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運動會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22年成都大運會有多少個國家參加
將會有來自17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運動員多達1萬余名。
成都大運會延期至2022年舉辦
成都大運會原計劃是2021年8月份進行開展的,后因疫情形式延期至2022年舉辦。
其名稱依然用的是“成都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
其中運動會的表示保持不變,將會開展共計18個體育項目。
[關鍵詞]吉林 中等職業學校 運動會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127-02
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操作性強的技術工人和有一定職業素質的專門人才需求量很大,因此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2005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總理強調: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同年,教育部還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的文件,這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要求,確定了目標,更加快了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主旋律下,加之實施新課標的配合,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職業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變革,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職業學校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獨特的育人作用: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心理調節能力等,而運動會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一環,它的發展方向不容忽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吉林市7所中等職業學校中隨機抽取3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各學校的體育運動會情況和學生對現有運動會的反映情況為研究內容。這幾所學校是:吉林工業經濟學校、吉林機電工程學校、吉林輕工業學校、吉林工貿學校、吉林信息工程學校、吉林城市建設學校、吉林公用事業工程學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閱讀相關書籍,查閱大量相關資料。
2.問卷調查法。向抽取的300名研究對象發放問卷并回收整理。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9份,回收率為96.3%,其中有效問卷282份,有效率為94%。
3.數理統計法。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4.訪談法。對吉林市的中等專業學校進行走訪調查。
二、調查結果
(一)對現階段吉林市中等職業學校運動會舉辦模式的現狀調查
通過走訪調查和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得知,現階段吉林市的中等職業學校每年舉辦運動會的頻次在1-2次,大多數學校都是1次。如表1所示,有85.7%的學校每年舉辦1次運動會,有14.3%的學校每年舉辦兩次運動會,沒有學校舉辦兩次以上。時間大都集中在春季4、5月份和秋季9、10月份,運動會召開的模式都是傳統的田徑運動會模式。這種模式下,一般運動會的舉辦時間為1-3天,學生多而場地小的學校多選擇租用體育場舉辦運動會,學校的各個班級都為爭得榮譽而努力備戰,包括檢閱隊伍的訓練、節目的排演、班級運動員的動員等工作。據調查,學校舉辦這樣的一次運動會,投入都在五萬元以上(僅僅小型學校),包括租場地的費用、運動員獎品、工作人員的前期準備工作等等。
(二)吉林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參與運動會現狀的調查
1.參與項目的學生很少。我們都知道,現行模式下的學校運動會都是純粹的競技項目,看的是誰跑得快,比的是誰跳得高、投得遠,而且運動會上都會以班級總成績評出優勝,所以說既有運動項目本身對參賽者的限制,又有班級榮譽至上的觀念影響,導致真正能參與到比賽項目中的學生很少。如表2的統計,在所調查的學生當中,只有不足三成的同學參加過運動會上的比賽項目,另外的七成多同學則成了座上看客,這與我們學校運動會所倡導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口號并不相符。
2.學生對現行運動會模式興趣不高。學校運動會是為全面鍛煉學生身體、檢驗學生鍛煉成果而召開的,屬于學生的節日。但就是這樣一個單純的屬于學生的活動卻很難贏得學生的好感。如表3所示,僅有34.8%對現行運動會感興趣,甚至還有將近三成的學生對現行運動會根本就不感興趣。那么他們在運動會上到底是什么角色呢?如表4所示,只有36.9%的學生在體驗運動的快樂和激情,甘心當觀眾的也只有23%,另外的40.1%的學生干脆把運動會當成了假期。
3.學生期望屬于自己的運動會。雖然學生對現行運動會模式不太感興趣,但是他們仍然渴望能到賽場上去體驗運動的。如表5所示,有84.8%的學生渴望到賽場上參加比賽,從這點上可以看出學生是期望屬于自己的運動會的。
三、分析與討論
(一)現行的田徑運動會模式的優點
這種“模式”化之所以能夠立足半個多世紀肯定有很多可取的優點。田徑賽場是體現力與美的競技場,競技性很強的比賽過程精彩、激烈,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再加上學生觀眾的加油和吶喊,整個賽場的氣氛可以達到很熱烈的程度。多少年來,這樣的場面已經給過去的幾代人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給平靜的校園生活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二)現行的運動會模式的不足
