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歌頌祖國的現代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我愛這土地》誦讀意象
《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詩人艾青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全詩意象內涵豐富,歌頌了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我愛這土地》是艾青作品中愛國主義感情表現得最為動人的一首,詩體自由奔放,情感深沉熾烈。在教學中我采用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重點解讀意象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思想。
一、誦讀貫穿教學過程
古人云:“詩言志”。詩歌是抒情的載體,而誦讀則是讀者與作者溝通的最佳方式。自由體的新詩,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老師要首先范讀,把學生帶進詩的氛圍,指導同學們注意用心體會,初步感受詩的韻味。學生自由誦讀2―3分鐘,注意把感情體現出來。請幾個學生分別單獨朗讀,師生共同評價。學生通過聽讀、自讀,歸納朗讀應注意的方面:聲音(響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穩、雄渾)。節奏(鮮明停頓安排重音突出)。語速(適當變化有起伏)。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分別用“/”劃分詩歌的停頓。(參考)《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歌作為抒情的藝術,需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響讀者的心弦。同學們都能把詩歌的字詞句讀對,還要把一些誦讀的技巧恰當地用上去,例如讀重音、語速的急緩變化、語調的上揚下降、語音的延長等等。作為現代詩歌的名篇,本詩情感真摯動人,文字優美易懂。因此可以在誦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尋找背誦思路,比比看誰背得快。背誦思路: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進而續寫歌唱的內容(生前),死后魂歸大地,最后由鳥代之以詩人形象,詩意層層遞進。在誦讀背誦中使同學們感受到了潛涌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與作者共鳴抒發對祖國的熱愛。
二、《我愛這土地》的意象藝術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觀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象”就是客觀的事物。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因此,鑒賞詩歌時反復揣摩、體味從而準確把握意象是進入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從“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意象中,我們不難品味出作者所經歷的坎坷、辛酸以及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那種深深的愛。
1.詩人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就像一只杜鵑,聲聲啼血,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就是詩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鳥是詩人的象征,借鳥的形象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感。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土地”――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是我們歷史悠久而又災難深重的祖國的象征。“暴風雨打擊”――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苦難歷史,這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強的入侵蹂躪。“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和“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悲憤”、“激怒”表現了反抗精神,“永遠洶涌”、“無止息”這兩個詞能表現出我們這個民族對列強的抗爭一直在進行著,一直沒有停止過。“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滿生機和希望的解放區。詩人既為祖國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難而心情沉重,同時又為人民的覺醒和反抗,為黎明在遠方的出現而興奮,激動。這是一塊成熟偉大、有著美好未來的土地,它是我們的家園。所以詩人艾青才會深沉地愛這土地,愛得這樣執著、毫無保留。
一、在詩意中感受文化底蘊,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性
