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國外博士畢業論文

國外博士畢業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外博士畢業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外博士畢業論文

國外博士畢業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畢業論文 工科大學生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自1981年全國實行學位制度以來,本科畢業生都要通過撰寫畢業論文這關,以獲得學位。對于工科大學生而言,畢業論文是大學本科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它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和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解決和分析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是訓練學生獨立工作和思考問題,參與科技創新及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實踐環節。但近年來由于受到高校擴招、學生面試、就業等因素的沖擊,教學質量持續下降。因此,如何做好畢業論文工作,與時俱進,是工科大學教學環節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工科畢業論文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畢業生頻繁就業面試,嚴重影響畢業論文工作正常進行。

工科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包括選題、文獻綜述、開題、實驗、論證、撰寫論文、答辯等諸多環節,通常博士生、碩士生完成相同工作,需要2年以上時間,而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學期,所有事務必須在短短4個月內完成,然而在此期間不少學生卻把主要精力放在參加各種社會考試、面試及找工作上,根本無暇顧及畢業論文的各項工作,而學校也往往會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率暗中降低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這樣就導致了論文質量的嚴重下滑。以我的工作實踐為例,2006屆到2011屆染整專業本科畢業生進實驗室工作情況如圖1所示。

從圖1中不難看出,學生實驗時間逐年下降,工科畢業論文多屬科學研究型或技術應用型,必須進行大量實驗,摸索研究,充分論證。課題實驗時間過短,一方面將導致無法完成既定任務,另一方面可能會得出錯誤結論,給高校的教學和學生本人能力的培養造成極大損失。

2.資金設備短缺,難以達到課題創新性要求。

總書記在2006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長是一個綜合培養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從教育這個源頭抓起”,“要以系統的觀點統籌小學、中學、大學直到就業等各個環節,形成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機制”。[1]

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學教學當之無愧是最重要的環節,而畢業論文質量的高低又直接反映了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成敗,所以指導教師制定課題應充分考慮實用性,強調創新性。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課題既刻板又重復,究其原因主要是實驗室條件及經費的限制。如今學科交錯現象在畢業論文中屢見不鮮,不少指導教師在制定課題時往往突破自己的專業領域,向具有較好應用前景的領域探索,這就導致原有的實驗室條件難以支持課題進行,比如紡織專業實驗室原本側重于物理機械性能檢測及織造工藝設計,但現在整個學科向材料及染整靠攏,進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時,只能借用設備,支付高昂的使用費。此外,本科畢業論文實驗經費過于緊張,購買實驗藥品尚顯不足,故難以對課題進行反復研究,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也無經費去加以解決,往往造成研究的中斷、放棄,浪費了老師與學生的大量精力與時間。

市場經濟下,不少高校為吸引生源,不惜負債經營,把學校擴建成豪華校區,據有關報導2002年底央屬的76所高校貸款總額為88億元,而至2005年底貸款總額已高達336億元,2007年7月初,全國高校貸款總額已達到2500億元左右[2]。高校負債擴建對高校日常教學造成許多不利影響,由于財務困難,不少地方高校在引進和培養高水平師資、改善教學和科研條件等方面資金不足。這無形中就給課題創新性戴上了無法突破的桎梏。

3.高校學員擴招導致高素質教師資源缺乏。

從1999年開始,高等教育開始由精英教育的培養模式發展為大眾化教育的培養模式,普通高校招生人數迅速增加,而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速度卻相對滯后。目前,不少專業師生比例失調,幾年前每位教師指導3―5名學生,而如今增至8―10名,每位學生的面授指導時間成倍減少,而且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水平本就參差不齊,在畢業論文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時的能力存在極大差別,一旦教師指導的學生太多,工作上難免會顧此失彼,這勢必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此外,很多學校都規定,同級學生的畢業課題不得彼此一致,每個教師在規定年限內不得重復以前的課題,如此可促進教師積極創新,但每年教師必須針對多個不同的新課題進行指導,所以工作負擔很重。

4.部分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思想上認識不到位。

目前,由于學生的畢業論文成績與教師的個人利益無太大聯系,有些指導教師忙于私事,工作責任心不強,按照規定,畢業論文期間,教師每天至少有兩個學時用于指導學生,但如今大多數高校教師很難達到這一要求,甚至有少數教師把往屆的畢業論文直接交給學生抄襲,或者根本不指導,任由學生“發揮”,等等,造成嚴重后果。近年來實驗室爆炸、灼傷、電擊等事例屢有發生。而院校領導對指導教師管理相對松散,學院負責人往往對指導老師僅要求按時上交材料,至于材料的來源,質量如何,并不關心。就學生方面而言,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對畢業設計不夠重視,加上求職、網游和拜金主義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對畢業論文往往持消極應付的態度。所撰寫的畢業論文如同“行尸走肉”,缺乏必要的“靈魂”,有的甚至直接抄襲或請人。“打假斗士”方舟子曾說:“畢業論文是刺激造假的溫床。”大量的本科畢業論文導致了教育繁榮的假象,實際上卻存在相當數量的糟粕,由此引發了本科畢業論文有沒有必要存在的討論。華中師范大學涂艷國教授建議取消本科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國,不僅本科生不寫畢業論文,連碩士生都不用寫畢業論文。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取消本科畢業論文可能是大勢所趨。”根據中國青年報在2007年的網絡調查顯示,有42.5%的人贊成取消本科畢業論文[3]。畢業論文成績如同學生的各科學習成績,如果僅僅是因為學生就業壓力大,就可降低標準,甚至是干脆取消,那么學生在校的學分制度是不是也可以取消?是不是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合格,也可以降低標準讓其順利畢業?退一步說,取消了畢業論文,給學生一個學期的時間去找工作,學生就可以順利就業嗎?

