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外語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加強學習,不斷培訓,自覺走進新課程。
課改是一個全新的事物,是全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我們應主動地由過去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傳授獲取知識的技能和方法,圍繞學生設計課堂教學,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
1、摒棄舊的教學方法,把先進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
多年來,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講,學生聽,這已經成為固定的教學模式,新課改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不能煥發學生的潛能,與此同時,通過培訓學習,”合作學習“、”主動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新型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通過培訓我認識到:這些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老師要自覺地把新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改變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系融洽。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2、重新樹立新型的”人才觀“。
多年來,聽課、穩當、學習好已成為好學生的標準,這些學生受到老師的青睞,得到老師的寵愛和呵護,隨著培訓學習的深入,我們認識到,我們培養的是有創造精神,有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有了這一認識,我們應該厚愛有創見的學生,全力引導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活躍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的獨創,樹立新型的人才觀,才能教好學生,做好工作。
二、勇于實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汲取營養,突顯”合作學習“、”主動探究“的全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認真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將新的理念引入課堂,改變課堂的面貌,使孩子們會學了、樂學了、愛學了。就一定能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三、對高中英語新課程的整體把握
1、對教材的整體把握。首先要整體把握新課程提出的目標;其次要整體把握英語語言的素養和能力;再次要整體的理解英語課程的內容;最后要以學生為主體。
2、對新增內容和變化內容有了新的認識。新課程更注重英語的應用價值、新課程更突出了英語的跨文化價值、新課程更體現了英語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其發展、新課程更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時代的要求、新課程更注重了英語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新課程更強調了學生的參與活動
3、對英語教學設計有了新的認識。問題的設計應該簡潔明了,引人入勝;過程的設計應該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活動的設計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主;評價的設計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的終身發展。
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水平
素質教育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應該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不斷地加強學習。在培訓中,我們完成了十二項作業,每一個作業都是對我們的挑戰,要求我們結合新科標理念精心設計,用心鉆研,敢于突破自我,打破陳規。新思考教育資源提供的錄像使我受益匪淺,
外語學校是經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批準成立的專業外語培訓機構,我的實習地點是分校。這里是風景秀美的旅游區,這里有我的汗水和歡樂。
我的實踐內容是教培訓班的小學生初一英語課程。
雖然我是英語專業的學生,但畢竟沒有過教學經驗。因此,7月3日,我到“”的第二天就開始接受相關培訓。鄧校長真是個認真負責的人,她為我安排了一位專門的指導教師——王老師。在王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學會了如何寫備課筆記,如何活躍課堂氣氛,如何用簡單的英語句子和同學們進行課堂交流等等。特別是她和另幾名教師教我的小游戲,使我在課堂上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令我受益匪淺!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備課聽課和試講,我終于走上了講臺,開始教課啦!
我角的這本教材的特點是單詞量大。所以在教課的過程中,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如何讓孩子們對枯燥的英語單詞產生興趣。關于這點,我在培訓時準備的游戲幫了我不少忙。我發現學生最喜歡的游戲要數Simon、says和Snowman.因為這兩個游戲學生可以全班參與,有賞有罰,十分熱鬧。這也是學校里其他老師使用得最多的游戲。
不過,為了使我的課堂有自己的特色,我也想出了幾個其它調動學習單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是領讀單詞這招。每個人都有上進心,都不想被別人比下去,這一點在孩子們身上體現得最明顯。我正是利用了這點,在教單詞時,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自己練習讀熟它們,并讓以不同的形式他們輪流領讀,讀得標準的同學還可以獲得當小老師的機會去較其他人,實力相對弱的同學不僅要接受懲罰,還要成為“別人”的學生,這樣學生為了可以當小老師,為了得到大家的掌聲,一節課下來,幾乎每個同學都可以把單詞讀熟讀好。
一個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問題馬上出現了。經過幾次考試,孩子們貪玩的本性實在令我頭痛。全班十二名學生,回家能認認真真背單詞的人不超過五個,怎么辦?在得到幾位老師的意見后,結合我班的情況,我終于想出了幾個辦法!
