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數理統計教學論文

數理統計教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理統計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數理統計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一門注重理論的數學課程,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是必要的,但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僅僅以此作為目標。那么,一方面,在教學中我們就要做到有取有舍,基本的定理和公式要講清楚,而對于這些定理和公式的證明可以對學生降低要求,通過多舉例子,多給實際案例,讓學生學會使用這些公式和定理;另一方面,將一部分學時單獨列為實踐學時,目前數學軟件在統計領域的使用非常廣泛,比如常見的:Mtlab、SAS、SPSS等,在教學中將理論與相關數學軟件相結合,進行上機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到本門學科在實際中如何應用,也讓學生能夠掌握一到兩門數學軟件的使用,方便他們今后專業學習。

二、結合專業,注重案例教學

在地質類專業中,很多實際問題都直接用到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內容,比如:區間估計、假設檢驗、參數估計等,都是在地質類專業教學中常用的數理統計方法。那么,我們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堂教學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將地質類學科中的案例與數理統計中的這些方法相結合,把地質學中的實際問題當作例子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堂中進行講解,地質類專業的案例在很多時候就是在具備專業背景下的統計學的應用,用這類問題來替換課本上枯燥的數學例子,一方面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為將來學生在專業課中使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知識打下基礎,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從基礎課到專業課的自然過渡。

三、將數學建模的思想融入日常教學中

數理統計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概率論統計學數理統計教學改革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計算機的發展,數學的思想和思維方法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數學在現代科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將數學思維方法應用到醫藥學領域,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解決醫學實際問題是醫學院校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醫藥數理統計》是為醫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旨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科研意識,用數理統計方法去分析和解決醫藥學中實際問題。從數理統計這門學科本身來說它是研究隨機現象的科學,它有自己獨特的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與以往學生學過的高等數學思考方式不同,兩者思想體系差別較大,基本理論比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較濃厚,學生除具備《高等數學》基本知識外,還應具備語文、邏輯學知識,是公認的一門較難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畏難情緒,我們對這門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以下是我們的一些思考與體會。

1聯系醫藥學專業基礎,優化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在醫藥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專業課和非專業課的觀點,而《數理統計》課是公共基礎課、非專業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明確培養目標,轉變數學觀念,我們認為醫學院校的數學教育應以數學的應用為主要目的,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目標。應改變傳統的重知識傳授,重技能計算技巧訓練,輕能力培養忽視應用,我們應把教學重點轉到通過講解數學概念、定理,思想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思想并應用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培養應用能力,學以致用。為此,我們教學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根據一般本科醫學院校教學定位和醫學生的專業特點,改革教學內容,優化教材體系,使教材盡可能體現應用數學的特點,使其知識結構更具實用性、可讀性,更具醫科的特點。

對教材體系、內容增減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①本門課程是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主要應用部分在統計學部分,在不影響本課程體系完整性條件下,壓縮概率部分內容,減弱概率論部分理論難度。

②改變重概率輕統計重理論輕應用的現象,淡化定理證明和計算技巧訓練,加強統計思想和統計方法的講解,重點介紹如何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突出應用。增加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簡介。

③增加與醫藥學緊密聯系的例題和習題。適當配置一些臨床案例,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案例來體會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封閉型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記的“填鴨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其要害在于用教師的思維活動代替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智力發展受到束縛,不能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更談不上有創新能力。根據《數理統計》課程偏難應用性又較強的特點,我們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努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討論式教學法,增強學生積極向上參與意識,培養互相溝通合作的精神

