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試卷管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禮儀問答寫卷》(以下簡稱《寫卷》)是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敦煌本古藏文文書P.T.1283 和 P.T.2111,由王堯先生、陳踐先生相互補充對譯而成 。全文是以兄弟對話形式來論述待人接物,應對進退,處理君臣、父子、師生和主奴乃至夫妻之間關系的文獻。《寫卷》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倫理概念、范疇、命題,是研究吐蕃時期倫理道德的珍貴史料和專門性著作。[1](P.123)其內容既表現為吐蕃倫理文化對中原儒家文化的吸收, 又兼有吐蕃倫理文化鮮明的特征。
一、《禮儀問答寫卷》的相關研究學界既有研究主要圍繞《寫卷》倫理道德的分類、吐蕃倫理道德與儒家倫理道德的聯系等。首先倫理道德內容的分類研究方面,丹珠昂奔以《寫卷》內容為例,從善惡、義務、良心、勇敢、家庭、婚姻等方面分析了吐蕃王朝興盛時期的藏族倫理思想,認為《寫卷》可能是唯一一卷沒有受到宗教熏染的集合了吐蕃時期藏族先民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修養方法的倫理學著作,是藏族倫理學史上的重要文獻[2]。馬琨、王東生將《寫卷》倫理思想分為“立身修德、為政為主、擇妻尊妻、孝親和家、養子教子、交友處事、知足致富”等七個方面,[3]并分析了立身修德是貫穿《寫卷》全文倫理思想的基礎,其他幾方面在此基礎上展開闡述, 如“為政為主”是立身修德之道在社會生活中為官和家庭生活中主仆關系處理上的具體應用。陸洋從善惡觀、日常生活倫理、家庭倫理、經濟倫理、政治倫理、因果報應觀等方面進行了分類研究。[4] 學界對《寫卷》道德倫理觀內容分類研究使我們對吐蕃時期倫理道德觀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吐蕃時期倫理道德與儒家倫理道德之間的聯系。陳炳應《從敦煌資料看儒學對吐蕃的深刻影響》一文通過對《寫卷》和莫高窟吐蕃時期的壁畫,分析了中原儒學對吐蕃的思想觀念、政治制度和器物層面上的影響,反映了青藏高原與中原地區早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蒙元時期的大統一奠定了基礎。[5]陸洋以《寫卷》和《論語》為藍本,從家庭倫理、日常生活倫理、政治倫理等多方面對藏漢傳統倫理思想進行了比較。他認為兩個文本中談及的很多倫理原則、道德規范、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價值取向都是一致或相近的,但二者的不同點也非常明顯,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寫卷》中雖然出現了許多道德與倫理的概念、命題,甚至是范疇,但它不是一個具備理論形態和體系建構的倫理文本。而《論語》則具有完備的范疇系統和完整的理論建構。[6]周云水從人性觀、人倫觀、忠孝觀和人生觀幾個政治角度分析,吐蕃倫理文化對中原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時又帶上了藏民族鮮明的文化特征。[7]由此可見,這類研究主要從人性觀、人倫觀、忠孝觀、誠信觀等方面與儒家倫理道德方面存在的共性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儒家文化對吐蕃倫理道德的影響。其他方面還包括《寫卷》中仁學思想進行了專題研究。周云水比較《寫卷》和《論語》中仁學思想,認為《寫卷》的寫作源頭是《論語》中“仁”的思想,在長期的吸收和滲透過程中,藏族先民又將仁愛觀和佛教的“積德”思想有機結合,表現出普遍的友善、好客、濟難、安于現實的樂觀以及好打抱不平的良好品質。[8] 綜上所述,學界對《寫卷》做了奠基性的研究。學術界較少關注《寫卷》內容反映的思想觀與實踐觀。班班多吉、 史達對《寫卷》作者的倫理觀從如何對待朋友、奴仆、父母、子女、妻子、財富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而對《寫卷》內容試圖如何利用儒家倫理道德觀去塑造敦煌地區民眾的人格以及倫理觀念的實踐等方面的思想觀、行為觀仍未涉及。[9]本文將對前人未涉及到的問題進一步分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吐蕃文明中蘊含的儒家文化因素。
二、儒家文化入藏的時代背景松贊干布在兼并其他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后,先后借鑒、引進唐的一些制度、文化、技術來變革、管理吐蕃社會。那么,吐蕃為何要引入儒家文化,在引入前吐蕃的社會形態以及倫理道德到底處于何種狀況?只有在較好地弄清上述問題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吐蕃文明中蘊含的大量中原儒家文化因素。 吐蕃王朝位于海撥三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松贊干布在兼并其他部落建立吐蕃王朝以后,奠定了吐蕃的社會形態,即以悉補野氏族為吐蕃統治中心的上層氏族社會和無氏族門望、毫無社會地位的下層平民社會[10]。這兩個階層不可互通,吐蕃的上層社會是封閉的貴族集團,下層社會無管道進入上層社會。如《冊府元龜》的記載證實了這點,“吐蕃其設官,父死子代,絕嗣則近親襲焉。非其種類,輒不相伏。”[11]同時,在吐蕃的上層社會中,吐蕃王室與貴族,貴族與貴族間關系比較緊張。另外,如《吐蕃大事紀年》多次記載大臣被貶或被殺之記錄[1](P.149-152)。 通過上述多位大臣被害的事例來看,在松贊干布統一各部落初期,吐蕃王室與貴族,貴族與貴族間關系非常緊張。在法律制度和倫理道德不健全的情況下,吐蕃君臣之間只有通過盟誓來維系。