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利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以往的初中歷史課堂,我們看到的教學局面常常是教師手拿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在黑板上詳細羅列教科書上的知識要點,并滔滔不絕地向學生講述,學生則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匆匆忙忙地記筆記,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型教學模式嚴重限制了學生學習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成為了容納知識的容器,長此以往,學生不僅學不到實質性的歷史知識,還會對歷史學習產生厭惡和抵觸感。所以,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對這種教學局面進行改觀和完善。如今,一種全新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走進了初中歷史教學課堂,即多媒體技術,它本身具有強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與人分享功能,將它引進初中歷史課堂,可以促進以往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教學形式的轉變,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從而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歷史課程的學習。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7課《輝煌的隋唐文化》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可將全班學生四人分為一組,讓他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查閱隋唐時期在科技、文學、藝術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然后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課堂上,每組輪流對本組成果進行匯總式闡述。這樣,我通過讓學生自行搜集、整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就使學生詳細了解和掌握了隋唐時期的主要成就,同時也將學習權利歸還給了學生,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有利于獲得高質量的歷史教學課堂。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歷史是學生了解古今中外世遷的渠道,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教材中的事件與學生之間存在著遙遠的時空差距,如果我們只是利用口頭語言進行描述,學生還是難以對一些歷史事件進行正確的聯想和想象。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第二次期間列強侵華罪行》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真實認識到列強在中國犯下的血腥、野蠻的滔天罪行,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了有關介紹圓明園的圖片和資料,然后播放了電影《》的片段,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人類文明的文化結晶在沖天光火中化為了殘垣斷壁……看著投影屏幕上呈現出來的歷史場景,學生不斷發出了各種惋惜和嘆息聲,同時也表現出了憤怒和憤恨的神情。這樣,我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直觀式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了列強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認識到了侵略者的兇殘本質,從而使他們在強烈愛國心的驅使下,進入本節知識的學習。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攻破教學重難點,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紛繁復雜、不易說明的歷史知識點,單純的語言描述和傳統教具的運用,根本無法有效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點。而信息技術則能通過多種方式向學生呈現學習資料,使那些抽象、復雜、靜態的歷史知識點以具體、簡單、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達到攻破教學重難點、增強學生感性認識的教學目的。
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這部分內容時,“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屬于教學重點,尤其是尼克松總統將美國戰略進攻調整為戰略防御,對于初中階段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更是不易。于是,我就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一組動態畫面這樣,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這一教學重難點了,同時也使初中歷史課堂變得形象生動、精彩有趣。
總之,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初中歷史課堂具有無限生機和活力,也希望廣大歷史教師能廣泛搜集和探索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進行有效融合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初中歷史課堂煥發出靈動的光彩。
一、統籌規劃,全盤考慮。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歷史學科在制定復習計劃時,力爭做到統籌規劃,適時調整。
1、統籌規劃,靈活調整。歷史學科在初三年級要完成兩本書的新課學習。按照既往經驗是上學期趕新課,下學期專門復習。但去年受制于國家教材修訂的政策影響,定版的下冊教材遲遲未能面世,而網上流傳的各種版本又是五花八門,難以選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備課組經過集體協商后,一致決定九年級上學期,趕在11月中旬先完成上冊書新課學習任務。剩余時間,即著手復習中國古代史內容。待到來年新學期開始,新教材正式下發后,再結合我省當年《中考說明》的要求,對九年級下冊內容再展開學習。此時新課學習與復習提高一遍過?!吨锌颊f明》中不做要求的內容,學生自學,《中考說明》中的次要內容、簡單學習,《中考說明》中的重點內容,注意拓展廣度,加強深度,重點學習。實踐證明,這一做法是成功的,為畢業復習節省了寶貴的時間,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及早動手,搶占先機。我們在九年級上學期新課學習時,為學生選擇配套習題時,就直接選擇符合中考要求,難度較深,能力要求較高的中考試題。力爭做到一步到位。
二、精講精練,提高實效。“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歷史學科力爭在復習中將有限的時間用在重點內容上,精講精練。
