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與中秋有關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實施背景:通過本次活動策劃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各地各民族在中秋節里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節日的淵源、形成,民間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載的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內涵,以此來體驗中秋節吃月餅慶豐收、慶團圓、送祝福、送親情的意義;
體會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班級大家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同時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時間:
中秋節前兩天
三、活動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
2、通過了解家鄉過中秋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過對節日的了解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
4、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四、活動準備:
將學生分為六組分課題收集各地中秋節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以及中秋的相關資料。
五、中秋節活動方案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
一、搜集有關中秋節的名稱、由來、中秋燈謎和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等等。
二、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入活動
一、情境導入
二、進入活動主題,交流感悟
第一主題:話說中秋
1、中秋節的由來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3、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題:中秋實踐活動
1、設計別致、精美的月餅圖案
2、舉辦月餅宴
三、討論中秋節活動方案
1、中秋節就要到了,你們有什么想法嗎?談談今年打算怎么過中秋節。
2、同學們之間交流。
四、小結
同學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班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第三階段:拓展,延伸。
中秋節是歡慶豐收的節日,是團圓的節日。中秋的月餅象征著人們渴望家人團圓、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初步了解中秋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欣賞吟誦了月亮的詩詞。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1、中秋的風俗習慣。
2、中秋的傳說和故事。
3、月亮的傳說與故事。
4、關于月球的小知識。
5、關于中秋的詩詞。
6、關于中秋的食品。
一、活動目的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最大意義與主旨是“團圓”。團圓與和諧緊密相連,團圓不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內心的和諧與相通。為充分發掘傳統節日內涵,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激發廣大師生的民族情感,我校德育處、少先隊大隊部決定在中秋節前后,開展“情滿中秋節”主題。
二、活動時間
2018年9月19日——9月25日
三、活動安排
第一階段:佳節讀月——主題閱讀
1.組織開展節日民俗文化活動。學校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黑板報、手抄報、詩配畫等宣傳教育形式,介紹中秋節的節日民俗,挖掘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普及中秋節知識。使學生知道中秋的來歷和紀念的意義,深切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認真開展“情滿中秋節”主題班隊會活動。搜集、誦讀有關中秋的來源、經典詩詞,在品月餅、誦古詩的過程中感悟團圓、和諧的幸福,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3.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1-2年級傳唱優秀童謠,3-6年級誦讀中秋詩文。低年級由班主任或家長搜集關于中秋的童謠,中高年級搜集與中秋有關的詩文。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唱童謠,吟詩詠句,通過詩文賞析,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同時讓學生閱讀賞析、積累誦讀與中