二、提高工科畢業論文工作質量的對策措施

1.調整教學計劃,優化課程設置,提前進入畢業論文階段。

針對畢業論文工作中出現的時間沖突問題,不少院校進行了教學改革,大四上學期課程快結束時就開始布置畢業論文工作,放寒假前學生已經選好題目,指導教師下達任務書,學生利用寒假期間查找資料,開學時上交文獻綜述、開題報告。但這種做法仍有很大的不足之處,首先期末是同學們復習功課,迎接期末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重要時刻;其次,學生離開學校后,對于文獻的查找相當困難,無論網絡,還是當地圖書館都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幫助;再次,大多數同學放寒假都必須回家過年,活動很多,要求同學們靜下心來做學問實在勉為其難;最后,即使學生在期末下載打印出材料,帶回家研習,但在遇到疑難問題時,得不到指導老師及時的解惑,也無法找資料釋疑,容易造成瓶頸,難以繼續下去,所以寄希望同學們充分利用寒假,可行性不高。我認為畢業論文工作應進一步提前,以錯開學生應聘、就業時間,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社會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日本學生大三末期開始根據個人的愛好和興趣選擇研究室,學校根據學生的志愿進行分配和調劑,一進入四年級,就到各自的研究室上班,學生一進入研究室就完全體會到一種學術研究的氛圍,博士生、碩士生和四年本科生搭配形成梯隊式結構。我國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調整教學計劃,優化課程設置,加長畢業論文的時間。可以參考博士、碩士的培養方法,把課程教學與畢業論文合理搭配。以染整工程專業為例,公共基礎課程如高數、英語等合并,全校所有專業合并,分班滾動開課,由各專業學生自行選擇上課班級;專業基礎課如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等可安排在第一兩個學年內完成,所有專業選修課如染整機械、染整環保工程等則安排在第三學年。在第五學期開始就進行畢業論文工作,主要完成師生雙選、選題、文獻綜述、初步確定研究方向。學生可根據指導教師要求或課題研究需要選擇專業選修課,而教學院部也應該對選修課的設置進行優化,多開設一些前沿課程,如測配色技術、光化學技術,并將部分原有課程進行撤并,如生態紡織品檢測與儀器分析,等等;第六學期完成開題工作,并初步進行實驗嘗試,驗證其可行性;第七學期建立嚴格的實驗實施方案,系統進行科學實驗研究;第八學期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進行必要的補充性實驗,進行畢業論文答辯。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擴大選題范圍,加強實驗室建設,提高課題的創新性與實用性。

畢業論文的教學過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一個實踐平臺,所以畢業論文的選題要盡可能反映當代科技發展的水平,落后于時代的題目不能采用,在滿足教學基本要求不變的前提下,可以廣泛地從教師承擔的科研任務、專業所處行業的生產實際、專業技術發展的最新領域中選題,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也可以引導學生到工廠調研,與工人師傅和技術人員座談,分析生產實際問題,確定研究方向。

前教育部部長周濟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講話中指出:“高水平實驗室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是科技創新的主要場所,實驗室的數量與水平是一所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基本標志之一。”[4]畢業論文創新性成果得以實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專業實驗室的建設狀況,如果學校不重視實驗室資源建設,就很難向大學生提供實際動手操作的條件和機會,這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也難以在科學研究領域占一席之地。因此,在實驗設備上應加大經費投入,改善實驗室環境,提高本科生實驗經費標準,更好地為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應加強生產企業、兄弟院校的聯系,互通有無,確保畢業論文實驗工作的順利進行。

3.加強高素質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引進高水平專業人士共同指導。

指出:“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5]目前,高校擴招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師生比例嚴重失調。為緩解壓力,不少高校大量引進教師,但部分教師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缺乏創新能力,直接影響了學生素質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強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不僅要培養他們強烈的創造意識和善于創造的本領,廣博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及教學功力,更要培養他們愛崗、敬業、奉獻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真摯的教育情感。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如今部分教師忙于拉關系、搞項目、開公司、為商人炒作,而給學生傳道授業,卻引不起他們的興趣。上課時照本宣科,避重就輕,上一節課放一節課,或是干脆讓他們的研究生給本科生上課。可以想象讓這樣的教師,即使是知名教授、社會達人,指導學生做論文,質量可想而知。大學四年是人生觀形成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時期,指導教師的人格、品德、人生觀、科研能力和學術精神能隨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老師尚不愛崗敬業,學生又怎能健康成長,所以在指導教師的選用上決不能濫竽充數,必須制定嚴格的制度。要嚴格考查指導教師職稱等級、實踐能力及論文水平;對于其他工作比較繁忙的教師,不推薦其指導論文;限制每位教師指導的學生數為2―4人;擴大指導教師選擇范圍,解決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可以聘用其他高校教師、離休教師、優秀博士生,甚至聘用企事業單位的高級工程師;打破專人指導的局限性,對于一些復雜的課題,可以多人聯合指導,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師組成課題組,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可以彌補單個教師知識的缺陷,使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得到最專業的指導,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4.加強畢業論文的規范管理,嚴把答辯關,綜合評定學員成績。

