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鳥飛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目的 進行7種藥物聯合使用治療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衣原體、支原體合并感染藥效學評價。方法 衣原體、支原體合并感染者228例,隨機分4組,每組57例。A組給予頭孢曲松鈉2.0 g,諾氟沙星0.2 g,qd;B組給予頭孢他啶2.0 g,依諾沙星0.2 g,qd;C組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鈉2.0 g,洛美沙星0.2 g,qd;D組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鈉2.0 g,氟洛沙星0.2 g,qd。 結果 四組有效率分別為91%、93%、98%、98%;不良反應率分別為40%、53%、79%、96%,D組效果最佳,相對不良反應較重。結論 衣原體、支原體合并感染選擇D組治療方案最佳,但依個體差異適當調節劑量,延長治療時間,減少不良反應給人體的痛苦。
[關鍵詞] 衣原體、支原體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藥效學分析
近幾年,性傳播疾病病種逐步有變化,非淋菌性尿道炎是其中發病率較高的病種之一。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簡稱NGU)是指有尿道炎,但尿道分泌物查不到淋球菌的一類疾病。主要由沙眼衣原體(C.trachomatis簡稱Ct)和解脲支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 簡稱Uu)引起,少部分由其他陰道細菌引起。本研究采用7種藥物治療組,運用藥效學分析方法進行評價,為臨床提供合理用藥方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4年5月~2005年4月來我院就診確診為NGU男性患者228例,醫生臨床體征檢查和Ct、Uu檢查符合UGU標準:尿道刺癢,排尿疼痛,少數有尿頻;Ct、Uu細菌培養(兩種共存)均為陽性。隨機分成A、B、C、D 4組,每組各57例。各組體征、病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1.2 方法 A組給予頭孢曲松鈉2.0 g,靜脈續點諾氟沙星0.2 g,qd;B組給予頭孢他啶2.0 g,靜脈續點依諾沙星0.2 g,qd;C組給予頭孢哌酮/酮巴坦鈉2.0 g,靜脈續點洛美沙星0.2 g;D組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鈉0.2 g;靜脈續點氟羅沙星0.2 g,qd;4組均連續使用14天。治療期間禁性生活,內衣及洗具應消毒,分開使用,以免重復感染。
1.3 臨床判定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治愈2~3天之后進行細菌培養呈陰性;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病原體檢測為陽性;無效:臨床癥狀無改變,病原體檢測為陽性。治愈加顯效為有效。
1.4 不良反應評價 正常:對中樞神經系統存在不良作用,如頭痛、失眠、幻覺,注入血管部位疼痛、發癢、發紅等。加重:正常使用劑量范圍內不良反應癥狀加重至人體難以接受繼續治療。
2 結果
2.1 藥效分析 效果是指所關注的特定藥物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治療效果不用貨幣單位來表示,而采用臨床指標來示[1]。其具有臨床意義,且可以作為治療的依據。本研究以4組藥物治療Ct、Uu合并感染的治愈率和有效率作為衡量指標。4組患者治療結果見表1。4組均確診為Ct、Uu合并感染患者,且聯合用藥方案相似,但其藥效指標卻不同。
2.2 不良反應分析 注重比較不同治療組之間發生的不良反應大小。本文不良反應是在治療過程當中人接受正常劑量時出現的傷害人體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結果見表2 表1 4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表2 4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3 討論
Ct是嚴格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感染型的原體呈球形,繁殖體的始體呈圓或卵圓形。Uu屬原核細胞微生物,無細胞壁及前體,細胞器極少,對β-內酰胺類及頭孢類抗生素不敏感,通常對四環素類、氟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等干擾蛋白質合成的藥物敏感[2]。本案使用的頭孢類均為第三代頭孢菌素藥物,其對G-及綠膿桿菌均良好作用,使用于Ct感染。喹諾酮類對G-桿菌活性高,在體內分布廣,有效抑菌或殺菌,高濃度時Uu敏感性較高,且有泌尿系統中濃度更高,治療中適當增加劑量有比較好的效果[3]。兩者均為廣譜抗菌藥,聯合使用起到抑制或殺滅Ct和Uu作用,相對兩者對中樞神經系統均有不良反應,聯合使用加重不良作用,如C、D組,若增加劑量嚴重失眠、幻覺,難以繼續治療。因A組、B組存在藥物耐藥性,藥物效果較低,因此臨床上應適當調節品種,使治療有效、安全。
