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

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

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第1篇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優越

(一)地理位置:

(1)從半球位置看,中國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處于中緯度地區;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3)從海陸位置看,中國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二)位置的優越性:

(1)緯度位置的優越性:

①為大多數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足夠的熱量。

②緯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①面臨大洋,有利于發展海洋事業和對外經濟聯系。

②我國西部深入大陸內部,有利于發展陸上交通,加強與中亞、西亞、歐洲等的聯系。

③面臨大洋,背靠大陸,有利于形成季風氣候,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我國內陸,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形成豐富的降水。

二、疆域遼闊:

(1)

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線長2.2萬多千米,大陸海岸線長1.8萬多千米。

(2)我國領土的四個端點:

①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N)

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

(南北跨緯度約為50度,南北最大距離約為5500千米,因而冬季北方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南方綠意盎然。)

③最東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135°E)。

④最西端: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73°E)。

(東西跨經度約62°,東西相差約4個小時,東西最大距離約5000千米,因而東部烏蘇里江上旭日東升時,西部帕米爾高原還是滿天星斗。)

(3)我國的臨海與島嶼:自北向南依次為:A渤海、B黃海、C東海、D南海;內海:渤海、E瓊州海峽;我國最大的島嶼:臺灣島。

(4)中國的陸上鄰國:(14個):F朝鮮,G蒙古,H俄羅斯,I哈薩克斯坦、J吉爾吉斯斯坦、K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N印度、O尼泊爾、P不丹、Q緬甸、R老撾、S越南。

(5)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T韓國、M日本、L菲律賓、W馬來西亞、Y文萊、Z印度尼西亞。

三、行政區劃:

(1)三級行政區劃:省、縣、鄉。

(2)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3)特殊省:(部分省區簡稱,行政中心表)

全稱

簡稱

行政中心

全稱

簡稱

行政中心

A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I

內蒙古

呼和浩特

B貴州省

貴或黔

貴陽

J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魯木齊

C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K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

D陜西省

陜或秦

西安

H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寧

E甘肅省

甘或隴

蘭州

L西藏自治區

拉薩

上海

上海

江西省

南昌

重慶

重慶

福建省

福州

河北

石家莊

廣東省

廣州

河南

鄭州

海南省

海口

湖北

武漢

安徽省

合肥

a、北回歸線穿過的省(4個):F臺灣、G廣東、H廣西、A云南

b、鄰國最多的省、面積最大的省:J新疆

c、鄰省最多的省、跨經度最大的省:I

d、跨緯度最大的省:M海南省

第二節

眾多的人口

一、眾多的人口的國家及人口分布東多西少:

(1)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10年統計的數據為13.7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5。

(2)人口方面的突出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

(3)人口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4)人口分布特點:東多西少

,東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地區;西部人口密度小。

(5)人口地理界線:黑河(黑龍江)------

騰沖(云南省)。

(6)我國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廣東,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是澳門,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級行政區是西藏自治區。

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個民族:

(1)我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占人口總數的91.6%),少數民族55個。

(2)民族分布狀況:漢族遍布全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等邊疆地區。

(3)民族分布的最大特點: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4)主要少數民族分布:

a、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民族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云南省;

b、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西藏自治區—藏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族、—蒙古族。

c、臺灣省--高山族,海南省--黎族,東北地區--滿族。

(5)民族政策:平等、團結、自治。

二、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我國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漢族遍布全國各地,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少數民族的分布范圍也很廣,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形地勢特征

一、中國的地形和地勢:

(1)地勢的特征: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沿36°N地形剖面圖如上圖)。

(2)階梯劃分的主要依據:海拔高度。

(3)三級階梯概況:

地勢階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第二級階梯

1000-2000米之間

盆地和高原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界線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丘陵和平原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4)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占比重最大,為33%,山區為山地、崎嶇的高原、丘陵地區的統稱,山區占全國總面積的2/3)。

(5)主要的山脈: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

山脈名稱

東西

天山①~陰山②

昆侖山③~秦嶺④

南嶺⑤

東北---西南

大興安嶺⑥~太行山⑦

~巫山⑧~雪峰山⑨

長白山⑩~武夷山11

臺灣山脈12

西北-東南

阿爾泰山脈13

祁(qí)連山脈14

南北走向

賀蘭山15

橫斷山16

弧形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17(最雄

偉的山脈)

(6)主要地形區及特征:

①四大盆地:

②四大高原:

準噶爾盆地(A):位置最北,緯度最高

內蒙古高原(E):廣闊坦蕩

塔里木盆地(B):面積最大,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

黃土高原(F):溝壑(hè)縱橫

柴達木盆地(C):海拔最高、“聚寶盆”之稱

云貴高原(G):地勢崎嶇,石灰巖廣布

四川盆地(D):內部低山丘陵起伏,有“天府之國”之稱

青藏高原(H):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之稱,(“遠看是山,近看成川”)

③三大平原:

④三大丘陵:

東北平原(I):面積最大,

“黑土地”

遼東丘陵(L)

華北平原(J):主要由黃河沖積形成,也被稱為“黃淮海平原”

山東丘陵(M)

長江中下游平原(K):“魚米之鄉”之稱

東南丘陵(N)

第二節

氣候基本特征

一、氣溫

1、我國冬夏氣溫的分布規律:

(1)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總體規律:

a、自南向北逐漸降低,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b、

造成南北氣溫差別大的主要原因:緯度因素(我國南北跨緯度大)。

c、一月份0℃等溫線大致經過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

(2)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總體規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不大。

2、溫度帶:

(1)依據:根據各地熱量狀況的總體差異。

(2)六個溫度帶與耕作制度、分布的主要地形區:

熱帶

亞熱帶

暖溫帶

中溫帶

寒溫帶

青藏高原垂直溫度帶

熟制

一年三熟

一年二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作物

水稻

水稻

冬小麥

春小麥

春小麥

青稞

地形區

云貴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東南丘陵

山東遼東丘陵、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塔里木盆地

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

青藏高

二、降水

1、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

(1)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規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大部分地區集中于夏季。

(2)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3)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

(4)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南端。

(5)我國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臺灣的火燒寮,最小值出現在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2、干濕類型:

(1)劃分依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2)四類干濕區:

干濕類型

降水量(毫米)

分布地區舉例

植被

農業類型

濕潤區

大于800mm

南方地區

森林

水田農業

半濕潤區

400mm―800mm

華北平原

森林、草原

旱作農業

半干旱區

200mm―400mm

內蒙古高原東部

草原、荒漠

畜牧業

干旱區

小于200mm

西北地區大部

荒漠

三、氣候:

1、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氣溫、降水

2、我國的氣候特征及優越性:

(1)季風氣候顯著:使許多農作物在我國的種植區比同緯度其他國家緯度偏高。

(2)氣候復雜多樣:使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3、我國的季風:

(1)夏季風與冬季風:

季風

源地

風向

性質

夏季風

太平洋(東南季風)、印度洋(西南季風)

偏南風

溫暖濕潤

冬季風

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

偏北風

寒冷干燥

(2)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a、季風區:夏季風能到達的區域稱為季風區。

b、非季風區:夏季風不能到達的區域稱為非季風區。

c、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第三節

河流和湖泊

一、我國的湖泊:

(1)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是:J青海湖(世界面積最大湖:里海)。

(2)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是:K鄱(Pó)陽湖(世界最大淡水湖:蘇必利爾湖)

二、外、內流河與外、內流區:

(1)外流河:直接或間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如長江、淮河。

(2)外流區:供給外流河河水的區域叫外流區,我國外流區面積占2/3。

(3)主要外流河:

a:注入太平洋:

A長江、B黃河、

C珠江、D黑龍江、

E淮河、瀾滄江(湄公河)。

b:注入印度洋:

H雅魯藏布江、

c:唯一注入北冰洋:

F額爾齊斯河(鄂畢河)。

f:人工運河:

I京杭運河:世界上開鑿最

早、長度最長的人工河。

(4)主要內流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是G塔里木河。

(5)內外流河的水源補給:外流河水源來自大氣降水;內流河水源來自高山冰雪融水,因內外流河的汛期都在夏季,但兩者原因不同。

三、長江與黃河概況:

識圖一:

源地:A唐古拉山

注入海洋:B東海

分界點:C宜昌

D湖口

識圖二:

源地:A巴顏喀拉山

注入海洋:B渤海

分界點:C河口、

D桃花峪

(1)長江黃河概況:

注入海洋

源地

分界點

主要支流

流經地形區

長江

東海

(青海)

唐古拉山

湖北宜昌

江西湖口

漢江(最大支流)、嘉陵江、岷江、雅礱江、贛江、湘江

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黃河

渤海

(青海)巴顏喀拉山

內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湟水、汾河、渭河(最大支流)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a、長江干流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大河(我國最長、水量最大的、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世界前三的河流:尼羅河、亞馬孫河、長江;水量世界前三的河流:亞馬孫河、剛果河、長江)。

b、黃河干流長5500千米,為我國第二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長江黃河都發源于青海省,都流經的省區是青海省和四川省,都流經的地形區是青藏高原。

