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物學科論文

生物學科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學科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物學科論文

生物學科論文范文第1篇

生物世界是絢麗多彩的,因此,生物課程資源無疑也是豐富的,可以說是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在。誠然,教材編者、教研人員和任課教師責無旁貸應該依據“課程標準”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好各種課程資源,但是,如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讓學生參與到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開發,必將對學生個性品質與創新精神的發展產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學習“花的結構”一課時,筆者曾發現一個怪現?象:教師和學生都用鮮花實物標本學習了花的結構,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但課堂檢測的反饋顯示,學生對結構知識點的掌握并沒有預想的那么好,特別是將桃花換成百合花后,學生更是錯誤百出。教師細心回顧課堂后“發現了癥結所在:學生帶到課堂上來的都是很容易買到的康乃馨(雖然顏色有異),導致學生缺少對不同種類花朵的觀察、比較與解剖,所以學習效果不佳。由此啟示教師應該研究解決一系列與生物教學計劃相關的問題。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種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過校園種植解決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標本如何解決?校園小池塘可養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這樣一來,一個班的學生就可能觀察到十幾種花,在動手解剖時就能輕松掌握本課的知識重點。又如在學習《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課時,很多學生都對課文提到的“病毒能幫助完成轉基因過程”這一點非常感興趣,少部分學生還能講出一點小知識,但仔細追究發現,大多數都只停留在對“轉基因”這個名詞本身的記憶印象上,而對概念的內涵卻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議全班學生圍繞“轉基因技術”“基因治療”分組查找相關資料,下一課時進行小組比賽,看誰找得又多又好。結果,每個小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資料,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可見,合理地開發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學生都開始養成自覺收集學習資料的習慣,每當學習某些內容需要舉例說明時,通常都能有不少學生能幫上忙。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尋找合適的學習素材,豐富了課堂的教學資源,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拓寬了他們的學習領域。

二、讓學生成為情境問題的主動思考者

思維能力是考查學生科學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和創造性地發現問題,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間。例如,在學習“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時,選用學生都熟悉和喜歡的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圖片并提問:為什么他們長得如此相像?由此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便可進一步提出:那么決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的什么部位呢?通過設置懸念,觸發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理解課文。順勢結合課文中提供的相關圖文資料信息,提問:“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嗎?克隆羊多莉是怎么產生的?請觀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對分析解決“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個難點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直觀的影像讓學生清楚了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使學生對整個克隆過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著學生更深人的思考。接著教師拓展提問:“你們對爭議比較多的克隆人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請各小組收集有關信息,闡明你們的觀點。”各小組學生在積極準備了一個星期后,將各自的觀點帶到了課堂上,爭相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支持的證據,下課時大家還意猶未盡,我為他們能夠收集到如此豐富的資料而感到驚奇,這說明了學生們對周圍熱點問題的關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發表任何見解,也無需告訴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也不要求他們有一個最終的標準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識,教學應該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自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不是僅僅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

三、總結

生物學科論文范文第2篇

視頻是網頁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能夠形象地表現各種生物現象,讓學生通過仔細地觀察,從而揭示出各種生命的奧秘。詳細頁面中的視頻素材應首先進行合理的編輯,截取掉無關或者重復的部分,保留關鍵內容和核心部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各種關鍵性知識,避免在枯燥的等待中浪費掉寶貴的學習時間。另外,長時間的觀看很容易消磨學生的耐性,因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在選取和編輯視頻的時候,最好要帶有聲音效果,這樣使學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同時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要點,切中中心題意。編輯視頻的軟件很多,如會聲會影、Premiere等都是很好的視頻編輯軟件。網頁中圖片的處理圖片能夠形象地表現出生物的外部特征,因此在拍攝或選取圖片的時候要采取慎重的態度,不能應付了事。拍攝時,一定要選取合適的角度以便能夠充分地表現出生物的外部特征;選取圖片的時候也要考慮到這一因素。如果找到或拍攝的圖片素材不理想,也可以利用圖形編輯軟件進行技術處理,以達到完美的技術效果。有時候某種場景變換太快,很難捕捉到恰當的動作,這時可以使用錄像的形式采集信息,采集完畢之后再利用截圖工具將播放過程中精彩的鏡頭截取下來。當然為了保證畫面的清晰度,要注意先將錄像設置成高清視頻,也就是較大的文件,以保證圖片放大時的清晰效果。在網頁中處理圖片素材的時候要注意大圖和小圖的搭配使用。小圖是為了讀者在眾多圖片素材中迅速選取,也是為了提高瀏覽網頁的速度;大圖是讀者確定好圖片素材之后,雙擊小圖便會展開的圖片。大圖文件較大,畫面清晰,更適合讀者下載使用,缺點是文件打開速度較慢,浪費讀者時間;小圖文件小,占據的空間小,因而打開的速度較快,方便瀏覽。二者搭配使用,互相取長補短,解決了圖片打開和存儲的難題。

