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九年級英語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英語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英語作為語言課程的特殊性,進一步開展自主的探索研究,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以更新觀念為前提,以育人為歸宿,以提高教師素質為核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靈活的課程體系,多元、開放的課程評價標準,重視基礎,適應個性需求,關注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構建發展的平臺。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研工作新體系,努力將新觀念、新思路滲透到英語課堂教學之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團結奮斗,努力將外語組打造成一支師德高尚、素質精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師隊伍。
二、工作思路
1、教學目標:培養英語學習興趣,加強學法指導,抓常態課堂、高效課堂,穩固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2、教研目標:
(1)配合學校及教務處、教研室組織進行校內外的教學研究活動,認真撰寫論文,組織老師上觀摩課、示范課,通過聽課、評課、研討等形式,做好課后反思,使本組教師理論與實踐水平共同提高。
(2)本學期繼續加大力度落實集體備課制度,旨在通過集體備課,讓教師們更好地掌握課程重點,了解教學難點,形成較完整的備課教案。同一個備課組同一層次的班級要求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練習。各年級具體目標如下:
七年級:以構建課堂小組合作模式為契機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強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抓好起始年級的英語學習習慣,平時注重口語的訓練,切實做到輕負優質。
八年級:加強閱讀教學,適當補充閱讀材料,注意讓學生在閱讀中慢慢體會到樂趣,在穩固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強化培優補差,力求進一步提升質量。
九年級:在總結反思的基礎上,挖掘潛力,查缺補漏,著力加強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著重對復習課型和中考命題方向和命題的基本原則、方法、思路的探討研究,為實現11年中考的新突破打好基礎。
三、教研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體英語教師都要抽出時間學習新理論,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改進評價理念和評價模式,即努力做到關注學生學業成就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強化教學常規的落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學校教學常規,指導檢查教師的教學工作,特別抓好“備課”、“上課”、“課后輔導”、“培優輔導”等主要環節,鼓勵教師充分發揮教學特長,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3、打造“常態課堂、高效課堂”。教研組各教師認真學習常態課堂的基本要求,并每人按計劃上一次組內公開課,要求集體備課,及時評課,找出不足,共同學習,共同促進,以學生的主體作用為重點,以合作學習的時效性為重點,從而來實現高效課堂。
4、加強集體備課仍是本學期教研組工作的重點,因此要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實效。各備課組要集體備課,研究教學內容,研究學生情況,研究教學方法,教學進度、安排及教學資料要一致。每周至少活動一次,時間固定,要有活動記錄。每次活動要定中心發言人,定活動主題,做到活動有充實內容,每次集體備課都由指定老師作話題發言,指出每個單元的重點、難點及如何突出、突破的方法,再由備課組全體老師集體討論、改進,力求精益求精,最終形成一個較好的、統一的方案。備課組要做到“五個統一”,統一進度、統一內容、統一檢測、統一作業及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做出統一的評價,及時了解反饋,及時調整改進,以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通過集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培優補差等多種形式縮小平行班間的差距,爭取整體取得較好的成績。
5、規范教學的每個環節。教研組要在落實常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配合教務處和教研室做好常規落實的檢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組織教學研究活動,圍繞相應的研究專題,組織相應的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通過研討、觀摩、評議等形式,使教研組全體英語教師能夠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6、組織好英語課外小組活動和競賽活動。協助教務處做好期中、期末命題雙向分析和補缺、補差同學的成績跟蹤,加強考試命題分析的研討和落實。從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對教學和命題進行調整。建立備課組內教學評價和質量保障體系,以達到自我診斷、自我調解、自主發展的目的。在英語教師中提倡精選習題、精編習題、因材施教。進一步做好英語補缺補差工作。加強九年級畢業班教學工作的研究,提高畢業班教學效率。組織九年級英語教師及全組成員認真學習《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連云港市中考說明》,加強對中考動向的信息收集和試題研究,凝神聚力,爭取九年級中考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成功。扎扎實實做好
一、
二、三輪復習,要在基礎知識到位的同時,抓好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
7、組織本教研組教師撰寫論文。英語組要確定教研專題,全體英語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和校本培訓,不斷反思、探索,并聯系實際積極撰寫英語教育教學論文。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教育局舉辦的各類教育教學論文比賽。
