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詩詞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二學期,我增加了難度,學生幻燈片的內容只能顯示他要講解的詩歌,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為大家解讀這首詩,按照題目—作者—背景—詩歌大意—情感—表現手法的順序來為大家解讀。增加了對學生自我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的訓練。在學生解讀完之后,教師再適當點撥、提醒,或者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來思考、回答。
通過這樣的每課一首詩,學生見識了許多古典詩詞,并且也在古典詩詞的解讀過程中,慢慢了解了詩歌的許多特征,比如,理解詩歌大意時要注意語序的調整,詩歌中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如借代、比喻、用典、借景抒情等等,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意象的含義等等,長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在高三的詩歌專題復習中學生或許就不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感到陌生了。
增加積累,厚積才能薄發(fā)
除了廣泛地涉獵,增加了解之外,應該讓學生有適當的積累,這要通過背誦。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詩詞,課外的一些學生喜歡的、覺得好的詩詞,也應該背下來,或者單純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沒關系,先背,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且詩歌本來就是情感性的東西,靠的更多的是心靈的意會,特別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然,積累得多了,接觸多了,學生就會經常運用到古典詩詞,并不自覺地運用到作文中去。
詩詞歌曲,交相輝映
可通過研究性學習或者選修課等活動讓學生自行探討中國古典詩詞在現代流行歌曲中的運用。在現代流行歌曲特別是中國風的歌曲中經常會出現許多古典詩詞,比如,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運用了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許嵩的《如果當時》“與你若只如初見,何須感傷離別”化用了納蘭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學以致用,厚積才能薄發(fā)
現在,很多高考優(yōu)秀作文中常有古典詩詞的影子,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一點,當然,前提是對詩歌本意的透徹了解,運用得恰到好處,而不是亂用、濫用。
生成語言學注重語言的特殊目的功能,從而與人類認知和語言的使用相脫離,CL的出現主要就是為了彌補生成語言學在這方面的不足。CL把語言及其習得看作是基于用法的(usage-based),是能讓我們與客觀世界互動的一般認知能力的反映(Langacker,1987)。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具體語言現象就體現出了理據性(motivation)。在語言中,人類對某些表達方式的選擇主要是因為其與我們的感知認知經驗更接近。如,我們通常不認同Thetablewasbeingrunaround這樣的句子,主要原因就是它與我們習慣用來感知場景的圖形—背景結構不一致,因為在這一結構中,我們傾向于把最能引起我們注意的,即運動的或“鮮活”的事物作為圖形。又如,Aglassofalcoholcontainingwine,please這句話也會使我們感到困惑,原因是這句話中的特指信息與我們以原型成員來組織范疇的方式相矛盾,后者的主要特點則是界限分明。Alcohol是它所在范疇的中心而非邊緣成員,因而不需要做進一步的說明。此外,在給別人提供幫助時,我們?yōu)楹尾徽fShallIgiveyouafootwiththat?因為語言的理據性告訴我們,在我們的認知經驗中,通常是用雙手去處理事務而不是用腳,這種人類共有的聯想能力使我們能夠運用轉喻理論去理解大量非特指信息。再者,由語言的理據性我們知道,通常情況下健康快樂的人都是積極向“上”的,從人類體驗認知來看,他們微笑時嘴角總是向上的,所以我們總是把快樂心情和“上”(up)而不是“下”(down)聯系起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不會用到Allthisgoodnewsisgettingmedown這樣的句子了。Lakoff&Johnson’s(1980)在其奠基性著作MetaphorsWeLiveBy中有力地證明了大部分日常語言都具有比喻性,即語言使用中有很多約定俗成的隱轉喻表達方式。隨后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參見Lakoff1987)也指出,人類正是通過隱喻性思維(在不同經驗域之間建立類比關系)才使其在第一時間能對抽象的經驗域進行推理和表達。CL提出語言是有理據的,但并不意味著它是可預測的(predictable)。我們能推理出對某個特定信息的思維方式為何在語言中能被常規(guī)化,但這并不等于我們能正確預測語言中的哪些話語能被常規(guī)化,正是語言的不可預測性才突出了其個性,也正是由于在多數情況下學習者沒有充分意識到語言的理據性,CL才提出把它作為詞匯習得的前提,以此來促進二語詞匯教學。介詞和語言的理據性也有著緊密關系。它表現為同一個詞表面上“新”的用法與其原型用法共同形成一種放射性網絡,即從中心原型范疇向擴展(參見Brugman,1981)。其中某些意義擴展是和其字面義相關的,如,某個介詞通常指“臨近性”的話(thebookonthedesk;theclothoverthetable;thebulgeundertheblanket),那么它有可能具有某種相對應的“旋轉”意義(rotatedsense)(thepictureonthewall;theveiloverherface;theskinunderhisshirt)(Boers,1996)。