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考點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做到中考說明與“大綱”的統一
中考說明規定的只是考點,教學大綱不僅規定了知識的內容,而且規定了對教材知識的評價要求,因此必須分清哪些屬于識記,哪些屬于理解,哪些屬于運用,要在復習中找準知識的定位。通過對以上情況的分析,在復習時,中考說明中未涉及的知識大膽舍棄。增加部分要及時的補上,這樣復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教材,善于總結,理清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實現對基礎知識的活用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共分三個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教師要縱觀整個教材內容,體現綜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環境及各個地區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系的綜合表現,都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特別要注意地理環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綜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較地區差異,分析產生特征和差異的原因,明確區域發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國有什么相似之處,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綜合考慮。只有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聯系實際。在“博”的基礎上要求“活”。基礎知識要求記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間分布狀況。一些重要的地名、數據應當牢固記憶,并能落實到圖上,例如東西半球的界線,經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質特點、成因,分布和變化規律為重點和難點。運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觀點來說明、描述、識別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應教會學生注重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獲取地理知識,分析解決一定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緊扣中考說明,進行全面的、系統的復習,復習要注意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給學生印發中考說明,依照中考說明進行一輪地毯式復習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對考點內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時查漏補缺,把學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識盲點消滅。老師要把各個考點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學生交代清楚,使學生在復習時做到心中有數。中考說明內容覆蓋了初中地理四本書,知識點多而雜,記憶性內容所占比例大,而且這幾年的中考命題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礎的知識,怪題、偏題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應該讓學生面面俱到、不分輕重地去復習每一個考點。一定要有詳有略,有主有次,重點內容要多留意,次要內容簡單看看,大體了解即可。
四、規范練習,多角度思考,舉一反三,做到“講-練-考”相結合,實現知識的消化和鞏固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 學業水平測試 復習策略
帶領學生復習小高考也有幾年時間了,期間遇到了不少困難、疑惑,也總結了一定的經驗、教訓,現總結出一套省時省力,又有成效的復習方案。
學業水平測試考試復習背景:
