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有利于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
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發展的淵源,之所以可以流傳到21世紀的今天,一直經久不衰、源遠流長,是因為他們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內容上都堪稱經典。而初中教材都是根據初中生的特點進行編排的,入選初中教材的古詩詞作品大多包含了作者豐富的意象和主觀的思想情感,同時也為學生展現出了生動的生活場景。這對于初中生情景交融寫作手法的使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也使初中生可以積累許多的寫作素材。久而久之,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會發現,無需刻意的背誦和記憶,在想象畫面、組織語言、下筆落實的過程中,那些優美的、郎朗上口的詩句早已不知不覺地印在腦海中,化為自己寶貴的知識積累,在今后的學習、寫作中可以信手拈來、游刃有余。
而且,寫作素材的積累還會使學習更加高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學習能力,實現終生學習的目標。古詩詞的知識運用和理解就普通初中生而言,頗有難度,為此,教師要深入挖掘其中內涵,利用多種方式和策略,達到教學目標。教師的古詩詞課堂教學如同理論知識教育,而寫作訓練相當于實踐鍛煉。寫作訓練時將課堂上學到的文字知識融會貫通,加以實踐,會發現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有利于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
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感染力和表現力的文學,以其凝練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內涵著稱。詩人為了在簡短有限的語言中,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往往須要使用獨特而又豐富的表現手法。而能夠入選到教材中,為學生所學習和欣賞的作品,更是千百年來古典詩詞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因此,入選教材的古詩詞中,在抒情思想的表達、人物角度的刻畫、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上,對于初中生的寫作來說更是具有極高的借鑒和可參考的價值,都會成為語文課堂中寫作能力提升的最好的材料和教材。
當前,初中生的作文中多以記敘文為主,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物的刻畫中,往往都很有局限性。例如:寫我的母親,大部分學生在對母親進行描述時,都是“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膚……”等等。根本無法將一個人寫得鮮明生動。而在傳統的古詩詞中之所以用簡短的語言就可以將人物刻畫的生動,是因為詩人在創作中,往往會選取人物最生動和傳神的地方對其進行刻畫。讓讀者可以從人物的一個動作中就能了解到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點。此種寫作手法,對于初中生在語文作文寫作技巧和寫作手法上都是有較高的學習價值的。
三、有利于學生打破單一的寫作結構
從長期的語文寫作教學中,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初中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對于文章的結構往往不太注意。這種問題的出現,會導致學生在行文過程中結構的混亂。例如在寫《春天來了》這篇作文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首先描寫了遠處的山林,其次描寫了近處的池塘,其實,單純的看到這里,文章結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緊接著學生又描寫了遠處的農民伯伯在辛勤地農耕。敘述到這里,問題就出現了,學生在這篇文章中出現了結構的混亂。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學生文章結構和布局意識的培養。而作為一首好詩,它的邏輯性和結構性必然是十分清晰明了的。
接下來,以敘述詩中的代表,李白的《贈汪倫》為例,進行簡單的闡述。“李白乘舟將欲行”一句中,明確的講述了時間:將欲行;地點:舟;人物:李白;“忽聞岸上踏歌聲” 一句中則說明了事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則說明了事件的結果。其次,再以蘇軾的借景抒情詩《題西林壁》為例,它具備借景抒情詩的全部特點,并且結構也十分清晰明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中,將地點、描寫順序都進行了提及。地點:廬山;描寫順序:橫、側、遠、近、高、低。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則明確講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即: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通過這兩首詩,我們不難看出,古詩詞結構清晰,布局合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引導學生在其作文中將此方法熟練運用或照搬照套,那么學生作文的謀篇布局將不會是大問題,學生也就會很容易掌握這兩種寫作的結構布局,從而舉一反三。
寫景作文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環境的描寫。如江河湖海、山林原野、建筑物、名勝古跡、塔寺樓臺、機關學校等等。另一類是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如風、云、雨、霧、雷、雪、霜等等。那么,怎樣進行寫景作文的寫作指導呢?
