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氧化還原反應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范文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24

今年上半年,我作為一名高三化學老師有幸參加了全市組織的高三化學教學觀摩研討課,親眼目睹了各位老師的課堂風采,受益匪淺,其中有一堂課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在此介紹給各位,與大家共享。

一、教學前,認真準備優質的教案

教案,顧名思義,是教師在授課前準備的教學方案。其實質是將引導學生分析、探究、處理、整合知識信息有機結合起來,更是學生探求知識奧秘追求美好未來的學習動機。教案是一節課的靈魂,教師手中的教案就如同木匠手中的斧子,音樂家心中的樂譜、畫家手中的畫筆,是授課者上課的工具。有了它,教師上課時心中就有了譜,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和面對課堂上可能出現不同問題的解決預案。

課前,我們所有參與觀摩課的老師人手一份教案,從教案中我們就能夠看到授課者的良苦用心。首先,授課者的教學目標非常明確。不僅考慮了教學目標的整體性,還考慮了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現實性。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高三學生,二輪復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一些重點知識,爭取在高考中一舉中的,授課者也正是從這一方面出發,整個教學過程中也一直體現這樣的思想。其次,授課者的教學構思非常巧妙。我們觀摩的是一節《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的課,授課者在教學過程中,一共從十個方面分析了常見離子方程式的錯誤原因,并在每一個錯誤原因后面列舉了歷屆高考題中的原題和自己在此基礎上選擇的改編題,這樣不僅有一個原音重現的過程,還有一個在原題基礎上的突破、變通過程。學生一方面對高考題有一個初步認識,另一方面又能讓自己了解對這一知識點以及類似的知識點掌握到怎樣的程度。下課前,授課者選擇了一些常見《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當場檢驗同學們的學習效果。至此,整個教案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

二、課堂上,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

優秀的教案固然是一節課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光有教案,而缺乏優秀教師來駕馭課堂,也不會成為一節優秀的觀摩課。這就如同作曲家有了優美的曲譜,還需要作詞家優美的詞曲、音樂家完美嗓音的共同演繹。教學過程中,教案如同詞譜,教師如同詞曲,而學生的作用很顯然就是一個音樂家,而學生能不能成為優秀的音樂家,則需要教師的引領、指導。課堂上教師扮演的不僅僅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同時也扮演著整體活動過程的調節者的角色。

一是積極引進競爭機制,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探究式學習方法。對于一個新問題,讓學生試著去解答,去搶答,各自發表不同的觀點,然后分小組討論,進行評價與全班交流,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肯定或否定,使全班同學在認識上達成統一。利用學生不滿足現狀,追求新鮮感、多樣性、開拓性的心理,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現才華的機會,使他們充滿躍躍欲試的激情。

二是正確運用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開放式思維。我們觀摩時間是下午第一節課,同學們的情緒還沒有被調動上來。如果一上來就切入主題效果就不是很明顯。授課者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上來就將同學們一個個設計成市場管理員:如果你是一位市場管理員,今天上司派給你一項任務,請你檢查市區某一農貿市場的蔬菜是否達標,你將從幾個方面著手。這時,同學們七嘴八舌迅速討論起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隨后,授課者話題一轉說:“那我們這節課的任務與他差不多,只是調查的對象不一樣而已?!表樌沓烧碌囊霰竟澱n的學習任務。教學過程中,由于離子方程式的錯誤原因較多,授課者又采用了小組討論的方法,由同學們總結出常見的錯誤原因,一組同學回答后,其余各組再做補充,看哪一組總結得又多又全面。經過幾個小組的發言,老師再在同學們發言的基礎上歸納總結,這樣存在的幾大錯誤原因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了。他們分別是:

1.淺層次判斷

(1)質量、離子電荷是否守恒;

(2)微粒符號是否準確;

(3)連接符號是否準確(=,?葑)。

2.深層次分析――反應原理是否準確、全面、是否符合事實

(1)反應原理是否準確、全面;

(2)沉淀反應要考慮沉淀的難易;

(3)氧化還原反應要吻合氧化還原反應基本原理(得、失電子同時且相等);

(4)氧化還原反應要考慮微粒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對反應的影響;

(5)條件對反應的影響(如試劑的滴加順序、電解使用的電極材料等);

(6)溶液酸堿性對反應的影響;

(7)量對反應的影響(少量、足量、指定量、多種微粒反應時的先后順序與量的關系);

(8)反應物微粒之間量的關系是否準確(或符合物質的組成、或符合反應事實、或符合特定的要求等)。

這時授課者又重新回頭看,具體闡述每一個錯誤原因,并輔以相應的高考題加以分析。分析完后,立即用變式訓練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確保每一步的完整性。在完成變式訓練時,又采取了多種方式,有請學生黑板板書的,有請學生當堂發言的,也有一學生發言其他學生補充的……總之,通過這些方法,使老師具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迅速作出相應改變。