如松贊干布與韋氏一族盟誓的誓詞為“……無論何年何歲,決不對義策之子無罪而責譴,決不聽信奸人離間……義策之子孫任何人對贊普有意外不忠之事者,即對不忠者本人以外,決不株連,其他未參與盟誓之人,決不加罪……”[1](P.164-165)因此,從吐蕃王朝初期的道德倫理來看,還相當缺乏,正如《 新唐書》載,那時的吐蕃社會“其吏治,無文字,結繩齒木為約”;“其俗,重鬼右巫,事~羝為大神” [12]。在公元641年成功迎娶唐文成公主后,吐蕃王室熱衷學習中原儒家文化,并將之有機地融入吐蕃文化中。因此,儒家文化是當時吐蕃社會道德倫理觀相當匱乏又急需要建構一套倫理觀來處理社會關系和社會問題的情況下移植的。其立場是站在上層社會的角度,想利用道德倫理來訓世、說教,調和、處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以及說服臣民接受其統治。同時,中原儒學自春秋晚期孔子創立以來,由最初的一種學說發展到儒術獨尊的官方哲學,形成了中華道德國家、禮儀之邦的傳統,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與漢唐盛世的建立。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李唐一代為唐朝與外族接觸繁多,而甚有光榮之時期。”[13]此一“光榮之時期”應是李唐以儒家文化為中心對周邊國家、異民族的影響,吐蕃也不例外。 當吐蕃占領敦煌地區后,于公元786-848年在吐蕃贊普的管轄之下。吐蕃本土常常處于佛苯之爭中,其政權已經日益衰落。同時,赤松德贊執政期間, 多次對外擴張,導致了吐蕃民眾的大量死亡, 在沉重的軍費壓力之下,很多破產貧民淪為奴隸, 逐漸形成一股反抗力量[14]。而遠離拉薩治理敦煌的吐蕃官吏并未卷入此一事件中,試圖將吐蕃傳統的倫理道德結合儒家倫理文化作為對敦煌地區民眾進行道德馴化。 《寫卷》正是在這樣的內外交困的歷史條件之中出現的。
三、《寫卷》倫理道德觀的內容與實踐(一)P.T.1283《兄弟禮儀問答卷》倫理道德標準的內容分析 在吐蕃統治者逐漸接受儒學的情況下,儒家思想慢慢由上層社會滲入到民間指引人們的日常生活。《兄弟禮儀問答寫卷》倫理道德標準的內容要求一個人須具備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廉、恥、孝、勤”等。涉及“仁”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在第11、33、35、36、42、53、54條[1](P.128-139),這七條主要圍繞 “仁”的含義、如何看待“仁”以及如何行使“仁”等方面進行了問答,是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和做人的根本原則,是內心的行為準則。 《禮儀問答寫卷》涉及“義”、“禮”的內容集中體現在第26 、36、66條。如(26)問答對“義”進行了詮釋,弟問:“如何能使眷屬相聚和睦?”兄云:“銘記情義。同心協力,不僅眷屬和睦,行至何方亦相安無事……若彼此不和,大患而已,別無其他。”該問答主要強調“義”在維系社會關系中有其重要意義。 如第(36)問答對“禮”的倫理道德觀進行了闡釋。弟問:“我有一個干練之仆,若施以財寶,我將變窮,若不大加賞賜,何以報之”?兄云:“不予權力而令其知禮,乃是最上乘之酬答,財寶亦在其中矣……”第36 答說,對下屬最好的賞賜是讓其懂禮節勝過權力、財物,說明“禮”在權、財、物等眾多因素中占首要地位,強調了禮是作為一個人行為處事的根本原則,具有外在的規范。 《禮儀問答寫卷》涉及 “智”、 “ 信”的內容集中體現在第34、38、53、54條,圍繞智慧、信任進行了問答,如第34、38弟問:“如何能使別人信任自己?” 兄云:“從不說謊言,大家即信服,人若信服,眾人即信任”。即要講信用、不說謊話是贏得他人信任、服從的首要前提。 如第35、53對智進行了回答,弟問:“施以何種仁愛為最?”兄云:“主人仁慈,比授予政權還好。官長仁慈地給予智慧、教誨乃是最大的仁慈。”說明了“智”的重要性。 從上述分析來看,寫卷中對一個人的倫理道德標準要求僅僅具有“仁愛”、“仁慈”的道德觀還不夠,還要講誠信、具備智慧的頭腦,在應對紛繁復雜的現實事件時才能把握好,同時還應長幼有序,官仆之分,主奴有別,遵守法律,不觸犯禮俗等。 (二)P.T.1283利用儒家倫理觀對民眾人格的塑造 上文通過對寫卷所包含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內容的分析,可知作者在選取材料時意圖利用上述內容對敦煌地區民眾人格的塑造,下面將分析是如何漸次展開的。“人格”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個人的內部氣質、沖動、傾向、喜好及本性。寫卷中涉及對“仁愛”思想的人格塑造,如第54①問答了如何培養“仁愛”的思想,首先要在一個有仁愛氛圍的環境中熏陶,如跟有仁愛的上司或師長學習,領悟其精髓,其次是與不過奢華生活、有思想的仁者學習,耳濡目染、培養仁愛、正直厚道的思想觀念。 對“智”、“識”的塑造,如第53問答②說明了讓一個人增長見識、智慧,應該置于對自己仁愛、正直而有智慧者跟前學習、訓練,才能有效果。其他還涉及到對“禮、義、廉、恥”等倫理道德觀的人格塑造,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論述了。 另外還對如何樹立、塑造自我的家庭觀、婚姻觀、財富觀等進行了問答,對如何塑造家庭觀、婚姻觀,第57、58、59、60、61、62進行了相關問答③,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婚姻觀,應該有責任感、公正、公平的觀念,對父母長輩要盡孝道。要將一個人塑造成維護儒家所提倡的父父、子子、忠孝、節義等綱常倫理思想。 如何形成、塑造正確的自我財富觀,④一個人對待財富方面應適可而止,能夠滿足基本需求即可,對人生幸福的追求不僅僅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同時還要正確區分財物的正與邪。 