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鴻門宴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督導,《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為:監督指導。從這個釋義來看,它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監督,二是指導。監督是前提與手段,指導是條件與目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教育教學中,督導是如何體現它的獨特魅力呢?筆者認為它主要體現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完善的督導體制。
課前是督導的充分準備,是先決條件,為課中督導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前的督導包含哪些要件呢?課前督導主要是督促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吃透大綱,備好每一節課。這種方式,可由各教研組長牽頭,定期召開備課組會議,對本周的教學進行集體探討,確定教法、學法,具體的措施落實,可由教務處組織專門人員對各教研組備課的落實、實施進行檢查、核實。要求每位教師要確定教法,寫好詳細教案,對那些未寫好教案的教師,要求其改正,做到一案一課。備課當中,要體現出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對那些教案符合規范且優秀的教師給予及時表揚,并以此作為樣本,在全校教師中加以推廣,形成備課的長期、穩定、有效機制。
課中的督導是決定督導成敗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的把握直接關系到一堂課的成功與失敗,直接關系到一位教師成長的快與慢,教學水平的高與低,教學質量的好與壞。課中的督導應建立健全的制度,以便有效地實施課中這一督導環節。具體怎樣做呢?在具體的實施之前,還有一個重要原則:督導的核心應該是如何盡快提高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能力,而不是針對教師本人,只有這樣的督導才不會帶著有色眼鏡去評價,才會真正地去落實教師的教學水平,而且教師本人也容易接受。目前的督導有點變味,似乎變成了針對教師本人,所以一提到督導,教師往往談督色變,我們應力爭改變這種狀況,真正發揮督導的有效作用。首先,應確定好督導對象,督導對象不一定是那些滿意率差、成績對比提高分值差的教師,而應確定的是一部分需要培養的教師,通過督導讓他們盡快地成長起來,成為這一學科的骨干。其次,應建立長期的督導體制,可一個學期,或一年,甚至兩年,或者更長,看督導教師的成長情況來定。在目前的督導體制下,存在著很大的弊端,督導的對象很隨意,督導的時間也很隨意,有時對一個教師聽一節課,加以記載,就算完成了事,沒有從根本上真正督導出這位教師在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有點為督導而督導,一句話流于形式主義。因此,在督導的時間上要保證,試想,一節課或者兩節課怎么能夠發現這位教師所存在的問題,提高這位教師的教學水平呢?再次,應組建一支有督導能力的督導隊伍,這支隊伍應該由各學科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學人員和在學校有一定的教研能力的教師組成,對他們的督導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報酬,但要求他們對所督導的學科作出認真的評價與指導,以提高被督導教師的教學水平。這就要求督導隊伍每堂課都要參加,認真聽被督導教師的課堂教學,對這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作出客觀的評價,以幫助這位教師加以改進,提高其對教材的把握能力,對教法的實施能力,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以助其更快地成長起來。記得在2006年的上學期,語文組來了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教師,有一定的語文功底,但缺乏上課的實踐經驗,為了助其更快地成長起來,讓他盡快地適應高中語文的教學,語文組成立了一支專門的聽課隊伍,對該教師的備課、上課進行了近一個學期的跟蹤評價,通過這樣的措施,這位教師很快適應了高中的語文教學工作,逐漸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教師。
關鍵詞:中職語文;專業;職業能力
一、問題提出