(一)感受傳統,增強對祖國文化的熱愛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充滿寫實意義的《詩經》到散漫主義氣息的《離騷》,再到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唐宋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現代詩,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底蘊是值得后人所細細品味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的巔峰時期,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感受“詩仙”李白的浪漫和灑脫,也可以在“詩圣”杜甫的憂思之中體味愛國的赤誠;宋朝時期以詞為題材的文化形式開始達到輝煌時期,家喻戶曉的婉約詞人李清照和愛國詞人辛棄疾,用生命見證了詞的發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課外詩歌練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之下沉浸在濃厚的詩歌文化氛圍之中,懷著對先賢的敬仰之情,自然就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學生對詩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義是蘊含在詩篇中的一筆重要精神財富。詩歌語言精煉,它是作者觀眼前之景,抒內心之感慨的表現形式。語文教材之中所收錄的詩歌類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學生的審美追求,向其傳達一種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踐行“中國夢”需要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學觀,強大的正能量,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體味詩詞中所散發的愛國情懷,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的平臺。
(三)以審美情趣的提升,促習作素材積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內容充實程度以及框架結構之外,一個重要的評閱點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詩”入文,正如美人發髻恰到好處的一枝發簪,能夠給評閱老師帶來一種視覺的美感,從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準。同時,學生在品讀詩句的時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語言,也可以是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高尚的情操,這種熏陶自然會成為學生構建自我審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詩性美”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策略
(一)側重誦讀,感悟詩歌語言
將詩性之美遷移到學生審美情趣的構建之中,可以將重視誦讀練習作為一個切入口。本身語文教學就是一門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科,而詩本身就具有一種凝練的文字美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注重語調的抑揚頓挫,就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誦讀食指的《相信未來》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充分了解食指創作該詩的時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時期,作者卻依然保持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復誦讀到“相信未來”的時候,聲音應洪亮、鏗鏘,飽含著對美好未來的一種歌頌。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便能感受到一種堅持不懈的力量和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此時,學生的審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體味古詩之美
古典詩詞當中,創作者將自身或喜、或憂的情感,依托于具體的物象傳達出來,引領學生感悟詩詞之美,就需要讓其挖掘出詩詞意象,感受美化的詩詞魅力。一輪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種相思之情;一株臘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臨寒的傲骨;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暢想巨浪拍岸的氣勢。學生通過把握詞句意象,不僅僅激發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也增強了學生對自然美的一種追尋。
(三)品味情感,升華道德品質
學生審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學生在品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充分調動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醞釀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為教授主體,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感受一種向上的道德情操,從而不斷的升華其道德素養。比如,學生在品讀蘇軾的《赤壁賦》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背景介紹以及情感飽滿的朗讀,指導學生在詞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間,體會其曠達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讓我們一起奔騰吧》的字里行間,升華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對未來的期許。師生通過互讀互評的環節,來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傳達的正能量,從而升華學生的道德品質。
(四)精選詞句,提高習作文采
將詩性之美轉換為自身的財富,提升自身的審美認知,需要平時的點滴積累,“積跬步”才有“至千里”的可能。對于高中生而言,即將面對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應試教育階段,眾多高校還是要看綜合文化成績最為遴選學生的標準,因此重視語文成績,尤其重視占據語文試卷很大分值的作文成績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可以通過讓學生準備“札記本”,將平時看到的詩句之中的優美語句進行摘錄,進行分類積累,從而提升其行文水平。