三、下課前,當堂檢驗教學效果

課堂相關內容結束后,同學們人手一份練習,當堂檢驗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我們也做了細心的觀察,基礎扎實的同學能夠完成十之八九,基礎差一些的同學也能完成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題目。特別說明一下,我們觀摩的是一所三星級高中的高三化學授課,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些,一個知識點掌握到這種程度已經相當成功了。

四、下課后,善于征求同學的意見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范文第2篇

1 設計思想

本次評比的課題為蘇教版《化學1》專題4第一單元“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1]。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硫酸的制備和性質,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認識是割裂的,缺乏聯系性。教材在本單元內容臨近結束時安排了這一內容,不僅促使學生對含硫物質知識進行鞏固、概括和整合,更是向學生滲透一種元素化合物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學設計中至為重要和關鍵的方面應該是如何建立含硫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是突出化學學科核心思想和觀念的著力點,而硫及其相關化合物的性質是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在充分研究教學內容與化學核心思想的基礎上,決定從氧化還原和化合價變化、物質分類等角度入手,運用二維坐標圖、實驗等方法,科學、直觀、形象地演繹教學內容及其要求,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定教、以教導學”。

2 教學目標[2]

2.1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硫的主要性質和應用。

(2)鞏固含硫化合物,如硫酸、二氧化硫等物質的性質。

(3)了解不同價態的含硫化合物間的轉化。

2.2 過程與方法

(1)學會以化合價、物質類別為分類依據,總結不同類型反應中含硫化合物的轉化規律。

(2)通過實驗、分析、總結,使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歸納、類比推理、發散等思維方法。

(3)通過網絡圖的展示,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網絡圖整理鞏固已學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使知識條理化。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樹立珍惜自然、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2)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科學的精神;并從中使學生領悟物質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 教學實錄

環節一 展示含硫礦物圖片,歸類含硫物質

[教師]展示圖片。硫和含硫化合物古人早已熟知并有所應用,比如朱砂(見圖1),紅色晶體HgS,古時有些煉丹士把它作為仙丹獻給皇帝。還有雄黃(見圖2),聽說過它的用途嗎?

[學生]雄黃酒。

[教師]沒錯,洪七公就是用它泡酒來驅趕歐陽鋒的毒蛇陣。雄黃還有一近親,那就是雌黃(見圖3),聽說過嗎?你們肯定聽說過,有一成語叫信口雌黃。知道什么意思嗎?

[學生](學生很是興奮,大聲地回答)表示有些人不顧事實,隨便亂說。

[教師]隨口亂說話與這個含硫礦物有何聯系呢?

(學生陷入沉思,有些學生干脆拿出漢語大辭典查閱起來)

[教師]原來古代的紙大多是帶黃色的,人們在修改文字的時候,就用雌黃加水混合后涂在上面,利用了雌黃帶黃色的特性,這相當于今天的涂改液,于是就有了信口雌黃這個成語。

(學生聽后很滿足地點點頭。)

[教師]大自然賜予了我們如此多姿多彩的含硫化合物,有沒有帶給我們硫單質呢?

[學生]有,存在于火山口附近或地殼巖層里。

[教師]展示實物“硫粉”,并取其少量加入到水中。

[學生]哦,它是一種淡黃色,不溶于水的固體。

[教師]請同學回憶先前知識,嘗試寫出多種含硫元素的物質,并對其進行歸類,說明歸類的依據。

[生甲]根據化合價分為-2,0,+4,+6,對應的物質分別有H2S、Na2S、S、SO2、H2SO3、Na2SO3、SO3、H2SO4、Na2SO4、BaSO4等。

[生乙]根據物質類別分為氣態氫化物、單質、氧化物、酸和鹽,對應的物質分別有H2S、S、SO2、SO3、H2SO3、H2SO4、Na2SO3、Na2SO4、BaSO4等。

[教師]根據物質類別和化合價兩個維度板書學生所述的含硫物質,建立隱形二維坐標圖。

設計意圖:改變課本“交流與討論”中直接讓學生按化合價書寫含硫物質的題型,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調動已學知識,建立分類思想。

環節二 探究含硫物質間的轉化,建立二維坐標圖

[教師]這些含硫物質之間如何進行轉化呢?請同學們寫出課本“交流與討論”中含硫物質發生轉化的化學方程式。

(請一位學生上臺演示。)

(1)汞與硫磺在常溫下化合生成硫化汞

(2)用亞硫酸鈉和濃硫酸反應制備二氧化硫

(3)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亞硫酸鈉會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硫酸鈉

(4)用過量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尾氣,生成亞硫酸鈉

[教師]從化合價角度分析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哪些是非氧化還原反應,并得出物質相互轉化的結論。

[生甲]通過判斷化合價是否變化得出1和3屬于氧化還原反應,2和4屬于非氧化還原反應。

[生乙]我們可以得出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可以實現含有不同價態硫元素的物質之間的轉化,通過非氧化還原反應可以實現含有相同價態硫元素的物質之間的轉化的結論。