職高語文教學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是可以相互結合,達到雙贏效果的。一方面語文素養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另一方面專業能力的培養也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兩者互動發展,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實施策略
(一)嘗試專業化的語文教學方式
1.模仿專業環境
根據專業需要,模擬職業場景,讓學生在仿真的職業環境氛圍中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崗位有較具體、綜合的理解,縮短學習與職業的距離。
如模擬求職面試情景、模擬商務洽談情景等。通過教師組織、學生演練,鍛煉學生臨場應變能力,活躍教學氣氛。提升語文表達能力。
如財會專業學生寫財務分析報告,用語文素養來說明專業問題。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完win7中“畫圖”這個應用程序后,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將操作步驟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寫出來。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讓學生牢記操作步驟。
2.結合專業技能
即在完成語文基本學習目標后,結合專業技能進行延伸教學。
如《鴻門宴》教學,完成語文基本學習目標后:烹飪專業,延伸“探討鴻門宴會的菜單制定”;旅游專業,延伸:編寫游覽“鴻門”的導游詞;計算機專業,延伸“編制動畫短片或制作網頁”。
3.拓展專業知識
根據專業教學內容從語文角度來擴展。如酒店專業學生在學習“酒水知識”內容時,穿插“酒與中國文化”講座,從“酒的歷史”、“酒與民俗”、“酒與詩”、“文人與酒”等幾個專題講述,擴展學生知識面。如教學《酒與詩》,穿插“酒詩聯句”、“詩人與酒的故事會”、《將進酒》、《明月幾時有》等古詩文吟誦會,提高語文素養和專業能力。
為與專業接合,對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教學時可更多地使用計算機。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參與電子教案制作。老師講授必須的內容后,留出時間,讓學生使用計算機網絡更好地學習語文。
4.參與專業實踐
采用以專業知識為載體、語文能力訓練為核心的嵌入式教學,是實現語文教學和專業教學相結合的成功范例。如商貿類專業的語文實踐:品牌信用調查討論、團隊合作營銷案例、商業糾紛案例、電話銷售答詢。如以“關注環境”為主題,通過搜集信息、展開調研、撰寫調查報告,提高語文應用能力。
5.創作職業案例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具體職業情境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職業情境進行討論。由學生對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審理和討論,做出判斷和評價。如商務英語專業,圍繞某汽配公司進行商務洽談的案例與學生分析,指導學生從案例中評價人物言行得失,集中突破自我介紹,婉言拒絕,贊賞等交際難題。案例教學法能拓寬學生思維空間,提高學生職業認同意識和解決職業問題的能力。
6.完成職業任務
學生帶著真實任務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展能力,教師要促進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成功。成功與否,關鍵在于精心設計任務,巧妙創設職業情景。應選擇源于教材,貼近學生專業、趣味實用的任務,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培養學生運用語文這一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旅游專業學生完成本地旅游資源調查任務,餐飲專業學生完成本地特色菜肴的制作說明等任務。這樣,讓語文教學切實為專業服務,共同提高。
7.協同專業教師
協同式教學,首先專業教師與語文教師一起進課堂協同教學。其次師生協同,教師講、點、引;學生思、議、述;其三專業知識與語文知識協同,例如在進行“菜肴命名方法”及“菜單分析”時,同時進行“花式菜命名的文學特色”教學;其四是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協同,如上述教學時,立即進行菜名的“命名練習”并進行“師生點評”。
(二)嘗試開放式的雙線課程結構
“雙線課程結構”由教材教學線和實踐教學線共同構成。教材教學線以課文學習為重心,是培養語文能力培養的基礎;實踐教學線則是教材教學線的拓寬和深化。要求教師從學生生活和專業出發,創設融聽、說、讀、寫為一體的具有鮮明中職特色的應用型語文教學情境,采用由知到會、情境模擬、有效推進、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活動模式施教,寓能力訓練于活動之中,培養學生語文實用能力,為形成社交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奠定基礎。