教育部袁貴仁部長指出:“要加強學風建設,堅決反對沽名釣譽、弄虛作假,大力倡導淡泊名利、科學嚴謹的學風,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學生養成勤奮好學、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嚴懲學術不端行為。”[6]良好學風的形成離不開嚴格的管理。畢業論文中,指導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組織管理是保證。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各院(系)應層層負責,齊抓共管,加強過程化管理,抓好每一個環節。我們要充分發揮校院兩級教學督導的作用,對畢業論文工作進行全程跟蹤式檢查和督導。

在論文選題階段,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從學生自身的興趣出發,進行雙向選擇。每個老師必須提供多于所帶學生數的題目,由專門成立的畢業論文選題專家組,對每一個題目的創新性、可行性、實用性進行分析、審核,在內容上嚴格保證工作量、難度和質量。學生根據興趣、公布的題目、指導教師科研現狀,填寫2―3個志愿,再由老師選擇學生,最后通過教研室進行調整。

在論文進行階段,仿照博士、碩士培養方法,指導老師每周須組織學生開課題組組會,主要進行考勤、檢查、答疑等工作,并做好記錄,作為評定成績的重要依據,同時學校須建設好網絡教學平臺,方便學生通過電子郵件、在線答疑等方式與指導老師聯系。學院也應定期檢查教師與學生雙方面工作是否達到預定目標,發現問題及時改正。

在論文寫作階段,本科畢業論文應該注重實質,堅持原創,嚴禁找人、抄襲,湊字數。由于學生在進行畢業設計之前,沒有撰寫科技論文的經驗,院系應用舉辦科技論文寫作專題講座或者直接開設相關選修課程,系統地向學生講述論文寫作需要注意的事項,指導教師在檢查畢業論文時,嚴格把關,提高規范化程度。

在論文答辯時,推行學生答辯資格審查制,特別請專人進行外文摘要的評審,嚴把答辯關,對不遵守學校紀律,不符合答辯要求的學生,不允許答辯。答辯分組進行,導師一概回避,嚴格按程序進行,避免答辯走過場的現象。要加強公共監督,可以參照各種展覽會的形式,將本專業學生分成3―4組,每組學員必須制作能反映課題意義、內容及成果的墻報,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張貼,并回答參觀學生或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

畢業論文成績評定既要做到標準化,又要注意靈活化。缺乏統一的標準,就難以給出公平的成績。為了避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必須對評定標準進行統一規范。比如可以細化量化成績如表1所示。

各工科院校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標準,但成績的評定也不能僵硬地套搬標準,對于論文有重大突破,很高實用價值的學員應適當加分。可參照歐美學生論文考核的是4個方面:①論文的背景知識是否與專業相符,有何意義;②論文中應用了什么樣的專業原理;③論文中得到了什么樣的解決方案;④論文有沒有給出什么特別的個人建議和創意,由院系組織專家組綜合評定成績。

三、結語

2001年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4號文件)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畢業實習,提高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質量。”我們要認真貫徹教育部4號文件精神,充分認識搞好畢業設計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抓好畢業設計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06-6-6.

[2]黃斌.淺議高等學校負債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3]王興芳,國芳.本科畢業論文不寫也罷?中國青年報,2007-12-17.

[4]周濟.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的演講.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文集(第3輯),2006.7.14.

[5].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7-8-31.

[6]袁貴仁.加強教育系統學風建設嚴懲學術不端行為.中國教育報,2011-2-12.

國外博士畢業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培養;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9-0020-03

An Investigation of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Liu Guofu1, Li Hui2, Xiong Yan1

Abstract It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to study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by us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and properties of postgraduates, the important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ree ways, i.e. graduation thesis, activ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has been analyzed.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higher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1 College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可持續提高大學本科教育質量對各國大學的本科教育提出挑戰,從不同角度研究、實踐促進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已成為世界性的課題。其中利用研究生教育資源促進本科生教育及提高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中極具探索潛力的一個方面。國內外一些高等學校近年來紛紛開展利用研究生教育資源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柏林大學和巴黎大學為代表的歐洲各國大學近年來為順應社會和教育的變化,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強和改進本科教育,各自利用其龐大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項目資源,建立一種新的本科教育模式,以提供新的本科教育體驗,提高本科教育質量[1]。國內一些高等學校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針對不同本科人才培養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積極成立本科生院,設立本科生科研計劃,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和本碩連讀試點等,逐步形成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機制[2]。從這些舉措來看,不同程度地開展研究生教育拓展本科生培養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極大地促進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可以說,正是由于這些舉措的實施和在其他高等學校的逐步推行,使得目前高等教育在大規模擴大招生后,生源質量相對降低情況下,仍能保證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

