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植物媽媽有辦法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材分析: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以自然常識為內容的詩歌。全詩共五節,第一節提出問題:植物靠什么辦法傳播種子;第二、三、四節分別講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第五節講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獲得許多知識。詩中把植物當作人來寫,讀起來親切、有趣。
課文配有三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本課以讀為本,熟讀成誦,讀中理解,讀中感悟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課文的韻律美,去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精妙,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激發觀察、探索的興趣。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1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為、得”,會寫“法、如”等10個生字。
2.正確、連貫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出句內停頓、句末押韻,背誦課文。
3.理解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體會“乘著、掛住、炸開”用詞的準確。
4.有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0個字、掌握2個多音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在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他們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和欲望。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有關課件或相關的掛圖,生字卡片
2、學生調查了解有關“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的知識”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播放音樂:兒歌《蒲公英》、同學們,聽了一首好聽的兒歌,你知道了什么?千姿百態的植物點綴著美麗的大自然,裝扮著我們的生活、植物王國的奇事,也十分有趣、那么,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長、繁殖,讓綠色鋪滿大地的呢?讀了《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你就會找到問題的答案、(板書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
2、指名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預設:(1)植物媽媽有些什么辦法?
(2)植物媽媽在什么方面有辦法?
(3)哪些植物媽媽有辦法?
二、初讀課文,隨文識字
1、逐段出示課文
(1)這段話會讀嗎?請你借助拼音練一練。遇到生字,要把生字所在的詞語多讀幾遍。
(2)誰來讀?
提示:評價學生朗讀時糾正學生的讀音,通過范讀與跟讀等方式把語段讀正確、讀連貫;用同樣的方式指導學生借助拼音練習朗讀其他語段。
2.隱去拼音出示詞語。
(1)現在,課文上的拼音都已經消失了,你們還會讀嗎?先練一練。
(2)誰來試一試?
3.隱去熟字出示詞語。
(1)現在只剩下這些詞語,你還會讀嗎?先練一練。
提示:隱去熟字,剩下生字組成的詞語,例如“如果、四海為家、植物”等。
(2)用開火車朗讀等方式,把生詞讀熟練。
4.隱去熟字只剩生字。
(1)現在只剩生字,你還會讀嗎?
(2)重點教學“刺、察、旅、離”:誰能給這幾個生字組個詞?
提示:教學“刺”字,可借用仙人掌等圖片引導學生組詞;教學“察”字,可借用人物觀察圖引導學生組詞,讓學生了解“察”的意思是仔細地看;“旅”和“離”可聯系學生生活組詞,例如“旅長、旅游、旅行、分離、離開”等。
三、情景朗讀:
1、朗讀課文
①聽讀課文,提醒學生認真聽,注意生字的讀音。
②指名分自然段朗讀,教師相機指導,要注意字音準確、語言順暢。
2、初步感知課文大意、說說讀了課文之后,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自由說,幫助學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3、課文共有()小節、寫的是()()()3種有辦法的植物媽媽,告訴我們:只要()還會發現許許多多的知識。
四、學寫生字
1.學寫“法、識、她、娃、如、知、腳、它”。
(1)出示“法、識、她、娃、如、知、腳、它”:仔細觀察)這幾個字分別是什么結構?寫的時候注意什么?
(2)教師示范書寫并提示書寫要領。
要點:“法、識”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右齊平;“她、娃”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女字旁”撇點張開、折處不頓、點畫要長、第三筆橫變為提,要“避讓”右邊部分;“如、知”左右結構、左寬右窄、右部“口”包緊;“腳”左中右結構、結構緊湊、錯落有致;“它”上下結構、上窄下寬、“寶蓋頭”先寫俯點,再寫左點,然后寫橫鉤。
2.學寫“毛、更”。
(1)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關鍵筆畫。
(2)教師示范并提示書寫要領:
“毛”)獨體字,豎彎鉤豎畫向左挫進,彎處要圓轉而無棱角。“更”撇和捺左右舒展,重心平衡。
五、作業
抄寫10個生字
第二課時
復習
課件出示詞語,開火車讀詞語。
植物旅行準備離開觀察辦法娃娃知識如果毛發手腳炸開
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詞語說一句話。
精讀課文,理解課文
引導學生讀第一節。
(1)、孩子如果已經長大,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牛馬有腳,鳥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辦法?
