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考詩歌鑒賞

高考詩歌鑒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考詩歌鑒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考詩歌鑒賞

高考詩歌鑒賞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

在高考中,語文科目滿分150分,古詩鑒賞只有10分,分值是試卷總分的1/15。依據以往教學經驗,古詩鑒賞試題雖分值小,但學生得分普遍不高,難度系數極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鑒賞能力呢?在此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明確復習目標

我們綜觀歷年語文高考試題,詩歌鑒賞覆蓋考點多,基本涵蓋了詩歌鑒賞的所有能力點。重點在內容、感情兩個方面,其次是語言和手法,再次是形象和風格。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要求“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其想像力和審美力”《考試說明》對鑒賞評價能力的要求是: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態度。當然,復習仍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著手,且要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

二、合理選用復習例題

對于復習,一定也要選好例題,這小則關系著一節課的成敗,大則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深遠地影響。首先,我覺得能作為范例的詩歌應該具備文質兼美的特點,不僅內容健康、思想積極,還要有藝術特色。其次,“范疇教育論”的奠基人,德國著名的克萊夫基教授在論述教學內容時提出了基礎性、基本性、范例性原則。“所謂基本性就教給學生的內容應當是一門學科的基本要素。基礎性就是強調教學內容應當是針對青少年的實際,從他們的基本經驗以及業已達到的某一智力發展水平出發的內容。范例性就是實現基礎性與基本性之間的橋梁”。我們有了這一理論依據,那么在選例時一定要遵循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的原則。再次,我認為歷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古代詩歌鑒賞試題是最好的例子,不妨我們選之以教。

其具體的方法如下:

(一)反復誦讀、激發想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二)積累、運用鑒賞知識

1、詩人風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張九齡詩風的委婉蘊藉;孟浩然詩風的語淡者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 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黃庭堅詞風的自然流暢;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歲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等。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

3、 文體知識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高考詩歌鑒賞范文第2篇

在詩歌中一般有景襯情,景襯人,景襯物,人襯人,物襯物,情襯情等幾個類型。下面就結合具體實例談談襯托的用法。

一、以景襯情

景情相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借景抒情,情為主,景為輔,以景襯情。它有四種表現方式:樂景哀情、哀景哀情、哀景樂情、樂景樂情。

1.哀景哀情,樂景樂情

傷心行

李 賀

咽咽學楚吟,病骨傷幽素。

秋姿白發生,木葉啼風雨。

燈青蘭膏歇,落照飛蛾舞。

古壁生凝塵,羈魂夢中語。

賞析:窗內,燈焰發青,燈油將盡,飛蛾在殘光中起舞,墻壁上布滿了灰塵;窗外,落葉飄墜,風雨如啼,如此凄涼悲苦落寞的景襯托出羈旅人失落的情懷。

江畔獨步尋花

杜 甫

黃四娘家花滿溪,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賞析:滿溪的花,燦爛絢麗地盛開著,蝴蝶翩翩起舞,黃鶯婉轉輕鳴,如此美好的景色襯托出詩人愉悅欣喜的心情。

2.樂景哀情,哀景樂情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賞析:過去,春光融融,繁花似錦,隨從前呼后擁,儀仗車水馬龍,好不氣派;現在,身為亡國之君、階下之囚的殘酷現實令詞人倍感悲愴,他怎能不產生無限的悲恨呢!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詩中用“呼嘯的北風,遮住太陽的千里黃云,漫天飛舞的大雪,陰沉沉的天氣”的景象襯托了“莫愁前路無知己”的慷慨豪情,這里運用了“以哀景襯樂情”(反襯)的手法。

二、以物襯物

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的”。

夢游天姥吟留別(片段)

李 白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賞析:用四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來襯托天姥山的高大雄偉。

三、以景襯人

用景物的特點來襯托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質等。例如,以豪壯之景襯托人物的豪情壯志,以寧靜之景襯托人物內心的寧靜淡泊等。

東 坡

蘇 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賞析:“雨洗東坡月色清”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清明幽靜,映襯出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四、以景襯物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賞析:“冰雪林中著此身”,寫出白梅生長環境極其惡劣,襯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堅忍風骨。