實踐教學線借助活動課形式展開,活動內容確定依據三條:一是課文中“語文活動”和“聽說訓練”,二是學期讀寫訓練重點,三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職業活動應具備而現在薄弱的某項能力,如溝通合作能力、求職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議能力等。這種方法打破了知識學習的封閉體系,使語文教學和中職專業課教學結合起來,以發展中職學生專業能力為鏈條的,開放式的一種教學模式。
(三)嘗試行為引導的教學模式
中職生學習偏向直觀性,適用性,與專業有關的學習熱情會陡然高漲。語文教學根據不同專業,采用“行為引導”型教學模式,創設學校內所設各種專業的生產場境、就業情境及可能會遇到的突發問題處理模式,借助應用型的教學方法進行語文能力專業化、崗位化的仿真訓練。讓學生感知語文在專業中的應用,感覺語文就是武器,學好語文大有用武之地。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進行了認真思考。在不違背語文學科特點、有助于語文學習的前提下,筆者進行了一些大膽嘗試,效果明顯。
一、詩歌朗誦比賽
基于必修三第一單元是詩歌,筆者先在班級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詩歌朗誦比賽。由同學們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如精選10組參賽選手(每小組2個),推薦10個評委(5男5女,每小組2人)、2個計分人員和4名主持人(2男2女)。計劃與執行最好隔上一周到一周半的時間,這幾天學生都會為自己的表演竭盡全力地準備,也是培養興趣的關鍵期。當時,有個男生寫隨筆的時候寫道,“苦等了一上午,才盼來了語文課”。布置黑板、調整坐席(評委及計分人員前坐)、安排攝像、打開多媒體,一切就緒,學生那種從未有過的激情與興趣持續地高漲。活動結束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自由發言,“聽××的朗誦,我學到了什么”,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學生收獲滿滿。
二、話劇表演
必修三中文言文居多,為了讓其趣味化,筆者先后舉行了兩次話劇表演。第一次話劇表演安排在教室,篇目為《燭之武退秦師》,由于準備時間不充分,效果一般,但有收獲,也有教訓。所以,當時我就趁熱打鐵,安排一個月后的《鴻門宴》,這回有了充分的排練時間。同時,筆者將表演地點安排在了課外,想讓學生上語文課有新鮮感。于是,我們在學校西南角的小樹林旁安營扎寨,學生很投入,拿著各種道具,并投入地表演,不惜臟了自己的衣服。表演結束后,給每個同學發了一張答題卡,讓他們就這次話劇表演寫三個優點和三個建議,張貼在教室的后墻壁上,共同交流。筆者也寫了一份:優點是專心投入的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和趨于完美的意識;建議是角色意識、細節意識和集體意識。與其說表演是目的,不如說交流信息、提升能力是學生最終的收獲。
三、專題講座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擅長的方面,筆者抓住學生在語文方面的擅長,將它限制地放大化,讓其他學生羨慕,更讓他們“見賢思齊”。講《林黛玉進賈府》時,選擇了讀《紅樓夢》N遍的李雙雙給29、30班各上一節《紅樓夢》。她之前精心準備、全力以赴,在教案、講解、課件、板書上下了很大功夫。她的課堂對同學們充滿了吸引力,同學們都覺得新鮮、好奇、刺激。他們一個個都仔細聽,聽的同時也會自覺地理解、感悟、分析、比較。可以說,是特長成就了李雙雙,是興趣促進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和思考。
四、小老師課堂
專題講座是針對拔尖的同學,那么水平一般同學也得有機會登臺。筆者專門找了幾個成績不佳的同學,讓他們一一給大家上課。一人講上一段,并接受臺下的質疑和提問。這些同學在備課時會有困難,就向教師和學生求助;講完后,教師一一記下他們的問題,逐一提醒。這里的每一步不就是學生成長的臺階嗎?
五、知識競答
單調的提問不能讓學生產生興奮感,學生甚至會反感、機械化。于是筆者就模仿江蘇臺《一站到底》節目的形式在班級內部展開一場語文文言知識大比拼。先面向全部同學征題,要求必須原創,附帶答案,然后匯總、校對、分組,最后展開多種形式的比賽。按積分制評出最佳小組和個人,一一表彰。現在回想:征題時,學生復習鞏固了;答題時,學生交流學習了;比賽后,學生反思找不足。這種自出題目、自定規則、自我評價的活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學習了知識,寓教于樂,豈不樂哉?
