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藝術類專業論文

藝術類專業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類專業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藝術類專業論文

藝術類專業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擴招;藝術專業學生;特點;藝術實踐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持續大規模擴招,許多院校相繼增設和開辦了藝術類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632所院校設立了藝術類專業。藝術專業學生在非藝術專業院校的出現,既給這些傳統上學風比較嚴謹的高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也對其原來相對單一和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學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已設有藝術專業的高校,由于大規模的擴招。比如我校。擴招前,每年招收藝術專業學生百把人,擴招后,每年招收300~500人。2004年,藝術學院有學生376人;2007年,藝術學院學生數增至1426人。人數的大量增加,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學生管理模式也出現了新的問題。為此,認識和了解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探索適合藝術專業學生自身特點的教育與管理方法,對于當前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管理的多樣性和實效性,“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藝術專業學生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豐富,思維活躍,求新求異意識較強,但遇事不夠理智,表現為行為散漫、情感偏激

藝術教育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可使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且富有創新精神。同時,藝術活動本身對學生的形象思維有特別要求,如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情感體驗等,這使得學生情感豐富,理想化成分多,思維浪漫,情緒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影響,追求新奇和怪異。在考慮問題時容易脫離現實基礎,過于情緒化,遇事不冷靜,偏激,不能辨證地認識和理性地看待人和事,對政治時事缺乏關注,對學校組織的活動也不熱心參與。針對藝術專業學生這一特點,在教育與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動人”、“以感化人”。只有在尊重學生個性情感的基礎上,教育人、培養人,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腦,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追求自我,注重個性,自我意識強,但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不夠

應該說,追求自我、注重個性、自我意識強烈是時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太陽”般的獨生子女們普遍性的特點,但藝術專業學生體現得更為突出,這是因為一是藝術教育特別是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方面都比較注重突出和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二是學藝術的學生大多家境比較殷實,家長平時比較溺愛。自我意識過強,具體行為上表現為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團隊精神,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懶于打掃衛生,經常遲到曠課,人際關系緊張,不服教育管理。如設計藝術專業學生,由于專業學習的需要,要求配置電腦,但不少學生不是用電腦來學專業,而是通宵上網聊天、玩游戲、看影碟,且大開音響,無視旁人,既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惡化了人際關系。對此,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協作中、在各類文體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和體會相互配合的重要,學會與人交流溝通,掌握團結協作的技巧,潛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重專業掌握、輕文化學習,缺乏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

藝術類考生文化課成績普遍偏低,有些學校錄取本科生的文化課分數線不足200分,專科不足120分,這與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一些學習平平的考生在報考文理科無望的情況下轉入或突擊學習藝術,其目的是為了能進入大學學習,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藝術專業的學生既缺乏藝術天賦又缺少學習興趣,其教育與管理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由于文化基礎差,又缺乏認真塌實、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聽不懂、沒用處”便成為其經常逃課或不聽講的理由。其實。文化素養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記得一個資深教師說過這么一段話:“學文化就是學做人,伴隨著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滲透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但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對此并不理解。

另外,由于藝術專業學生過多參加社會藝術實踐活動,其很多業余時間甚至課堂學習被專業技能訓練或參展、演出、比賽等藝術實踐活動所占用,這也影響了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四、重藝術實踐、輕理論學習,缺乏必要的藝術素質和藝術修養

雖說藝術專業的學生普遍重視專業,但這種重視也僅僅表現在重視藝術實踐上,如音樂專業的學生只重視聲樂、器樂等專業術課和文藝演出;設計專業的學生則過分依賴電腦。而對專業理論學習普遍輕視,上課不認真聽講,遲到、早退,甚至逃課,所以理論功底差,知識不系統,表演或創作的作品只求“形似”,難達“神肖”,更別說“形神兼備”,抑或創新。有的學生自己不會畫,就臨摹老師或同學的畫作,甚至還有“拿”同學的作品去“交差”,既缺乏藝術素質,又缺乏藝術修養。

針對藝術專業學生“重專業、輕文化。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首先,要解決他們對專業和文化、實踐和理論等關系的認識問題,告誡他們眼光應放遠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只顧眼前賺錢或就業。要知道,在當今社會,僅有專業技能而無專業理論修養,尤其是人文修養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工作的,更談不上有創造和成大“家”了,就連中央電視臺組織的青年歌手大賽,也還有文化素質考核項目。其次,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特點,修訂教學大綱,適當增加人文素質必修課或選修課,如影視文學、現代科技常識、唐詩宋詞欣賞、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其文化素養。再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或收看學校舉辦的“濂溪講壇”、九江市政府舉辦的“白鹿講壇”和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等各種高雅文化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欣賞品位。