因此,世界范圍內的大學加強和改進本科教育已成為一種共同趨勢,利用研究生教育以及科研資源提升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認識。盡管國內對于研究生教育促進本科生培養機制研究的相關理論、實踐正處于不斷深入研究、探索階段,尚未建立起完全成熟并廣泛推行的運行模式,但在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作用卻是不容置疑的。在高等教育擴招的今天,有效利用研究生這一重要資源,充分發揮其在本科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將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本科教育的發展,更好地培養優秀的人才,完成高校的核心職能[3]。針對研究生在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中的優勢和特點,筆者擬從畢業論文、大學生科技活動和本科導師制3個環節分析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中的優勢和特點

在本科教育中,研究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互相促進,這將有助于開拓學生思維,從而大大提高研究生與本科生雙向的學習興趣。同時,將有助于形成兩者相互支持發展的良好態勢。

1.1 研究生是本科學生的良師益友

研究生剛通過嚴格的考試,一般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已經接觸了專業的前沿研究方向。更為重要的是,研究生通常剛經歷過本科生活,對大學的學習、生活都非常地熟悉和了解,了解本專業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所在,他們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便于他們溝通交流,可以對本專業學生的學業、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給予較全面的關心和指導,幫助學生及早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相對于教師來說,研究生具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利于其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向任課教師反映學生對教學的意見以及向學生傳達任課教師對學生的愿望要求。這樣在教與學兩方面有效地傳遞教學信息,不但可以促進任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壓力,容易形成良性循環,達到教學相長。這一切正是成為良師益友的有利條件[4]。

1.2 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實踐能力

以理工科學生為例,研究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經歷,對本領域的科研以及實驗操作比較熟悉,可以對本科生實施具體的實驗指導。研究生的時間比較充裕,可以手把手地教,通過帶領本科生實驗,讓本科生參與到科研工作當中,既提高了本科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水平,也鍛煉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對于培養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很重要的意義。

1.3 有利于研究生能力的培養

通過指導本科生的學習和生活,解決本科生的實際困難,研究生自己也得到鍛煉,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鍛煉了自己的工作能力。通過指導本科生實驗操作,鍛煉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這樣,研究生畢業之后不光是在知識水平和實驗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管理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上也都有所進步,提高了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為研究生畢業之后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奠定基礎,對其將來的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2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作用

大部分研究生與本科生年齡相差無幾,具有較多的共同語言,容易溝通;而且專業知識比較豐富,對科研領域接觸較多,思維相對活躍。根據上述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中擁有的優勢和特點,筆者認為研究生作為導師的主要助手參與導師的本科人才培養任務,主要有協助指導畢業論文、參與本科生導師制實現對本科生的多重指導、參與并輔助指導本科生的科技活動等3個方面。

2.1 協助指導畢業論文[5]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計劃中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環節,它是本科4年學習成果的一個反映。對于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專業技能、基本的科研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畢業論文環節也存在兩個問題:導師數量不足或者精力投入不足;在連年擴招以及就業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聘,造成論文實踐環節的不連貫性,因此畢業論文的質量大打折扣。

針對畢業論文階段的問題,可以選拔聘任部分進入課題研究階段的研究生,讓其擔任本科生畢業論文階段助理導師,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結構合理的本科生指導隊伍。指導教師可以在選題、研究內容、研究方案等方面對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總體把關,而文獻檢索、實驗指導、數據分析等具體指導工作則可以由研究生來完成。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減少指導教師的工作壓力,而且通過研究生協助指導,能夠保障本科生在畢業論文環節中接受更多的實時指導,避免因指導教師忙于各項工作對本科生指導不足的現象,有利于本科生在畢業論文環節中切實體會到科研的過程,能夠有效地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2.2 參與本科生導師制,實現對本科生的多重指導[6]

本科生導師制是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對提高本科生質量,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在學分制、選課制普及的基礎上,目前全國大部分高校都開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由于研究型大學的教師一般都承擔了大量的科研、教學任務和研究生培養工作,本科生人數眾多,在此情況下,要實現給每一名本科生都配備一名導師,顯然是不現實的。根據國外的教育經驗,一般采用“金字塔”式教育輔導方式,即“導師”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直接輔導本科生,利用研究生教育的優勢,反哺本科教育,實現二者的有機銜接。本科生在與研究生進行合作研究與交流的過程中,定期討論自己的學習研究計劃,學習如何進行探索和發現的基本技能,可以使本科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基本的科研素養,從而使他們對科研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

2.3 參與并輔助指導本科生的科技活動[7]

大學生的科技活動既有普及性的科技制作和實踐訓練活動,也有學生自主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設想,自主設計進行的創新性研究與實踐活動。通過工程實踐研究素質訓練和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培養學生一定范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目前,許多高校已將大學生科研素質訓練和科技活動納入到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逐步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創新實踐活動并重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

然而,大學生科技活動涉及科技氣氛營造、科技活動開展、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管理、課題咨詢指導專家和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科技活動實驗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評審與激勵等諸方面的工作,當科技活動成為本科生“必修課”的時候,就需要足夠的指導者。為保證本科生科技活動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發動與鼓勵研究生加盟到本科生科技活動與創新實踐中,鼓勵具有科研經歷、掌握研究方法的高年級研究生或博士生擔任本科生科技活動的輔助指導教師,這樣不僅化解了本科生科技活動短缺教師矛盾,也將高年級研究生和博士生活躍的思維、廣博的知識及研究方法運用到具體的項目指導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本科學生。

3 總結

研究生在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潛在作用。通過協助導師做好本科生的教育工作,既可以培養研究生的組織管理能力與奉獻精神,又在本科生與導師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融洽了本科生與教師的關系,帶動更多的本科生參與到教師科學研究團隊中來,接受更多的知識教育與團隊合作意識的熏陶,可謂一舉多得。相信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生必將在本科實踐教學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為本科生全面素質的培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從而達到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明,張金鳳,廖中武.研究生教育促進本科人才培養機制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9(6):66-71.