(2)、教師指導讀準“得”的音:dêi就得dé得到de打得好
2、指導學生思考學習第二、三、四小節。
(1)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辦法呢?(學生自讀課文,用筆在文中畫出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
(2)教師指導讀第二小節
蒲公英媽媽準備了降落傘,
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風輕輕吹過,
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
(3)出示蒲公英圖片,理解降落傘
(4)理解“輕輕、紛紛”
做動作體會“輕輕”,這句詩怎么讀呢?(描述)風婆婆過來了,她輕輕地吹著,一個蒲公英娃娃出發了,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都在風婆婆的幫助下,像降落傘一樣飄飄悠悠地離開了媽媽。這就是紛紛出發。下雪了,雪花紛紛飄落。秋天,,樹葉黃了,從樹上紛紛飄落下來。下課了,同學們紛紛走出教室。
(5)學習第三節
a、指導學生讀
蒼耳媽媽有個好辦法,
她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
只要掛住動物的皮毛,
孩子們就能去田野、山洼。
b、出示蒼耳圖片,認識蒼耳,理解“鎧甲”:古代士兵打仗時穿的鐵做的衣服,這里指的是蒼耳堅硬的外殼。
c、如果你是小動物,你會把蒼耳帶到哪里安家?就這樣,蒼耳跟著這些小動物們到田野,到山洼,樹林、花園,小動物們把他們帶到哪兒,哪兒就是他們的家,他們以四海為家。
(6)教師引導學生讀第四節詩歌理解:
a、指導讀句子豌豆媽媽更有辦法,
她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
啪的一聲,豆莢炸開,
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媽媽。
b、思考:豌豆媽媽是怎樣想辦法傳播種子的?在學生回答后出示豌豆炸開的圖片加以理解。
C、比較句子:
(1)“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蹦著跳著離開了媽媽
(2)豆莢炸開,孩子離開媽媽。哪一句寫得好,好在哪里?(第一句寫出了豆莢炸開時的聲音以及孩子們離開媽媽時動作及心情)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們迫不及待地蹦了出來,他們去干嘛?這時候他們的心情怎么樣?該怎么讀,試一試,誰把兩句連起來讀。
d、小結:蹦到哪兒„„跳到哪兒„„他們也四海為家。
(7)教師引導學生讀第五節詩歌理解:
a、指導讀句子
植物媽媽的辦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細觀察。
那里有許許多多的知識,
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
b、什么樣的小朋友才能得到許許多多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蒲公英、蒼耳、豌豆這些植物媽媽,她們的辦法都很好,其實,植物媽媽的辦法還有很多很多,你能把你知道的分享大家嗎?