五、經常參加藝術實踐活動,“見多識廣”,但由于缺乏理性判斷,易受社會負面因素和不良現象影響而沾染不良習氣

藝術類專業論文范文第2篇

一、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現狀

現在藝術院校招生人數明顯比以往多,一些學生的藝術功底較弱,考生報考藝術類專業的執著程度也沒有之前的考生高,適應學習的能力也沒有以往的學生強。目前,藝術類院校的招生人數不斷增長,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降低了,從而使以往的藝術教育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其難以適應當前藝術教育專業的教學。設計實踐教學對于藝術類專業教學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院校并沒有落實設計實踐教學,同時也欠缺有效的實踐平臺,學生的設計實踐偏向虛擬化。另外,學生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還沒有完全理解,教師往往就已經開始下一單元的教學,長此以往勢必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

二、完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的措施

1.優化課程體系

我國藝術類院校首先應合理科學地安排大學四年的教學課程,明確教學目標,從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環節上,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修養和專業實踐能力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對于藝術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該通過論文寫作課程提高其文化素質,采用目標訓練的方法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現場感受,通過案例分析和實際操作訓練提升學生的專業設計能力。另外,在保持教學目標一致的基礎上,教師在課程設置上可以結合課題進行一定程度的知識滲透,同時在專業方向和相近學科之間進行交叉教學,最終達到優化課程體系的目的。

2.注重課外拓展,加強合作交流

藝術類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和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引入其設計專家開展團隊教學。學校應通過企業及時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廣泛地進行教學改革,不斷完善教學措施。環境藝術專業的教師除了在學校教學,還可以到一些相關企業兼職,從而實現教學和社會相結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使其在實踐中和教師、企業進行交流,加強互動。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如現場調研、過程設計、課堂匯報設計成果等。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運用相應的設計語言形成完整的設計實驗。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是藝術類專業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可以增強自己的目標意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在假期中,學生可以向教師學習一些專業實踐知識,使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能夠有效避免課堂時間和實際工程進度發生沖突。此外,教師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完善教學方法,以取得教學相長的效果。

3.建立創業教育模式

工作室制度側重強調實踐教學,藝術類專業院校的教師可以從教學體系和教學團隊以及教學方式等相關的方面對工作室制度進行創新。教師應該調整單元式授課,將課程結構具體化,分階段授課,讓課程設置具有系統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畢業論文的選題非常重要,論文選題不能脫離實際,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并接受企業的設計建議,讓畢業論文設計具備可行性。

4.在多種專業背景下,構建多元化思維模式

藝術類專業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本文闡釋了高職藝術類專業語文課程改革的思路,并結合教學實踐,論述了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使之成為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社會人”和“職業人”的重要意義。

一、對商職語文(藝術類專業)獨特作用的再認識

在高職文化基礎課程的結構體系中,語文這門傳統課程應該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所創新。我們要進一步認識語文課程所具有的獨特作用。一方面,它是以往中學語文教學的自然延續;另一方面,它可以在學生正式就業前對其進行人文素養方面的必要鋪墊(人文基礎較好的部分學生甚至可以深造)。對此,一個新的認識是:在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時,要同時把年輕的“職業后備軍”應有的人文素質培養一并考慮進去。從一般意義上的普適性轉向特定專業而聚焦認知,會使我們避免那些寬泛的、人云亦云的所謂“宏觀建構”。如果能比較具體地為藝術類高職生的現在和將來著想,就會認識到:語文同他們的聯系、對他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比理工科學生更顯緊密和顯著。這并非夸張,只要看看許多藝術家所述說的切身感受就可以知道,他們在早期接受藝術教育時,大都得到來自于課內外語文的良好熏陶。他們在投人各類藝術活動(欣賞、創造、評論、研究、著述、交流、教學和傳播等)的過程中,都受惠于語言文學(文字)的滋養和啟悟。事實證明:凡深得藝術的“個中三昧”者,都需要從語言文字、語言文學中獲取素材和靈感。無論是撰寫文章對佳作進行賞評,對風格流派進行探討,對藝術創作的規律、特征進行研究、概括,對藝術經驗進行總結、傳播,還是縱覽藝壇信息后進行整合處理,等等,都大有用“文”之地,甚至在暫時沒有創作任務制約的閑適狀態,都可在輕松閱讀中享受優美的文章辭采的洗禮。總之,在藝術活動的方方面面,在揉人藝術韻味的生活內容里,都或顯或隱地有“語文”。遺憾的是,在偏執地認為職業教育就是技能訓練的思想影響下,語文課程也被屈就于解題操練的“應試”模式,變得無生氣和活力。我們應該用新的理念撥正偏頗,積極推進新一輪改革,使語文課程復歸于人文素質培育的本位。在對“藝”與“文”的關系作上述考量后,應該確信高職語文(藝術類專業)可以首先致力于此。