[2]郭明,廖中武,趙坤.研究生課程體系拓展本科生培養方式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6):714-717.

[3]鄭興華,盧洪,湯德平.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作用,提高本科實踐教學質量[J].高教視窗,2008(10):216-217.

[4]周小紅,鄭興華.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高教視窗,2008(10):216-217.

[5]何江濤.研究生協助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的利弊分析[J].中國地質教育,2009(2):42-44.

國外博士畢業論文范文第3篇

“川大最牛博士”追蹤

一位是著作等身的博導,一位是音韻文字世家的傳人……北師大博導周流溪先生投師川大名門之后趙振鐸再讀博士一事經本報報道后,在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網友們評論說,大師級人物非如此不能得,非為名,非為利,乃為學問,值得學習和尊敬!四川大學文新學院副院長雷漢卿確認,周流溪乃為趙老“論文博士生”。

兩年前兩位泰斗首次見面

2007年秋季,趙振鐸教授前往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剛好周流溪也來到現場,這就是兩位泰斗的第一次見面。“2007年之前我們沒有見過面,也沒有過其他方式的接觸。”昨日,在家中鉆研《集韻》的趙振鐸說,在這之前他雖然知道北師大有個周流溪,也看過他的一些論文,但僅屬于神交而沒有謀過面。

那天的會議上,趙振鐸第一次聽到周流溪教授的演講,他感覺“這個人還挺不錯的”。趙振鐸回憶說,在那次會議不久之后,周流溪教授找到他,提出想要在他門下讀博的請求。“聽起來有些突然,但也

合情合理!”在獲得趙老的首肯之后,周流溪很快向四川大學文新學院提交了申請。2007年底,周流溪正式成為趙振鐸教授的“弟子”。

“只不過是比周流溪蠢長了一些歲數!”趙老謙虛地說,“其實,周教授研究語言學方面的課題已經很長時間,也是一位專家,他來投師,其實更多的時候不是學習而是為了找我確定某些知識信息的正確性,是一種交流和探討。”趙老說,“周教授經常會來成都,和他討論學術方面的問題,也是一種很愉快的事情。”

文新學院:周是“論文博士”

眾所周知,讀博士、拿博士學位,一般

要經過一些考試、面試和畢業論文等流程,那么周教授是如何在川大讀博士呢?據川大文新學院副院長雷漢卿介紹,現在博士生招收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全日制博士學歷教育,讀博之人要經歷入學考試、面試等流程。另一種是“論文博士”。雷副院長介紹,“論文博士”是國外較通行的一種學位授予方法,“‘論文博士’要求本人已經有一定學術成就,在學術刊物上也發表過一定數量有影響的論文,至少擁有中高級職稱,然后導師同意接收此學生,就可以省略一些入學考試的科目。”

雷副院長說,“論文博士生”入學之后,畢業時也同樣要拿出相當于博士畢業生學

國外博士畢業論文范文第4篇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比兩個自建語料庫:nsc(本土學者語料庫)和mac(中國英語專業研究生語料庫),對中國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方向研究生畢業論文中和本土學者(主要是英美國家)在國外優秀學術期刊中發表的英語教學方向學術論文中四字詞叢,從其結構和功能兩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從而回答:(1)中國英語教學方向研究生和本土學者在進行學術寫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結構和功能兩方面有什么異同及原因?(2)本研究對英語專業研究生有什么啟示?

(二)語料庫

nsc由100篇近五年本土學者(主要是英美國家)在國外應用語言學方向優秀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組成,這些期刊是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language learning和second language research,總共包括840396個單詞。mac由50篇近五年中國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方向研究生畢業論文組成,這些論文均來自于知網,總共包括924374個單詞。

(三)研究工具及詞叢的提取和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wordsmith tools 4.0 (scott, 1996)檢索軟件中的“詞表”(wordlist)功能對兩本文由收集整理個語料庫中的四字詞叢進行提取,將“詞表”中的cluster(詞叢)設置為4,根據hyland (2008)的較保守的檢索詞叢的方法: 每百萬詞中出現20次,將“詞表”中的“最小頻率”(minimum frequency)設置為20,即可提取出可能的四字詞叢。hyland (2008)還提出那些出現在至少占整個樣本中10%的文章中的詞叢才更有研究價值,出現在nsc中10篇以下的和mac中5篇以下的四字詞叢進行人工刪除。最后,在分析過程中要用到“一致”(concord)功能對有必要的四字詞叢的具體語境進行分析。