1.時間上:從2010年開始,江蘇省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時間調整為3月份下旬的第一個雙休日,比原先整整提前了一個多月,加之“五嚴”規定,授課時間大大縮水。學業水平測試各科成績只需達到C級,就能獲取高考資格,所以期望學校犧牲大量語數外和選修科目時間停課復習,幾乎是不太可能。
2.內容上:從近三年試卷總體來看,試卷考查了必修三本教材的絕大部分知識點,平均每年涉及的考點達到40個以上。
3.要求上:從2011年的開始,考試說明在測試內容方面,許多知識點的測試要求都提升了一個等級,與往年相比,指望僅僅通過對考點死記硬背就能過關,甚至拿A,是難上加難,學生必須在平時的復習過程中,就要鍛煉自己應用地理基本規律和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等級上:09年省教育廳就規定,高考不再是6A才加分(只有極少數尖子生有此可能,教師負擔輕),而變為是見A加分(人人都有可能,人人想拿A,教師任務重)。
因此,小高考復習的實際困境是復習課時少,內容多,要求提升,搶A壓力大。
地理學科在中國基礎教育中,一直處于尷尬地位,即使在如今的初中也仍未被列入中考科目,因此,大多數學生對其不夠重視,延續到了高中,在高一、高二地理學習中重視的程度就不夠,基礎不太好。而且目前不少學校對小高考理解不到位,宣傳也有偏差,導致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定位就是,肯定拿不到A,也不想拿,只要過關就OK。學生的消極學習態度給復習帶來了諸多困難,課堂紀律懶散、復習效果差。其實,常年帶小高考的老師都知道,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歷年來通過率最高,就拿我校來說,已經連續幾年100%通過,且更容易得A,得A的機率常常是其他學科的幾倍之多,只要方法得當,稍加努力,拿A是不難的。
所以我認為,在正式復習之前,做好復習動員,端正學生態度,使其了解復習的重要性,并給予充分信心,是小高考復習成功的關鍵,也是必備工作。當然對學習情況不同的學生進行個別心理輔導也是必須的: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只要求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就可以,盡量不要占用其他學科的時間,以免影響將來的高考學科,但一定要鼓勵他們盡全力取得最好成績;對基礎不太扎實的學生,重點在于增強信心,只要課堂上緊跟老師走,課后適當花點時間,不懂就問,過關是沒有問題的,我校已經連續幾年100%通過,千萬不要有思想包袱。
在實際的復習過程中,我采用了分階段復習的方法,每一階段的復習側重點都有所不同。
一輪復習:
大家都知道,小高考試卷中基礎分就占到70%以上,且縱觀近幾年考試情況,大半學生都能拿到80分以上的好成績,但其實最終效果和拿60分沒任何區別,其實這些學生很多人都可以拿A的,閱卷老師和命題專家分析,不少學生都是在基礎題上沒有拿到該拿的分數,非常可惜。因此,第一輪復習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夯實基礎。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三星級普通高中,雖然學生學習基礎較差,但復習時間較少,像上新課時一樣,通過課本,將每個考點逐個落實、詳細講解,似乎不切實際。那怎么辦呢?
我選擇的策略是:教師對照學業水平測試考試說明,列出每個考點,并對各考點逐條解析,自編提綱,以學生自主復習為主,同時括號注明,哪些僅僅要求知道、了解的,哪些要求歸納、說明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復習中,準確把握不同考點復習的難度和時間。要說的是,不要以為所有學生都明確了復習的重要性,也不要輕信所有學生都能嚴控自己,因此抽背和上黑板默寫是我用來檢驗復習效果和督促其認真復習的良方,高中這個時期好勝心和自尊心極強,在全班同學面前下不了臺,是件不很光彩的事情。
在必修三本書中,必修1對學生來說是難度最大的,尤其是地球運動和大氣部分,想靠完全自主復習掌握這部分考點,效果肯定不理想,容易導致死記硬背,又記不住,做題就頭疼,學習興趣降低。這就要求教師針對重難點精講巧講,選擇適當的方法。我個人在復習這部分考點時,是這樣做的,提前上網搜集多媒體課件,根據自己需要,充分整合(要求課件簡潔、知識點全面,對難理解、抽象的知識點,有動畫演示,同時教師配以講解,形成系統性)。