一、 用心觀察,順序清楚
景物描寫一定要有順序。因此,寫前觀察時也不能東看一眼,西瞧一下,而必須按一定的規律進行觀察。一般常用的觀察法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從外到里或從里到外;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先靜后動或先動后靜;也可以按景物呈現的時間順序描寫。同學們在寫作中,經常把景寫得很籠統、不具體,這是因為沒有仔細觀察。有時因為觀察沒有一定的順序,所以寫出的景物零零亂亂,條理不清。現在我們舉兩個例子。如《過街橋》中是這樣描寫景物的:我家門口有一座過街橋。這橋可寬了,能走好多人。橋下走自行車、汽車。站在橋上能看得很遠,連胡同口的紅綠燈都看得見。警察叔叔站在這里,經常逮住不走天橋橫穿馬路的人,這些人違反交通規則,就應該罰款。此文小作者觀察就沒有順序。他先寫橋寬,能走好多人,這是橋上的情況,然后又寫橋下走自行車,接著又寫橋上往遠處看,最后又是橋下的警察叔叔。條理很亂,這是因為寫前沒有很好地想一想,寫橋的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要表達我的什么感情?如果寫前都能考慮充分,寫作中就不會跑題,不會寫橋又跑到警察叔叔那里去了。再如《嫩江大橋》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今天爸爸帶我去嫩江大橋游玩。遠遠望去,大橋好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江面上。上到大橋,大橋路面很寬闊,能并排行駛四輛汽車。兩旁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大橋兩邊的護欄是銀白色的,上邊還有一些美麗的圖案,樣子都很精致。橋下面還有高大的橋墩。它們就像力大無比的壯漢,高高托起一條巨龍。這段描寫就很有條理。遠看橋像巨龍,把橋的整體寫出來了;上到大橋,從中間走汽車再寫橋兩邊的“人行道”“護欄”,如果先寫“護欄”后寫“人行道”條理就混亂了。寫完橋上再寫橋下面的“橋墩”。我們可以把作者的觀察順序寫成,由整體到部分。先寫橋上:汽車道——人行道——護欄;然后再寫橋下。作者除了描寫有條理,還很具體。如橋寬闊用“并排四輛汽車”來形容,使用數字具體準確;高出路面的人行道,說明作者觀察細致;銀白色的護欄寫出了顏色;用力大無比的壯漢形容橋墩,寫出了橋墩的樣子、作用,這種比喻、擬人的寫作方法,使得“橋”有了生命力。
二、用心發現,特點分明
天下景物,千姿百態,各有各的特點;同一地點的景物,隨著季節的變化,景色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們在觀察中,一定要對觀察的景物進行分析、比較,抓住景物的特點,對獨有的、突出的特征,進行具體的描寫。例如小胡同、大馬路;偏僻的村莊、繁華的城市;春天的桃花、秋天的落葉,這些都是它們與眾不同的地方。我們同學在寫景時,總是一個模子,寫天就是“萬里晴空”“烈日高照”,寫路都是“寬闊平坦”,寫樹就是“綠樹成蔭”,這些公式般的描繪既不真實也沒有寫出特點,當然不會感人。我們在游玩中要抓住你最喜歡的景,或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或有特色的景物重點寫、詳細地寫,對其他沒有特色的景干脆不寫。不要百景一樣,面面俱到。比如桂林的山與新疆的火焰山,雖然都是山,但它們的形、色截然不同。我們在寫作中一定要抓住它們與眾不同的特點來寫。如《香山公園的紅葉》一文中有一段是這樣描寫香山的紅葉的:走進香山公園的大門,首行映入眼簾的是那一片片像紅云似的紅葉林。走近一看,這些紅葉的外形都不一樣,有的長圓如卵,有的扁圓似心,有的狀如掌,有的像五角星。微黃的,淺紅的,深紅的,綠中透紅的,五光十色,在金色的陽光映照下,就像千萬只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再加上藍天、白云的映襯,更加絢麗多姿了。這篇短文作者抓住香山公園的特點——紅葉進行重點描寫。觀察由遠及近,對紅葉的形狀、顏色進行了細致描寫。
三、用心感悟,情景交融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沒有感悟,既不會說話,也不會抒情。然而我們去寫某一景物時,都會帶著自己的感情。一條普普通通的小河就是一條小河,可是你在小河邊的村莊里住了幾年,對它有了感情,因為這條小河給你的童年帶來了快樂——摸魚、游泳、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此時,這條小河在你眼里就有了生命,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一條普通的河。因此,寫景的時候,要注意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這一點對三年級要求可能高了一點,同學們掌握比較困難,但在參賽中,要想超過別人,就得學會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如一位同學在寫《我愛秋天的處》一文中,抓住秋天落葉的特征,詳寫了“落葉”,他這樣寫道:這里秋意濃濃,一陣秋風吹過,樹上的黃葉紛紛飄落下來,猶如下了場樹葉雨。看,一片柿樹葉在空中飄蕩,多么像一條小船呀!而且是一條紅色的小船。望著這葉“小舟”在空中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我想:它會落到哪里呢?我希望它能伴著秋風,飛到祖國的邊疆給那里日夜守衛祖國的叔叔帶去慰問;我希望小舟伴著秋風飛向臺灣,給臺灣人民捎去大陸家人的思念。