1.運動會的舉辦形式“模式”化。在我們的意識里,只要提到運動會,無疑都會想到跑道,想到鉛球,想到跳高、跳遠……的確,在絕大多數學校里往往田徑運動會就是所謂的運動會的舉辦形式,而且運動會的整個流程也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包括開幕式、比賽日和閉幕式,甚至開閉幕式的儀式內容(包括運動員入場、領導講話、頒獎詞等)都能找到通用的模板,而比賽的具體項目則更是鐵定的內容與程式,所以說學校運動會的舉辦形式具有典型的“模式”化特點。
在深入體會這種“模式”化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問題的存在。傳統的田徑運動會的項目單一,涉及不到別的體育項目,把運動會與除田徑外的其他項目隔離開來,這種現象的結果導致了運動會的項目與體育課的教學內容脫節,產生運動會的功能與“健身性”的體育教學目標相矛盾的現象。現行學校運動會競技性強,趣味性和娛樂性少,其主要表現為競技化、成人化、專業化、專項化。與新課標提出的“快樂體育”“面向全體”“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的目標相脫節。而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只有通過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因此,學校運動會是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形式。
2.現行學校運動會的目標“奪標”化。受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學校運動會存在著“冠軍說”和“錦標主義”。參加比賽要力爭好成績是毋庸置疑的,如果體育失去了競技奪魁的特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是在學校的運動會里,參加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專業的運動員,所以在參賽的目標定位上應該有所不同。運動員的任務就是訓練好技術和體能,通過參加體育比賽的形式為單位或國家爭光,這也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途徑,而學校的學生參加運動會應該本著“健康第一”的理念,參與了就都是勝利者,切實地通過運動會來愉悅自己的身心,這樣,學生在身體上參加了比賽,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更高層次的享受。
由于為了實現“奪標”的目標導致學校運動會的比賽雖然激烈但缺乏趣味性,學校運動會中,競技要與健身、興趣相結合。競爭是體育的最顯著特點之一,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運動競賽中,而學校的體育競賽,還應具有健身性和趣味性。否則將難以貫徹終身體育與生活體育的宗旨,難以推動群體活動深入廣泛持久地開展。這就要求組織者能結合學生身心特點與知識層次,開展多樣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的體育比賽活動;富有創意地開拓那些科學、有效、簡便、有趣、永恒的大眾化競賽項目。
同時,“奪標”思想的存在,加之田徑運動會對參賽者身體素質要求很高,這就使得運動會的參賽者只能集中在極少數身體素質好、有一定運動技能的同學身上。而大多數同學只能作為比賽的看客而不能參與其中,這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學生對運動會的期待與參與的積極性,這與“教育要面向廣大學生”的教育理念相矛盾,同樣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傳統的體育運動會重錦標、重競技的思想一直是學校體育運動會的指導思想。這迫使各年級、各班級學生為了“榮譽”疲于奔命,給學生造成了身體和心理的壓力和損害。這對學生健康沒有真正起到多少的促進作用,反而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長期以來運動會參與者大多數是在體育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學生的參與率低,教師就更少了,違背了人人參與的原則,不利于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四、對策與建議
(一)運動會的開展與中等職業學校特點相結合
中等職業學校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我們運動會的開展可以和學生的專業相結合,這樣既增加了比賽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學生參與的興趣。比如針對會計專業學生開展計算接力賽,針對旅游專業的學生開展模擬導游精英賽,針對物流專業的學生開展負重接力賽等。這種比賽形式可以讓學生體驗到運用專業知識帶來的成就感,達到鍛煉身體和強化專業技能的“雙贏”效果。同時這也正適合“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職業教育思想。
(二)師生全員參與
運動會不應該是單純的體育精英的較量,而應該是全員參與的舞臺。學校運動會項目的設置與學生參與的興趣有直接的聯系。如果學生沒有機會參加比賽,也就沒有辦法體驗到比賽的成功感,因此在設置運動會比賽項目時,應當向全校師生宣傳設計思想,本著趣味性與運動性,職業特點與簡便易行的原則,向他們征求意見,通過精心選編和整理,羅列出師生樂于參加的集體項目,設計學生和老師都能參加的集體比賽項目,同時保留能反映學生素質能力的田徑項目,這樣既達到了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也增加了學生和教師的溝通,為學校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好的基礎。
(三)淡化金牌意識
運動會的舉辦不僅是為了決出比賽結果,更是為了學生能參與其中,因此比賽項目結束后的評價不能僅以運動成績的好壞來做惟一定論,應當對運動會中各種積極現象進行全面評價,并多設一些獎項,盡量讓大多數參加者得到相應的鼓勵性評價,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運動所帶來的快樂。
【參考文獻】
[1]賀桂平.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現狀及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5):106-111.