二網站的規劃與設計

教師在設計網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面對的讀者是學生,一切要為學生服務。網站的宗旨是能夠使學生快速地查看他們感興趣的生物學知識。文字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網站的設計既要便于教師分門別類地進行系統授課,又能針對某一章節進行深入拓展。這樣的網站設計就能夠很好地為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服務。同時在網站上要設計一些專題討論區,用以組織一些師生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進行討論,使網站能夠切實地為教學服務。學科網站既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網站存在,也可以嵌入到或鏈接到學校的網站之中。這樣就可以節省服務器的存儲空間,方便用戶在不同學科間瀏覽。

三網站首頁的設計

網站首頁的制作非常關鍵,它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心理,讓讀者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他們感到這個網站確實有一些實用性的東西,值得讀下去。畫面設計既要體現生物科學的豐富性,又要體現科學知識的嚴謹性。首頁上的大圖可以是一幅生機盎然的大森林的場景,上面是各種動物自然相處的狀態。此時不管是以動畫還是視頻形式,都要以最精彩的畫面進行展示。每一個崇尚自然的人都會心存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暢想,從而從這里產生暢游動物世界和植物世界的愿望,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網站的導航欄的設計要新穎別致,比如動物樂園、植物大觀園、微觀大世界等。網站要提供一些著名的有關生物方面的文學類叢書,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文圖并茂的文學叢書,從優美的語言描述中、趣味的場景再現中,體味那些不為他們知曉的另類世界,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在理性方面增強對于生命科學的認識。

四網站具體頁面的設計

如果說首頁是一本書的封面,那么內頁就可以說是知識的海洋了。如何規劃好這片海洋值得深入思考。筆者的設想是這樣的:當點擊首頁中的導航欄題目,網頁跳轉到相應的內頁時,映入讀者眼簾的應該是一幅幅生動的精美畫面,使人們立刻進入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這就是內頁設計的精彩之處。內頁所展示給人們的應該是能夠打動人心的生動內容,讓人遐思,讓人暢想,能夠有感而發。內頁的組成應該有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其中視頻應該占主要的篇幅,而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說明。內頁可以這樣布局:分為上左右結構,上部是網站的總導航,下部左部分是總導航下的綱目內容提要,右部分是該提要的詳細內容。詳細內容的選擇和編輯既要風趣幽默,又不失科學的嚴肅性。其中圖片要能對文字起到輔助說明的作用,切忌胡亂拼湊,凌亂不清。在選圖之前要盡可能先進行美化處理,力圖做到最佳效果。

五網站功能區的設計

生物學科論文范文第3篇

根據新時期對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要求,根據師范教育的特點,明確師范生的培養目標及其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確立相應的實驗教學課程和訓練內容,從而加強教師通識素養、生物專業素養和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等技能培訓。具體思路和方案是:

1.1注重教學改革與創新進一步明確師范生培養目標,推進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追蹤專業前沿,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加強本課程群的教材和實驗室建設;不斷探索實踐性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師范生職業技能實訓模式,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2構建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體系針對教師教育技能的具體要求和內容,構建師范生教師教育綜合技能實訓教學體系,將課程體系調整為學科專業基礎課和教師教育課程兩大方面。

1.2.1調整學科專業基礎課,完善師范生專業知識體系學科專業基礎課是師范生專業知識體系的基礎,所涉及課程科目圍繞中學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生態學等課程以及高中生物學必修模塊強調的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環境和穩態等內容開設,根據中學生物課程的知識重點和比例,設置專業課程結構,使師范生在本科學習過程中,便能形成比較完整、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

1.2.2設立教師教育課程,加強學生教學基本技能的培訓教師教育課設立公共教師教育課群和生物學科教師技能課群,前者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心理學、班級管理學、漢語口語、教師禮儀學、學科教學論、微格教學及教學技能訓練、三筆字等常規課程,加強學生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如微格教學訓練、教師口語訓練和說課訓練、三筆字訓練、教學設計訓練;同時設立生物學科教師技能課群,中學生物學實驗設計與探究、生物學經典事件解析、中學生物學教學案例分析、生物科學與社會生活等課程,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生物知識素養。