1、研究考題,區分考點。整個初三復習中,歷史學科可能是復習任務最艱巨的學科,面對6本書,200多個大小考點,但每周只有四節課,而且隨著后期各項考試的展開,課時又減少不少。在講課過程中,重點講分值高的必考考點和??伎键c,常規講分值小的必考考點和??伎键c,簡略講選考考點。這樣既保證了復習的廣度深度,也提高了復習的效率,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同時,講解時主要抓階段特征,進行縱橫對比,中外聯系,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相互勾連的知識網絡,讓學生能提綱挈領的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2、精選作業,限時完成。整個初三學年,我們歷史學科只選擇了《試題研究》一本復習資料,但力求把它用好用實。在每次布置課后作業時,并非全面撒網,而是根據當日所學內容,精心選擇練習題目,學生回家后限時獨立完成。
3、習題講評,注重方法。習題講解時,將選擇題分成不同類型,反復講解各種類型選擇題的具體解法。講解非選擇題時,要求學生先判斷該題所考知識點以及具體的考察方式,再針對具體的考察方式給出相應的解題方法,甚至將這些方法總結成順口溜,如“原因找前影響后,政經思文相結合,影響注意點線面”等等。注重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掌握解題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4、重視卷面,樹立典范。歷史學科是書寫量較大的文科學科之一,學生的卷面呈現對閱卷人的賦分評判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前幾次??荚嚲碇v評時,老師都要向學生展示一張自己手工書寫的答題卡,做到字跡工整,層次分明,序號排列,分點結合;后期電腦閱卷后,我們都會精心挑選得分較高、答題規范的學生答題卡,向學生展示,幫助學生建立規范答題的習慣,提高得分率,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組內協作,齊心合力?!懊颀R者強”。在復習計劃的制定,復習方案的落實,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組內幾位老師齊心合力,相互協作。
1、合作命題,精益求精。每次月考命題時,一位老師主命,其他老師負責審題,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力爭力求命題的質量達到中考的要求,提高考試的效率。
2、題型講解,各展所長。初三復習,我們認為基本上可以說是放兩頭抓中間。前面的好學生,不需要教師太過費心,他們會主動跟著老師認真學習。而后面的一些學困生因基礎太差,欠賬太多,跟不上,老師費力再多也成效不大。真正需要教師費力用心的則是那些有一定潛能的中等生。歷史學科由于受限于課時較少、內容較多的客觀條件,無法獨立開展抓中等學生的專門教學活動。但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統一的補差課時,開展提升中等生解題能力的專題教學。我們在補差教學中,以往年中考真題為素材,精心編制練習資料,并且在習題講評時,打破常規,一改往年每位老師選擇一個題型,并將該題型下的所有題目全部講完的做法。而是積極創新,要求三位老師每種題型都要選擇相應的題目進行講解講評,這樣雖然加重了教師的備課工作量,但能讓不同老師的學生能夠從其他教師那里學到更適合自己的解題思路、答題方法、書寫程序,實現博采眾家之長,成就個人風范。學生反饋,反響不錯,效果良好。
3、評卷收獲,及時共享。在試卷評卷過程中,發現一些普遍性問題及特殊性問題,不同題組的老師之間相互溝通,及時通報。以便其他兩位老師能夠在試卷講評過程中注意此類問題,及時提醒學生改正提高。
四、搜集信息,撲捉熱點。方向決定對錯,方法決定成敗。在歷史學科的復習中,不僅要埋頭拉車,時時還需要注意抬頭看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廣集信息,認真鑒別。通過參加交流群,以及同學群,中考閱卷群的微信交流,及時獲取各方面有關中考歷史改革的信息,并對復習計劃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當然有時有些信息也是真偽難辨,令人無所適從。我們對其進行認真分析甄別。此后一些學校立即著手讓學生把相關筆記,往課本上謄寫,但這樣做必然要耗費學生大量的時間。我們經過認真分析后,認為這個措施在中考進場檢查時難以操作,可行性不大。
2、關注現實,緊扣熱點。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學科的考察與現實熱點緊密相連,因此我們在復習中高度重視周年大事,同時密切關注社會熱點,將考點中與之相關的內容重點強化。
3、考點預測,最后一搏。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并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松、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
海南省保亭縣八村中學教師 于傳偉
我是在海南農村初中任教的一名國家特崗教師,在近三年的教師生涯中,我發現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較低甚至出現無效教學的現象;二是大部分學生學習沒有目標,紀律性較差,遲到、曠課、逃學現象屢屢發生;三是很多學生沒有掌握好數學學習的方法,導致數學基礎較差,對學習數學沒有多少興趣。這些問題不但困擾著每一個農村初中數學教師,而且更加影響農村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開展和數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探討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非常必要和有意義。下面結合本人的數學教學實踐,與大家一起探討如何提高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聯系農村學生的實際,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要提高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我們教師充分了解本班學生原有的數學基礎,準確把握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好每節課的重點與難點。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育教學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首先要了解本班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接受能力、知識基礎等,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進而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數學教材,對教材的編排意圖、教學要求、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都要了如指掌。另外,還要明確各單元、各章節的知識在整冊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做到在教學中有的放矢,融會貫通地教授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我在講授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課時時,根據本班學生數學基礎和接受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大綱把教學目標定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過拼圖活動探索勾股定理,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拼圖探索勾股定理,沒有按照教學大綱把證明勾股定理作為教學的重點。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習積極性
