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1A-
0070-02
“教學,其實是教師引導的藝術。”這句話凸顯了有效引領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教師靈活的指導、精準的掌控、適度的點撥不僅能改善課堂的質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走到學習的最前沿,成為自由的探索者、快樂的創新者。在此,筆者結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實例,談談科學引領對改善學習狀態,提升課堂質量的幾點看法。
一、善假生活元素,促進感性積累
課件展示:火柴盒、文具盒、牛奶盒、墨水盒、長方體的模型等實物。
師:你們見過這些物品嗎?
生:見過。
師:說說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類物品呢?
生1:電視柜也和它們一樣。
生2:積木。
生3:……
(學生激情高漲,教室里議論紛紛,這樣的場景持續了3~4分鐘才有所緩解)
師: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學具,向大家介紹你的認識和想法?
(生答略)
師:從外形上看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點?
師: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長方體,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議一議,把你的發現在小組中相互交流討論一下。
(教室中學生的表現千姿百態,有的興奮地東張西望,有的在小組中打打鬧鬧,有的呆呆地眼瞅著面前的長方體,有的手拿長方體茫然地轉來轉去,有的旁若無人地做起小動作,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幾分鐘,要求進行匯報交流時,只有寥寥的幾個學生舉手)
生1: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師:真的都是這樣的嗎?
(學生不知道回答是對是錯,只能呆呆地坐在那兒)
生2:(手舉著一個藥品盒)長方體這兩個面是正方形,這四個面都是長方形。
師:長方體的這些面還有什么特征呢?(學生默然無語,甚至有的學生干脆低頭玩自己的物品)
師:(有些著急,用手勢比劃)仔細觀察長方體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你發現了什么?
教學思考:
教者的設計意圖是非常明顯的,采用的模式和策略也有可取之處。但課堂的狀態卻不盡人意,究其緣由,筆者以為教師的引導乏力,針對性不強,啟發不利所致。面對同樣的格局,我們也許只要稍加改變,就會收獲意外的精彩。如當學生找出同類物品時,可追問深化所舉例子的共性,以強化對形體表象的感知。“想想列舉出的物品,它們都有幾個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狀?”這樣的追問會比“從外形上看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點?”更有價值,更能促進學生的研究,引發學生比較、思考和辨析,為后續進一步認識面的特征提供最為直接的積累。
二、科學駕馭資源,加速認知建構
這是一個較為新奇的師生共同實踐的教學情境。利用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土豆、小刀,師生共同操作研究。切一刀得到一個面,切第二刀得到第二個面、一條棱,切第三刀得到第三個面、三條棱、一個頂點,再切三刀得到一個長方體。
師:下面進行切長方體比賽,看誰切得既快又像(學生切過后,展示切出的長方體)。
師:看一看,比一比,誰的像長方體,誰的不像。不像的理由是什么。
……
師:簡單的操作中蘊藏著許多數學奧秘,到底是什么呢?回顧切的過程,一刀能得到什么?兩刀呢?三刀呢?回顧實踐的過程,探究長方體的思路非常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今天我們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小組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發現的最多、最科學。
在教師的指導和提示下,學生滿懷熱情地研究起長方體。雖然整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畢竟有方向,興趣就會高漲、學習就會投入、活動就會有效。
教學思考:
借助于切土豆的游戲,學生在切的活動中獲得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為后續的總結歸納積累了豐厚的感性認知。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促使學生在切土豆活動中,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為下面探究長方體的特征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利用比賽,通過“快”“像”兩個評價標準,使學生的手、腦充分動起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切長方體的活動中,逐步建構長方體的特征,在經歷回顧反思中逐步深化表象,觸及知識的本質,緊接著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從面、棱、頂點三個維度研究長方體的特征,使學生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從哪里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一方面教師提供了知識與技能的支持,讓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促進學生自主研究和合作學習意識的培養;再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訓練。整個學習過程融合了觀察、思考、交流、操作,學生興致盎然,人人體驗到自主探究的樂趣。
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知道圖形的名稱.
難點:辨認這些圖形.能夠區別長方形與長方體,正方形與正方體.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下圖中有多少個長方形?多少個正方形?多少個三角形?多少個圓?(投影片)
(二)學習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1)出示長方體實物(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
師:同學們看這個紙盒和火柴盒,誰知道它們是什么
形狀?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師告訴學
生,并板書:長方體.
(2)看一看、摸一摸.
讓學生拿出一個長方體實物,看一看它的形狀,摸一摸每個面.
