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和老師說說心里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位大人都認為小孩子是最無憂無慮的。殊不知我們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有的來自學習的煩惱,有的來自家庭的困擾,有的來自同學的誘惑……
今天,我想跟老師說說我的煩惱。老師,你知道嗎?每天您布置的作業就像千斤石一樣的砸在我們的身上,這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每當中午放學,您就來到教室給我們這些即將小學畢業的學生布置作業,下午放學,您又來到教室布置晚上家庭作業。其實這些,我們都明白您的用意,您希望我們處在緊張的氛圍上,讓我們畢業前做好去中學的準備,讓我們能以一個優秀的成績去面對中學,讓我們成為祖國的棟梁……可是,您知道嗎?我們每天背負著那么多的家庭作業,是多么的艱辛。這學期,您給我們的作業,讓我明白了您當老師的艱苦。
是您,給了我們知識,雖然這些煩惱一直都在,但我們以后絕不怨言。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習作”: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心里話想說,卻沒有機會說出來?這一次,就讓我們在自己的習作中一吐為快吧!例如,對老師說,為了我們的成長,您操碎了心;對媽媽說,我已經長大了,別再把我當小孩兒看;對鄰居叔叔說,我們不要再互相起外號了,這樣不文明……總之,敞開心扉,把自己最想說的心里話,在習作里向對方說一說。說心里話,就一定要真實,要說出內心的想法。寫完以后可以讀給對方聽,再根據別人的意見改一改。
拓展思路
說心里話,對誰說呢?可以是校長、老師、同學,可以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可以是鄰居、售貨員等你能接觸到的任何人。傾訴的內容可以是心中難受的話,傾吐內心委屈,渴求還個清白,這是小孩子也應享有的權利,相信大人會相信孩子們的傾訴,不是嗎?帶淚的心里話,誰聽了也要掉淚的;可以是心中感謝的話,有時候當面向別人表示感謝,還真有點兒不好意思,不如把它寫下來,既能清楚、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激之情,又能避免直接表達的尷尬;也可以說說心中感慨的話,每天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會發生一些令人感慨的事。對此我們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感嘆,何不將它們寫下來呢?還可以是心中建議的話,在與同學、朋友、家人、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某人的言行舉止或做事的方式不得體,或者解決問題的措施不當,對此,可以在習作中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總之,把自己最想說的說出來,讓自己有一種一吐為快的感覺。
習作提示
本次習作可注意以下幾點:
1.在訴說心里話時,要有稱呼,要注意敘述的人稱,最好把第一人稱“我”和第二人稱“你”、“您”結合起來運用。這樣就好像是面對面的訴說,顯得更加親切自然。
2.一個人要向別人表明自己的觀點或看法,一定是因為看到了某件事,才會產生要說的愿望。因此,在文章中必須敘事。但這里“事”的敘述一定要簡潔明了,不求完整,只需截取一個片段;然后在敘事的基礎上展開議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抒發自己的感想。
帶著初三和初一各一個班的數學,再加上初一班主任,應接不暇的我沒法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做學生工作,學生一臉不接受: “哼,你都不了解我!”聽了這句話后,我愣住了……
“那你就讓學生寫周記。”同一個辦公室的班主任賴老師建議。
回想起小時候老師給我們每次布置周記的經歷。如果一定讓學生寫規定題目,大家總會因為這個“額外”的作業而反感,自然也不可能毫無防備地寫出自己的心里話。我暗暗告訴自己,不著急,慢慢來,一定得讓學生愿意寫出心里話!
周五的下午快放學的時候,我誠懇地和學生們說: “老師只是想了解大家心里面的困惑,老師也很想和大家做交心的朋友,希望大家能在周記里和老師說說心里話……”話還沒講完,吳齊林就開始當眾抱怨道: “老師您又加作業了!”我微笑著: “我知道有些同學不想寫,所以大家也可以選擇摘抄100字的小短文。”聽到這一點,吳齊林就說道: “老師,那我就選擇摘抄了!”我欣然點頭默許。
接下來的周一,我收齊了學生寫的周記。全班50多名學生有20多名寫了自己的故事,其余的都是摘抄的,而這已經讓我非常高興了。我認真閱讀了他們寫的故事,并且用輕松的語言給這些故事寫了評論,真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班會課上,我特別選取了幾則故事而不公布姓名地朗讀。學生們都很愉快地聽著同齡人的想法,并不自覺地鼓起掌。我看到小作者們開心地笑了。
第二周,我高興地發現又多了幾個學生寫自己,我仍然在班會課上匿名地朗讀一些學生的文章。于是,第三周、第四周,寫自己的學生越來越多,許多原來摘抄的學生都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大家聽別人的故事的時候都十分快樂。最讓我開心的是,最后到了第六周,所有的學生都寫了自己的故事,吳齊林寫的“四個人”很用心,在班會上贏得最響亮的掌聲。他早已卸下了對老師布置周記的那份抱怨,已經愛上了寫周記這件事了……
我恨我的媽媽
昨天我做作業的時候,媽媽說我的字寫得不好,要擦掉重寫。我不但不肯,還和媽爭嘴。
媽媽氣沖沖地出去對爸爸說:“你的兒子我管不了,你自己去看看吧!”