(2)長江黃河的開發與治理:

a、長江的開發與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電站有:三峽水電站、葛洲壩水電站等。

B航運:內河航運第一,有“黃金水道”之稱,沿江四大港口:上海(全國最大港口)、南京、武漢(中游)、重慶(上游)。

C治理:首要任務是防洪(中下游平原地區的洪水)。

b、黃河的開發與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河段,水電站:龍羊峽(青)、劉家峽(甘)、青銅峽(寧)、三門峽、小浪底(河南省、中游)。

B

灌溉農業:“塞上江南”(

b河套平原和a寧夏平原)、渭河平原、湟水谷地。

C治理:關鍵是治沙,根本:加強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黃河最大危害是下游的(河南山東)“地上河”)

第四節

我國的自然災害

1、常見的氣象災害:干旱、洪澇、臺風、寒潮;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2、自然災害種類的分布地區及原因

災害種類

分布地區

原因

旱災

華北平原

季節降水和年際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衡

洪澇

南方地區

受夏季風的影響大,雨帶進退快慢的影響

地震

臺灣省、華北、西北、西南為多發區

臺灣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西南區位于地中海---喜瑪拉雅地震帶上;華北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滑坡、泥石流

中西部山區,西南最集中

西南地區地形崎嶇,地質構造復雜,大斜坡多,降水歷時長

寒潮

北方地區為多發區

緯度高、氣溫低,接近冬季風源地

臺風、風暴潮

東南沿海

瀕臨西北太平洋

3、避災:

(1)發生泥石流應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

(2)地震發生時,應及時有序撤離到安全空曠地帶,不能及時撤離可暫時躲在小開間的墻角。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一、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

(1)類型:耕地、林地、草地A(比重最大)

(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

二、幾類土地資源的分布:

(1)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2)草地、難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西部內陸地區

(3)我國三大林區:a東北林區(最大的自然林區);b西南林區(樹種最豐富的林區)c東南林區(最大的人工林區)

三、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少;

山地多,平地少。(山區為山地、崎嶇的高原、丘陵地區的統稱)

后備耕地資源缺乏。(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龍江等邊遠省區)

四、我國土地政策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第二節

節約與保護水資源

一、水資源:

(1)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指可用的淡水資源。

(2)中國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目前人類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4)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一個國家水資源的多少主要以徑流量來衡量。

(5)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

二、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解決辦法:

①時間分配不均勻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庫)。

②空間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跨流域調水)。

三、我國水資源緊張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原因: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②水資源污染和浪費嚴重。

措施:①修建水庫和跨流域調水;②節約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四、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我國北方水資源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淮河、海河、遼河。

五、跨流域調水工程包括:

A:引灤入津、B:引黃入晉、C:引黃濟青、D:引灤入唐、E:南水北調東線方案、F:南水北調中線方案、G:南水北調西線方案

南水北調:把我國長江流域的水調往缺水的華北、西北地區

,分為東線方案、中線方案、西線(主要緩解西北地區缺水)方案。

第一節

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及分類:

(1)含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源于自然界、有用性)如土地、礦產、森林、水能、太陽能等。

(2)分類: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循環利用的資源叫可再生資源(合理利用,保護和培育),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用一點少一點,短時間(或人類歷史時期)不可再生叫非可再生資源(珍惜和節約),如礦產資源。

(3)我國自然資源現狀: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少。

自然資源

陸地面積

礦產資源

耕地面積

河流年

徑流量

森林面積

總量居世界的位次

3

3

4

6

6

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1/3

1/2

1/3

1/4

1/5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一、農業及其地位:

(1)農業:通過培育植物和飼養動物等方式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就是農業;農業按照生產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等部門。

(2)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二、農業地區分布

1、東西部差異

(1)東西部分界線:以400mm(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等降水量線為界可分為東南部農耕區和西北部牧區。

(2)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3)東部是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區,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2、南北差異

(1)東南部以800mm(秦嶺-淮河線)為界分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各自的耕地類型、主要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分布呈現“南稻北麥

”的格局。

(3)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4)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點。

(5)東北平原一年一熟,華北平原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6)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三、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1、農業發展的條件:?自然條件:地形、水資源、氣候、土壤等?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技術水平、交通運輸、國家政策等

2、布局原則: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的山區---林業(保持水土)宜林則林;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耕作業,宜糧則糧;在降水較少、草場廣布的地區---畜牧業,宜牧則牧;在河湖較多、水流平緩的地方---淡水漁業,宜漁則漁。城市郊區發展郊區農業(花卉、蔬菜、肉、蛋等)---市場需求;桑基魚塘---生態農業。

第二節

持續協調發展工業

一、工業的地位及分類:

(1)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2)把以提供生產資料為主的工業稱為重工業,如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等;把以提供生活資料為主的工業稱為輕工業,如食品、紡織、玩具等。

二、能源與原材料分布:

(1)煤炭資源:被譽為“工業的糧食”。

a、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尤以山西、陜西、內蒙古最多。

b、山西、陜西、內蒙古三省交界處有“烏金三角”之稱,為我國21世紀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中山西最多,有“煤海”之稱。

(2)石油資源:被譽為“工業的血液”。

a、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塔里木盆地油氣儲量最多,有“西氣東輸”管道從新疆輪南到上海。

b、主要油田:大慶油田(黑)、勝利油田(魯)、遼河油田(遼)、甘肅玉門油田、新疆克拉瑪依油田。

(3)鐵礦資源:河北、遼寧、四川三省儲量最大。

(4)能源分布特點:煤、石油等能源以北方居多,南方多水能

三、鋼鐵工業:

鋼鐵工業是衡量國家基礎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1)九大鋼鐵工業中心:(攀枝花、重慶、武漢、馬鞍山、上海)、北京、包頭、太原、鞍山。

(2)我國鋼產量居世界第一。(長江沿岸地帶占5個,有“鋼鐵走廊”之稱)

四、我國四大工業基地及分布特點:(北重南輕,中間兩個為綜合)

(1)四大工業基地及特點、中心城市:

代號

工業基地名稱

遼中南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滬(hù)寧杭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工業基地的性質及特點

重工業基地

北方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中心城市

沈陽、大連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廣州、深圳、珠海

(2)我國工業分布的特點:我國工業分布表現沿江河、沿海、沿鐵路線分布的特點

五、高新技術產業:

(1)它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為“龍頭”的產業,其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主要特點:從業人員中科研和技術人員所占比例大;成本中用于研究和開發的費用所占份額大;產品的科技含量高,更新換代快。

(3)分布及分布特點:大多依附于大城市與高校和科研單位集中地,在全國范圍內呈現出“

大分散、

小集中“

的特點。在東部沿海地區,已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

(4)高新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關系:高新技術包含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

(5)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北京-中關村,我國第一個和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號稱中國的:“硅谷”。

第三節

合理發展交通運輸

一、交通運輸業的地位及現代五大交通運輸方式:

(1)交通運輸業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2)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二、四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運輸方式

運輸工具

運速

運價

運量

適合的運輸

航空運輸

飛機

最快

最高

最少

貴重急需量少等貨物運輸

鐵路運輸

火車

較快

較低

較大

遠程量大貨物運輸

公路運輸

汽車

較慢

較高

較少

短途運輸,靈活方便

水路運輸

最慢

最低

最大

遠程大宗笨重貨物運輸

(1)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

(2)最機動靈活,能實現從“門口到門口”的服務的運輸方式:公路運輸。

(3)以運輸液體、氣體為主,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小:

管道運輸。

三、運輸方式的選擇原則:

(1)一般說來貴重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選航空運輸。

(2)容易死亡、變質的貨物、鮮貨、短途可用公路運輸。

(3)大宗笨重不急需的貨物,遠距離運輸,可選擇水路或鐵路運輸(靠水則水路,靠鐵路則鐵路)。

四、交通運輸網:

(1)鐵路主干網。

方向

鐵路干線名稱

起止點

南北

方向

京滬線

北京-上海

京九線

北京-香港九龍

京哈線

哈爾濱-北京

京廣線

北京-廣州

焦柳線

河南焦作-廣西柳州

寶成-成昆線

陜西寶雞-成都-昆明

青藏線

青海西寧-拉薩

東西

方向

京包-包蘭線

北京-包頭-蘭州

隴海-蘭新線(第二亞歐大陸橋東段)

江蘇連云港-蘭州-烏魯木齊

滬昆線

上海-昆明

濱洲-濱綏線

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

南昆線

昆明-南寧

(2)交通運輸網的特點:東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

(3)全國交通運輸中心:北京、鄭州、徐州、蘭州、株洲等。

(4)青藏公路---“世界屋脊”生命線,承擔著80%的進藏物資的運輸任務。

(5)青藏鐵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起止點:西寧--拉薩。

第四節

繁榮地方特色文化

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第2篇

有效教學是指實現教學的理想狀態,受特定的教學觀支配,所以,教學觀的改變會引發教學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學關注人的發展。

對教學目標的不同認識,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有效性認識。傳統教學中,教學目標注重知識的傳授,所以,對教學有效性的認識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識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也以落實知識點為根本。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就是說,判斷教學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識的多少為依據。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讓學生在這三個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將教學關注點轉移到人的發展方面。