[教師]請同學們完成黑板上的二維坐標圖中的橫坐標(物質類別)和縱坐標(元素化合價)的相關內容。

網絡圖中橫向(物質類別維度)含硫物質之間的轉化通過非氧化還原反應實現,縱向(化合價維度)含硫物質之間的轉化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從而完成橫向為物質類別維度、縱向為化合價維度的二維坐標圖。

設計意圖:二維坐標圖的建立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含硫物質間的轉化規律。

環節三 舉例生活及生產中硫的轉化,拓展自然界中硫的循環

[教師]我們已經初步完[歡迎光臨]成了網絡圖的繪制,現在請同學們舉例“含硫物質的相互轉化”在生活及生產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生甲]根據硫能和汞發生反應,實驗室可以利用硫粉來處理溫度計不慎打碎時灑落的汞。

[生乙]工業上接觸法制硫酸也實現了硫的相互轉化。

[生丙]對了,還有燃煤煙氣脫硫。

[生丁]還有實驗室里亞硫酸鹽藥品的保存,當然這個是要避免含硫物質間發生相互轉化。

………

(同學熱情高漲,紛紛舉例,一展身手。)

設計意圖:從化學到生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化學源于生活,服務于 生活。

[教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當然除了人類在生活生產中實現了硫的轉化,自然界中也存在著含硫物質間的相互轉化。

(觀看視頻“火山爆發”。)

[教師]自然界通過火山噴發產生的含硫物質在大氣、地表及地下實現了不同價態硫元素之間的轉化,形成了在本節課開始時看到的多姿多彩的含硫礦物。

設計意圖:使學生發現不僅生產及生活中存在含硫物質的轉化,大自然火山噴發也實現了硫的循環。讓學生體會到火山噴發雖然是一種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但也有造福于人類的一面,它是自然界中含硫物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學會以辯證的觀點、動態的思維來看待周圍的事物。

環節四 展示精彩網絡圖,布置研究性學習作業

[教師]同學們,構建網絡圖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與你們同齡的學生所繪制的各種形式元素化合物之間轉化關系的網絡圖(見圖11)。請你在課外完成一份研究性學習作業:構建一張有自己特色的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轉化的網絡圖。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提供一種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4 教學反思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們認為具有如下特點:

4.1 教學目標明確

我省從2006年開始,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至今已有7年。縱觀教師教學的實踐層面,對于“為什么教”、“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等教學問題的處理上仍主要基于教材、教學經驗。課程標準尚未成為一線教師教學的決策依據,于是我們提出了“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的原點”的觀點[3]。本節課可以說是這個觀點的一個范例。教材內容不多,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創造和想象空間,教師在研究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和省教學指導意見的要求,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規劃課堂程序,在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如“交流與討論”欄目的基礎上,補充了不同價態硫元素之間轉化的探究實驗,可以說目標明確到位,探究有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堂教學有效。

4.2 教學框架清晰

本節課從四個維度展開了教學活動,環節一:展示含硫礦物圖片,歸類含硫物質。從生活中常見的含硫礦物入手,引導學生走進硫的世界,并從不同角度對含硫物質進行分類。環節二:探究含硫物質間的轉化,建立二維坐標圖。從課本中的“交流與討論”中含硫物質發生轉化的化學方程式入手,讓學生在教師事先設計好的二維坐標圖中填入相關[歡迎光臨]物質,認識物質分類與硫元素化合價之間的聯系。再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完善二維坐標圖。環節三:舉例生活及生產中硫的轉化,拓展自然界中硫的循環。通過學生的發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化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環節四:展示精彩網絡圖,布置研究性學習作業。通過來源于學生中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關系圖,讓學生構建一張有自己特色的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轉化的網絡圖。

這樣的設計改變了書中原有的教學方式,選擇了以化學學科知識為教學明線,以二維坐標圖的建立作為暗線貫穿始終,并且明線暗化,暗線明化。整節課,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特別是結尾采用這樣的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創新思維,也從中體會到知識建構的重要性,讓人耳目一新。

4.3 教學手段豐富

整節課不僅用精彩的語言來解讀文本,用漂亮的板書體現知識的邏輯性,還通過各種媒體如圖片、實物、視頻、實驗等途徑來解決實際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張張漂亮圖片的背后,蘊藏著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在五彩紛呈的實驗現象背后,訴說著一個個科學道理。

總之,上好一節課,讓筆者又多了一次新的經歷,從收集資料、設計教案到課堂教學、課后反思,以及傾聽其他老師的指導,整個過程讓筆者收獲頗多,這種收獲在平常是很難體驗到的。通過這次評課活動,深深感到要上好一節課確實不容易,它需要來自多方的支撐,包括各種教學資料收集、教學媒體使用、校本教研的開展、同伴的建議和教師個人的努力及平時的積累。什么樣的課是一節好課?徐瑞泰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的論證和分類的實驗,初步概括和提煉出一節好課應該具備的動態生成結構[4]:(1)經互動后生成清晰流暢的主題或專題線索(教與學的思路);(2)緊扣能夠體現教與學之間本質聯系的關鍵性教學細節;(3)形成融會貫通、和諧自然、科學而又藝術的信息同構。我們認為一節好課不僅要注重其知識性,還要注重其思想性、趣味性、知識的廣博性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明確課標和教學要求,要吃透教材、博覽全書,不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學生。

參考文獻:

[1]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93~94.