五、動靜相襯

它是指“動”的景或境況和“靜”的景或境況相互襯托,目的是突出、強調其中的一種景或境況。其形式可分為以動襯靜、以靜襯動,其中以動襯靜是詩人常用的手法。

鳥鳴澗

王 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賞析:詩人通過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突出青山、春澗的“靜”。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賞析:詩中的“涼月、柳灣、山色、桃花、溪水”構成了一幅優美恬靜的靜態畫面。末句的“半夜鯉魚來上灘”,生動活潑,富有動感,與前三句渲染的“靜”相互映襯。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愈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賞析:從全詩來看,作者寫泉響、鳥鳴采用了以靜襯動(反襯)的手法。

六、情情相襯

它是指兩種情感(喜、悲)的襯托,主要表現為“以喜襯悲”。

蝶戀花

蘇 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詩中佳人的“笑”反襯了詩人的“惱”,這里運用了“以喜襯悲”(反襯)的手法。

菩薩蠻

李清照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賞析:從情感上說,這首詩主要表達的是悲,但第一句寫喜,下句寫悲,這里運用了“以喜襯悲”(反襯)的手法。

高考詩歌鑒賞范文第3篇

【關鍵詞】詩歌鑒賞特點 強化訓練 備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59-01

詩歌以其生動含蓄的語言,真摯醇美的情感,成為文學領域里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詩歌鑒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故而詩歌鑒賞自1993年在高考試題中出現后,深受廣大中學教師的好評,對中學語文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導向。

詩歌鑒賞的前提是理解,鑒賞的核心是審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達到某種美的享受。在鑒賞詩歌時,鑒賞者首先接觸其語言,并通過它來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形象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一、高考詩歌鑒賞的特點

縱觀近幾年高考詩歌鑒賞題,可見其具有以下特點:

1.就選材而言

高考詩歌鑒賞題,在內容賞一般是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體式賞已涉及詩、詞、曲等多種樣式,在時代上已從唐、宋、元三代向現展。更為重要的是,所選材料都與課文有著解不開的“情結”,常常是課本知識的遷移。

2.就題材而言

中國古典詩歌雖說是浩如煙海,但從題材的角度看,總有一些題材相同、情相近、手法相似的詩歌,我們閱讀詩歌,完全可以從題材入手,爭取“讀一首詩,知一類詩”。根據題材分類,中國古詩大致有山水田園詩、邊塞軍旅詩、懷古詠史詩、托物言志詩、送別懷人詩、羈旅思鄉詩、即事抒懷詩等幾種類型。當然,這些詩很難有清晰額界限。閱讀時,既要把握詩歌的大致題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對詩詞內容的準確把握和理解上。

高考詩歌鑒賞題,一般以古詩為主,題目從客觀題向主觀題轉化,題目的設問角度在傳承語句理解的特點外,還采取擴展式鑒賞。材料來自課外,但和課內都有必然練習。一般選取知名度較高,內涵豐富的詩篇,但難度并不大于教材中的同類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外的典故。鑒賞角度廣泛:(1)詩歌形象的鑒賞;(2)詩歌語言的鑒賞;(3)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4)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領悟。

這些都是公考檢測的特點,我們在詩歌鑒賞時必須引起注意。

二、高考詩歌鑒賞的備考策略

中國詩歌富于抒情性,詩人的表現是情感式的,是通過抒情來表現主題。其次,詩歌通過創造意境來表達思想感情。意境是詩詞中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再次,詩歌是高度簡練的,由于格律的限制,以簡練的語言表現濃厚的意蘊。最后,由于入樂須依格律,詩歌富于音樂美。其音樂的節奏和韻律與內容傳達的思想感情和諧一致,可以通過吟誦來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一)鑒賞過程大致有三個階段

