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的老師作文開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開門見山法。即文章一開頭就開宗明義,簡潔明了,直接點題,高度地概括文章的要旨。這種開頭給人以精練爽脆之感。如魏巍《我的老師》一文開頭一段就是這樣一句:“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小學時候的女教師蔡蕓芝先生。”又如莫懷戚《散步》一文的首段:“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2.寫境引出法。作者先描寫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創設環境,把讀者引入某一氣氛意境之中,在喚起讀者想象和思索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所寫人物,給人以峰回路轉之感,或者把人物置于某一特定背景之下,更好地表現人物的某種命運。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的開頭一段:“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一點風也沒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紅的天,喝了瓢涼水就走出去。”環境如此惡劣,但祥子為了生計不得不拼命拉車,這就預示出人物的命運必然是悲慘的。
3.提問導入法。以提問的方式開頭,扣住讀者心弦,然后循著問題順藤摸瓜,卒章顯志,讓讀者懸著的心逐步釋然。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的開頭一段:“‘那只羚羊哪兒去了?’媽媽突然問我。”
一、熱門話題,討論成文
近期,電視臺播出的穿越古裝電視劇很多,有才子佳人的《鐘馗傳說》,有南拳北腿的《天龍八部》,也有帝王嬪妃的《甄執》……可謂五花八門、名目繁多。于是,我便有意選取一些古裝劇的話題,先討論這些話題,再慢慢形成自己的文章。
比如:《天龍八部》已經播完,大家一起討論后,我便板書了這些命題:《“義”字小議》、《蕭峰是一個怎樣的人》、《段譽與虛竹有何不同》。學生便開始選擇一個最有興趣的話題寫作,有的全面分析“義”字內容,敘議結合,有理有據;有的辯證剖析段譽與虛竹“巧遇”,深入淺出,有條有理。這樣,學生在觀賞節目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認識水平和作文能力。
二、體育入境,聯系自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現在,各項體育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如何把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轉到寫文章上呢?我嘗試帶領他們活動同時,也要求他們用筆把自己喜愛的活動寫下來。
比如:有的學生寫的《一次激烈的比賽》,點面結合,文中球隊行云流水的進攻描寫引人入勝,趣味橫生。有的同學寫的《圓的軌跡》,敘寫了“我”玩球的一段歷程,并得出:“只有灑下熱汗,才會有累累碩果”的結論。
三、預測未來,想象作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目前,大多數學生生活經歷少,感情勝于理智,對于事物認識仍以想象為主。我便引導學生預測未來,大膽想象,提高他們的想象力。
比如:有的同學寫的《十年后的一天》便大膽設想自己成為一名海洋巡查,利用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去捕捉污染海洋罪犯,視野開闊,想象豐富,并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的同學寫的《假如我是班主任》,敘寫了班主任的酸甜苦辣,設想明天的課堂,展現了明天的師生風貌。
四、“我”字開頭,真實起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由于學生熟知自己周圍的一切,明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故我常選一些“我”字開頭,以“我”為選題中心,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寫出自己周圍的真實世界。這樣的話題很多,比如:《我的老師》、《我的同桌》、《我最高興的一天》、《我和爸爸》等等。
有的同學怕寫作文,因為他們總認為自己不會寫、寫不好,而他們寫了一些“我”字開頭的文章,卻寫得自然真實,有情有感,既避免了抄襲的習慣,又增強了自己的信心。
剛放假的時候,我寫了兩篇作文,還不錯,所以有些洋洋自得。爺爺把比賽的事告訴我后,我心想:表弟,我肯定是贏了你。你看我比你大兩歲,讀的書也比你多,基本功也比你強,贏你還不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但事實卻于我開了個玩笑,第一道題是《愉快的一天》,表弟寫得生動,精彩。而我寫得是完全偏題,爺爺叫寫《愉快的一天》,我卻寫成了《舅舅家的新面貌》。1:0。
第二題《我最歡樂的時刻》,表弟寫的里,比喻、擬人,什么修辭手法都有,而我寫得就是流水賬,沒有一點亮點,就像沒放油的菜,骨瘦如柴的人一樣。連我自己聽了都覺得厭煩,乏味。2:0。