1.3注重學生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技能訓練包括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軟件制作、網絡課程創建、教學動畫創作和DV創作等實驗。讓學生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1.4加強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實踐建立貫穿大學四年的循序漸進的系統性教育技能培訓體系,根據本科生四年的學習進程分別安排教育調查、教育見習、教育服務、教育實習等教育實踐環節,強化師范技能和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的師范性素養。

1.4.1延展教育實踐時間,豐富實踐教學內容一至三年級增加教育調查、教育見習、教育服務,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到中小學教育中去,進行教學觀摩,加強聽課訓練和教學技能的訓練;熟悉教育環境,觀察教師學生的活動;充當課堂教師的助手,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輔導個別學生或學生小組,批改學生作業;同時,要求學生實踐期間對中學的情況進行調查與研究,撰寫出教學研究論文,相互交流[7]。通過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師范生充分了解學校、教師和學生、教學過程,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提前進入教師角色。

1.4.2加強教育實習活動,全面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大學四年學習到的教育理論、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去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為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讓師范生盡早了解當今社會對教師教學技能的具體要求和內容,通過在社會實踐中接觸與本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增強師范生感性認識,培養和鍛煉綜合運用所學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由于課時等各類因素的限制,培養師范生教學技能過程中存在著學生課堂講授學時少、技能訓練時間少的狀況。因此要按照“優化課內、強化課外”的原則,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訓的時間和空間,加強實驗和訓練環節。組織指導師范生進行各項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和比賽,定期開展教師職業技能競賽,推薦師范生參加更高一級的高校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競賽。各種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和學校組織的各種大賽活動等也是有效的實踐環節。積極組織和支持學生課余開展各項技能培訓及比賽活動,比如“教學技能”、“說課”、“模擬上課”、“三筆一話”、“書法”、“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大賽,同時“班級網頁設計”、“教師形象”、“朗誦”、“演講”、“辯論賽”等一系列的大學生校園活動比賽也是很好的培訓方式。這些培訓與比賽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1.6教學案例資源建設規范,建立網絡資源庫“教學案例資源”是指中小學教學案例、微格技能實訓等案例的資源包。資源包應包括教學單元內容及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單元的課件及學生作品等、教學單元的視頻錄像、教學反思(實訓總結)與專家點評等四個部分。特別是名師授課的課堂案例,定時組織學生進行觀摩。通過豐富的“教學案例資源”的學習,了解各種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升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技能。

1.7在中學建立長期的教育實踐基地,帶動師生服務基礎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對接加強與實習中學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學與基礎教育新課改的對接,組織師生走向基礎教育一線,通過聽課、實習見習指導、開設講座、聯合開展課題研究等各項活動,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學生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不僅可以早日進入教師角色,明白教師的責任,還可以了解現代中學生的特點,并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學習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同時,邀請中學優秀一線教師來學校作報告傳授教學技能,以及在實際教學中遇到困難和突發事件時的解決方法,并親自指導學生的教學,提高教學技能。

1.7.2與實踐基地建立互惠關系積極為實踐教學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提供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指導,提供師資培訓、儀器設備的使用及圖書的借閱等服務和幫助。向實踐基地師生免費開放生物標本館,對基地教師進行生物新課程及實驗培訓,共同承擔實踐教學與基礎教育方面的研究課題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經常派學生到基地幫助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課外輔導、義教、指導中學生開展生物與社會等方面的研究性學習等。

1.8注重高校教師自身的師范性影響從更加廣義的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而言,不能將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局限于幾門課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師在課堂上都是一種最真實的“示范”。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學科教法教師、專業課教師等各個課程教師的教育態度、教學能力、教學風格、知識面與基本功等教師職業技能無疑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甚至這種影響更深刻,產生的積極效應和潛移默化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1.9積極進行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穩定的、有豐富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對教師進行多渠道培訓,使其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熟悉中學生物教材,了解課程標準,掌握課程改革的趨勢。注重青年教師培養,不斷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適時吸納青年教師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學術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學梯隊結構,確保教學團隊的可持續發展。注重青年教師培養,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對其講授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評議、指導、鑒定。通過教學團隊內的傳、幫、帶,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水平。

