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空間;構建;材料;模型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01-02-0137-03
Education Models Exploration about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Experiments
WANG Yan-ting(School of ar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Experimental study of spatial design education is faith attempt fo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related design educ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made an attempt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of building space to discuss and study methods. Courses begin the design change from the drawing mode, the new model emphasizes space and observation, and began to enrich the model as a design space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stimula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conceptual.
Key words :space; tectonics; material; model
Internet :.cn
一、空間教育的實驗性的原因
空間設計教育的實驗性研究是從建筑中最基礎的 “空間”這一概念出發,新課程強調學生對自己所創造的空間有明確的體驗,進而將體驗轉化成有意識的設計活動。目前,我們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能在最快的時間內了解到那些一流建筑師的最新動態,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那些所謂的新形式就變得十分容易,但模仿形式的建筑難免看起來會有些表面化。如今中國建筑教育在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后,國際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各類學術活動也十分地活躍,但在建筑設計的基本問題方面和方法方面則幾乎是空白。基礎研究的缺乏會直接導致我們只能模仿,難以創新。這是我們教育中所面對的一個挑戰。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將建筑學的基本問題――空間、結構、體積放在整個教學過程的首位,教學的基本目的并不應該是實現一個全新的設計方案,而是為了發展學生對于空間學習的能力,學習必須是能夠在一個抽象的層面上被發現、觀察和探索的,以保證有足夠的實驗的自由。教學中,用模型做設計,學生要享受操縱第三維度的樂趣,發展概念性的思考方式,歸根到底,游戲應是他們最佳的學習方式。
二、空間教育試驗性實踐模式
首先,新提出的空間設計的教育,既應該包含了對空間認知思維的訓練,也應特別注重發展縝密的抽象思維環節,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出現純技術性或者純藝術性教學。此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強調空間及觀察,這是貫穿整個實踐的核心。另外一個改變是學生們對于空間的學習是從模型開始而不是圖紙,希望從這兩點出發,使得學生的設計達到新境界。
其次,空間實驗性研究工作坊是通過多個群體的共同參與、相互學習,以及討論來激發思考,這不同于以往課堂教學,學生們活動必須是可以像用模型來做游戲那樣容易,模型完成之后進行空間比較觀察,要求學生在電腦模型中選擇不同的視角賦予建筑不同的建筑材料,進而研究材料對空間知覺的影響。在最后階段,重新繪制建筑圖紙并進行相關的研究分析。整個課堂設置應注重對設計過程的訓練,研究的態度,使學生從每一階段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認識和感受,進而培養自身的創造力和創造洞察力,并以此獲得自己的設計靈感。通過這種鍛煉可以幫助學生們提高學生專業能力,推動設計理念的產生,這對于促進學術交流都是十分有幫助的。
實驗性研究的空間教學培養的重點是讓學生們明白如何學習和思考,并從中促進形成自我風格和特色。例如,建筑大師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廣州歌劇院的“圓潤雙礫”和北京在 SOHO 中國的“物流港”,從作品中可以看到空間設計實驗性研究教學在大師們身上留下的影子。她的建筑特點在于顛覆了傳統的形式法則, 建筑空間柔軟、流動,在視覺形式上在尋求一種運動著的藝術品。她的作品不僅著眼于新的構造或技術,而是通過自身的觀察與感受,追求一種自然形態和內心觀念的表達。
在空間設計教育的實驗性教學中,教學方式往往根據不同的主題,不同的訓練目標而采用與之相對應的策略,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同學空間設計的概念性的思考。因此,課程按照進程基本分為以下階段:
1.構思階段
用塊、板、柱等設計要素來構思空間的可能性,體塊要素可以用來占據空間,同時產生體塊之間的空間,相同體塊可以通過水平位移形成空間。板片要素要表達的不是它的表面,而在于它的邊緣,主要作用是用來界定空間,空間的不完全圍合是它的主要特征。柱體基本特征是她沒有表面,只有邊緣,它重要作用是來調節空間的密度和韻律的調節。
學生可以運用這些設計元素完成一個空間設計,操作方法可以是掏空、切割、疊加和移位等。整個學習有兩個目的:一是建立一個空間學習的基本態度和方法;二是尋求空間設計的構思,進而引導后續的一系列練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鼓勵學生用模型材料來研究設計并激發學生們不同的操作設計。整個學習過程中最困難之處在于操作是直接作用于要素本身,學生們往往容易忽視操作的本身,即空間。其次是操作的方法,必須要借助于觀察空間的方法來知覺空間,這個體驗空間的環節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學生對于自己創造的空間有明確的體驗,這一體驗會轉化成明確的設計意圖,使得開始還是比較盲目的操作轉化成有意識的設計活動。
