加工產值129.3 億元。
(一)、糧食生產現狀
過去5年,是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五年:實現了播種面積、總產、單產、優質率的四個歷史性突破,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上作出巨大貢獻。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由1.23億畝發展到1.53億畝;糧食總產由294.1億公斤提高到378億公斤。5年來,共為國家貢獻商品糧890多億公斤。論文寫作,物流需求。
2008年,省級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達46.9億元,投入力度是近年來最大的一年。當年全省種植業資金物資投入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生產資金投入達到266億元,較2007年增加75.4億元,增長48.3%;投入化肥351萬噸,增加89萬噸,增長34%。
(二)、糧食商品率與流向現狀
黑龍江省2008年糧食總產量在756億斤左右,其中,銷往省外的糧食商品量為450多億斤,商品率達60%,占全國省際間可調配商品糧總量1/2。近些年全省糧食產量逐年攀升,糧食庫存量居高不下,糧食總量供大于求的形勢十分嚴峻。大庫存量造成糧食陳化降等、損失浪費嚴重、財政包袱沉重、新糧接收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個別糧食購銷企業甚至出現了為保補貼寧肯儲糧不愿賣糧的苗頭,糧食物流任重道遠。
黑龍江省糧食外運主要有三個流向:一是通過山海關,由鐵路運到關內,約占外調總量的40%;二是經鐵路運到大連方向,再通過水路運到南方各省或出口,約占總量的45%。三是經滿洲里、黑河、綏芬河等口岸出口到俄羅斯,總量不大但卻是一條極有潛力可挖的糧食物流通道。目前,黑龍江省糧食流通南進北出的格局已定,且糧食運往大連方向的比例將進一步加大,預計今年通過大連方向集散的糧食可達800萬噸,可以說,大連是黑龍江省糧食物流和糧食出口的“生命線”。
(三)、運輸現狀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39 335.186公里(包含村道60 239.143公里),2008年,全省公路運輸貨運量分別達到4.8億噸,占全社會綜合運輸量的84.7%和70.3%;貨物運輸周轉量達到252億噸公里,分別占全社會綜合運輸總量的20.5%。公路貨物運輸平均運距為52.5公里,全省汽車保有量達到了108.3萬輛,其中載貨汽車25.8萬輛。
黑龍江省水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基本形成港、航、廠、道、安全保障等俱全的運輸體系,是黑龍江省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河、湖泊總通航里程為5 528公里。論文寫作,物流需求。營運船舶1 545艘,船舶總凈載重量26.5萬噸,機動船舶總功率13.0萬千瓦,年運輸能力24億噸公里。
境內鐵路縱橫,共有鐵路干線、支線、聯絡線67條,營運里程6 888公里,鐵路總延長線12 657公里。綏芬河經哈爾濱至滿洲里鐵路是連接歐亞兩洲"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倉儲現狀
黑龍江省269個骨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擁有的倉容253億斤。自世行項目和國家儲備庫項目建成以來,糧食倉儲及配套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技術水平較高,新建的糧庫廣泛使用了糧情檢測、環流熏蒸、機械通風、冷卻儲糧、計算機管理等新技術。但從倉儲能力的總體情況看,倉儲設施的總體水平還不夠先進,不適應現代糧食物流的需要。
(五)、包裝現狀
目前,黑龍江省的糧食包裝袋主要是編織袋、復合塑料袋,而這些包裝袋在運輸、裝卸、零售等環節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塑料編織袋比塑料膜袋的強度高得多,且不易變形,耐沖擊性也好,同時由于編織袋表面有編織紋,提高了防滑性能,便于儲存時的堆碼。但存在防蟲、防濕性能差,污染環境等缺點。復合塑料袋是由高阻隔性包裝材料EVOH、PVDC、PET、PA與PE、PP等多層塑料復合,基本上解決了糧食包裝上防霉、防蟲、保質問題,具備一定推廣、實用價值,但由于環境問題日益受重視,以及塑料制品有毒性阻礙其進一步的發展。總體上看,黑龍江省糧食在貯存、運輸、銷售過程中因包裝不善造成的損失是驚人的,因此糧食包裝需要改進。
(六)、物流信息平臺現狀
黑龍江省現在已經建立了集糧食資源管理網、糧油交易網、政務管理網和糧油數據庫“三網一庫”為一體的信息平臺。該網下聯全省包括269個骨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內的654個糧食企業和市縣糧食局,上聯省政府及各主管部門,橫聯全國各主要糧食批發市場和商品交易所,目前已經全部正式投入使用。
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全省包括269個骨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內的654個糧食企業,已有131個企業具備了計算機網絡系統,省糧油中心批發市場創建了黑龍江省糧油信息網站,已發展會員600多個,這些都為發展黑龍江省現代糧食物流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二、黑龍江省糧食物流需求的影響因素
(一)、政策因素
一方面,國家的糧食購銷和價格體制在建立、利用和嘗試走出“雙軌”制度方面經歷了“合同定購”、“國家定購”、 “保量放價”、“提價定購”、“省長負責制”、以及“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等不同的政策調整,而這些調整具有較大的依賴性和可逆性。為保護農民利益,政府實行的保護價敞開收購政策會導致收購企業的倉容爆滿;銀行執行政府糧食收購政策并根據收購企業的收購量來安排貸款,其結果則是承受很大的貸款風險;財政對企業超儲量給予的財政撥款和利息補貼,不僅存在能否及時足額到位的問題,而且在順價銷售量少且困難的情況下,會形成沉重的連鎖財政負擔。
另一方面,歷史上中國一直是以“重農”而著稱于世,但解放以后卻走上了一條主要由農民和農業為國家的工業化提供資金的道路,利用“剪刀差”來完成原始積累。論文寫作,物流需求。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農業的投入,雖然數字逐年增加,但相對于龐大的財政預算以及實際投入到農業中的資金卻是“杯水車薪”諸多的政策因素必然引起流通格局的變化。
(二)、生產、消費因素
1、生產因素:糧食的播種面積多少,產量高低、品質優劣,將影響到糧食的價格、銷量,影響到對某一市場占有份額,市場占有份額的增減,必然存在對其他地區、其他品種的相應的份額的調整;農田、水利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防災能力的提高等生產環節的資金、科技的投入,直接影響了糧食的收成,間接地影響到流通格局的變化。
2、消費因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的消費習慣、消費結構、消費能力對糧食有不同數量、品種的需求按照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隨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糧食直接消費會有所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食品加工和飼料用糧等間接糧食消費的急劇增加。
(三)、市場因素
市場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市場引導糧食的產銷,產銷的變化必然導致流通格局的變化,因為需求、價格、品質、流向等許多信息都來自市場。論文寫作,物流需求。目前,國際競爭、產區競爭、糧食收購、銷售主體之間的競爭復雜而激烈,糧食生產者按市場導向安排生產。論文寫作,物流需求。市場驅動的結果,必然調節糧食的產銷,導致流通渠道變化。
(四)、交通運輸等因素
交通運輸環境,也直接或間接的左右糧食流通。如鐵路運輸能力緊張,限制了糧食向某一市場的流通;再如,銷往某一市場的糧食運價高,也將影響到糧食的運輸流向。
三、黑龍江省糧食物流的發展對策
總體糧食物流呈下降趨勢的原因有以下幾個:糧食庫存大、糧食流通成本高;糧食流通缺乏市場化機制;儲運基礎設施落后;農業信息不暢;觀念落后,人才匱乏等。論文寫作,物流需求。但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黑龍江省經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對物流產生了巨大需求,從而為現代糧食物流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機會和條件。發展黑龍江區域糧食物流及區域外糧食物流的對策如下。
(一)、黑龍江省區域內糧食物流發展對策
1、成立糧食物流管理機構
統一協調糧食物流,做好糧食物流管理。管理機構應協調好黑龍江省內地區間政策性和經營性兩部分糧食的物流運作,協助做好中央儲備的調動和管理以及糧食企業的市場化運作。政府有關部門應依據糧食產銷的經濟布局,規劃出黑龍江省主要糧食品種的物流走向和區域;結合自然環境、糧食產銷狀況和交通條件等因素來確定庫址、廠址和糧倉類型;依據產銷量、中轉量等因素合理確定倉庫規模,根據消費服務半徑和競爭情況來設計加工能力。
2、加大糧食物流技術研究的力度,引進先進的糧食物流技術
目前,國外對糧食物流的研究已經涌現出許多有價值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黑龍江省應很好地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糧食物流技術和管理經驗,尋找與黑龍江省糧食生產、流通相適應的物流模式。提升黑龍江省糧食物流的技術水平。
3、加強糧食物流的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務