關鍵詞:朗讀水平;深沉悲壯;祖國山水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268-02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家都十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如在小學語文第八冊教學中,安排了《古詩詞三首》、《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七月的天山》等文章,教學中要不斷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一草一木,熱愛大自然;又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學,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比較陌生,本文的難點之一便是學生對清朝末年的政治、經濟背景不了解。我便不急于展開課文,讓學生從學校圖書室有關書籍中,以及看過的有關電影、電視劇(如《》、《林則徐》、《大清炮隊》等)中,搜集清朝末年的背景資料。我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言交流,然后進行補充、概括,突出講解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鐵路這一運輸動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然后再展開課文。在讀到“他們認為這樣一要挾,鐵路就沒法子動工,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他們”時,學生們表露出了對帝國主義的憤慨之情,我就引導學生說,光恨不能解決問題,我們科學技術發展不如人家,就要被欺辱,詹天佑就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毅然接受了修筑鐵路的使命。當讀到“消息一傳出,全國轟動了,大家說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時,學生們的情緒變得興奮起來,表現出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我抓住時機問學生:“詹天佑怎么敢接受重任?”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詹天佑是鐵路工程師,懂技術。我補充說,當時懂技術的可能不僅詹天佑一人,詹天佑敢于冒風險接受重任,是受愛國主義思想的驅使,為中國爭一口氣。在課文教學臨結束時,我激勵學生說:現在,我們在一些科學技術領域方面還落后于外國,這就得靠你們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爭氣了。
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一樣,都具有語言精練,節奏感強,形象思維豐富,感彩濃厚等特點,它不但以它獨特的風采在文學園地中占一席之地,而且還有不少深沉悲壯的愛國主義詩篇。
小學語文教材第九、第十冊中的幾首詩都是贊美祖國山水之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真是妙不可言。雄偉壯麗的廬州瀑布,奔騰咆哮的萬里黃河,幽清脫俗的滁州西澗,別樣風情的寒山霜葉,都飽含著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足以使學生豪氣頓生,心曠神怡,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內心情感得以升華。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詩,借多姿的柳樹來贊美春天。它運用了新奇的想象,生動的比喻,巧妙地刻畫了春柳的秀麗印象,歌頌了春天給大自然帶來的蓬勃生機,給人以美的享受。
劉禹錫的《浪淘沙》,更是以豪邁的筆調配以奇妙的神話,敘述了黃河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直到牽牛、織女家的豐富想象,把詩人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頓感祖國山河的壯麗多姿,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又如杜牧的《山行》,以另一種清新的筆調,寥寥數語,便描繪出寒山霜葉綽約的風姿,教師抓住前兩句中的“遠”、“斜”、“白云深處”等詞讓學生展開想象:彎彎曲曲的石頭山路向前延伸、延伸,一直到山頂,山高險峻,山頂上白云繚繞,幾戶人家擇地而居。此景清麗幽雅,如臨仙境,接著緊扣后兩句中的“晚”、“紅于”等詞,使學生聯想到夕陽斜照,霜葉紅艷,曲徑之巧,白云之神,令人陶醉,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例如《再見了,親人》一課中,有志愿軍對朝鮮大嫂說的這樣一句話:“您為我們付出了代價,難道還嫌它不夠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里,“代價”是個關鍵詞語,教師可先讓學生查字典,然后把它放到課文中去進一步理解。學生把“代價”這個詞與課文所敘述的朝鮮大嫂為了志愿軍而負傷的事跡聯系起來思考,便認識到,這時的“代價”,指的是朝鮮大嫂為了支援志愿軍所付出的鮮血。這種用鮮血凝成的情誼的確“比山還高,比海還深”。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既受到了語言訓練,又受到了國際主義的思想教育。
又如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加深同學們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對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無比痛恨。
再如《金色的魚鉤》一文,課后我布置同學們以6~8人小組排演課文劇,在班上表演,并選出優秀的一隊,老師再作輔導。從道具到音響、舞臺設計等都作精心的編排,并讓他們為全校師生作匯報表演,孩子們的表演轟動了全校。同學們通過朗誦表演,使老班長舍己為人的光輝形象永遠活在了人們心中。
一、構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本課程管理體系
文化育人離不開豐富的活動載體。我校立足“走進海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以海洋文化為主線,逐步構建起以“海洋探究”為主體的探究類課程和以“貝雕創作”和“海洋剪紙”為特色的技藝類課程的雙軌課程體系。