傳統教學法偏重于“教”,忽視學生的“學”,課堂教學大多是教師的“一言堂”。我們都知道應重視互動教學,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但往往忽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討論式教學法是在師生之間雙向信息交流基礎上,增加學生之間的協助和交流的一種教學方法。根據《數理統計》課程特點,對一些較難理解的內容或富有爭議性問題,采用教師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擬定好要討論的問題,可以進行課堂提問、討論、回答,也可以小組討論,留問題課后討論等多種討論形式。例如,我們在講完區間估計概念后,為了準確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出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P{θ1<θ<θ2}=1-α能否說參數θ落入區間(θ1,θ2)的概率為1-α?經過討論,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此說法是錯誤的,回答正確。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學堅持此說法正確,教師及時總結、釋疑說明回答錯誤的同學是把參數θ當成隨機變量了。學生圍繞某一問題進行討論,不僅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同時在解決其它同學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們往往會留下思考題讓學生回去討論,給學生提問,留下新疑使教學在“有疑”中結束,使學生感到學習這門課程有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實踐證明,討論式教學法對于學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開發和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同時這種方法也督促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積極學習,提高講課素質。

2.2案例式教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決策技能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況的描述,它一般要涉及一個決策問題。教學案例是適應教學目標的需要,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在對實際調查后所作的客觀書面的描述。案例式教學法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主要采用對話式、討論式和啟發式。這種教學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組織案例,把學生引導到實際問題中去,進行學習、研究、通過分析、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備課中,注意選取醫藥學真實案例,一旦選定某個案例作為教學方法,首先要熟悉案例內容,找出案例涉及的重要問題,尋找該案例相關資料,將案例要求學生事先閱讀,擬定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充分發表了觀點后,教師及時總結答疑。例如:在講假設檢驗內容時,我們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闡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推理方法,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案例結合起來,使課堂講解生動,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數理統計》這門課是公認的一門較難課程,學生學習起來確實存在畏難情緒,而案例教學法采用的案例是來源于現實的醫藥學實際問題,有可能就是學生將來步入工作崗位要面臨的實際問題,這樣對學生來說就有一種吸引力,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法采取以學生為主進行課堂討論方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決策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切身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奇妙作用。

案例教學法雖然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我們也看到它的不足之處,案例教學是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描述,它不能代替系統的理論教學,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才能分析案例,理論教學是基礎,案例教學是補充,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好,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2.3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授課效果

21世紀,教育現代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教育的現代化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現代化,也包括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對于學生來說,《數理統計》這門課程要比以往學過的高數難學,基本理論比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較濃厚,為了消除畏難情緒,增強課堂學習內容的感染力,在課堂上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通過圖形顯示配上文字說明,能創設一個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生動直觀的教學環境。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我們應該注意到CAI教學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語言魅力是任何機器所無法取代的,一節課是否能吸引學生,不在于CAI課件的趣味性,而在于教師的語言魅力,用語言吸引學生,而不是課件吸引學生。教師不可過多地用課件進行授課,也更不適合應用在教學的全部過程,因為它的條理性較強,不易更改,使教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融會貫通受到限制。只有把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和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察

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考試改革,它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前者對后者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后者為前者打下了基礎。對于《數理統計》這門課程,除了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對考試改革不可忽視。通過改革考試,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考試改革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

①改革考試內容。考試內容如果局限于教材,劃范圍、定重點,這樣助長了一部分學生死背硬記也能得高分,傷害了認真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考試內容應體現出對基本理論、基本統計方法的掌握,淡化計算技巧,注重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適當出一、二道能考察創新能力的題目。

②避免考試方式單一。考試模式多樣化,平時要有測驗,要提交讀書報告,增大平時考試成績的比例。學生的成績應根據平時成績、讀書報告和期末卷面成績綜合評定。

③改革考試題型。應減少客觀性試題比例,多出些綜合性思考、分析題,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總之,《醫藥數理統計》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應用數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本研究是針對一般本科醫學院校的教學定位進行的一些思索和實踐,還有一些方法不夠完善,但我們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為培養21世紀應用創新型醫學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數理統計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是一門綜合性、系統性、社會性及動態性的專業,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兩個方面。交通系統是與整個社會經濟系統密切相關并相互影響的復雜巨系統,其自身又是一個由諸多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要素所組成的有機整體,是一個多目標、多約束、開放性的大系統。[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執法等手段,正確處理道路中的人、車、路、環境之間的關系,使交通盡可能安全、暢通、和諧發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是一個集工程技術與社會管理為一體,兼顧硬科學與軟科學的綜合性、實踐性專業。