秋有關的詩文,這樣不僅讓學生記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第二階段:佳節賞月——實踐活動
1.開展一次“小小月餅寄深情”親子互動活動。鼓勵學生為父母制作中秋賀卡,幫長輩做家務,與家人一起品月餅、賞明月,感悟舉家團圓的幸福。
2.開展“感恩體驗”活動,中秋節期間,自己親自去看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一起吃月餅、賞明月,要充分展現出小學生應有的文明禮儀和行為習慣。
3.結合環保教育,學校開展“月餅盒回收活動”。學生將家里的月餅盒在中秋節后(9月25日)上學時帶到學校。
**
根據受訪者的經驗、我們的設想、節日的傳統過法,現提出中秋節、重陽節的過節提案。
聚鄰里誦詩
倡導過傳統節日已有4年之久的謝逸在2006年的中秋節特意打印了幾首中秋的詩,把鄰居請到家里,一起誦詩,唱與月亮有關的歌,雖然簡單,但她感到自己過了一個節。今年謝逸早早地買了一張關于月亮的配樂詩朗誦,一直沒有開封,她在等,等著中秋月圓時打開,邀朋友共賞同讀。即使簡單,她認為只要有一個儀式,過節的感覺就會不同。
去郊外賞月
去年的中秋,我和朋友一起去潭柘寺游玩。夜晚,在晚歸的路上望去,朗月在連綿的群山上高掛。夜里突然起風下雨,但半夜起來在小院里看見明月高掛。第二天吃早飯,飯店老板說起明年是個好年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雖然遠離家人,但那個中秋絲毫沒有孤獨凄涼之感。今年七夕剛過就和老公商量著故地重游。北京西山大覺寺、北海登團城、古觀象臺都是賞月的好去處。
社區同樂
中秋節一般都是各家各戶過,如果幾十、上百戶鄰居一起過,想想那場面是何等熱鬧。
去年朝陽區六里屯社區組織了集體聚餐賞月,各家各戶帶著自己的拿手菜圍坐一起,還有節目表演助興,更有抽獎環節。平時僅僅出門打招呼的鄰里坐在一起過中秋,讓中秋的團員又多了一層美意。小區居民鄭女士說:“這比起一家人吃飯團聚更有意義?!?/p>
異地過節
各地過節都有著濃重的地域色彩,可以利用假期去異地感受節日的別樣風情,融入當地人過節的氣氛。比如去湖南湘西的德夯苗寨和苗族同胞一起過中秋,去廣東省葵鄉體驗萬人子夜重陽登高。
登高辭青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帶著一家老小在重陽節前的那個周末像古人那樣背上提前準備的重陽糕、酒一起登山。既家人相聚又鍛煉了身體,心情愉悅。
閑暇教育指通過傳授閑暇知識、技能和技巧,幫助學生確立科學的閑暇價值觀,有價值地利用閑暇時間,提高閑暇生活質量,促進發展。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閑暇教育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能使青少年邁上科學思維的道路,是個性發展的重要條件?!倍壳爸新殞W生沒有升學壓力,學校布置的課外作業較少,又沒有課余自學的愿望,但由于他們缺乏必要的閑暇技能,不會合理利用閑暇時間,讓他們擁有大量的閑暇時間,他們將這些閑暇時間都用在上網、睡覺、閱讀庸俗讀物上。這是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由他人傳授的外在閑暇觀念和由個人思考形成的內在閑暇教育組成的綜合閑暇教育理念也就越來越受到各學科教育的重視。
眾所周知,中職語文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性人才,語文知識的積累僅僅是一個基礎,更重要的是實際語文應用能力,而在這種能力的培養中,閑暇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中職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閑暇的信息資源,并去開發閑暇教育資源,以讓中職語文課堂具有特色。
一、利用傳統節日等資源進行閑暇教育
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傳統節日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進行閑暇教育:搜集與該節日相關的中華名人的故事;搜集與節日相關的詩詞典故;參加節日有關活動,寫下最感動的那一刻……具體可以分三步做:
第一步,運用教材,挖掘內涵
仔細翻閱語文教材,不難發現,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內容。在教學這類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布置作業讓學生了解家鄉在這些節日里的傳統習俗,然后結合課文的教學進行交流。例如教學《邊城》一課,講到湘西的百姓端午節鬧龍舟、抓鴨子,那么我們這里在端午節要干什么?讓學生談談,教師再結合語文教材介紹相關的文化,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各種節日的來歷、風俗以及相關的文化內涵。
第二步,有效連接古詩