因此,從寫卷中對人格與自我塑造來看,主要是運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孝、廉、恥”倫理道德標準來塑造。 (三)P.T.1283《兄弟禮儀問答寫卷》運用儒家倫理道德觀的實踐 當一個人具有上述儒家倫理觀的人格特點,在與他人發生了一系列關聯后,如何去處理(實踐)?處理時遵循怎樣的文化法則?寫卷中對這些問題都進行了很好的問答,主要體現在處理君臣、父子、師生、夫妻及主仆間的社會關系及其他社會問題時,充分運用儒家倫理道德觀準則。 寫卷涉及處理社會關系時,包括君臣、父母、師長、夫妻、朋友、事業伙伴關系等⑤,上述對如何處理上下級關系進行了問答,上師對待下屬時,應該行為正直、品德高尚、有分寸、講原則、愛惜下屬、客觀公正地指出或糾正下屬的缺點,不要居高臨下。下屬對待上師時應設身處地,分憂解難,行為要恰如其分,守法守紀。 處理父母、師長、長幼方面⑥, 問答反應了對待父母、師長、長幼時,銘記情義,本著尊老愛幼、善良正直的處事原則。 在處理事業伙伴人關系方面,如(19)弟問:“一切事業,豈可不議而行,但應如何議之?”兄云:“開始計議,葷葷大端,須和眾人商議。所有議事,一開始即應細致、斟酌,以期達到預定目的,后則不再更動。一切商討、想法,心境寬松,思想開朗,方可達到目的。事事皆疑,心存報復,雖有微念,也須改之,否則,能誤大事。磋商時,先自問自答,能完成乎?抑或不能!事業……與友同心,不能損人,無慮指責……”。問答指明處理事業伙伴關系時應誠實守信、平等協商的原則。 在交朋結友時應遵循志同道合、不沾染惡習的原則。如 22弟問:“一位貪財人,且有智慧,若需與之共事,應如何行之?”兄云:“彼雖有智慧,然任何時候,貪財與聰睿正直一時難以區分時,開始,不與交友,即不會有爭吵之由。如此若不可行,則最后亦應好好相待。自身勿沾染惡習,勿做無理之事。”[1(P.384) 綜上所述,《寫卷》內容無論是編撰指導思想還是選材、謀篇布局都以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為準繩,以隱惡揚善,維護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節義等綱常倫理,維護其正統思想。《寫卷》著重從平常的生活實踐中建立起人間正道,沒有過分強調高深的理論,而是從待人接物的生活瑣事入手去培育民眾的倫理人格。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 培養目標 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
2005年1月,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為供應鏈管理專業委員會(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這標志著全球的供應鏈管理時代的到來。同時,隨著供應鏈管理論壇、供應鏈管理年會在國內的不斷召開,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專業人士所了解并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真正提高學生對供應鏈管理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加深學生對供應鏈理念的透徹了解,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就勢在必行了。筆者在供應鏈管理教學過程中,嘗試著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及考試模式,頗受學生歡迎。現對供應鏈管理教學中的諸多方面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以期對供應鏈管理的教學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
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綜合性專業課程。結合現有高職高專類物流管理專業培養的總目標――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從事各類物流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中高級專門人才。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學習目標和任務應是使學生通過對供應鏈管理的系統學習,熟練掌握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理論、設計、方法、管理、庫存策略、信息策略等,并能夠運用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理念進行管理,解決問題。教學目標不但強調掌握理論知識,更注重運用理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針對上述目標和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的做法應該是在講授理論的同時,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規定要達到的知識結構中,必須包含所要掌握的技巧,把能力的培養提高到一個更高的高度,才能與物流管理專業的總目標相對接。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1、加強與其他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程的聯系