2、學生根據課前收集到的跟大家交流
(1)椰子靠水傳播
(2)柳絮靠風傳播
(3)葡萄、櫻桃、石榴通過小鳥的糞便傳播
3、試著照課文的樣子,用詩的形式說一說。
四、布置作業:
讀課文,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3、植物媽媽有辦法
蒲公英降落傘
一、小老師進課堂
很多小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長大了也要當一名像我們班老師那樣的老師。老師這份工作對許多小學生來說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夠到講臺上當小老師對許多學生都有吸引力。針對學生的這個心理特征,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時可讓小老師課前自己制作生字詞卡片,課堂上由小老師來組織字詞教學。小老師教的還有模有樣,由讀音、結構、識記方法到組詞、造句等,小老師教得認真,其他同學也學得興致盎然。
二、小演員進課堂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即興表演,是促進其對課文進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時,教師出示植物頭飾,說:“同學們,大家上一節課學課文表現得可出色了,植物媽媽看到你們這么愛學習,都悄悄地來到了咱們的教室,瞧,它們就在這里!等一會兒我們要來演一演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豌豆媽媽送孩子們去旅行的情景,現在先請同學們反復朗讀課文,做好準備。”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為了一個細節的至善至美,“導演們”爭得面紅耳赤,“演員們”不厭其煩地多次排練。在成果展示中,我又驚喜地看到學生卓越的才華。
三、小畫家進課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寫得很美,通過對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學《黃山奇石》時,教師引導:作者概括地介紹了黃山風景區后,就迫不及待地帶我們去看巖石了。在這篇課文里,我們看到了仙桃石……這些巖石真奇呀!去畫一畫那些奇形怪狀的巖石,再給它們取些有趣的名字吧。這樣,學生學起來興致盎然,既深化了課文的學習,又使創新思維得到了訓練。
四、小作家進課堂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對學生來講大多是延續一些相對傳統但是又相對陌生的知識,課堂教學時,老師們會發現學生往往對課堂內容有些茫然,這些茫然大多是由于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這時如果引入多媒體教學技術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幫助學生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課文寫作背景,又能升華學生對文章的深入領悟。比如,在《民族英雄戚繼光》一文的學習中,講述的是在明朝嘉靖皇帝時位于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常年遭受日本海盜的侵擾,忠臣奉命整肅軍紀抗擊倭寇,戚繼光智勇雙全作戰英勇最終消除了東南沿海的倭寇隱患。如果這時恰到好處地將他的生平采用多媒體教學呈現在學生面前,勢必會有助于學生們深刻的感知課文的時代背景與戚繼光保家衛國的忠貞人生態度。又如,我們在學習《火燒云》這一課時,打開電腦讓學生可以直接搜索到《火燒云》的教學資料,火燒云的圖片資料、文字解說一目了然。這樣使學生輕松快捷地感知了課文意境,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同時,在老師先前給出的閱讀指導提綱的引導下,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上網查詢,自行閱讀文本,從中發現與質疑,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這種自由和獨立的學習能力,不僅形成新的知識建構,而且良好的自學和預習能力會受用終身。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時才會有主動學習的心勁。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創設情境課堂。這種聲情并茂的教學方式最終將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著的提升。在講解神話故事《三借芭蕉扇》一課時,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經典的《三借芭蕉扇》的動畫片片段將孫悟空機智勇敢、敢于斗爭、不畏艱難的性格呈現在學生面前,之后配合老師的分析與講解,毫無疑問這將會有效增強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積極性。又如,在寫字教學時,我們運用多媒體制作卡通動畫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寫字教學的趣味性。教學時,我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了解字的關鍵筆畫和特征,對筆畫的長與短、粗與細、輕與重,以及起筆、收筆的要點等,都看得一清二楚。這是除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以外的任何教學設備都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
三、突出難點,降低學習坡度
教學過程中幫助孩子們把握重難點,消除思維障礙,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了知識重難點,使學生們處于一種積極探尋的學習狀態是至關重要的。此時運用多媒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文的課堂教學中,過去的課堂模式對于從小蝌蚪到青蛙這段生物轉化歷程的描述對學生們來講比較難以理解,這時候采用多媒體形象而生動的播放小蝌蚪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過程這一非常直觀的畫面,將會有助于學生們對課堂教學中難點與重點的學習與理解。又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時,弄清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文章中比喻的巧妙運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時,老師運用多媒體強大的展示功能,在大屏幕展示不同形態的云與天氣的畫面,就顯得非常直觀和具體了。