小作者借描寫落葉,抒發了對的愛,抒發了對臺灣的思念,希望早日統一。
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鄰居的小伙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節選自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其實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歡牡丹。因為它總被人作為富貴膜拜。后來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為之感動:一陣清風徐來,嬌艷鮮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墜落,鋪散一地絢麗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牡丹沒有花謝花敗之時,要么爍于枝頭,要么歸于泥土,它跨越萎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后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
(節選自張抗抗《牡丹的拒絕》)
我喜歡冬天的陽光,在迷茫的晨霧中展開。我喜歡那份寧靜淡遠。我喜歡那沒有喧嘩的光和熱。我喜歡在春風中踏過窄窄的山徑,草莓像個精致的紅燈籠,一路殷勤地張結著。我喜歡抬頭看樹梢的小芽兒,極嫩的黃綠色里透出一派天真的粉紅。我喜歡夏日的永晝,我喜歡在多風的黃昏獨坐在傍山的陽臺上。小山谷里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騰著。慢慢地,絢麗的云霞被浣凈了,柔和的晚星一一就位。我喜歡看秋風里滿山的芒。在山坡上,在水邊上。白得那樣凄涼,美而孤獨。
(節選自張曉風《我喜歡》)
【借鑒點】
有人說,情感是心靈深處最美的花兒。如何才能讓這朵花開得璀璨絢麗,開得芬芳四溢呢?通過上面這三個片段,我們便可以找到可以借鑒的技巧。
一、借出人意料的事件抒情 作文時,欲揚先抑或設置懸念,均能夠讓情感變得格外真摯動人。正如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里所講的,平日里他總是不愿意聽母親嘮叨,誰知就在自己與母親嘔氣之時,母親竟然“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更讓他驚詫的是,母親離開他的時候,牽掛的依然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想一想,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史鐵生的內心會是如何波瀾迭起。于是,“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這一情感的抒發也便顯得極為動人了。
二、借情景交融的景物抒情 借景抒情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抒情方法。這類抒情,可以用景物為明線,讓情隨景出。張抗抗《牡丹的拒絕》里的這個片段便極具代表性。作者先說“并不喜歡牡丹”,可牡丹的一場“謝幕表演”又讓她心生無限感慨。透過細膩的描寫,我們才明白,是清風下墜落的花瓣吸引了作家,更確切地說是“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的場景感動了作家,于是也就自然地發出了“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后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的抒情。借景抒情,情感自然真切,筆墨錯落生輝,頗值得大家借鑒。
三、借美麗動人的語言抒情 對于高中生而言,不能再滿足于口號式的抒情,得學會從語言上下功夫。一般而言,抒情時,若能巧妙運用比喻與排比,情感會更為美麗動人。《牡丹的拒絕》一文贊美牡丹時,便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將那鮮艷奪目的“花瓣”比作“一只被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格外精彩;而作家張曉風《我喜歡》一文里的這個片段,則用排比的形式,將自己所喜歡的事物逐一鋪陳,語言猶如散文詩般亮光閃爍。
【仿寫示例】
夜深了,睡不著,索性坐了起來,倚著一盞孤燈,靜靜地聽雨。窗外,雨下得正歡,但似乎少了一些什么,親切?熟悉?抑或這雨原本就不是屬于我的?我想起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話:“雨夜,你用溫熱的手指去劃窗上的霧氣,看見窗戶外層無數晶瑩的水珠。新的霧氣又蒙了上來,你還是用手指去劃,終于劃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我沒有用手指去劃窗戶,但心頭卻不自覺地刻下了深深的痕跡——故鄉的雨!