[2]邊紹梅.淺談職業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J].教改縱橫,2009(4):34.
[3]劉佳.學校體育運動會模式的探索與構建[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8(12):103-105.
[4]晁恒.鄒議中學體育運動會改革[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87-89.
[5]李軍.加強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終身體育[J].研究與探索,2003(8):33-34.
[6]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問卷數據 福州特奧會 城市軟實力 影響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9-0118-02
[DOI]CNKI:22-1010/C.20110914.1126.001
引言
第五屆全國特奧運動會在福州圓滿地落下了帷幕,但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因此我們對“特奧會對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影響及對策”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通過做大量的市民問卷得出的數據來從中找出一些規律,并將數據所呈現給我們的一些主客觀認識進行闡述。在特奧會前后的一段時間,通過深入到街頭、公園等地采集了大家對于特奧會看法的各項指標,經過初步分析,主要根據大家對于特奧對提升城市軟實力進行討論。
一、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福州市民,以及包括特奧會期間服務賽事的特奧志愿者以及裁判員們。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根據這個課題設計了關于“特奧會對于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影響”的問卷。
2.數據分析法:運用數據處理軟件對問卷中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應用軟件為SPSS軟件,運用此軟件對數據進行頻數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數據處理
本文數據處理采用SPSS統計軟件和EXCEL軟件進行處理,主要對整個問卷數據的頻率進行統計。
(二)特奧會的舉辦對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具體作用
本文重點統計了調查對象對于特奧會的舉辦對福州市軟實力提升作用的認識,一個大型活動的舉辦帶來的社會效應是多方面的(見表1)。在統計數據中,絕大多數調查對象對本屆特奧會對促進福州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持肯定態度。作為本次特奧會的主體――廣大的特奧運動員,他們代表著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勢群體,在全國性的賽事中展示自己的風采,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賽場上的榮譽,而且最重要的是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本屆特奧會是歷屆中國特奧會中規模最大、項目最全、亮點紛呈的一屆,辦成了體現人文關懷、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振奮精神的殘疾人體育盛會,讓特奧運動員體驗到了參與的快樂、運動的快樂、勝利的快樂和人生的快樂。
本次特奧會得到了國際特奧委員會的高度評價,參與人數、參與隊伍都創造了歷史。志愿者的出色工作、市民的高尚人格為特奧會增添了亮麗的色彩,這很好地提升了福州市城市形象。本屆特奧會構建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使普通民眾更進一步地了解了智障人士,使廣大市民對智障人士觀念得到轉變,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了殘健交流與融合,對福州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得到了延伸和擴展。
2004年的國家內部系統研究城市“十一五”核心問題的科研成果――《中國城市“十一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影響和決定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因素很多,但城市軟實力至關重要。福州市應該繼承本次特奧會所帶來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改善智障人士的生存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這樣才能提高殘健融合,這對福州進一步提升城市軟實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結論
特奧會貫徹落實政策法規,從根本實質上對智障人士在生活、精神上的支持和關懷,這體現出了軟實力的內在動力和本質意義。特奧會讓智障人士在社會得到了生理、心理各個方面的康復。使他們充分展示人類的創造力和存在的價值,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更加自信地融入到整個社會當中。福州特奧運動會其所展現出的發達的城市文化、高尚的城市精神豐富了福州城市精神的內涵,推進了城市的文化建設,進而為推進海西建設提供了動力。在福州舉辦的特奧運動會可以證明只要社會多一份理解、關愛和幫助,智障人士一樣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追求,溫馨的環境中更能促進社會的穩定,推動社會整體和諧發展。
特奧會在福州的成功舉辦使人們對特奧運動員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改變,了解智障人士和對他們的存在給予幫助、同情、關懷給社會和智障人士所帶來的價值和意義,能夠明顯增強城市的民族凝聚力。特奧會作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形式,對加強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而難得的機遇。
四、呼吁