當然僅靠復習知識點是不行的,學生往往容易眼高手低,而且缺乏系統性,只有通過適當練習,才能幫助學生檢驗自己的復習效果,發現前階段復習不到位的地方,據此調整日后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習方法,并提升自己原理、規律的應用能力和實際解題能力,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前階段教學效果,以此調整日后的教學方法。這里還要強調的是這一階段試題的難度和練習時間,是以基礎題為主,盡量涵蓋所有的考點,不太適合難度較大、綜合性強的題目,否則容易造成基礎題沒做到位,復習不全面,學生能力達不到,浪費時間,影響復習進度等問題。練習盡量做到課本的一節內容一個練習,一單元結束一個綜合練習。
二輪復習:
雖跨了年尾、年頭兩段時間,但實際在校時間不長,學校開始加課了,一定要充分珍惜這段時間,除了督促學生繼續認真復習自編提綱、鞏固考點外,更關鍵的是,要充分把握這段不長的時間,培養學生實際解題能力。這段時期以做綜合練習為主,各大市的模擬題、歷年真題、自編練習都可以。
對于自編練習,這里再次要提的就是分層教學,同一份試卷要體現分層設計,通常我出練習習慣在每道題后注明等級層次,用A、B、C表示,這樣學生能明確自己目前所能達到的層次,知道自己離目標還存在的差距。
因為時間關系,試卷評析不要求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要是通過練習反饋實際情況,重點講解錯誤率高的習題,個別同學不懂的習題可以通過課后個別提問或學生互相交流解決。當然常年帶小高考的教師都知道,要想拿A,就題講題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重視對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如看到農業區位分析,要立刻想到要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大方面考慮,自然因素從哪幾方面考慮,社會經濟因素又從哪幾方面考慮;看到什么對什么的影響,就要知道一定要從有利、不利兩大方面分析;等等。
錯題復習也很重要,每次試卷講評結束,無論時間多緊,一定要騰出部分時間讓學生看錯題,我的目標是題目不要求多,要涵蓋所有的題型和考點,但做過的一定要拿到分,同時,教師課后必須認真分析近期易錯的、錯誤率高的題型和考點,通過改頭換面,以試卷的形式,再次讓學生做,以查漏補缺,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要注意的是,不少學生做題心態不正確,因為是只要求自己過關就行,所以經常是,試卷只認真做選擇、判斷,估計再做幾道綜合題就可以拿到60分了,綜合題往往是應付差事,等著下次老師報答案。對待這類問題,平時練習,我喜歡請學生上黑板做,而且每次都不固定是哪幾個人,人人都有可能,甚至有個別人一堂課可以被不止一次請上黑板,因此,每個人都會很認真地完成綜合題,做題的正確率往往也比較高,教師也可以從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
三輪復習:
一、科學統籌復習計劃――高考教學教研工作的重要前提
近兩年的“五嚴規定”和選修學科的等級選拔制使地理學科復習時間更緊、課時更少,如果沒有周到的復習計劃,那么復習課只能是“豬八戒腳踩西瓜皮,走到哪里滑到哪里”。因此,統籌安排高二到高三的教學計劃,顯得非常重要。
結合地理學科的初中地理內容、必修三個模塊和選修兩個模塊特點,一般將有限的復習時間分成三個階段(表1)。
(1)高二上學期直接進入必修1的教學(而不是像以往接著學習必修3)。因為學生剛進入選修地理班,易于管理,時間也較第二學期(有小高考壓力)充足,因此,可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主攻地理學科中的難點(即必修1)。同時也有利于引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避免像以前教必修3所帶來的可學可不學的錯誤思想認識,以致影響整個后續學習效率。
(2)教材整合巧妙,時間高效利用。根據必修1和初中地理內容、必修3和《環境保護》模塊的連貫性,在教學中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大大節約教學課時,并為高三的一輪復習提供后續時間保證。
在教研室的統籌以及經過2011年的實踐體驗,全市地理選修學科的教師基本達成共識,普遍感覺這樣的安排較為科學合理,整個學習過程由自然基礎―人文拓展―區域發展,符合地理學科認知規律,且各學期學習模塊內容分界清晰。
二、重點指導課堂教學――高考教學教研工作的核心元素
課堂一直是教學的主陣地,尤其是目前選修學科的課時已大大減少,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是局領導、教研室主任一直督促思考的焦點主題。為此,教學、教研工作也以此為主題多次召開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骨干教師的交流研討會,通過“同課異構”、“教學案評比”等活動,重點對備課、上課、作業等環節加以指導,并具體落實在教學案上。為達到低耗高效地教學,特別強調備課時應在教學案上下功夫。
