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疾控科實習自我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接觸層次的社會實踐指置身于社會壞境中,用身體去體驗,用眼睛去觀察,用思想去思考社會生活的無窮變化及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客觀形勢,服務層次的社會實踐指個體發揮主觀能動性,依靠自身掌握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融入層次的社會實踐在與社會的聯系和交流上又深入一步。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學校、學生個體都是社會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三者有著天然的聯系,融入型的社會實踐實現了三者的緊密結合,體現了工作即實踐、實踐即學習、學習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把培養單位的社會性和社會的教育性有機的結合起來[4]。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內容與形式。研究生社會實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按實踐目的大體可分為:研究型社會實踐、素養型社會實踐和服務型社會實踐[5]。此外,還包括教育實習等教學型實踐內容。社會實踐對研究生培養的作用。1.有利于專業知識的學習。“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可以培養研究生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也是提高研究生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2.有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社會實踐活動通常以團隊為單位來共同完成某一項課題或活動,作為團隊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互相配合、緊密合作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這一過程中,通過一段時間的團隊共同生活,共同工作,逐漸養成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認識到合作與集體的重要性[6]。3.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研究生可以身臨其境了解我國社會現實,并對其中的癥結有所認識,從而激發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創新能力。4.有利于研究生的就業。通過到用人單位實踐,可以使研究生走出象牙塔,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轉變思維模式,提高社會適應的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和綜合素質;同時,真正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祖國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積極投身為人民謀福祉的事業上來,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進行正確定位。5.有利于社會人的塑造。社會實踐作為培養研究生社會責任感的一種有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通過社會實踐,研究生將以“社會人”的角色重新思考與分析社會現象,重塑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奉獻社會、服務人民、建設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自身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生培養中的做法我院公共(衛生方向)事業管理是浙江省重點建設專業,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為浙江省醫學扶植重點學科,杭州市重點學科,2006年被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點,目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1名。學院在研究生培養管理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創新,高度重視社會實踐在研究生培養中發揮的作用。建立健全組織與規章制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文件要求將社會實踐納入培養計劃,研究生在校期間至少要開展一次社會調查,至少參加一次“三下鄉”“四進社區”活動,時間不少于兩周[8]。我校研究生課程采用學分制,社會實踐為必修環節,時間最少為1個月,占2學分。學院按照學校制訂的《研究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規定》、《暑期社會實踐指南》等文件要求,成立了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長任組長,該小組具體負責社會實踐任務的落實、組織、指導、考核及總結交流工作。并在教學業務經費中單獨劃撥教育實習、社會實踐費用,保障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強化實踐基地建設。學院建有杭州市學生身心危機干預研究重點實驗室、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和衛生管理干部培訓中心。同時積極利用校外優質資源,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原有的9個教學與研究基地和27個教學實踐基地基礎之上,與省衛生廳、市區衛生局、市疾控中心達成合作意向,將其納入了研究生實踐基地。重視科研能力培養。