師:長方體有幾個面?怎樣正確地數出?(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后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師:長方體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相對的面一樣嗎?(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一樣)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
師: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相對的面一樣嗎?(這個長方體有六個面,有四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一樣)
(3)舉例.
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的形狀是長方體?
(4)小結.
師: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我們知道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著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有的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有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余4個面是長方形.
板書:6個面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教師出示長方體實物,變換擺放方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長方體.如下圖:
2.初步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實物(魔方玩具、方積木塊)
師:誰知道它們是什么形狀的?邊說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
師: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什么形?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正方體數一數有幾個面,再拿一個正方形的紙放在正方體的每個面上比一比.師生共同得出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板書:6個面正方形
3.認識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師:現在我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畫成圖,你們認識嗎?
教師出示已畫好的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讓學生說出它們各自的名稱,并貼在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左面.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正方體是什么樣子的?
(2)選圖形(投影片)
(三)鞏固反饋
1.教科書p.23做一做.
先讓學生說一說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和它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然后集體訂正.
2.在長方體下面畫√.
3.在正方體下面畫√.
4.數一數.
長方體有()個正方體有()個
長方形有()個正方形有()個
5.動手擺.
教科書練習七第2,3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它們的名稱,能夠辨認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認識,因此不要對學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過實物對長方體有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長方體有幾個面?各是什么形?繼而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然后教師通過變換長方體的擺放方向,從直觀上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最后教師再出出示長方體圖,讓學生抽象的認識長方體.體現了對學生思維深刻性的培養.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準備
在小學階段,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課程學習是最基礎的教學內容,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是為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其他圖形做準備。是學生從二維向三維空間認知方面的一次飛躍。學習此課的教學準備是:首先準備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體模型,以便學生認知;其次,找學生回答以前學習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征,同時準備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第三,板書設計和例題設計。第四,設計學生回答問題環節,讓學生說出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并說出它們的特點,在比較中增進對知識的理解。
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內容
就教材而言,關于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內容,教材一共安排了三個層次的學習內容,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長方體的特征。第一層次結合實物(或圖片)從整體上感知長方體,第二層次通過對長方體的進一步觀察,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及其面、棱和頂點,第三層次探索發現長方體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礎上,介紹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教材上的宏觀指導不能死板硬套的教給學生,而是要將這些學習層次化為具體內容,達到學生認知的目的。就具體內容來說,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著重引導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正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的安排,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一下方法。
首先,對長方體與正方體概念的理解。體積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課前,先通過舉例子,烏鴉喝水的故事來動手操作實驗,把石頭放入裝有水的玻璃杯里做實驗,來引出體積的概念,然后講解教材,加深對體積概念的認識。
第二、聯系生活實際來進一步認識長方體。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同學在自己桌上的學具中找出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個方面來進一步探討長方體的特征。
第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來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了本節內容后,老師在課后可以布置給學生一些作業。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后,布置學生在家里臥室的四周要安裝多長的彩色燈線等。在學習了表面積后,課后安排了大量的計算物體表面積的方法等。
第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自主探索過程。本單元所學習的一些內容,比如概念和計算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通過學生自主來完成學習的。如,體積單位,就是通過讓學生回顧舊知、遷移類推引出來的。教材通過比較兩個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長方體的體積,讓學生由比較物體的長度有統一的長度單位,比較物體的面積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想到比較物體的體積應有統一的體積單位,由此引出體積單位。這樣,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中,就實現了定義與釋義相結合、特征與模具相結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教學。
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意義
一、加強直觀教學,把抽象的概念建立在生動的直觀上,使學生對將要形成的概念獲得初步的感性認識。我在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先出示一些事物,如裝墨水瓶的紙盒、酒盒、魔方等,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觸摸,積累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認識。然后向學生解釋說明面、棱、頂點的含義,讓學生學生數一數手中實物的面、棱、頂點的個數,并動手量一量各條棱的長度,算一算各個面的大小,比較上下、前后、左右的棱和面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感性認識。
二、發揮表象作用,做好使學生思維從直觀感知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準備。表象是人的大腦對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反映。在數學概念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中,表象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學生通過直觀獲得的感性認識是膚淺的,而且帶有局限性。當學生對對概念進行直觀感知之后,若能及時喚起概念在他們頭腦中的表象,從而再利用表象去認識概念,便能夠很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當我們引導學生直觀感知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可在從實例中抽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幾何圖形,讓學生對照事物,觀察圖形,弄清楚不改變觀察方向,最多可看到幾個面、幾條棱,用圖該怎樣表示,這樣逐步引導學生看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幾何圖,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表象。
三、進行分析比較,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質特性,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概念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當學生頭腦中有了豐富的表象之后,便可引導他們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概念。如當學生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中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幾何圖形后,要讓學生將實物或幾何模型跟圖形對照,認識圖形中長方體的長、寬、高,以此培養出學生從圖形來想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即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并可以引導學生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加以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并概括出各自的本質特征,促使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正確理解觀念。
一、自主探索,建構新知
【設計】
1. 舉例揭題。
教師打開事先準備的磚塊包裝盒,出示“長方體磚塊”問:這是寶貝吧?它有什么用處?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像這種形狀的物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2. 引導認識各部分名稱(略)。
3. 指導研究位置關系。
(1)找一找。在研究鼓掌的動作中,我們認識了相對和相交兩種位置關系。請同學們找一找長方體中的面與面、棱與棱之間有沒有相對或相交的關系?