本研究表明A組到D組治愈率逐步升高,但相對不良反應較大,若增加藥物劑量,會出現患者難以接受的不良作用。因存在藥物的耐性A、B組治愈率較低。綜上述分析,對有不同個體差異的初診或復診的患者應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使患者得到有效、安全、經濟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王均,張鈞.藥物經濟學成本效果分析.藥學實踐雜志,1995,13(4):193.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資料均為2012年3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療患者,總病例數112人。其中,男78例,女34例;年齡35~68歲;少數民族72例,漢族40例。入選患者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診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同時上述患者符合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患者,以上患者無嚴重急慢性感染病變,無急性心腦血管病變,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高滲昏迷,無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使用情況等,降糖治療方案依照患者血糖情況予以相應調整,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民族、病程、病情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治療組服用水飛薊賓膠囊(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40 mg(4粒)/次,3次/d;對照組服用護肝寧片(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片,次,3次/d。每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監測治療前后肝功能、血脂及肝臟超聲變化情況。治療期間停用對肝功能及血脂有影響的藥物。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療效評價標準 ①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及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恢復正常,肝臟超聲提示脂肪肝聲像改變消失;②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肝功能及TC、TG較治療前下降≥50%,肝臟超聲改善1級;③無效:各項指標未達到有效標準。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為89.0%,對照組有效率為7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后肝功能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脂指標TC、TG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P
治療后,隨著患者肝功能的改善與血脂的降低,患者的血糖控制也更加容易,在不改變降糖方案情況下,血糖控制水平更加理想,降糖藥物用量也相對有所降低,取得了一藥多效的良好治療效果。
討論
關鍵詞 美滿霉素 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通過性接觸傳染的性傳播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尿道分泌物中,查不到淋球菌。女性患者不僅有尿道炎的表現,尚有宮頸炎、外生殖道炎癥等,因此,也稱非特異性生殖道感染。目前,本病在某些地區已超過淋病,居性傳播性疾病首位,我國的病例也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是常見的性傳播性疾病之一,備受廣泛重視。本文僅就應用美滿霉素的治療效果,進行了臨床觀察,現整理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16例患者,其中男4例,年齡22~42歲;女12例,年齡24~38歲。16例中初發患者5例,余11例均為復發來診患者。
病例選擇標準:①不潔史或配偶感染史;②尿道炎的臨床表現,女性有生殖道炎癥;③分泌物中有形核白細胞增多可見支原體衣原體;④涂片培養無淋球菌。
治療方法:美滿霉素100mg/次,2次/天,口服,10~14天為1個療程。每周檢查血白細胞1次,每周尿檢2次。
結 果
本文16例,規律治療后痊愈13例,顯效3例,痊愈率為81.25%,其中初發患者5例痊愈,復發患者痊愈8例。
本組出現的不良反應有:4例患者出現輕度頭暈,3例有輕度消化道癥狀,1例患者出現失眠,1例患者出現皮炎,癥狀經對癥治療或停藥后即消失。全部患者依從性良好。
討 論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通過不潔性接觸傳染的性傳播性疾病,是臨床最常見的性病之一。近年來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受到臨床工作者的廣泛重視。其主要臨床特征是,多次尿道分泌物檢測中查不到淋球菌感染的證據,可見衣原體、支原體。由于診斷和治療上的某些原因,常導致患者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本文16例中,僅有初發者5例,余均為復發患者。提示: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堅持正規治療是臨床探討的重要問題。
美滿霉素是四環素族類抗生素,是一新型四環素的半合成衍化物。主要用于治療敏感的革蘭陽性、陰性細菌,立克次小體,支原體衣原體和螺旋體等微生物引起的各種感染。本文應用美滿霉素100mg,2次/日,口服,連續用藥10~14日。16例中13例痊愈,3例顯效,治愈達81.25%。3個月后復查,其中僅1例復發。研究說明,美滿霉素口服是治療非淋菌性尿道炎,特別是初發者療效確切,復發率低,不良反應較輕的藥物。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復發,不僅與衣原體、支原體的存在有關,且與傳染源、誘發因素未消除和治療不徹底等因素有關。筆者認為,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重視預防,采用各種方法認真做好隔離,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配偶的治療尤為重視。
參考文獻
1 林育元.美滿霉素治療非淋菌性尿道炎15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3,(2):66.
