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民風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你知道咱們的傳統節日春節都要有那些東西呢?嘿嘿,沒錯,春節咱們要準備:魚、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買鞭炮、對聯和福字。下面,就讓我講講我這一次過年的經歷吧!
早上(當然,不是過年的那天早上),媽媽帶我出去買鞭炮、對聯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擺滿了買年貨的攤子。我對媽媽說:“媽媽,咱們先期買鞭炮吧!”媽媽爽快地答應了。
我們走進了一家買鞭炮的店鋪,我相中了幾盒小鞭,我對媽媽說:“媽媽,我要這些。”“沒問題。”媽媽爽快的說媽媽也買了些掛鞭。
買完鞭炮,媽媽又帶我走進了賣福字合買對聯的地方買了一些福字、對聯等回到家貼在窗上、門上和墻上。
壯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云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筑、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筑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精致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致,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歷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么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里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了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里,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里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了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了,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家家走。”聽到這首熟悉的歌謠,我不禁想起了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春節,想起了春節各種各樣的民風習俗。
先說說燈籠吧。三十晚上,小孩子都要提著一盞花燈,才可以跑出去玩。用爸媽的話來說,就是提著紅色花燈,走夜路也不用怕妖魔鬼怪來嚇你了。今年也是這樣,三十的上午,我和小伙伴一商量,決定今天就不去買花燈了,要自己做一盞。我先找了一個喝完了的大飲料瓶,把飲料瓶的上半部分剪開,就出現了一個空心的長方體,接著我又找來錘子和釘子,“叮叮鐺鐺”把一枚釘子釘在長方體下年的正中間,接著我又把一根又粗又大的蠟燭插在釘子上面,并用膠帶把它固定好,然后,我又“咔嚓咔嚓”用彩紙剪出一張網格,把它套在燈籠上,再把它上面的四個角吊上線,綁到一根筷子上,大功告成!
接下來,三十的晚上就該吃團圓飯了。團圓飯的種類很多,有魚、菜、肉、丸子等。但是重頭戲還是那最后端上來的一盤盤熱乎乎的餃子。餃子,一個用面包餡的東西真有那么好吃?答案是肯定的。餃子既好看又好吃,剛包好的餃子,樣子小巧玲瓏。那么煮好的呢?煮好了的餃子,造型美觀身材完美,軟軟的,香香的,真是好啊!我愛你餃子!
這個春節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那一沓沓的壓歲錢,,而是有快樂!也有幸福!我在這里拜一個晚年:“新年快樂”!
關鍵詞:民俗文化 廉政文化建設 企業
近日筆者閱讀了陳勤建先生撰寫的《廉政文化與民俗》一書,書中通過對鄉規民約、行業規范、家風家訓、民間組織、習俗良知、人生交際等層面進行研究,探討了中國廉政文化的基本理論、歷史發展以及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多角度詮釋了廉政文化的內涵。筆者對民俗文化作為一種風習性的文化意識,卻對人的意識形態、行為規范具有著極大影響力的現象深受啟發。
1 民俗文化在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中所起的作用
1.1 民俗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書中談到在鄉規民約中可以看到很多推崇道德建設的條款,如彝族的著名經典《蘇巨黎咪》中關于對本族社會道德的依賴關系描述:“家庭和睦寨鄰親,寨鄰和睦是第一。寨鄰和睦地方安寧,地方安寧是第一。地方安寧風氣好,風氣好是第一。風氣好了講品德,品德好是第一。”在行業規范中倡導仁、義、禮、智、忠、信、誠、勇、勤、儉、節、廉的優良品格;在家風家訓中,列舉了包拯的家訓、的家書等例子,教導后人做人要講仁愛、要正直、有氣節、重誠信、要檢仆等。這類的民俗文化因其強大的歷史延續性和感染力,當中所倡導和尊崇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社會風氣從苦自今對個人的道德修養具有著陶冶情操的作用,并開始于人們生活和交往中的細微之處。
1.2 民俗文化具有規范作用。民俗文化從產生、傳承到發展,其規范作用主要表現在從道德上進行規范,但又勝過一般道德規范的作用力,因為民俗的知識、信仰和規定是與對道德和法律的認知協調基本相一致的,如民俗中體現出來對于正義的敬畏之心,以及通過心理和輿論的懲罰方式,對規范人的行為的具有一定的威懾性,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鄭氏的《浦江鄭氏義門規范》中的內容就充分體現了民俗的這一特性。使得民俗文化可以既能從精神層面規范人們的心理和行為,還對人們的基本生活起到一種自律和他律的作用。
1.3 民俗文化具有推動的作用。民俗文化由于其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有廣泛的受眾對象,有通俗易懂的獨特傳播功能,有豐富多樣的傳遞方式,因此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比如儒家文化傳統,正是由千百年來民眾代代傳承的道德標準經過體系化漸漸形成的,至今仍影響著國人的品行。在行業規范當中的一些關于義、誠、忠、信等行業自律行為,傳統社會交際中講求的禮與仁的交際禮儀等,都是經久傳承自今,滲透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國民無意識的行為準則,對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 民俗文化與廉政文化的內在聯系
民俗文化是廉潔文化的重要思想來源,從古至今,民俗文化中不乏廉政文化的影子。在家族文化中關于廉潔自律內容的家訓,比比皆是,如“立身作家讀書,俱要有繩墨之規矩,循之則終生無悔無憂”、“事業文章,隨身消毀,而精神萬古不滅;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如斯”、“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莫甚”等。從儒家文化來看,千百年來儒家傳統起源于禮,集禮教之大成,既支配著政治秩序,又借助于祖先崇拜和民間禮儀,統治了社會秩序,其將個人與社會、天下聯結在一起的道義力量,對公平公正的追求,對私利的輕薄與舍棄,都可視為廉政文化內容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新時期廉政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民俗文化具有凝聚力、感染力,其歷史延續性、文化滲透性在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中對陶冶道德情操、凈化社會風氣等問題上有著其他文化不可比擬的作用。如果我們在企業的廉政文化建設中,耕耘好民俗文化這個“土壤”,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的大眾載體,抓住民俗文化大眾通俗、形象生動等的特色來開展廉政文化建設工作,那么廉政之風就能真正走入千家萬戶,走入員工的心里,廉政之花就會常開不敗。