[2]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2~15.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轉化;教學實錄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9–0033–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筆者有幸代表寧波市參加了浙江省2011年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評比并獲得一等獎。現將該課堂教學實錄整理成稿,與大家交流。

1 設計思想

本次評比的課題為蘇教版《化學1》專題4第一單元“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1]。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硫酸的制備和性質,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認識是割裂的,缺乏聯系性。教材在本單元內容臨近結束時安排了這一內容,不僅促使學生對含硫物質知識進行鞏固、概括和整合,更是向學生滲透一種元素化合物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學設計中至為重要和關鍵的方面應該是如何建立含硫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是突出化學學科核心思想和觀念的著力點,而硫及其相關化合物的性質是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在充分研究教學內容與化學核心思想的基礎上,決定從氧化還原和化合價變化、物質分類等角度入手,運用二維坐標圖、實驗等方法,科學、直觀、形象地演繹教學內容及其要求,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定教、以教導學”。

2 教學目標[2]

2.1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硫的主要性質和應用。

(2)鞏固含硫化合物,如硫酸、二氧化硫等物質的性質。

(3)了解不同價態的含硫化合物間的轉化。

2.2 過程與方法

(1)學會以化合價、物質類別為分類依據,總結不同類型反應中含硫化合物的轉化規律。

(2)通過實驗、分析、總結,使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歸納、類比推理、發散等思維方法。

(3)通過網絡圖的展示,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網絡圖整理鞏固已學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使知識條理化。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樹立珍惜自然、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2)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科學的精神;并從中使學生領悟物質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 教學實錄

環節一 展示含硫礦物圖片,歸類含硫物質

[教師]展示圖片。硫和含硫化合物古人早已熟知并有所應用,比如朱砂(見圖1),紅色晶體HgS,古時有些煉丹士把它作為仙丹獻給皇帝。還有雄黃(見圖2),聽說過它的用途嗎?

[學生]雄黃酒。

[教師]沒錯,洪七公就是用它泡酒來驅趕歐陽鋒的毒蛇陣。雄黃還有一近親,那就是雌黃(見圖3),聽說過嗎?你們肯定聽說過,有一成語叫信口雌黃。知道什么意思嗎?

[學生](學生很是興奮,大聲地回答)表示有些人不顧事實,隨便亂說。

[教師]隨口亂說話與這個含硫礦物有何聯系呢?

(學生陷入沉思,有些學生干脆拿出漢語大辭典查閱起來)

[教師]原來古代的紙大多是帶黃色的,人們在修改文字的時候,就用雌黃加水混合后涂在上面,利用了雌黃帶黃色的特性,這相當于今天的涂改液,于是就有了信口雌黃這個成語。

(學生聽后很滿足地點點頭。)

[教師]大自然賜予了我們如此多姿多彩的含硫化合物,有沒有帶給我們硫單質呢?

[學生]有,存在于火山口附近或地殼巖層里。

[教師]展示實物“硫粉”,并取其少量加入到水中。

[學生]哦,它是一種淡黃色,不溶于水的固體。

[教師]請同學回憶先前知識,嘗試寫出多種含硫元素的物質,并對其進行歸類,說明歸類的依據。

[生甲]根據化合價分為-2,0,+4,+6,對應的物質分別有H2S、Na2S、S、SO2、H2SO3、Na2SO3、SO3、H2SO4、Na2SO4、BaSO4等。

[生乙]根據物質類別分為氣態氫化物、單質、氧化物、酸和鹽,對應的物質分別有H2S、S、SO2、SO3、H2SO3、H2SO4、Na2SO3、Na2SO4、BaSO4等。

[教師]根據物質類別和化合價兩個維度板書學生所述的含硫物質,建立隱形二維坐標圖。

設計意圖:改變課本“交流與討論”中直接讓學生按化合價書寫含硫物質的題型,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調動已學知識,建立分類思想。

環節二 探究含硫物質間的轉化,建立二維坐標圖

[教師]這些含硫物質之間如何進行轉化呢?請同學們寫出課本“交流與討論”中含硫物質發生轉化的化學方程式。

(請一位學生上臺演示。)

(1)汞與硫磺在常溫下化合生成硫化汞

(2)用亞硫酸鈉和濃硫酸反應制備二氧化硫

(3)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亞硫酸鈉會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硫酸鈉

(4)用過量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尾氣,生成亞硫酸鈉

[教師]從化合價角度分析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哪些是非氧化還原反應,并得出物質相互轉化的結論。

[生甲]通過判斷化合價是否變化得出1和3屬于氧化還原反應,2和4屬于非氧化還原反應。

[生乙]我們可以得出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可以實現含有不同價態硫元素的物質之間的轉化,通過非氧化還原反應可以實現含有相同價態硫元素的物質之間的轉化的結論。