1、多媒體課件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單一教學方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多媒體課件教學在這方面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別注意運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兩種教學方法優勢互補,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經常自己制作多媒體課件或從互聯網上下載一些優秀的多媒體課件進行修改以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使數學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吸引他們長期的注意力,讓他們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來,從而達到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例如:我在講授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第二課時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很輕松地演示出反比例函數y= (k為常數,k≠0)的圖象是雙曲線,當 k>0時,雙曲線的兩支分別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個象限內y值隨x值的增大而減小;當k<0時,雙曲線的兩支分別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個象限內y值隨x值的增大而增大。特別直觀、形象,學生很容易記住,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教學方法
由于不同的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樣,因此,僅靠教師的整體教學效果并不明顯,通過摸索我發現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即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各小組內的同學之間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組之間互相競爭,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講授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第一課時時,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學分成三組,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讓每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觀察、分析、總結反比例函數的性質,并且要求每組的小組長建立明確的責任制,保證每位組員都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然后,每組推選出一個代表到講臺上當小老師講課,匯報他們小組的討論結果,體驗一下當老師的感覺。最后,我還會對小老師們的講課和各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之處。剛開始時,學生們個個都比較膽小,沒有人愿意上講臺去講。但是當他們后來發現自己的講課獲得了老師和全班同學的肯定時,都變得喜歡上講臺,爭著上講臺講課了,他們真正成了數學課堂的"主人翁"??吹綄W生們有這樣的轉變,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三、創設合適的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學習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樂學。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也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可以增加3~4倍,甚至有人推出了這樣的一個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學習興趣。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創設合適的數學教學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教學情境的設計應結合農村初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心理特征,創設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情境。例如,我在講授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課時時,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趙爽弦圖",然后設置了這樣一些問題:"同學們,你們見過這個圖案嗎? 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為什么會選用這樣的圖案作為會徽呢?你們聽說過勾股定理嗎?"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同學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來了,于是我接著向學生介紹勾股定理在我國的悠久歷史等知識,整堂課學生都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行學習,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了。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學習方法
【關鍵詞】詞匯教學;策略;教學延伸;有效課堂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有所獲,能力得到提高,做到讓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并學會學習。而教師在“任務與應試”的雙重壓力下,既要進行詞匯語法等各種知識點的教學,又要安排課堂活動,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詞匯以及閱讀教學兩個反面探討一下如何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
一、詞匯教學
眾所周知,要學好一種語言,詞匯是關鍵,詞匯量越大,英語學習效果就越好。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有些學生因為記不住單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有效的進行詞匯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讓學生主動自覺的記住單詞呢?筆者認為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策略,教師在教學中實施一些策略。
1.詞匯學習策略
(1)讀音和拼寫。在教學中,我們會看到學生把first寫成 frist, tired寫成 tried, proud寫成 pround。這是因為學生對詞的讀音掌握不好。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掌握音素及一些字母組合的發音,重視單詞讀音,注意音和形統一結合,培養學生按拼讀記憶單詞,達到見形而知音,聽音而知形的效果。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掌握詞匯的效率。
(2)構詞法。英語的構詞法主要有合成法、轉化法、派生法、混合法、截短法和首尾字母縮略法。合成法如gentleman, bathroom。轉化法如land 、rain。派生法如 able-unable、 like-dislike?;旌戏ㄈ鏷elicopter airport-heliport 、photograph-photo??s略法如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只要掌握詞根,運用構詞法,既能提高記憶的效率,又能擴大詞匯量。