目前,黑龍江省糧食物流的基本經濟組織是各級糧食企業,包括收儲經銷公司,有許多糧食經營單位設在產區的農村,客觀上造成這些單位對鐵路、交通及糧食需求的信息了解、掌握得不及時、不靈通、不準確,所以必須加大信息宣傳溝通的力度。糧食主管部門,糧食經營單位和鐵路、交通部門等可通過計算機網絡、通訊等手段了解掌握糧食運輸、經營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組織糧食物流。
4、促進國有糧食企業市場化改革,培育與壯大糧食物流主體
現代糧食物流主體主要是以下幾種形態:一是國有糧食公司、供銷合作社;二是農業公司,我國提倡公司加農戶這一形態,大部分農業公司既指導農戶生產,又從事農產品加工與流通;三是專門為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農民協會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這種企業目前非常少,要鼓勵發展;四是為糧食物流服務的專業公司,包括專業運輸公司、專業包裝公司等等;五是經紀人隊伍,沒有一支為糧食物流服務的隊伍,是無法實現現代化糧食物流的。政府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盡快將企業推向市場。讓市場機制對糧食供求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
5、組建現代糧食物流配送中心
現代物流配送中心是糧食流通產業的發展方向,是糧食流通企業發展的最佳選擇。目前黑龍江省應放手著力發展兩種類型:一是從事糧食流通的大型產供銷一體化的專業性多品種配送中心。二是以糧食流通業務為主并利用其剩余經營能力其他業務的社會化的綜合性多品種配送中心。
(二)黑龍江省區域外糧食物流的發展對策
1、降低糧食物流成本
改革現行糧食體制,積極發展倉儲業,使之真正成為一個產業。對一部分國家儲備糧實行合同儲存,這樣一方面可以穩定國家儲備糧源,節約國家建設資金,另一方面可以使倉儲業與國家糧庫之間展開競爭,達到降低糧食物流成本的目的。黑龍江省糧食物流成本的降低,會大大增加與其他糧食省份之間的競爭能力。
2、組建大型糧食物流中心,實現規模效益
黑龍江省糧食流通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大型糧食流通企業,這樣就很難與國內、國外的大型糧食物流企業進行競爭。為此,必須組建大型糧食物流中心。一是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積極培育糧食現代物流企業。具體是由糧食、鐵路、公路和港口等共同發起成立黑龍江省糧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物流中心的主體 ,組建大型第三方糧食物流企業,實現糧食物流的市場化、專業化和集約化。二是將與物流中心相關的糧食生產商、收儲商、加工商、運營商和經銷商協調組織起來,建立一個利益相關的糧食物流營銷網絡。
3、提高糧食流通的“四散化”率,是降低糧食物流成本的關鍵所在
發展省際鐵路散糧運輸,是提高糧食出省散運率的保證。可采取的主要辦法有:一是省政府和省糧食主管部門與鐵路部門和大連港協商,從政策上降低或補償鐵路的 “空駛費”,提高L18 散糧運輸專用車的使用率;二是組建由糧食、鐵路和社會各界共同出資的混合所有制糧食物流企業,提高各方的積極性;三是由糧食部門購買鐵路散糧運輸車,在收回投資成本后,將全部產權交由鐵路部門等等。通過有效措施,提高南方用糧大戶散糧接收能力,健全散糧運輸的最后環節。
4、完善糧食物流信息平臺,全面適應糧食現代物流的需要
近年來,民營經濟在整個經濟版圖中的份額不斷擴大,民營企業的政治地位也日益提高,民資已與國資、外資呈三足鼎立之勢,徹底告別了原有“草根經濟”的形象。隨著民營企業準入政策和門檻的降低,中外資企業稅率的逐步統一,以及入世過渡期結束后國際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民營企業發展必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但春寒料峭,面對經濟國際化、競爭全球化趨勢下的激烈競爭,民營企業必須審時度勢,及時轉變發展思路,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抵御國際風險的能力。論文百事通重點是加快六個轉變:
一、企業競爭觀念:要從無序競爭轉向規范多贏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法則,但動物、植物間不純粹是相互競爭的關系,其中也不乏共生雙贏的例子,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樣不僅僅是二元式的你死我活關系,最理想的結果是在競爭中實現多贏。近年來,民營企業在競爭觀念上實現這個轉變,總體看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民營企業爭奪國內市場時,從惡性競爭轉向區域自治和行業自律。民營企業發展初期,產品、技術往往以模仿為主,甚至很多企業原本是從同一個母體企業上分裂出來的,這種企業同質化傾向,不可避免產生“價格戰”等惡性競爭,既制約了企業做大做強的步伐,也影響了一個地區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溫州的鞋業、東莞的電器,都經歷了由盛至衰的過程,期間扭轉地區形象付出的代價之大,至今讓人反思。中小民營企業只有聯合起來,通過組建行業協會等方式,規范同行業企業的行為,共同營造好誠信、規范、公平的發展環境,打造區域性的產業集聚發展優勢,才能取得持續長遠的發展。第二個階段,是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時候,不僅要面對資本實力與技術水平均占巨大優勢的跨國公司,而且遭遇到更多的反傾銷壁壘。反傾銷品種從紡織品延伸到彩電、家具、鋼鐵、打火機、水產品等等,甚至遭遇到西班牙燒鞋事件。這種環境對民營企業的競爭發展觀念提出了新的挑戰,無序競爭只會兩敗俱傷,分工合作才能規范共贏。國內民營企業只有凝心聚力,抱成一團,才能在進入國際市場時發揮整體競爭力,才能在應對反傾銷訴訟時形成合力,否則,一損俱損。日前,長三角百家企業針對紡織品“后配額時代”的形勢,發表了《長三角紡織服裝企業宣言》,倡導合作自律,努力實現互補共贏和合作共榮,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起步。從意識轉型進程看,民營企業第一個階段的觀念轉變完成得較早較好,但第二個階段的轉變才剛剛開始,需要加快推進。
二、企業資本運作方式:要從會融資轉為善理財
從跨國公司的發展經驗看,資本運作是企業實現快速擴張、裂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阿爾卡特控股上海貝爾,歐萊雅收購小護士,柯達與樂凱的合作,雖然方式不同,但內涵卻是一致的。民營企業在資本運作上學歷雖淺,但近年來動作快,力度大,一批民營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股票上市等實現了跨越發展。但令人遺憾的是,相當一批企業在一系列資本運作后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甚至部分企業因而限入困境,A股市場上企業業績經常變臉即是很好例證。關鍵的一點,是企業對資本運作的核心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企業只是絞盡腦汁如何融資,對于如何運用資金做大做強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打算,或頻頻更改投資項目,或將巨額資金用于委托理財;一些企業熱衷于兼并擴張,內部管理機制跟不上,從而消化不良,光明“回奶”事件就是一個例子。這里還涉及到資金使用的成本問題,在當前的融資體制下,上市企業的資金運作成本比較低,導致許多企業熱衷上市、不肯借債,上市圈錢后又缺乏資本增值的緊迫性。有人評價,當前我國股市的資本總額主要來源于新股發行而不是已有股票的升值,這充分說明了企業在發展觀念上的偏差。從根本上說,融資只有資本量的轉移,理財才能實現財富增長。因此善于融資只是企業加快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只有當資金轉化為企業的先進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時,才會發揮其最大作用。目前,已有一些民營企業在從聚財至理財的轉變上進行了嘗試與探索。一批積聚了一定實力的民營企業,既有著強烈的投資沖動,同時又為了規避風險,就自發組織起來,通過“優勢互補、合作開發、盈虧共擔”的模式,期望進入一些前景看好但投資總額門檻較高的行業,如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等領域。溫州財團、蘇商聯盟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盡管這種發展模式和社會效應褒貶不一,但畢竟反映了民營企業發揮資金優勢、做大做強的愿望和實踐。
三、企業發展模式:要從復制轉為進化