通過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來采取相應的措施,促使人們去學習和體驗關于特奧會、特奧運動員,進而深入地接近智障人士,去幫助、關心和關懷廣大的智障人士。通過貫徹實施國家的法律法規,來展現、發揚關愛殘疾人的精神,從而使這些法律法規的約束轉變為精神上的支持、幫助,主動地幫助這些智障人士,最終使得他們更好地、完全地融入社會。
在未來的義務教育甚至各個階段的教學課程中,可以適宜地增加關于特奧會、關愛智障人士、特奧運動員各個方面的信息進行宣傳和教育,這樣可以使社會上的人們從小對智障人士有一種關愛、同情、理解和幫助,這樣便可以形成他們那種關愛殘疾人的精神,從而使智障人士在孩童印象中的形象發生改變,這樣便可以使得智障人士更加完美地融入到社會中來。
【參考文獻】
[1]黃漢升.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韓勃,江慶勇.軟實力:中國視角[M].人民出版社.
[3]馬仲良,王鴻春,黃亞玲.人文奧運研究[M].
[4]王超逸.軟實力與文化管理[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
[5]孔繁敏.奧林匹克文化研究[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年.
[6]王芬.構建和諧社會與體育改革發展[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7]第五屆全國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志愿者通用培訓教材.你的勇敢我的微笑[M].
[8]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青年研究會.志愿者形象及其社會影響[R].2009年.
The In fluence of the Fifth Special Olympics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a City
CHEN Zhen K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The launching of the Special Olympicsso that make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From the mid-to late prophase of Special Olympics, we and found that the disabled community is in vogue,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help and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our life and public place,the sunrise of life and public life of these vulnerable groups bave significantly more attention to helpwhich shows from the side that the impact of Special Olympics on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the impact of the city is enormous.
關鍵詞:河南省;競技體育實力;全運會;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81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2)01—0081—0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erformances of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eleventh National Games,the paper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quantities of gold medals and medals, score ranking, advantageous even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logical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etc。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etitive sports level of Henan province was leading in National Games for several times,but it is lagging bebind in the second group。It should try to get into the first group and make sure the ranking before the twelfth;It is suggested to change the dominant mode of “relying on advantageous events”and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l”actively。
Key words:Henan;lev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National Games; reasonable position; development model
河南省競技運動水平在前五屆全運會上十分落后,六運會后出現了明顯的上升,盡管有所波動,但畢竟已擺脫了在全國的落后地位。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河南省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體育已開始逐步融入到日常生活。作為既能代表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又能夠振奮民族精神的競技體育,其運動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經濟強省,如何認識自己的競技體育實力,從而科學合理定位自己的競技體育運動水平,對于明晰奮斗目標、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至關重要。