介詞的某些擴展用法也能通過隱喻來突顯其理據性,如,介詞beyond在Whysheevergotmarriedtohimisbeyondme和He’dchangedbeyondrecognition中的用法就來源于與它字面義相關的不可及性概念,如,Theballfellbeyondthehedge(andsoitwasbeyondourreach)。此外,情態(tài)動詞的多義性也受到了認知語言學家的關注(Sweetser,1990)。如,我們習慣的情態(tài)動詞must的用法(Thelightison,sohemustbehomenow)就是由其強制性意義(Youmustcomehomebeforemidnight)擴展而來的,其中的關鍵條件就是基于推理,即如果你強制某人做某事,那么這件事就很有可能做成。作為CL的一個重要理論,概念隱喻揭示了人類如何把生活中具體的、熟知的知識投射到抽象域中以使對后者的理解更清晰。隨著始源域在結構上向目標域轉移,相關的詞語也產生了比喻義。如,我們可用生活中的“吃/喝”這一始源域來表達學習中的思考或互動:Janehasagreatthirstforknowledge;Thesestudentsareexpectedtoswallowalotofnonsense;Goodteacherstrytospiceuptheirclasses;Icannotdigestsomuchinformation和Don’tjustregurgitatewhattheteachersaid等。基于語言教學的CL倡導者們用各種方法把上述對多義詞和多詞單位的論證用到了二語詞匯教學中,下節(jié)將歸納出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
二、基于CL的二語詞匯教學方法
學者們就如何在二語詞匯教學中應用CL(尤其是概念隱喻)的理論做了大量的研究(如,Danesi,1992;Maclennan,1994;Scott,1994)。還有學者基于CL理論為學習者(Rudzka-Ostyn,2003)和教師(Lindstromberg&Boers,2008)研發(fā)了相應的教學資源。總的來看,基于CL的二語詞匯教學方法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在掌握某個多義詞基本用法的前提下,通過聯想的方式來使學習者更好的掌握其非基本用法,即遇到某個詞以約定俗成的意義出現時,他能根據該詞的字面義進行推理。如,根據rake的字面義推理其在Thebankswererakinginalotofprofits中的意義;根據dodge的字面義推理其在ThePMdodgedallthequestionsaboutthewar中的意義等。此外,我們還能通過讓學習者對隱喻性用詞的意義進行推測來提高他們的認知參與度(cognitiveengagement)。如,推測Afledglingdemocracy中的fledgling,前提是他們了解該詞的字面義——表示幼鳥。這些都屬于較為基礎的介入研究方法,在CL的教學模式中也是很常見的。但CL對高頻多義詞的處理方式更為復雜,首先需要識別其原型意義;然后對該原型的意義擴展進行逐步的說明;最后是建立由該詞主要用法構成的語義網絡(參見Tyler&Evans2004對介詞over的解釋;Lindstromberg2010從教學角度對介詞進行的分析。
其次,CL教學模式的第二個特點是通過分析習語和動詞短語例證概念隱喻的方式來討論更為有效的詞匯教學方法。如,Jackdown;Heblewupatme;He’shotunderthecollar;Shewasfuming;He’sblowingoffsteam和Don’taddfueltothefire等表達式都可被范疇化為THEBODYISACONTAINERFORTHEEMOTIONS和ANGERISHEAT等隱喻的例證。習語也能被范疇化,前提是了解其字面義使用中體現出來的始源域(經驗域)。如,Clearthedecks;Onanevenkeel;Givesomeoneawideberth;Walktheplank;Takeonboard;Outofyourdepth和Aleadinglight等短語都能和“航海”建立類比關系。此外,教師也能通過提供其他刺激來提高學習者的認知參與度。如通過引導來讓學習者思考某個特定概念隱喻“有意義”的原因。比如引導學習者體會人類經歷激烈情感時特定的心理變化,讓他們理解我們?yōu)楹我阎T如憤怒等情感和“熱”這一概念聯系起來,以此來加深他們對該概念隱喻范疇內習語的記憶程度。學生還能通過把目標語詞匯表達與他們的母語相比較,從而思考二者間是否具有隱喻共性,以此來促進詞匯記憶(Deignan,Gabrys&Solska,1997)。教師也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習者去思考某個始源域在目標語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原因。如英語中大量有關航海的表達就可以和英國歷史上曾經是航海大國相聯系。學習者也能思考如何對某個隱喻概念下的不同表達進行分類或是去識別它們共同的始源域。如,通過Setthestageforsomething;Bewaitinginthewings;Takecentrestage:Inthelimelight;Playtothegallery:Behindthescenes和Thecurtaincomesdown等一系列表達來識別“戲院”這一始源域。另外還有學者提出通過對習語字面義進行圖片說明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能力(Boersetal,2009;Szczepaniak&Lew,2011),前提是該圖片應和習語表達的隱喻意義相關。此外,通過對習語表達的意義進行有根據的猜測也能提高學生的認知參與度,如,學生能通過始源域“拳擊比賽”來猜測Beingontheropes的意義。基于CL的詞匯教學法認為要讓上述教學模式對學習者目標語詞匯的記憶產生積極影響需滿足三個前提。首先,刺激并提高學習者對目標語詞匯學習的認知參與度需要和記憶的處理水平模式(Cermak&Craik,1979)相關聯。該模式認為對深層信息(包括詞匯)的處理有助于提高記憶,對該信息的語義闡釋也應包含在整個處理過程中(Craik&Tulving,1975)。其次,CL教學模式下的語義闡釋包括心智意象(mentalimagery),該意象能促進對詞匯的記憶主要是借助于記憶的雙碼模式理論(DualCodingmodelsofmemory)(Sadoski,2005),即把抽象詞匯與心智意象聯系起來,使前者更為具體,從而有助于記憶的鞏固和提高。再次,以認知方式把詞匯呈現給學習者能使他們認識到詞的系統(tǒng)性,從而增強學習信心。如果能把所學詞匯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那么提高記憶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如反映相同概念隱喻的不同短語動詞或共有相同始源域的各種習語表達等。