二、商職(藝術類專業)學生所藉語文能力的定位描述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育時,當然不會忽視對其所需能力的培養。總的來說,這方面的能力定位,將著眼于培養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社會人”和“職業人”這一目標。

根據“社會人”的角色要求,我們的語文課程應散發高雅的人文氣息,讓成長中的新一代社會公民,樂于親近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滋養;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精華,能涓涓滴滴地滋潤萃萃學子的心田,使之修養成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有能力去參與社會文明建設的進程。

根據“職業人”的角色要求,則應把學生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與其所學習的藝術類專業,尤其是今后步人職場時有可能就職的崗位需求相對接,一項一項地夯實基礎,使學生逐漸確立起對相關能力的自我培育意識,切實進人學習狀態。

只有透徹明了這些基本點,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師具有自覺的思想意識,繼而使語文教學有更明確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發揮更實在的育人效應。筆者嘗試對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所需語文能力作一基本描述:

1.讀、寫、聽、說的能力

有一種觀點認為: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只要會“從藝”就可以了,用不著在讀、寫、聽、說和交際方面多費工夫。其實不然。會“從藝”,確實是搞藝術的人必須具有的基本功,但藝術愛好者乃至藝術家不能僅僅滿足于會“從藝”,還應該會讀、會寫、會聽、會說、會交際,概言之:具有“吐納”語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讀和聽是對語言文字的吸納,寫和說是對語言文字的吐露。讀和寫憑借著書籍文本,言語交際活動伴隨著說說聽聽,這些均可理解為書面和口語信息的“吐納”活動。

愛藝學藝者,應加深自己的藝術修養,這就需要廣泛涉獵藝術類書刊,包括一些重要的藝術理論和美學著作。此外,自己的創作心得需要總結、概括和表達,同行間的創作信息需要溝通,創作經驗需要交流,創作狀態需要分析和評價,這些都離不開書面和口頭表達。我國古代文學和藝術批評理論的重要范疇(如“遷想妙得”、“象隨心生”、“神思”、“意境”等),都是用極精練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一個詞、一個短語,都包含著豐富的意蘊,我們若能深刻解讀,可以將其演繹得十分精彩,并能在潛移默化中積淀為藝術創造的底蘊。在閱讀精品佳作的過程中,不僅要理解作者“寫什么”,而且還要揣摩他“怎樣寫”的語言技巧和創作特色,普加以吸納,轉化為自己的本事。對此,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不能無所知、無所識、無所言,或若明若暗,淺嘗輒止,而應該具有有助于解讀文本的知識背景,切實把握古代漢語的文字特性和文藝范疇的術語特點,更好地領略中國藝術的精華。 在設釋自己作品的創作意圖以及與人切磋交流時,要能融人言語交際的環境,施展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使人能理解和認同,欣賞你,愿意與你溝通。一位在美國學習藝術設計的中國留學生,在總結自己的學習經歷時深有體會地說:“語言表達能力在設計界里的重要性有時甚至比設計能力本身還重要。你的作品如果無法讓人看懂,解釋得又無法讓人聽懂,那么就不是好設計。另外,語言表達與設計本身應該是相互呼應的,如果你設計時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解釋起來就不會太難;如果你解釋得磕磕絆絆,便說明你對自己的設計并沒有完全理解。用語言來表達往往可以幫助自己更清楚地認識作品中的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劉蘭蘭:《把你的草稿釘在墻上》)這番話充分說明學藝從藝的人自覺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在書面表達方面,對設計說明、展覽策劃之類的應用文,要能掌握特定的語體和格式,行文符合規范,表述言簡意賅。這也是作為一個“職業人”應具備的寫作能力。某一作品或項目的設計者,要能夠借助文字媒介,把握文字表現力,向公眾闡釋自己的創意。某項展覽活動和相關會務的策劃者,要把會展預備階段的系列文案寫出來,不但應該熟悉展會活動的組織流程,通曉辦展宗旨和展會實務的動態細節,而且還必須有相應的文字修養。因此,要設置寫作情境,指導學生學練有助于藝術傳達的撰文技能,使他們日后在藝術設計過程中需要文字和文本寫作時能施展筆頭工夫。