(1)強調基礎知識的系統實用。尤其是在第一輪復習中以基礎為主,依據《考試說明》考點進行“拉網式”梳理,整合四種版本教材的優勢,根據考試要求進行編排,不是教材知識的原形翻版,也不是大量瑣碎填空的堆砌。對于考試說明中沒有的內容可以舍棄,而對于考試說明中有而教材中沒有的內容要補充,不能存僥幸心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事實上相當數量的高考題,也都是基礎題的組合、加工和修改,離開基礎的教學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在考試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也大多并不是因為能力的欠缺,而是因為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或者是因為試題信息與基礎知識脫節。
(2)強調主干知識的方法解讀。縱觀近幾年高考地理試卷不難發現,主干知識總是支撐著整個試卷,因此先研究高考試題,以高考試題為范例歸類地理學科核心知識;再融入平時的備課中,以這些主干知識為教學重點,目標明確,理出復習思想和方法,整理在學案上;后將這些知識點進行變式演練,要求學生狠抓實練,復習效果具體實在,不言自明。
(3)強調例題練習的精選分層。合理定位、分層教學是當前高考形勢下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尤其是選修地理的學生普遍基礎較差,但也有小部分學生較好,兩極分化現象突出,平時上課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學生,教學中也難以把握好知識的難度。因此,應充分利用教學案中的基礎知識部分,形成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加強基礎測試和訓練。在練習部分要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要求,對較好學生適當進行培優訓練,對中等學生則提高綜合能力,對落后生則重基礎督查。
精心選題、高效用題也是在時間較少的教學形勢下較為有效的備課策略。題海太廣、太深,學生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做大量習題,這就是教師主導作用和教學能力的充分體現。
三、抓實抓細質量分析――高考教學教研工作的有效抓手
結合每次的質量調研檢測,認真做好試卷的分析總結工作,具體落實到單個考點、考題、班級、考生,極為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及時調整復習策略,這也是今年教研室工作的一大新舉措。盡管每次數據分析、撰寫材料較為艱辛,但這樣的質量分析細致實在,有針對性、實效性。
例如,在兩次南通卷質量檢測后,均發現學生在讀圖、析圖題類中仍存在審題不細、定位不準的問題,在人文地理答題套路上存在思路不明、表達不清的現象,在自然地理方面存在基礎不牢、理解不全的頑疾,為此應對癥下藥,特別是第一類讀圖、析圖題最易于在短期內調整,只需講清解題思路,適當進行訓練,學生極易拿分,2011年江蘇地理高考卷中這類題所占分值比重不小,具體如表2。
四、滲透指導積累教學――高考教學教研工作的成功保障
中考前夕,我在南師附中聽了一節南京樹人國際學校王志洪老師的市級地理公開課,課題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復習課,這一節內容原本出自人教版中學地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雖然本節內容在南京市當年中考指導中沒有做出過多要求,一般在中考前夕由于課時有限,很多地理老師都采取精簡教材內容的方法,將重點知識點“拎出來”給學生重點消化,對于那這些考點中沒做安排的“無用”的知識點就一帶而過,但是王志洪老師仍然在課時很緊張的情況下,利用一個課時的寶貴時間復習了本節內容。
二、案例描述
(略)
引入(學生分成四組,分發學案)
(開門見山)老師利用學生手中的學案,帶領學生快速簡要地復習農業的概念、分類和地位,并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學案中知識梳理部分相關的填空題。
師:我國各地的自然化境存在很大差異,所以農業的分布存在巨大的地區差異。(課件展示P100圖4.13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
師:(點擊鼠標)在圖中閃爍出現東西部地區的分界線(紅色線條)。
師:(提問)誰能說出這條分界線與我國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線基本一致?
學生舉手回答(十分踴躍):400mm。
師(拓展提問):這一條分界線還有哪些地理意義呢?它又經過哪些重要山脈呢?