評論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高低,主要依據運動成績的排名,其中重點是從金牌數、獎牌數、總分三個方面進行評價。田麥久教授認為:金牌數集中地反映著參賽地區頂級選手的數量,前三名及前八名的獎次反映著參賽地區的總體競技能力,其中前三名獎次及其總分更集中地反映著沖擊金牌的競技實力[1]。據此,我們擬對七運會以來河南省代表隊在全國運動會上的表現進行分析,試圖從多個視角、更多層面尋找河南省競技體育運動水平在全國的合理定位。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河南省在第七屆至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參賽項目以及運動成績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近十年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專著、報紙文章、重要學術會議報告及電子文獻等資料,收集了河南隊在近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成績,和與其有相關的部分數據。
1。2。2專家訪談法
對河南省體育局、地市體育局部分領導,有關體育運動學校、訓練基地領導和教練員等進行座談;參加了部分屆次的河南省業余體育訓練工作會議、河南省體育局長會議,并和與會者進行座談。
1。2。3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學的方法,對河南省競技體育的運動成績等資料進行整理歸納,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及系統方法進行研究,由表及里,發現河南省競技體育發展的特征和本質規律。
1。2。4數理統計法
采用社會統計學軟件Spss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和Excel等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單變量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以尋求對河南省競技體育項目的成績現狀的客觀解釋。
1。2。5獎牌、名次賦值
在對河南隊近五屆全國運動會成績進行分析時,參考全運會規程規定的計分方法:獲得足球、籃球、排球(不含沙灘排球)、手球、曲棍球、棒球、壘球、水球項目前十二名的成績,分別按26、22、20、18、16、14、12、10、8、6、4、2分進行統計;獲得其他項目前八名的成績,分別按13、11、10、9、8、7、6、5 分進行統計。
2結果與分析
2。1我國競技體育的“三分之一格局現象”與河南在第十一屆全運會上所處位置分析
[關鍵詞] 中小城市;體育賽事;社會效應
[中圖分類號] G8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2-0106-03
[作者簡介] 徐 欣,贛南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體育。(江西 贛州 341000)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申辦體育賽事能為申辦地區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許多中小城市把舉辦體育賽事,特別是規模大、水平高的賽事看作是一個發展本地區經濟的不可多得的契機,對城市的經濟發展有著良好的影響,對強化當地居民的體育意識,尤其是對全民健身計劃的開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以東部沿海中小城市為例,就中小城市體育賽事產生的一系列效應進行全面的論述。
一、體育賽事的涵義
體育賽事是以體育運動項目為內容,在裁判員主持下依據統一規則進行的運動員或運動隊之間的競技能力的較量。文中所述的體育賽事是指世界性綜合運動會和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單項運動會、一些高水平的洲際或全國性體育比賽。
二、中小城市的體育賽事
中小城市的體育賽事指中小城市所承辦的國際國內的大型體育比賽。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東部沿海一些中小城市經濟實力迅速增強,許多中小城市承辦了一些國際和國內的體育比賽。根據對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2001年全國體育招標計劃,對全國正式性比賽、全國輔比賽以及國內舉辦的國際性比賽共計1311項進行分析研究,除22%的賽事地點特定外,特大城市承辦的賽事占32%,中小城市承辦的賽事占46%。從區域劃分來看:東部沿海有88個中小城市承辦197項次;中部地區有63個中小城市承辦150項次;西部地區有35個中小城市承辦89項次。主要表現出東部沿海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承辦多,競賽市場也好于其他中小城市。
三、東部沿海中小城市體育賽事對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
1.促進經濟的增長
第一,舉辦體育賽事最明顯的經濟作用就是提高居民體育消費意識,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們用于體育健身消費的開支每增加1%,就可以帶動GDP增長0.5%。因此,能增加當地財政收入。第二,體育賽事的舉辦能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尤其是能夠推動旅游、商業、交通、電信、新聞出版、餐飲等服務行業的發展。第三,由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需要修建和改造體育場館,因而可以促進建筑房地產業的發展。賽事的舉辦需要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帶動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建設,體育場館周圍良好的設施和生態環境,能吸引大批居民,有利于社區房地產的發展,體育消費的發展能帶旺周邊房地產業。因此,大型體育比賽對舉辦城市的發展有較大的作用。如:在唐山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城市運動會,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為1994年唐山市實現第二個翻番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提高當地體育經濟產業的質量