改革開放以來,抱著市場換技術的初衷,我國大力引進國際資本和跨國企業,期間民營企業在企業內部管理、市場開拓、科技創新、企業文化等方面學習到了很多市場經濟方面的實戰經驗。但“市場換技術”,關鍵的技術換不來、買不到,最終還得靠自己。目前全世界2/3的影印機,50%的微波爐,2/5的個人電腦,1/3的電視機和空調,25%的洗碗機和20%的冰箱,都是在中國制造的,但核心技術卻大多掌握在國外公司手里,所以中國是家電大國,卻絕非強國。不掌握關鍵知識產權,國際制造業基地就成了世界生產鏈中最低端的利潤環節,并動輒受到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外企業的知識產權大棒。例如國產DVD,占有國際市場70%以上的份額,但一臺售價33美元的DVD,扣除成本14美元、專利費18美元,企業的最終利潤只有1美元。民營企業在與外資企業的合資合作中,大多只是成為加工車間和組裝廠,在提升核心競爭力方面的成效與預期目標差距甚遠。民營企業這種復制性質的發展,由于缺乏創新動力,以及受市場容量的影響,企業能量將在碰撞競爭中逐漸消耗,因此復制只會形成鋪天蓋地,進化才能成就頂天立地。企業要加快發展,最終還要依靠自主創新,依靠在競爭中不斷進化升級。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民營企業模仿、克隆的市場和空間只會越來越小,特別是近幾年來,跨國公司在完成發展布局、形成市場壟斷之后,逐漸收緊了技術轉讓口子,主要呈現兩個趨勢:一是跨國公司通過增資擴股等形式,由合資合作走向獨資或控股,資料顯示,自2000年始,外商獨資企業從量上已超過合資企業。二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正在改變競爭模式,從輸出產品、技術,到輸出品牌、輸出標準,如耐克、伊萊克斯等跨國公司,通過許可生產、貼牌加工等方式進入中國運動鞋、家電市場;百勝、萬豪等國際酒店管理集團也以特許加盟、品牌管理等形式,進入中國的快餐、酒店管理市場。與跨國公司相比,民營企業除了核心競爭力的缺乏,還面臨著原有低成本優勢的逐步喪失。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近年來席卷全國的土地荒、用電荒、民工荒,以及石油、鋼鐵等原材料的上漲,無不預示著生產成本的上升;二是人民幣升值已是一種長遠預期和現實趨勢,對出口企業的成本影響將日益顯現;三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東歐、拉美和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參與全球化的經濟競爭,事實上,印度的軟件工業已經獨領,越南制造也進入了歐美許多連鎖商場,這說明隨著后起之秀的不斷涌現,“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正面臨巨大挑戰,世界經濟版圖還會發生巨大變化。面對這種形勢,如果民營企業仍然停留在高消耗、低水平、低附加值這一發展環節,遭淘汰只是時間問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在借鑒、學習跨國公司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打造自主品牌和自有知識產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在技術的高端、產業的高端、市場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萬向錢潮的海外發展,吉利的自主創新,都是先行一步的很好范例,而海信商標在歐洲遭遇伏擊,也從反面給民營企業上了生動的一課。
四、企業市場地位:要從參與游戲到參與制定游戲規則
民營企業大多處于產業低中端加工生產環節,在參與國際競爭時,容易在原材料進口和成品出口上遭受雙重夾擊:一頭是境外對企業所需能源、資源、原材料的價格戰。目前,中國的棉花消費占全球的30%,銅礦石的進口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20.6%,大豆進口量占到全球大豆貿易總量的比例超過31.2%。在最近一輪的全球鐵礦石、銅礦石和大豆的價格上漲中,分別有30%、25%和35%是由中國的進口需求所致,“中國因素”雖然在全球價格形成中開始發揮作用,但原材料的國際定價權卻掌握在別人手里,巨大的中國需求反而成為國外資本炒家的籌碼。一頭是境外對國際市場和營銷渠道的掌控,使國內企業出口很難繞開國際中間商直接進入國外終端市場,只能被動參與交易。譬如服裝,一般外商在中國的采購價與國外連鎖店的售價之比為1∶8左右,外商通過控制作為產業高端的貿易金融環節來獲利。即便如此,中國制造還時時面臨反傾銷威脅。可以說,參與游戲終究處于被動,掌控游戲規則才能穩操勝券。扭轉這一被動局面,關鍵是要求企業在熟悉國際貿易慣例和規則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國際制造業基地的兩大影響:一是在原材料采購中買方市場的價格影響。國內各企業在與國際市場談判中抱成一團,形成一個聲音,將規模優勢轉化為市場影響力優勢。譬如要充分利用中國市場對鐵礦石持續增長的機遇,協調建立統一對外的原料需求聯盟,完善協會、商會和企業三位一體的行業自律體系,切實改變眾多企業分散采購、競相壓價的不利局面,增加國內企業在鐵礦石定價談判中的主動權。二是在世界貿易市場上終端產品定價的影響,爭取這一主動權的關鍵是打造“中國規則”、“中國標準”,從而在打造“中國價格”上取得主動。我國大連大豆期貨交易、上海銅期貨交易等已形成相當規模,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TD-SCDMA、新一代高清晰影碟機標準EVD等也呼之欲出,這些都預示著國內市場正積蓄和蘊育著一種變遷的能量,也反映了企業向制定游戲規則努力的趨向。按照“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的標準看,目前民營企業大部分還處于做產品階段,要取得在國際市場上的主導權,還任重道遠。
五、企業產權制度:要從家族制轉為公司制
企業體制與企業組織形式是影響民營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從當前來看,家族制還是中小民營企業的基本形式,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中家族經營企業至少占到90%以上。在這些企業中,既有單一業主企業,也有合伙、共有制企業,甚至還出現了家族成員保持臨界控制權的企業集團。對家族制企業的評價,業內歷來頗多爭議。不可否認,在民營企業初創階段,家族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種家族集權式治理結構由于內部信任成本較低,有助于較小規模企業實現更有效的組織與管理。但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這種產權形態和組織結構將限制企業更有效地配置資源,特別在選拔優秀人才、科學決策、強化制度管理等方面弊端明顯。企業的本性就是競爭,其內在機制也必須是競爭的,從這個意義看,家族制內部競爭機制相對不足,公司制更適應市場經濟競爭。要使企業繼續保持強勁的活力,就必須適應企業發展的客觀需求,加快用現代企業制度對家族制企業進行改造。隨著形勢的變化,民營企業對規范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其中有兩類企業,走在完善組織結構的前列:一類是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這些企業面對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國際化參與度的日益提升,在加強企業管理、提高決策水平、進入資本市場等各個方面,都迫切體會到完善企業體制機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因此而跨出了堅決的一步。一類是適應知識經濟潮流新興的科技創業型企業,這些企業的創業形式比較靈活,以知識、技術入股,海歸一派是這種形式的代表,幾個人合作合伙組建公司創業。出于對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轉制方式的反思,前一階段很多學者提出了新公有制的觀點,其中主要的一個觀點就是要大力推廣股份制等新型的公有制形式,這對當前民營經濟突破家族制束縛、加快發展也很有指導意義。民營企業在從家族制走向公司制的過程中,目前比較明顯的有幾種路徑:一是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聘請職業經理人,進行委托;二是管理人員和職工持股,但實行家族控股,在企業內部引入激勵機制和活力元素;三是和國內外資本合資合作,借助外力加快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家族制企業走向現代企業制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傳播事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審美藝術品位的普遍提升,紀錄片這一精英文化色彩較濃的電視藝術形式,也逐漸走入普通大眾的精神生活,并不斷引發觀看熱潮。而2012年5月,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這一熱潮推向頂峰。該片以高遠的文化眼光,緊貼百姓生活的記錄視角和靈活流暢的敘事手法,將我國的飲食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影片成功傳達出飲食背后博大的人文關懷、誠摯的家國情懷和動人的鄉土情結,激起觀眾強烈共鳴。這極大拓展了紀錄片的表現題材,增強了表現能力。在營銷策略上,該片也堪稱典范,與影片相關的各種文化產業正蓬勃興起。此外,《舌尖上的中國》也是本土紀錄片國際化戰略的一次有益嘗試,該片在海外市場亦反響強烈,口碑甚佳。本期刊發三篇研究該片的論文,期望它們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解讀可以給讀者更多啟示。
進入新世紀,紀錄片逐漸呈現出數量多、質量高、專業化、產業化的喜人態勢。其中尤以兩類題材,即國家政治話語的表達(如《大國崛起》、《》),和山水名勝的人文解讀(如《再說長江》、《故宮》),最為成功。然而,這些作品依然保持著紀錄片的精英話語姿態,從題材的選擇到表現手法的運用,與普通觀眾的日常生活和審美習慣存在一定距離。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題材,并以小觀大、深入淺出地闡發其背后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成為我國當下紀錄片,尤其是人文紀錄片努力的重要方向。
正是在這一語境下,央視紀錄頻道推出了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推出,立即引發收視熱潮,儼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該片成功地以日常飲食為切入點,透視其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智慧;它還基于平民視角,忠實紀錄普通家庭日常飲食中的喜怒哀樂,并啟迪我們品嘗其背后的人生況味;它還以靈活的敘事技巧組織紛繁駁雜的內容,使敘事更加流暢,進一步凸顯作品的紀實品格。可以說,該片的成功奧秘在于,它用博大的文化情懷點燃了人間煙火!