[教師]請同學們完成黑板上的二維坐標圖中的橫坐標(物質類別)和縱坐標(元素化合價)的相關內容。

網絡圖中橫向(物質類別維度)含硫物質之間的轉化通過非氧化還原反應實現,縱向(化合價維度)含硫物質之間的轉化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從而完成橫向為物質類別維度、縱向為化合價維度的二維坐標圖。

設計意圖:二維坐標圖的建立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含硫物質間的轉化規律。

環節三 舉例生活及生產中硫的轉化,拓展自然界中硫的循環

[教師]我們已經初步完成了網絡圖的繪制,現在請同學們舉例“含硫物質的相互轉化”在生活及生產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生甲]根據硫能和汞發生反應,實驗室可以利用硫粉來處理溫度計不慎打碎時灑落的汞。

[生乙]工業上接觸法制硫酸也實現了硫的相互轉化。

[生丙]對了,還有燃煤煙氣脫硫。

[生丁]還有實驗室里亞硫酸鹽藥品的保存,當然這個是要避免含硫物質間發生相互轉化。

………

(同學熱情高漲,紛紛舉例,一展身手。)

設計意圖:從化學到生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化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教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當然除了人類在生活生產中實現了硫的轉化,自然界中也存在著含硫物質間的相互轉化。

(觀看視頻“火山爆發”。)

[教師]自然界通過火山噴發產生的含硫物質在大氣、地表及地下實現了不同價態硫元素之間的轉化,形成了在本節課開始時看到的多姿多彩的含硫礦物。

設計意圖:使學生發現不僅生產及生活中存在含硫物質的轉化,大自然火山噴發也實現了硫的循環。讓學生體會到火山噴發雖然是一種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但也有造福于人類的一面,它是自然界中含硫物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學會以辯證的觀點、動態的思維來看待周圍的事物。

環節四 展示精彩網絡圖,布置研究性學習作業

[教師]同學們,構建網絡圖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與你們同齡的學生所繪制的各種形式元素化合物之間轉化關系的網絡圖(見圖11)。請你在課外完成一份研究性學習作業:構建一張有自己特色的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轉化的網絡圖。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提供一種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4 教學反思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們認為具有如下特點:

4.1 教學目標明確

我省從2006年開始,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至今已有7年??v觀教師教學的實踐層面,對于“為什么教”、“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等教學問題的處理上仍主要基于教材、教學經驗。課程標準尚未成為一線教師教學的決策依據,于是我們提出了“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的原點”的觀點[3]。本節課可以說是這個觀點的一個范例。教材內容不多,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創造和想象空間,教師在研究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和省教學指導意見的要求,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規劃課堂程序,在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如“交流與討論”欄目的基礎上,補充了不同價態硫元素之間轉化的探究實驗,可以說目標明確到位,探究有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堂教學有效。

4.2 教學框架清晰

本節課從四個維度展開了教學活動,環節一:展示含硫礦物圖片,歸類含硫物質。從生活中常見的含硫礦物入手,引導學生走進硫的世界,并從不同角度對含硫物質進行分類。環節二:探究含硫物質間的轉化,建立二維坐標圖。從課本中的“交流與討論”中含硫物質發生轉化的化學方程式入手,讓學生在教師事先設計好的二維坐標圖中填入相關物質,認識物質分類與硫元素化合價之間的聯系。再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完善二維坐標圖。環節三:舉例生活及生產中硫的轉化,拓展自然界中硫的循環。通過學生的發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化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環節四:展示精彩網絡圖,布置研究性學習作業。通過來源于學生中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關系圖,讓學生構建一張有自己特色的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轉化的網絡圖。

這樣的設計改變了書中原有的教學方式,選擇了以化學學科知識為教學明線,以二維坐標圖的建立作為暗線貫穿始終,并且明線暗化,暗線明化。整節課,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特別是結尾采用這樣的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創新思維,也從中體會到知識建構的重要性,讓人耳目一新。

4.3 教學手段豐富

整節課不僅用精彩的語言來解讀文本,用漂亮的板書體現知識的邏輯性,還通過各種媒體如圖片、實物、視頻、實驗等途徑來解決實際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張張漂亮圖片的背后,蘊藏著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在五彩紛呈的實驗現象背后,訴說著一個個科學道理。

總之,上好一節課,讓筆者又多了一次新的經歷,從收集資料、設計教案到課堂教學、課后反思,以及傾聽其他老師的指導,整個過程讓筆者收獲頗多,這種收獲在平常是很難體驗到的。通過這次評課活動,深深感到要上好一節課確實不容易,它需要來自多方的支撐,包括各種教學資料收集、教學媒體使用、校本教研的開展、同伴的建議和教師個人的努力及平時的積累。什么樣的課是一節好課?徐瑞泰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的論證和分類的實驗,初步概括和提煉出一節好課應該具備的動態生成結構[4]:(1)經互動后生成清晰流暢的主題或專題線索(教與學的思路);(2)緊扣能夠體現教與學之間本質聯系的關鍵性教學細節;(3)形成融會貫通、和諧自然、科學而又藝術的信息同構。我們認為一節好課不僅要注重其知識性,還要注重其思想性、趣味性、知識的廣博性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明確課標和教學要求,要吃透教材、博覽全書,不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學生。

參考文獻:

[1]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93~94.