“”向來有積分制度,學生根據自己的上課情況和考試成績會得到不同的積分,不同積分會有不同禮物兌換。本來每位同學每節課最多只能得四分,但在和幾位老師商量后,我決定我們班每節課的積分以考試成績為主,單詞全對的同學,根據人數可以得到五分十分二十分不等的獎勵。這個新方法一實行,就取得了特別明顯的效果。不過,總有幾個貪玩的“小懶蟲”,從不在意分數。沒辦法,我只好用其他的方法使他們學習啦。第一招,話聊。找出這幾個孩子回家后不學習的原因。第二招,為他們量身定計劃。舉個例子具體點說。我們班有兩個關系很好的女孩子,她倆共同的特點就是愛上英語課,不愛背單詞。別看她倆關系好,在學習上可是暗暗叫勁兒。每次上課前她倆都會各自找機會悄悄問我要對方的作業看,比一比誰寫得好,評語好。我就是抓住了她倆這個心里,為她倆制定了一套學習方案。有一段時間,我會給她倆布置背單詞,讀課文,背句子等不同的任務,并在第二次上課前單獨考她們,再根據她們的考試情況在課堂得分外多加些分數。開始時,她們不理解我的做法,沒想到一段時間后她們不僅提高了成績,還主動要求我給她們布置課外任務,比一比誰學得好,這點讓我很高興。當然,其他的同學也會有不同方式的加分的機會。
我遇到的第三個問題就是如何和家長溝通。和家長溝通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安全,二是學生的學習。家長和老師最擔心的事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來,而是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我們一旦發現有孩子沒有按時來上課,就會立即通知家長,了解情況。在課間也會有專門的老師保障他們的安全。而當孩子學習上出現問題或取得進步時,我們做老師的也要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讓他們能夠及時掌握孩子的情況。每次和家長交流前我都要仔仔細細地想一遍一會兒和他們說什么如何說,盡量做到落落大方,表現得成熟些,免得讓家長對自己對學校不放心。
近一個月的實踐經歷告訴我,要想把課講好,在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熟記每個知識點,熟悉每篇課文,校準每個單詞的發音,精心安排課堂的每個環節......不過,要想使學生從心底里喜歡上你的課,喜歡上你這個老師,我們要做的就不只這些啦。所以我一有時間就和他們聊天,做游戲,了解他們的性格喜好在學校的學習成績甚至是家庭狀況,和他們建立寶貴的友誼。看到我的學生真的把我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有什么好吃的會拿來和我分享,有好玩的游戲會叫上我一起玩兒,甚至會把喜歡的玩具送給我,我覺得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教師是個力氣活,勞力,勞腦,又勞心。教師也是良心活,教得好壞多少,得用心中的那桿秤來衡量。當教師還得講策略,要想教好學生,要想學生信服自己,必須和他們交友,不斷琢磨學生的心理,才能做到。
關鍵詞:中介語語用 言語行為 語用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
一、引言
趙楊(2015)認為,中介語語用是非本族語者對言Z行為的理解與產出以及與二語相關的語用知識的習得。掌握漢語語用知識、具備漢語語用能力才會減少或避免漢語學習者的語用失誤,順利進行交際;而掌握學習者習得漢語語用規則的特點及其漢語語用能力的發展規律會使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更加合理、有效;而且,唯有全面掌握并分析、研究漢語的語用需求與運用規律,才能使對外漢語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寫更加科學、實用。(李軍、薛秋寧,2005)
二、中介語語用研究的內容
中介語語用研究大多在言語行為框架內開展,言語行為是語言所共有的,不同語言的言語行為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趙楊,2015)。對外漢語中介語語用研究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漢語語用理解、漢語語用表達和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策略。
(一)漢語語用理解
漢語語用理解包括對語言形式中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對語境中言語行為(話語意圖)、間接言語行為(言外之意)的理解。
1.學習者如何理解語用意圖
母語、年齡、文化程度、生活閱歷各不相同的學習者中普遍存在從話語形式去理解言語行為的現象(Carrel,1981)。對話語意圖尤其是言外之意的理解在日常交際中很重要(李軍、薛秋寧,2005)。大多數漢語學習者在從語言形式去理解話語意圖的逐步推進中因漢語語用知識的不足而不得不借助于母語。
2.影響語用意圖和言外之意理解的因素
影響學習者對漢語語用理解的因素有漢語表達形式和語境、學習環境和在目的語環境中的居住時間以及學習者現有的相關知識系統、思維方式和習慣等。因此,在語用遷移的作用下,學習者即使掌握了漢語的語言形式,也不一定能對漢語語用中的社會文化規則作出正確的理解。
(二)漢語語用表達
簡單、直接是漢語學習者語用表達方式的主要特點。
1.漢語學習者與漢語母語者在語用表達方面的比較
語用研究中,漢語語用策略和語言形式的差異有:
第一,因中外文化等因素造成的詞匯方面的差異。
第二,因言語形式和言語功能對應的不同造成的言語行為方面的差異。
第三,因組織和表達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話語結構層次方面的差異。
2.漢語學習者的語用失誤
漢語語用失誤在漢語學習者中的主要表現有:
第一,由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習慣造成的話題選擇不當。
第二,由不同語言中形式和意義的對應差異造成的語用不當。
漢語母語者會根據語境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和語用策略,而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則很難根據語境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有漢語學習者對漢語語用知識的掌握少,母語遷移的影響,中外文化的差異以及由此形成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不同。