2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思想和理念是實際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我國高等教育雖有百年歷史,但在思想理念上始終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創新、重條件輕管理、重局部輕整體的觀念。[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培養模式也普遍存在重視訓練學生的警務執法技能,而忽略對決策性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一名卓越的警務人才,不僅需要靈活掌握警務執法技能,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道路交通管理與控制的決策性創新實踐能力。

(2)資源配置不佳,教學條件有待提高。隨著公安院校辦學規模、專業數量、招生人數的擴大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日益突出,對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要求也必須隨之不斷提升。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作為新興特色專業,由原來的大專變為本科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配套條件等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公安院校實習基地資源較為豐富,多為地市級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門,但是校內與之配套的實踐教學條件不佳,實驗室建設、實驗器材配備還處于初級階段。

(3)課程設計單一,實踐教學缺乏創新性。由于教學理念偏差、教學條件不足,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缺乏一定的創新性。浙江警察學院交通管理工程專業雖然也開設了相關交通工程設計類課程,例如交通工程學、道路交通控制學、交通組織與規劃、交通建模與仿真等,但存在單個課程各自為政、課程間交叉融合不足,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嚴重脫節,對學生決策性創新能力的培養停留于理論認識層面等問題。

交通管理工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專業,目前的課程培養體系偏重理論講授,學生缺乏對理論的綜合應用及實踐能力。同時,由于交通具有不可實驗性和不可再現性,很難在實際中對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技術進行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計算機輔助以及虛擬再現的手段,可以為交通管理工程相關課程的實踐應用提供技術支持。

3 CAD技術對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現實意義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術,又稱計算機輔助設計是以計算機系統為支持,進行產品和工程的方案設計、解析計算、判斷優化、分析評估和詳細設計的一門技術。[3]CAD技術由于其綜合分析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優化評估能力以及虛擬仿真能力等特點,非常適合在交通管理工程這類綜合實踐性專業中進行應用,對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深學生對專業基本概念及理論的理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包括交通工程及交通管理兩大方面,課程涉及數學、物理、運籌、管理、工程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可以基本掌握專業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但是缺乏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工程的創新能力。通過采用CAD技術進行實踐操作應用,可讓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鞏固對基本理論的掌握,同時加深對專業知識體系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交通規劃與管理課程時,學生可通過對TransCAD軟件的學習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交通規劃四階段模型。

(2)培養學生對專業的濃厚興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基于自身專業特點,目標培養適應現代化交通管理的卓越警務人才。學生在進入本專業學習時,對專業的認同感較低,認為交警的主要職責就是路面執勤,忽略了交通管理工程專業本科培養的主要目標。因此,對于CAD技術的引入及學習,可引導學生開展專業相關的課程設計,例如交通設計、道路工程基礎、交通事故勘測、交通仿真等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對專業的濃厚興趣。

(3)提升學生的專業培養效果。交通管理工程內在機理具有高度的復雜性,這導致了解決方式的復雜與多樣。[4]比如在交叉口設計或交通事故勘測中,一般都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繪制圖紙。這些設計任務的完成,若用手算筆繪,工作量很大,花費太多時間,局限學生的創新思維。若在這些設計中增加CAD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設計理念與效率,也有助于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增強學生的公安實戰技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培養的本科生畢業后基本都輸送到公安實戰部門,學生所需具備的業務水平要求較高。在這樣的大背景條件下,在專業培養中增加CAD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可以增強學生的公安實戰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復合型的交通警察人才。