2.有效教學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有效教學是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高效的學組成的一種活動,其目的是師生共同享受教學成功的喜悅。也就是說,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的,判斷教學的有效性要看學生學習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的達成度。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實現有效教學。

3.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

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由封閉式教學轉向開放式教學。與此同時,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也應發生根本變化,形成開放性、個體適應性、反思性特征。教師要把握全局,注重細枝末節,實現目標與過程的有效結合。

二、初中歷史時效性的探索

1.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與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只有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才能實施有效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中。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轉變教學觀念,使自己的認識更加貼近學生實際,通過分析和研究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尋找歷史知識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結合點進行教學,使歷史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需要,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體性。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時,由于學生都是“90后”,因此,結合他們這一代人的特點,以學生比較喜歡的動漫形式進行呈現。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所認識和體會。

2.改革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歷史教師只是歷史知識的“搬運工”,千辛萬苦地將知識“搬運”到學生面前,卻“吃力不討好”,學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厭煩。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乏味,嚴重影響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大刀闊斧地改革教學方式。由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傳統角色轉變為現代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討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設計科學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

首先,提問要緊扣課本,緊貼重、難點。教師要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之處,將基本知識點設計成條理化、系統化的問題,呈現給學生。例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侵略與反抗”時,從第二節開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探討,引導學生剖析。在這樣一些提綱挈領的大問題之下,再設計每一課的小問題。通過問題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又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的分析,加深學生記憶。

其次,注重提問的多樣性,把握恰當的提問時機。初中學生年齡較小,受教育的基礎與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異。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因材而異,因人而異,注重提問的多樣性。另外,提問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只有把握了恰當的時機,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

最后,設計問題要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對難度大的問題要體現梯度。如在教學“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時,我針對故宮和長城兩座歷史文化遺址,設計問題,逐步深入,引導學生猜想、總結。讓學生感受故宮建筑的莊嚴偉岸,認識封建專制時期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4.有效開發與利用歷史課程資源。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有效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對歷史教科書與其他科目及其資源進行有效開發與利用,使學生知道的風俗習慣、名勝古跡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學生看過的電影電視、聽過的歌曲、背過的詩詞等也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學生的生活經歷、社區的變遷歷史、地區名稱的改變、一張小小的郵票、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變遷等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其中鄉土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鄉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的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我所在的地區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本地區的教學內容不斷挖掘,引導學生通過鄉土資源的歷史、社區歷史、家庭歷史等親近歷史,熱愛家鄉歷史,并從中感悟歷史的生命價值,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還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注重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歷史教學同樣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學法指導,力求教給學生能夠使其受益終生的學習方法。

1.列表歸納,條分縷析。

比如對于中國近代史上侵略者發動的一系列對華戰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侵略戰爭的名稱、經過,每次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造成的影響,通過列表的方式進行梳理,既簡單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2.圖文結合,激趣化難。

地圖是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工具。課堂上,教師應恰當運用地圖教學,指導學生識圖,將課文內容落實到圖上,培養學生的用圖技能,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得力助手。

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歷史教學 生活教育 教學策略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劃規定初中三年都要開設歷史課程,但長期以來,受中、高考及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初中歷史課一直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感覺歷史學習很吃力,課堂氣氛沉悶。造成這種現象不僅是由于很多學校的專職歷史教師很少,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更重要的是歷史教師沒能從一開始就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探究歷史的欲望。

《歷史課程標準》說:“課程內容的選擇應體現時代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筆者試從自身的歷史教學實際出發,嘗試做到“小生活,大歷史,處處皆教育”。

一、創設歷史知識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開篇就是古代史內容,距今幾十萬年的遠古居民與學生相距太遙遠。怎樣才能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對遙遠的歷史產生親切感呢?這就需要教師將歷史與日常生活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為學生創設較為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中的“醫學的成熟”這一知識點時,書本上只有“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等一段文字。如果讓學生機械地記憶這樣幾個知識點,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很難記住。但如果提問學生“平時家人生病了是怎樣處理的”,則學生會說出打針吃藥、或推拿按摩等答案。教師進而讓學生區別哪些是西醫方法,哪些是中醫方法,甚至可以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比較中西醫的不同,比較喜歡哪一種方法等,從而得出中醫是中華民族對世界醫學的貢獻的結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這種教學方式一改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很受學生的歡迎,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畢竟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所以以前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今人繼續在做,也可能有所變化,但一定有相似之處。教師要將單純的歷史知識變成與現實生活有聯系的場景,如教學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中的“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想想節假日在鄉下逛廟會的熱鬧場景,想想農歷大年初一的歡樂情景,雖然宋代稱春節為元旦,與我們現在的稱呼有所不同,但人們歡騰慶祝的感受是一樣的,這種模式的歷史教學就使學生對歷史不再感到陌生,感覺原來歷史與自己很近。