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當前制約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課本上的例子有限,不能擴展學生們的知識面,使得他們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強。毫無疑問這時恰到好處的采用多媒體技術將會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借助多媒體視頻教學信息的幫助,升華了教學。比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時,通過多媒體播放《植物媽媽有辦法》題材的動畫片視頻,把課堂營造為一個課文中的時空景象,使學生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種氛圍當中再去了解植物傳播種子,必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五、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力
一、創設情境,在賞識中激發興趣
葉圣陶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在朗讀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情感,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美的情趣,在賞識中激起朗讀和興趣。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時,必須“入情入境”。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親近人物,感知事物。教師融情的范讀,物隨聲出,可以喚起課文美的形象。如教學《春雨的顏色》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春天的變化,并根據學生幻想的童話色彩,讓他們親身走進春天,看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色彩,鼓勵他們去大膽說。然后,我隨機用輕柔、歡快的語調、贊美的語氣范讀,把春雨給大地點綴得多姿多彩的變化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在范讀中,我十分注意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的區別,讓孩子們在我的范讀中體會到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停頓方法,并使他們感受到春雨的美。同時,我還用肢體語言鼓勵學生大膽讀,使他們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音樂是一種特殊語言,配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再創造,它能使無聲的書面文字變得有聲有色,使讀者更投入,讓人產生各異的遐想。如《豐碑》一文,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英雄形象,我把原文中的幾段文字配上了音樂,那催人淚下的旋律,正好形象地烘托出了當時戰士不怕犧牲、舍己救人的英雄氣概,再配以教師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受到強烈的感染,升華了學生的情感,達到了對課文深入理解的目的。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為了培養他們的興趣,我經常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如《小鷹學飛》一課,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和角色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這樣,既幫助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又使文章的內容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強烈的“角色意識”使得學生產生了豐富的情感。
二、教給方法,在賞識中提高水平
我國有一句千古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會發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內容并不深奧,但閱讀要運用到位,教師的講解也要到位。因此,教師在朗讀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會促使學生思維活躍,加深其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教師在朗讀中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不僅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隨著年級升高后,孩子們往往對故事性較強的讀物感興趣,熱情非常高,而對其他讀物不太感興趣。針對這種現象,我及時給予正確引導,經常給孩子們推薦一些書讓他們去讀,并時常和他們探討里面的人物情節,讓他們的閱讀得到認可,并及時表揚有收獲的學生。這樣,就能變學生自發閱讀為自覺閱讀,變盲目閱讀為有計劃地閱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讀為主,讀中有講、講中有讀,把更多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情、讀中悟意,并結合拓展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我先讓學生充分讀,并通過形象的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親自看到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豌豆媽媽傳播種子的過程,然后再讓學生讀,學生就會感受到媽媽的偉大,讀的感情也就不一樣了。在學生讀完后,我趁機鼓勵學生:“植物有自己的家,當你長大了,你會怎樣離開自己的媽媽?”最后,我根據課文的文體結構讓學生寫一寫:( )的媽媽有辦法,只有要( ),就會( )。這種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真正做到了讀寫結合。
[關鍵詞]低段語文課繪本開放
一、問題提出
低段的語文課本圖文并茂,短小而富有情趣,語言精煉而瑯瑯上口,題材多樣而都富有韻味。再加上老師一般都能認真備課,精心做好課前準備,總以為孩子肯定會非常喜歡我們的語文課,所以我喜歡向自己班、另外班,甚至是另外學校低年級的孩子這樣的問題:你喜歡上什么課?語文課喜歡嗎? 答案很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們的語文經常連前三都排不上。有的甚至干脆說我不喜歡上語文課,細問原因,他們說,語文就是:學拼音、記生字、讀背課文然后就是沒完沒了的課內外作業,聽后啞然失笑。不得不說這些孩子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試想,當孩子不怎么喜歡自己的語文課后,我們的語文教學還能有多高效呢?