[2]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2~15.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學化學 學習興趣 培養

斯賓塞是教育改革的先導,他指出:"長期以來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作是嚴肅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提出了"快樂教育"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提倡快樂和興趣教育。

中學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是讓每一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對于作為基礎學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學生望而卻步的化學來說,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學習動力呢?筆者以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開好新學期的第一課,激發學習興趣

有趣,是初中生學習化學興趣形成和發展的前提。由生動活潑的緒言課揭開學習化學的序幕,正如俗話所說,"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經驗告訴我們,第一堂化學課是尤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學課上得生動、有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增。

第一堂課也就是序言部分。要想上好緒言課,首先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在教案設計過程中,要把緒言課的教學難點定在激發興趣和樹立信念上,為此整堂課的程序設計為制趣-初立志-討論-實驗-自學-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師的緒言課一開始向學生介紹,從今天起我們開始學習一門新的課程,并將事先填充的氫氣球放飛到教室上空。氫氣球下系一紅色綢帶,上書:歡迎同學們學習化學,祝大家成功。此時,學生精神抖擻,課堂上充滿歡樂愉快的氣氛。接著提問:"什么是化學?"學生面面相覷,不能回答。老師再問:"氫氣球為什么能飛?""如果改用口吹的氣球,它能不能飛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用口吹的氣球不能飛。而對于"為什么",卻面帶難色。老師不作答,而是說,我給大家再變個魔術。學生忽轉歡喜,精神放松,課堂氣氛又被"魔術"二字調動得活躍起來。隨后老師再制趣,只見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學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氣,不一會兒,杯中的水變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學生歡欣不已,繼而表示驚訝,提出疑問:"是真的牛奶嗎?"老師搖頭。緊接著又做一個茶水變墨水的"魔術",進而把學生的情緒推到。其后講到,如果想知道這其中的奧妙,我們就要學習化學知識。至此,學生初步認為化學很"好玩兒",進而在老師的指導下,總結出化學的研究對象。學生一聽化學課以實驗為基礎,以后自己可以親自動手做實驗,更加興奮不已。

接下來,老師又演示了課本中的4個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總結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個概念。隨之,老師又簡單地介紹化學與生活的關系,講解我國化學工業的過去與現狀,以此激勵同學們發奮圖強,將來為我國的化學事業貢獻力量。最后,老師以科學家諾貝爾的故事結束緒言課的教學。由此不難看出,一堂緒言課對于學生產生興趣和樹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 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中學化學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兩部分。演示實驗生動、鮮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保證課堂演示實驗的成功,教師每次實驗前都做好充分準備,努力做到操作規范,速度適中,便于觀察。為避免學生只是看實驗,覺得好奇、好玩而忽視學習,學生每次觀察實驗都要有明確具體的觀察提綱和真實詳細的實驗現象記錄,逐步培養觀察能力。另外,對于課本中的演示實驗,有的現象不明顯,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不斷改進實驗方法,使實驗現象鮮明生動。在學校實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把一些觀察性較差而方法較簡單的實驗改為演示實驗,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邊講邊實驗。

在具體的教學中,有些化學概念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設計成一個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可設計下列實驗:在空氣中用酒精燈燒銅絲,紅色銅絲被氧化變黑,然后用氫氣還原,又變為原來的紅色。通過這個實驗事實能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理解氧化還原的基本概念。對于化學反應方程式,學生記憶起來比較困難,如果把反應具體化,學生親自觀察到這個反應的發生,記憶起來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講氫氧化鈉的性質時,可做下面的實驗: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先滴入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紅色褪去后再滴加鹽酸,有氣泡產生。實驗后,再講反應原理,學生就易于掌握。

三、 加強課外活動策略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課例研究;操作策略;教師發展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6-0016-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04

課例研究就是教師在同事或研究人員的支持下,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后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過程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的活動[1]。

課例研究是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或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活動中難點、疑點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

課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選題――設計――實踐――反思”四個階段。

選題。課例研究的問題產生于教學活動,包括教學任務的落實、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指導點評等等產生的困惑與疑問。問題通常就是課例研究的主題。

設計。簡而言之就是備課、寫教案,即根據已有的實踐經驗和新的教學理念,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具體詳細的教學方案。

實踐。上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其他教師聽課、觀察、記錄。

反思。召開反饋會議,對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找出設計方案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距,提出修改意見和措施,形成第二次上課的教案。對一個問題的研究、解決通常需要多次“設計――實踐――反思”的循環往復。

課例研究關注教師課堂教學實踐,是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那么教師在課例研究的過程中要關注哪些問題,進而提高課例研究的質量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這則課例研究實例,然后進行一番思考探索。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n例研究報告

一、選題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階段唯一較為全面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單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本單元的第3課題,本課題在單元中起著承前啟后的紐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價值:

(1)豐富對物質多樣性的認識。本單元主要研究了含碳元素的一類物質,如課題1出現碳的多種單質(金剛石、石墨、C60),而本課題則涉及到碳的兩種氧化物、H2CO3、CaCO3等,這不僅是物質多樣性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相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化合物”這一化學觀念,加深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認識。

(2)進一步理解“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學科思想。通過課題1碳的不同單質的結構、性質、用途的比較,學生已初步形成了“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學科思想,本課題可遵循這一認知物質的邏輯主線,展開對CO和CO2的結構、性質、用途的學習。

(3)認識化學與社會生活、工農業生產實際的聯系。本課題學習的物質與人類關系密切,學習這些內容時,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落實三維目標。

(4)體會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本課題可結合課題1所學,引領學生從單一物質向一類物質的學習邁進,學會把握物質間的聯系,探尋物質間的轉化規律,初步建立物質轉化觀,使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有一清晰認識,為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進行方法論的鋪墊。

那么在本課題的學習中,如何實現上述四方面的學科價值呢?以此為選題依據,進行課例研究。

二、設計和實踐

(1)教學設計

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碳單質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對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也有所了解,但所掌握的知識是零碎、片段的。故本節課初始階段通過“溫故知新”、“各抒己見”環節讓學生充分暴露前概念,然后在一系列的主動探究活動中,構建新知識、新概念,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最近發展區”內。

由于本課題內容較多,且要求在一課時內完成,故我對教材重新整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先安排學習一氧化碳,再探究二氧化碳。因為一氧化碳和碳都有可燃性和還原性,故我將兩者進行類比同化,降低學習難度。二氧化碳的教學則采用實驗探究法,以“猜想設計實驗動手驗證得出結論”為主線組織教學,讓學生體味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實踐

【溫故知新】

1.回憶在課題1中學習過的有關內容:

(1)碳在氧氣中燃燒會由于氧氣量的不同而出現哪兩種產物?

(2)木炭還原氧化銅,寫出化學方程式。

2.比較這兩種生成物的分子結構、其中碳元素的化合價。大膽猜想它們的性質會有什么區別。

【各抒己見】說說你對這兩種氣體的認識。(有條理地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引入新課】在前面學習過的知識中,你接觸過一氧化碳嗎?

(點撥)管道煤氣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知道煤氣的用途嗎?

(課件)一氧化碳燃燒的圖片。

【新知講授】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化學方程式為:2CO+O2 2CO2,由此可知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

與前面所學的氫氣相同,在點燃一氧化碳之前,需要檢查氣體的純度。

過渡連接:碳元素在反應前后化合價如何變化呢?

一氧化碳中的碳元素+2價,有變成最高價+4價的趨勢,如果該反應中的氧元素不是由氧氣提供,而是由其他含氧物質提供,又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回顧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C+2CuO CO2+2Cu。

如果由氧化銅來提供氧元素,請你猜想,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CO+CuO CO2+Cu

一氧化碳能和碳一樣,奪取氧化銅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因此也具有還原性。工業上利用這個原理,常用來冶煉金屬。

【過渡】請你認真思考一下,二氧化碳是否也具有上述性質呢?為什么?

【小結】 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已經達到最高價+4價,所以不具有和一氧化碳相似的化學性質。讓我們乘上開往智慧隧道的列車,一起去探究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質。

【科學探究一】二氧化碳與滅火

(學生實驗)如圖傾倒二氧化碳,觀察現象,分析原因。

(現象)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

(原因)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

【科學探究二】二氧化碳遇到水

(學生實驗) 在收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質塑料瓶中倒入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原因。

(現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變癟。

(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內壓強減小,所以瓶子變癟。

(演示實驗) 把瓶內的液體噴到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紙花上,觀察現象。

(現象)紫色小花變紅色。

(提出問題)瓶內到底存在哪些物質呢?使小花變色的又是什么物質呢?

(猜想、設計實驗)

(學生先提出假設1和2,教師逐步實驗)實驗結果說明既不是二氧化碳使小花變色,也不是水使小花變色。

(學生提出假設3,實驗證實后,提出新問題)說明二氧化碳和水發生反應生成的新物質使小花變紅,這種物質是什么呢?

(演示實驗)把稀鹽酸、稀醋酸分別噴到小花上,發現小花變紅色。

(講解)石蕊遇到酸溶液會變紅色。

(推測)瓶內肯定含有一種酸。這種酸稱為碳酸,即H2O+CO2 H2CO3。

(小結)二氧化碳不僅能溶于水,還能和水發生化學反應。我們在進行科學探究時,猜想要周全、實驗設計要科學合理、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要縝密。

再回過來觀察剛才變色的小花,發現已經褪色了,說明碳酸的性質穩定嗎?

不穩定,H2CO3 H2O+CO2。

【科學探究三】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

當我們打開汽水瓶蓋的時候,會發現什么現象呢?有大量氣泡冒出。

(設計實驗)如何證明“雪碧”中冒出的氣泡就是二氧化碳氣體呢?

