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愛國主義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德育教育;古詩詞;愛國主義;環保教育
古代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文學價值極其獨特。從先秦的詩經,到戰國的楚辭,從漢代的漢賦到唐代的唐詩,從宋代的宋詞到元明清的元曲散曲,它像一座綿延起伏的萬里長城,盤俯在中國文學的廣袤大地上,它既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也是我們初中政治學科進行德育教育有效的載體。俗話說,“萬事德為先”,學校教育也是以德育為首的,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挖掘我國古代的經典詩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體現了一種對祖國的認同和支持的態度,它是千百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誠團結、一致對外的思想基礎,更是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祖國統一的精神力量。古詩詞教學中尤其需要強化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使學生時時處處牢記自己是祖國的一份子,理應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愛國教育無處不在。愛國主義是德育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的古詩詞也不勝枚舉。例如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時,我運用南宋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來進行課題的導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被俘的文天祥的愛國情懷,我從文天祥悲壯激昂的愛國觀、舍生取義的生死觀、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出發,讓學生分析、交流、探討,并使文的精神與我國的統一大業聯系起來,學生心中自然升騰起愛國主義的火焰,對港澳臺的回歸也充滿了愛國情懷,引入課題十分自然。
其次,鄉情教育無時不有。愛國教育,從小處講,即鄉情的教育。如果人人都愛家鄉,愿意為家鄉的改變出一點點兒力,那么,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家鄉的面貌就會煥然一新。例如講“愛國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時,我引入唐代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針對本節的鄉情教育,并有意設置了兩個問題:“(1)除夕之夜,為什么作者不寫大紅燈籠高高掛和鞭炮煙火的齊鳴閃耀,而有意寫了一盞寒燈呢?(2)詩句寫故鄉的親人在這除夕之夜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其實質是寫什么?”通過問題
的設置和學生小組的討論與交流,得出作者寫一盞寒燈是為了渲染旅館的清冷,表達作者內心的凄涼孤寂。寫故鄉的親人在這除夕之夜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其實就是寫作者思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再讓學生聯系自己家鄉的面貌與親人的音容,思考改變家鄉落后的辦法、降低對親人思念的方法等等。無時不有的愛鄉教育使學生牢記自己的學習使命,用學到過硬的本領來建設家鄉,從而報效父母的養育之恩和鄉土的哺育之恩。
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滲透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其性格還具有可塑性,且學生的學業有成與將來的事業成功都需要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指導。探尋浩淼深邃、博大精深的古詩詞,深入挖掘“三觀”教育的內容,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例如,講“人生難免有挫折”時,我引入了唐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全詩表達的是作者遭受異己打擊,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然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卻是富哲理的經典,它將郁悶轉為豪放,意指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卻以樂觀豁達的心態泰然處之,它蘊含的積極的人生觀是值得借鑒的。對此,我讓學生與自己的人生聯系起來,將來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三、環保教育的常抓不懈
目前,人類追求快速發展中,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等過程中環保的忽視,導致污染嚴重、氣候異常等問題的發生,可持續發展戰略面臨挑戰。例如,生態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程度驚人,霧霾天氣越來越多等等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利用古詩詞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強化學生環保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是初中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探索和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現在的學生功性利、名利性很強,自私、不尊重他人、對人事采取冷淡漠不關心的態度等時常有之。如果古詩詞的教學中,經常引入關于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詞,讓學生不斷欣賞、品評,久而久之,會使學生逐漸忘卻了名利與得失,平復了心理的失衡與不快,在保持高尚的節操、錘煉高貴的品格、提升道德的品位等方面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講“人類面臨有嚴重的環境問題”時,我有意把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引入話題,讓學生分析與品賞,頓時泰山的高大巍峨映入眼簾,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會油然而生,由愛而生護,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敢于戰勝困難、攀登高峰等品質,從而為學生開啟了一扇道德涵養的閘門。
總之,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如果我們從我國浩瀚如煙的優秀古詩詞入手,抓住經典名句背后的深刻寓意與人生哲理,來引導學生、教育學生、感染學生,一定會使初中政治課教學的改革煥發出新時期德育教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長周.古詩中的德育教育賞析.《華夏教師》,2012年09期
[2]聶榮剛.古詩文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作用.《甘肅教育》,2011年15期
[3]張勁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借用古詩詞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之我見.《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的教育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客觀研究解讀教材文本,培植學生的拳拳愛國衷情
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課文內容編排上對所包含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反映祖國壯麗山河、豐富資源的詩文,如《中國石拱橋》、《濟南的冬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云南的歌會》《斑羚飛度》等。
第二種類型:反映報效祖國、眷戀故土的小說與散文,如《最后一課》、《藤野先生》等。
第三種類型:反映祖國燦爛文化藝術、優良傳統的精美品文,如、《故宮博物院》、《蘇州園林》、《核舟記》、《背影》、《散步》等。