(三)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策略
語用能力是指在交際中能正確選擇語法、形式規范的語言傳遞意圖,順利進行交際的能力(車永平,2005)。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是形成學習者的漢語語用能力。因此,深入研究對外漢語語用教學中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規律、教學引導、語用實踐教學的安排、不同類型學生的針對性教學等方面的語用教學策略至關重要。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策略的研究和實踐能為對外漢語語用教學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也能為更加有效地培養和提高漢語學習者的漢語語用能力提供更多途徑。
三、國內漢語中介語語用研究現狀
呂必松(1993)指出,提供更加優化的教學方法,以使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教學的效果進一步提高的著手點是對中介語系統的系統描寫和對其發展規律的揭示。而對收集學習者數據的工具進行研究、描述和限制也是必要的。(劉紹忠,1997)
(一)語用能力
界定和培養語用能力、調查學習者的漢語語用能力、分析影響語用能力發展的因素、測試評估語用能力是國內語用能力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是現有相關研究中的兩個主要研究方法。
近幾年,吳琳(2002)、孫德華(2006)、施仁娟(2013)等國內一些學者關注漢語語用能力的發展問題。王鴻雁(2014)指出,語言能力不是語用能力發展的基礎。應在漢語和學習者母語的對比中充分強調影響交際的社會語用因素,更好地促進二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提高(姜占好,2003)。王婷(2007)、余光武(2014)等學者對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測試和評價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
(二)語用失誤
目前,對語用失誤的研究既加強了實證,又細分了學習者,以對歐美學習者語用失誤的探討為基礎(朱明霞,2011),趙三敏(2006)、李月俠(2009)、羅歡(2012)、王雅(2014)等學者對日、韓、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的學習者的語用失誤進行了分析討論。關于引起語用失誤的原因的研究有很多(毛嘉賓,2003;王勤、楊一虹,2007;李煒,2009),毛嘉賓認為,造成學習者語用失誤的原因有母語和漢語在語言能力及文化上的碰撞、文化和語用教學的失誤及空白、對學習者語用失誤的容忍等。張寒隨(2011)通過研究發現,引發語用失誤的原因有文化、社會、民族性格、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的差異以及學生語用意識淡薄和教學問題等。
(三)文化語用
胡文仲(1999)認為語言承載、體現著文化。語言學習中,對文化因素的忽略可能會使社交語用失誤頻繁發生(何自然,2003)。王美玲(2010)認為,文化因素對漢語語用系統的影響重大,而漢民族特有的語用環境和漢語特定的語用工具決定了在對外漢語語用教學中必須進行相關的漢語文化語用教學。
陳光磊(1992)將文化因素分為語構文化、語義文化和語用文化后,張新(2008)總結了初級階段的五類語用文化:招呼介紹類、請求建議類、贊揚責備類、道謝道歉類、謙虛禮讓類。目前,語用文化因素的研究大多著手于這些文化項目。這并不是系統化、條理化和規則化語用文化因素本身,而是闡述其文化效用及運用規約。(陳光磊,1997)
(四)語用教學
陳新仁(2013)認為,現有的中介語語用研究成果滿足不了廣大二語教師需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重理論、輕實踐,主要關注語用能力概念、構念的討論,較多分析外語學習者的交際語料,較少聯系教學實踐,缺少對課堂教學的操作性指導”。
劉福生(2004)提出,語用能力的發展應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實現,學習者需要通過語言實踐來加強他們的語言意識。盧仁順、夏桂蘭(2005)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加強對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習者在漢語學習的各個階段的情況的調查研究,全面記錄描寫其中介語語用,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學習內容的學習難度在各語言層面及不同階段的分布情況,以便為教學和教材編寫提供更加具體、實用的參考。董于雯(2010)提出,教師應以語用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為基礎對對外漢語語用教學的主要內容展開探討,為培養學生對漢語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而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信息。李丹青(2011)提出,盡快整理出一套適合外國人學習的對外漢語語用體系是今后語用研究的重點。目前,一些研究涉及到現代科學技術在漢語語用教學中的應用,也有研究者不支持在漢語語用教學中運用現代科技。現今研究中提出的用來輔助漢語語用教學的現代科技手段主要有四類,包括故事片與情景劇、不同形式的視音頻材料、語言在線練習工具和網絡交流軟件。(蔣曉峰,2012)
四、對外漢語中介語語用研究的不足
(一)漢語語用研究范圍方面