三、結語
一、立足課堂,加強古詩教學的研究
課堂是學生學習積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詩積累的方法,課堂學習和方法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在語文教師中開展古詩教學的研討活動。通過研討,教師們可以集思廣益,摸索出古詩吟誦教學的有效方法。
二、關注方法,加強古詩吟誦的指導
掌握良好的古吟誦方法對于學生的古詩學習有很大幫助。在教學實踐中,可嘗試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1.范讀激趣法。即通過名家的配樂詩朗誦或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激發(fā)學生吟誦的沖動和欲望。
2.技巧指點法。詩詞的朗讀吟誦不同于日常的語言交流,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有聲朗讀。它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在朗讀吟誦的技巧上給學生以持久的正確指導。
吐字清晰,輕重音分明,節(jié)奏準確;盡量放慢語速,努力做到“聲斷氣連”;體味詩詞所蘊含的感情,把準語調、語氣……在范讀朗誦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時,我把“矮矮”“淺淺”兩個疊詞讀的較重而且字音拖得很長,學生很容易從教師動情的吟誦中體味到詩人內心因與母親陰陽兩隔的歉疚、悲慟之情和因臺灣與大陸天涯相隔的無奈、怨憤之情。
3.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
4.聯系擴充法。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可指導學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tài)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吟誦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5.想象入境法。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
三、開展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吟誦熱情
1.師生聯合背誦活動
學生和教師一起背誦,做好教師溝通工作,活動過程中學生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一起讀、背,互相考試比賽。
2.古詩卡學習升級活動
以古詩卡中的古詩為基點輻射,連帶出其它相關的古詩來學習。采用自由背誦,注意等級差異。在古詩背誦中,可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潛力,積極背誦古詩。每背過10首古詩,便可獲得相應等級的稱號,依次為詩客、詩俠、詩仙、詩神、詩圣,學生們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熱情參與。
3.組織詩朗誦會:每期兩次從所學古詩詞中精選20首,讓各小組選出代表參加比賽,選出優(yōu)勝小組。
近幾年,隨著技工學校走向市場,生源的質量因社會、家庭、學生畢業(yè)學校的環(huán)境不同,學生的個性不同,他們所受的教育的背景差異性較大,學校生源綜合素質下降,且個體差異增大。這給技工學校的教學帶來諸多困難,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難以確定教學的起點,兼顧不及,使好學生沒有學好,"差"學生沒有學會,不但影響了其素質的全面提高,還嚴重影響了學生繼續(xù)升學深造和畢業(yè)后就業(yè)的競爭能力。如何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是擺在技工教育者面前的一個問題。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類的智力是多元的而學生個體之間的智力差異是由于九種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所致,學生與生俱來就各不相同,他們在心理與智力水平上有著各自的風格與強項,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有效的教育下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在智能發(fā)展上不存在失敗的學生。每個學生都能成才,特別是成為技工人才。對不同水平、不同個性的學生用同一的內容、進度、方法授課,因材施教將無法實現,教學質量難以提高;便得教學陷入被動的狀況。要扭轉這種教學被動的局面,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做到既不壓制基礎好的學生也不放棄基礎差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打破班級、專業(yè)的界限,實施"分層次教學"。
二、"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基礎