1.10加強教研室教學研究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室教學研究活動,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組織教研室教師進行聽課評課活動,以期探索課堂教學最優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學法的教科研學習,把搜集來的先進教改信息反饋給教師,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教學;使每位教師都能遵照學院的教學實施計劃,增強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和計劃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評價體系成立生物專業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團隊,從知識與從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評價學生的教師教育技能培訓。多方面、多角度探討和建立學生學習成績的綜合評價體系,全面衡量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全面提升生物學科師范教育質量

生物學科論文范文第4篇

2014年度微生物學科資助面上類項目354項,金額1.8301億元。其中,面上項目資助了143項,比去年有所減少,但資助率提高了9.01%,項目平均資助強度為85萬元,比去年上升了約6.25%,經費12134萬元;兩年期小額探索項目資助7項,資助強度30萬元,經費210萬元;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65項,資助率比2013年度提高了4.05%,平均資助強度24.3萬元,與2013年度基本持平,經費4012萬元;地區科學基金資助39項,資助率提高了3.53%,平均資助強度50萬元,經費1945萬元。另外,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項,每項400萬元,經費800萬;優秀青年科學基金4項,每項100萬元,經費400萬元;重點項目6項,經費1952萬元。“微生物代謝生理的系統與合成生物學成人員未簽名或非本人親筆簽名;(4)中級職稱申請人未提供專家推薦信,或者提供的同行推薦人身份不明,未注明單位或職稱,或推薦人未簽字。所以請申請者在以后的申請中要高度重視以上問題。今年,基金委繼續對申請項目進行了相似度查詢,包括申請項目與以往獲得資助項目的相似度,申請項目與當年其它申請項目的相似度,申請項目與往年其他申請者申請過的項目的相似度。對于相似度高的項目,學部要求從嚴處理,對于相似度超過80%的項目,由基金委監督委員會進行審查、核實和處理。研究”獲得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經費600萬元。另外,共有20個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獲得資助,資助經費為1378萬元。

2面上類項目創新性評價和資助結果統計

學科在對受理的項目進行分組的基礎上,選擇3位專家進行同行評議,對評議結果進行分析顯示,2014年度微生物學學科面上項目創新性評價為3A的比例占4.62%,較2013年度略有下降,但高于2012年度和2013年度(2012年3.53%;2013年5.49%);青年科學基金3A的比例為4.30%,比2012年度的2.63%和2013年度的1.99%都有較大上升;地區科學基金3A的比例仍低于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2014年度微生物學學科面上項目建議資助為3A的比例占4.10%,與2013年度的4.42%基本持平,高于2012年度的3.06%;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為3A的由2012年度的2.30%和2013年度的2.76%上升至3.70%;地區科學基金3A比例都明顯低于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

3微生物學學科評審會前網絡投票試點

為了提高同行評議后項目遴選的科學性、減少學科評審組專家的工作量、會務時間和評審壓力,同時也是為了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基金評審程序和模式,2014年度,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委務會的統一安排,生命科學部一處在植物學和微生物學兩個學科試行面上項目評審會前網絡投票,網絡投票結果作為學科評審會的重要參考。科學處綜合考慮了網絡投票分組大小、指標設定、專家回避、信息保密、計票排序方式、投票平臺、界面設計、專家時間等因素,制定了較為詳細的實施方案,在綜合計劃局、信息中心和相關部門的幫助下,逐步完善了網絡投票方案并進行實施。在綜合考慮研究方向和工作量等因素的基礎上,學科將微生物學按分支學科分為4組進行投票。為了保證項目投票的合理性,學科按照專家的資助意見、創新性評價并考慮非共識、績效、鼓勵研究領域等因素,推薦了209個項目參與投票,推薦率為指標數的146%。每組選擇13位專家進行投票,共有52位專家參與投票。每位專家平均審議投票的項目為50項左右。投票設置了各分支學科的最低和最高投票數,以保證每個分支學科的均衡發展。為了保證投票的科學公正,每個分支學科的投票均為差額投票,另外,所有投票專家都回避本單位和直系親屬的申請項目,做到了投票過程的完全回避。最后的投票結果按照同意率排序。學科按照網絡投票的結果按序推薦建議資助項目,如果遇到贊成票比例相同而又難以做選擇的項目,交由學科評審組討論確定。在學科評審會上,贊成票達到2/3的項目不逐一討論,專家如有疑問可提出討論。第一輪投票前,只重點討論贊成票在1/2到2/3之間的項目,第二輪投票前可以討論所有的項目。對于創新性強的非共識項目,學科和學科評審組通過小額探索項目的形式進行了推薦和資助。從試行的情況看,網絡投票可以大大縮短學科評審會的時間,也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專家的集體決策功能,但也存在由于專家需求量大而導致信息保密壓力比較大的問題。學科對網絡投票的做法征求網絡投票專家和學科評審組專家的意見,81.55%的投票專家認為網絡投票可以試行并完善后推廣。