我院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整合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形成了“階梯式”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圖略)。近年來,學生科研作品多次在國家及省市比賽中獲獎,其中《“新醫改”引領下的農民健康檔案研究》項目榮獲“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二等獎、浙江省特等獎。通過科研實踐,不僅使研究生加深了對所學理論的理解與貫通,而且培養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階梯式”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方案踐行社會服務。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9],作為衛管專業研究生更應樹立大衛生觀和“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的理念。我院打破實踐的時間限制,做到平時與假期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安排持續有序的實踐內容。關注醫改熱點,對國家基本藥物、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假期開展專題調研,并以報告、論文形式公開發表。同時,立足學校,面向師生,開展送健康活動,在愛耳日、衛生日、禁毒日等衛生紀念日,與本科生協作以傳單、畫報等多種形式開展健康宣教。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發時,積極投身學校防控工作,參與完成了“防治H1N1專項課題”項目。以上活動是開展也很好的踐行了我院“心系公眾,服務社會”的團隊作風。抓好自我管理。我院歷來重視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新生入學即進行專業導航與始業教育;研究生培養辦公室招聘在校研究生參與日常管理;發揮研究生會及社團作用,成立由我院學生會牽頭的校健康聯盟,已成功舉辦兩屆健康文化節;選聘優秀研究生為本科新生學長和班主任助理,參與本科教學管理;研究生黨支部定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自我管理實踐,提高了研究生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
社會實踐是高校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克服和解決研究生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現象的關鍵所在。我院通過健機制、建基地、重管理、抓科研等一系列措施強化社會實踐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個別導師不重視、部分學生不積極、專項經費不足等問題,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予以克服。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醫院感染管理科,2004~2010年105位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后的監測記錄檔案。
方法:醫院感染管理科根據職業暴露的相關內容,制定調查報告表,要求本院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按照表格內容及時報告,包括確認暴露源的診斷,對職業暴露受傷方式、受傷部位、受傷經過、傷口處理、級別評估、采取的應對措施以及服藥情況和定期檢測隨訪情況等。
結 果
基本情況:105人職業暴露病例中,男24例(2286%),女81例(7714%),年齡18~50歲。其中護士62例(5905%),臨床醫生27例(2571%),實習生5例(476%),檢驗例員4例(381%),麻醉醫生3例(286%),助產士2例(191%),病理醫生1例(095%),衛生員1例(095%)。
職業暴露發生地點:病房50例(4763%),手術室例33例(3144%),處置室5例(476%),搶救室4例(381%),注射室3例(286%),實驗室3例(286%),產房2例(191%),供應室2(例191%),換藥室1例(094%),病理室1例(094%),檢查室1例(094%)。
暴露源病種:乙型肝炎21例(2000%),丙肝11例(1047%),梅毒5例(476%),AIDS/HIV(+)者4例(381%),手足口病1例(095%),不詳45例(4286%),陰性13例(1239%),未測出5例(476%)。
暴露類型:空心針刺傷64例(6096%),實心針刺傷19例(1810%),銳器操作后損傷9例(857%),血液噴淺眼結膜8例(762%),剪刀刺傷1例(095%),病理刀片劃傷1例(095%),眼科檢查時病例淚液入眼結膜1例(095%),打掃衛生時手劃傷1例(095%)。
職業暴露后處理措施:立即局部沖洗,擠出血,消毒105例,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105例,進行血液檢測105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5例,口服抗病毒藥物預防4例。
暴露后的預防控制結果:正確處理受傷部位、準確評估、及時合理用藥是避免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后發生血源疾病感染的關鍵。105例發生職業暴露后均能正確處理,101例在24小時內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并得到相應的指導和處理,立即抽血進行相關項目檢測。根據暴露情況進行危險程度評估,評估后給予預防用藥。并給予暴露者血清學1~12個月的追蹤檢測。105例醫務人員經隨訪均未發生感染。
討 論
現代社會的急速發展正引起了人類疾病譜的重大變化,不僅有新出現的經呼吸道傳染的SARS,還有較常見的經血液傳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隨著艾滋病在全球的傳播蔓延,HIV感染在我國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4]。醫院管理者要充分認識職業暴露的危害性,創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完善監測系統,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盡可能完善醫療設備和防護設施[5],為醫務人員提供職業安全保障,加快對安全性好的醫療器具(注射器、輸液器等)的研究與推廣使用,能有效減少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6]。