二、尋找現實生活中的歷史足跡,培養歷史理解力

《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生學習歷史要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

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19課《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中的“狀元實業家張謇”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請同學課后找找身邊這段歷史的足跡。由于事先布置,上課時學生舉出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有的講了南通的大生紗廠,有的介紹了自己小學時參觀過的張謇紀念館、狀元街,有的介紹了大生鐘樓(南通第三棉紡織廠的標志,通棉三廠原名大生三廠,為張謇1914年所創辦),甚至還有同學介紹了頤生酒(本世紀初由張謇始創,1906年在意大利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在學生找到了這么多現實生活中的這段歷史的足跡后,教師無需進行太多的教學,學生已經對這段歷史有很好的理解了。理解了張謇先生棄官從商、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理解了張謇先生實業救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生從張謇的大生紗廠的變遷中也能理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所以,由學生自己尋找歷史足跡,探究身邊的歷史,更能培養他們學習歷史、分析歷史、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探討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共鳴,培養人生價值觀

英國作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通過學習歷史,能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探討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共鳴,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18課《三國鼎立》中的“官渡之戰”這一知識點時,請同學們分析曹操的高明之處。同學們回答:“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重視人才,經濟上獎勵農耕,實行屯田。”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在這場戰役中還有一個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是心理因素”這句話,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結論:袁紹驕傲自大,被曹操燒掉糧倉后軍心已動搖,而相對來說曹操則鎮定自如,積極尋求戰機。這時請同學們列舉一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學生就會聯系自己參加運動會、各類競賽等活動時,因為心理素質而影響結果的情況。通過這一知識點的分析,學生認識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都非常重要。

努力創設歷史知識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學生一起尋找現實生活中的歷史足跡,感受歷史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培養歷史理解力,積極探討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共同點,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

參考文獻:

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第4篇

每當一個學期新課快結束的時候,期末考試也就臨近了,這時候,我們的教師們就要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歷史期末復習了。歷史復習課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有些學生平時對歷史課不重視,上課不太認真,作業完成的也是馬馬虎虎,他們就靠期末復習,希望借助于老師上的復習課,能迅速的幫助他掌握大容量的知識、提高他的能力。因此歷史課的復習非常重要。但是歷史復習課又非常不好上,復習的時間短、內容量大,知識點又非常的零碎,需要背誦的知識點也較多,尤其是關于歷史年代的記憶,學生容易記混,張冠李戴。而且在復習的時候,學生的復習狀態有時候也不完全盡如人意。學習好的同學,由于平時掌握的程度較好,所以,在復習的時候跟進較快,學的也比較輕松,甚至還覺得復習的進度太慢,自己都會了,不用聽了,覺得無聊,枯燥,因而心浮氣躁;學習程度差的同學呢,由于平時上課不認真,課下也不復習,掌握程度較差,很多知識點都不會,在復習的時候,就覺得跟起來很費勁,跟不上,不張口回答,甚至干脆放棄,破罐子破摔。此外,課堂上渾水摸魚的、上課說話、寫其它科作業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復習課上,如果教師復習是以集體回答的方式進行,則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剛開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大家聲音洪亮,勁頭十足,慢慢的回答的人越來越少,只剩一少部分同學在繼續跟著回答,有的同學干脆趴課桌上不動,沒勁頭了。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師生互動效果不好,教師變成在那唱獨角戲了,復習效果很不理想。

怎樣在短時間內,把大容量的零碎知識點進行有序的復習完,還要保證復習的效果,還要保證學生課堂紀律良好、師生互動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活躍,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我市教研所組織了一次全市局的《教學能手比賽》活動,比賽的內容是上一堂初三年級的復習課。比賽中,來自全市局各學校的優秀選手們,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出奇招,讓我大開眼界,這些年輕的中青年選手們的業務水平和過人的智慧,很是讓人佩服!聽了他們的比賽課,很是受益,讓我改變了總覺得非要到內地去學習,與當地專家交流,才能開闊眼界,才能提升業務水平,才能取到真經的陳舊觀點。其實近處也有真經可取!