早在2500年前,孔子在教學實踐中就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現代教育派針對班級授課制難以適應學生個性差異提出,按學生學習能力和某一學科成績進行分班組教學,即學科彈性制。甚至"班級授課制"的創(chuàng)始人夸美紐斯也認為"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合適的教育"應該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以發(fā)展學生個性和獨創(chuàng)性的教育,人與人的本質差別就在于人的個性。"分層次教學"是在現有的班級授課制下按學生在某一學科的學習程度以及學習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種重要手段。原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在《教學與發(fā)展》中,提出"使包括后進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分層次教學"是尊重學生差異,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措施。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提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yōu)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變得十分相似。""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個別差異的學習時空和學習平臺。"多元智能"理論也告訴我們,人的智能結構和層次是多樣化的。忽視學生的智能差別,按學體狀況模糊地快慢分班,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阻礙了強勢智慧的發(fā)展,而"分層次教學"按學生不同學科層次分班教學,是充分發(fā)展學生強勢智慧,樹立學生信心的有效形式。"分層次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學生差異,改變大一統(tǒng)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為培養(yǎng)多規(guī)格、多層次人才打好基礎,這是"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
三、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1、分層次教學原則
在實施分層次教學中采取"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最優(yōu)化原則正視差距、區(qū)別對待、分層推進、發(fā)展特長"基本原則。具體實施中把握幾個基本的準則:
實事求是的原則。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尊重學生的不同需要與興趣。要充分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客觀實事求是地分析學生的學習現狀。在教學層次的選擇,層次的流動上要做學生深入細致的心理指導,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明確自己的努力目標。真正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發(fā)揮其主動性與積極性。
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興趣、求知欲、好奇心、上進心、善于找出學生的進步點,提供好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向上的動機與行為。在教學評價中也要發(fā)揮評價的激勵機制。
最優(yōu)化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進度的安排,教學評價的策略上都要實現最優(yōu)化,以充分發(fā)展學生強勢智慧,搭建學生快速發(fā)展、順利成長的平臺。
2、實施過程:
(1)學生分層
技校學生一般進校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相關專業(yè),教師在通過相應的中考、高考成績和技校的進校的測試及軍訓期間的考查,在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學困生、中等生、優(yōu)生在(分別為A、B、C層次)。具體實施采取,首先自我申報。學生自己參照一定的目標自我定位,申報層次。然后教師和學生相互評議,從而確定學生的所處的學習層次。其次教師評定。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學習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實際情況,結合專業(yè)的實際需求,初步認定學生所處的層次。
同時教師在實施分層時,要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分層次教學實施的關鍵,是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每一位同學找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明確自己強勢智慧所在。這是學生選好學習層次的前提,特別是優(yōu)秀的學生,大部分是初中階段的佼佼者,只要幫助這些同學調整好心態(tài),擺正位置,找準層次,才能消除分層次教學所帶來的某些學科處于低層次的心理障礙。教學過程中必須努力做好心理教育。每一位任課教師、班主任都承擔著學生心理疏導和心理教育的重要責任。
(2)目標分層
目標分層即確定與各層次學生學習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教學目標。在制定分層目標時,一般要根據專業(yè)特點制定兩類目標:第一類是以學期、學年乃至整個學段為長度的長期分層教學目標;第二類是以課時或章節(jié)為單位的分層目標。制定兩類目標時,均要注重學生所要發(fā)展的基本技能、所要經歷的情意過程(即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同時,要將兩類目標分別區(qū)分為三個層次,分別與已經確定的三個學習層次的學生相對應。以具體分層教學目標為例,可區(qū)分為以下三個層次:A層次教學目標為最低限度的教材要求,B層教學目標為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C層教學目標則要在教材"基本要求"基礎上作適當提高、加深。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fā),明確提出所要獲得的基礎知識、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