4 CAD技術在交通管理工程實踐教學中應用

4.1 交通事故處理

AutoCAD軟件是美國Autodesk企業開發的一個交互式繪圖軟件,主要用于二維及三維的繪圖設計,[5]也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6]由于AutoCAD軟件操作簡單、繪圖精確,且提供二次開發環境,可與地理信息系統(GIS)、交通仿真系統、交通誘導系統等兼容,在交通行業有著非常廣泛的發展和應用。

交通事故處理流程中,需要對道路交通事故進行現場勘測,繪制精確的事故現場圖作為事故處理的依據。目前,交通實戰部門人員主要通過現場手繪《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進行存檔,繪圖過程繁瑣且不精確,繪制的圖紙不易存檔保存。因此,在交通事故處理中可以借助AutoCAD繪圖軟件繪制現場勘測圖,如圖1所示為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勘測圖,圖中可清楚詳細記錄事故現場情況,對事故發生時的地點、車輛運行軌跡、碰撞類型等信息一目了然。

4.2 交通系統仿真

交通系統仿真可以動態地、逼真地模仿交通流和交通事故等各種交通現象,在研究出行者出行行為和各種類型道路交通流運行機理的基礎上,復現交通流的時空變化態勢,深入地分析車輛、駕駛員和行人、道路交通要素的特征,有效地進行交通系統的規劃、組織與管理、交通能源節約與物資運輸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7]交通警察作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需要借助交通系統仿真對所提出的管控方案進行效果評估。因此,對于交通管理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也需要在課程設計中增加交通系統仿真技術的學習及應用。如圖2所示為行人過街行為仿真,通過VISSIM軟件對設計的行人過街信號配時方案進行模擬仿真,并對方案進行評價。圖3所示為道路交叉通仿真,模擬交叉口的實際運行狀態,從而對優化方案進行評價。

4.3 交叉口信號配時優化

交叉通信號配時優化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緩解道路擁堵提升路網運行效率的重要技術手段。利用交通輔助技術進行交叉口信號配時的優化與評估,能夠有效提升交叉口信號配時的效率與科學性,并能夠進行事前評估與對比分析,更好地為交叉通管理提供有效依據。Synchro軟件是一款交通信號輔助配時設計工具,并具備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仿真、區域協調控制、交叉口自適應控制等核心功能。同時,該信號輔助配時軟件還具有與主流的交通仿真軟件CORSIM、TRANSYT-7F、HCS等的接口,具有較好的工程實踐價值。Synchro交通信號協調及輔助配時設計軟件包含Synchro、SimTraffic、SimTraffic CI、3D Viewer、Warrants等的組件,能夠實現交通仿真、三維場景生成、獨立交叉口評估等功能。Synchro兼容HCM 2010、MUTCD 2009等重要的國際重要規范標準,為交叉口的評估與信號優化提供了標準化的輔助決策流程。

數理統計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科技資源 資源配置 配置能力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s the "first resource"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reng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llocation capability dominates the invest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output. At presen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efficiency and 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cap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is relatively rare. This paper summarize the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bilities,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it. All of these researches indicate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ultimately benefi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Resources allocation; Allocation capability 

科技資源作為稀缺資源,其優化配置已成為各國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反映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能力及潛力,它并不是單獨某一種能力的體現,而是由幾種能力合同作用以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域科技資源配置的最終目的是優化科技資源的配置、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科技成果。 

1 科技資源配置的研究 

首先,有必要了解已有文獻對于科技資源的界定。周寄中(1999)認為科技資源是科技創造性勞動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第一生產力”的要素, 被稱為“第一資源”[1]。丁厚德(2001)認為科技資源是投入科技人力、物力、財力、信息以及組織的總和[2]。其實二人對于科技資源的定義有著共同之處,即認為科技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要素而參與到生產中,只是周寄中的觀點更加偏重于強調科技的要素角色,而丁厚德的定義則更加具體化突出科技要素的組成部分。孫寶鳳等(2004)對丁厚德的觀點進一步完善,認為科技資源是能夠直接或者間接推動科技進步,并且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切資源,同時將科技環境資源也列入其必要要素中[3]。 