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們的語文堂失去應有的魅力呢?我以為語文課過于封閉,是較為重要的原因。試想就那短短的幾十個,上百個字的課文我們要用幾節課的時間來上,孩子怎么會新鮮如故呢?我以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開放我們的語文課。讓學生通過課文這扇窗接觸、認識進而走入廣闊的世界。開放我們語文課堂的方式與途徑是多樣的,通過研究與實踐我發現借助與課文有關的繪本來開放語文課堂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繪本,又叫圖畫書,是一種圖文配合、尤其強調用圖畫來講故事的書。經典的繪本是一流的畫家與一流作家的完美結合,是以簡練生動的語言和精致優美的繪畫緊密搭配而構成的的,是最適合低年級兒童閱讀的優秀讀物。新西蘭的多羅西•懷特曾經說過:“繪本讀物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是人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所讀到的書中最重要的書。一個孩子從繪本中體會到什么快樂,將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讀書。”
繪本的題材非常廣泛,有親情、成長、孤獨還涉及戰爭、環保、甚至連死亡、離異等過去被認為不適合給年幼的孩子看的禁忌的社會話題也被作為繪本的題材。幾乎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每個問題,可能有的每種感受都能在圖畫書中找到答案或者得到共鳴。
我做了一個課題叫《借助繪本故事培養低年級兒童閱讀能力》的課題,在實踐中我們閱讀了上百種繪本,在閱讀中我們驚訝地發現,許多繪本與我們的語文課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我們的語文課能結合這些繪本會更開放,學生更喜歡語文,能為低段的孩子播下喜愛閱讀的種子。
二、課例引路
人教版二上第三課是《植物媽媽有辦法》。課文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告訴孩子蒲公英的種子是靠風傳播,蒼耳的種子是靠動物傳播,豌豆的種子靠自己的豆莢來傳播的,孩子們知道了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不僅多,而且有趣。如果僅僅停留在課文上所講到三種傳播方式就戛然而止了,那課文中說“植物媽媽的辦法很多很多”那究竟還有哪些呢?學生肯定會有疑問。如果這些疑問得不到解決那會局限孩子的視野,摧殘孩子的好奇心。也許有老師也會補充一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課外資料。雖然通過資料學生也能更多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但印象肯定不深刻,因為通過具體形象思維的低年級孩子是很難想象另外種子是如何傳播的。
通過之前的準備閱讀,我發現德國安妮•默勒文•圖,王乾坤翻譯的《一粒種子的旅行》和美國艾瑞•卡爾著、蔣家語翻譯的《小種子》兩本繪本就是課文最完美的補充。在上完課文后,我趁熱打鐵,馬上時行了補充教學。
《一粒種子的旅行》這本書里,安妮•默勒向我們介紹了植物的種種“旅行”手段,例如老鶴草的“小勺子”、 田薊的“小傘”、草莓的匍匐莖……種種奇妙的方法,讓孩子們大開眼界,看得津津有味。本書的文字生動有趣,插圖也精彩紛呈。作者在書中大量
(圖一上的文字:老鶴草的種子躺在像勺子一樣的小架子上,這些“小勺子”的功能如同投擲器,將成熟的種子向四面八方拋去。)
(圖二上的文字:樹木的種子擁有真正的翅膀。在種子向下飄落時,風會把它們抓住,吹到遙遠的地方。種子在空氣中劇烈搖晃,飛速旋轉,像直升飛機的螺旋槳那樣轉動。)
運用拼貼手法,使得畫面既充滿藝術感,又深具真實感,讓孩子們在了解知識的同時,獲得非同尋常的藝術享受。德國《時代周刊》是這樣評價這本書的:這本書是為孩子準備的,也是為那些因為回答孩子們的問題累得汗流浹背的爸爸們準備的……哪個孩子不想知道鳳仙花、田薊和草莓傳播種子的方法呢?