學生思考同組討論: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師:課件展示八上課本P39圖2.21我國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生:(課本翻至P39觀察該圖),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經過的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一線。
師(過渡):我國農業東西部的差異是最顯著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農業部門的差異。(指導學生回看圖4.13)
請說出東西部的農業部門有什么不同?(老師指圖)
生:共同說出東部的主要農業部門(種植業、林業、漁業)和西部地區的主要農業部門(牧業)。
師:我國農業的另一個地區差異表現在南北方的差異。(課件展示P101圖4.14我國南北方農業分布圖)
師(提問):我國南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什么呢?(課件投影展示表格)
生:回答(秦嶺―淮河一線)。
(師指圖4.14逐條指出表格中的各項內容,學生分組說出答案,并填寫學案中的表格。)
師:我國農業南北方的差異在我們學習的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有著具體的體現。(課件展示八下P4圖5.4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生觀察投影圖5.4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師(擴展):我國的地理差異很大,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不同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各個地理區域的農業都存在著差異。如: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這兩個地區的農業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顯著的差異。邊講解邊展示投影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差異比較表(學生對照學案中的表格)。從自然特征、氣候類型、地形類型、牧區名稱、牧場類型、代表牲畜、農業分布區、種植業類型幾個方面比較。
生:兩組同學由前到后逐一說出答案(個別回答有誤的老師引導看書找出答案)。
(學生根據回答和投影答案填寫學案中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差異的表格)
師(展開):我國農業在四大地理區域的分布上表現出明顯差異,在地理區域內部也同樣存在著差異。在八下第六章至第八章中我們所學了新疆、黃土高原、臺灣、珠江三角洲地區、西雙版納和長江沿江地帶等幾個地區,這幾個地區的農業也存在著差異,以下我們進行簡單的比較。看表格(投影表格)――我國部分地理區域的農業差異。
生:(另外兩組同學)翻閱課本,參照課文內容說出表格中大部分的答案。
師:第三組同學在表格中新疆的農業發展條件學生分析不夠全面,說出有利條件忽略了不利條件,其不利條件是水資源缺乏。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需要說明主要表現是水土流失。對于臺灣的農業一欄能將“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東南鹽庫”、“森林之海”和“亞洲天然植物園”幾個美稱也一并說出來非常好。第四組同學珠江三角洲一欄的生態農業模式的內容就是本節P107的基塘模式。(展示投影P107圖4.22基塘模式示意圖)。珠江三角洲和西雙版納的作物熟制應該都應該是一年三熟。
(學生根據老師糾錯后的答案,結合老師投影顯示填寫學案中的相關表格)
師(再次展開):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理區域內農業有著顯著的差異,在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發展更因為地理條件的差異而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在世界地理部分我們學習了歐洲西部、美國、東南亞、印度和巴西幾個國家和地區中涉及農業問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怎樣呢?我們也來比較一下。
投影展示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美國、歐洲西部、印度、東南亞)的農業差異圖表。
師:這一部分內容我們在前階段已經復習過,請直接按要求填空(快速翻閱復習資料的相關章節)。
生:四個小組選派代表回答。
美國農業部分用順口溜的形式出現:高度機械專業化、畜牧位于東北方、南部棉花種植廣、中部北部小麥旺、中部平原玉米香、大豆世界高產量。
(老師課件出示答案。)
(學生按課件出示的答案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師:以上我們比較了我國農業的東西部和南北方的差異、西北和青藏地區的農業差異、部分地理區域的農業差異和世界地理部分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差異,農業發展之所以存在地理差異是因為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存在差異。為了使各個地區的農業得到最好的發展,我們應該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發展農業,做到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師:課件展示四個表格,答案部分用紅色字體突出閃爍。師生共同重點總結北方和南方地區的農業差異、西北和青藏地區的農業差異。
……
三、案例評析
我市初中地理學科為考查學科,雖然分值不多,但是在以分數定勝負的現實面前面臨的壓力很大,尤其是在課時又很緊張的情況下,許多老師面對中考顯得力不從心、無從下手。通常中考前夕很多老師都會感到每周兩個課時已經很難滿足復習的需要了,想方設法提高復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力求用最少的時間復習更多的內容,同時又能達到良好的復習效果的目的。然而因為課時不足,有些老師往往在考前就采用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圍繞考點對中考考點中較少涉及或者沒有涉及的“無用”知識點進行刪減,以達到節約復習時間的目的。表面上看節約了時間,但是一些章節被刪減后,學生的知識產生系統性缺失,有時還會造成知識銜接不上、斷層等現象,復習效果反而不佳。部分老師仍然采用“題海戰術”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做練習,致使師生都非常疲憊。
雖然王老師復習的這一節內容并沒有多少知識點出現在當年的中考考點中,但是,王老師仍然用了一個寶貴的課時來復習這一節看起來沒什么用的內容。聽完這一節課才知道,王老師的這節課實際上是以復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為切入點,立足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比較,延伸到更小范圍的農業地區差異(省區)和擴展到更大范圍農業的地區差異(世界范圍)比較。實際上在我看來,王老師設計的這一個課時的復習內容,其目的不只是復習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更重要的是在知識體系完整的條件下將初中地理三本書(七下、八上和八下)的幾節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利用精心準備的教學案在課堂上邊復習邊練習,幾張表格的內容就已經囊括了眾多的中考考點,重點圖的比較練習是這一節課的最大亮點。如,四大地理區域圖、南北方地區圖、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圖、美國圖與印度圖、歐洲西部與東南亞圖等。這是一種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復習方法,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正體現了地理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我們不能輕易地將其割裂,為了復習而復習。
學生在整節課中動用了三本書和一本復習資料,還要不斷地回答問題,看起來學生整節課上都很繁忙但是收獲頗豐,這比課后做幾張復習題的效果要好得多。不過,這樣的一節課在課前老師和學生還是要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和預習,并且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反應能力要求比較高,否則在課堂學生活動將難以開展,嚴重影響復習效果,所以要想在復習中利用這種方法獲得好的效果還要充分考慮各個學校學生的基本學情來設計合理的方案。