根據biber et al. (1999)的結構分類法,詞叢分為八類:帶of的名詞短語(noun phrase + of phrase),其他名詞短語(other noun phrases),帶of的介詞短語(prepositional phrase + of phases),其他介詞短語(other prepositional phrases),帶先行詞it的短語(anticipatory it),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passive+ prep phrases),be+名詞或形容詞(be + noun / adjective phases),其他(others)。功能上根據hyland (2008)分類法將四字詞叢分為三類: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面向文本(text-oriented),面向參與者(participant-oriented)。其中,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包括:地點(location),程序(procedure),數量(quantification),描述(description),主題(topic)五種;面向文本(text-oriented)包括:轉接標志(transition signals),結果標志(resultative signals),結構標志(structuring signals), 框架標志(framing signals)四種;面向參與者(participant-oriented)包括立場特性(stance features),參與特性(engagement features)兩種。

二、結果與討論

(一) 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結構方面的異同

1.nsc 和mac中四字詞叢分布情況

從表一看出在nsc中24%的四字詞叢為帶of的名詞短語,接下來是其他介詞短語、帶of的介詞短語。在mac中其他名詞短語、其他短語和帶of的名詞短語是數量最多的前三個四字詞叢。本土學者的情況印證了hyland (2008)的研究結果。

2.二者相同點

由于帶of的名詞短語能夠幫助作者精簡論文的字數或者強調研究的特征,(hyland,2008)本土學者論文語料庫中23.27%的四字詞叢、中國研究生畢業論文語料庫中的18.92% 四字詞從都是帶of的名詞短語。此外,本土學者和中國研究生都較多地使用了帶of的介詞短語,比例分別為23.86% 和13.09%。帶of的介詞短語通常表示某種邏輯關系,如時間關系 (at the time of)、文本聯系(in the case of)。

中國研究生和本土學者使用的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在數量和頻率上都是類似的。這一點與之前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不同,hyland (2008)發現研究生和博士學生比專業的學者使用的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更多。作者使用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詞叢來表達地點關系(can be seen in)、邏輯關系(is based on the)、圖示信息 (can be found in),或者強調研究的觀察報告 (should be noted that)。hyland (2008) 認為學生比專家使用更多的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詞叢是為了在學術寫作中有意地使用與個人無關的詞叢。本研究與之前研究的差異原因在于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不再刻意地避免使用主觀的詞匯。mac中甚至可以看到這樣的表明主觀看法的詞叢we can see that, we can find that。

3.二者差異

先行詞it的詞叢在 nsc 中有 96 個實例, 在mac中達到184個。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較多地使用帶先行詞it的短語,這個結果也符合hyland (2008) 的結論。學生過多地使用帶先行詞it的詞叢是為了在陳述論點時避免主觀性,這樣使他們的論文更令人信服。

be+名詞或形容詞詞叢在nsc中只有3種90個實例,然而在mac中有14種550個實例,中國研究生使用的be+名詞或形容詞詞叢更多。 nsc中are more likely to, to be able to 同時出現在了mac中,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是mac中there is a significant的過去式,這一類的詞叢大多數是there be句型。中國研究生多用這個句型是由于there be句型可以幫助他們更加客觀、公正地陳述自己的觀點。

同樣,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更多地使用其他短語:在nsc中有12種其他短語詞叢405實例,在mac中有40種1299個實例。在mac中這類詞叢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as far as the, meet the needs of等) ,很多用來表示某人或某個行為的目的并且多是for +名詞短語和in order to + 實義動詞短語 (for the convenience of, in order to improve)。

(二)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功能方面的異同

1.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功能方面總體分布情況

表二是根據hyland (2008) 結構分類法分類后,nsc 和mac中四字詞叢分布情況。

在nsc中52.31%的詞叢是面向文本的,接下來是面向研究的詞叢,最后是面向參與者只占了6.66%,這個結果與hyland (2008)的研究是一致的。mac中的結果與hyland (2008)、wei & lei (2011)的結果都是相符的,面向研究的詞叢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占到了63.99% ,接下來是面向文本的詞叢,面向文本的詞叢頻率只有2039,不到面向研究的詞叢一半,與nsc結果相同的是,mac中最不常用的是面向參與者類詞叢。

可以看出本土學者和中國研究生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常用面向參與者的四字詞叢,這主要由于他們都不愿意在學術寫作中直接涉及自己,能夠有助于他們達到學術寫作中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要求。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國的教育體系和中西文化差異,中國文化尤其強調非個人性,注重集體主義,這一點在學校教材和教學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另外,與nsc情況不同,mac中最常使用的是面向研究的四字詞叢,這類詞叢用來幫助作者構建真實世界的活動和經歷,中國研究生喜歡使用能夠描述客觀世界和物質現實的四字詞叢來強調研究的方式,如at the beginning of,in order to achieve等。然而,在nac中最常見的是面向文本的四字詞叢,這類詞叢主要是用來使研究面向特定的群體或讀者,如果作者想要說服他的讀者,他研究的結果就應該以讀者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使用面向文本的詞叢少,這體現了研究生在這方面的不足。