1.“感覺”,對詩的形式或詩的形象的外在情狀的反映。

2.“感染”,讀者與詩人在思想感情上產生了共鳴。

3.“感觸”,讀者為詩的形所激發出的與之相關的一些感慨與思考。

在鑒賞過程中,不僅僅是讀詩,更重要的是品詩,品嘗出詩味,即品出情味、意味、興味和韻味。我們是從現象、語言、表達方式、思想內容等方面品出詩味。

(二)詩歌鑒賞的必備條件

1.鑒賞者始終伴隨著形象,融合著自己的思想情感。

2.鑒賞者總是充滿著想象和聯想投入詩的意境,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

3.鑒賞者一直在審美活動中得到美感享受,對形象進行理性的認識和思考。

(三)詩歌鑒賞除了必須讀懂語言,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及寫背景等之外,還應把握其獨特的特點。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強化訓練:

1.通過吟誦體會詩情

詩歌格律的節奏和韻律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諧一致,古人寫作詩文講究“以聲傳情”,“聲象相應”,那么,鑒賞者只有通過吟誦、品味,才能逐漸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詩歌中描繪的形象,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感情,獲得詩人當時對生活的體驗,進而在思想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

2.把握詩的形象,領會詩的意境

詩人的感情蘊含在詩的形象和意境之中,這一特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尤為突出。詩忌直露,講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寫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領會詩的意境必須從把握詩的形象入手。在姜夔的《揚州慢》里,只有把握客觀形象“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才能體會出作者由此產生的悲涼之感。

領會詩的意境首先應注意根據詩詞的具體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從詩中的形象去探求詩人的情感,而不應先入為主,以對詩人的一般了解來生搬硬套。因為,李白的詩并非全部都是曠達的,同樣,杜甫的詩也非全部都沉郁。其次對詩詞形象的把握。意境的領會應由表及里,逐漸深入。分析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許多夢中美景,不能僅僅對景物特征做表層理解,,更應看到詩人的創作意圖。再次,把握作品的背景資料有助于把握形象,領會意境。

3.品味,推敲語言,領會情致理趣

中國詩歌力求語言精練,凝縮,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尋味。“溪漲清風拂面,月落繁星滿天,數只船橫浦,一聲笛起山前。”其中的“拂”面,船“橫”以表現情致,“月”落,“一”聲以體現理趣,皆十分傳神,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寧靜的夏夜,值得推敲,體味。

4.感悟詩句外的曲致

詩貴含蓄,詩人往往將情致藏在詩句的背后,借詠物敘事或用典而有所寄托。李清照《如夢令》里“知否知否?影視綠肥紅瘦”表達出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四)靈活運用答題技巧,準確解答問題

1.借技巧抓關鍵,透過現象看本質

詩歌貴現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什么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說這事物怎樣,而在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托物言志,敘事則是寓情于景等等。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于詩歌語言的表達,如果我們在應試時能借助這一作詩技巧,抓住這些關鍵性的詩句,那么我們就能撥開迷霧,透過現象,把握全詩的主旨,從而順利解答關于主旨一類的考題。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達合語境

詩歌十分講究語言的錘煉。有一類考題是考查運用詞語的能力。做這類題,一要看詞語的搭配,二要看表現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合乎詩境,從而達到排誤存正。

3.讀原詩據題干,綜合思考反片面

高考詩歌鑒賞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考 詩歌鑒賞 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6-0154-02

詩言志,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詩歌也有一個中心思想。除少數哲理詩外,一般來說詩歌都以抒情為目的。所以詩歌鑒賞首先要搞懂一個中心問題,那就是詩歌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再考慮詩歌是通過哪些意象表達情感的,詩歌中的景物有什么特點,詩歌運用了哪些抒情手法、表現手法,詩歌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可以說詩歌鑒賞的所有問題都是由這兩個問題衍生出來的。

鑒賞詩歌,把握詩歌情感的前提是理解,如果連詩歌內容都不理解,那么所有的鑒賞都成了空話。研究近幾年來的各地高考題,我們不難發現,詩歌鑒賞的題目基本上都還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真正深入的、專業化的鑒賞題目少之又少,這是詩歌鑒賞必須由基本的詩句理解入手的這一本質特性所決定的。當然也是由當前學生的實際鑒賞水平決定的。以江蘇的高考題為例,自2004年江蘇自主命題以來,江蘇高考題一半以上的詩歌鑒賞考的都是對詩句的理解。如2004年的《征人怨》第一題,要求結合具體詩句說說為什么這是一首邊塞詩,第二題要求解說每一句話里的怨情。2005年《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第一題要求具體說明微風是如何貫穿全篇的。2007年《鷓鴣天?送人》的第二題要求說出詩歌最后兩句蘊含的新意等等。說到底都是理解的問題,理解了就不難回答。此類題目看上去不難,但一定要根據要求作答,怎么問怎么答,但也不要將簡單問題復雜化。