關鍵詞: 青海省高考 地理知識點 試卷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由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組成,滿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題為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題、37題及選做題(三選一)42、43、44題為地理題,分值分別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試題共計100分。對2013年的地理試題進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課標實施工作以來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以促進中學地理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變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學科和往年相比有兩大變化,即考試內容的變化(普通高中新課程)、試卷結構的變化(增加選答題、取消了跨學科綜合題)。與舊大綱比較具體變化有以下幾點:
1.從命題指導思想來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
2.從考核目標與要求來看更全面、具體,增加了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較高要求。如:“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夠調動和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來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等。
3.從考試范圍和內容看,新大綱分為必考部分、選考兩大模塊。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區域可持續發展”考試內容變化較大。另外,必考內容中雖然沒有明確初中內容,但考試范圍與要求中還涉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有關內容。新考綱內容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選考內容,青海省選考內容為《旅游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二、地理試題統計分析
1.試題的地理科學要素知識分析
從地理科學要素知識考核情況來看,本套試題主要考核了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空間的變化、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發展和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等多方面的知識點,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區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約為52%。通過對地理科學要素知識考試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試卷重點考查學生掌握中學地理主干知識的情況及對多個地理要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詳情見表1、圖1)。
2.試卷中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分析
通過對本套試卷的地理試題人文地理知識考點和自然地理相關知識考點的統計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識約為64+10(選做題:42題)分,分值比例為93.3%,人文知識約為26+20(選做題:43、44題)分,分值比例為6.67%(詳情見表2)。
3.試卷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分析
對本套試卷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進行分析發現,2013年青海高考試卷中,中國地理知識78+30(選修題:42、43、44題)分,約占90%,世界地理知識點12分,約占10%。由此可見,本套試題中與區域地理聯系十分密切,體現了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特點(詳情見表3)。
4.試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識分析
地理感性知識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聯系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景觀、地理演變和地理數據。這些地理感性知識是直觀的、具體的,是通過人們對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獲得的。本套試題中,地理感性知識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變的內容分別占6.67%和30.83%(詳情見表4)。
地理理性知識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這些地理理性知識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們對地理感性知識經過思維過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試題中,地理理性知識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的內容分別占31.67%和30.83%(詳情見圖2)。
5.試題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分析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識和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學會,它是對課程中知識與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我們要深入鉆研新課標,了解新課標中的知識能力要求與舊大綱比較有什么變化,從而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過程和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會學。這是新課標所特有的過程與方法的要求,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過程”重在“親歷”。“方法”,應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而不能游離其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樂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人文性。從理論上說,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學生各種素質在學科課程培養中的有機聯系,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
在教學目標中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之中。知識與技能是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維度的載體,過程與方法是連接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維度的橋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進一步升華。
在本套試卷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分值分別占36.36%、48.86%和46.67%(詳情見表5、圖3)。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