第三題《我的老師》,表弟的文章里,每段開頭都用了一個排比句,不僅中心明確,而且思路清晰。而我呢?先寫老師好,又寫老師壞,把老師寫成了武則天,讓人無法評價。3:0。
關鍵詞:作文教學;作文想象;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8-040-1一、進入意境法
學生要是能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寫作,不被打擾和中斷,思路就會源源不斷。所以給孩子創造一個寫作的環境,把全班孩子的注意力、思考力都集中起來,全神貫注于作文,一旦有人動筆,所有的孩子都會受感染,下筆如有神。
教師在上作文課時,當老師把題目要求講解清楚后,一定要求課堂絕對安靜,不能有一點聲音,孩子們也不能東張西望,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或者跳過去,做到嘴巴不說話,眼睛不亂看,身體不亂晃,心情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排除一切雜念,忘掉周圍的一切,進入到寫作狀態中,就好像練瑜伽,一切心思都集中于一點,思想高度活躍和集中,就是水平再差的孩子,也能有感而發,寫出好文章。訓練時要有時間限制,根據作文的長短限定時間,讓孩子能夠收放自如,能長能短,及時收尾。
二、角色融入法
學生寫作文老是覺得沒事可寫,就是寫一件小事,都覺得我自己沒小事,更沒有大事,寫不出文章的原因也在這里。教師要適當地創設環境,讓孩子融入其中,寫作文不是寫別人,就是寫自己的事,寫自己的想法和心情。比如在教學《親情難忘》時,我有意列舉了最親的幾個人: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讓孩子先劃去沒有的親人,大家嘻嘻哈哈,有的說沒有姐姐,或者弟弟妹妹,接著我又讓孩子去掉兩個認為可以舍棄的人,大家都不在嬉笑,當我再次要求去掉兩個可以舍棄的親人時,孩子們眉頭緊蹙,眼中淚光閃閃,當我要求再舍棄兩個,很多人都哭了,拿著筆再也不忍劃下去,此時我引導他們,你為什么不忍劃去呢?他們在你的生活中都怎么做了,讓你如此不忍離開他們?此時氣氛達到,我適時地提出今天的作文就是《親情難忘》,孩子們一腔深情正無處傾瀉,都化作優美文字在筆下緩緩而來。好的角色融入,讓學生充分體驗,拓展學生無限的思維,此時無聲勝有聲,不用怎么講解,孩子都能快速地進入寫作狀態。
三、串糖葫蘆法
有的作文是由幾個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物構成的,有時覺得由此到彼,線索多,事多人多,不好安排,這也是孩子無從下筆的一個原因。教師此時就應該把問題變簡單,用一條明顯的線來聯系多個因素。糖葫蘆是一種孩子常吃的小吃,而寫文章也要像串糖葫蘆一樣,用一根主線串起一組小葫蘆。在寫作文時,引導學生找到一根貫穿全文的主線,把相關事件都穿到這根主線上,文章就容易寫些了。比如在教學《歡樂校園》時,我們可以把校園生活分成幾個不同的場景:教室里、操場上、電腦室、舞蹈室、音樂室、餐廳等,都是一個個“糖葫蘆”,而那根主線就是快樂的校園生活。經典作文《我的媽媽》、《我的老師》等寫人的文章,是由一串不同的事件組成,主線就是媽媽的愛或老師的愛。“串糖葫蘆法”適合不同變換資料、主題不變的題材,寫的時候糖葫蘆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根據需求來選擇“糖葫蘆”的數量,并且要選擇優質的“糖葫蘆”。
四、越過障礙法
一、品課文語言
任何絕妙的思想都離不開傳神的語言,要讓自己的思想感情準確的表達出來,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或樸實親切,或委婉雋永,或凝練準確,或言簡意明,字字珠璣,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對妙詞佳句、精彩片斷進行咀嚼品嘗,領略奇妙粗,達到學以致用。如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一句中的“籠”字時,我讓學生想象一幅“春雨蒙蒙,水氣彌漫,整個屋頂上煙霧繚繞”的美景,通過這一思維活動,學生體會了“籠”字的生動形象,于是,有的學生寫到:
清晨,我漫步在學校的小路上,小路兩旁,垂柳依依。雖是春寒料峭,但如果你稍加留意,便會驚喜的發現,新芽已偷偷的探出了頭,東張西望的打青春的消息。草坪邊的池塘里,彌漫著一層淡淡的水氣,如煙似霧,不由你不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
教學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修辭手法,如語言大使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一文中,運用恰當的修辭方法,寫濟南的地理環境及濟南的水,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在學了這樣的文章之后,我向學生提議:“運用恰當的修辭方法來修飾你的語言。”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妙語迭出。王玉娟同學這樣寫自己家鄉秋天的景象:
如海的高粱舉起火把,無邊的大豆搖響銅鈴;看那炸蕾吐絮的棉花雪白一片,沉甸甸的谷穗金光燦燦;棒槌粗的玉米穗仰首朝天,紅薯地也賽過了綠色地毯……啊!此時此刻,你怎能不想到黨的政策威力無邊!