2 文海濤,閔志廉,蔣曉天,等.美滿霉素和四環素聯合用藥與單用藥治療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7,11(4):50.
關鍵詞:肺源性心臟病;原位血栓;尿激酶;丹參注射液
中圖分類號:R541.6 R289.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10-1005-0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因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c02)潴留等因素,絕大多數病人呈高凝血狀態,非常容易形成肺細小動脈原位血栓,使病情加重,預后不良。本研究試探討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小劑量尿激酶聯合丹參注射液治療的臨床價值,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4年1月~2007年2月收治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共1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80年第3次全國呼吸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動脈血氣達到Ⅱ型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7例,女43例;年齡(47~86)歲,平均67歲;入院時血常規血紅蛋白(17~23)g/L,紅細胞比容0.43~0.60。將130例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5例,男45例,女20例,年齡(47~80)歲,平均63歲;對照組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齡(50~86)歲,平均68歲。
1.2 方法 治療前所有病人均查血漿D-二聚體,對照組病人在常規合理氧療、抗炎、暢通氣道、糾正酸堿失衡、營養支持以及機械通氣治療的同時,使用尿激酶(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30×104 U加入生理鹽水250 mL靜脈輸注,每日1次,連用5 d。然后給低分子肝素鈉(江蘇江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皮下注射5 000 U,每12 h 1次,連用3 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丹參注射液(安徽天洋藥業有限公司生產)250 mL(含丹參16 g)靜脈輸注,每日1次,共14 d。
1.3 觀察指標 監測血壓,并密切觀察病人皮膚、黏膜、痰、嘔吐物、尿中有無出血征象并及時處理。同時觀察呼吸困難、胸痛、肺部音、發紺、水腫、心律、精神、食欲及動脈血氣的變化。
1.4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呼吸困難及胸部疼痛明顯改善,肺部音減少,發紺消失,血氧分壓和氧飽和度明顯增加;好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但仍有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癥,1周內病情逐漸好轉;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因合并嚴重并發癥改變治療方案。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入院后測定血漿D-二聚體均陽性,對照組應用尿激酶的過程中1例因出現黑便而終止治療。兩組臨床療效比(見表1)。
3 討 論
血流淤滯、血管壁異常、血液高凝狀態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期因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絕大多數病人血液呈高凝或血栓前狀態,加之常存在血管內皮損傷及右心衰竭所致的血流淤滯、緩慢,易形成肺細小動脈血栓,導致不良預后。這已被大量研究證實,有專家報道尸檢發現肺心病急性發作期死亡者中89.8%有肺細小動脈原位血栓形成,這為臨床上合理使用抗凝劑,甚至在必要時使用溶栓劑提供了理論依據。肺心病是一種血栓病的概念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組病人入院時化驗血紅蛋白(17g/L~23g/L)均高于正常范圍(12g/L~16g/L),紅細胞比容(43%~60%)也屬于較高水平,這說明病人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而血漿D-二聚體陽性,說明體內有血栓形成和纖維溶解活動。因此,根據專家提出的肺心病急性發作期絕大多數存在肺細小動脈原位血栓的理論依據,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試驗用小劑量尿激酶溶栓,同時配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是通過較強的抗Xa活性達到抗凝效果,其皮下注射可改變肺心病病人的血液性狀、改善通氣和提高氧的利用率。
關鍵詞 2型糖尿病 中心性肥胖 胰島素抵抗 代謝綜合征 益氣化聚方
中圖分類號:R289; 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03-0022-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s of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on type 2 diabetes subjects coupled with central obesity*
WANG Tianzhan**, FU Xiaodong***, WANG Wenjian
(Depart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 effects of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ubjects with central obesity. Methods: Forty-eight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central obes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ither a treatment group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treat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western medicine) or a control group (placebo in combination with western medicine). Both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for 12 weeks. Various indications such as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WC), waist-to-hip ratio (WHR),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PG), fasting plasma insulin (FPI),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 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MI, WC and WHR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rameters such as FPG, 2hPPG, HbA1C, HOMA-IR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however, the better effect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reatment group.