(姜仁政《故鄉的雨》)
汪昌友
下面是一則調侃作文空洞無物的故事:
老師跟同學們玩游戲――你猜他(她)是誰?老師說:“他長著一個腦袋,兩只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兩只耳朵。你猜他是誰?”學生站起來說:“豬!”老師說:“我要你猜的是人,怎么會是豬呢?”學生理直氣壯地說:“豬不是有一個腦袋,兩只眼睛嗎?豬不是有一個鼻子、一個嘴巴嗎?豬也有兩只耳朵呀。怎么猜錯了?”
很多老師把作文空洞的原因歸結為同學們“缺乏生活體驗”和“不善于觀察”。這的確是導致作文空洞的原因,但是筆者認為更多的是“概念化作文”惹的禍。“概念化作文”就是從概念到概念。比如有些同學歌頌母愛,不是用典型事例和動人細節去感動人,不是讓讀者從字里行間生動地感受母愛的偉大,而是用大量概念性的詞語,通過抒情、議論,把“偉大的母愛”這一概念強加給讀者。
我們寫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觀點、看法、思考等“看不見的東西”,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看見”。比如“母愛”是抽象的情感,屬于看不見的“東西”,但是孟郊讓我們看見啦!那就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又如“愁思”也是看不見的“東西”,但馬致遠讓我們看見啦!那就是“枯藤、老樹、昏鴉……”
由此可見,要把自己的一庸感、觀點、看法、思考等“看不見的東西”,讓讀者自覺地接受,必須憑借看得見的載體。這個載體可以是一個物體,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是一個細節……借助于敘述、描寫、議論的方式來表達,使抽象的感情客觀化、具體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常用的手法如下,
一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如于謙的《石灰吟》,詩人借物詠懷,通過開采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果,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思想。
二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描繪景物來抒發感情,情感寓于景致之中。如魯迅《故鄉》開頭一段,作者并沒有直接抒發“我”的悲涼心情,而是通過生動的景物描寫來表達“我”當時壓抑、悲涼的心境。
三是寓情于事。“寓情于事”就是通過敘述事件來抒發感情。使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感染讀者。這種滲透著感情的敘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真誠、可親。請看下面這段文字:
“記得那年春天,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開鍋了,你從外邊借回一元錢,買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央給奶奶,一筷子夾給我,我讓你吃,你說你嫌豆腐有一股味兒,反胃。嬸娘,我那時真傻,還以為那是真的,就三兩口扒吃了豆腐,后來在廚房里,卻見你吞著野菜吃,我才知道是你哄了我。我后悔地哭起來,你卻笑了,說我懂事,讓我以后長大有錢了,再給你買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現在,我一塊豆腐也還未給你買了吃,你卻死了。”
(賈平凹《哭嬸娘》)
上文敘述的是作家小時候鄉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在敘述中,作者卻傾注著無限的深情。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沒有一句話直抒情感,然而那真摯的情、熱烈的愛卻深深烙在我們讀者心中。
學生形成規模效應值得關注
徐晶卉
專家表示:學生作品貼近生活充滿想象力但缺乏內涵
《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戀》(何員外著)、《華音流韶?曼荼羅》(步非煙著)、《后官――甄傳》(流瀲紫著)、《九重風闞》(燈火闌珊著)……這些都是不少讀者熟悉的小說和青春。不過,少有人知的是,這些作者在出書時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學生。隨著網絡的開發和讀者群體的變化,學生作為一個群體已經逐漸嶄露頭角。
學生的群體化,其實最早并不在網絡。1998年,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等7所全國重點大學聯合《萌芽》雜志發起了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提倡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并且提出“獲獎的應屆高三畢業生將進入著名商校重點關注范圍”的“致命誘惑”,成功地將韓寒、張悅然、郭敬明等一批推到潮流的頂端,由此塑造出第一批學生。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相繼崛起的原創網站更是成為眾多學生發揮的舞臺。在圈子里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網絡小說在大學里,一個寢室至少有一個人在看,四個寢室中會有一個人在寫,可見學生的人數之多。新浪讀書編輯張小姐告訴記者,在新浪統計的簽約中,學生占到25%,其中甚至有不少作者是90后、剛剛高中畢業上大學的學生。而新浪舉辦的各項文學大賽中學生也不少,如之前的第四屆原創文學大賽青春賽區金獎得主薇若就是一位89年出生的高中女生。而一位原創文學網站的資深編輯則表示,在網絡上學生估計要占到60%甚至更高。