4面上類各分支學科的申請和資助情況

微生物學學科涉及多個研究層次,各分支代碼的申請和資助情況差異很大。在25個分支學科中,C010103、C010201、C010301、C010803等4個分支學科申請數量較大,均超過100項,占總申請項目的43.71%;C010702、C010104、C010901、C010902、C010601等5個分支學科申請數量較少,均少于15項,占總申請項目的3.16%(表4)。在申報項目多于10項的分支學科中,同行評議全同意比例較高的有:C010103真菌資源、分類及系統發育的面上項目(35%),C010301微生物功能基因的面上項目(37.33%)。在申報項目多于10項的分支學科中,全同意比例較低的有:C010101細菌資源、分類及系統發育面上項目(15.38%),C010101細菌資源、分類及系統發育青年項目(13.79%),C010501陸生環境微生物學面上項目(10.34%),C010502水生環境微生物學面上項目(10.00%),C010503其他環境微生物學面上項目(13.33%),C010602動物病原細菌與放線菌生物學面上項目(9.09%),C010703人類病原真菌學青年項目(14.29%),C010802動物病毒學面上、青年項目(均為12.5%)。為扶持弱勢學科,培養微生物分類學年輕人才,學科對從事微生物分類學研究的項目進行了傾斜。在平均資助率基礎上,共傾斜資助項目17項,經費907萬。其中,微生物分類學面上項目傾斜了7項,經費595萬,平均資助率為54.5%;青年科學基金也傾斜了7項,經費168萬,資助率為57.1%;地區科學基金傾斜了3項,經費144萬,資助率為46.2%。同時,學科還對鼓勵研究的領域如噬菌體(資助率31.6%)、支原體(資助率27.3%)、衣原體和立克次體(資助率36.4%)等進行了傾斜。

5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的申請和資助情況

與2013年度相比,2014年度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從資助類型、數量以及金額上都有較大增加。資助金額由2013年的603.5萬元,上升為1378萬元,資助項目數量由10項上升為20項。其中,(1)組織間合作研究10項:NSFC-ISF(中以)4項,每項200萬元,經費800萬元;NSFC-NRF(中南)項目6項,每項80萬元,經費480萬元。(2)合作交流NSFC-RFBR(中俄)1項,經費9萬元。(3)在華召開國際(地區)學術會議6項,每項5–8萬元,經費39萬元。(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3項,經費50萬元。雖然國際合作的總資助經費有大幅提升,但是,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的資助情況不理想,希望申請者在今后的申請中能夠緊密圍繞雙方合作的領域選擇合適的研究內容,突出雙方互補的優勢,體現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礎,另外還要重視合作方案的的可行性。

6重點項目的申請和資助情況

2014年度,微生物學學科的重點項目申請采取立項領域和自由申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公布的立項領域“人類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及致病機制”,受理了15項申請,經同行評議和學部評審會,最終“鼠疫菌致病性和傳播性的遺傳基礎:質粒獲得與基因調控重塑”項目獲得資助。受理重點項目自由申請30項,最終資助5項,分別是“低溫甲烷古菌對冷脅迫的轉錄后響應機制”、“從海洋疣孢菌屬中勘探和挖掘抗結核分枝桿菌活性的小分子”、“放線菌全局性調控蛋白GlnR調控細胞代謝的分子機理”、“微生物合成聚羥基脂肪酸酯調控新機制研究”和“以活性(抗腫瘤和抗感染)與作用機制研究為導向的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7杰出青年基金和優秀青年基金的申請和資助情況

2014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的數量較2013年有一定上升,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也有所增加,最終有2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4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金額由200萬提高到了400萬元。希望符合條件的年輕學者踴躍申請這兩類項目,學科也將積極推薦,努力為申請者爭取更多的機會。

8結束語

生物學科論文范文第5篇

考試(中考、高考)能提高社會、學生對生物學科的重視,但實質上那只是對其“分數”的重視。有了考 試,未必一定能讓社會、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科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教師也未必能真正實現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 。事實上,生物學科的高考說取消即取消,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即使在屬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學科也并 沒有凸現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學科教育價值。