(3)進行班級編排
班級編排是保證分層次教學順利實施的核心問題,其技術性很強。編排前,一要考慮原行政班學生的相對集中,這非常有利于分層次教學管理,二要考慮本年級同一學科教師數,三要考慮分層次教學班學生人數相對均衡。
(4)制定教學方案,分層施教
教學方案制定包括分層次學科各層次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進度安排,教學時數,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室安排,教師配備等,為了發(fā)揮任課教師的積極性,要充分聽取任課教師特別是備課組長的教學建議和意見,最好由備課組長牽頭制定有關教學方案,報教務處,由教務處會同教研組長審定。
(5)分層評價
教學評價具有診斷、導向、反饋、激勵、改進等重要功能,尤其是旨在改進教學的評價活動,有著積極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分層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及期延伸部分的全過程中(含課堂學習及課外學習的評價),為的是及時了解學生達到分層目標的情況,進而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學生"達標"的進程。學生發(fā)展評價是對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和學科學習水平進行評價。學生評價實行同一個體縱向發(fā)展評價和不同個體橫向比較評價相結合,以學生縱向發(fā)展評價為主。
(6)、分層次教學檢測
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由備課組長負責完成不同層次考試的命題工作,保證A、B、C三個層次在題目總量和難度上的區(qū)別,使三個層次試卷在基礎題上有40%相同,以B層次學生作為參照常模,40%的基礎題,平均難度系數控制在0.9;其余60%的試題形成明顯難度梯度,A層次試卷(低層次),平均難度系數控制在0.9,B層次試卷難度系數控制在0.7,C層次試卷平均難度系數控制在0.5。不同層次的學生可選擇本層次或高于本層次的試卷參加考試。為鼓勵學生積極進取,調動學生積極性,對于參加高一層次考試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在提出申請經任課教師客觀分析后,允許該生流動到高一層次。而對于最初因對于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錯誤判斷的同學,如果已經感到現有的教學層次不利于自身的迅速進步,可申請進入低一層次班級學習。在流動中,各層次學生數要保持相對穩(wěn)定,防止大面積流動引起的分層次教學的混亂。流動時間一般在學期末,至少是期中,平時不準流動。流動中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確立流動為了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案,是為了更好的發(fā)展,而不是一種評價的手段。
四、配套的常規(guī)教學管理
管理的價值在于提高組織效率。有效的常規(guī)教學管理是分層次教學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證。常規(guī)教學管理包括課表編排,教學監(jiān)控,學情分析,測驗與考試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常規(guī)教學管理中,最突出的管理問題是學生管理和教師管理與評價。
在學生管理實踐中,逐漸建立起行政班、教學班雙軌制的學生管理體制,行政班以原班主任、班干部為主,配合各個科任教師,在原有班級管理基礎上,加強同各課任教師的聯系,及時了解分層次教學班的學生情況,配合各個科任教師做好學生思想工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各科的學習成績。分層次教學班以任課教師和教學班的班干部為主,明確各教學班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班集體觀念,消除原有的行政班間的界限,增強教學班的集體凝聚力,同時注意與原班主任的溝通。在教學班的學生管理過程中,重視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堅持管理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必要的教學班管理常規(guī)。
分層次教學的教師管理突出表現在同年級教師互相聽課、互相學習以及突發(fā)事件的解決上。同時,由于分層次教學存在不同的教學層次,所以做好擔任低層次班教學任務教師的思想工作,是調動教師積極性的重要前提。
終結性評價在教師的年終、學期評定中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工作的評價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但由于分層次教學過程中,教師所任教班級的學生群體差異性較大,比較的前提已不存在,而且擔任不同層次教學任務的教師其勞動特點存在差別,基礎層次(A層次)教學班的教師要在教學組織,教學方法選擇,個別輔導上多下工夫,而高層次(C層次)教學班的教師則更多地要在教學內容的補充,教學容量的擴大上投入精力。以同一教學目標或以升學、畢業(yè)考試作為評價標準對教師個體進行評價,必然挫傷低層次教學班任課教師的積極性。我們堅持對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教師進行群體評價,把全年級全體學生在某一學科的發(fā)展作為評價該學科教師群體的標準。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而且有利于該組教師的學科教學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全組教師的團結合作。