當然我們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如對比法、歸納法、聯想法、翻譯法及猜測法。我們可根據實際情況去運用。
2.詞匯教學策略
詞匯教學重在教學的情景化。首先可采用情景呈現法,如可以使用圖片、簡筆畫、實物、表演、語言或是flas來介紹生詞的意思,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如在教alien、UFO、land這些詞時,我就用了flash呈現出從天而降、外星人走出來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A UFO landed on the street, the aliens get out of the UFO。幫助他們既理解了也記住了單詞。其次再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運用所學詞匯。如單詞造句,翻譯句子,回答問題,復述課文,猜詞游戲等,讓學生把學過的詞匯在聽、說、讀、寫各方面全方位運用。如講方位的介詞時,結合教室內的布局,讓學生自己描述 Some desks and chairs are in the classroom. Some books are on the desks. The chairs are under the desk。這種教法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在語言交際中運用詞匯,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二、閱讀教學
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取新的知識,提高認知水平,展示學生的語言技能,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深化閱讀的內涵和拓展其外延。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將其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1)文化的延伸。文化的延伸通常指提供給學生相關國家的文化習俗,如歷史、地理、娛樂、運動、飲食、教育、禮儀等受學生歡迎的閱讀材料。通過對與閱讀內容相關的文化進行延伸,為學生的進一步閱讀做好鋪墊,掃除閱讀障礙。如《新目標》八年級上Unit9 “When was he born?” 閱讀教學的文化延伸可設計介紹Mozart ,Tiger Woods ,Ronaldo的表格,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人物及其社會文化背景。八年級下冊Unit 7中的“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閱讀教學可以根據閱讀材料,延伸教學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禮儀特點。九年級Unit 6中的“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閱讀教學可以延伸拓展中西方飲食文化等等。
(2)語言的延伸。語言的延伸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語言知識,分析語篇的結構層次和意圖層次,學會創造性地運用從閱讀中所掌握的語言形式。學會創造性地運用從閱讀中所掌握的語言形式,有助于其寫作能力的提升。如八年級下冊Unit 9中的“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帶著學習和賞析的態度瀏覽文章,體驗新加坡美景。然后,筆者和學生一起尋找文章中的語言美。如整篇文章先總體描述,然后進行細節分化,描述新加坡的氣候、食物、野生動物園等,最后總結全文。學生可在文中找出一系列的連接詞,把全文完美地連接在一起。如: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however,whether ... or,and of course...另外還可帶著學生從文中找出優美的句子:It’s a wonderful place to... Maybe you fear that...It might seem strange…You won’t have any problem…One great thing about ...is ... 這樣既可以讓他們理解文章,同時也可以從閱讀中許多關于寫作的方法,從“讀”上升到“寫”的高度。最后設計題為 “Have you ever been to LuXi?”的書面表達,充分檢測他們的學習效果。
(3)情感的延伸。情感態度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閱讀教學中許多閱讀材料都有積極的情感主題。所以情感的延伸可以讓學生樹立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九年級Unit 1中的“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延伸的情感主題可以是:克服困難,頑強自信;九年級Unit 7中的“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延伸的情感主題可以是: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九年級Unit 8中的“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和八年級下冊Unit 4中的“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延伸的情感主題可以是:與人為善,參加志愿者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九年級Unit 3中的“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延伸的情感主題可以是:換位思考,感恩父母。如果教師善于挖掘,把閱讀教學作為一種資源載體,延伸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融積極的情感教育于其中,更好地達到閱讀教學的效果。
另外閱讀教學的延伸還可涉及到情景的延伸和思維的延伸。在這里我就不做過多的說明了。
三、結束語
課堂教學當然不僅僅包括詞匯和閱讀的教學,還包括聽力、語法等方面的教學,要構建有效的課堂,需要我們教師能研究學生,優化教法,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并能做到精講多練,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才能使教學有序、高效的進行,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王淑珍.青年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易入的誤區及對策.《中小學外語教學》,1999.6
[2]楊陽.詞匯教學方法新探(三).《中小學外語教學》,1999.5
【關鍵詞】課堂活動;針對性;全體;個體;活動情境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中強調: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在此精神指引下,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盡可能“動”起來,引導學生在“動”中學史、悟史,在“動”中培養學生樂于探究的學習精神,促進學生不斷成長。
怎樣才能讓學生積極融入到課堂活動中,輕松學好歷史?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做好:
一、課堂活動要有針對性,要有利于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設計開展的任何活動都應為學生更好的掌握學習內容而服務,以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為宗旨。這就要求,師生之間密切配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主導作用。歷史課堂活動想要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就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進來,成為活動的主體,可如果缺少了教師的“導”,課堂可能“花樣百出、熱鬧無比”。因此,設計歷史課堂活動時,既要保證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效參與”,又要防止學生們“跑偏”。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6課)“狀元實業家”一目時,筆者讓學生閱讀課本、看圖片、比賽講張謇的故事,然后討論:張謇中了萬千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狀元,為什么放著官不當,去興辦實業呢?有同學說伴君如伴虎,風險大,辦實業安全又實在;有同學說辦實業可以輕松賺大錢,比做官好,而賺了錢之后可以更好的生活。這一來學生就來勁了,這個說賺錢了可以辦慈善,那個說可以環游世界,甚至有人說:有錢可以很任性。學生的發言很主動,課堂也很熱鬧,但是已經偏離了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此時筆者及時提醒學生們結合張謇所處時代,回答張謇棄官辦實業的原因。學生很快討論得出結論:張謇為救國,放棄做官,興辦實業,抵抗外國資本入侵,使國家富強。因此筆者認為: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不能偏離主題和拋棄重點,要讓活動主題鮮明、目的明確、任務清楚。
二、開展課堂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并注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課堂活動要面向全體,盡可能關注每一個學生。但是在課堂活動中,往往出現優生“大包大攬”,學困生“混水摸魚”,課堂活動變成了優生生動的表演課,這和我們要關注全體學生的理念是遙相背離的。因此在開展課堂活動時,老師要設法激勵、鼓勵學生,尤其是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和學困生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并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在學習《劫難中的抗爭》(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2課)時,針對網絡曾熱議的話題:該不該重修圓明園?筆者讓學生發表自已的觀點。幾個女同學發言后,筆者說:怎么有自已的想法的全是女同學,看來我們班要靠女生撐起一片天了,結果不服氣的男生和女生間展開了發言賽,你一言、我一語,幾乎全體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筆者認為,在活動面向全體學生時,要注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筆者曾嘗試使用“紙上談兵”討論法來解決學生參與率和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即每個學習小組安排好專人負責記錄其它同學討論的結果,而后將各組結論張貼于黑板上,大家上前觀看(每人負責觀看一組)其它小組同學的結論,而后結合各組結論,小組討論是否對本組的結論作出修改。這樣一來,小組的每一個同學根據能力、興趣的差異,分派不同的任務在身,都必須積極、認真的團結協作,才能在小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三、課堂活動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活動形式并努力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情境
歷史課堂的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科學地選擇活動形式,以確保課堂活動高效地開展。七、八年級學生表現欲望強,就可以表演歷史劇、講歷史小故事比賽等活動;九年級學生不再喜歡簡單的活動,他們的思維層次已經上了更高的臺階,所以我們可以讓他們進行歷史辯論、制作圖表、問題探究等歷史活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庇辛伺d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而興趣這種積極良好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盡可能的為學生創設感性的、富于吸引力的活動情境。如在學習《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17課)中《漢謨拉比法典》一目時,設計的活動如下:同學們通過預習,對法典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我們穿越時空來到古巴比倫,做一回公正的大法官。有一天,自由民甲不小心打瞎了自由民乙;奴隸丙打了自由民丁一巴掌。(由四個平時較能表現,且動作較夸張的學生根據所述內容表演)你們說這兩個案子怎么判呀?通過表演和評判,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漢謨拉比法典》所實行的“同態復仇法”和法典的實質。
四、要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及時評價,并有效總結知識點
課堂活動中的評價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評價語言要努力做到:精練準確,豐富生動,機巧靈活,幽默有趣,獨特創新??偨Y知識點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活動的情況,用聯系的觀點對與活動相關的知識進行剖析,使學生能夠完全地掌握知識點。如學習《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戰火》(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20課)中“誰點燃了火藥桶”一目,學生就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展開辯論?一方肯定普林西普的行為,認為他為了民族的尊嚴而不惜犧牲自已的生命值得稱道;另一方認為他用刺殺的方式不妥,且為德、奧發動一戰找到借口,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評價和總結為:大家通過思考、討論而得出的結果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發言的同學也十分投入,迸發的“火藥味”也讓我們感受到火藥桶被點燃時的危險。持肯定觀點的同學從刺殺的目的出發,是愛國的有血性的少年。持否定觀點的同學從刺殺的性質、結果出發,是有理性和高瞻遠矚的少年。如果把大家的觀點,合而為一,就完美了。簡言之,普林西普出發點是好的,但方式欠妥,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通過評價和總結,既肯定了學生活動表現,讓他們有成功的喜悅,又指出了學生的不足,同時讓學生輕松掌握了知識。
總之,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重視歷史課堂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控好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以提高活動效率,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下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