供應鏈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專業課程,它與現代物流學、倉儲管理、運輸管理、物流信息系統、采購管理等課程聯系緊密,并在這些學科基礎上建立起來。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前,通常已對上述學科的知識有一定掌握。在教學或學習中應注意供應鏈管理課程與上述學科的課程的相互銜接,對已學的理論與知識回顧復習,以便更好地學習和掌握供應鏈管理課程。
2、加強對供應鏈管理動態等前沿知識補充學習
由于教科書的時滯性,及供應鏈理念在我國傳播速度不斷加快,我國企業間對供應鏈管理的認識更新較快等原因,教學內容往往不能及時地反映供應鏈管理的最新動態及前沿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補充供應鏈管理的前沿知識及最新動態,使學生吸收最新理念與知識,能夠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做到持續學習,時時把握新的理論動態,在課堂中給學生以新知識的補充;另外,授課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掌握供應鏈管理相關前沿知識的學習方法和途徑,使其具備較好的自學能力,這對于大學生而言,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要求。
3、加強對供應鏈管理應用實例的分析學習
由于傳統的教科書上的內容普遍存在以理論、概念為主,對分析及實務內容涉及較少,甚至沒有。如果只是單純的照搬書本知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相關理論及供應鏈管理應用實例的學習。如全球十大供應鏈管理實例――沃爾瑪供應鏈管理、DELL供應鏈管理、福特供應鏈管理等,以及我國供應鏈管理應用的典型例子如寶供物流供應鏈、中鐵快運大客戶管理、宏基流程重組實例等。通過應用實例的學習,學生加強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由于供應鏈管理是一門綜合性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對法學課程的教學不應采取理論課常用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而應采取靈活的啟發式教學。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中的應用非常多,通常可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高職高專類的學生更是受益匪淺。案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內在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口才,實用性強,收效明顯。案例教學法是由主講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和需要,適時提出精選案例,通過引導學生對個案進行學習討論,啟發學生結合理論知識分析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從而實現由具體到一般的抽象過程。這種教學方式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將直接的抽象理論與具體的案例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掌握抽象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方法,從而使理論知識具有生動性和形象化的特征,擺脫了傳統的概念教學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對主講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善于關注供應鏈實務,收集典型案例,在眾多的案例當中精選適合本專業課程教學的典型案例。同時教師要對案例的原始材料進行適當的加工整理,使案例的整個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精選了沃爾瑪供應鏈管理應用、中鐵快運大客戶管理以及DELL供應鏈管理等實例,精心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學習及分析,很受學生歡迎,課堂氣氛活躍,效果甚為明顯。
2、觀看影像資料
除了案例學習之外,為了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在供應鏈管理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增加影像資料學習的機會。在我國現有管理學者中,有不少對管理理論既是優秀的傳播者,同時還是成功的實踐者,如余世維、林偉賢等。由于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對理論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表達方式活潑,語言風趣生動,案例真實可信。如余世維的核心競爭力影像資料,林偉賢的資源整合系列資料等,都是值得借鑒的經典教材。學生通過觀看相關影像資料,激發了更大的的學習熱情,同時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模擬實驗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把握理論的實質,在供應鏈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如模擬供應鏈中各環節協作過程,通過模擬更好掌握供應鏈管理中協作的重要性,信任的必要性,供應鏈協作中牛鞭效應現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效的消弱措施等。