一、超越味覺:日常飲食的文化觀照
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何在數集篇幅內,讓觀眾對其有較全面和深刻的認識,絕非易事。導演陳曉卿以高遠的文化眼光,超越以往飲食節目中關于菜肴品種、烹飪技法、食品保健等的枯燥講述,對我國的飲食做整體文化觀照,展現出博大的文化情懷。
這首先體現在標題上。“舌尖上的中國”,這一內蘊雋永的標題與美籍華人學者杜維明先生提出的“文化中國”命題一脈相承。在這一標題中,立場在“舌尖”,即指代具體的飲食行為,“中國”則延伸為一個飲食文化的的輻射場,意味著對“政治地理”意義上“中國”的超越!①這一表述不僅標明了“立場”,還標明著“中國”之涵義的豐富和深化,更隱含著一種人文紀錄片價值觀念的轉變,即通過對生活中獨到“細節”的忠實“記錄”,揭示人們真實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狀態,實現對生活的審美掌握。這體現出創作團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先進的理念。
《舌尖上的中國》在整體結構把握上,也體現出高度的文化概括力和敏銳的美學感悟能力。作品分七集,即“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與“我們的田野”。可見,作者是以文化眼光透視飲食現象背后的哲學智慧,發現這些智慧之間的“文化邏輯”,進而確定七個具有內在關系的主題,最后再為每個主題凝練出一個極具美學意味的小標題。具體而言,作品的結構體現了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就其基本內涵而言,它要求“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把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和諧地共存與演進。”②作品編劇深諳此理,開篇就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情感”(陳曉卿語),展現來自山林、大地、湖泊和海洋中的“自然饋贈”。展現了以單珍卓瑪、老黃、漁把頭等普通勞動者,對自然的深深依賴以及人對自然的呵護。比如單珍卓瑪小心掩蓋松坑,以備來年再生,查干湖冬捕漁網固定六寸網眼,以放生未成年小魚,這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場景,給人以莫大溫暖!作品二至六集,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人們利用天然食材的智慧和背后的文化意蘊。不論是主食的歷史變遷,還是食材的“轉化靈感”,還是時間對食物的“二次制造”,以及廚房里的烹飪訣竅與五味的和諧搭配,都體現了人們對食材自然屬性的理解和運用,可以說是第一集所確立的“天人合一”主題的具體展開。而經過一番飲食文化與智慧的巡禮后,作品又回到自然,即最后一集《我們的田野》。這里我們看到日喀則藏民祭祀蒼天,北京市民桂春將“田野”搬到了自家房頂上,他們豐收的喜悅表達了對自然生生不息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祝福,實現了“天人合一”這一主旨的回歸。
作品不僅在整體結構的把握上傳達出文化內涵,更注重在講述具體食物時,將其內在的文化意蘊抽絲剝繭般地揭示出來。下面以“轉化的靈感”中對豆腐的講述為例說明之。片中先回顧以前大豆不利于人進食的“尷尬境遇”,這便促使人們探尋進食大豆的理想方式。繼而畫面轉換到將大豆轉化為豆腐的關鍵物質——石膏。伴著石膏與豆漿化合的場面,作品只用一句話說明豆腐的生成原理,即“在煮沸的豆漿中,變性的蛋白質和石膏相遇后,迅速發生膠凝作用。”可謂惜墨如金!但是,下面在闡釋豆腐的文化內涵時,則揮灑潑墨、句句到位。影片先呈現人們以不同方式烹食豆腐的系列畫面,旁白同時跟進解說道:“中國廚師對于豆腐的理解,往往會讓人大吃一驚,或許可以說,中國人用豆腐表達了自己柔軟變通的適應性,所有的這些,讓一粒黃豆得到了升華。”這一句緊扣標題“轉化的靈感”,簡潔而到位!在總結時又說:“中國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種精神層面的氣質,古人稱贊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貧,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至此,豆腐的文化內涵才被完全闡釋出來,可謂絲絲入扣,升華了我們對食物的理解。詳略得當的安排,則體現了編劇對作品主題的準確把握。總之,《舌尖上的中國》從整體立意,到結構安排,再到具體內容的講述,都體現了博大的文化情懷,傳達了我國飲食文化的精髓,令人嘆服!
二、平民視角:精英話語的大眾表達
紀錄片就其本質而言,是文化精英的話語表達方式。然而,在當今商業化社會中,紀錄片又是商品的一種,如何讓紀錄片真正走進百姓生活,獲得他們的認可與共鳴,這是紀錄片能否走向繁榮的關鍵。《舌尖上的中國》為此做了有益嘗試,它始終以平民視角來揭示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和生活狀態,既呈現了真善美的溫情畫卷,也沒有回避生活的艱辛和“沉重”,還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焦慮和期許,實現了精英話語的大眾表達。
首先,作品通過對特定生活細節的捕捉,揭示人物最“真實”的內心世界和生活狀態,展現了一幅真善美的溫情畫卷。紀錄片的“真實”,不是機械記錄原生態的生活畫面,而是善于“‘發現’有意義有價值且頗為神奇的生活細節,而且能夠將這些珍珠般的細節貫串在一起,那就可能升華為一種別樣的生活,別樣的世界。”③這樣才真正把握了生活的本質,走向“藝術真實”!《舌尖上的中國》在這一方面十分成功,比如片中對陜北農民老黃生活的記錄就十分精彩。片中老黃用古老的石碾子磨面,然后用手加水揉面,影片這里給他額上的汗水做了特寫,暗示他對這一古老飲食方式的堅守。接著,揉好的糜子面被搬上熱炕,并蓋上陜北特色的花棉被以發酵。第二天一早,影片就展現灶臺上那一個個熱氣騰騰、亮黃美味的黃饃饃,這就是當地農民最真實、最普通的飲食生活,讓人倍感親切!而老黃賣饃的過程則更加富有情趣,不論是他蹬三輪的興奮,還是那一聲聲賣力的陜北味吆喝,還是對顧客還價的急躁無奈,都那么生動感人,毫無做作之感。這些最“真實”的生活細節,已經在片中獲得美學提升,具有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姚貴文夫婦的調侃打趣,上海汪姐腌制醉蟹,蒙克將奶豆腐送至爺爺口中等。即便是西安人手撕泡沫的動作,拉面師傅的一招一式,甚至一眼老井、一口醬缸都那么真切,散發著濃厚的文化韻味。這些源自生活的“真實”細節,撥動了每一位觀眾的情感之弦,整部作品都洋溢著濃濃的人間真情。
其次,作品在傳遞人間溫情的同時,亦沒有回避一些社會層面的問題,展現了人們生存的艱辛與堅韌,獲得了應有的“沉重感”與更深刻的“真實感”。比如上文提到的老黃,作品沒有過度渲染他田園生活的“詩意”,而是不失時機地揭示他平靜生活背后的艱辛和生活哲學。片中他一邊升火一邊用陜北方言說:“辛苦就賺來錢,不干,懶的人沒人給他錢。”這是對生活多么樸實而又真切的理解!有無數像老黃這樣的普通勞動者,他們扛起生活的艱辛,靠勤勞堅韌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還有嘉魚縣的圣武、茂榮兄弟,他們徒手挖藕的工作極其辛苦,面對鏡頭,他們坦言辛苦就是“為了生活!多掙幾個錢”,并自豪地說:“家里蓋房子的錢和孩子讀書的錢,全是我挖藕掙的。”工棚里,計算機的聲音與漆黑的湖面融為一體,這一細節可謂傳神,令人回味。尤其值得回味的是,在寒冬里辛苦作業的挖藕工人們,竟希望天氣再寒冷些,這樣藕就可以賣個好價錢。如此矛盾的心理,讓觀眾感到些許心酸。為了挑起家庭重擔,這些挖藕人不惜承擔更多苦痛,這份擔當和意志令人欽佩!可見,作品沒有回避生活中艱辛、“沉重”的一面,而是挖掘其背后更深刻、積極的意義,深化我們對生活本質的理解,體現出強烈的“主體意識”④。而這正是當下許多紀錄片所缺失的。