有很多古詩詞是描寫傳統節日的,教師可及時布置學生課外搜集有關傳統節日的古詩詞,并嘗試進行分類。比如傳統節日的古詩詞可以做這樣的梳理歸類:按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這幾個主要節日進行分類。與春節有關的《元日》(王安石),《田家元日》(孟浩然)等;與元宵有關的詩有《十五夜觀燈》(盧照鄰),《青玉案元夕》(辛棄疾)等;與中秋有關的有蘇軾的《中秋月》、《水調歌頭》等。接著,可以讓學生去熟讀、背誦這樣的經典詩詞,感受詩歌之美。
第三步,開展活動,提升認識
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詩歌誦讀、小抄報……筆者曾經做過一個活動——又是一年端午時,要求學生活動前一周分小組去搜集有關端午的歷史、習俗、食俗、詩詞、歌謠、民間活動。然后花三節課展示,要求學生可以通過ppt、畫板等各種形式,在具體展示時請他們派代表用語言流利地表述他們的成果,其他同學可以補充。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
二、利用流行歌曲資源進行閑暇教育
流行歌曲是很受學生喜歡的,而流行歌曲對語文教育的影響也是重要的。優秀的流行歌曲雅俗共賞,寓教于樂,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可以視為特殊的詩歌文本,成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謹慎而積極地開發流行歌曲課程資源,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文化心理需求,培養良好的語感,增強理性批判能力和文化免疫能力,同時也有助于保持語文課程中的高雅文化、大眾文化、主導文化之間的適當張力,有助于建構學校語文生動活潑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態環境。
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將流行歌曲的歌詞與古典詩歌進行比較學習,通過專題研究體驗閱讀詩詞的快樂與成就,開拓詩歌鑒賞的新角度,感受音樂之美,詩歌之美。比如說開展《挖掘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詩歌元素》活動時,教師可以分活動準備、小組研究、成果展示、整合拓展四個階段?;顒訙蕚潆A段:創設情境(誦讀詩詞、欣賞歌曲)、組成小組、制定活動計劃;小組研究:各組根據計劃搜集資料,專題研究(比較欣賞、專題閱讀、展示準備);成果展示:展示以及相互評價;整合拓展:資料匯集,課后推廣學習。整個活動下來學生興趣濃厚,對詩歌鑒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師多進行這樣的活動,學生在課余欣賞歌曲的同時也會細細品味歌詞,慢慢會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三、利用廣告資源進行閑暇教育
現在一打開電視,或漫步街頭,時不時會看到廣告。廣告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已經深深影響了現代都市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而學生更是在廣告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廣告語對當今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他們的日常交談和作文中會不自覺地引用廣告,“我們一直在努力”,“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前段時間,陳歐體很流行,學生就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來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你只看到我的省份卻沒有看到我的縣名。你有你的高樓我有我的太湖。你嘲笑我以小長興為榮,我可憐你不懂太湖明珠的自豪。你可以輕視長興,我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長興的崛起是注定不可復制的旅行,路上總少不了質疑,但那又怎樣?哪怕世界都不懂長興話,我也要說得漂亮。我是長興人,我為自己代言。”既然學生喜歡廣告,那教師也可以把廣告作為課程資源引入中職語文課堂,從廣告的角度來研究語言文字的應用,從生活的實踐出發來學習語言應該是最有效的。具體可以這樣做:
第一步,教師教會學生鑒賞。美妙的廣告語言來自于撰稿人的語言修養和靈感,但廣告語言到底還是可以窺見語法規則或某些修辭手段的。教師在引領學生欣賞經典廣告語的環節中,能使學生更深入、更生動形象地關注和了解修辭的相關知識,自然而然地掌握修辭方面的知識。而“廣告語中的諧音”則使學生更深入地關注和了解了諧音(雙關)的相關知識。在了解修辭、諧音等知識之后,再讓學生整體分析廣告詞吸引人的原因。
第二步,學生自己去收集和分析。學生了解廣告的一些撰寫技巧后,就可以動手操作。比如,開展“浪漫語文之旅”廣告語主題學習周活動,要求學生分七天完成一系列關于廣告語的綜合學習活動:第一天搜集各類廣告語50條;第二天選出我最喜歡的幾則廣告;第三天選出我最討厭的幾則廣告;第四天分析廣告語修辭手法運用;第五天嘗試為家鄉的某一土特產制作廣告語;第六七天完成作文《廣告教會我……》。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看到廣告,不僅會覺得某些廣告詞經典,而且可能會說出為什么經典?