六、互幫互助搞落實
一、認真備好每一堂課
優秀的將軍不打沒有準備的仗。我們教師也應如此。備課,顧名思義,就是為上課做準備。教師上一課堂準備得充不充分,直接影響到教學的實效。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認為只要有一本教材,一本參考教案,就能上好課了。試想這樣的語文老師能受學生歡迎嗎?《上海課改100條》中第37條規定:“提高教學效率的四個決定性因素是①學生的心理素質,②學生已有的基礎,③教學內容適度,④學生不斷的獲得成功的體驗”。可見三個決定性因素都是學生。所以我們在教學之前,必須依據課程標準,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學生實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設計的優化。
當然,備課只備學生可不得,每個教師要善于創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要學會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不僅要用好現有的課本,更要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重視對與課文有關的知識和資料的收集,儲備,整理和提煉。比如我在上高中語文第三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的古典詩詞時,就對其中的篇目進得了集中和重組,我把它們分成兩類:一類是詠史懷古詩有《蜀相》、《石頭城》、《念奴嬌 赤壁懷古》、《永遇樂 享口北固亭懷古》、《過華請宮》、《桂枝香 金陵懷古》等。一類是相思愛情詩《錦瑟》、《雨霖鈴》、《鵲橋仙》、《一剪梅》、《江城子》等。通過這些并聯組合,讓學生品讀,歸納各類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的表達技巧,這樣不就達到舉一反三了嗎?理解了內容,掌握了方法,提高了鑒賞能力,這就是實效性。
二、優化導語設計
精心設計導語,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一堂語文課能否吸引學生,抓主學生的心,導入很關鍵。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可采用“從前后知識聯系導入”,“用故事謎語導入”,“設置懸念導入”,“借助多媒體手段導入”,“渲染課堂氣氛導入”,“使用道具或插圖導入”等方法。如《鴻門宴》這課導入,我就利用多媒體投影劉邦的《大風歌》、項羽的《垓下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三首詩導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了進一步了解悲情英雄項羽,學生主動性、積極性驟然提高,教學效果也自然明顯提高。
三、優化教學問題設計
課堂上,教師要啟迪學生思維,首先必須善于提出目標的明確,新穎有趣,難易適度,發人深省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然后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課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優化教學問題設計,要做到“趣”,“懸”,“巧”,“精”。“趣”指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地引入直觀材料或者軼聞趣事或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懸”是指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后,尋找最佳處創設懸念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問題;“巧”是指教師問的問題巧妙,學生會受教師問題的激發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而“精”是指語文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處設疑,決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語文教師只要在設置問題上做到“趣”“懸”“巧”“精”四方面,那教學效果豈能不好?
四、優化教學方法的設計
《上海教改100條》中第43條明確指出“教學方法關鍵在一個‘活’字”。‘活’不是花架子,‘活’不是花樣翻新,不是故弄玄虛,活而不亂,實而不死,力求達到活教活學,樂教樂學,會教會學的理想境界。”教無定法,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創造過程,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學生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師不能采用一種絕對固定的方法和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教師應根據自己授課內容和所教的學生情況,合理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每個教師都把自己拿手的絕活亮出來,只要學生能接受你的教法 ,能主動地儲備知識,能設疑解答,繳活他們的思維,你的教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要靈活機動
課堂是有生命的,是動態的,教師要靈活機動地處理一些“突發事件”,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堂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一板一眼地按照自己設計方案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做到靈活、機動。教學中,教師要深知自己的角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己只是個導演,真正主角才是學生。放手給學生,做到張弛有度,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光彩。
2、要善于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作好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別忘了要時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哪里來?一部分來源于對學習內容本身的喜好,而更多時候要靠教師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加以激發。激趣的方式比較多,如“情感激趣”、“媒體激趣”、“活動激趣”、“競爭激趣”、“設懸激趣”等。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強烈欲望,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要創設具佳的學習狀態