五、分層次教學初步成果
分層次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了獨立和主體意識,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信心,學習成績普遍提高。培養(yǎng)了一批學有所長的優(yōu)秀學生,使學生的強勢智慧得到了充分發(fā)展,真正體現了我校技工教育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使我校的教育真正成為揚長補短的教育,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優(yōu)秀的技工人才。
六、存在問題與不足
盡管分層次教學已實踐多年,但如何科學地開展分層次教學評價,更好地發(fā)揮分層次教學評價的教學改進功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分層次教學評價而言,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有以下幾點:
1、各層次學生的成績的對比性評價科學性研究。
2、學生縱向發(fā)展評價方法的進一步研究。
3、不同層次課堂教學評價的深入研究。
認識崗位,積累經驗。通過接近真實的業(yè)務操作,學生能全面了解外貿業(yè)務員的崗位工作需求,熟悉和體會客戶、工廠、銀行和政府機構的互動關系,了解國際貿易的物流、資金流和業(yè)務流的運作方式。在仿真交易中充分掌握各種業(yè)務操作經驗和技巧,通過交易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重復和變化積累實踐經驗,加強總結和記憶,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國際貿易從業(yè)技能的實務教學目標。
2教學效果的實現
以競賽為契機,把POCIB引入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教學為競賽打基礎,競賽反過來又促進教學的進程,但這種模式也是一種挑戰(zhàn),運用不當也會產生反效果,要想獲得好的教學效果,要分以下三步走:首先,教學先導。教學與賽事的結合要注意時間的安排,通常教學是先導。學生首先應具備外貿業(yè)務操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比如國際貿易術語、國際貿易操作基本流程、外貿單證基本認知等。這些知識在課程學習開始時先作引導性閱讀或簡單講解,同時引入大賽內容、規(guī)則等,讓學生知道他們接下來要做什么。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好勝心,又不至于因為完全沒知識的引導而感到茫然,避免學生的畏難心理,也可以縮短操作初期摸索的過程,提高效率。其次,過程激勵。有了初步的知識積累后正式開始競賽。第一單交易的完成至關重要,老師進行即時指導,可以從簡單的“FOB+T/T”出口結匯方式開始,以增強學生的信心。競賽過程中,要求學生完成操作的同時注重知識的積累;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注重團隊的合作;不斷進行激勵,防止部分主動性不強的學生產生懈怠心理,保證整個競賽與學習過程的完整性。最后,賽后評價。比賽結束,趁熱打鐵,對比賽過程中集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討論,對學生的各種解決方案做出評價,加深理解。對教學過程中應該涉及的知識點與競賽操作過程內容進行對比,查漏補缺。
3“以賽促學”模式的探討
3.1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由于我國招生體制的原因,高職的學生相對于一般本科院校學生的學習素質要略差一些,學生普遍的學習興趣不濃,缺乏學習的積極性。把比賽引入課堂的這樣一種教學新模式會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刺激和穩(wěn)定學生的注意力,在無形中戰(zhàn)勝了學生的害羞、依賴、懶惰等不良心理。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在模擬的國際貿易的真實場景里,學生把自己當成了公司的主體,努力地談判和操作每一筆訂單,看著交易成功后賬面金額的增加,仿佛看到了自己未來在工作崗位上的自己,這個過程不但有趣好玩,而且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這對學習興趣的保持和積極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學習的效果顯而易見。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竟然做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3.2增強競爭意識,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既然是競賽,就一定要有輸贏,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勵機制,在課前提出競賽規(guī)則的時候,明確告知獎懲規(guī)定,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引發(fā)學生主動要求學習的良好局面,激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學生了解競賽規(guī)則后馬上開始投入到前期的準備中,對前導課程學習不充分、掌握不全面的學生主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查閱資料、重新復習、主動求教的良好學習氛圍中。競賽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在一種亢奮的狀態(tài),積極思考、討論、記錄,通過操作鞏固了原來所學的基礎知識,積極主動突破重點難點,實踐的過程做到舉一反三,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3.3相互交流、合作,培養(yǎng)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