理解詩句有幾個基本的方法。一是要抓住題目,準確理解題目的意思,這樣才不至于讓我們的理解偏離詩歌本身的內容,詩人的本意。如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一首詩句簡單明了,可以說理解上沒有一點的障礙,但是如果不抓住題目,我們就很容易只是將詩歌內容理解成新婚女子入洞房第二天見公公婆婆時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扣住了題目,我們就知道作者其實是以新婦自比,向朋友講述自己考試前的緊張心情。再比如2010年高考題,王昌齡的《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抓住了題目中“送”,我們就知道誰去誰留,就不會將詩歌感情誤解為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可是現在有不少學生不注意這一點,題目常被他們忽略,不少學生提起詩句來還能跟在后面吟誦,可是真正問他出自哪首詩,他們十有八九是回答不上來的。可見學生對詩歌的題目還不太注意,缺少必要的敏感度,這一點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理解詩句第二點要關注詩歌作者,做到知人論世。不少詩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都有自己喜愛的側重的創作題材,有時抓住了作者就抓住了詩歌內容的大致情感,如陸游、辛棄疾、岳飛寫的愛國詩詞,或表達豪情壯志、或渴望收復失地、或抒發懷才不遇之感等。再比如杜甫沉郁頓挫的現實主義詩歌,李白的卓然飄逸的浪漫主義內容詩歌,孟浩然、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高適、王昌齡的邊塞詩,再比如柳永、李清照的婉約詞等等。我們知道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一般都在名家當中選題,而這些名家、名詩人詞人,一般我們在高中階段都有涉及,所以做詩歌鑒賞題時不可將作者忽略,看一下作者,結合我們學過的這些名家作品,不難對所選詩歌有一個大致的理解。

理解詩歌的第三點是要注意詩歌后面的注解,要知道高考試卷的長度關系到學生的閱讀量,一般都有嚴格的控制,可以說高考試卷上是沒有廢話的,詩歌鑒賞同樣也不例外,所以說詩歌鑒賞下面只要有注釋就一定是有用的,我們千萬不可忽略。一般來說注釋關系到詞語的理解,寫作背景等,不僅有助于理解,還牽涉到對詩歌情感的把握,不可忽視。比如2011年江蘇高考題,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下面附了詳細的注解:①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熙,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②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③論文:此處指論詩。這三個注釋對理解詩歌內容與后面的題目至關重要,尤其是第二個注釋,如不加注意分析,詩歌鑒賞的第二個題就沒法回答。只有注意了這個注解,我們才能知道“渭北春天樹”寫的作者眼前所見的景色,是實寫,“江東日暮云”寫的李白所處之地的景象,是通過想象進行描寫,是一種虛寫,弄清楚這些內容,學生才有可能回答出這一聯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才能知道這一句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

理解詩歌的第四點是要注意調整語序,靈活理解,并通過想象對詩句內容進行補充,切忌生硬死譯。我們知道詩歌講究押韻,講究平仄,所以詩人在寫詩時為了做到押韻與平仄,為了追求音韻上的美,常常調整語序。比如,的《七律?人民占領南京》里面:“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所以說“慨而慷”,而不說“慷慨”,就是為了和前面的“過大江”押韻。尤其是詞,每一個詞牌對詞上下片的長度,全詞有幾個句子,每個句子里有幾個字,每個字是什么聲,都有嚴格的規定,所謂詞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說的就是這個規矩。詞人們只能嚴格的按照格律來填寫,因此寫詞也叫填詞,不少學生因為沒有掌握詩歌的特點而生硬地理解詩句,導致對詩歌的錯誤理解,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如高中選修語文課本《古代詩歌讀本》中選錄了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其頸聯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不少學生對這個句子不理解,說,么能開出淚水呢,孤舟又何以一下子系住故園心呢?我引導他們結合注釋,再對語序進行調整,很快他們就理解了詩句:想當初(他日)我系舟登岸(孤舟一系),到如今已兩年了(叢菊兩開),每每想到故園,我總禁不住流下淚來。這樣一調整,詩歌內容與情感也就把握了。有時學生們不大會調整,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到詩歌當中去找出相關信息,在此基礎上理解,這些信息是時間、地點、人物、事情,以及那些流露情感的詞語,然后設身處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詩歌的語言是最精煉的語言,散文、小說要寫幾千字、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字才能將中心思想、情感完整表達出來,而我們的詩歌只有區區幾十個字,要想在幾十個字里面將意思情感表達清楚,其語言必然要十分精煉,很多內容要我們去想象補充,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詩歌。