表三、四、五是兩個語料庫中面向研究、面向文本和面向參與者四字詞叢的具體分布情況。

表三中可以看出nsc和mac中描述類四字詞叢都是頻率最高的,這類詞叢通常用來描述一個客觀事物或者某種情況,比如an important role in。nsc中最不常用的是主題類四字詞叢,頻率只有154,但是,在mac中主題類詞叢頻率卻多達796并且占到了面向研究類的第二位。主題類詞叢能夠限定研究領域,比如: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使用限定研究領域的四字詞叢要多。

表四nsc和mac中最高頻率的是框架標志類四字詞叢,像from the perspective of 這樣的表明文章框架的詞叢在議論文中是很常見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好文章的信實和精確的要求。

表五中,中國研究生使用的立場特性詞明顯多于參與特性詞叢,頻率分別為393和64。立場特性詞叢的作用的幫助作者表明他們的態度和評價,比如are more likely to以及 there was a significant,參與特性詞叢則用來直接和讀者對話的,比如as can be seen。這兩類詞叢都是用來關注人的,差別在于前者站在作者的立場上陳述觀點,后者通常使用實義動詞的被動式來體現讀者自己發現某些論點,就像是作者從讀者的觀點出發陳述觀點。hyland (2008) 發現香港博士生畢業論文中參與特性詞叢幾乎占了參與類的70% ,然而香港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并沒有這個傾向,本研究中中國大陸研究生也呈現了與香港博士生不同的傾向,mac中參與特性詞叢只占14.00 ,86.00%的詞叢屬于立場特性類,這也證實了本研究之前結構分類中的發現:中國研究生并沒有使用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詞叢,他們甚至使用主觀詞叢we can see that和 we can find that。

國外博士畢業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金融學專業 本科教育 實踐教學

論文摘要:現代金融學專業的發展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加強實踐教學是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為了提高金融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應從思想認識、培養計劃、師資隊伍以及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強金融學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點學科是理工科,雖說開設了金融學專業,但對金融學的發展重視不夠,投入較少,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無法滿足學生實踐的需求,因此,實踐教學成為工科院校金融學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嚴重制約了應用型金融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創新素質不高,很難滿足用人單位需求。

一、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分強調教學計劃的完整性,而忽略實踐教學內容的關注

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的大背景下,社會對金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對每級學生都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包括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要求、理論和實踐環節的教學學時和學分要求,有些高校過分追求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環節之間的比例關系,對實踐性的學時和學分也有相應的要求。目前,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做為課程組成部分的各類實驗課、課程設計、社會調查、學年論文、金融模擬實習、生產認識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但這些實踐環節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明確規定,規定了實踐環節總學分的上下限,各實踐環節也有規定。加之過分強調“寬口徑,厚基礎”,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英語、高等數學、思想政治類等公共基礎課所占比重過大,勢必要壓縮專業課時,與專業課相匹配的實踐環節內容的完成很難得以保證。

2.實踐教學時間過短

目前,我國金融學專業教育中,理論教學仍占主體,實踐教學內容相對薄弱,各教學環節相對分散,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性環節。有些實踐性環節一般安排在理論課結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氣過熱,寒假忙于過春節,一些實習單位并不是很樂意接受,實踐時間大打折扣,與理、工、農、醫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相比,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時間和效果就很難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指導老師隊伍

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培養金融學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高質量的師資不能局限于高學歷、高職稱,普通高等院校師資為了應對教育部的教學評估,引進人才時更注重學歷要求,目前擔任專業課的任課教師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學歷,高學歷人才雖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從高校到高校,從理論到理論,缺乏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以及職稱的評定,更多注重的理論教學學時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師很難有時間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知識的更新,導致教師缺乏進行實踐教學研究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學生的實踐學習效果不佳,這樣的師資隊伍怎能符合當今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有待加強

長期以來校內實驗室建設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滯后。為此,2005年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開辦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評審工作的通知》以及將實驗室建設作為本科教學評估的重點考核內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視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金融學專業的校內實踐基地以金融模擬實驗室為主,它只是各高校經濟管理實驗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學專業要申報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難度大,一些重點高校以打包形式獲批國家級經濟管理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投入較大,學校投入也有較大的積極性,而對其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側重點卻不同,因此金融學專業實驗教學在各高校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緩慢、實驗內容較少等問題突出。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實踐教學基地,但揭牌儀式多,實習內容少,由于金融機構的工作任務比較繁重,接受學生實習會影響到他們的自身工作,加之實習多安排在假期,學生數量多且集中,實踐基地往往很難一次性接收,有些實習單位分批安排實習,但學生整個假期將被占用,實習帶隊教師時間也捆得過死,很難利用假期時間從事科研活動,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激勵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從而造成學生和老師的實習積極性不高。

二、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我國加入WTO后,外資金融機構大量進入我國,金融業的競爭日趨激烈。金融業的競爭可以說是金融人才的競爭,金融業務的開展很大程度取決于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素質,隨著金融業競爭的激烈性和復雜性,對其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學本科畢業生,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適應金融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就必須明確實踐教學在金融學本科體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綜合能力和素質為主線,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體安排,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構建一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應包括以下4個層面:專業技能的訓練、專業課程設計與實驗、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專業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實踐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職業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1.專業技能的訓練