有一位孩子聽后寫了這樣的讀后感(今天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繪本叫《一粒種子的旅行》。這本繪本和我們剛上的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一樣。比如課文上說蒼耳可以掛住動物的皮毛來進行傳播,繪本上牛蒡也會掛住動物的皮毛來傳播;再比如說蒲公英可以飛,繪本上的田薊種子也可以飛。我特別佩服大樹的種子,它可真神奇,能像飛機一樣飛到別處去。 看了《一粒種子的旅行》,讓我大開眼界,沒想到自然界是那么的神奇,我可要多看書。最后我想說:“我特別喜歡種子!”)
《一粒種子的旅行》是用各種形象的圖畫向孩子們介紹了各種各樣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而美國艾瑞.卡爾的《小種子》則是講小種子從開始出發到長成巨人花再到它自己的種子也乘著秋風飛向遙遠的地方。在這一過程中小種子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磨難,其實告訴孩子們從種子到長成是非常不容易的。(原文摘錄:有的飛得太高了被火熱的太陽燒掉了(溫度太高不行)……山頂的雪不融化,子凍得不能發芽(溫度大低也不行)……有一顆種子掉進藍藍的大海里,淹死了(水太多無法發芽)……有一顆種子掉在沙漠里,沙漠又熱又干,種子發不了芽(發芽需要恰當的水)……一只大鳥經過,吃掉了一顆種子……地底下,一只饑餓的老鼠把一顆種子當午餐吃掉了(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成功地發芽)……
簡簡單單的《小種子》,讓孩子在欣賞迷人的四季變換之余,了解到生命成長的可貴與不易。有一個孩子聽后寫下了這樣的讀后感:(讀了《小種子》我知道了:小種子躲過熱、逃過冷、飄過海、飛過沙漠,從找食的鳥、饑餓的老鼠嘴邊僥幸逃過,大家的競爭、別人的踩踏……從中我感受到種子的命運是多么脆弱呀!我們要愛惜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它們的到來是多么不容易呀!)
三、引發思考:
1.通過孩子們熟悉的課文及時、恰當地引入生動有趣的繪本閱讀,能極大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能點起孩子閱讀的燈,讓孩子走入廣闊的閱讀空間。
2.想要找到恰當有效的繪本補充課文的教學,需要老師對繪本有較深入地研究與學習。當老師自己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繪本后,哪些繪本適合哪些課文的學習就會胸有成竹。如:人教版二上語文第20課《紙船和風箏》通過松鼠與小熊的故事告訴孩子們當朋友發生矛盾該如何處理。在課堂中我給孩子們講述了英國的海倫.庫柏文圖,柯倩華翻譯的繪本《南瓜湯》講述的也是沖突中的愛和友誼。整個故事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說教,但它所暗含的生活邏輯和感人至深的力量,將會長久留在孩子們的心里,并悄悄影響他們今后的人生。人教版一上第9課是《影子》,而美國的瑪西亞•布朗也創作了一本叫《影子》的繪本。當孩子從課內走到課外,發現課外閱讀竟然是如此的精彩,怎么會不喜歡上閱讀呢?
3.補充繪本的方式可以是課前,如在教學二上第16課《風娃娃》之前可以讓孩子先讀讀夏洛特.左羅托夫文,斯蒂芬諾.雅塔圖的繪本《風到哪里去了》;可以在課中進行補充閱讀。如上文所提到的《南瓜湯》;可以在課后進行補充閱讀,如在上好《卡羅爾和她的小貓》一課后,我給孩子們提供了這樣兩本主題相似的繪本,一本是《一百萬只貓》和《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4.如在教學有關神話和世界經典童話時,要特別關注這類繪本。如《九色鹿》、《丑小鴨》等文章就有同名、同內容的繪本故事。在與課文的比較閱讀中,學生能加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丑小鴨》能帶領學生走近安徒生,進而去閱讀安徒生的作品。
參與文獻
[1]陳暉《論繪本的性質與特征》[J]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第1期Vo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