3 充分利用民俗文化通俗、生動的特點,豐富和加強企業廉政文化建設工作
優秀的民俗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依托,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糟粕和落后愚昧、封建迷信的東西,因此我們要去偽存真,引導提煉,深入挖掘優秀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并加以繼承和發揚,為豐富企業廉政文化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3.1 用民俗文化的樣式豐富企業廉政文化建設的載體。節日作為社會民俗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既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韻,又有豐富的民間傳統習俗,與此同時,節日也是人們在“禮尚往來”中滋生腐敗的溫床,企業若充分利用傳統佳節作為一個載體開展廉政文化建設工作,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例如在春節開展寫廉政春聯、創作“紅段子”征集活動;元宵節、中秋節開展以樹廉潔之風為主題的猜燈謎、創作花燈以及書畫展等活動;端午節傳說是紀念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以示人們對屈原愛憎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緬懷,可以此為主題開展征文、朗誦等活動等,其中可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平臺,以微博、博客、手機短信等形式加強活動的互動性與娛樂性。將廉政文化建設工作融入節日民間傳統習俗,使廉政文化中那些刻板、嚴肅的內容容易被廣大干部和職工喜愛和接受,發揮出潛移默化的作用,達到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目的。
3.2 用民俗文化的內涵豐富企業廉政文化建設的精神實質。民俗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由于其豐富的內涵,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傳統,它貫穿于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道德禮儀等各個方面。古代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把改造社會、治國安民視為人生的最高歸宿,他們設計的人生道路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說明古人一直認為,有較高的自身修養,才能入世從政。有高遠的志向,有堅定的意志,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淡泊明志,潔身自好,并時常檢點作風,反思不足,才能抵抗腐朽思想的沖擊和誘惑,遠離腐敗與墮落的陷阱。這些都是我們應當從中吸收和發揚的民俗文化內涵,在企業廉政文化建設中應當引入和借鑒,以塑造每個企業的廉政文化精神實質,使廉政文化建設工作真正做到內化于心。
3.3 用民俗文化的語言使企業廉政文化更加形象生動。民俗文化的語言是生動具體的,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民間歌謠、民間曲藝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樣式就是以語言表現見長,有很深的群眾基礎。比如對快板、三句半等,以清脆明快的聲調,你唱我和,盡興而止,經久不衰,至今仍是許多群眾表演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如果把黨風廉政建設的相關內容以對快板、歌謠等形式予以表現,則更具有語言的感染力;還有民間故事,由于它們源于群眾,其形式為群眾所普遍認可和接受,只要我們稍加改進、整合和提煉,并融入企業的廉政文化宣教內容,一定會給廣大干部職工以很好的教育和啟迪,成為廉政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民俗文化中融入廉政元素,在民俗文化中傳遞廉潔,就能使企業的廉政文化建設工作擁有強大的滲透力和生命力,廉政文化就能在企業生根發芽,廉潔意識就會深入人心,因此,在企業廉政文化建設工作中注重抓好與民俗文化的有機結合,將起到關鍵性的促進作用,民俗文化也定將成為企業廉政文化建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參考文獻:
[1]柯玲.廉政文化建設的民俗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6(06).
[關鍵詞]快樂 來自 表達
作文教學中,給學生時間交流,分享感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最后,學生動手寫作,把自己說出的見聞感受變成文字,完成“我手寫我心”這一環節,學生寫作的熱情很高,達到了想寫、想寫好的目的。我是一名農利小學語文教師,在與同行們探討小學作文教學時,有這么一個認識;農村孩子生活范圍小,知識面窄,作文素材貧乏,語言表達能力不佳,不喜歡上作文課。也就是說,農村小學生怕寫作文,老師怕教作文。近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只要立足于農村實際,就地取材,因地施教,讓學生有話說、有得寫,就能取得學生愿意寫、想寫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1.留心看身邊,用心去感受。“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學生平時留心觀察,便會發現農村的寫作題材是非常豐富的。如:農家雞鴨鵝、豬牛羊的喂養:家前屋后桃樹、梨樹、蘋果樹等果樹的栽種管理;農田里各種作物的播種、施肥、除草、收獲、加工、出售;溝塘河漢里魚蝦河蟹的養殖過程;農村特色食品(炒面、糖餅、年糕、饅頭等)的加工制作;結婚禮儀、祝壽風俗、喪事操辦等民風民俗;農村孩子常參與的具有農村特色的游戲活動,如:扔磚頭、拍火柴殼、滾鐵環、釣魚、捕蟬、捉龍蝦、摘菱角、掏鳥窩等;身邊涌現出來的發家致富的帶頭人……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人、事、物、景。“百趣學為先”。在我的提醒、點撥下,學生不禁驚訝:原來我們身邊就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作文素材。我告訴學生,寫作文其實并不難,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罷了,關鍵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了。因為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只要在生活中勤于觀察,用心體驗,農村孩子的作文題材也寬、也廣、也有新意,不會再為沒什么可寫而煩惱了。因此,我引導學生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引導他們不斷地積累材料,去解決作文無話可說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