最后,作品還表達了對民族飲食文化未來命運的深沉思索,體現出創作者尋求文化認同的努力。鄭曉云先生認為,“文化認同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⑤于個人而言,就是對自己所屬的文化以及文化群體產生歸屬感,從而實現對自我文化身份的確證。然而,在當今工業化和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們的文化認同感日漸消失,經常為失去民族傳統而焦慮,作品對此有生動表現。比如第一集中的廣西京族三島,以前這里的高蹺捕魚十分發達,而現在這一極具民族特色的捕魚方式卻日趨沒落,淪為民俗旅游項目,而且全島堅守這一捕魚方式的僅有五人。作品在十分低沉傷感的音樂中,依次對這五位漁民做了特寫,他們蒼老的面龐和苦澀的笑容背后隱藏了太多無奈。還有第三集中,安徽人方興玉想把制作毛豆腐的手藝傳給大女兒,而小女兒卻不希望姐姐干這一行。因為做豆腐過于辛苦,她不希望姐姐生活的大部分“和豆腐坊牢牢長在一起”。類似內容在作品中多有表現,它傳達出對我國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后繼無人現狀的深深憂慮。此外,片中也有一些傳統食物在當代重獲生機,寄予了對傳統文化的期許,最典型的是粽子。在嘉興標準化工廠里,一個粽子分為36道工序,像劉光榮這樣的普通裹粽師,一天即可生產3000只粽子。其效率之高,是傳統手工不可比擬的。正是在強大的機械化生產推動下,粽子這一具有“禮儀節令氣質”的食物,成了一種日常主食,獲得前所未有的生機。正如片中所言,裹粽師們“用手的溫度呵護了傳統食物的生命力!”總之,《舌尖上的中國》沒有停留于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追根溯源,和對當下現狀的客觀講述。它從平民視角,以深沉的人文關懷思考和憂慮著民族傳統的未來,具有尋求文化認同的意味,這使作品具有更加厚重的思想內涵和平民氣息。
三、故事言說:紀實品格的敘事建構
紀實性是紀錄片的基本品格,能否尊重并凸顯這一品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敘事策略的采用。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理念的更新,我國紀錄片在敘事手法上多有創新,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紀錄片的故事化。其主要表現就是情節化敘事,即對具有情節因素的生活內容用強化和組合的方法加以展現。⑥這一手法可以發揮影像直觀性和故事情節性的優勢,從而增強紀錄片的可看性。《舌尖上的中國》靈活運用這一方法,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其一,作品根據平民視角的定位,巧妙地以家庭為單位組織敘事,這為充分而自然地展現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提供平臺。作品每一集的開端都走進一戶普通家庭,先介紹主人公的職業,然后攝像機跟隨主人公,記錄他們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畫面。這樣,許多不便獨立表現的細節,都可以在家庭敘事中得到細致完整地呈現。比如第四集中,作品帶領我們走入朝鮮族女孩金順姬的家里,目睹了腌制泡菜的全過程,從砍伐大白菜,到清理菜葉,到切分白菜,到腌制白菜,再到涂抹調味料,這些細膩而真切的生活場景很難以其他方式講述,只有在家庭敘事中才有自然展現的空間。
此外,家庭也給每個成員烙下最初的,也是最難以忘懷的味覺記憶,形成獨具家庭特色的飲食文化。“家的味道”或者“媽媽味”成為無數人一生的記憶。比如苗族女孩龍毅,至今回憶起童年時母親為她做的腌魚,依然興奮不已;攝影師白波對母親做的“燜面”念念不忘,覺得“有說不出來的好吃”。溫馨而直觀的家庭畫面,與主人公樸素而真情的旁白巧妙融合,充分展現了那份源自家庭的溫暖。因此,以家庭為單位的敘事回到了親情的源泉,為最大限度地進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和靈活自然地組織敘事,提供了廣闊空間。
其二,作品不僅展現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更注意處理故事間的關系,使它們的銜接更加自然順暢,結構更加縝密。總覽全篇,作品主要運用了三種銜接方法,下面分而述之。
首先,運用時空轉換,實現不同食物間的大跨度銜接。比如第三集中關于不同地區豆制品的介紹,作品在講述完建水姚貴文夫婦家的豆腐后,引入過渡句:“在距離建水不到40公里的古城石屏,這里的豆腐在氣質上卻大為不同。”從而自然地講述石屏豆腐。在介紹完西南豆腐之后,作品又以同樣的方式將視線拉至安徽,旁白說:“這些一脈相承的制作細節,讓人聯想到幾千公里外的中原腹地。”進而作品畫面切換至安徽壽縣豆腐坊主胡學兵的家里。而在講述完安徽豆腐的制作方式后,作品再一次轉換時空,將視線拉至內蒙草原,介紹那里的奶豆腐。這種轉換在作品中很多,時空的自由穿梭將相距遙遠的美食聯系在一起,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敘述更加流暢,便于我們在比較中領略不同地區的飲食差異和智慧。
其次,作品還巧妙利用飲食用具,勾連敘事線索。最突出的在第二集中,作品先講述山西丁村魏大媽一家為一場壽宴做面食,但這一線索沒有延續下去,下面接著介紹陜北老黃做糜子饃,維吾爾族人的“馕”,廣州的河粉,蘭州拉面,廣東的“竹升面”。在展現“竹升面”獨特搟制方式之后,旁白解說道:“同樣是做面,廣東人用毛竹,中原人用的是搟面杖。”畫面則切回到丁村魏大媽用搟面杖做面的場景,接著講述丁村壽宴。可見,作品巧妙地用搟面杖這一普通用具,將剛才停頓的敘事線索再次勾連起來。盡管前后跨度很大,但卻沒有突兀之感,反而使敘事結構更加豐富、張弛有度。
最后,作品還根據人們對食物性質的不同理解和運用,梳理其內部相承關系,以結構敘事線索。比如“五味的調和”中介紹辣味的一段,充分運用了這一方法。作品先走進四川辣椒農素瓊的生活,在她賣辣椒的集市上,以一句旁白,即“新鮮辣椒也引來了老主顧”,自然引出川菜特級廚師劉俊杰這一主人公。影片便走進劉俊杰家中,介紹四川人制作泡椒的方法。緊隨其后,作品介紹由泡椒催生的川菜著名味型“魚香”,可謂環環緊扣。接著,作品又講述四川人對辣味的又一創造,即豆瓣。然而這些還只是鋪墊,下面對辣椒的講述才走向最,即介紹川菜的獨特味型“麻辣”,并稱贊這是“四川人對辣椒最為卓越的創造”。可見,這段講述有一個邏輯遞進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梳理了各種食用方法之間的相承關系。
其三,作品準確把握故事化的尺度,實現影像的直觀性、故事的情節性和意蘊的豐富性三者融合。從本質上說,紀錄片的紀實性和故事化講述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因為事實本身無法自我說明,故事化手法的進入必然要重新結構現實,這要求我們仔細拿捏故事化的尺度。不可刻意追求情節性而消解了真實性,亦不可虛設矛盾沖突而破壞了“生活邏輯的自在性”。⑦《舌尖上的中國》較好把握了這一尺度,下面以第二集中寧波女孩寧寧一家的故事說明之。這段近8分鐘的內容,搭建了一個較完整的故事框架,即顧阿公和顧阿婆為迎接孩子們歲末歸來團聚,他們便帶著寧寧一起做年糕。接著合家團聚,共進晚餐達到。最后,孩子們帶著老人做的年糕回到城市。可見,其線索是很清晰的。但是,作品沒有嚴格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安排過多的人物或情節。而是在這一故事框架內,靈活運用蒙太奇的畫面處理方法,將與年糕相關的飲食習俗和具有文化意蘊的生活細節穿插其間,使畫面、情節和意蘊三者之間形成動人的張力!作品開始展現兩位老人用最傳統的方式做水磨年糕,石磨伴著木推手發出的吱呦聲在勻速旋轉,旁白介紹老人滄桑的人生經歷,傳達出老人的執著與淳樸。接著,影片伴著老人的行動,依次介紹年糕具體的制作過程,并插入兩種年糕獨特吃法,完成由人到物的轉換,十分自然。介紹完食物后,作品以“顧家的廚房里蒸汽騰騰,飯香四溢”一句話,將敘事由物拉回到人,展現故事的,即一家人熱鬧地共進晚餐。旁白解說道,一家人這樣圍坐在一起吃飯,一年僅兩三次。這里逐漸揭示了年糕承載的文化意蘊,這一溫馨的場景,幾乎讓我們忘記背后敘事線索的悄悄推進。接著,作品繼續深化年糕的文化意蘊,插入一組當地人吃年糕的畫面,并以寧寧結尾。伴著寧寧天真的笑容,旁白深情地解說道:“等寧寧長大,可能不會記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種柔韌筋道的口感,承載著家庭的味道,也許會留在寧寧一生的記憶中。”這段精彩的旁白,加上之后寧寧和顧阿婆的對話,將年糕的文化意蘊徹底闡發出來。而當我們還在沉思這意蘊時,畫面又切換至寧波跨海大橋,并用一句話提示故事線索的推進,即“短暫的家庭聚會之后,孩子們帶著阿公阿婆親手做的年糕,回到城市”。至此,故事方才結束。可見,作品將故事化尺度拿捏地非常好,情節線索只是一條暗線,它串起形象的畫面和豐富的意蘊,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渾然一體。而畫面的插入和意蘊的闡發,也使情節線索更加疏蕩有致。
綜上所述,《舌尖上的中國》選取極具民族特色的日常飲食為切入點,透視其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智慧,展現出博大的人文關懷、誠摯的家國情懷和動人的鄉土情結。作品采用靈活的敘事技巧,以家庭為單位組織敘事,為充分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情感世界提供平臺,也使敘事風格更加自然流暢。作品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采用國際化制作方式和表達手法,成功超越語言、社會、價值觀等傳播障礙,闡釋出本土題材的世界意義,真正實現了中國題材的世界表達!