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對供應鏈現狀進行調研,發現供應鏈在發展中的問題,初步學會利用所學的供應鏈設計、供應商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及流程重組等理論知識對其進行診斷,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進意見。在進行模擬實驗的過程中,為保證模擬實驗收到如期的良好效果,模擬實驗前教師應設計好實驗方案,在實驗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和幫助。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評判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的優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供應鏈管理的考核,傳統上我國各大專院校多習慣于采用課程結束后的期末閉卷考試方式。這種考核對于校方和教師來說沒有難度容易操作,但考核方式單一呆板、內容單調枯燥,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考查,其結果是導致學生考前死記硬背的多,獨立分析歸納的少,極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由此可見,對供應管理考核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不妨嘗試一下這樣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考核內容上提倡理論與應用并重,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可以借助案例分析,應用解析等題型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考核形式上實現多樣化,考核不再只是單純的一張試卷,可以把考試和論文相結合,把理論考試和實訓技能考核相結合,把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相結合。例如為了考查學生對于重點內容及課程體系的把握,可以采用半開卷的形式,允許學生考試時帶一張A4大小的紙,上面所寫內容不限,但是復印無效,必須是自己手寫。這樣學生在考前不只是單純地背概念,而是更注重對理論知識體系的歸納與把握。
五、提高教師素質
師資水平對教學質量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水平的高下取決于教師水平的高下。為了適應市場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首先就要提升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比如通過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的物流活動,為企業策劃物流管理方案,提高實踐能力;制定相關政策,通過報銷學費等方式鼓勵教師報考研究生或博士生;鼓勵有條件的教師向一專多能型方向發展等。另外對青年教師可通過有經驗的老教師傳幫帶,盡快提高業務素質,提升教學水平。
教師要擁有廣博、豐富的專業知識,知識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教師知識面要廣,專業知識要精,不但熟悉自己所教課程中最基礎的知識,還要弄清楚該學科的最新動態、最新成果,對相關學科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為此,教師要不斷學習和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知識儲量,使自己不僅具有縱向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具有橫向的綜合知識和技能,由封閉的學科型向開放的能力型轉變。
教師應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實踐證明,創新意識越強烈,追求創新的動力就越充足。只有在強烈創新意識的引導下,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創新動機一旦產生,就會轉化為自覺行動,積極改變現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不照本宣科,不搞傳統的注入式、滿堂灌教學,要善于啟迪、誘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塑造學生的創新品格。
總之,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如能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師素質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的改革,無疑將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有很大益處。
【參考文獻】
[1] 楊麗明:管理類課程案例教學的探索[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
[2] 朱金生、 劉耀輝: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