漢語語用研究范圍不夠廣泛、細致,研究成果不夠全面,需要進一步拓寬漢語語用研究面,更需要專家學者們對漢語語用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對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學習者的語用知識的選擇和教學策略都需要進行更加深入、具體的研究,關于語用教學內容方面的研究更是亟待加強。對學習者漢語語用能力的測試和評價方面的問題關注和研究較少,需要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二)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等方面
對漢語語用理論體系的研究不足,研究方法、研究數據的收集、分析的限制和描述不夠充分,這些都會影響語用分析的正確性。對外漢語語用研究需要依托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才能夠更加充分、全面、準確地對漢語中介語語用進行研究,因此,語用學理論體系的建設亟需完善。
(三)教學建議的可行性方面
對培養語用能力的重視和很多語用教學策略的提出在中介語語用研究的過程中已經大大地幫助了對外漢語教學。但是,有些教學策略的可行性不高,無法很好地貫徹到真實的課堂教學中去,如應用影視素材和融入真實語境等教學策略都很難在教學中予以把握。教學中對輸出訓練的重視不足,缺少有效、可行的訓練方法,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的輸出訓練應該得到更多關注。
(四)教學測試評價方面
關于如何對學習者的語用能力進行有效測試和評價這一問題,雖有學者提出,但是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仍然空缺。筆者建議,在測試方面或許可以把現代聊天工具引用進來,使外國學生在模擬的受測社交語境中和漢語母語者進行交流,同時對測試中的真實語料進行分析、收集并匯總進語料庫。關于教學測試評價方案也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希望在研究和探討中能提供更多思路,以便尋找到切實可行的測評方案。
五、結語
對語用知識教學的充分重視有助于達成對外漢語教學中提高學習者交際能力的最終目的。對外漢語中介語語用研究對對外漢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認識到文化教學、語用能力和漢語中介語之間的密切關系,充分發揮語用教學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語用理解和語用表達上的重要引導作用;在適當的教學策略的運用中,促進學習者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漢語語用失誤減少,提高漢語語用能力,幫助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更快達到運用漢語順利進行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車永平.對中介語語用能力發展的社會語言學思考[J].昆明理工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2]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
(3).
[3]陳光磊.關于對外漢語課中的文化教學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
1997,(1).
[4]陳新仁.語用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93.
[5]董于雯.對外漢語教學視野下的漢語語用研究[J].國際漢語學
報,2010,(00).
[6]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127.
[7]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52.
[8]Y曉峰.中介語語用僵化視角下影視素材促學分析[J].雞西大學
學報(綜合版),2012,(10).
[9]姜占好.中介語語用學研究及其對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啟示[J].
山|外語教學,2003,(2).
[10]李丹青.中介語語用學研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J].內蒙古
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4).
[11]李軍,薛秋寧.語際語用學對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啟示[A].第
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
[12]李月俠.泰國學生習得漢語過程中的語用失誤分析[J].湖南醫
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13]李煒.留學生漢語語用失誤的客觀成因探析[J].現代語文(語
言研究版),2009,(3).
[14]劉福生.淺論“語言輸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
版),2004,(2).
[15]劉紹忠.國外語際語用學研究現狀與我國語際語用學研究的思
考[J].現代外語,1997,(4).
[16]盧仁順,夏桂蘭.語用遷移研究述略[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1).
[17]羅歡.東南亞留學生漢語語用失誤現象探析[D].長沙:湖南師
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8]呂必松.論漢語中介語的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1993,(2).
[19]毛嘉賓.外國人學漢語的語用失誤成因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
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3,(3).
[20]施仁娟.留學生漢語語用能力發展狀況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3,(5).