護士和醫生為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本次統計數據顯示,105例職業暴露病例中,護士62例(5905%),臨床醫生27例(2571%),麻醉醫生3例(286%),病理醫生1例(095%),共占職業暴露人群的9143%,表明護士和醫生都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因此,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掌握全面的預防知識,對醫務人員顯得非常重要。在醫院,醫生和護士是維持醫院正常運轉的重要力量,也是職業暴露的主要群體,在開展安全防護教育、學習標準預防知識、監測職業暴露人群時,應重點關注醫生和護士。
銳器傷是發生職業暴露的重要原因:銳器指能刺破皮膚的物品,包括注射器、穿刺針和縫合針等針具,各類醫用或檢測用銳器、載玻片、破損玻璃試管、安瓿、固定義齒并暴露在外的金屬絲及實驗室檢測器材等。銳器傷由銳器造成的皮膚損傷[7]。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醫生接觸針頭、刀片等銳器機會增加,發生職業暴露的機會也隨之增加,醫務人員由于工作較忙往往忽視自我防護。本次統計數據顯示,發生職業暴露的原因中,空心針刺傷64例(6096%),實心針刺傷19例(1810%),銳器操作后損傷9例(857%),剪刀刺傷1例(095%),病理刀片劃傷1例(095%),銳器傷94例(900%)。這一結果與國內針刺傷發生率報道[8]基本相同。并且職業暴露發生地點多在病房50例(4763%),手術室33例(3144%),處置室5例(476%),搶救室4例(381%),注射室3例(286%)等。醫護人員發生職業暴露時正在執行的操作多與針頭和銳器有關,大多是在工作中不慎被針頭、刀片、玻璃等銳器刺傷。其原因除工作忙、不小心、操作不規范外,還與處理銳器環節不夠合理,不使用防護設備和防護設備質差、量不夠有關。
及時有效地進行預防干預:統計數據顯示,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能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嚴格正規的登記報告內容,包括職業暴露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暴露方式、暴露的具體部位損傷程度、暴露源種類,是否實施預防性用藥,首次用藥時間,藥物不良反應及用藥依從情況等預防性用藥應在職業暴露后盡快開始,最好在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醫院感染管理科給予做出正確的處理,可避免由于職業暴露可能引起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傳播。我院為我區的艾滋病定點治療醫院。艾滋病/HIV(+)暴露者中有4例被省疾控中心職業暴露監控辦專家認定,2例被評為二級暴露,2例被評為三級暴露,根據暴露級別和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實施基本用藥程序和強化用藥程序。通過至少1年的監測,4例各項指標監測均為陰性。受乙型肝炎病毒暴露的21例均在最短的時間內根據暴露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檢測指標來判斷是否接種乙肝疫苗,是否接種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患者抗-HCV(+):發生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抗-HCV(-),暴露后3、6個月應查抗-HCV、ALT,并根據復查結果進行相應處理。患者TPHA(+):推薦方案:芐星青霉[7]等。105例醫務人員經隨訪均未發生感染。
職業暴露的防護關鍵在于醫護人員安全意識的培養:醫護人員要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強化標準預防理念,遵照標準預防原則,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物質,規范操作行為,在實際操作中應自覺采取防護措施,如戴手套、口罩,穿隔離衣,戴防護眼鏡等。養成操作前后洗手的習慣。遵守操作規程,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規范醫療護理操作行為是確保職業安全切實有效的措施。同時積極推廣預防接種,我院為全院醫務人員接種了乙肝疫苗。在職業暴露后的傳染病項目檢測中,大部分醫務人員的抗-HBS≥mU/ml。
建立職業暴露應急管理預案和職業暴露工作制度:建立職業暴露應急管理預案和職業暴露工作制度是有效預防和控制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重要措施,預案的內容包括領導成員及職責、專家成員及職責、職業暴露的處理程序。給醫務人員提供了一個規范、有序的操作流程,為職業暴露傷害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科學、合理、有效的用藥,避免了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徐秀華.臨床醫院感染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710-712.
2 黃珈珈.臨床醫護人員HIV職業暴露觀察及防護[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02,8(6):361-362.
3 陳亮,張敏,繆劍影.醫護人員銳器傷害研究進展與控制對策[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6,33(3):166-169.
4 曹韻貞.性病艾滋病臨床診斷、治療及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1.
5 張光慧,趙慶華.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8A):1977-1979.
6 楊淑玲,李亞潔,張秀華,等.經血傳播疾病對醫務人員的職業危害及防護[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