第四種類型:反映中華兒女爭取民族獨立、國富民強艱苦奮斗的經典篇章,如《蘆花蕩》、《過零丁洋》、《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
二、正確理解教材內容,滋養學生片片愛國真情
初中語文教學中所進行的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教學工作的一項系統工程。如在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有一些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每一單元后面的“寫作、口語交際 綜合性學習”、“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等、其實,在這一部分當中,無一不是同樣也蘊藏著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巨大資源。些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學習的過程,而且能讓學生在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在思想認識上有所提高,對祖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彰顯學生的堂堂愛國激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存泥更護花”“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中華上下五千年,歷代的文學家燦若群星,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入選的古文一般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學習這些古代優秀文學作品,對于啟迪學生智慧,增加學生知識,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弘揚古代文化,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這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契機,從而進一步激發、彰顯學生的堂堂愛國激情。
四、欣賞秀美壯麗篇章,振奮學生的滔滔愛國熱情
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描寫祖國大好河山、名勝古跡的詩文很多,如《與朱元思書》、《沁園春?雪》這些名篇佳作,往往是通過寫山寫水,寫物抒情來表達作者的愛國情懷。在教學這些情文并茂的詩文時,教師要借助于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描繪和贊美,不失時機地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如《與朱元思書》一文,作者實感出發,著力描繪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現了山水之美,抒發了作者由政治失意轉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情緒。一代偉人《沁園春?雪》一詞, 作者抓住“長城、大河、群山、高原、”等具體事物的崇高偉大形象描寫,借助于“舞”“馳”等動詞的傳神描繪,以及修辭格的巧妙運用,把一幅氣勢恢宏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祖國河山圖展現在學生面前,
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美麗如畫、雄壯磅礴,情不自禁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贊美之情。通過教師課堂上的點撥指導,既激發了學生的欣賞經典詩詞的美感,又能讓學生自然生發出熱愛祖國的情懷,學生救能夠進一步認識到年青一代正在肩負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歷史使命,更加振奮出學生自己的滔滔愛國熱情。
五、注重課堂內外學習結合,催動學生的浩浩愛國豪情
關鍵詞:古典詩詞 人文素質 大學生
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成大事者,唯有激流勇進,不畏艱險,奮力拼搏,方能中流擊水,抵達理想的彼岸。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在這一思想的鼓舞下,不屈不撓,艱苦奮斗,成就了無數驚天動地的不朽事業。大學時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素質修養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時期如果重視人文素質修養,對自己一生的成就將產生長遠而巨大的影響。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擔當著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任。它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培養,人格的完善,情感的陶冶,審美水平的提高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培養“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情懷
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民族精神一直深深地印在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中,它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直以來,愛國主義都是民族精神里的核心部分,中國古典詩詞經歷幾千年的淘洗沉淀,成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愛國主義就是貫穿其中的一根主線,正是出于對自己故土家園和骨肉同胞的熱愛,才會創造出如此燦爛的民族文化。學習古典詩詞,可以引領大學生去觸摸我們民族的偉大靈魂,培養大學生濃厚的愛國情懷。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許多滿懷愛國情懷的名作,像《管子·牧民》里的“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禮記·儒行》中的“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屈原《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等,都寄托了作者對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無論身居何位,都心憂天下,關心國家的命運和民生的苦樂,丹心碧血,一片熱忱,把愛國的思想付諸實際行動。
再翻開唐代的詩篇,同樣包含著刻骨銘心的愛國之情、生死不移的報國之志:“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貞。”(柳宗元《韋道安》)等等都深刻表達了矢志不渝的愛國之情,感人肺腑、代代傳頌。更有甚者,像愛國大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兵車行》,無不滿含深厚的愛國之情。岑參的《走馬川》、《輪臺歌》、《白雪歌》里所表現出的不畏艱險、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為祖國做出貢獻。再看辛棄疾、陸游等愛國主義詩人的大氣磅礴,“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直至死后要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等等都是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的。