科技資源配置指的是各類科技資源在不同科技活動主體、領域、過程、時間、空間上的分配和使用[4]。目前國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展開[5-6],且側重于方法對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的模擬[7]。而國內關于科技資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個方面[8],即科技資源配置的含義、特點、作用機制的研究與分析,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相關研究、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的相關研究以及科技資源共享與科技資源整合模式的研究。科技資源配置能力是科技資源配置的重要研究內容,衡量科技資源配置的綜合能力。經濟在達到均衡的過程中所用的時間,預期的效果取決于人為對資源配置能力的把握[9]。因此,研究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可以優化對科技資源的配置過程,提高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最終實現科技投入到經濟產出的轉變。 

2 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內涵的界定 

從廣義的角度看,周勇,李廉水(2006)認為區域科技資源配置能力是區域內,結合實際,運用和整合科技資源,為科技、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創造效益的能力[10]。徐建國(2002)把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定義為區域內能夠高效率地運用和整合科技資源的能力,其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科技資源配置的規模、強度、結構、方式以及運行模式等要素的影響[11]。華瑤(2004)認為科技資源配置能力是一個區域高效運用與整合科技資源的能力,這個區域從宏觀上講可以是國家或地區,從微觀上講可以是某個單位或部門[12]。在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較早的研究中,學者們基本上延續了徐建國(2002)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內涵的研究,直接引用其內涵或對其加以補充。 

從狹義的角度看,李應博(2009)認為區域科技資源配置能力是科技資源配置的主體對科技資源的獲取、使用和獲得收益的能力[13]。吳家喜,彭潔(2010)對其定義為科技資源配置主體在對科技資源進行配置的實踐過程中,科學定位科技資源的投入與使用狀況,有效整合和利用內外部科技資源的知識與技能。周偉,章仁俊(2012)將區域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內涵界定為,區域內,結合區域實際,制定有效的科技政策,營造良好的科技人文環境,使科技要素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中合理分配與使用,確保科技成果高產出并高效地應用于社會生產,最終實現經濟的高產出的一種能力[14]。綜上研究可以看出,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內涵的研究,具有從籠統到具體,宏觀到微觀,廣義到狹義的規律,這些規律越來越具體地對科技資源的高效化優化配置提供理論指導。正確地理解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內涵,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各項指標的選取等具有指導意義,為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實證分析等的研究形成理論支撐。 3 中國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研究現狀 

從研究內容上講,現有的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主觀解釋。學者們在就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某一個方面進行延伸研究時,一般都會對資源配置能力的內涵,基于自己的研究角度做出界定。如吳家喜,彭潔(2010)總結和探索了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內涵、特征、驅動因素等。第二類是科技資源配置能力評價體系理論上的構建。如華瑤等(2004)的科技資源配置能力評價體系,周偉,章仁俊(2012)的區域科技資源配置能力評價的BSC模型等,都實現了定性指標的定量化處理,為定量衡量科學資源配置能力提供了理論依據。第三類是結合區域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實證分析。目前在實證方面較為廣泛的研究有三大方向。第一個方向是針對國家廣泛區域的宏觀分析。主流的研究是對中國東、中、西部的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評價。如楊艷萍,趙洪祎(2007)[15]、楊艷萍(2007)[16]、李恒等(2013)都是基于模型基礎上對國家的宏觀科技資源配置能力進行分析[17]。第二個方向是針對某個省市的中觀分析,如畢娜等(2006)以寧波為對象進行實證分析[18],陳呈頻等(2007)立足于浙江省的現狀進行研究探討[19],范斐等(2013)研究了長三角地區的科技資源配置能力與城市化進程交互耦合的深層次機理[20],宗曉麗(2010)則根據山東省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21],第三個方向是結合某個企業或單位的數據作實證研究,為其發展提供策略。如李志遠(2012)研究科技資源整合對企業效率的影響機理[22], 單娜(2007)通過分析得到是科技資金和人力等要素得到最優配置[23]。雷彥斌(2012)認為行業研究所作為各個行業的科技前沿單位,科學地評價行業科研院所的效率水平[24]。 