[21]孫德華.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語用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
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22]王鴻雁.對外漢語教學語用能力培養探析[J].現代語文(學術
綜合版),2014,(1).
[23]王美玲.對外漢語文化語用教學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10.
[24]王勤,楊一虹.體育院校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差異和
失誤淺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增刊),2007:311-312.
[25]王婷.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用測試[J].科技信息(科學教
研),2007,(33).
[26]王雅.韓國漢語學習者熟語的語用失誤分析及教學對策[D].沈
陽: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7]吳琳.試論漢語兒童語用能力的發展[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8]張寒隨.初級階段對外漢語語用教學淺談[D].武漢:華中師范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9]張新.《初級漢語課本》中語用文化的考察和分析[D].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0]趙三敏.印度尼西亞留學生“批評”語用失誤之調查分析[D].
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1]趙楊.第二語言習得[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5:146.
[32]朱明霞.歐美留學生跨文化社交語用失誤研究[D].重慶:西南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3]余光武.論漢語語用能力的構成與評估[J].語言科學,2014,
(1).
一、健全組織,靠實責任
(一)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 成立了以武裝部長任組長,綜治負責人為副組長,各社區、村負責人、站所長為成員的外出務工人員預防教育活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把禁毒宣傳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來抓。
(二)落實任務和措施,制定了《外出務工人員預防教育活動實施方案》,明確工作進度,細化工作措施,將責任落實到7個社區居委會、2個村委會、團委、婦聯等基層組織單位。
二、宣傳教育活動開展情況
春節前后,汽車站、火車站等公共場所人員流動性大,人群聚集,我鎮組織各社區、村和相關單位利用標語、傳單、現場演出等形式,開展了以“文明外出務工,切莫沾染”為主題的禁毒宣傳教育活動5次。舉辦對外出務工人員禁毒知識講座,并在各公共場所內張貼禁毒宣傳畫,發放宣傳資料。加強了對各公共場所新型的預防教育。充分利用現有禁毒資源,發動禁毒專干、禁毒志愿者深入轄區發放《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致青少年朋友的一封信》、開展“小手拉大手禁毒建和諧”活動,大力宣傳《禁毒法》、《戒毒條例》等法律法規,在做好對外出務工人員各項禁毒宣傳教育工作的同時,實現了禁毒宣傳教育的全覆蓋。
關鍵詞:體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橋梁;建筑結構
中圖分類號:TU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引言
體外預應力(external prestressing)是后張預應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分支之一,/data2/music/5712353/5712353.mp3?xcode=1befcd2cbbfb3b74a79c7fd72cefb648&mid=0.35333989458039它是一種用完全位于混凝土截面以外的預應力束來對混凝土縱向施加預應力的結構體系。體外預應力結構相對于傳統的體內布筋預應力結構具有:截面尺寸小,自重輕,預應力筋替換、維護管理方便,預應力損失小,縮短施工工期等特點。因此,體外預應力結構應用非常廣泛,既可用于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特種結構和建筑結構等新建結構,也可用于舊有的混凝土結構的重建、加固及維修等。隨著斜拉橋和高強混凝土技術的發展,體外預應力結構技術的應用將是現代預應力施工中的主要趨勢之一[1][2]。
二 體外預應力技術的優缺點
體外預應力結構具有如下優點,因截面中只有體外力筋,很少或沒有體內力筋,截面尺寸相應減小,故特別適用于大跨建筑和橋梁等結構;主要的施工工序較為簡單,使澆注混凝土較方便,質量容易得到保證,使用期內容易檢查和更換;特別適用在結構加固工程中,是主動加固的重要方法;體外力筋僅在錨固區和轉向塊與結構相連,摩阻損失明顯減小。
體外預應力結構亦有缺陷,體外預應力束暴露空氣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如防腐蝕、防火等需要加以認真考慮;為了保證體外預應力體系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相應的防護成本增加;錨固區和轉向塊區域的預應力作用影響復雜,這兩個區域局部配筋復雜,大噸位預應力束的布置和安裝難度增加;特殊部位的體外束張拉操作難度增加,如箱梁內部靠近頂板的中間錨固張拉等。
三 國內對體外預應力結構的研究概述
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許多學者就對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現就一些主要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內容綜述如下。