初中英語教學相對而言更需要對課堂語言進行研究,因為用母語教第二語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初中英語課堂上,語言的作用是廣泛且復雜的,我們挑選其中的三類語言進行重點闡述。
一、授課語言,母語還是漢語,是個問題
稍有英語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教學經驗不足的老師也可以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啟示),英語教學經歷了母語即漢語授課到全英語授課的重大轉變。從當下流行的現實來看,似乎全英語授課是一種潮流。可在這一流行的趨勢中,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英語教學中不能少了母語的參與,于是在部分課堂上又出現了完全的“母語上課”的現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絕非筆者杜撰,從近年的英語教學論文以及我們外出觀摩聽課,可以得到實證。看來,在英語教學中采用母語還是英語授課,還真是個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抓住一個關鍵,那就是我們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從一般回答上來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這是從《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煉出來的。接下來要問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答案當然是通過教師的教。這樣,本文的關鍵詞――語言也就浮現了。在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中,語言的作用是不用懷疑的,語言是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主要途徑。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教師要借助自己的語言將自身掌握的英語知識,將自身對英語的理解傳遞給學生,學生在得到準確的信息之后才能結合自身原有的語言經驗進行加工。也就是說,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語言首先是一個工具。因此,用母語還是用英語,取決于哪個語言能將信息準確地傳遞出去,這其中存在著多種邏輯關系,但必須遵循的是,能用英語盡量用英語,不能用英語則必須用母語。我觀摩過一節令人欣賞的課,教師在課堂上盡量用英語進行授課,但總會抽時間對學困生用母語進行指導――因為學困生往往坐在離聽課者最近的地方,故我們能夠掌握到這一準確的信息。
人們之所以會在英語課的授課語言上出現不同的聲音,主要還在于英語課堂的特殊性,即英語課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英語,那就認為學生需要一個英語的環境才能掌握英語。可事實上我國學生學習英語與西方學生學習母語并不完全相同,學生已經有了的漢語情境是不可忽略的,學生只有在漢語的情境中才能順利地實現思考,才能接受信息和輸出信息。如果在學生英語基礎不夠的情況下,完全使用英語進行教學,顯然有陷入形式主義的嫌疑。
二、點撥語言,帶領還是指引,必須研究
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出現困難總是難免的。在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帶領學生走出困境,還是僅通過指引讓學生自己去走出困境?這如同一個通俗的比喻:遇到問路的人,我們是帶著他走,還是告訴他怎么走?值得強調的是,不能憑簡單的直覺對這一問題作出某種固定的回答,而應當結合教學實際去思考包括這一問題在內的所有的類似問題。
學生稍有困難,教師就竹筒倒豆子,這是不合適的,我們認為,當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切不可為了所謂的教學效率剝奪學生思考的時間。這就意味著“帶領”這一策略在教學中必須慎用的,因為英語教學的另一個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是自主的,是表現在陌生情境中的一種自我選擇、自我判斷、自我決策的能力。在這一教學要求下,我們更希望“指引”學生去學習,告訴他怎樣思考這個問題,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學生收獲的就不僅是知識本身,還收獲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在上述對話中,學生遇到的困難并不在于想不到減少空氣霧霾的方法,而在于這些方法的英語表達。因此教師大可不必一下子將四種方法說出來,可以指導學生思考具體方法的英語表達,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如果提醒學生從四個答案的角度去回答,教師可以用哪些語言進行點撥或指引?
事實上透過這一問題,我們看到的是關于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對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教學理念的理解與把握。在筆者看來,這兩者是不能偏頗的,也是不能脫離學生實際的,只有關注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作出的選擇,往往才是適合學生的。
三、評價語言,激勵還是批評,需要思考
初中英語課堂上的評價語言往往與英語知識沒有直接關系,但與英語學習關系密切。在這些年的教學爭論中,評價語言是一個熱點,呈現出全批評和全表揚的兩個極端。如今,我們在英語課堂上還能經常看到“Good”“Very good”之類的評價,我們并不是說這些評價不好,但這些評價往往失之于簡單,而且容易成為教師的一種口頭禪,即使教師說出來也引發不了學生的思考。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建議在英語課堂上的評價要本著一個基本的原則:該激勵時就激勵,該批評時就批評。激勵還是批評不取決于對某個教學理念的僵化理解,而在于具體情境下的具體選擇。譬如在七年級英語學習中,由于學生初步接觸如此大容量的英語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激勵性的語言為主;而到了九年級學習甚至是中考復習階段,我們就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大部分英語知識,此時對于簡單而未曾掌握的現象必須給予批評。關于表揚與批評,近年來也有一些爭議,但如果仔細分析這些所謂的爭議,可以發現其討論失去了一個具體環境的支撐,只是在空洞地談表揚或者批評,忽略了表揚與批評其實都是教學的手段,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依據,如果目標定位不準就表揚或者批評,那是沒有多大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