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with western medicin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central obesity,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disorder of glucose metabolism.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entral obesity; insulin resistance; metabolic syndrome;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最主要的心血管風險因素之一[1]。而伴有代謝綜合征的T2DM,由于還存在胰島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等代謝源性風險,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更甚[2]。對伴有代謝綜合征的T2DM患者使用降壓、降糖和調脂等常規西醫綜合強化治療后,盡管血壓、血糖和血脂等指標的達標率明顯提高,但中心性肥胖無明顯改善,提示目前的常規西醫綜合干預作用有限,仍有剩余心血管風險未被控制,而中西醫結合治療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王文建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前期在“聚證”理論的指導下應用益氣化聚方治療中心性肥胖和脂肪肝等,發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和脂肪分布異常[3-4]。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氣化聚方治療伴有中心性肥胖T2DM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納入標準
1)年齡18 ~ 65歲間。2)符合1999年WHO關于T2DM的診斷標準[5]。3)按照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制定的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6],具備以下≥2項者——①中心性肥胖:腰圍,男性≥90 cm、女性≥85 cm;②血甘油三酯≥1.70 mmol/L(150 mg/dl);③血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1.2 排除標準
1)1型糖尿病患者;2)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臟疾病患者;3)妊娠及哺乳期婦女;4)精神疾病患者;5)腫瘤患者。
1.1.3 入選對象
本研究募集了2011年12月-2012年6月間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門診就醫的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4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加用益氣化聚方的治療組26例與加用安慰劑的對照組22例。
1.2 治療方法
1.2.1 基礎治療
1)健康教育,要求兩組患者控制飲食和適當運動;2)兩組患者均維持入組前的降壓、降糖和調脂等藥物治療。
1.2.2 試驗用藥
治療組加用益氣化聚方治療。益氣化聚方的組成為黃芪、黃連、生蒲黃、茵陳和澤瀉,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制劑室制成顆粒劑(批號:110501),每袋含生藥17.5 g。服法:以開水溶解后口服,每天2次、每次1袋。
對照組加用安慰劑。安慰劑內含與益氣化聚方組成相同的中藥、但劑量僅為治療用藥的1/20,加賦形劑和調味劑制成與益氣化聚方色澤、口味均相近的顆粒劑(批號:110601)。服法與治療組相同。
兩組療程均為12周。
1.3 檢測指標
1.3.1 形體學檢測
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均測量形體學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 WC)、臀圍,并計算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和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 WHR)。
1.3.2 實驗室檢測
早晨采集禁食12 h后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測定其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空腹胰島素(fasting plasma insulin, FPI)和糖化血紅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值,并根據公式穩態模型胰島素抵抗指數(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FPG(mmol/L)×FPI(mU/L)/22.5計算HOMA-IR。患者在被空腹采血后進食75 g葡萄糖,2 h后再采集其餐后靜脈血,測定餐后2 h血糖值(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PG)。以上指標的檢測均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檢驗科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版)》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描述,計量資料采用()描述。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成組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非參數分析。各指標值在治療前后差值的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治療組26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齡(55.11±9.36)歲,糖尿病病程(6.1±2.3)年;對照組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齡(54.96±9.38)歲,糖尿病病程(5.9±2.2)年。兩組的基線資料以及使用降糖藥、降壓藥和調脂藥物的比例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兩組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BMI、WC、WHR比較
比較兩組治療前的BMI、WC和WH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前后的BMI、WC和WHR顯著下降,而對照組治療前后的BMI、WC和WHR無統計學顯著性差異。比較兩組治療后的BMI、WC和WHR,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FPG、2hPPG、HbA1C、FPI和HOMA-IR比較