作家白燁在《“80后”的現狀與未來》一文中表示,學生崛起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學生的生活,表現了學生的情緒,適應了學生的需要,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他說,現在的學生更愿意讀那些貼近自己生活的,表達方式和自己接近的那些作品,不愛看那些和自己的生活距離較遠并帶有說教意味的作品。
“我碰到過許多學生,其中大學生為多,高中生和初中生相對少些。”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萌芽》雜志主編趙長天持贊同態度:“我覺得現在學生的文字能力都不錯,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他說,過去寫學生生活的都是成年作家,寫作前就需要去體驗生活,逐步掌握學生的想法,而學生本就來自于校園,他們對青年讀者的心態把握更到位。“目前由我們出版社出版的青春小說中,年齡段在18-25歲的學生占到25%。”朝華出版社社長郭林祥告訴記者,出版社之所以采用他們的稿件,是由于這些學生的想象空間十分廣闊,發揮空間也大,這是學生的最大優勢。
只寫記敘文,好好把記敘文復習好。
(二)、兩個原則
1、真實才能動情。真正能打動讀者的,還是那些你親身經歷有真情實感的身邊小事;
2、妙語才能煽情。只有風趣幽默,生動活潑的語言才能讓讀者眼前一亮,讀之使人不斷點頭默嘆。
(三)三字要求
1、穩:
寫好事,力求能夠按照記敘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開頭結尾注意點題,結尾處要點明中心,穩定的發揮好自己的寫作水平。特別是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不要強求自己必須寫出“驚世之作”來,考試作文能夠發揮自己80%的寫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細:
不要像電視劇情介紹那樣的簡單敘述,中間要加入環境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描寫,能力好的同學再來些遠近相襯、動靜相映、側面烘托、環境渲染、五覺描寫,是文章細膩、動人。
3、精:
對于一般的同學來說,“精”體現在:(1)選擇自己最拿手的內容;(2)寫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順手的結構(總分結構或順敘方式),力求發揮好自己的水平。
對于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來說,“精”應體現在:(1)選擇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寫好的內容;(2)有漂亮的書寫;(3)精心的安排好開頭和結尾,適當的采用倒敘、襯托、聯想、象征、描寫、抒情、以小見大、欲揚先抑、渲染氣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結構文章;(4)采用適當的修辭手法,特別是運用比喻、反復、排比、反問等手法,恰當的運用成語、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四個流程(保住基本分)
1、審清題意:千萬注意,題意審不好,來個文不對題,哪就……應該先花2-3分鐘看看作文題,然后在開始答基礎知識題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導自己想說什么,是喜歡、是厭惡?是感動、是反對?是快樂,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贊揚、是批評?…………用一句話把它寫在草稿紙上。
3、選好材料:符合題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夠寫好的事。
4、寫好提綱:(1)用一句話寫出中心內容和主題;(2)分清開頭、中間、結尾各寫什么?(3)打好開頭、結尾的細稿,以及每段的開頭句。
接下來就是在試卷里寫作文啦,要力求一氣呵成,只要提綱和開頭、結尾、段落開頭的稿子打得好,一氣呵成事不難做到的,思路順暢了
20分鐘就可以把作文寫好。
(五)五項技巧(贏得感情分)
1、有一個靈活的頭腦:造句法、篩選法、換題法。
2、有一張可愛的臉蛋:書寫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夠寫多好就必須寫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隨意修改,特別是開頭、結尾和段落的開頭句,不能修改。
3、有一雙閃亮的眼睛:好的文題等于成功了一半。參見《中考滿分作文擬題技法——眉目傳神惹人眼》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裝:(1)一個最拿手的題材(適合自己);(2)一個好故事(好布料);(3)一個好結構(好設計);(4)一口流暢、優美的語言(好花紋、好色彩)。
5、有幾件精美的飾品:(1)倒敘、描寫、引用開頭(好發型)(2)結尾:議論反問式、含蓄余味式、贊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點睛式、聯想做夢式、決心號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點綴(鉆石喲);(4)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如夢的紗巾)。
(六)六個大忌(莫丟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書寫要端正,千萬別連文題都改,只改明顯的錯別字,將錯就錯,能夠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過短過長:字數一定要足,字數不足,寫得再好也很難及格;字數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試卷中的作文紙,萬般無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內。
三忌開頭議論:還不如開門見山、直接點題開頭的好,能來點環境描寫,就先來點描寫。
四忌分段太少:4-6段為好,千萬別少于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