方案一:取少量汽水于試管中,滴加石灰水。

方案二:打開汽水瓶蓋,在瓶口罩一個燒杯,然后倒轉燒杯,向燒杯中注入石灰水。

方案三:瓶口連接帶導管的橡皮塞,將氣體通入石灰水中。

……

(演示實驗)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

CaCO3+H2O,這是檢驗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

【小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這對孿生兄弟,由于分子結構的不同,性質迥異。我們不難發現,物質的性質是由物質的結構來決定的。

【資料鏈接】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1.一氧化碳的毒性(視頻)

討論:煤氣廠為什么在煤氣中摻入少量具有難聞氣味的氣體呢?

2.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討論:久未開啟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中,常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請設計實驗來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超標。

4.溫室效應

【構建物質轉化圖】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碳家族的許多物質,如C、CO、CO2、H2CO3、CaCO3等,請同學們用箭頭表示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并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

三、反思

Ρ妊√饈敝貧ǖ乃母瞿勘輳其中三個目標比較圓滿達成。但由于課時緊張,對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的教學比較薄弱,即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有所欠缺。針對現在社會上將化學“妖魔化”的不良傾向,我們應重視物質用途的教學,以此凸顯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對于溫室效應,除了要讓學生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更要介紹如何用化學方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以此來彰顯化學學科的社會價值。建議:二氧化碳的用途的教學,可提示“性質決定用途”,由學生自主梳理完成,教師引導、拓展。溫室效應的教學,可設計為“調查報告”形式,由學生課后完成,要突出“用化學方法防止溫室效應”。

分析上述案例,結合多年的教研經歷,筆者認為,教師要提升課例研究的水平,應把握好以下三點操作策略:

一、選題要有代表性

課例研究的應該是來自教學實踐中的、長期困擾教師的問題和疑難,也就是說選題要具有代表性。由于是教師自己的問題,教師才會有持續、迫切的動機去研究、去解決;由于是來自教學實踐的具體問題,這樣研究的目的更明確,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更具操作性,研究的結果更具可測性。上述報告中選題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該課題是初中化學的經典課題,教學法可謂“百花齊放”。由于課題內容豐富,大多數教師會將其分兩課時完成,“二氧化碳”一課時,“一氧化碳”一課時,這種處理方法的優點不多贅述,但有“割裂”之嫌。如能在一課時中將“兩兄弟”整合對比研究,同中求異,則更能體現物質的多樣性,對比性質的差異后,回溯結構分析原因,推演兩者用途的差異,這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學習主線清晰明了,整個教學渾然一體,更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建構。因此該課例研究的選題是有代表性的,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挑戰。

二、設計要有新穎性

課例研究中的教學設計一般有兩種方式:(1)首先由一位教師進行設計,然后在小組會上介紹教學設想與意圖,大家討論研究,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完善教學設計。(2)先進行小組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確定教學方案的框架結構和教學細節,然后由上課教師寫出教案。課例研究是為了突破一些長期困擾教師的教學問題和疑難,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能因循守舊,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創新可能會失敗,但也會帶來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再經過后續“反思”階段的“頭腦風暴”,集思廣益,日臻完善,最終找到問題的滿意答案,這才是課例研究的真正意義所在。上述報告中的教學設計有一定的新穎性,如改變教材結構,聯系碳的化學性質先學一氧化碳,同化新知,降低學習難度;再如利用碳元素化合價變化,讓學生推測二氧化碳是否具有一氧化碳的性質,滲透了高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思想方法;再如最后用“轉化關系圖”打通物質間的聯系,將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機械的記憶靈活化,便于學生后續學習的遷移運用,實是“點睛之筆”。

三、反思要有可行性

在“反思性教學”、“反思性教師”、“教師成為研究者”以及課程改革理念的沖擊下,作為學校教研活動的課例研究不僅僅局限于經驗的傳遞,而且更關注理念的更新,注重教師合作與反思的運用,側重于讓每一位教師成為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學實踐者。從促進教師發展的意義上講,反思是課例研究中最重要的環節。反思的目的是要找出教學設計、實踐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細節。因此反思不要空談,而應根據課堂觀察的結果,對照選題時所列出的若干問題,扎扎實實地談不足、談改進措施,措施要具體、要可行,以此形成二次上課的方案。如上述報告的反思中提到“由于課時緊張,對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的教學比較薄弱”的問題,提出“學生自主梳理和課后調查報告”的改進措施,措施具有可操作性,解決了“課時和教學深度”之間的矛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乐市| 都江堰市| 黔西| 合阳县| 江达县| 修武县| 桃源县| 靖安县| 富裕县| 巫山县| 谢通门县| 新宾| 页游| 连云港市| 高青县| 嘉峪关市| 屏东县| 大名县| 榆树市| 长春市| 托克托县| 东辽县| 北宁市| 山东| 盐边县| 珠海市| 新田县| 南阳市| 三台县| 宜阳县| 长岭县| 汶川县| 井冈山市| 桐城市| 杭锦后旗| 藁城市| 镇安县| 浠水县| 吴江市| 日喀则市|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