注釋:
① 參見田崇雪:《新聞中國 資訊華人 別樣鄉愁——評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中國電視》2009年第6期。
② 孫金榮等編著:《中國傳統文化要略》,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頁。
③ 胡智鋒:《關于紀錄片真實性的邏輯分析》,《中國電視》1993年第7期。
④ 張:《論中國紀錄片沉重感的缺失》,《電影藝術》2005年第3期。
⑤ 鄭曉云:《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
⑥ 邢勇:《真實的背后——中國紀錄片話語分析》,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頁。
[關鍵詞]農業一體化;北美;農業政策
[中圖分類號] F31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1-0075-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健全農業補貼制度及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研究(07CJY041)”、上海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資助項目“中國農產品貿易問題研究”(17054)以及上海大學文科“跨越”發展項目“農業政策與農業貿易效應研究:分析框架與發展中國家經驗”(07YB0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 言
1993~2005年,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農產品出口增長了123%,從89億美元增加到199億美元,而美國對全球的農產品貿易僅增長了47%,從429億美元增加到629億美元。同時,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也大幅度增加。1993-2005年,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農產品出口分別增長了163%和207%。1993年~2003年,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以外地區農產品出口僅增長了52%,而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卻增長了125%。美國從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農產品進口從1993年的74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06億美元,增長了179%。①
加拿大對墨西哥的農業出口只占其對外農業出口的一小部分。1993年加拿大對墨西哥的農產品出口僅為加拿大農產品出口額的1.5%,2002年,加拿大對墨西哥農產品出口比重增加2.5%。2003年,加拿大對墨西哥農業出口額為7億4千6百萬美元,比1993年的3億美元增長了149%。②盡管如此,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農產品貿易在近十多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些數據表明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在農業方面的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
但是,僅僅是從貿易方面來考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是不夠的,本文擬從多方面來考察北美農業的一體化發展。論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節從不同角度論述北美農業的一體化趨勢,第三節分析影響該趨勢的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最后總結全文。論文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生效作為分析的時間起點。本文所稱的北美是從NAFTA的角度出發的,包括墨西哥、美國和加拿大,不是指地理意義上的北美,文中的北美地區和NAFTA成員國是同一概念。
二、北美農業一體化的表現
NAFTA實施10多年來,墨西哥、美國和加拿大的農業部門更加趨向一體化。三個國家之間的農業貿易大大地發展了,依賴美國農產品投入的墨西哥和加拿大行業有了很大的擴張。美國飼料極大地促進了墨西哥肉類的生產和消費,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水果和蔬菜生產對美國水果和蔬菜消費的重要性也不斷增加。三國的農業政策也表現出越來越多的一致性。外來直接投資(FDI)在墨西哥食品加工部門增加,三個國家的跨國食品公司在北美范圍內的銷售增加,給消費者更多的產品選擇。北美農業的一體化可以從農業政策的一致性趨向、產品價格的趨同和要素市場的變化四個方面來考察。
(一)農業政策的一體化趨勢
NAFTA保留了成員國制定和執行其國內農業政策的自。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北美三國都運用自己的權力進行農業政策改革。美國在《1996年農業法》到期的時候制定了《2002年農場安全與農村投資法案》(2002年農業法),為美國2007年之前的農業政策提供了法律框架。墨西哥頒布了兩個農業政策綱要,即2002年的農業防衛計劃(Agri-food Amor, AFA)和2003年的國家鄉村協定(National Agreement for the Countryside, NAC)。加拿大也制定并實施了農業政策框架(Agricultural Policy Framework, APF)。
盡管各國的農業政策各具特色,在NAFTA期間北美三國的農業政策在某些方面逐步地走到了一起。例如,三個國家都削減了對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支付,制定了反周期計劃(countercyclical programs, CCP),為農民在農產品價格(在加拿大為農業凈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時候提供收入支持。反周期計劃是對美國和加拿大為應對20世紀90年代后和本世紀初期農產品價格下降時制定的臨時計劃(ad hoc programs)的繼承和創新。美國以歷史種植面積和單產為基礎為10種農產品制定了新的反周期支付計劃。加拿大將受災援助融合到生產者補助儲蓄計劃中,稱為加拿大農業收入穩定性計劃(the Canadian Agricultural Income Stabilization Program, CAIS)。墨西哥為谷物類和油菜籽生產者制定了目標收入直接支持子計劃(the Subprogram of Direct Supports to Target Income)。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些農業收入支持政策,以說明北美三個國家農業政策的趨同趨勢。
1.美國農業收入支持政策
美國《2002年農業法》利用三種機制為小麥、飼用谷物、高地棉花、大米、花生和油菜籽生產者提供收入支持:直接收入支付、反周期支付和營銷貸款。
《2002年農業法》給農民的直接支付與《1996年農業法》的生產靈活性合同(Product Flexibility Contract, PFC)基本相似。但是,所覆蓋的商品增加了大豆、其他油料作物和花生③。支付率是以歷史種植面積和歷史單產為基礎的。直接支付的額度為某農產品的支付率與支付面積和支付單產的乘積。支付面積為農場種植面積的85%,支付單產沿用1995年確定的水平;新增作物的支付單產則根據農場1998年~2001年的單產水平確定。
反周期支付是《2002年農業法》的創新。當所涵蓋的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低于有效目標價格(目標價格減去直接支付率)時,農民可以得到一定數額的補貼。補貼支付率為有效目標價格(ETP)與實際市場價格(MP)之差。最高的反周期支付率為有效目標價格與營銷貸款率的差額。例如,2005-2006年玉米的目標價格是每蒲式耳(bushel)2.63美元,直接支付率是每蒲式耳0.28美元,營銷貸款率為每蒲式耳1.95美元,有效目標價格為2.35美元,即(2.63 減 0.28)美元。如果玉米的季節平均價格高于營銷貸款率,如每蒲式耳2.20美元,反周期支付率就是每蒲式耳0.15美元,即(2.35減2.20)美元。當玉米的市場價格達到或者高于2.35美元時,反周期補貼率將為0;但市場價格低至1.95美元或者更低時,反周期支付率將為最高的0.40美元,即(2.35減1.95)美元。
《2002年農業法》繼續實行農產品貸款計劃,并且將產品范圍擴大到了《1996年農業法》所沒有涵蓋的鷹嘴豆、小扁豆和干豌豆,以及《1996年農業法》停止支持的馬海毛、羊毛和蜂蜜。農民可以將農產品抵押給國家,獲得貸款收益。如果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低于貸款率,農民可以放棄被抵押的農產品而不用償還貸款,也可以將產品拿到市場上銷售,由國家補足貸款率與市場價格的差額,即貸款差價支付(Loan Deficiency Payment, LDP);如果市場價格高于貸款率,農民可以將已抵押的農產品要回出售,并償還貸款及相應的利息。
2.墨西哥農業收入支持政策
美國2002年農業法案的制定推動了墨西哥農業政策的改革。為了應對美國2002年農業法,墨西哥在六個月之內頒布了兩個文件為農業政策改革指引方向,即2002年11月的農業防衛計劃(AFA)和2003年4月的國家鄉村協定(NAC)。④ 這兩份文件并未制定全新的農業政策,而是以往農業政策的發展。在農業收入支持方面既繼承了以往的計劃又制定了新的方案。
墨西哥的農業收入支持是通過兩個計劃來實現的:鄉村直接支持計劃(PROCAMPO)和生產者直接支持計劃。盡管農業防衛計劃和國家鄉村協定都對這兩個計劃進行了重大的修改,但是,墨西哥仍繼續提供農業目標收入支持。
在NAFTA即將生效的1993年冬天啟動的鄉村直接支持計劃(PROCAMPO)是一個15年期的向墨西哥農業提供收入支持的過渡計劃。這一實施期與NAFTA的農業貿易自由化過渡期完全一致。(Rosenzweig, 2003)鄉村直接支持計劃是墨西哥最大的農業支持計劃,在墨西哥農業部的預算中占有較大的比重,2004年約為三分之一。⑤
隨著這一計劃實施期接近尾聲,墨西哥政府需要決定是否繼續該計劃。農業防衛計劃對鄉村直接支持計劃做了修改,允許計劃的受益方選擇現有的計劃或是接受新的計劃。政府制定了新的計劃將一些原先排除在鄉村直接支持計劃范圍以外的土地包含進來,國家鄉村協定為此提出了6億5千萬比索(約6千萬美元)的緊急開支預算。