1.從學生興趣出發,在實踐中開發主題資源
我們從學生興趣和生活切入,帶領學生走進漁家小院,走向養殖場、漁港碼頭,學生在玩、看、體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問題進行篩選、歸總、分類,最終確定班級研究主題和各小組的子課題,如“漁家樂”、“海鮮營養包”等。我們組織學生到漁村探訪剪紙藝人,聽漁家爺爺奶奶談源遠流長的漁家剪紙文化,請教精妙的剪紙技藝,一個“漁家剪紙”主題就這樣確立并實施開來。我們還發揮社區優勢,組織學生開展“走進艦艇、走進企業、走進漁港、走進漁市、走進社區”的“五走進”活動。學生通過實地考察,不僅親身體驗了改革開放給石島帶來的變化,同時還積累了大量的活動資料,為課程資源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2.構建拓展海洋特色課程體系
我們深入剖析,制訂了“以《走進海洋世界,擁抱海洋世紀》為主題,開發《走進海洋世界,體驗成長之旅》——貝雕藝術、海洋探究、海洋剪紙等系列課程,力創海洋特色品牌課程”的發展目標。自出版《走進海洋世界,擁抱海洋世紀》這一總綱教材后,我們相繼開發的《走進海洋世界,體驗成長之旅》系列叢書,即海洋精神、貝雕藝術、海洋探究、海洋剪紙等,均注重突破單一領域課程的局限,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如《貝雕藝術》課程,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在技法指導上由拼擺到粘貼,從立體創作、組合創作到情境創作,呈現出年級層次性;在創作內容上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文化幾個領域為依據,劃分為走近自然、我愛我家、成長故事、文學寶庫四個單元,并不斷開發新的創作主題。走近自然,即用貝雕再現大自然中的花鳥魚蟲,展現和諧生態;我愛我家,即歌頌祖國、家鄉美麗河山和社會發展,書寫愛國情懷;成長故事,即記錄學校、家庭生活中的活動體驗和成長點滴,感悟生活之美;文學寶庫,即演繹經典詩詞、文學故事,倡導原創新作。這樣,《貝雕藝術》不再是單一的技藝課程,它在內容上更多元,在體系上更多維,拓展了育人功能。每個活動的具體設計,增設了活動鏈接、方法指導、作品展示、活動延伸、活動評價環節,涵蓋社會實踐、信息技術、社區服務等領域,更能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理念。特別是其中的溫馨提示,語言生動活潑,寥寥數語,精心點撥,方便教師和家長參與指導。
3.尋求課程實施與學校工作的契合點
一是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我們以“走進海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為依托,不斷提升“海洋實踐”特色文化內涵。在教學樓內建成以海洋探究、海洋貝雕、海洋剪紙為主題的各類海洋文化墻,并建成綜合實踐展室——海洋小屋,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在校園內建成海韻實踐園,為學生提供貝雕、沙雕創作機會,實現樓內各具特色的海韻風情,這一道道美麗的校園風景成為了學生實踐活動和特長展示的平臺。
二是與主題教育相結合。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與“學雷鋒”、“紅領巾,心向黨”等主題教育相結合,先后開展《學雷鋒,進海警》《海洋知識宣講》等活動,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體驗收獲,在寫海、唱海、誦海中展示自己的才華。
三是與學科教學相整合。我們加強學科知識整合,使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如“海濱藝坊”,學生用語文課上學到的古典詩詞豐富了貝雕作品的內涵;美術課上,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貝雕創作的基本技法;科學課上,教師和學生們一起制作海洋生物標本。我們力求將海洋研究滲透到學科知識之中,也使各學科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重組和提升。
我們通過海洋知識探究海洋精神,為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海洋特色校本課程也逐步拓展到海洋知識文化、標本文化、貝雕文化、沙雕文化、剪紙文化等多元體系。
二、構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園活動
多元融合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我校以海洋文化為紐帶,將寫字文化、經典文化與之有機結合,讓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中煥發生機。
一是寫字育人與海洋貝雕、剪紙活動相結合。“讀書、寫字、學習、做人”為主題的寫字教育與海洋特色活動相結合,予寫字教學以活力,賦特色活動以內涵。學校制訂《寫字考級方案》,將書寫訓練與長廊書寫,定為每日常規,每日一寫、每周一評,以及每月一次常規考級、每學期一次申報考級,使學生在練習、考級、展示的過程中,體驗進步、感受華夏漢字的智慧與藝術。走進石島實驗小學,欣賞作品,品讀童心,處處都充盈著海的氣息、字的雋秀、情的演繹。學生用生動的文字為作品題詞配文,用激情的宣講述說自己對海洋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方寸世界里,巧奪天工的漁家剪紙作品讓人贊嘆不已;貝雕園里,大型貝雕《魅力石島》系列創作,訴說著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和祝福。書寫展示、文化宣講活動與海洋作品相結合,拓展了體驗的空間,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更多的參與體驗中找到自我展示的舞臺。
二是經典讀寫與海洋文化相結合。綜合實踐活動成就了石島實驗小學的海洋特色,賦予了學校各項活動濃郁的海洋文化底蘊。與海洋文化相結合,學校在晨讀與校園唐詩長廊書寫中開辟了“以詩詠海”欄目,同學們用傳統古詩和現代詩歌歌頌大海的無私和慷慨;在貝雕、剪紙創作中“以海展詩”,用貝殼、海草、砂石、紙藝再現古典詩詞的美好意境,讓學生在讀經典、寫經典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道德修養,感受經典詩詞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