1 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梁
目前,對體外預應力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簡支梁或節段施工連續梁,李晨光[3]等體外預應力技術對2榀單跨框架梁和2榀雙跨框架梁分別采用直線筋和折線筋進行了加固,然后對其性能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用體外預應力筋加固后框架梁在正常使用狀態下可以減小梁的跨中撓度和裂縫寬度;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可以提高構件的極限抗彎承載力并且預應力筋極限應力增量增大。但是,與直線筋相比,折線筋在提高框架梁的綜合性能方面加固效果更好。
李國平[4]采用不同參數進行了13根整體式和14根節段式(膠接縫和干接縫)體外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模型梁試驗。描述了模型體外預應力筋應力隨荷載變化規律;分析了剪跨比、體內外預應力筋配比、接縫位置和數量及類型對梁剪切性能的影響。
牛斌[5]對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梁抗彎強度及變形性能進行了研究,通過十片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梁的試驗,建立了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梁受彎條件下全過程非線性分析的計算方法和計算機程序。牛斌[6]還通過9片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梁靜載試驗的結果, 建立了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梁極限狀態下彎矩、撓度和體外預應力筋應力增量的簡化計算方法同時,采用此方法對國外二批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梁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計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研究和設計各種體外預應力結構提供了一種可直接利用的公式。
2 體外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梁
體外預應力組合梁是在普通組合梁基礎上,合理布置高強度預應力鋼索,并對其進行張拉,使梁在承受全部外荷載前建立起預應力,該預應力能減小或抵消梁在外荷載作用下產生的應力,達到改善梁的受力性能、提高梁剛度的效果。宗周紅[7]等進行了體外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連續梁的靜載全過程試驗,分析了荷載-跨中變形特征、沿梁長度的滑移分布規律、截面高度方向的應變分布、預應力筋應力變化以及連續梁的內力重分布機理、破環模態與極限強度。聶建國[8]等考慮了預應力以及預應力筋內力增量對連續組合梁彎矩分布的影,以力法原理為基礎,分別建立了體外預應力加固連續組合梁在對稱集中荷載作用下負彎矩區和正彎矩區屈服荷載以及極限荷載的計算公式
鋼-混凝土組合梁在彎曲荷載作用下,混凝土板中存在剪力滯現象。而體外預應力組合梁混凝土板中除了彎曲作用,還有軸向預應力作用,因此,研究體外預應力組合梁混凝土有效翼緣寬度是體外預應力組合梁設計的關鍵問題之一。在工程設計中,通常采用有效翼緣寬度的方法來靜力等效混凝土板截面的法向內力合力。張志彬[9]等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體外預應力作用下簡支組合梁混凝土有效翼緣寬度,分析了剪力連接剛度對預應力組合梁有效翼緣寬度的影響和預應力增量的效應。同時對混凝土板收縮、徐變下,體外預應力組合梁的受力機理進行了討論。
3 體外預應力雙弦結構
體外預應力雙弦結構(又稱張弦梁結構)是一種由柔性的索和剛性的梁或拱組成的雜交結構。其中梁或拱作為結構上弦,索作為結構下弦,對下弦的索施加預應力并錨固在上弦梁的兩端,上下弦之間通過豎向撐桿相連接。劉航[10]等對體外預應力雙弦結構的力學性能和施工工藝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制作了雙向預應力雙弦結構的縮尺試驗模型,探討了預應力張拉的相互影響規律,并提出了預應力張拉的合理方案。在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體外預應力雙弦結構的設計和施工建議,為該類結構的工程應用提供參考。
4 碳纖維CFRP預應力筋混凝土梁
碳纖維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預應力筋以其強度高、重量輕、抗疲勞性能好、低松馳和不銹蝕等許多優異的性能,而極有希望成為處于惡劣自然環境下配筋混凝土結構中傳統預應力鋼筋的替代品。曹國輝[11]等制作了體外配置CFRP筋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模型,對持續均布荷載作用箱梁的截面應力重分布、長期撓曲變形及裂縫發展等規律進行了1001天的試驗觀測。基于素混凝土柱體的實測徐變系數,運用雙線性法和曲率法分別對試驗箱梁的長期撓曲變形進行預測。
王新定[12]等對1片體外CFRP筋直線布置和2片體外CFRP筋曲線布置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梁進行了正截面抗彎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體外預應力CFRP筋混凝土梁受力過程與體外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有較多相似之處;在跨中設置轉向塊,可有效提高體外預應力CFRP筋混凝土梁的極限抗彎承載能力。
總之,國內對預應力理論、設計、施工技術和產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為體外預應力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