我國體育休閑產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省市的中小城市,其中一個明顯的弱點是總體產業質量不高,體育市場中各類體育企業的規模小、管理水平差、市場競爭力不強,真正形成知名品牌的企業不多。從國際經驗看,作為體育產業承擔主體的體育企業商業經營的核心在于無形資產的變現,也就是品牌化經營。而品牌化經營沒有一定的規模是難以做到的。因此,應借助舉辦大型體育賽事重新整合現存的體育經營企業,形成一批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規模發展的企業集團,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企業,提高產業質量。
3.體育賽事可以加快城市化進程
體育賽事可以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環境,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活力,加快城市化步伐,對城市進行擴容。當今世界,無論是全球、洲際性的比賽,還是國家、省級的大型運動會或單項比賽,都可以加快申辦地區的基礎設施。如:體育場館、道路交通、旅游設施、賓館、飯店、城市綠化等建設,這不僅能大大提升該城市的品味,而且還能改善該城市的軟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反過來又可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寧波市以承辦運動會為契機,將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城市面貌隨之大大改觀。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不僅調整了投資結構,推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而且城市更美了、更亮了,格調更高了。不但使寧波具備了承辦全國綜合性大型運動會和國際單項比賽的基礎條件,也大大改變了寧波市及周邊城市的投資環境,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為這些城市發展助力。
4.體育賽事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舉辦大型的運動會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直接受益的是第三產業,特別是給第三產業中與其關系密切的旅游業、商業餐飲業、社會服務業、體育產業、會展業、文化產業、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媒體傳播業等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商機,產生明顯的拉動作用。舉辦大型的運動會對當地第三產業發展的影響,還體現在促進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優化方面。傳統服務業在營銷方式、服務技術、經營理念、經營業態等方面將逐步與國際接軌,服務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信息咨詢業、現代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將加快發展,行業規模迅速壯大,比重明顯提高等等。大型的體育賽事可以使舉辦城市形成龐大而活躍的投資和需求市場,激發城市經濟的活力,促進對外貿易,擴大技術和資金的引入。由運動會相關產業發展和運動會商業化籌資方式形成的巨大商機會吸引眾多投資者前來尋找合作機會,形成大的投資市場。經濟交往的擴大將促使各種經濟要素的流動空前活躍,從而推動對外貿易擴大,提高外商投資的信心和強度。
5.體育賽事能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市民的素質
城市是社會結構變遷和轉換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體育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已越來越顯示其無限的生命力。體育成為強身健體、增進身心健康、為國爭光、增進世界和平友誼、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團結和凝聚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和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越來越顯示出她的無限魅力。舉辦大型賽事能夠對市民的心理產生深刻而長久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單單是宏大場面的精神比賽,滿足廣大市民的觀賞性,還能夠使市民建立強烈的主人意識、文明意識和行為規范。
6.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再就業
運動會的舉辦將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特別是大型運動會的申辦,將會有大量國內外資金進入該城市,會給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這些就業崗位主要表現在服務業、制造業、建筑業等領域。就業崗位的增加對于解決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將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可以拉動與此密切相關的電子信息、環保、文化和旅游服務等產業的發展,并由此催生許多新的就業崗位。這主要分布在新聞傳媒、廣告公關、零售攤販等行業和流通環節中,從幾角錢的報刊到幾元錢的旗飾、喇叭直到幾百元的服裝等等。另外,體育的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術,從業人員只需要短時間的培訓便可以勝任工作,如:初級體育社會輔導員,體育服務人員等。因此,可以為廣大婦女和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提供就業機會。這對緩解當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業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帶動當地體育的發展
對于競技體育來說,舉辦體育賽事的城市都是以“東道主”的身份進入賽場的,當地的政府和人民都希望能夠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因此,會增加對訓練的投入,優化訓練環境,努力提高競技水平,這都能有力地促進當地和周邊城市競技體育的發展。對于全民健身來說,體育場地、設施是全民健身的物質基礎,承辦大型體育賽事遺留的場館為市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可以提高廣大群眾的健身意識,吸引更多人參與全民健身。
四、影響中小城市舉辦體育賽事的因素