學習提綱的設計,是整個課堂的核心,旨在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課堂真正扭轉為“少教多學”。《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學生能)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綜合這段時間以來的教、聽、評實踐,課堂學習提綱的設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就此談談我的一些初步探究和體會。
一、學習提綱設計指向一定要明確
學習提綱設計指向一定要明確、具體,否則,學生的思維就容易失去方向,學習結果低效甚至無效。例如,教學《雨霖鈴》時,一位教師的學習提綱從兩方面設計,一方面是讀,另一方面是品。在品這塊,老師就列出一個問題:“這首詞富有美感,你認為其表現在哪里?”請同學們寫出來。而欣賞作品之美,包括語言、情感、藝術手法等方面。教師如此大而空的設計,尤其是高一學生大多不知如何下手,結果就是泛泛而論、不得其要。于是,老師總覺得學生不能寫出他想要的東西,總是問:“還有同學要補充嗎?”“難道再沒有其他方面了嗎?”“請同學們再想想還可以從哪些方面鑒賞美呢?”其實教師完全可以直接明確指向設計,比如:請同學結合具體語句賞析語言之美、畫面之美、情感之美、藝術之美,甚至可以把人物指向明確到小組內。這樣學生就明確知道自己鑒賞的是哪個方面,寫起來就會有的放矢。同時,他們也通過每個小組的任務指向,明白鑒賞詩詞優美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我個人認為,學習提綱設計不明確,往往是教師自身對教學目標定位指向不明確,對設問的原則不明了。所以,教師要靜下心來細讀、精讀、研讀文本,同時也要比較、鑒別、吸收他人對文本的認識。設計時一定要弄清楚每個問題要達到什么目標,設計問題要從自己學生的實際出發,宜小不宜大,宜實不宜空。“小”是把大問題化為小問題,小問題合起來解決大問題,學生才能入手去做。“實”是問題指向要具體、明白、準確,這樣才能適度、有趣、有效。對這一點,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理解是:要使學生學有所“得”,教學問題設計一定要明確,要單一。
二、學習提綱設計層次一定要分明
根據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要讓學生“跳一跳把桃子摘下來”。學習提綱就是文本研讀的線索,每個問題都可以看成是研讀思維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梯級。設計應該方向明確,做到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形成梯度,逐步推進,從而達到,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
語文常規教學的過程是:整體感知重難點突破拓展延伸。例如,在《老人與海》教學時,我設計的學習提綱是:(1)在整體感知(包括朗讀)的基礎上,請同學們寫出本文內容概述。(要求:不超過80字)(2)你怎么理解文中老人說的“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兩句話?(3)你認為桑地亞哥是一位失敗者還是一位成功者?你是怎么看待成功與失敗的?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概括文本主要內容;第二、三兩個問題可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重難點內容,“硬漢精神”,最堅強不可攻破的精神要義;第三個問題同時也是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對成功與失敗的定位,以及在廣泛要義下對此的辯證認識。
三、學習提綱設計難易一定要適中
設計的問題一定要適中。太難,學生無法解決,思而不得的情況下,學生就會產生思維倦怠,就會喪失信心,進而會放棄思考;太易,學生從文本一眼就發現、找到答案,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達不到思考訓練的目的。
首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設計出真正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提綱,才算成功的提綱。學生差異是很大的,有班級差異、小組差異,還有城鄉差異;不同個體之間又有性別、年齡、興趣、愛好等多重差異。比如,一位老師在設計《歸園田居》這一課學習提綱時,讓學生結合“漁父”思想理解陶淵明的“棄官歸田”之舉。這個設計,在卓越班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并且能融合性地去解讀。但是在普通班里,孩子們因為知識面,理解層次等的差異,在老師解釋引導了好幾次后,學生還是無法下手。盡管我們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設計不同的提綱,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層次情況設計出符合各層次學生能力范圍的學習提綱,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的提綱層次要讓不同學生都有選擇回答的余地,既要抓住點,又要顧及到面,實現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不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
其次,適中的“度”在我看來就是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設計,對學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決的、感興趣的、成為問題的。比如,在教學《鴻門宴》時,老師在學習提綱設計中有“為什么說項羽是失敗者呢?”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我覺得這就顯得過于刻板和教條,設計思想單一化,這樣激發不了學生的思考熱情,用已然的定論去提問,本身可能就不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容易使學生思維傾向化。如果改成“你怎么看項羽烏江自刎之舉呢?”見解就可能會豐富多彩,學生靈感的火花就可能被點燃,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培養學生辯證、客觀地思考問題的良好思維
品質。