高考詩歌鑒賞范文第5篇

高考語文卷,詩歌鑒賞一直是考生應考的難點。其實,它只是一道題。既然是一道題,就有答題模式。縱觀2009-2012年的詩歌鑒賞題答題,可以看出有如下幾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描繪詩歌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用雙音節詞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析,2012湖南卷《度破訥沙》(其二)李益,題2、請從意境賞析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案——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又有征人的鄉思;后兩句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又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分析技巧型。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表現手法是指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模式——準確指出運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此種手法的體現;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析,2012浙江卷《未展芭蕉》錢珝和《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元好問,題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第一首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分析語言特色。這首詩語言有何特色?(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基準是,品味整首詩歌。

答題模式——用一兩個雙音節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用詩歌中的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煉字型。這一句(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一個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這種題,一般選中的字詞是動詞或者形容詞。

答題模式——解釋該詞在句中的意義;展開聯想把該詞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出該詞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例析,2012四川卷《子規》曹伯啟,題1,本詩第二聯中的“空”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空”字既傳神地描繪出貪夫倦聽卻不得不聽的矛盾之態,又形象地表達出了貪夫徒然無奈、難以抑制的惆悵之情。

例析,2012安徽《最愛東山晴后雪》楊萬里,題2、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的“軟”“涌”二字的妙處。

答案——“軟”以觸覺寫視覺,寫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陽紅光,柔和、細膩,賦予夕陽光芒以形象的觸覺,寫出了夕陽的無限美好。“涌”運用比擬手法,把白雪覆蓋的群山在夕陽之下閃耀光芒,在視覺上產生向自己涌動而來的動態感描繪出來,有化靜為動的奇功。

一詞領全詩型。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答題基準應該為全詩,或者結構,或者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該詞在詩中結構上的作用。

例析,2012山東《吳松道中二首》晁補之,題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聯結著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表達了詩人的漂泊、思鄉、孤寂之情。六、情感主旨型。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怎樣的情趣?)

答題模式——詩歌各句(相關句)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詩歌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詩歌抒寫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析,2012福建《望江南》李綱,題2、下闕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下闋表現了詩人對釣翁簡樸而自在生活的傾慕之情。

評價題型。這種題,一般都是詩論引入,一語點化巧引導,方向明確。

答題思路——認真審題,深入閱讀理解,結合詩歌,評論答題。

答題模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分析:緊扣評論關鍵詞,闡明理由。

比較評價題型。比較閱讀兩首詩,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思路——通讀詩歌,把握兩首詩歌的寫法以及思想內容,包括作者,背景等。找出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或者修辭手法,或者表現手法,或者思想情感等。點面結合。答案表述要有條理。

分析形象型。詩中第幾句(聯)描繪了怎樣的事物(人物)形象?

答題模式——明確詩歌形象: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分析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例析,2012湖北卷《送鄒明府游靈武》賈島,題1、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做簡要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丹巴县| 新泰市| 渝北区| 上林县| 瓮安县| 江北区| 类乌齐县| 龙山县| 太原市| 唐河县| 额敏县| 留坝县| 阿拉善左旗| 刚察县| 阳新县| 双流县| 巍山| 登封市| 梁河县| 任丘市| 北票市| 都昌县| 南投市| 赤峰市| 太仓市| 高青县| 龙川县| 广东省| 广饶县| 灌南县| 永修县| 昌图县| 浑源县| 区。| 磴口县| 阿图什市| 稷山县| 莫力| 玉田县|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