生產者直接支持計劃,即“通過可銷售剩余對生產者的直接支持計劃”(the Program of Direct Supports to Producers through Marketable Surpluses)包含一個目標收入直接支持子計劃(簡稱“目標收入子計劃”)。目標收入子計劃是墨西哥頗具爭議的一項新的農業政策,墨西哥政府打算在5年的執行期內,向某些作物的生產者保證一定的目標收入。目前,墨西哥已為10種作物設定了目標收入墨西哥農業部對2004年的預算進行修改時為這一子計劃分配了23億比索(約2億零4百萬美元),約占總預算的5%。
3.加拿大農業收入支持政策
2003年末,加拿大聯邦政府和省政府開始實施一項稱之為“農業政策框架”(Agricultral Policy Framework, APF)的新的農業政策。⑥這項政策的原則是為農業政策提供一種更寬泛、更綜合的長期方法,主要關注于農業部門提高利潤率的能力。
新的農業政策框架的涉及五個方面:商業風險管理、食品安全與質量、科學與創新、環境和農業復興。其中,商業風險管理為農業收入支持(農場安全)方面的政策。
農政策框架(APF)設計了一個農場收入穩定性與受災保護的計劃,也就是加拿大農業收入穩定性計劃(CAIS)。農業收入穩定性計劃取代了凈收入穩定性賬戶計劃(NISA)和農場收入計劃(CFIP),并要求農民在2009年3月31日以前撤回所有資金、關閉凈收入穩定性賬戶(NISA)。此外,農業政策框架的商業管理部分包含了一項比原來的農作物保險計劃涵蓋更多農產品、提供更多政策類型的生產保險計劃。
在過去的幾年間,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都對農業政策做了重大的改革。在應對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農產品價格的急劇下降時,三個國家都制定了農業收入支持計劃對農業生產者給予額外的資助。這些計劃最終都成了各國農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反周期支付(CCP)、加拿大的農業收入穩定性計劃(CAIS)和墨西哥的目標收入子計劃。這些政策都不是一日形成的,都是對各自的農業政策的繼承和發展。從這一方面看,北美三國的農業政策在許多方面正逐步走向一致。
(二)農產品價格
衡量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另一個指標是不同國家市場的價格變動趨勢。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沒有運輸費有和官方貿易壁壘的自由競爭市場上,同樣的貨物在不同國家出售,按同一貨幣計量的價格應該是一樣的。如果不同國家的市場價格存在差異,貿易商就有動力從價格低的市場上購買商品,然后到價格高的市場上出售,直到兩個市場的價格相等為止。
由于價格在市場上的調節作用和價格對供求均衡的反映,對價格的分析為市場一體化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有用的信息。有多位學者對加拿大和美國農產品市場進行了價格趨同的研究,盡管方法不盡相同,但結論是相似的:各種類型的農產品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體化的傾向,并且價格的趨同程度與產品的貿易自由化程度成正相關;美加自由貿易區啟動之前原本就具有較強關聯的美加市場價格在自由貿易區啟動之后關聯程度得到加強。
Moodley, Kerr和Gorden(2000)應用計量經濟學的一價定律模型對美國和加拿大的生產者價格的收斂程度作了研究。他們發現,在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區(CUSTA)之前,兩國生產者價格的收斂關系就已經存在,而且這種關系在CUSTA之后進一步加強。這證明兩國市場一體化程度的增加。Vollrath(2003)用價格關聯指數和計量經濟學模型估計加拿大和和美國肉類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兩個模型的結果都表明,豬肉產品市場的一體化程度高于牛肉和整雞產品市場的一體化程度。他們的價格關聯指數是用于衡量兩個市場的一體化程度的。當指數為1時,說明兩個市場完全一體化;當指數為0時,兩個市場是完全分離的;如果指數介于0和1之間則表示兩個市場處于某種程度的一體化。Vollrath的計算結果表明,美加豬肉產品市場的價格關聯指數為0.86,牛肉產品市場的價格關聯指數為0.60,而整雞產品市場的價格關聯指數為0.26。
政府政策和計劃的變動通常也能影響市場一體化的程度。為了檢驗1994年NAFTA和1995年加拿大取消鐵路補貼政策的影響,Mohanty和Langley(2003)運用協整(cointegration)和誤差修正(error-correction)的方法測算加拿大和美國小麥和大麥市場的價格一體化程度。他們發現,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小麥和大麥市場早已存在穩定的長期價格關系,也就是說,這兩個市場的一體化進程早已開始,并且隨時間而逐步加深。他們還研究了價格傳導速度和程度來說明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價格傳導彈性(price transmission elasticity)是他們用來衡量市場一體化的指標。價格傳導彈性是一個國家的價格對貿易伙伴國價格變動的反應,數值越大一體化程度越高。美加之間小麥和大麥市場的價格傳導彈性分別從1995年之前的0.84和0.67提高到1995年之后的0.99和0.91。
(三)要素市場
生產要素在北美內部的流動也是北美經濟一體化的表現。這里主要討論外來直接投資(FDI)。
北美內部FDI的發展比貿易的增長更能說明北美農業一體化的程度。20世紀90年代以來,NAFTA成員間的FDI流量擴大了三倍。自從CUSTA和NAFTA生效以來,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食品加工業的FDI有了重大的發展。美國對加拿大食品加工業的直接投資從1988年的18億美元增長到1999年的50億美元,對墨西哥食品加工業的直接投資從1993年的23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53億美元。
最近幾十年來,消費者對高價值加工食品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長(Henderson, Handy and Neff, 1996),在高收入國家美國和加拿大尤為如此。在中等收入國家墨西哥,這種需求也有較大的增長。這些產品的生產、營銷、分銷都是資本和技術密集的活動,主要由跨國公司所控制。如果能與國內相對豐富的資源有效地整合使用,外來直接投資將極大地促進生產率和產量的提高。
在北美的食品加工行業,FDI在轉移資本和管理技術的同時也轉移了先進的技術,這對當地的生產率和產量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外來直接投資是跨國食品加工企業開展國際商務的主要形式。就全球而言,60%的國際加工食品銷售是由國外子公司完成的;剩下的40%,通過跨國公司的出口實現30%,與東道國企業的合資和授權生產實現10%。這種情況在北美更是如此。美國食品加工企業在進入國外市場是對FDI有很強的依賴性(Bolling, Neff and Handy, 1998)。美國企業在加拿大和墨西哥子公司的銷售額是其對這些國家出口額的三倍。
全球十大食品加工企業,有六家的總部設在美國。因此,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食品加工業的直接投資遠遠超過了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食品加工業的直接投資。2002年,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食品加工業的直接投資分別為37億美元和14億美元,而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食品加工業的直接投資則分別為11億美元和12億美元;2003年,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食品加工業的直接投資分為43億美元和17億美元,而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食品加工業的直接投資均為11億美元。
以上從農業政策、農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對北美農業的一體化程度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北美農業正處于
高度一體化的過程。從總體上看,北美農業的一體化程度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北美農業一體化的影響因素
有許多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區域經濟和市場的一體化進程,就北美農業一體化的過程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1.貿易壁壘的拆除
NAFTA對北美農業市場一體化最明顯的貢獻是對北美國家之間廣泛貿易壁壘的拆除。這種大規模的清除活動不是瞬間能夠完成的,而是要花將近20年的時間。NAFTA是由三個雙邊協定構成的:美加、美墨和墨加自由貿易協定。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從1989年1月開始實施,美墨和墨加自由貿易協定則包含于NAFTA,從1994年1月起正式生效。
目前,北美地區內農業貿易的多數關稅和配額制度都已取消。盡管在2008年以前美國和加拿大之間對雙邊水果、蔬菜和花卉貿易仍可采取臨時保障措施,但是,兩國之間的農業貿易關稅從1998年起已經完全廢除。美國和墨西哥以及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間的貿易自由化也在順利地進行。從NAFTA實施之日起,墨西哥對基本農作物實行自由貿易,即從1994年1月1日起,美國和加拿大的高粱、芝麻、向日葵等農產品,以及大麥、大豆、玉米、棉花等可以自由進入墨西哥。從1998年起,各種豆類農產品市場也開始對美加自由開放。NAFTA采用了關稅配額制度(Tariff Quota Rate, TQR)作為削減數量限制的過渡機制。關稅配額制度適用于雙方約定的敏感產品。對于配額內的進口農產品不征收關稅,對于超出配額的部分則可以收取一定的關稅。對于玉米和干豆在2008年以前逐年提高配額,同時逐年調低超出配額的關稅稅率;谷物類和麥芽大麥的關稅配額在2003年取消。但是從一開始,墨西哥就實施了比NAFTA的規定更為自由的貿易政策,基本上未對超額進口的農產品征收關稅。
2.對投資者的保護
NAFTA的另一大貢獻是設定了外來投資者待遇的主要原則,這對市場一體化有很大的推動與促進作用。這些原則包括各成員國給予來自其他成員國的投資者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最低標準待遇,并禁止對外來投資者實施諸如在生產中使用一定比例的東道國原材料的業績要求等。