2.組織體驗階段
根據前一個練習的操作方法用單一的模型材料來設計一個矩形建筑單體。該單體的尺寸為6m×12m×24m,根據不同放置方式,有平房、板房和樓房三種類型,這個階段學習的重點是抽象要素與空間的關系。這一階段設計的目標是追求形式和空間語言的清晰,其關鍵在于操作的清晰。簡單和清晰的操作并不意味著形式和空間的單一和單調,一個好的設計是應該能夠產生豐富的空間。豐富的空間體驗主要取決于空間序列上空間之間的對比和變化,如空間大小、比例、形狀、光線的變化等等因素。
3.應用材料階段
用兩至三種模型材料重新制作模型,練習的重點在于討論不同材質因素的介入會引起的建筑體呈現哪些不同。從視知覺的角度來考慮,即材質肌理,如木和金屬材料的對比;色彩和明暗,如各種顏色的紙板的對比;材料透明性,如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的對比。材料的穿透、阻礙、反射光線和視線的特征具有改變空間知覺的特點,但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加強而不是弱化最初的構思。①在材料學習的第二階段,進行模型材料到建筑材料的轉換期間,如何在這個階段發展原先的設計概念,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照片拼貼法,即用建筑實例的照片為素材,來作為內部空間和外部立面的拼貼研究。就單純的視覺形式語言而言,材料構件及其構造方式形成建筑表明圖案,是形式和空間表達的重要手段。此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不可以用電腦軟件中的貼圖,因為這些材料圖庫是不含有構件和構造信息的。
4.建造及評圖階段
設計媒介與設計方法緊密相關。我們鼓勵學生制作、觀察和反復記錄推進設計,要在模型、透視圖和建筑平面圖之間不斷轉換。它們的集合體現了一個完整的設計發展過程。在課程后期學生應完成作品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結合設計訓練學生計算機作圖和建模的能力。設立幾次公共評圖,教師有機會了解學生的想法并能提供各自的意見,這對于課程的發展十分的重要,在評圖階段要加強學生們的自我表達及溝通能力的培養,交流與討論能夠刺激新觀點和想法的產生。當眾表達自己的設計方案,有利于理清思路,增強信心,這能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總之,要對這個課程的本質做進一步概括的話,那么,我們認為這個課程提出了一個建筑設計造型的主張:即如何生成一個空間的概念,如何將這個概念發展成一個建筑,以及如何在建筑的造型中來表達這個空間的概念。通過一個嚴謹的設計教學計劃,這個設計方法變得可以傳授。
三、對空間教學的教案建議
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和激活了學生的主動求知欲,鼓勵發散性和求異思考,拓展思路、擴大思維空間。為了達到我們預設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得到最佳的學習體驗,教案設計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保持課題訓練的抽象性
抽象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將研究局限于一個特定的建筑體量,要求學生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建筑體量的內部空間,二是功能問題抽象為人在空間中的活動,以及空間的不同特性上。三是將場地問題抽象為單一建筑體的不同擺放形式, 不同的擺放形式對空間組織也將產生不同的影響。抽象的目的是將學習的內容更加地明確和集中,這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基礎訓練。
(二)對空間搭建的元素實行平行學習的方法
理想狀態下是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對搭建的元素進行研究,但由于課時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采用幾種搭建元素平行學習的結構,學習是分組進行的,每組三位學生,每位學生可以選擇一個要素進行搭建學習,這樣可以從自己的組員中學習另外兩種搭建元素的相關問題。這樣,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也有了真正的意義。
(三)注意有序的工作方法的設定
每個階段及步驟針對什么問題,采用什么方法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一有序的工作方法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一個基本前提。在每個階段,學生可以掌握某個具體的操作方法,研究某個具體的設計問題。通過一個完整的練習過程,學生便可明了各種方法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嚴謹的設計訓練對于提高整體的教育水平是很重要的。從我們實際的教學經驗來看,嚴謹的教學結構更有助于學生對于問題的探討。此外,對于空間建構課程的學習我們希望不僅培養學生對空間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這對不斷變化發展的建筑或相關學科的學習和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學生通過這樣的課程的學習,最終的目的是一方面,希望他們可以掌握建構和空間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如何從一個空間概念發展成一個建筑,最后是要掌握運用不同的設計媒介達到自己的設計目的。
小結
這樣的一個學術性的設計教學觀與傳統的強調教師的個性和設計教學的經驗性的設計教學是決然不同的,這樣的課程更加強調的基本設計方法的訓練,學生通過課程訓練可以學習到設計的一般規律,進而更好地發展設計方案。通過課程改革希望可以激發藝術靈感與創新思維,加強學術基礎和培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幫助學生獲得研究與實踐的能力。
注釋:
① 顧大慶,柏庭衛.空間、建構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75.