二.幾種復習方法的特點和優勢:

他們的復習方法,讓我耳目一新,很受啟發!主要有這幾種:貼圖片法、一站到底法、歷史接龍開火車法、男生女生大比拼法。這些復習方式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靈活多變、趣味性強,復習的容量也大。但每個方式又各有優點。

例如:貼圖片法,就把復雜、抽象、零碎的知識點,變得簡單、直觀生動、系統化了,大大的降低了復習的難度,方便記憶,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一站到底法,這個方法,來源于電視上的節目,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挑戰性,這種方法可以把學生的表現欲、不服輸的精神給極大的激發出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讓學生通過挑戰的形式,一點點的啃下來了,忘記了枯燥,反而覺得有趣了,瞬間,同學們踴躍參加,一個個躍躍欲試,氣氛也十分活躍,復習的內容量也很大。歷史接龍開火車法,這本是一種游戲,將歷史知識用玩游戲的辦法來進行復習,很有趣。這種辦法,把同學們的“玩”興極大地調動起來,同學們在“玩”的過程中把大容量的歷史知識輕松掌握了。人人都參與到游戲當中,也就不會有學生覺得無聊、說話、打瞌睡,開小差、寫別科作業的現象發生了。這種辦法,學生的參與度最高,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其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同學們玩的很嗨!男生女生大比拼法,這是一種類似打擂臺式的競爭復習法。教師出示一些相關的歷史知識,讓男生、女生互相大PK,這種復習方法,可以提高同性之間的凝聚力(男生與男生之間的凝聚力、女生與女生之間的凝聚力),同時也可以把男女生之間那種好面子、不服輸的勁頭、愛表現的欲望給極大地激發出來。復習過程中,男女生互不相讓,積極舉手爭著搶答問題,好不熱鬧。課堂氣氛活躍,課程進展快,復習容量大,師生互動效果好,復習效果比較理想。

三、我在復習課上的嘗試運用及其實踐效果

這些新穎的復習方法,給了我很多啟發。復習課上,我把這些方法加以借鑒并融會貫通,根據自己學生的具體特點,加以修改,靈活運用!

具體操作方法:

1、抓住學生特點,有針對性的運用復習方法。我的學生是初一年級的同學,他們對歷史課的態度是喜歡,但不愿意背誦;喜歡走捷徑;他們活潑、愛表現自己;喜歡新鮮事物,喜歡嘗試新東西,也有不服輸的勁頭。針對孩子們的這些特點,在復習課上,我把零碎的歷史知識點,像珍珠一樣穿起來,制成圖文并茂的幻燈片,作為復習課件。課堂上,把這些幻燈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打擂臺”,看哪個組可以“一站到底”。運用這種方式復習,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培養,同學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參與的熱情也很高,復習的容量也大了許多。通過在同學當中的調查結果,同學們反饋說這種復習方式不枯燥,注意力也集中了。

在復習中,我還把“貼圖片法”運用其中,例如: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功過比較復習,我就是采用“貼圖片法”,把他們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外交措施,以“貼圖片法”在黑板上分別變成秦始皇(漢武帝)的頭部、手、腳,這樣就把枯燥、難背的歷史知識點,變得直觀、生動、簡單、趣味化了,大大提升了同學們的復習興趣,降低了復習難度,同學們的畏難情緒減輕了很多,這種復習方法的運用,很有效果。

2.經常變換復習方法,以“新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學生的求知欲。

初一年級的孩子注意集中比較弱,一堂課的專注時間很有限,也就是25分鐘左右。孩子們的新鮮勁維持時間短,好奇心卻很大。針對這個特點,我在復習過程中,經常改變方法,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例如:把“一站到底”、“打擂臺”、“男女生大比拼”等方法,交替靈活運用,一種方法使用一兩節課后,在學生快要厭煩之前,就變換使用另一種方法,這樣,不知不覺,同學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嘗試,不斷吸收知識,不知不覺,在快樂輕松中,把復習的任務順利完成了。

3、注重抓基礎知識。歷史考試,基礎知識是考核的重點之一,可以說基礎知識是起點,沒有基礎就談不上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課堂上那些新奇實用的復習方法(如:一站到底、歷史接龍開火車、貼圖片等)運用的前提也是基礎知識。所以,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僅是必要的也是相當重要的。為此,我在復習過程中,每節課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大概是15分鐘左右,專門留給學生一段時間背誦,然后是5分鐘時間的小默寫,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督促所有的學生,主要是那種不自覺不愛背的學生行動起來,二是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基礎知識,通過這種辦法,堅持一段時間后,基礎知識得到了落實。對于有些容易出錯的地方,則是反復默寫,通過反復訓練,85%的學生都掌握住了。