總之,根據藝術類專業的要求,對各類藝術品的特色要能夠理解透、說到位,對自己的設計意圖要能夠講清楚、寫明白,這都要求綜合掌握讀、寫、聽、說能力,以滿足職業活動的需要。

2.處理語言文字信息的能力

藝術在當代文化建設中具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對于當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著愈來愈重要的意義。有些藝術品已不僅僅只是展現色彩、形體和畫面,還有需文字參與其中,以藝術表現和表達的“元素”出現,有時甚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有著良好語文修養的藝術工作者,在對藝術品進行審美的時候,一定不會忽略語言文字的表意作用。如在園林審美中,看到對聯、匾額和庭園命名,能透過文字把握其神韻。對于廣告設計中的廣告語,也善于領悟其之所以如此構思和表達的妙處。我們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感知語言文字信息的能力,使學生能在林林總總的社會文化生活中近距離地感知語言符號的藝術價值,以及藝術同語言文學、語言文字的密切關系。

身處現代信息社會,形形、有用無用的信息紛至沓來,相互混雜,都在吸引甚至干擾著我們的注意力。此時,無論是讀報刊、看電視、聽廣播,還是上網搜索資訊,都要求我們學會處理各類信息,有目的、有選擇地加以整理,以便從“海量”的語言文字信息中,獲取有助于啟發藝術構思的創作素材和思想資源;或使之成為延伸思路、擴大視野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起必要的聯系。

3.對語言文字的審美能力

藝術類專業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法;數字藝術;實訓

中圖分類號:F27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23-0000-01

Construction and Thinking of Training System of Digital Art Professional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

Fang Jingli

(Anhui Zhong-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efei 230031)

Abstract:The professions of digital art have been opened in great majority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how to improve vocational ability of such professionals is the problem which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exploring.This theory is based on the action-oriented to establish such profes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the sessions of training,and discusses th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Keywords:Action-oriented teaching;Digital art;Training

一、行為導向教學法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德國在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通過某項行為來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以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工作”為目標,通過設計項目或任務進行引導,以學生的行為活動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既能力本位的教學方法,創造出有助于師生互動,特別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情境。

因此,整個教學過程為一個包括收集信息、提出項目或任務,制訂計劃(包含分小組)、做出決定、實施工作計劃、檢查質量、評價工作成效等環節在內的完整的行為模式。行為導向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從教學的組織者變成教學的引導者、學習的輔導者和教學活動的主持人。使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將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團體協作等方面的能力,以達到職業教育的“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教學目標。

二、目前高職數字藝術類專業實訓教學現狀

隨著數字藝術產業的發展,國內大多數院校都開設數字藝術類專業,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數字藝術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該類專業涵蓋了動畫、游戲、數字影視、平面設計、環藝設計、室內設計、網頁設計、插畫/漫畫等領域,但目前學校培養的專業人才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此類專業的教學實踐性,特別是在實訓環節中解決學生動手能力問題,積極推進我國數字藝術事業的發展,在今天就顯得尤其重要。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院校設立的數字藝術設計類專業,因缺乏科學的培養流程,培養出的學生也離市場的實際要求有一定距離。分析其原因:(1)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課程設置存在極大的盲目性;(2)教師隊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實訓環節表現出無所適從。因此,造成了此類專業畢業生真正能符合企業用人需要的寥寥無幾,甚至很多企業陷入了不愿接收應屆畢業生,卻又找不到合適人才的尷尬局面。

三、“行為導向”教學模式下的實訓體系的構建

(一)實訓體系構建的原則。實訓體系的構建必須堅持以能力為本位的原則,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最終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時,實訓體系不應該是固定的、封閉的,而應該是動態的、開放的,這是由經濟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數字藝術類專業的實訓要將課堂搬到企業中去,或是將企業項目引入實訓中來,堅持以企業的用人需求為依據設置實訓項目和確立實訓目標,同時實訓體系的建設方案必須與學校的教育模式、課程內容相銜接。