參考文獻: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是一項數字化信息系統,它主要包括專業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觀念、多媒體教材建設以及技術規范等內容,通過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資源進行綜合整理,最終形成共享式、互動式、多媒體的網上教學資源庫。其主要內容如下:
1 課內與課外教學資源。課內教學資源強調將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進行合理且精確的分解,以便課堂教學的實施。課外教學資源則是課內教學資源的延伸,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外實踐訓練是對課內教學的有益補充,能夠促進學生深入掌握所需技能。
2 自主與研究資源。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資源庫的豐富內容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條件,自主與研究資源是促使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系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教學條件。
3 就業、創業案例資源。就業、創業案例資源主要有以下兩大類:成功就業類資源與成功創業類資源。成功就業類包括專業對口成功就業及非專業對口成功就業,而成功創業類包括專業對口創業及非專業對口創業。
4 社會及企業項目資源。社會項目資源是學生通過對相關的專業大賽、競標信息等作出綜合整理,對市場需要進行深入的了解與掌握。企業項目資源則是學生在教師和企業專家的指導下。在課堂中以小組形式完成企業項目的策劃、創意以及執行的過程。
二、建社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的目的與意義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交互式數字化的學習平臺,為教育者提供了優質以及共享式的教育資源,為企業提供了—個專業的培訓、職業資格認證平臺。該資源庫建設的目的和意義有:
1 促進教學資源共享及教學材料的規范。傳統教學資源的主要內容是教材與任課教師的個人教案和課件,不同的老師有著不同的講課方式和教材,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通過建設教學資源庫,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有助于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和教材的規范化。
2 促進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教學資源庫在授課的多個環節中都涉及了企業項目案例的引入與應用,同時還涉及了企業考察等內容,通過資源庫的共享,加強學校與介業間的合作,并且包括教師到企業實習考察,聘請企業專家為兼職教師等,不僅加強了校企間的深度合作,同時也有利于合作型教學團隊的形成與師資水平的提高,這恰恰符合了高職教學的特征。
3 有利于教學的拓寬。通過營造教師、學牛、企業三位一體的教學與學習環境,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式,同時,通過資源庫的共享,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學生與企業專家間的合作溝通,進而實現教學形式的多元化。拓寬教學形式。
4 有助于科研與教學共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與教育理念的變化而進行優化與創新。在實際的教學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和現象將作為教師課題研究的切入點。由此可見,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和創新有著帶動科研與教學共同前進的作用。
三、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在教學中的運用
建設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是通過教學環節的開放以及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學生的認知和應用能力,是對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完善。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資源庫的運用是該資源庫建立的最終目的所在。以下將結合教學案例項目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進行闡述。
課內資源庫的利用。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的目的、性質,對知識與技能作出合理且精確的分解,靈活地將項目案例引入教學中。例如,教師以資源庫中的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故宮》節目為例,《故宮》紀錄片運用聲、影、色、光等多媒體形式把肇建紫禁城、紫禁城的發展、故宮的來源等形象地展示出來。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進行調研和分析,通過對故宮這個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最大的古典建筑群信息化手段的學習,激發了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環境藝術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設計中同化的道路有著重要意義。課外教學資源庫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內網制定學生課后練習的選題以及訓練的要求。例如,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內、外網資源選出兩集《故宮》節目進行觀摩,指導學生從古典建筑裝飾在現代中國建筑裝飾設計的作用角度出發,完成一份分析報告。
自主學習資源庫的運用。學生與教師均可通過教學資源庫平臺進行自學,并以此促進師生、學生與學生以及老師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