爸爸生氣地走過來吼道:“寫得不好的重寫,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說著輕輕打了我頭一下,我嚇得直抖!
我恨我的媽媽!
拿到這篇習作之后,我和身邊的人進行了交流:“這篇習作,你會怎么評價?”
一位經常進行學生習作投稿的老師說:三年級學生寫出這樣的文字,了不起了。但是情感要升華,不然發表起來會很難。
一位幼兒園老師說:從這篇習作中我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以及它給孩子帶來的負面效果。如果是我,一是和家長溝通這種情況下的教育方式;二是和孩子個別交流,對他的寫作事件點贊,對他的用詞提出修改意見。修改后的習作就可以面向全班了。
一位熱愛兒童詩寫作的黨校老師說:鼓勵孩子不寫恨字,但能寫出恨意。含蓄一點。再一個就是要弄清是恨媽媽的某種行為,還是恨媽媽。
一位學校同事說:孩子的負面情感如果得到老師的褒獎,后果會怎樣?認為還是應該正面引導后修改習作再肯定優點,孩子的做人比作文更重要。
一位中學老師說:敘事思路清晰,刻畫人物很成功,符合年齡段特征。但運用在考試寫作中,不宜提倡。主題或許比文筆更重要。
一位家長說:雖然做媽媽的看了很難過,但是他說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我都念給孫卓然聽了,這樣將心里想的、怎么做的融合到寫話中,應該會更生動些。感覺有時孫卓然自己寫的東西還是干巴巴的。
一位居委會工作的同志說:孩子們也有負面情緒,作為老師若能引導,并找到原因最好。我個人認為:每個孩子對父母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父母對孩子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孩子三分之一的聰慧為天生,余下三分之二的就來自于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學校生活。此文背后的矛盾是“病根”――此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過激言語,并且兩位家長同時批評孩子,孩子無處躲藏,最終將矛盾激化致“恨”媽媽。疏導時找孩子父母聊天,建議父母好好同孩子溝通。可單獨夸孩子文章寫得好,洞察力很好;并讓他主動同父母聊聊天。只有他們有效地溝通,才能有將“恨”轉化為“感激”的可能。我國教育體系可能不完善,只有知識點的普及,沒有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系統引導教學教案。當下,孩子壓力遠遠大過二十多年前的我們,信息來源渠道多,懂得多而雜,心理系統教育引導也有所提前才好(可能會幫助孩子平穩渡過執拗期)。
一位報紙編輯說:這樣的習作,我們一般會設計為心靈氧吧。作為老師,首先是肯定,習作寫得很真實;其次應該和學生講清楚道理。
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認為,這篇習作是存在問題的。新課改進行到今天,我們已經對兒童習作(寫話)中的假、大、空深惡痛絕,已經高舉“我手寫我心”很多年,已經能夠對孩子的習作(寫話)多了許多包容和理解,但是當孩子的習作中出現類似“恨”這樣讓我們感覺刺痛的字眼,許多人還是認為,孩子的心理存在問題。即使我們肯定,孩子的習作寫出了真實的自我,許多人仍然認為,在對習作“點贊”之前,要對孩子的心理進行疏導。
要不要進行心理疏導?我的心里長久地矛盾著。
的確,當孩子的筆下出現“恨”,而且是“恨媽媽”,我的心里也是不舒服的。當然,要解決這個“恨”,其實也很容易,三年級的孩子,只要我們稍微和他進行一些溝通,就能像許多老師說的那樣,把孩子的“恨”轉化為“感激”和“理解”。但是,這樣做,真的好嗎?且不說,這種居高臨下的簡單溝通,是否真的就能打通孩子的情感。即使孩子真的“理解”了,“感激”了,他當時的情感也是“恨”呀!――你能指望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在被媽媽責罵、被爸爸體罰之后,還由衷地“理解”和“感謝”嗎?而我們這種事后的強求,干擾的卻是孩子表達的自由。試想,這樣的教育出現一次兩次,或許懵懂的孩子還沒有什么感覺,四次五次之后,他在寫作的時候,會不會要思考:我的這種想法對不對?能不能說出來?老師會不會找我談話?這個時候,他還能享受到寫作的酣暢淋漓嗎?而且,我也不認為,這個孩子心里就有問題――你能指望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再被媽媽責罵、被爸爸體罰之后,還由衷地“理解”和“感謝”嗎?相反,一邊心里埋藏著不滿,一邊高唱“頌歌”的人,反倒是心理出現問題的可能更大。
但是,我又猶豫著,如果對這篇習作過于肯定,會不會給孩子們造成一種錯覺――習作中,如果多表達這種極端的情緒,會容易獲得肯定。因為,孩子們都是很敏感,很聰慧,很善于模仿的。而這些負面情緒一旦經過長久的渲染和堆積,會不會真的發酵成為一種可怕的情感?