(二)實訓的具體過程。具有“行為導向”教學模式下的實訓過程大體可以分五個步驟:資訊、計劃、實施、檢查、評價。每個步驟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根據實訓內容設計若干個學習情境。資訊階段,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理解任務的基本思路;計劃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尋找與實訓任務相關的信息,制定實訓計劃;實施階段,學生根據計劃完成作品設計,同時做好文字記錄;檢查階段,學生對照任務要求檢查實訓成果;評價階段,學生自我評價作品,其他同學提出問題,教師評價實訓過程和實訓成果。

(三)資源庫體系的建立。建立專業的資源庫體系,具體有項目庫、案例庫、輔助課程庫、專題講座和資料參考庫等。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學校的教學情況,動態調整實訓內容。項目庫、案例庫是核心建設資源庫,主要來源于企業,并更加實訓的具體需要進行調整。輔助課程庫和專題講座是輔助建設資源庫。輔助課程庫主要包含實訓項目前期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專業講座指包括行業的技術講座和職業素養的講座。資源參考庫是指實訓教師自主開發的項目、案例等。

(四)實訓室建設與實訓管理模式。作為藝術類院校和此類專業所屬的系部,在當下建立數字藝術實驗室是非常必要的。院校在構建數字藝術類實訓室時要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模擬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逐步完善實驗基本配置。同時,參照公司的管理制度來制定實訓管理模式,因材施教,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思維。實訓管理體系是實現實訓過程的規范化,即實訓過程管理和監督體系,采用的措施和手段對實訓項目進行規范化、標準化處理,明確質量要求,在實訓過程中,規定實訓的過程、手段及形式等方面,綜合運用項目指導、案例講解、團隊協作、專題講座等實訓形式。

四、實踐過程中的思考

從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模式下的高職數字藝術類專業實訓過程來看,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學過程,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提供的指導和幫助,師生共同學習。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動手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學習興趣和信心顯著增強,綜合能力得到發展和進步。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一,在采用新的教學模式下,師生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適應性,需要時間來共同調整。對于教師,工作量比原來增大,同時在自身缺少實踐經驗的情況下,常常會措手不及。對于學生,從原來的教師做學生跟著學的教學模式下,突然改變了學習方式,自我學習表現出不適應。這些都需要教師加強專業理論和技能學習,主動去了解崗位的能力需求,增強課改意識,需要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培養自我學習的思維觀念。第二,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團隊合作意識淡薄,缺少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采取一定的方法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以及知識的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藝術類專業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藝術類學生,閑暇生活

大學生的閑暇生活是指大學生扣除正式上課和滿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及其生活狀態[1]。近年來,有關高職生閑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卻缺乏針對高職生閑暇生活的專業異質性研究,加強和重視高職生閑暇生活的差異化論證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高職生閑暇教育的成效[2]。同時有研究表明,高職院校傳媒藝術類學生存在自卑感強,學習興趣低,集體觀念淡薄,功利性強,責任感和道德觀較弱,虛榮心強,相比一般非藝術類專業學生而言更為浮躁,甚至出現對課堂上老師的說教不感興趣等問題[3]。針對藝術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閑暇生活現狀開展閑暇教育,對提高其閑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藝術類與非藝術類學生閑暇生活的差異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眾傳媒職院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共回收有效問卷402份,其中藝術類學生202人,非藝術類學生200人。調查發現,藝術類學生與非藝術類學生在閑暇時間利用的合理性和滿意度以及對學校如何豐富閑暇生活的認識上基本一致,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平均閑暇時間多

表1 每日平均閑暇時間

 

 

小于3小時

3-6小時

6-9小時

9小時以上

藝術類學生

13.9%

40.6%

16.8%

28.7%

非藝術類學生

31.0%

4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镇市| 南召县| 且末县| 建水县| 临颍县| 甘谷县| 襄垣县| 雅安市| 万载县| 陇川县| 鄂尔多斯市| 赤壁市| 读书| 平顺县| 牙克石市| 那坡县| 临高县| 拉萨市| 城口县| 同仁县| 高陵县| 尼勒克县| 台州市| 泰来县| 平潭县| 栾川县| 塔河县| 宁城县| 乌海市| 呼图壁县| 鹿泉市| 工布江达县| 长汀县| 霍州市| 宁河县| 施秉县| 梧州市| 桦甸市| 瑞安市| 富裕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