與烏拉圭回合所達成的農業協定一樣,NAFTA所要求的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必須是科學的、非歧視的和透明的,并且盡可能少地限制貿易。NAFTA還成立了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委員會為NAFTA國家在制定、應用和實施這些措施方面提供技術合作支持。
3.爭端解決機制
NAFTA設立了一整套的有關協定的解釋、國家反傾銷和反補貼法律的應用、協定的投資與服務規定等的爭端解決機制。NAFTA共有四章涉及爭端的解決程序:第11章、第14章、第19章和第20章。其中,第19章涉及反補貼和反傾銷,第14章涉及金融服務,第11章涉及投資,第20章則是在解釋或應用NAFTA是避免或解決爭端的一般規定。此外,一些根據NAFTA有關條款成立的民間組織在化解尚未發展成為正式貿易爭端的貿易緊張情況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機制和其他投資條款為北美地區內的經濟活動提供了安全保證。結果,NAFTA的實施引發了NAFTA國家農業部門(主要是加工行業)外來直接投資的發展。
(二)烏拉圭回合農業協定
在WTO農業貿易改革的三大支柱,即市場準入、國內支持和出口補貼中,NAFTA主要注重于市場準入。因此,烏拉圭回合農業協定(URAA)對北美農業一體化的發展在其他兩個方面具有重要的貢獻。例如,在出口補貼方面,為了與WTO規則一致,1995年,加拿大取消了西部谷物運輸法案(Western Grain Transportation Act, WGTA)。按照WTO的規則,僅僅適用于出口的國內運輸補貼也是出口補貼的一種,必須削減。加拿大的這一法案就是給鐵路部門運輸谷物到大洋口岸以便出口提供補貼。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的另一個貢獻就是對具有貿易扭曲效果的國內農業支持政策的限制。該規定迫使NAFTA成員國改革農業政策,使之對農業生產和貿易不具有或則具有最少的扭曲效果。墨西哥的農業直接支持計劃(PROCAMPO)、加拿大的農業收入穩定計劃(CAIS)和美國的直接轉移支付計劃等便是其中的例子。
(三)宏觀經濟環境與國內政策的變革
有研究表明,GDP的增長率和外匯匯率對農業貿易具有很大的影響(Ndayisenga, 2001; Orden, 2002)。經濟增長通常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驅動力,因為企業總是要尋求利用鄰近國家的經濟機會。而不可預見的經濟衰退,如1994/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2000/01年的美國經濟困難,對經濟一體化和貿易產生不利的影響。匯率的波動也是經濟一體化的一大障礙,因為國際交易風險因此而增加。匯率的變動對農業貿易的增長具有重大的負面效應(Cho, Sheldon and McCorriston, 2002)。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美區域內農業貿易增長就快于對區域外的農業貿易增長。這說明除了NAFTA和CUSTA之外,還有別的因素推動著北美農業一體化的發展。統計數據和實證研究表明,墨西哥在90年代初進行的單邊農業政策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美國對墨西哥的農業出口,此后的一系列農業政策改革可以解釋1990-1998年美國對墨西哥農業出口的39%(Zahniser, Pick, Pompelli and Gehlhar, 2004)。
(四)地理位置、文化因素與技術進步
眾多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都證實諸如相鄰地域、共同語言等地理位置和文化因素對國際貿易水平有很大的積極影響(Diao, Roe and Somwaru, 2001)。對于NAFTA國家來說,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有助于他們更好的利用地理位置接近和文化相似的條件。盡管北美三國沒有一種共同的官方語言,但是,美國和加拿大西班牙語和墨西哥說英語的人越來越多,語言不再是經濟一體化的障礙。
半個世紀以來,運輸、儲藏和通信等方面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擴展了農業貿易的產品范圍。這些技術包括對運輸進行詳細的、實時的跟蹤和監控,多模式聯運系統的廣泛應用,用于減少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腐爛的溫度控制、包裝和生物工程技術的改進,等等。
四、世界糧食價格與北美糧食形勢
(一)世界糧食價格
在經歷了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價格下降后,世界糧食作物價格從2006年開始出現了上升的勢頭。2007年,這一趨勢得以保持,2008年上半年,世界糧食作物價格出現了更為猛烈的上漲。在國際市場上,最高價位時,美國二號黃玉米的價格為每噸294.2美元(2008年7月),泰國100%B級大米的價格為每噸962.6美元(2008年5月),美國一號黃豆的價格為每噸584.2美元(2008年7月),美國二號硬粒紅小麥的價格為每噸397.2美元(2008年3月),均在2006年價格水平的兩倍以上。⑦糧食價格的上漲使許多拉美和非洲國家面臨糧食短缺。位于北美地區的美國和加拿大是世界主要的糧食生產和貿易大國,世界糧食價格上漲對這兩個國家沒有實質的影響。
面對飛漲的國際糧食價格,墨西哥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自2008年1月起,政府根據與加拿大和美國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完全取消了自1994年NAFTA就開始實施的旨在保護玉米、豆類、奶類和食糖的配額和關稅。此后,墨西哥政府與貿易商達成了增加玉米進口量并降低食品零售價的協議,并宣布了支持糧食生產的措施和把化肥價格降低三分之一的計劃。2008年5月,墨西哥政府批準免征20%關稅進口25萬噸稻米和10萬噸豆類,同時取消對小麥、稻米、玉米、高粱和化肥的進口關稅。2008年6月,墨西哥政府宣布2008年年底前凍結約150種食品的價格。
(二)北美糧食形勢
在生產方面,據美國官方預測,美國2008年小麥產量將比上年的6800萬噸增產約21%。玉米產量為3.067億噸,比創紀錄的2007年低8%。在加拿大,低溫多雨的夏延緩了作物長,但有利于提高單產。官方估計小麥總產為2730萬噸,比歉收的2007年增長36%;因玉米面積減少,粗糧總產將低于去年水平,為2610萬噸。而墨西哥的夏粗糧作物預計本收成與2007年的創紀錄水平基本持平。⑧
在谷物庫存量方面,美國占世界庫存量的10%左右,從2004年到2008年分別為4440萬噸、7470萬噸、7170萬噸、4990萬噸和5310萬噸,加拿大為1030萬噸、1450萬噸、1620萬噸、1050萬噸和780萬噸,而墨西哥則為390萬噸、460萬噸、280萬噸、270萬噸和320萬噸。
盡管北美農業一體化趨勢不斷增強,但由于墨西哥與美國和加拿大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農業支持力度相去甚遠,在農產品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墨西哥受到的影響仍然是最大的。
五、結 語
農業貿易始終是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重要又難以解決的問題。1995年之前的國際農業貿易一直游離于多邊貿易體制之外。特別是出口補貼和國內支持在農業貿易的許多領域大行其道,而更嚴格的對進口限制的約束措施經常不被重視。最近十多年來,在農業貿易多邊談判步履維艱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中加入了農業貿易自由化的內容。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是最為典型的一個。NAFTA生效十多年來,北美區域內農業貿易獲得了重大發展。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世界糧農組織商品價格數據庫。
②數據來源:世界糧農組織《作物前景與糧食形勢》(2008年10月)。
③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貿易數據統計數據庫(.
[8]Mohanty, S. and S. Langley.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olicy Regim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North American Grain Markets[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3, 51:109-20.
[9]Moodley, R., W. Kerr, and D. Gordon. Has the Canada-US Trade Agreement Fostered Price Integration?[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00,136:334-54.
[10]Ndayisenga, F.The Effect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on Canada-US Trade Flows in Processed Food Products[Z].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Working Paper, 2001.
[11]Orden, D.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Agricultural Trad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2002,34: 303-12.
[12]Roberston, Raymond.Defining North American Economic Integ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4 Workshop of the North American Agrifood Market Integration Consortium, May 6-7, 2004, Cancún, Quintana Roo[J/OL]. available at: .
Agricultural Integration Trend in North America and Related Factors
He Shuqua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