①面與面:哪些面有相對關系?(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哪些面有相交關系?面與面相交可以形成什么?(棱)
②棱與棱:哪些棱有相對關系?哪些棱有相交關系?棱與棱相交可以形成什么?(頂點)
(2)量一量。請同學們利用尺子等學具,量一量長方體相對的面、棱各有什么特點?
①面:6個面是什么形狀?(長方形)一定是長方形嗎?(出示“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相對的面有什么特點?(面積相等)
②棱:(出示“長方體框架”)看看這12條棱,可以分為幾組?怎樣分?(可以分為3組,長度相等的棱為一組)
(3)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逐一顯示下表內容:
4. 梳導、建立立體圖形。
(1)觀察。(出示“長方體磚塊”,放在講臺桌上)問:你們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
(2)教師一邊介紹一邊畫透視圖。把磚塊放在桌面上,同學們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個面。比如,坐在左邊的同學只能看到上面、前面、左面,所以,我們一般只畫看到的3個面。因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長方形是平行四邊形,但實際上是長方形。由于沒有真正看見另外3個面(下面、后面、右面),所以用虛線來表示。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①教師介紹: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長方體有8個頂點,相交于一個頂點的有三條棱,這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我們把水平面上較長的棱叫做長,較短的棱叫做寬,垂直的棱叫做高。
②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擺放長方體磚塊,讓學生說一說它的長、寬、高。
5. 總結學法。同學們是用什么方法認識長方體的特征?(通過摸一摸、數一數、找一找、量一量,發現長方體的特征)
6. 引導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1)課件顯示“將長方體磚塊壓縮成正方體”如右圖所示。
(2)運用學法,合作探究。請同學們用研究長方體特征的方法,小組共同研究正方體的特征。
(3)匯報學習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以課件演示的方式把上表補充完整)
(4)設疑:長方體有長、寬、高。正方體有長、寬、高嗎?(統稱為棱長)
7.揭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總結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系。(略)
【思考】
建構模型是數學教學的中心環節。數學學習過程,是建構意義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知到內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對數學意義的理解。這一環節,教師充分利用實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通過摸一摸、數一數、找一找、量一量等數學活動,使之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突破由面到體的過渡、由二維向三維空間的建構。如此“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建構數學模型,既能有效落實主體地位,又能使學生對親自探索的知識保持良好的記憶并提出正確的評價,更為學生日后研究圖形積累了方法和經驗。
二、多層練評,內化新知
【設計】
(一)必答題。
1.“擇優錄取”,我會選!
下面各圖的形狀,( )是長方體。如果是長方體,請指出它的長、寬、高。
2.“是非曲直”,我有理!
(1)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的物體,形狀都是長方體。( )
(2)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棱長度都不相等。( )
(3)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是正方形,那么,這個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4)(教師出示“一張長方形紙”)這是長方體嗎?( )
3.“對號入座”,我會填!
根據右圖長方體的長、寬、高填空。(單位:厘米)
(1)這個長方體有( )個面。
(2)它的( )面是( )形,長是( ),寬是( )。
(3)( )面的面積是( ),( )面的面積最小,( )面的面積最大。
(4)要做一個這樣的長方體框架至少要( )厘米鐵絲。
(二)選做題。
1.“解決問題”,我們行!(小組4人合作完成)
雞、鴨、鵝蓋房子,它們至少要挑多少根什么樣的“柱子”,才能蓋好自己的房子?
1米
0?郾9米
0?郾8米
雞說:“我要蓋一座長、寬、高都不相等的房子。”
鴨說:“我要蓋一座左、右面是正方形的房子。”
鵝說:“我要蓋一座正方體的房子。”
2.“動手實踐”,我最棒!
用橡皮泥、蘿卜、土豆等材料動手做一個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