1.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體育的基礎設施是承辦體育賽事的基礎,是進行比賽的物質條件保障。中小城市對體育基礎設施和場館建設的投入不夠導致設施落后,場館的數量不多,質量不好。東部沿海中小城市雖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承辦過一些體育賽事,也修建了一些新型的體育場館,但是與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
2.旅游接待能力。對于一座城市來說,體育賽事的舉辦不僅會吸引運動員和相關人員,而且還會吸引相當一部分的旅游群眾。體育賽事可以產生大量的人口流動。如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專程來北京旅游的外國游客就約有20萬人。但是,對中小城市來說,因其服務設施不夠完善,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量人口的涌入,會產生接待能力的不足。
3.體育賽事的運作能力。體育賽事的組織運作是一項管理復雜、業務繁多、分工細致的工作,需要有統一的領導和各職能部門和機構的協同配合,并要集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業務人員。中小城市舉辦的大型體育賽事較少,對大型體育賽事的運作還不成熟,缺乏對大型賽事的組織管理和產業開發的經驗。
4.體育賽事的市場化運作。當今社會,幾乎所有大型運動會都是市場化運作,然而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的轉型時期,市場體制不完善,特別是在中小城市體育賽事難以按市場規律運作,因為大量的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部門為了實現某種利益,經常會對體育比賽進行干預。此外,還存在體育賽事運作不規范,如招標方式單一、招標參與的主體之間容易存在非公平競爭、市場化不透明、體育競賽本身的包裝缺乏市場化運作的力度等問題。
5.對本地區或城市的宣傳不夠。城市宣傳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器,是為提升城市價值和城市競爭力服務的。城市宣傳首先是尋求城市定位,塑造城市品牌,其次是利用某種活動或事件,聚集中國乃至世界的目光,提高城市的綜合影響力。許多城市紛紛把舉辦節慶活動作為擴大地區影響力、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如南寧“民族節”、青島“啤酒節”、大連“國際服裝節”等等。只有該城市或地區讓大家接受和認可,申辦大型運動會才有可能變為現實。
五、東部沿海城市舉辦體育賽事的戰略對策
1.提高體育賽事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體育事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體育事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體育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競技體育,可以說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體育賽事是一種公益性的社會活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帶動社會進步。但是,我們目前仍存在認識廣度和深度上的不足。
2.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體育場地設施尤其是體育場館的建設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對經濟發展水平的依賴性很大。京、滬、浙、粵等省市人均GDP水平高,其場地設施投入也高。但是,在中小城市,地方的經濟收入是有限的,地方政府不可能也沒能力把大筆資金投入到場館建設之中。因此,一方面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應依靠政府部門投入,另一方面應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吸引外資,走設施產業化道路。
3.加大對體育賽事的宣傳力度。體育離不開宣傳,大力度的宣傳能增強全民的體育意識,使體育更深入人心,能動員更多的人熱愛體育,投資體育,支持體育。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是最主要的宣傳媒介。如唐山承辦的第二屆世界男子乒乓球俱樂部錦標賽期間,有18家國內外新聞單位對賽事進行了追蹤報道,僅新華社刊發圖片消息就達26條。
4.增強體育賽事的運作和管理能力。目前,我國體育賽事的運作和管理能力還很薄弱,主要表現為各個部門的協調不夠,工作效率不高,存在許多運作不規范的現象。各地還要根據當地的特點,積極著手制定和完善本地區的競賽法規,為大型體育賽事的運作和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機制。此外,中小城市對大型體育賽事的承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是有時機、有規模和速度的選擇,這必然有一個分步實施的過程,特別是東部沿海中小城市經濟相對發達,首先可以舉辦一些全國性、單項性、影響力較小的比賽,同時積極主動吸取國內外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先進經驗,提高賽事的運作和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錢文軍.中小城市承辦高水平體育賽事的市場化運作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
[3]周文軍,鄧鳳蓮.高校體育與城市發展的互動性[J].體育學刊,2004,(2).
[4]吳巖,劉夫力.廣州亞運會對促進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1).
[5]曹繼紅.體育產業及其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J].福建體育科技,1995,(1).
[6]熊斗寅.中國體育改革的社會學思考[J].貴州體育科技,1996,(1).
[7]郭云鵬.關于申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思考 [J].體育文史,2000,(5).
[8]王桂忠.廣州申辦2010亞運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體育學刊,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