從研究的展開角度來看,早期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依據其內涵進行補充和擴展,如徐建國(2002)從科技資源配置的規模、強度、結構和效果深入和建立模型,在其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都是沿用這種方式。但隨著研究的進行,研究角度也在隨著研究的轉變規律而發生變化,在研究的展開角度上漸漸深入。如黃宇等(2011)從科技人力、財力資源兩個測量維度展開模型探討[25]。周偉,章仁俊(2012)從投入產出、環境優化、成果轉化、持續發展四個維度深入進行進一步研究。李恒等(2013)從人力、財力、物力、信息、配置效果角度深入研究。總體來說,研究角度越來越深入和多樣化,這樣不僅有利于擴展學者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理解,更有利于擴展思路,使其更好地解釋經濟社會中科技資源配置能力有關的經濟現象,解決優化資源配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科技資源更好的服務于經濟發展。 

從研究方法上看,現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華瑤等,2004),“非線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周勇,李廉水,2006),基于BSC的基本模型的方法(周偉,章仁俊,2012),耦合協調度模型(范斐等,2013)。 

4 結論探討與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國家的宏觀層面上看,國家的東、中、西部由于其歷史或地域差異,各區域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差別較大,因此資源配置的重點和方式也應當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論。東部地區由于歷史文化積淀,瀕臨沿海,擁有較好的資源配置的環境,應當更加注重科技資源的投入、研發、以及成果的轉化,注重配置效率。而中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對科技資源的投入和吸收都較低,應當著重于科技成果的引進與應用。 

從社會層面上看,中國經濟目前仍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政府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不可忽視。各地政府或企業單位應當首先加大科技資源的投入力度,優化科技投入結構,加大對高息技術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僅重視量的積累,更要注重質的提高。同時,重視基礎教育,加大科研教育院校與社會的交流,促進科技研發成果的轉化。從國際層面看,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已成為主流趨勢,技術溢出效應為發展中國家加快科技發展提供可能。因此,我國要增強主體對內部科技資源整合能力和外部科技資源的獲取能力,統籌協調,加大開放力度,提高國家的整體科技資源配置能力。 

總的來說,目前對于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但也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當前國內外對科學資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多側重于模型的構建與評價,這種評價雖能對科技資源配置方向給予指導,但量化數值不夠精確。其次,已有的文獻偏重于實證研究,而對理論的探索沒有很大的進展。事實上,只有理論層面不斷提升,其付諸于應用才有可能。因此,對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理論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提高。再次,微觀層面的科技資源配置能力的研究不足。隨著隨著中國市場化經濟的加深,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必將削弱,而更多企業單位將會擔起資源配置主體的重任。因此,加強科技資源配置的微觀研究也將是未來的一個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周寄中.科技資源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丁厚德.科技資源配置的戰略地位[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35-36. 

[3] 孫寶鳳,李建華,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楊印生.運用DEA方法評價地區科技資源配置的相對有效性[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4(2):52-53. 

[4] 丁厚德.科技資源配置的戰略地位[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功县| 乌海市| 涿州市| 雷波县| 文成县| 墨脱县| 邮箱| 克东县| 湘乡市| 股票| 阳谷县| 疏附县| 淅川县| 宁陵县| 鄂托克旗| 平潭县| 富阳市| 苍南县| 桃园县| 井陉县| 宜兰市| 益阳市| 诸暨市| 南郑县| 福贡县| 阿图什市| 门源| 加查县| 资源县| 淄博市| 镇安县| 会同县| 务川| 康定县| 庆云县| 东宁县| 瑞安市| 景洪市| 山东省| 建始县|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