4、注重能力培養。歷史考試,基礎知識是起點,但現在的歷史考試完全死記硬背的題很少,更注重考察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識圖題和材料題。尤其是在材料題當中,更是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在復習過程中,我注重抓材料題的訓練。復習過程中,一方面我給他們講解材料題的答題技巧,例如:要學會閱讀材料,讀懂材料、要學會抓關鍵詞,學會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問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問,還要注意使用書面語言,禁止使用口語化的詞匯,等等。另一方面,讓學生進行材料題的做題訓練,通過做題,一則,他們可以自己摸索出答題規律,另則,學生也可以把教師所授的解題技巧加以運用、揣摩和總結,并最終掌握和學會靈活運用這些技巧。

四、復習(實踐)的效果:

1、學生的變化:課堂生動了,同學們“活”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性強了,師生互動多了,復習容量大了,復習效果好了,同學們收獲大了。

2、期末考試成績提升幅度大。

采用這些實用又很有創意的復習方法,本次期末考試,同學們的成績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歷史 史料閱讀 閱讀能力 培養途徑

史料是人們了解和把握歷史的主要依據,也是當前歷史教學中一項必不可少的研究資料。隨著歷史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師在運用史料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史料閱讀能力的培養,只有學生具備的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夠使學生的歷史覺悟獲得提升,使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促進學習質量的不斷提升。筆者認為,史料閱讀能力的培養途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欲教人者先教己

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個教育理念,該理念對于教師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更是對教師的考驗,因此,教師也要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教師具備較高的能力,才能夠培養出具有較高水平的學生。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就要對歷史相關的雜志以及資料進行多方面的關注,關于史料的運用與應用的途徑,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夠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將史料閱讀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教師的引導是培養學生史料閱讀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將史料介紹給學生,同時引導學生進行不斷的探究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便能夠使學生自然的融入史料記載的世界,把握其中有價值的信息,為學生更加深入的閱讀奠定基礎。

二、堅實的基礎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根本

通過筆者對過年來全國和各省市的考試題進行的研究和分析來看,雖然題目的提問方法和涉及的內容五花八門,但是從根本上說,所有的題目都是對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的考察,同時也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對史料的分析以及內容的提煉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堅實的基礎,才能夠促進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無論是在日常的學習中,還是在考試復習階段時,基礎的掌握永遠是根本的目標。教師要對這一目標進行有效的把握,將其深入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對于一些較難理解的歷史知識,便能夠利用史料的閱讀,使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學生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能夠對自己已經掌握的歷史知識進行歸納和穿插,這樣便能夠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一個科學的檢驗。

三、閱讀史料的選擇要具有科學性

如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史料的范圍不斷擴大,學生選擇史料的途徑也逐漸地增多,書刊、報紙、網絡、電視等等,都成為學生閱讀史料的途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來自網絡、容易獲取的史料在真實性和可靠性方面是需要嚴格考證的,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時應當進行一番考證,本著科學、認真的態度才能夠確保學生閱讀的正確性。同時,在選擇史料時,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史料。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二單元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這一課的過程中,因為時代的久遠、空間的距離、概念的生疏,學生在學習這課時尤其吃力。在學習羅馬法的重要性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提供史料: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在其著名著作《羅馬法的精神》中說:“羅馬帝國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這段史料說明了羅馬法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的穩定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注重學生基本的閱讀素質的培養

現代教學活動,對于學生歷史閱讀量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學生的基本閱讀量也成為當前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歷史教師可以考慮與語文教師的配合,平時督促學生進行古文的閱讀,做一些文言閱讀和寫作的訓練,形成較好的語感,這樣學生在閱讀史料時就更加得心應手。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一些簡單的史料閱讀活動,如報紙、雜志等,也可以從網絡上找一些新聞時事,使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促進史料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指導學生閱讀并不是簡單地完成閱讀這個過程,而是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史料的章節、體系等進行歸納和總結,當學生能夠對一節課或者是一本書的基本結構和層次有清晰的掌握,就說明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獲得了較大的提升,這樣學生在史料的閱讀過程中,才能夠將各個知識點進行適當的銜接,實現從整體上對歷史知識的掌握。

結束語

當前,史料閱讀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了歷史教育中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由于受到年齡、閱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的閱讀水平有限,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借助史料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不斷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促進歷史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高國榮.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量度問題[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2(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五寨县| 石林| 葫芦岛市| 福贡县| 辽宁省| 灵宝市| 屯留县| 桐乡市| 象州县| 普兰店市| 昌江| 木里| 隆安县| 宜城市| 潜江市| 冕宁县| 云安县| 湖南省| 东乌珠穆沁旗| 方城县| 左权县| 阿克陶县| 禄丰县| 上林县| 海城市| 峨眉山市| 尤溪县| 陈巴尔虎旗| 东丽区| 南江县| 成武县| 苏尼特左旗| 隆昌县| 赤城县| 长顺县| 樟树市| 民丰县| 洪湖市| 康乐县| 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