專業技能是從事金融學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語口語、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數據處理、金融軟件的操作、點鈔、珠算、銀行會計實務操作等。尤其應針對銀行電腦漢字輸入、點鈔及偽鈔鑒別、計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標準來安排,技能訓練考核標準參照工商銀行考核標準進行考核,學生熟練掌握后走上銀行工作崗位上手更快。

2.專業課程模擬操作與實驗

金融學專業課程主要包含銀行、證券投資、保險三大類,這些課程實務操作性都很強,可根據各課程的性質,在學習該課程理論課后,適時開設專業課模擬實驗,通過建立的校內金融模擬實驗室進行。目前有一些軟件開發公司已開發出一些實際操作性較強的的金融軟件,如股票模擬交易系統、期貨外匯模擬交易系統、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系統、國際結算模擬系統、信貸業務及風險管理模擬系統等軟件,通過全方位的仿真模擬訓練,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論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理論教學不再枯燥無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

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都是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運用,是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對于鞏固和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學年論文可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結束,字數要求比畢業論文更少,但要求論文格式規范,符合本科生學位論文的要求,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堅實基礎。畢業論文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可根據畢業實習搜集到資料撰寫畢業論文,質量上應比學年論文要求更高,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生產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

實習是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實習主要包括生產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可采取集中與分散、校內與校外等多種組織形式進行。生產認識實習一般可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結束后,學生經過三年的金融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已經掌握了金融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通過生產認識實習,可加深學生理解所學的金融理論知識,同時也是找出差距的學習機會,學生更能明確今后努力方向,主動調整學習目標,為后續課程的學習、畢業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畢業實習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最后一個學期,它是對學生大學四年所學理論知識的大檢閱,是學生走向社會的大演習。可采取頂崗實習的模式,畢業后能很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同時,可根據畢業論文的要求,搜集資料為畢業論文撰寫提供現實素材,寫出的論文才能與實踐緊密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畢業論文大肆抄襲現象。 轉貼于

三、加強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

1.制定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金融人才培養計劃

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金融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論知識,熟練和掌握外語及計算機等基本技能,有較強實踐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按照協議,我國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開放金融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基金機構以及保險機構,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和業務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金融業越向縱深發展,對金融人才復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應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制定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金融人才培養計劃,包括實踐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大綱以及實踐教學指導書,學生可通過實踐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為達到教育部對師資的評估要求,我國高校引進教師時,過分強調學歷、職稱,無形中淡化了對實踐經驗的要求,這些老師雖具有高深的理論知識,但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應逐步實現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整體優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第一,學校應制定教師培養計劃,每年安排教師有一定時間到銀行、證券、保險等部門,從事相關部門的主要工作,熟悉該單位各個環節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與相關單位加強合作,從事科研活動。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實驗管理中來的實驗隊伍。要求實驗室人員參加崗位技能培訓,取得相應培訓資格證。第三,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國外的應用型大學在聘請教師時,常常把實踐經驗看作一項重要的條件,德國柏林科技大學的所有教授來自工業企業,都具有工程師資格。高等院校引進一批學歷層次高、實踐工作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從事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工作,也可聘請行業專家擔任客座教授或實驗教學顧問,優化師資結構。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業務技能的師資隊伍,培養應用型金融學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對實踐教學的認識,調動學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在金融學教學中實踐教學只作為理論教學的一種補充,實踐教學未能起到真正作用,這種教育模式很難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在崗位聘任和職稱評定方面給予傾斜,以提高教師指導實踐的積極性。對于實踐經驗缺乏的教師,應加強自身實踐經驗的提高,同時,還必須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實踐的意識,在實踐過程中應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將來求職的關聯度,還可以聘請本專業有一定影響力的校友現身說法,以激發學生對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只有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性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還可縮短學生由學校人向職業人和社會人轉變的過程,有利于學生今后人生發展。

4.增加學生實踐時間,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

金融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務性較強的二級學科,且具有金融行業分布的廣泛性,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應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在學生四年的金融學理論學習的同時,應安排總計不少于1年的時間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內模擬實驗室,可通過購買相應的軟件,實現銀行、證券、保險等多方位的模擬操作,使學生在校內就可以模擬到時實務工作情景,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還可彌補金融企業因業務資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實習效果不佳情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與金融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定,建立穩定的企業、學校“雙向互助”的實踐教學基地,金融企業能夠直接參與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節約人才選拔成本和培訓費用,也可調動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對金融企業的了解,從而實現學校、企業與學生的共贏。

參考文獻

[1]王家華,汪祖杰. 金融專業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的思考 南京省計學院學報 2007(2)

[2]王東升. 金融業發展與實用型金融人才培養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揚、戴序. 構建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 現代商業 2008(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田县| 南京市| 定结县| 宜川县| 米林县| 开鲁县| 扶余县| 磐石市| 阳朔县| 大连市| 汶上县| 城固县| 绵竹市| 瑞安市| 霍邱县| 翁牛特旗| 二连浩特市| 屯昌县| 阿勒泰市| 昌江| 凌海市| 舞阳县| 九寨沟县| 乌鲁木齐市| 麻城市| 溆浦县| 博兴县| 吴川市| 万源市| 福泉市| 芒康县| 阜康市| 怀柔区| 巍山| 漾濞| 久治县| 墨竹工卡县| 韩城市| 上饶市| 德安县|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