為了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表達能力,我積極營造寫作氛圍,為學生創造表現提供機會。讓學生每天寫日記,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觀察自然景色的變化;在班級墻報上開辟“優秀日記選登”欄,每周展出一次;要求學生寫“校園之聲通訊稿”,每人每學期至少20篇;發動學生辦“語文手抄報”,每周進行一次評選;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征文演講活動。如“我為學校添光彩”、“新世紀的我”演講會,“紅燭頌”詩歌朗誦會,即興作文比賽,“我愛家鄉”、“我愛校園”征文等20多次大型活動。
二、抓課文的細節
好的細節描寫,逼真生動,是文章借以顯示人物性格、表達主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課文中凡是出現對突出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的片斷,就引導學生比較體味,領悟其妙處。魯迅的《孔已己》中對孔已己的一系列動作描寫,刻畫了這個迂腐不堪、自命不凡而又不失善良的多余人形象;周立波《分馬》中“老孫頭摔跤”的細節描寫,活現出老孫頭風趣幽默的性格。之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誰在作文中借鑒變通得好,就在班上宣讀表揚,增大“賞識效應”。久而久之,學生寫的多了,琢磨得透了,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學生王萍萍在作文《母親的心》中就成功的運用了細節描寫:
……母親已經拿著線追過來了,我正要脫衣服,卻被母親一把安住:‘不要脫,會著涼的!’母親微笑著,她那堅決勁兒,不容我半點摧辭。母親弓著腰,老化的眼睛靠近褂面瞅著,我看見他的手哆嗦著,笨拙的繞著線,僵硬手指,用力捏著針,一次一次老穿不上針眼,半天,才穿上一針……
讀到這里,誰會不為這拳拳的慈母心感動的流淚呢?
三、仿課文的開頭、結尾
中學課文堪稱“風頭”、“豹尾”的開頭結尾,俯拾皆是。好的開頭,先聲奪人,令人愛不惜手;好的結尾,則以高屋建瓴之勢,畫龍點睛之效,令人“把作品讀完之后,把它的第一面翻開來重新再讀一邊”(列夫?托爾斯泰語)。如魏巍的《我的老師》開篇點題,開頭只有一句話;茅盾《白楊禮贊》譯文開篇抒情,統領全文;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結尾畫龍點睛。像這樣的“風頭豹尾”,我總是先發動學生自己主動的“引入”題為期妙處,再要求他們做讀書筆記,熟讀成誦,化為己有。有的學生寫《恩師難忘》,開頭說:“一看見那本紅色的筆記本,往事就浮現在眼前,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恩師梁順海。”有的學生寫《我愛秋天》,結尾說:“我愛這充滿了成熟和繁榮氣息的秋天,我更愛那些造就了這欣欣向榮建設的勞動者。”
四、“那”課文的構思立意
當代作家叢維熙說:“作品的構思可比作工程師的草圖設計,只有經過反復推敲之后,才能大興土木,挖基開槽,一磚一石的蓋樓建廈。可見構思立意、布局某篇之重要。誠然,作文構思方法種種,但萬變不離其宗,都可以從課紋理廣泛的占有、拿來。學完揚朔的《荔枝蜜》后,就讓學生以《蚯蚓》、《小草》為題,采用育秧現役的手法進行寫作;學完彭荊風的《驛路梨花》之后,就給學生題目,讓學生用“誤會法”進行寫作,效果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