四、利用手機短信資源進行閑暇教育
現在很多學生都有手機,都是“拇指一族”,也是“短信一族”的主力。由于手機短信的編寫,是多種語文知識的綜合訓練,它既屬于語言實際運用的范疇,又屬于寫作訓練的范疇。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研究健康的短信文化,并把它運用在語文教學中,這對語文教學大有裨益。在開展短信教學時,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步,利用賞析短信進行語言教學
手機短信的最大特點就是短小精悍和較強的情境性。一般而言,手機短信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簡明扼要;主題突出;語言得體、有文采;構思創意。將一些喜閱樂讀的短信摘錄下來,引導學生體味和欣賞其中的絕妙之處,便能讓學生獲得許多相關的語言知識:這則短信用到了各種修辭,那則短信用了古典詩詞;這則用到設置懸念法,那則又用到欲擒故縱法。賞析方法,學以致用。
第二步,利用創作短信進行寫作訓練
生活中的短信一般較多用于節日祝福、情感聯絡等,它的主要特點是構思新穎,富有文采。修辭的大量運用,使短信充斥著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文采飛揚的精辭妙語。教學中通過分析、仿寫等方式讓學生掌握了相應的技巧后,可以設定情境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上學期期末筆者布置寒假作業,讓春節的祝福短信學生自己編寫,相互發送,其中不乏精彩。“新年佳節到,向你問個好,身體倍健康,心情特別好,好運天天交,口味頓頓妙。最后祝您‘蛇年好運擋不住,蛇年財源滾滾來?!薄盁熁ǎ`放的是新年的喜慶;美酒,承載的是滿滿的祝福;春聯,抒寫的是久久的平安;問候,融入了真摯的情誼。蛇年吉祥。”學會了短信寫作,讓學生也可以借短信之“他山之石”,攻作文寫作之“玉”,讓文章寫得新穎。
五、利用通俗小說資源進行閑暇教育
中職學生課余喜歡看一些通俗小說,而現今的通俗小說數量繁多、良莠不齊,而學生涉世未深,文學素養有限,識別能力不夠,難以鑒別優劣。教師不加指導,由學生跟著感覺走,易走入誤區。因此,對中職生課外閱讀通俗小說,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選擇的自由,但更有必要向其推薦其中的精品,定期開展一些讀書會,讓漫無目的的“漫讀”變成定向擇優的“選讀”。因為在保持興趣的前提下,欣賞好的文藝作品,無疑是培養藝術鑒賞力的有效途徑。
語文教學是開展閑暇教育的主要渠道。職業教育不以升學為目標,使得中職語文教學可以脫離應試教育的模式實現真正的語文學習,促進閑暇生活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就應努力開發和利用閑暇資源,借源源不斷的生活之水,為語文教學提供鮮活的資源,使教育之樹常青。
參考文獻:
[1]王艷華.語文教學中應重視閑暇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0,(5).
[2]朱佳芳.閑暇教育視點中的高職語文教學探究[J].文教資料,2007,(11).
[3]章媛.新大綱視域下的中職語文教材改革構想[J].職業技術.2010,(08).
[4]鄭淑玉.利用影視拓展中職語文課程資源[J].職業技術教育.2010,(05).
甲: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伴隨著熟悉的樂曲聲,紅領巾廣播站現在開始播音。 本期廣播站為您安排的是中秋節趣話專題欄目。
乙:歡迎你的收聽。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過10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里我們預祝全校師生中秋快樂,合家團圓,萬事如意!
乙:中秋節一直以來被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人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時節對親人的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當一輪明月高高掛起的時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為什么要叫中秋節呢?
乙:這個可不難,在我國,農歷的7、8、9三個月為秋季,農歷8月15——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甲:那為什么有人又稱它團圓節呢?
乙: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甲:還真難不倒你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亮的圓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關的詩詞嗎?
乙: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嗎?
乙: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甲:哇!還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給我們講講吧!
乙:好!我給大家講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王母娘娘也賜給了他一包長生藥,他把不死藥交給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在危急之時,嫦娥當機立斷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成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聽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關于中秋節的歌曲吧!
《花好月圓》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國外中秋節趣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