比較兩組治療前的FPG、2hPPG、HbA1C、FPI和HOMA-I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的FPG、2hPPG、HbA1C、FPI和HOMA-IR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而對照組的FPG、2hPPG、HbA1C和HOMA-IR也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FPI無明顯變化。比較兩組治療后的2hPPG、FPI、HbA1C和HOMA-IR,治療組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表2)。
3 討論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的人數不斷增加,代謝綜合征和T2DM的發病率也迅速上升。胰島素抵抗是T2DM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也是代謝綜合征的病理基礎[7]。中心性肥胖是胰島素抵抗的外在表現。有研究表明,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的胰島素抵抗較不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更加嚴重,且遠期的心血管風險也更大[8]。
本研究的對象是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盡管使用降壓、降糖和調脂藥物等常規治療后,這類患者的FPG、2hPPG和HbA1C等指標有所改善,但WC和WHR無明顯變化,表明目前使用的化學藥物對T2DM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脂肪分布異常這一代謝源性風險的干預作用有限。因此,開發能夠改善胰島素抵抗和糾正中心性肥胖的藥物對治療合并代謝綜合征的T2DM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噻唑烷二酮類藥物雖為胰島素增敏劑,但因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目前尚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胰島素抵抗和糾正中心性肥胖的化學藥物。
全國名老中醫繼承人王文健教授結合現代醫學對代謝綜合征的認識,以中醫理論分析了代謝綜合征的病因和病機,認為胰島素抵抗相當于中醫的“脾虛不化”,是進入體內的營養物質不能正常轉化,物不化正,反而為害:血液中的糖分和脂質水平升高,引發糖尿病;脂肪在腹部和內臟沉積,形成中心性肥胖[9]。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創制的益氣化聚方,在防治代謝綜合征及相關組分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療效[3-4]。該方中黃芪甘溫,能推動中焦樞機、促進氣化,以利游溢、布散精氣,為君藥;蒲黃味甘性微寒,血分藥而兼行氣分,可散積聚、化瘀血,為臣藥;黃連苦寒,清熱、瀉火,澤瀉甘寒,利水、滲濕、消肥甘,兩藥共為佐藥;茵陳苦辛涼,能平肝瀉火,清濕邪、解熱滯,更可發陳致新,為使藥。諸藥合用,能使中焦樞機流利,氣化復原,郁熱、濕濁、瘀血消散,精微物質得以正常化生、布散。
本研究以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為對象,分別加或不加用益氣化聚方治療12周,結果顯示盡管兩組的FPG、2hPPG、HbA1C和HOMA-IR都有所降低,但對照組治療前后的FPI無明顯變化,而治療組治療前后的FPI有明顯下降。此外,兩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的2hPPG、HbA1C和HOMA-IR都較對照組明顯下降。這些數據表明,加用益氣化聚方治療能明顯改善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和糖代謝紊亂。
在形體學方面,兩組治療前后的差異更明顯:治療組的BMI、WC和WHR都較治療前有非常明顯的下降,而對照組的BMI、WC和WHR卻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中心性肥胖是胰島素抵抗的外在標志。治療組在WC和WHR降低的同時,胰島素敏感性也明顯提高,這與我們課題組前期研究得出的益氣化聚方有胰島素增敏作用的結論一致[10-12],而缺乏安全、有效的胰島素增敏和糾正中心性肥胖的藥物正是目前化學藥物的薄弱環節。
總之,在使用降糖、降壓和調脂藥物等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氣化聚方能明顯改善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的胰島素抵抗、糾正中心性肥胖并進一步改善糖代謝紊亂,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Mazzone T, Chait A, Plutzky J.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sights from mechanistic studies [J]. Lancet, 2008, 371(9626): 1800-1809.
[2] Kulieva NF. Lipid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and without the metabolic syndrome [J]. Georgian Med News, 2009, 166(1): 58-60.
[3] 何春燕, 王文健, 李玢, 等. 益氣散聚方治療代謝綜合征肥胖高危人群的臨床研究[J].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7, 5(3): 263-267.
[4] 婁少穎, 劉毅, 馬宇瀅, 等. 益氣散聚方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J].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8, 6(8): 793-798.
[5] Alberti KG, Zimmet PZ.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t 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J]. Diabet Med, 1998, 15(7): 539-553.
[6]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7, 35(5): 390-419.
[7] Romeo GR, Lee J, Shoelson SE. Metabolic syndrom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oles of inflammation —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2, 32(8): 1771-1776.
[8] McNaughton D. ‘Diabesity’ down unde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s cultural signifiers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Crit Public Health, 2013, 23(3): 274-288.
[9] 王文健, 劉毅. “脾虛不運”與“脾虛不化”辨析[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 27(1): 8-10.
[10] 王樹海, 王文健, 汪雪峰, 等. 黃芪多糖和小檗堿對3T3-L1脂肪細胞糖代謝及細胞分化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4, 24(10): 926-928.
[11] 劉毅, 婁少穎, 何燕銘, 等. 小檗堿對3T3-L1前脂肪細胞增殖及分化相關基因PPARγ、C/EBPα mRNA和蛋白表達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8, 28(11): 100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