猶豫再三,我只是對這個孩子進行了習作成功的肯定,沒有再向全體同學進行推介。但是,我堅持了這樣一個準則:即使我們要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但絕對無關乎作文。
事實證明,我的這種擔心仍然顯得多余了。
在一次《品德與社會》課上,《我的家》一節談到“我們一家人也鬧別扭”,我拋出了這個話題:當你的爸爸媽媽,對你大吼大叫的時候,你的心里是什么感想?有的孩子馬上說出了“恨”。我再問:“有恨的想法的,請舉手。”小手如林。我又問:“你愿意寫出來嗎?”“那哪能寫?媽媽會揍的!”這是我們班長說的――你瞧,這就是優秀的孩子在咱們的訓練系統中獲得的敏感。
這個時候,我讓孩子們說說什么是“恨”,假如你打得過爸爸媽媽,你會打他們嗎?你真的是恨你的爸爸媽媽嗎?汪葉茜說:不會,我只會批評他。周泉瑞說:不是,我們只是恨他們的行為。你瞧,孩子們的心多透徹呀!
人家說,家丑不可外揚,可我還是要說說我家的一些事。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現在媳婦是他的第二個妻子,和我大兒子結婚的時候還帶了個十歲的小女孩。這個小姑娘剛來我家的時候,性格非常內向,幾乎不說話,讓我一看就感覺小小的她欠缺很多東西,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營養上的。后來我得知,她的父母在離婚前經常吵架。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心靈已經受到創傷……現在,她來到一個新的家庭,對周圍的人和環境一定都會有一種陌生感和恐懼感。
孩子是無辜的,唯有愛能讓小姑娘改變現狀。于是,從她到我們家第一天起,我就對她像對自己的親孫女一樣,先安排她與孫女同住一室,結為小伙伴。針對小姑娘飯量小、胃時常不適等情況,我就更加精心地準備一日三餐,有時還為她開小灶加以調養。漸漸地,她的身體好起來。
我還想法設法讓她走出自我封閉狀態,如經常找她說心里話,讓她從心里感受到我是她的親人,我是在關心她。為了培養她的膽量,我特意在教師節這天給她的老師買了兩份小禮物,一份由我送,另一份讓她送。剛開始,她不愿意,說她從來不敢和老師說話,于是我帶著她去看老師,并鼓勵她向老師表達自己的祝福。于是,她終于送上了第一份獻給老師的禮物……漸漸地,小姑娘的膽子大起來,在課堂上也敢發言。緊接著,我又鼓勵她要學會交往,要有自己的小朋友、小伙伴。如果有玩得好的小伙伴,可以領到家里來玩。在學校舉行旅游活動時, 我總是給她多帶些吃的、喝的,告訴她要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小姑娘到我家已三年了,現在變得活潑多了,說話聲音也響亮了,見人總是主動打招呼,特別遭人喜歡。
一個家庭要和諧,需要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健康、都開心。我常對兒子媳婦們說,家里的事你們不要擔心,小孩放在我這里,我會在物質上、精神上都關心好。兒媳婦常說:“我有個好婆婆,回到家像到了天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