因此,要真正讓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讓社會、學生真正重視中學生物學教學, 我們必須切實重視中學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這樣無論考與不考、怎么考,中學生物教學一定會有穩步可 持續的發展。

一、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

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牽涉到各種價值取向。目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 了較大的影響,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課程價值整合和實現的使命,必須成為理性的 行動者。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可從學科教育價值關系中的主體(社會需要、個體需要)和客體(生物學科教育價 值屬性)來分析。

就生物學科來說,社會需要體現在中學生物學科設置和生物學科教學總體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學科教學大 綱中,生物學科教育的社會需要尚未充分體現,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標、技能目標、德育目標等太過原則、籠 統,而知識目標過分強調系統、嚴密。從中學生物教學具體情況而言,生物學科的教育目標應放在人與自然的 開放系統中,從生物科學自身發展、生物科學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角度,提出 體現當代社會需要的生物學科教育的知識、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標。而生物學科教育的個體需要來自于個體 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內在需求對生物學科教材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只有當中學生物學科的教育 誘發了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了探究的興趣和欲望,習得了分析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這種內在需求才是 持久的,才能激發出無盡的學習力量。

生物學科教育本身亦具備其特有的價值屬性。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外,它在唯物 觀點、辯證統一觀點培養,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等方 面,有獨到的價值屬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學與人及自然界的緊密聯系,生物學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學教 育, 尤其是科學價值觀培養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屬性。

二、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

作為中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們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我們可 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 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一)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

讓生物課的課堂成為“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 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后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 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 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觸摸”,生物課將不是真正意義的生物課,其本身亦將缺 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尤其 是電視、錄像、影碟、多媒體電腦等。現代教育媒體輔助生物教學,除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交 互性外,更明顯的是它可以讓學生獲得書面教材無法出現的聲像信息。它可恰當地呈現大到生態系統,小到生 物分子結構的圖像,也可以把復雜的或微觀的生理活動、生命現象簡潔地、直觀地表現出來。總之,教育媒體 ,特別是現代教育媒體可以讓課堂更活起來,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讓書面教材無法承載的或是變化、發展了的有關生物科學知識,以及與生命科學有關的自然、社會知識 、材料經過精心篩選后再進入課堂。如細胞學說的創立史、哈維和血液循環理論、 克里克和沃森與DNA雙螺旋 結構、達爾文和進化論、卡爾文和光合作用、關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組技術、保護臭氧層、無磷洗衣粉推廣 、控制“白色污染”、 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到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 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二)培養生物學科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 能對學習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 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1.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 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生命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 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 ——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 解釋。

2.辯證統一的觀點。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 統一性——生物有明顯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 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細胞和生物體自身結構的統一性——這些自身結構各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特點,但同 時又相互聯系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如葉綠 體、線粒體的結構分別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統一,脊椎動物前肢的結構與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統一,魚的 形態結構適于水中生活,家鴿的形態結構適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動的辯證統一——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生長與衰老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對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動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統一。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 著生存斗爭,而生存著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斗爭又統一的各種復雜關系,構成了生 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

3.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 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著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 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 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三)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 。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 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 法。

1.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的,符合“主 導主體”思想,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 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根據課堂教 學民主化思想,生物學科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其兩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間接式教學,開展課 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直接指導可以在前,起開路帶頭作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學習作用,也可以 在后,發揮點撥、解惑答疑作用;教師也可以應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結論式、不作詳細指導的間接指導 ;教師可以講,可以不講,可以多講,也可以少講。這樣,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主動思考、質疑:這 個生物學概念是否準確、完整,有無例外?這個生物學實驗的設計是否科學、有什么干擾因素?該觀察結果、 生命活動或生理現象如何從本質上作出規律性的解釋?等等。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 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 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側向 思維等,可以在解決教材的重、難點問題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等,可 以在新舊知識的聯系教學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治弱思維、集中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學習生命現 象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概念內涵進一步豐富及外延進一步拓寬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統攝思維 、集中思維、辯證思維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果县| 东乡县| SHOW| 靖宇县| 定日县| 黄石市| 华宁县| 上饶县| 宣城市| 赫章县| 博客| 根河市| 蒙城县| 定陶县| 垫江县| 华坪县| 合水县| 贵南县| 瑞金市| 宜丰县| 和顺县| 托克托县| 方正县| 鄂伦春自治旗| 北海市| 四会市| 桂阳县| 闽侯县| 军事| 于田县| 周至县| 从江县| 固始县| 高密市| 馆陶县| 大荔县| 福州市| 葵青区| 石阡县| 凉城县|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