二、完善“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美好人格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歷史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怎樣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質,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則是他們需要認真思考和付出行動的問題。漫長的古典詩詞發展史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積累的歷史經驗,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對大學生高尚人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價值。當代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應當包括崇高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自強不息、關愛他人、胸懷寬廣等等,古典詩詞里關于高尚人格的詩詞歌賦俯拾皆是,它在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有一段話論述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這三句話被王國維用以表現“立志-拼搏-頓悟”的人生三境界,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和哲理意趣。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蘊涵著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選擇正確,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選擇錯誤,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遭到失敗。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導向,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尋找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在告別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兩難選擇”。如何正視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沖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呢?一個的重要途徑,就是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學生通過自省、自律的方式,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思想道德判斷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增強學習的自覺性,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為社會造福。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懷
我國有許多抒發愛國情懷的詩詞格言,內含心懷天下的憂患意識,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明白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作為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最深厚情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有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每個學生都可以身體力行熱愛自己的祖國。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含自強不息精神
精彩話題一:愛國主義
【實地課堂】第一小組口頭作文展示內容概括:
生1: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始終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終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力量。這一單元的作品從光未然的《黃河頌》,到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再到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和樂府名篇《木蘭辭》。教材編寫的目的就表現為一個主題:“熱愛我們的祖國”,培養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操。
生2:《木蘭辭》中的花木蘭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形象,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木蘭成為人們景仰的巾幗英雄。從小時候的最愛——迪斯尼經典動畫片《花木蘭》,到豫劇大師常香玉的豫劇《花木蘭》,人們都耳熟能詳。課外,我們組還收集到在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愛國藝人常香玉先生帶領豫劇團在全國各地募捐義演,并將義演所得款項購買一架飛機捐獻給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事跡。
生3:中華五千年,忠臣三千位。我們想起了屈原,面對國家的腐敗,他知道憑借自身的力量不能拯救社稷,只得跳江,以身壯山河!他愛國,驚天地,泣鬼神。百姓深受感動,只能扔入食物喂魚,使屈原身軀不被魚所褻瀆。想起了岳飛,精忠報國,當屬猛將岳飛。岳飛精忠報國,無奈國運衰竭,滿朝皆黑,但更使他白上添白,名垂千古。想起……在2003年非典期間,千千萬萬名醫護人員日日夜夜忘我工作,甚至因為盡力為挽救患者,不惜犧牲了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還有至今讓我們大家都無法忘卻的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軍民同心協力、共抵天難的一件件感人事跡。國家強盛,百姓幸福,這是當代和平社會里愛國主義最為樸素的價值指向,也是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標。
【師評】愛國主義是我們一直弘揚的主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同學們把個人的行動融入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時代洪流中去,使愛國主義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背景音樂——成龍/劉媛媛《國家》響起)
精彩話題二:孝敬父母
【實地課堂】第二小組口頭作文展示內容概括:
生1:“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寫有父親的名字。“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體恤父親年邁力衰、弟弟尚且年幼,面對無人從軍的困難,她為保家衛國,“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木蘭對家人的那份濃濃親情,請每個同學都要做到“孝敬父母”。
生2: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從牙牙學語時讀的《弟子規》,到“臥冰求鯉,孝感動天”等《二十四孝》里的一個個故事,伴隨我們一同成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小家到大家,只有珍愛親情,孝敬父母,我們的家才能和睦,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
【師評】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身邊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精彩話題三:“誰說女子不如男”“男兒當自強”
【實地課堂】第四小組口頭作文展示內容概括:
生1:我們女性從古至今也有很多傳奇的代表。從漢代才女卓文君,到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武則天。宋代女詩人李清照堪稱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近代有為滿清專制帝制、創立民國而英勇獻身的女中豪杰秋瑾。當代有我們喜愛的作家冰心奶奶、楊紅櫻阿姨,敬愛的副總理吳儀奶奶,女運動員鄧亞萍和郭晶晶,更有我們的飛天英雄劉洋等……
生2:我們組的實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現在由我為大家即興表演豫劇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大家掌聲鼓勵!謝謝!全體女性同胞們,我在此倡議大家攜起手來,從今天起更加努力學習,讓本班女生的名字在全校的光榮榜上大放異彩吧!
生3:由我代表解釋本組話題為什么是兩個。(嘻嘻!)第一個話題是我們組根據老師選的文章內容一致通過,“男兒當自強 ”是本組男同胞又添加的。既然你們女生都有倡議書,我們男兒們更不能退縮,本班的男同胞們要更加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